[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漫说《杂阿含》(卷三)~F 第66经(生经)、67经(乐经)、68经(六入处经)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1772

  第六十六经(生经)、六十七经(乐经)、六十八经(六入处经):

  第六十六经(生经)叙述愚痴无明的凡夫,对于色等生爱着,而不能解脱。多闻的圣弟子即不爱着,而能解脱;第六十七经(乐经)叙述若如实观察五阴等事,便可如实而知。此二经在内容叙述方面内容颇多相似,而且与六十五经所述也大体相同,因此不再赘述。

  第六十八经(六入处经)所讲之观点与前几经亦大体相仿,同样是教导佛弟子们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但其中有一句话倒值得引起注意,即“三事和合生触”,经文如下:

  “……云何色集、受、想、行、识集?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如是,缘耳、鼻、舌、身、意,缘意及法生意识,三事和合生触;缘触生受,缘受生爱,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上面谈到一个色集与色灭的问题。关于五受阴是如何形成的,一般而言是六根缘于六境而产生六识之故。无论是谈到色集与色灭,经中都反复谈到一个“三事和合生触”这句话。联系到具体经文,事实上经文中已经给了我们完整的答案,即所谓“三事”,并非确指。比如说“缘眼及色眼识生”,我们可知此处的“三事”,是指眼、色、识三种。即当我们的眼根与色境相缘时,便会产生某种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反应,这种反应,佛教里称这为“触”。此时的“触”,尚处于初级阶级。当眼根与色境相缘取时,便会被动或主动地产生某种分别,这种分别,即是一种极其浅层的“识”。当眼根与色境并进而与眼识三者相缘取(和合)时,这时便产生了完整意义上的“触”,即眼触。这种触,它更多地会引起我们心理上的诸多反应,它往往比我们的现实行动(即身与口两方面),会带来更为严重的后果——它涉及到因果轮回的业力延续的问题。而根、境、识又各分为六种,则触亦分为六触。例如由眼根、色境、眼识三者和合而产生的触为眼触,如由耳、鼻、舌、身、意产生耳触乃至意触。此即为说一切有部所立三和合生触之义,即根、境、识和合时,能生其他心所。而经量部则唯以根、境、识三者和合名为触,无有别体,名三和成触。

  我们既然知道了“三事和合生触”,那么我们就明白了“触”会生成各种心所,它是烦恼的根本来源之一,如果要修行灭烦恼,就必须从这个“触”上面下足功夫。因此在谈到“灭”的问题时,佛陀说:

  “云何色灭,受、想、行、识灭?缘眼及色眼识生,三事和合生触;触灭则受灭,乃至纯大苦聚灭;如是……受灭乃至纯大苦聚灭,是名色灭,受、想、行、识灭。是故,比丘!常当修习方便禅思,内寂其心。”

  这段经文清楚地告诉我们,修习灭除烦恼,当从“灭触”开始。如何灭除?如果我们套用中国禅宗(注意,在谈到禅宗时,我一般都会特指“中国禅宗”)的一句话,叫“息心”。这个“息心”看似容易,其实要真正做到,那实在是太难太难!一个人(任何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心不旁骛,进而是做到心不随外境所移转,自己能够做到“守心如一”,这是什么层次?可以说是圣人阶次。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为了一丁点不开心的事,便茶不思饭不想,更不用说其他了。我们可以直言不讳地讲,“理论高调,实践低级”,简直是一些标榜大乘弟子们所犯的通病。很多人唱起高调来,侃侃而谈,一套一套的,他可以做到心不惊肉不跳,更不会脸红——我将这些人所说的话,归结为一句话,叫“官话”,或“官方语言”。可是当他听到背后有人在议论他,立马就竖起了耳朵,绷紧神经。

  说到这里时,有人会回敬我一句:你尽说人家,你自己做得怎么样?坦率地说,我自己做得极差极差,思想脆弱得简直是“弱不禁风”,不堪一击。比如说自己用的电脑,速度太慢了,就会很不耐烦,甚至想把笔记本的液晶屏给敲碎;早上四点钟起床上殿,天气暖和倒也无所谓,然而时下寒冬,每当听到窗外呼啸作响寒风时,就会使劲赖在被窝里,不想起来……如果要总结我个人的毛病习气,如果总结个两萝筐,可以说不费吹灰之力。然而我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不喜欢说大话,不会拿修行去唬人,不会海阔天空、漫无边际地吹嘘海侃。做人要尽量保持低调,学会示弱,这是我一直努力奉行的做人处世原则。

  不禁想起郑燮的一首题画诗,叫《扎根乱岩图》: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我想,作为佛弟子,在我们修行的道路上,“任尔东西南北风”的精神,还是需要的。当然,对于处于逆境的一些修学道友,细品此句可能会有所助益。当然,还是那句话,叫为人要尽量低调点,“夹着尾巴做人”,不要过于张扬。若如此,与己与人,皆有好处。(2010年元月9日)


{返回 界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G 第69经(其道经)
下一篇:漫说《杂阿含》(卷三)~E 第65经(受经)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一)~A 第559经(迦摩经):本经为迦摩尊者与..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三)~F 927经为释氏摩诃男向佛陀请教的相关问..
 漫说《长阿含》(卷十)~D 释提桓因问经
 漫说《中阿含》(卷四十二)~A2 说法内容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四)~B 在609经中叙述了如住于四念处之集灭观..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四)~B 二、念处经
 漫说《杂阿含》(卷四十七)~M 1259经~1262经:此四经主要阐述..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八)~D 四、瞿昙弥经
 漫说《杂阿含》(卷三十八)~N 1076经:本经叙述陀骠摩罗子请佛允许..
 漫说《杂阿含》(卷十六)~A 第407经、408经(思惟经):此二经教..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定成正觉”愿(黄念祖)[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 (4)[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凡夫都要经受的八种大苦[栏目:卢志丹居士]
 无疑不禅[栏目:禅宗文集]
 知之一字 众妙之门[栏目:觉真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