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2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288
问:我们刚刚讲了很多无我的观,其中一个说是无我,就是我空观,另外我们又提了一个空观,说只有大乘才有,那这两个它是有什么不同?
 
答:修了我空观,譬如说我们的生命体,色、受、想、行、识这五种法组合起来成为生命体,我们观这里面我不可得,但是色、受、想、行、识还在,就是法还有,法还没空;我空,法还没空。若修我空观之后,再修法空观,色也不可得,受也不可得,想、行、识也不可得,这是法空观。「我」和「法」是两个部分,你修我空,法执还在;若修法空,也一定我空。它们两个不一样,不是一样的。
 
我们凡夫,又有我执、又有法执,又执着有我,也执着有法。若是我们只是观我空了,那么因为我空,所以贪瞋痴也没有了,这时候可以得阿罗汉道,但是法执还在;法执还在,你的智慧不是很高,还需要再观法也是空的,这时候这个智慧能超过阿罗汉。若发无上菩提心,那么这个人就是菩萨,将来可以得无上菩提;修我空观,还不能得无上菩提。这是我空观和法空观的不同。
 
我空观的所缘境、法空观的所缘境,不一样;但能观察的智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我们用无常观,观察我是空的,因为执着有我是常住的,我是常住的,修无常观就把我破了,但是还要再观察我不可得,这样可以得阿罗汉,可是不能成佛。修法空观之后,若有大悲心,可以得无上菩提,可以成佛。所以我空观和法空观所缘境不一样,能观察的智慧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可以相同的地方,就是观察我的体性是无所有的,法的体性也是无所有的,这样观察我空的智慧、观察法空的智慧可以相同。但也可以不相同,不相同就是,用无常观观察我不可得,就是法空不管它了。那么大乘佛教徒呢,同时观我不可得,同时观法也不可得,是用空来破一切法的执着。小乘佛法观我不可得,是用无常来破我不可得;大乘佛法是用空的智慧破一切法不可得。所以能观察的智慧,大小乘不一样。但是在大乘佛法里也可以相同,同样用空的观我不可得,用空观法也不可得。所以这两方面,所观察的境界不一样,我空的所缘境、法空的所缘境不一样;能观察的智慧也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但是最后的结果,修法空观也一定有我空观,而能得无上菩提;修我空观,不修法空观,只能得阿罗汉,而不能得无上菩提,所以有差别。所缘境不同,能观察的智慧可以同,也可以不同,将来的得果不一样,得阿罗汉果、得无上菩提,所以我空观和法空观不相同,有差别。
 
问:师父,在阿含里面讲的,眼色所生识,无我我所,当他能够达到无我我所的时候,他也是能够空世间的。因为他没有我我所了,其实他观世间也是有法空的意味在里面,因为是能、所的问题。
 
答:这个事是那样,观我不可得,当然也不执着有我所,就是空到这个程度;他不能直接观一切法自性空,没有这个智慧,所以他还是有法执。但是他那个法执比凡夫轻一点。
 
问:当他我我所起来的时候,他可以观空世间,他还是可以的。就是说,他能、所,能不着所的话,那世间是空的;就是在这一方面来讲,他也有部分的法空。
 
答:小小啦!譬如说现在,这个书是我的,这个房子是我的,我现在观我不可得,我所也不可得,因为不执着这是我的,就是空到这个程度,他没能直接观这一切法是自性空。小乘佛法,如果你能够学习般若法门,回头再去学习《阿含经》,由佛陀的法语,有可能悟入法空,也能观一切法自性空。但是若没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他不能悟入,所以阿罗汉只是破我执,法执还没有破。就算是破,没有我就没有我所,只是这么样,而不能用自性空观一切法不可得。所以他还多少有一点执着,他不能够像大乘佛法观一切法自性空,法执不可得,破坏了法执,还没达到这个程度。除非他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可以;学习《阿含经》,得阿罗汉,进一步学习《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能破法执。
 
问:所以他从这里去学习的话,再广学的话,是很快。
 
答:是的,比凡夫快。
 
问:为什么《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由阿罗汉来对菩萨讲的?如果说阿罗汉对于法空不认识,然后给菩萨讲,这是个问题。
 
答:但是须菩提尊者他自己说了嘛,这是佛的加持力;佛若不加持,他不能讲,他自己说了。
 
问:即使是阿罗汉他只是修我空观,但是证入圣位的时候,基本上他在证入圣位,圣境是一样的,所以在当时他也没有法执。
 
答:还是有法执,法执还是有;他没有修法空观,对于法还有点执着。像《维摩诘经》的天女散华,它落到阿罗汉身上,它就不掉下来。
 
问:可是圣境有差别吗?无分别境有差别吗?
 
答:无分别境,就是他观我空不可得的时候,他那个无分别智慧安住在空那里,这时候这是圣境。
 
问:例如说他现在已经得圣道了;一定是他证入圣境,他才得圣道。
 
答:是!
 
问:这个圣境,就是说在初地、二地、三地,它只是深浅上的不同,但是圣境基本上应该是没有差别的。
 
答:这个是那样,在理性上说是无差别,但是照见理性的智慧有差别,所以就是有深浅。譬如初地,也是照见第一义谛,二地、三地、四地乃至佛都是这样,但是他们的智慧有深浅。所以圣境无差别,智慧有差别。
 
问:我的意思是说,虽然他有差别,但是基本上在他入圣境,没有能、所的时候,他是不是也有法空的智慧在里面?
 
答:他还是有一点执着在里面。
 
问:那他如果有这种执着的话……,因为圣境应该是无分别的。
 
答:圣境无分别,这就是分两部分,就可以表示出来他们的差别,就是第一义谛上无差别;凡夫和佛在第一义谛上无差别,但是在智慧上有差别,就是能够证悟第一义谛的智慧有差别。佛也是证悟第一义谛,第十地菩萨也是第一义谛,但是那个智慧还有点差别,所以那个人他不能称之为佛,这个才称之为佛;他是初地、二地、三地、四地,就是阿罗汉也是这样子,就是有一点差别。
 
问:我知道是有差别,他们深浅上面;因为能观的智慧的差别,所以基本上所能达到的程度是有差别。但是我现在的问题是说,在第一义谛上面其实是无差别;当你证入第一义谛,当时是无差别。
 
答:是无差别。
 
问:那如果是无差别的话,应该也是没有法执;在当时的时候,应该也没有对法的执着。
 
答:这个事你想一想,譬如说是第八地菩萨,他观第一义谛无分别;第八地菩萨没有出入定的差别,他这个时候我执、法执断除去很多了,但是还有小小,还要经过第九地、十地,到佛,究竟清净。那么他在第八地的时候,他是无分别,那到佛的境界也是无分别,可是他那个执着和佛不能比。这样明白一点说,第八地菩萨那个无分别智里面,还有那么一点戏论,还有一点执着,在那无分别里面潜藏着。
 
问:可是他那种差别是说,他从第一义谛里面出来到世俗谛,在观世俗谛的时候,他那个智慧是有差别。但是他在第一义谛的时候,其实只要你进入圣位了,你在第一义谛里面,他们都是无差别的。
 
答:第一义谛无差别,但是与第一义谛相应的智慧有点差别。就是他那无分别智里面有点问题;是无分别,但是无分别里面潜藏着有一点戏论。
 
问:现在的问题就是说,如果你在观第一义谛的时候,他们都是无差别的,只是说你从第一义谛里面出来的时候,你再去观世俗谛的时候,你就会有那种差别了。像修小乘的话,他对法的执着心还是比较强,慢慢地进入佛地,他就慢慢清净了。然后在第八地的时候,就可以无功用行;就是说他可以同时在世俗谛里面,就可以观察缘起法里面的空性,这是同时进行。只是这样的差别,但是在第一义谛上面,基本上是没有差别。
 
答:在第一义谛上无差别。
 
问:若没有差别的话,应该没有法执啊?
 
答:第一义谛上是没有法执,在第一义谛上无差别;现在说有执着,是在世俗谛说的。
 
问:那现在我的问题就是说,基本上其实在证入第一义谛的时候,无论是大乘、小乘,你只要证入圣位的时候,你当时还是有法空观的智慧。
 
答:没有,阿罗汉没有!你没有修法空观,就没有法空观的智慧。
 
问:那如果你有执着的话,你怎么可能证入第一义谛?
 
答:证入第一义谛,你有修我空观嘛!我空观,就把这个「我」超越了,也证入第一义谛,但是和修法空观证入第一义谛有点差别。
 
问:那如果这样的话,就表示说,你即使在第一义谛上面,你还是执着有这个法的话,那……
 
答:第一义谛没有法执。现在这样说,譬如说现在有一个在家人来出家,去拜舍利弗尊者做师父,舍利弗尊者入定一看,「你这个人没有善根,我不收你做徒弟」,他拒绝了他。去拜五百阿罗汉,每一位阿罗汉:「你拜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不收你,我们也不收」,就这样。后来到了佛那里,佛说我收你做徒弟,就命令目犍连尊者来教他,这个人也得阿罗汉了。得阿罗汉,后来有人问:「他最初拜舍利弗尊者,这些五百阿罗汉,都认为他没有善根,所以不收他做徒弟,那么佛为什么收他做徒弟,还得了阿罗汉?」「因为他有善根,他不是没有善根。但是他那个善根,超过阿罗汉的智慧,你见不到,那是久远久远以前栽培过善根的。」
 
明白一点说,就是阿罗汉那个神通、智慧里面有点无知,还有无知,他那个无分别智里面有个无知、有个愚痴。到佛,也是无分别智,但是那个无分别智里面没有愚痴,所以能够看见这个人有善根。是无分别,他一入定是无分别,但是无分别智里面有点愚痴,有所不知,这就是差别嘛!
 
问:慧琳法师讲的,我再多几句,她的意思是:无分别智是平等的,那是后得智……,所以菩萨跟佛的智慧是因为他又从无分别智里面再广学,观法空,他才有那么广的智慧,而并不是说无分别智是不相同的。她认为是说:无分别是相同,只是他还有所不知,所以他广学的话,增加的是他的后得智,所以他能够知道很多很多,是不是这样子?
 
答:从后得智里面显示出来他的差别,但无分别智的时候,那个差别的地方也在那里,不过没有表示就是了;因为他无分别,不表示。可是他后得智有差别,也并不是说是你入无分别智的时候没有差别,后得智才有差别,不是。这差别的事情还在那里隐藏着,就在无分别智的时候就在那里,后得智才表现出来;在无分别智没表示,是这样子。
 
问:我的意思是说,譬如说圣境像很晴朗的天空,现在全部我们是乌云这样子,那现在进入圣境的人,初地的人可能他只看到乌云刚好破了,就是说散了一块这样子,你看到天空了。可是你看到天空,跟完全是没有乌云看到的天空,其实是一样的,你看到的是没有差别。
 
答:在第一义谛上无差别,连凡夫和佛都无差别,第一义谛是无差别的。但世俗谛,因为我们凡夫没能超越世俗谛,你还没能见到第一义谛。
 
问:对,但是我现在的问题是说,如果说是在第一义谛上没有差别的话,他也应该没有法执、也没有我执;你在见道的时候。
 
答:不!在第一义谛上没有我执,也没有法执。有我执、有法执,是在世俗谛上说的,不是在第一义谛,第一义谛上无话可说。
 
问:那时候其实也是证入到我空,还有法空,对不对?不只是我空。
 
答:不是!你若不修我空观,你的我执还在;你若不修法空观,法执还在。阿罗汉只是修我空,没有修法空,而法执断了,那么我们凡夫也没有修法空,那么我们法执也应该断了啊?还是不行的,法执还在那里;你不修我空,我执也在那里,我们凡夫就是这样子。说是有的人他发心修行,修四念住、修我空观,那么我执断了;你没修法空,法执还在那里。你若不修,它就在那里。
 
问:那师父的意思就是说,他在见第一义谛的时候,他还是有法执?
 
答:还是有。
 
问:即使在他见道的时候。
 
答:对!但是有法执归有法执,法执这个执着,要有因缘才现出来。譬如天人不散华的时候,就没有天华着身的事情,没有这个事。那么天华一散华的时候,着身了,这表示你有法执,你对于天华有点执着,所以它就是着身。你若破除法执,天华就不着身了。就是若是你有法执,但是若有因缘的时候,这个法执这件事才表示出来;没有因缘的时候,它潜藏在那里,不现出来,不知道,但是佛菩萨知道,那么回事。是有我执,但是因缘不现的时候,就好像没什么;若有因缘的时候,这我执就来了。
 
譬如说我请你做库头,我请他做方丈,你心里想:瞧不起我,不请我做方丈!这个「我」就来了,这就是我执,我我所执。若是也没人请你做库头,也没有请他做方丈,大家很平静地谈谈话,这个我执没现出来,它不现;要有因缘。法执也是这样,也要因缘才现出来;就是天女散华的时候,阿罗汉的法执现出来了,那么回事。所以有这个执着,要有因缘才能现出来;没有因缘,就好像没有这个事,就好像没有执着。譬如说是你有瞋心,但是我赞叹你,我不毁辱你,你就生欢喜心,这个瞋心不出来;我若毁辱你,这瞋心就出来。这个执着要有因缘才现出来,就是这样意思;没有因缘它不现。就好像这个人很有修养,也不贪、也不瞋,很和平,若有因缘的时候就现出来了,贪心出来了,瞋心出来了。
 
问:如果是我空的话,那其他的一切现象,还有一切法,如果你还执着有法的话,那还是一个「我」在,还是没有证入我空观。如果证入我空观的话,除了我没有以外,法的那方面的我也应该没有,这样的话也就没有差别。
 
答:是的!若是我空了,感觉一切法也空了,那就没有差别。但是你修我空观,你没有修法空观,法还是有,只是我没有,法还是有,所以法执还在。阿罗汉成就我空观之后,他若入定的时候,就是观我空,心就停在我空那里,也不分别一切法,这就是无分别。若从我空观的定,三摩地,出来了,出来之后,他还是一切法还是有。但这个时候,虽然不在定,他也不执着有我,只是有色受想行识的无常变化,山河大地也是无常的变化,我不可得,他心里面还是有这些分别。不能说是,我修了我空观,我对于法也自然不分别,也就没有法执,不是,还是有法执。
 
譬如说是一般的非佛教徒,或者是我们佛教徒没有得阿罗汉道,这些人他没有修我空观,也没有修法空观,那么他的我执、法执都在。现在阿罗汉修我空观,没有修法空观,而法执也就没有了?你没有修法空观,法执也能没有,那凡夫也没有修法空观、也没有修我空观,那我执、法执也没有了吗?这不可能的!你不修,那执着就在,它不能破;要修才能破。所以你断了我执,你没有修法空观,你法执还在;但是你入定的时候,你不分别一切法,只是观察我不可得,在这个地方安住不动。那个法执虽然在,它不妨碍你悟入我空观的三昧,它不妨碍,所以你也可以入涅槃,但是法执还是在的。
 
问:我刚刚在看这个的时候,有一点想法就是说,其实阿罗汉他如果证到我空观的时候,他就入无余涅槃了,他把色受想行识弃舍了。所以呢,为什么佛陀跟菩萨在修法空观,其实是为了说……,他能够在观法空观的时候,他可以不弃舍色受想行识。其实,修法空观的目的是在,他不要弃舍这个色受想行识,是为了要成就无上菩提。因为他有这样子的修法,他才能够还是在这个世间,三界里面或者是世间里面广度众生;因为他有保留这个色受想行识。但是他保留这个色受想行识,这个色受想行识是空的;这色受想行识还有一切法里面,他能够达到都是观空的话,他可以大行菩萨道。那如果说阿罗汉的话,他契入到我、我所空的话,他就把色受想行识灭了,他就结束了。其实他那个时候跟法已经也有部分的弃舍了,没有执着了,所以当他入到无余涅槃,只是……,他没有再把色受想行识观察它,然后还可以有、非有、住、不住,这样子来行菩萨道。
 
答:菩萨行菩萨道是大悲心,感觉众生苦,他不忍得他自己入无余涅槃,他要在这里度化众生;主要是大悲心。但是学习小乘佛法的人,也有发大悲心的事情,他不观一切法空,他也发大悲心,这小乘佛教有这个情形。大乘佛教呢,告诉你发大悲心教化众生,同时也告诉你一切法是如幻如化的;这就是你刚才说的,他没有障碍,他不感觉到有什么问题。众生很苦,在他感觉苦不可得;度众生,众生不可得,对他完全没有影响。小乘佛法说是修无常观,修到究竟的时候也就等于法空观,没有这回事。
 
问:我们可不可以在这里界限一下?
 
答:这个法空观是智慧,若大乘就是《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这是一个大智慧,能观一切法空,能破法执,同时它也破我执;破法执同时也破我执,所以发大悲心广度众生,就是大菩萨了。没有说修无我、修无常观修到极点了,就等于是修法空观了,不能。
 
问:只是他还要用弃舍的方式,他不能说还在有的当下里面,他能够观空,他没有修这样的智慧,所以他必需要把它弃舍。我空以后,他要弃舍这个色受想行识。
 
答:他修无常观,无常就是苦,所以他就弃舍了色受想行识,入无余涅槃;入无余涅槃就没有苦了,所以他有厌苦求乐,实在这就是法执。他观察众生是苦,你有这样的心情,这就是法执。
 
问:刚刚师父说,要弃舍色受想行识。
 
答:若大乘佛法修法空观,没有色受想行识可弃舍,他的心情是这样的。小乘的佛教学者,得阿罗汉以后,他厌恶生死,有生死可弃舍,这就是法执嘛!不是说无常观修到圆满的时候,就也没有法执了,不是,他还是有法执。小乘佛法里面,就是佛没有这样给他宣说大乘的自性空,没有宣说这件事,所以他这个法执他不能破。但是他的目的只是解脱生死苦、到涅槃,你修我空观可以满你所愿,所以那个就没有讲。可是我们若读《阿含经》呢,《阿含经》里隐藏这个意思,隐藏这个自性空的意思。你学习《大智度论》、学习《中观论》,若学习《瑜伽师地论》的话,再读《阿含经》,《阿含经》里面隐藏有法空的意思。但是你若没学习大乘佛法,你自己不容易悟入,不容易悟。所以现在南传佛教学者,他们也有《阿含经》,但是他们就是还是无常、无我,他没有悟入自性空的道理,他没能。所以《阿含经》里面有这个意思,但是他不能悟,他不能悟的。
 

{返回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3
下一篇: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1 (2001年于法云寺禅学院)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9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种善根品 5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18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集散品 1 (2001年于法云寺禅学院)..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7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三叹品、现灭诤品 16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舍利品 3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灯炷深奥品 2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漫说《杂阿含》(卷二十二)~A 第576经(难陀林经):经中叙述某一天子述说忉利天上的种种快乐,而佛..[栏目:界定法师]
 祖父之死度儿孙[栏目:传喜法师]
 相应13经 命即是身体经[栏目:相应部 24.见相应]
 如何福慧双修?[栏目:陈兵教授]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七大即如来藏 周遍法界 第四[栏目:慧律法师]
 相应1经 定经[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一三)[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