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5)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32
洪五、乞行处苦(分二科)

荒一、显处(分二科)

日一、总标

乞行处苦者:当知此苦,略有七种。

这个忍品里面说的忍,一共有三种忍,第一种耐他怨害忍已经学习完了,现在是安受苦忍。安受苦忍里面有八种,现在是第五种乞行处忍,分两科第一科显处,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乞行处苦者:当知此苦,略有七种。」这一种苦里面简略的说有七种不同,下边呢第二科列释。

 

日二、列释

一者、自誓毁形。剃须发等,弃舍世俗诸相好故。二者、自誓毁色。受持改变坏色衣故。三者、进止云为皆不纵任。游涉世间,一切行住自兢摄故。四者、依他活命。舍商农等世间事业,从他所得而存济故。五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于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贮积,不受用故。六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离非梵行,淫欲法故。七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舍离观听、歌舞、笑戏、倡妓等故;及离与己亲友同龄、笑戏、欢娱、携从等故。

「一者、自誓毁形。剃须发等,弃舍世俗诸相好故。」第一种苦呢就是自己这位菩萨,他不愿意作在家菩萨他要出家,他就是「自誓毁形」不是别人劝他的,他自己主动的要出家。要出家第一件事呢就是要毁形,这个「誓」是决定的意思,一点也不犹豫,就是改变他的形象。怎么叫做「毁形」呢?「剃须发等」这个剃除须、剃除发这些事情。叫做「弃舍世俗诸相好故」就是弃舍了世间人一般人所认为的这个相好的这件事,他弃舍这件事。这个上面说「须发」,若说到「须」可能这个人不是很年轻,已经有须了,应该是这个意思。这个有须发,世间人可能认为这是庄严的相貌,现在这位菩萨要出家呢,就是弃舍了这件事,所以叫做「毁形」。

「二者、自誓毁色。受持改变坏色衣故。」第二件事呢就是他「自誓」要改变他的色,什么叫做「毁色」呢?「受持改变坏色衣故」。他这个「受持」,也就是着的意思,他所著的衣服,不着原来的在家人那个美好的颜色的衣服,就是穿这个变坏的颜色的衣服。

「三者、进止云为皆不纵任。」第三件事情呢就是「进止」,「进」就是动,「止」就是静,动静。「云为」,「云」就是说话,「为」就是作事。这些事情呢「皆不纵任」,他都不放纵自己。「游涉世间,一切行住自兢摄故。」他一到任何的地方去,不管是行是住,他都自己约束自己,他不放纵不放逸,这个「竞」有恭敬的意思,到一切处都有恭敬心而不随随便便的,这件事不容易。

「四者、依他活命。舍商农等世间事业,从他所得而存济故。」第四件苦事就是菩萨自己,出了家作了比丘,他不自己生产,要依赖他人的施舍,依赖他人的布施,来维持生命的存在,这件事也是个苦事。「舍商农等世间事业」他弃舍了这个发财、生财之道,这个「商」是作生意,「农」是种田,各式各样的世间上的生财之道他都弃舍了。「从他所得而存济故」,你自己不生产那生活所需就有问题了,但是他呢就从他,从别的人同意修学圣道这件事的人,能够支持你,「从他所得」得到了衣服、饮食、卧具、医药,「而存济」这样子,靠这样的方法来维持生活,这件事也不容易,向别人伸手是一个很苦的事情。

「五者、尽寿从他求衣服等。于所获得非法珍财,久所贮积,不受用故。」这是第五件事,「尽寿」尽其寿命,这么长的时间内都是「从他求衣服等」,都是靠别人的布施,衣服等等的事情。「于所获得非法珍财」,对于所得到的不合法的这些财物不受用,非法所得的财他不要;或者是说谎话骗人来的钱他不要,「久所贮积」的他也不要,就说我明天不出去乞食,我今天乞多一点贮藏起来,不要,比丘不这样作,菩萨比丘没有隔宿之粮,「不受用故」这件事这是佛所规定的,也不是容易办的事情。

「六者、尽寿遮止人间诸欲。」第六件事呢说尽形寿遮止,就是不作这种人间的诸欲,不享受人间的诸欲。一般人在家社会上生活的人呢,那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那就是社会上那种思想,那种行动,贪求的事情,这位菩萨比丘完全停下来了。「遮止人间的诸欲」拒绝这一切事情。「离非梵行,淫欲法故。」就是远离这个欲的事情,这是污染的事情,这淫欲法他不要,拒绝这些事情。

「七者、尽寿遮止人间嬉戏。舍离观听、歌舞、笑戏、倡妓等故;」第七件事呢也是尽形寿遮止人间的嬉戏,人间的人有一些欲乐的事情。什么事情呢?就是歌舞、笑戏、倡妓这些事情,菩萨都弃舍了,舍离「观听、歌舞、笑戏、倡妓等故。」「及离与己亲友同龄、笑戏、欢娱、携从等故。」还远离什么事情呢?与己是亲友,在家的时候他们有亲厚关系是好朋友,或者是这些亲友和自己的年龄是相同的,大家见面了这个就会笑戏,内心里面感觉到欢乐,「携从等」或者是手拉着手到什么地方去,我跟随着你,你跟随着我这些事情,这个菩萨完全也停止下来这种事情。

 

荒二、明忍

如是等类,因乞求行所有艰辛所生众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乞行处苦。

「如是等类,因乞求行所有艰辛所生众苦,」这前面是列释,这下面第二科明忍。「如是等类」前面列出来的这么多,是「因乞求行」这举出来其中一个,或者乞求衣服、饮食等,所有的都在内。因此而有了艰辛,有些坚难苦恼,辛劳的事情,所引起的苦恼,众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菩萨都能忍受这件事。「不由此缘,精进懈废,」不因为乞求等事所引起的众苦,那我就何必再出家修学圣道作什么呢?菩萨不会这样子「如是名为菩萨忍受乞行处苦」。

 

《披寻记》:

「当知此苦略有七种等者:修所成地说:由剃除须发故,舍俗形好故,着坏色衣故,应自观察形色异人,」菩萨这比丘应该自己观察我的形、我的色和其他的人不同,「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形相。」这种形象和一般人不同,别人看见都不庄严,但是这个修行人呢接受这个下劣形象。

「于行住坐卧语默等中,不随欲行,制伏憍慢,往趣他家,」这个比丘行住坐卧语默等中,不随欲而活动,制服自己的憍慢心,往趣到他人家去的时候,「审正观察游行乞食,」自己心里面常常的要有智慧,观察所遇见的一些情况,这样子到聚落里面去乞食,「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威仪。」前面是下劣形象,这是下劣威仪。「又正观察从他获得无所蓄积诸供身具,如是名为观察誓受下劣众具。」这个菩萨比丘,〈修所成地〉只说比丘,不是说菩萨。这个比丘,自己没有生产,生活所需是没有的,都是向人乞求。向人乞求就给什么都是好了,所以都是下劣的众具,这本来是说三样,但是「由此五相,当知是名初处观察,」这个第一个,下劣形象里面有三种,就是剃除须发、舍俗形好、着坏色衣。那么这就是一共三种,三种再加这两种就是五种「由此的五相,当知是名初处的观察。」

「又善说法毗奈耶中诸出家者所受尸罗,」就是善说法、善说毗奈耶,这是佛的大智慧境界。在佛法里面诸出家者,所受的尸罗就是戒,「略舍二事之所显现:」简略的说呢,就是弃舍两件事,就显现出来这个修学圣道的人的相貌,那两件事呢?「一者弃舍父母妻子奴婢仆使朋友眷属财榖珍宝等所显;」这件事不容易,弃舍父母这都不是容易的事情。「二者弃舍歌舞」出了家以后,也不歌、也不舞、也不「倡妓笑嬉欢娱游纵掉逸亲爱聚会种种世事之所显现。」这些事情也都弃舍了。(陵本二十卷十四页)

「由是当知,此初五种誓受下劣形相」、下劣的「威仪」,下劣的「众具所摄,后之二种誓受禁制尸罗所摄。」后面那两种就是戒律所摄,那么这是和菩萨这一段文是相合的。

 

洪六、勤劬处苦

勤劬处苦者:谓诸菩萨勤修善品劬劳因缘,发生种种身心疲恼,悉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勤劬处苦。

「勤劬处苦者:」这是第六,这个「劬」也就是勤劳的意思。「谓诸菩萨勤修善品劬劳因缘,」这是说菩萨出了家以后,要精进的修四念处、修三十七道品,「劬劳因缘」那也就是很辛苦的事情。「发生种种身心疲恼,悉能忍受;」那么常常的用功修学圣道,有的时候就会身感觉疲倦,有的时候心也感觉疲倦,这初开始静坐的人,这个身体痛、这个腿子痛,那这个事就是问题你要忍耐一点。忍耐一点呢也不要忍耐太过头,忍耐一会儿就好了就放腿子,也可以经行一会儿。那么常常这样子呢,这个关就过去了。那么第二就是心,你在那里坐,这个心要用止观来调伏,有的时候可以,有的时候止不能止、观不能观,心里烦躁的很。心里烦躁的很,想要下座跑一跑,但是还没开静,所以这也是苦。但是有的时候呢,心还可以继续的修止观,这个身体不行,身体有问题。有的时候呢身体可以继续坐在那里,但是心不行。有的时候身心都不可以。就是各式各样的情形,身疲恼、心疲恼。这些事情就是「勤修善品劬劳因缘,发生种种身心疲恼。」

这些事情怎么办呢?你要忍受,要忍受,常常调。常常用经行、宴坐;宴坐、经行。那么这是身体的表现于外的相貌,内心里面静坐的时候也是止观,不静坐的时候还是止观,常常调、常常调渐渐就进步了。这个身体的不调,慢慢、慢慢就会减少、减少。内心的不调也慢慢也会减少,不是永久的,所以只要你忍耐一下子,慢慢它就会进步,慢慢会进步。若不忍耐,不忍耐那这个就,那四念处没有办法修。不修,不修那么你就不能得圣道。不能得圣道和得圣道有什么不同?我修学圣道身有苦恼、心也有苦恼,我不能忍我就不修了,这是不修圣道。修学圣道,我若能忍我将来我就能修圣道,修学圣道以后就有成功的希望。成功了以后和不修圣道有什么不同?修学圣道成功了,不要说是大成功不是。就是你得到未到地定的时候,从欲界定到未到地定,这个时候心情快乐,盘上腿心情也快乐,放腿子经行心情也快乐。不修圣道的时候,因修圣道而有的身心疲恼是没有了,但是你不快乐,你不修圣道没有快乐的。

不修圣道的人,我们说是一个人年龄到了我不工作了,我合法的退休,退休真能休吗?真能休息吗?是不能休息的。你身还要做事,心里面也有事,没个完就是了。没个完其实来和修学圣道对比来说,很多很多的苦恼,就是头几天我们上课讲的,一个是坏苦,一个是苦苦,还有行苦。你不能避免不能解脱的,不要说一般人你不能避免这个苦,就是有大权势的人他们一样也都是苦,他们的苦可能比我们还厉害。这是修学圣道成功了,和没修圣道的就是这样子,说我因为修学圣道招感来身心的疲恼,我不忍受,不忍受其实你还是苦的,还有很多苦等着你,还有很多苦等着你。

若修学圣道你忍受这个苦都暂时的,过一个时期就没有这件事了,没有这件事你心情快乐。心情快乐这句话你怎么讲?不是说我有修行人家都恭敬我,不是这个意思,这个不算。就是别人毁辱你,你的心情还是快乐。成就圣道的人是这样,不管外面的境界是顺是逆,内心里面没有变化,还是那个圣道的清净的境界不受影响的。所以我说,我不忍受这个苦,不忍受这个苦你不能离苦的,还不如暂时的忍耐一点,过了一个时期就不苦了。所以这上面说这位修行人有大智慧。「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勤劬处苦」。

 

洪七、利他处苦(分二科)

荒一、指事

利他处苦者: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有情业,如前应知。

「利他处苦者:」这是第七科利他处苦,分两科第一科指事。「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有情业,如前应知。」这个利他处苦,就是利益众生这个地方也有一些苦。什么事情会引发内心或者身心的苦恼呢?「谓诸菩萨修十一种利益有情的事业,如前应知。」像前面界品有说了,那个饶益有情戒一共说有十一种。

 

荒二、明忍

由彼所生种种忧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利他处苦。

「由彼所生种种忧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也能够忍受,虽然有苦照样还是利益众生的。「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利他处苦」这是明忍。

 

下面看《披寻记》:

「修十一种利有情业等者:戒品中说:由十一相,名住一切种饶益有情戒。(陵本四十卷八页)」那上说的「如彼广说应知。」

 

洪八、所作处苦

所作处苦者:谓诸菩萨或是出家,便有营为衣钵等业;或是在家,便有无倒商贾营农仕王等业。由此发生种种勤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所作处苦。

「所作处苦者:」这是第八科。「谓诸菩萨或是出家,」这个菩萨或者他是出了家,出家的菩萨。「便有营为衣钵等业;」那你要出家以后不能说没有事情,你还要去操心,你去做一些你那个衣服,或者是你吃饭的时候用的钵多罗,这些事情呢还是要照顾的。

「或是在家,便有无倒商贾营农仕王等业。」或者这位菩萨他没有出家,他还是在家,在家呢你还要做事的,「便有无倒的商贾」就是合法的,「无倒」就是合法,没有非法的。这个「贾」,「商贾」商就是贾,或者是行商作贾,现在好像也没有决定这个分别。「营农」或者是耕田的事情,「仕王」就是在政府里作事情,你若要作这些事业的,在家菩萨一定要有事业的,有职业。「由此发生种种勤苦,」你作这些事情呢,你就会引起很多的辛苦。「菩萨一切皆能忍受;不由此缘,精进懈废,如是名为菩萨忍受所作处苦」。

 

宇三、忍苦胜利

又诸菩萨虽触众苦,而于无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无退转,常勤修习,无变异意,无杂染心。

「又诸菩萨虽触众苦,而于无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这是第三科忍苦的胜利,这个安受苦忍分三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是解释,解释里面分三科,第一科如理思惟,第二科能引众苦,现在是第三科忍苦胜利。「诸菩萨虽触众苦」他虽然遇见了很多的苦恼,「而于无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虽然遇见了苦,这个苦不能障碍他,他对于无上正等菩提以前是没有努力的去勤修,现在「能正勤修」能努力的去修学圣道,回向无上菩提。「已正勤修,能无退转,」说是已经努力的勤修圣道了,虽然有众多的苦不能障碍他,他能够继续努力达到无退转,就是不失掉,这个圣道成功了不会退下来的,不会失掉的。不像世间的荣华富贵不是永久的,你搞错了就失掉了,就会失掉的。「常勤修习,无变异意,」他得到成就圣道之后,得无生法忍以后,他成就的圣道不会再失掉的。「常勤修习」虽然不退转还没有圆满的成功,他要继续的努力的修习,「无变异意」不会中间有改变主意了不修圣道了,没有这个意思。这个世间上的事情,你说是你作医生能发财,但是作医生作久了就厌烦作医生,不高兴作医生的事情,不高兴;其他的就作律师的、会计师、所有的都是那样子,他作久了他厌烦不高兴。修学圣道不是,修学圣道呢他发欢喜心,他没有厌烦的意思。

说是我听你讲过一回《金刚经》,你不要再给我讲《金刚经》了,你这个人没有明白什么是《金刚经》。你就是对于这个事情,你没有真实明白什么叫做《金刚经》!是《法华经》、是《般若经》?「闻诸法空,生大欢喜。」我听老师讲『一切法皆空』已经听了几百千遍了,这是大欢喜而不厌烦。为什么?因为你在那里面有了味道,有了法味,有这回事情。这回事情呢就是,你若是只是有闻所成慧办不到这件事,一定要有思所成慧,要有修所成慧的时候,就会有这个境界,不怕重复。

所以这个你读《法华经》也好,你读《华严经》也好,读这《般若经》,读《维摩诘所说经》也好,读一遍又一遍、读一遍又一遍,心里欢喜而不感觉到厌烦,这和世间上事情不同。如果我们学习佛法初开始的时候,听了一遍以后再听就不高兴了,你要知道这是你不够及格的意思!你不及格!所以「常勤修习,无变异意」没有改变的意思,没有。而且这个是我们,我上一回我们说过。这个我们在闻所成慧这个阶段,老是平平常常的境界,没什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很努力了,但是还是平平常常的。若是你到思所成慧的时候,这就又变化,你的看法不同了。

譬如说是,这个叫做桌,这叫墙,这叫什么、什么名字。我感觉没有什么变化,我昨天看、今天看老是这样子,这是我们闻所成慧就是这样子。书本上的知识在你生活上的上面完全感觉不到有佛法的味道,闻所成慧就是这样。思所成慧就不同了,思所成慧的时候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能在现实的生活上运用,你感觉到,喔!这都是无常败坏的,就会感觉这里。但是这个还不是很殊胜。但是若修所成慧的时候,你若达到未到地定、达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就完全不同了。那个时候再修四念处的时候,有与圣人相似的境界出现,不是圣人但是和圣人相似,这个暖、顶、忍、世第一就是和圣人相似的,同时呢你一入定你想要看见佛菩萨都能看见,就可以见观世音菩萨的,你一入定就可以了,你入正念你念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出现了。说这个妙境法师讲《维摩经》讲的对不对?你就可以一入定,你可以见到维摩居士,就问妙境法师讲的《维摩经》讲的怎么样?都可以问的。你譬如说你一入定的时候,我要见弥勒菩萨,不是说是你到弥勒内院不是这个意思,你就是在入定你念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就出现了。出现是可以说话的,立刻弥勒菩萨就可以告诉你,说是《瑜伽师地论》妙境法师那一段文讲的对不对?弥勒菩萨会告诉你,会有这个事情了。但是若是我们没有达到那个境界,他讲的对不对?你没有地方去问。说是我再问别的老法师这也是可以,不然的话其他的人都是…,老法师是我们可是有恭敬心,其他的人你有恭敬心吗?这是完全办不到的事情。所以你若肯努力,暂时的不如意忍耐一点,逐渐逐渐逐渐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境界完全改变了!

说是天台智者大师他念《法华经》读这个〈药王菩萨品〉的时候,「是真精进者,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见到释迦佛在那讲《法华经》,你也能办到!你也能办到!我们现在,我也说过你到峨嵋山去看,就是那山上有树也有庙,也就是那庙也是地水火风造成的,有佛像就是看见这个境界,顶多还看见有几位出家人,另外你看不见什么。但是你到那个程度不是的啊!你可以听普贤菩萨说法,听他说法,听文殊菩萨讲经。我看有谁,哪上说的?是密宗的学者说,说文殊菩萨在五台山讲《菩提道次第广论》,有这个话。你若听那他说的对不对?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到五台山,你一入定就到五台山了,就见文殊菩萨,他究竟是讲什么就知道了。是讲《菩提道次第广论》吗?你都会知道。也可以到弥勒内院去,入定了听弥勒菩萨说法,这事都能办得到。

所以「常勤修习,无变异意」有更殊胜的境界出现。若说是将来什么地方选总统,究竟谁能选上?你想老半天也不知道,听这个说那个说也不是决定,但是到那个时候一切都没有问题,一切的都不成问题。所以有更殊胜的境界出现,而你也就这时候实在来说,这时候是内凡位,你得到未到地定、得到色界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在这里修四念处的时候,这是内凡而不是外凡了。一剎那间到了见道位这时候你就是圣人了,随时可以和佛菩萨联系,和佛菩萨联系的。那你在闻、思的这个境界不行的,不能比啊!闻所成慧、思所成慧都是散乱的境界这不行,一定要有修所成慧的时候,这些事情都可以成就的。而这件事你妙境怎么会知道这件事?你可以问着我这一句话,我怎么知道这件事?从学习《摄大乘论》上得到这个消息,在《摄大乘论》上有说这话,有说这件事。所以「常勤修习,无变异意」为什么不变异?这里面展转殊胜的境界出现。

「无杂染心」那个时候这个菩萨他心里面清净,没有贪瞋痴的活动。就算你没得圣道这时候能调伏,能令心清净,这正念一起来,一切烦恼都没有,心清净。因我们在闻所成慧的时候,只是学习这个程度,烦恼来了时候不容易调伏。有了烦恼的时候,唉呀!自己还知道有烦恼不对,但是你想要驱逐它,不行。这个烦恼一直的停留在你心里面,你不能驱逐它!它若在你心里面住几天,你不能驱逐它。这时候为什么呢?烦恼强而这个正念没有力量。要到修所成慧的时候,烦恼不那么强,而这个正念力量大,所以正念一起来烦恼就没有了,这时心情自在。

 

黄三、结

是名菩萨安受众苦忍。

这句话是结,结束。我再念它一遍「又诸菩萨虽触众苦,而于无上正等菩提未正勤修能正勤修,已正勤修,能无退转;」这个地方有通于深浅。「已正勤修,能无退转」有两个地方无退转,一个到忍位的时候就不退转了,不会退下去。暖、顶、忍,到忍位的时候不退转;再进一步到见道就不退转,所以这个地方「已正勤修,能无退转;常勤修习无变异意,无杂染心,」杂染心没有了「是名菩萨安受众苦忍。」一共有三种忍:耐他怨害忍、安受苦忍,这两个解释完了。下面第三个法思胜解忍,这里分三科第一科征。

 

玄三、法思胜解忍(分三科)

黄一、征

云何菩萨法思胜解忍?

这个「法思」,「法」是所思惟的,能思惟的就是智慧,是什么智慧?就是闻、思、修三慧。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或者是这个法呢?就是佛的教导,佛的法语,我们要遵循佛的法语而去思惟,那么叫做「法思」或者这么说。这个「胜解」呢,就表示你这个法思的进一步有成就了,就是有力量的。这个「胜」是有力量的意思,这个「解」就是你的智慧,你思惟法义的智慧有大力量了,叫做「胜解」。

「胜解忍」闻所成慧的时候,也有法思胜解,思所成慧的时候也是有,修所成慧也是有。当然能够发生决定性的作用,要修所成慧的智慧才可以,这个闻所成慧力量不够。思所成慧有好一点,但是修所成慧的时候是有大力量的,是有力量的。怎么是菩萨的法思胜解忍呢?说是征,下边第二科解释,分两科依处,分三科第一科标。

 

黄二、释(分二科)

宇一、依处(分三科)

宙一、标

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由善观察胜觉慧故,能于八种生胜解处,善安胜解。

「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由善观察胜觉慧故,」这个法思胜解忍,就是「谓诸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这个「一切法」,这个范围是很广了,这个所有的一切的境界都包括在内。但是初开始的时候,你要选择其中一个境界,譬如说色受想行识,以五蕴为所思惟观察的境界,那么其余的一切法的道理亦复如是,所以叫做一切法。「能正思择」,能正思择就是能遵循佛的正教去思惟观察去,你不能按照你自己的智慧去思惟,你若学习佛法一开始就是闻所成慧,依据这个智慧去思惟,思惟观察。「由善观察胜觉慧故」说是菩萨于一切法能正思择,为什么菩萨能正思择?我们为什么不能呢?我们这其余的一切人怎么不能呢?这是他没有学习佛法这是不可能的事情。「由善观察胜觉慧故」,由于这位菩萨他学习佛法了,他从佛法里面得到闻所成慧了,所以有善观察。「善」者,能也。就能观察一切法。能观察一切法这是谁呢?就是圣觉慧,就是殊胜的觉慧,他有这个力量能观察一切法,那就叫做「正思择」,就是这个意思。这个这里面还有意思,这《披寻记》有解释。「能于八种生胜解处,善安胜解。」这里面有详细的解释这个「善观察胜觉慧」是怎么回事。「能于八种生胜解处」,由无而有叫做「生」。原来你没有这种智慧,现在有了。这是有八种,八个地方能够使令你生出来胜解,生出来这个善观察的胜解慧,所以那个八种就是「处」。有八个地方能令你生出来胜解的智慧的。「善安胜解」这八个地方你若肯努力的去学习,就能够安立。「善」者,能也,「安」是安立,能够建立你的智慧,你就能够善观察一切法了。那么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征。

 

宙二、征

云何八种生胜解处?

「八种生胜解处」,那八种呢?这是征,下面列出来。

 

宙三、列

一、三宝功德处。二、真实义处。三、诸佛菩萨大神力处。四、因处。五、果处。六、应得义处。七、自于彼义得方便处。八、一切所知所应行处。

「一、三宝功德处」就是佛法僧是三宝,我那天曾经说过,这个「宝」称之为宝,一定不是无漏的境界,不是无漏的境界。譬如说「佛宝」,那是三大阿僧祇劫功德圆满了,圆满的证悟了无上菩提,他有大智慧,他断除一切烦恼了,他有大慈悲心广度众生。有智德、断德、恩德,有无量功德圆满了,那么那就是佛宝。

「法宝」,法宝就是涅槃啊!就是佛所证悟的那个第一义谛,那就是涅槃叫做宝,这都是无漏的境界。但是佛宝,刚才说我们闻所成慧的人,只是说说而已,我们也看不见,第一义谛也看不见,佛的这个无量功德庄严的身相也看不见,佛现的化身我们都看不见,只是这么说这个佛宝是这样。但是这样子呢,这就是过去的佛,这些阿罗汉或者大菩萨的慈悲,到处造像,或者是金、银、铜、铁、或者画,造出像来,一看见像就想起来佛,还有这么一个方便。那「法宝」第一义谛,那是佛的境界我们也是只是说说而已,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到那去呢?还有经律论,语言文字的佛法,有这个作为方便就是门啊!这是法宝的门,我们从语言文字,这个白纸黑字的这样经论,喔!我们从这里渐渐的可以到涅槃那里去了。这是我们还是有点希望,如果没有这个我们完全没有办法,不知道怎么样去?

「僧宝」,僧宝呢就是随佛修学圣道成功了的人,已经断惑证真了,这些人都是宝。那么就是那些大菩萨,或者十地的菩萨加上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都是见到第一义谛的这些,都是无漏的,这些都是宝,就叫做「僧宝」。观世音菩萨是僧宝,舍利弗尊者也是僧宝,连初果圣人也是宝。就是说到宝就不是凡夫了,凡夫僧还没到这个程度。

所以三宝功德处,他们都成就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三明六通、八解脱,如来、应供、正遍知,那就是如来十号,那都是佛的圣人的功德。在三宝功德处生胜解,你要从这里才能够去思惟观察,能令你开发智慧。

「二、真实义处。」第二「真实义处」,真实义处就是真实义品所说的道理,就是法无我慧,真如不二相的道理,真实义处。这个真实义处呢,若是我们常常读〈真实义品〉再找一点参考书,我们心常常静坐,静坐这件事能够使令我们的理解力加强,这事就是事实如此。譬如说现在这一段文看不懂,看不懂我静坐一会儿,再一会儿再看我就看懂了。我曾经说过,说过那个谁?香港的仁云老法师他读书不多,但是这个人就是有善根,他是中山人,广东省有一个中山县中山人。读书不多出了家以后呢,他感觉当时的情况他不满意,他到江浙去学习佛法,这事不容易!人都是安于现实的,有地方住、有饭吃就好了嘛!他不安住。他就是也不见得是有很多财富,那么他就从广东就跑到江浙去,不怕辛苦,那个地方有老虎,不管这个事情,我就是要到那个地方学习佛法。这个就是有善根!谛闲老法师你看他的传,谛闲老法师讲《楞严经》他不懂,听不懂,有人就出主意,你到金山高旻寺去坐禅,坐禅几个月再回来听就好了。你告诉他,他就能做,他就到那边坐禅三个月,你说腿子疼,这句话他就没提这个事情。那么后来呢,坐了三个月以后再来听《楞严经》听懂了,这个就是这么回事。你在那静坐,心能静下来呢能加强你的理解的智慧。

我再说一个世间上的事情,这个是伊朗是谁啊,那个总统叫沙达特,沙达特和以色列作战,他不冒然的发动战争,他自己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那走。喔!想起来了一个主意。想起主意和他的这个幕僚一商议就决定了发动战争,一下子打败以色列,把以色列打败仗了。找这个寂静的地方,远离一切污染,专心的思惟,这是能开发智慧的方法。

所以这上面说真实义处,这个〈真实义品〉是在三十六卷,我们现在是四十二卷,在三十六卷,你们后来的还没听到,那是比这个难懂。这个戒品、施品、忍品,这个容易懂,但是那个〈真实义品〉你看可是难一点得的!就是真实义处那也是生胜解处,能令你开智慧的地方,你再思惟那个道理,就能开发智慧。世间上的人呢,若到学校读书呢也能令人开智慧。但是我看爱因斯坦呢小时候并没有什么智慧,也和普通人一样,但是后来智慧就开了,所以他是变成一个科学家,这个事情。但是有限度到此为止,那智慧开发就是到此为止。但是佛法开智慧可不是!那是有更高更到佛的境界,不是一般的境界的。说真实义处。

「三、诸佛菩萨大神力处。」这在〈威力品〉我们也讲过了,那个大神力的境界,你在那里也是令你开发智慧的境界。

「四、因处。五、果处。」因处有十种因,有随说因、有观待因…,一共有十种。「五、果处。」第五果处,果处这就是:异熟果、离系果、还有士夫果、还有增上果,一共有五果,这也是生智慧处。

「六、应得义处。」应得义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我们应该成就的,就是无上菩提我们应该成就,这是义处。

「七、自于彼义得方便处。」就是于彼应得义,于彼应得义是个果,得此果要另有方便,那就是六波罗蜜嘛!

「八、一切所知所应行处。」「一切所知所应行处」就是十二分教,长行、重颂、并授记…,就是那个一共有十二分。那是我们所应该学习的,学习了就应该根据那个所学习的佛法去修行的地方,这是八种。

 

看《披寻记》:

「由善观察胜觉慧故等者:」他解释「此中觉慧,谓能简择俱生之慧,」这个觉慧能简择,能简择法义的俱生之慧,这个俱生是什么意思?就是生来的智慧,就是你前一生你所栽培那个智慧能带到今生来,今生没有栽培嘛,你没有开始栽培你就有这种智慧,这个智慧是从前生来的。前生怎么有呢?前生栽培过,或者栽培的多、或者栽培少、或者深、或者浅也不同,那个「俱」是叫做俱生慧。由于这个俱生慧去观察、简择。简择就是观察,去观察的。这就是说这句话有点意思,有什么意思呢?这个俱生慧任何人都有。我有一次到这小学,小孩子在那里,我和那小孩子说话试验他,我说两个五加起来是几?有的小孩子很快说十,有的小孩子还不知道,还数一、二…五,这是生得慧的高低,就不同了!不一样的。我们说这个话呢,就是任何人都有希望。任何人都可以『于一切法能正思择』就是这个。我们能够来到佛法里面来学习佛法,那个学习佛法的那个是谁?就是俱生慧。若是你在佛法里面学了三年以后,那个俱生慧有了学习的智慧加上去了,那么就不是生得慧了(生得慧就是俱生慧),那里面有个修得慧,就是生得慧提高了,那就不全是俱生慧了。

这个经论我们看出来啊,这《瑜伽师地论》里面非常真实,不说大话。这句话非常真实嘛!我们也有这个俱生慧,任何人都有,就是用这个智慧去学习佛法、去善观察,它就是善观察生觉慧故。就用这个智慧来学习佛法,非常的真实。「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三卷十页)。」这个地方这个话是〈摄异门分〉说的,「此中八种生胜解处,如前力种性品别释应知。」力种性品也有说到这八种,其中也有多少不同,但是意义无差别。(陵本三十八卷七页)。

 

宇二、因缘

又此胜解,由二因缘,于彼诸处,能善安立。一、长时串习故。二、证善净智故。

「又此胜解,由二因缘,于彼诸处,能善安立」。第一是依处,法思胜解忍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释,解释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依处,现在说因缘。什么叫因缘呢?看这上面讲。「由二因缘,于彼诸处,能善安立。」有两种因缘,就是有两个条件,「于彼诸处」于就是彼八处,「能善安立」能够安立这个胜解,这个胜解的成就要有两种因缘才能够出现的,才能够安立,就是才能够成就的。哪两种因缘呢?第一是:「一、长时串习故。」就是由你那个俱生慧,要长时期不间断,「串习」就是连续的学习不中断,长时的学习佛法,那么你这个胜解慧就能成就,不是短时间可以成就的,短时间不能成就要长时间。

「二、证善净智故。」第二个呢是「证」,这个「证」也就是成就的意思,成就了「善」就是没有过失的,没有颠倒的清净的智慧故,那就是得圣道了。那得圣道你个这智慧成就了,你就能思惟,这些事情都能思惟观察。

 

黄三、结

是名菩萨法思胜解忍。

这个说出来一个方法,我们可以遵循他这个方法去作,就是你长时期的学习就可以了,你就能够得到这个胜解慧。这个法思胜解忍,你就能够成就。

 

看这《披寻记》:

「由二因缘等者:力种性品亦说:由二因缘具多胜解;」具足很多的智慧。「一者、多修胜解故。」你若是常常的修,譬如《中观论》说的:『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说无生。』这四句话呢,它很简要但是有注解的详细的解释了,解释了的时候,你就把这段文,把它看一遍再看一遍,读一遍再读一遍,常常读、常常读。常常读后来你就能明白它的义是什么?然后你心里面常常思惟,早晨起来也思惟、到晚上静坐也思惟,常常思惟、常常思惟,这个义你就拿到了。拿到了你思惟的时候就开智慧,智慧就出来了。如果你不学习的话呢,那你就不会这样思惟,不会思惟没有智慧。

说是同样的时间,时间都是一样的嘛,不是说你的时间比我多,我的时间比你少,都不是的,时间都是平等的。你拿出这个时间来学习,因为它也是文字,『因缘所生法』都是文字嘛!『我说即是空』都是文字,文字它一定不违反原来的定义的。你若违反原来的定义,那就不行了!那有文字等于没有文字了。所以我们古来的大德翻译经论,他也用文字来表达那个道理,那文字和我们原来的这个字典的含意要合,要合的。这样子我们看,喔!这句话我们就可以解释,是合的,这样子我们就可以学习了。说是我不学习,我坐在那里—『念佛是谁?』那有你的自由嘛!你一直的—『念佛是谁?念佛是谁?』看了几十年怎么样呢?那你自己知道。那么若是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学习,『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那这下去就不得了。你譬如说是:印顺老法师—『游心法海六十年』就是这样子嘛!那他今天的成就可能和看话头六十年不一样的,不一样的!你现在也可以试验,说是那个主张看话头那个禅师,你请他讲一段佛法,让他预备七天,预备一个月也可以,让他预备一个月,讲一段开示可以。但是你又请印顺老法师讲一段开示,你会对比一下看他说些什么?完全不一样!不一样的!就可以看出来。这是有为法是这样子嘛!

那个谁?就是有一本书,它没有写那个法师的名字,其实这法师的名字我是知道的,就是日本人作的。日本人写的这个『禅』,禅宗这个禅写这本书,他把它翻译成汉文,翻成汉文以后我再读。他那里面说出什么意见呢?说是禅宗的这些大德—呵佛骂祖啊!这就是说了一些各式各样的这些,说是他们是那就是『禅』吧!但是那个作者的意思,若是这样的话还不如学教好,不学习经论,从文字上明白怎么、怎么回事,比那『呵佛骂祖』有点意味。

那么这是他的意见,但是我在想呢,的确也是这样意思!就是由经论上去学习,使令我们开智慧,这个宝贵的时间没有浪费。而这个祖师那句话呢,有多少威力,就你能够开悟,就『开悟』这两个字,使令人,引诱人继续在那里转。但是几十年开悟没开悟这个事情就很难说了!但是你若从文字上修习,我看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那你心里面对佛法的信心建立起来了,这闻思修的智慧建立起来了这不可思议!说「多修胜解故」。

「二者、积集猛利忍故。」这个「多修胜解」,你多从文字上去思惟,有闻、思、修,这样子,这个胜解逐渐逐渐由浅而深,你自己就有法喜有快乐会出来,这是一个。第二个「积集猛利忍故」,积集猛利忍有两个境界:一个是什么呢?你自己住茅蓬,你前面多修胜解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你可以闭关,『闭关』实在就是一个字,你可以自己一个住茅蓬,或深山里面你在那里多用功。多用功呢你就能成就「猛利忍」,能成就猛利忍。就是能超越假名,超越这些语言文字的假名,能悟入第一义谛,那么这就叫做「积集猛利忍」。这是一个,这个「积集」就是不是一次成功的,一次又一次的积集,这「积集猛利忍」,这是第一个解释。

第二个解释是什么呢?在大众里住,你不要住茅蓬。住在什么地方呢?就是没有规矩的地方,你要到没有规矩的地方去住。那个人时常的刺你一刀,你到这地方住,「积集猛利忍」你这个时候因为你本身你不是平常人了啊!你内心里面有闻思修的智慧,他给你一下子就能使令你「积集猛利忍」。因为他这个时候,若是你这个没有这个「多修胜解」那不行,那你就是这一般的凡夫境界了。他赞叹你、他给你一拳头,这都是凡夫境界了。但是你若「多修胜解」这是圣人境界,他给你一拳头的时候,你的智慧就增长了一次。喔!他是弄一个陷阱叫你往下跳,哎!你的智慧增长一次。这样子不知多少次?「积集猛利忍」!这也是一个修行境界!那这不是凡夫境界。所以这样子呢,你的胜解就成就了。这是「(陵本二十八卷八页)文别义同。」这上说「又此胜解,由二因缘,于彼诸处,能善安立。一是长时串习,二是证善净智故。」这就叫做「菩萨法思胜解忍」,是这个意思。

所以这个事情啊,当然这我刚才说这是有程度的人,不是一般的人。一般人不行,你的所有的境界,你都是用一般的虚妄分别去理会了,那这是另一回事。现在这是说是向道上会,因为你自己内心里面,不管有什么境界你心里面有闻、思、修,有止有观这样用功。当达到一个程度的时候呢,你在大众里住,这些境界你就能够,它无形中能锻炼你到第一义谛去,是这样境界啊!所以应该是在大众里住,这也是很好的境界。但初发心的人不行,初发心的人你要随顺他一点,你给他一拳头这时候不可以,给他一拳头这不行,你要随顺他一点。就是你的程度高你要随顺他一点。但是若是他的程度高了呢,那都互相可以勉励,你也可以给他一拳头也可以,但是这不是凡夫境界。

这圣道的成就一般的说呢,就是要正常的情形,不能够随便给人家一拳头,不可以这样作,但是程度高了这是可以的。当然这件事只有佛菩萨可以啊,佛菩萨知道这个众生,就像《维摩经》那个〈不思议品〉后面那个境界,那是大菩萨境界,来鼓励他的意思,这样意思。

亥三、难行忍等(分二科)

天一、结前生后

如是菩萨依此二品一切忍故;当知广开难行忍等诸相差别。

这是第三难行忍等,前面就是这几段讲完了,现在是第三难行忍。自性忍、一切忍,这前两科都说完了。现在这下边呢说难行忍等,一共有九种忍,这是第三难行忍等。分两科第一结前生后。

「如是菩萨依此二品一切忍故」,「如是菩萨」就是前面这两科,一个自性,一个一切。这个菩萨依此二品,一个自性忍,一个一切忍。「依此二品」就是所有的忍也都在其中了。「当知广开难行忍」从这二品里面再广博的开发出来有难行忍,其他的七种忍等,诸相的不同各式各样的忍。这段文是结前生后,「如是菩萨依此二品一切忍故」是结前;「当知广开难行忍等诸相差别」是生后,生起后文。这是第一科结前生后,下面别释七忍分七科,第一科是难行忍分三第一科是征。

 

天二、别释七忍(分七科)

地一、难行忍(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菩萨难行忍?

 

玄二、标

当知此忍,略有三种。

 

玄三、释(分三科)

黄一、于羸劣所

谓诸菩萨能于羸劣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饶益事;是名第一难行忍。

说「菩萨能于羸劣」,就没有力量的,没有力量「羸劣」。或者身体没有力量嘛就是「羸」,心没有力量叫做「劣」,就是这种软弱的众生「诸有情所」。「忍彼所作不饶益事」,这个菩萨对于他所作的不饶益的事情,就是伤害的事情,能够容忍「是名第一难行忍」。这个忍是最难不容易,因为他是一个羸劣的有情,你想要对付他很容易嘛!但是容忍这件事,这比较难。譬如说是那个人不是羸劣有情,那个人身力、心力都是很高的人,他要来触你,你想要报复吗?恐怕你没这个胆量!那么你要忍就比较容易了。现在是说是羸劣的有情,你忍受他的不饶益这就不容易!这是第一难行忍。

黄二、于臣隶所

若诸菩萨居尊贵位,于自臣隶不饶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二难行忍。

第一科是于羸劣所,第二科是于臣隶所。「若诸菩萨居尊贵位」他是居有尊贵的身份,譬如说他是国王,他是皇帝。「于自臣隶不饶益事」对于他自己的这个臣隶,就是为他办事的人,就是他的部下。这些部下对于国王有一些不饶益的事情,「堪能忍受」国王是有无上的权威随时可以治罚他的臣隶的,但是他能忍受「堪能」容忍这件事,这是名第二难行忍,这是第二种。

 

黄三、于卑贱所

若诸菩萨于其种姓卑贱有情,所作增上不饶益事,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难行忍。

这是第三种于卑贱所,「若诸菩萨于其种姓卑贱」他是种姓就是他的父母族上的人,都是没有什么地位的人,而他本身呢也没有什么成就,是很卑贱的人,没有智慧又没有福德。这样的有情「所作增上不饶益事」,他这样的人对于菩萨,做出来一种很强烈的伤害的事情,菩萨对他堪能忍受,「是名第三难行忍」。这个难行忍就分这么三科说完了。

 

地二、一切门忍(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菩萨一切门忍?

前面是说这个难行忍,现在第二科一切门忍,分三科,第一科征,「菩萨一切门忍」。

 

玄二、标

当知此忍略有四种。

第二是标,标出来四种,下面第三科列。

 

玄三、列

谓诸菩萨于亲所作不饶益事,于怨所作不饶益事,于中所作不饶益事,悉能堪忍,及于彼三劣等胜品不饶益事,皆能忍受。

这一切门忍,这个「门」,譬如说是这个房子这里有个门、这里有门…,就是不同的立场所作的不饶益事都能忍,就是这个意思。「谓诸菩萨于亲所作不饶益事」彼此有亲爱关系的人,他做一样对你有伤害的事情,这是「亲所作」。「于怨所作不饶益事」对你有怨恨的人,他做一些伤害你的事情。「于中所作不饶益事」就是不是亲也不是怨,这个亲怨之间的这个人,他作一些不饶益事。「悉能堪忍」这三种人对于菩萨所作的事情,菩萨都能容忍不计较。

「及于彼三劣等胜品不饶益事,皆能忍受。」前面是约亲、怨、中分三品,现在这里又是「劣」、「等」、「胜」,劣品、等品、胜品,「不饶益事」。这个「劣」,或是约福报论劣、等、胜;或是约智慧论劣、等、胜。这各式各样差别的人,他们作一些不饶益的事,「皆能堪忍」菩萨也都能够容忍。

 

看这《披寻记》:

「及于彼三劣等胜品等者:谓亲怨中三种有情所作不饶益事,有劣等胜品差别故。」这个解释就不同,这「不饶益事」有劣、有等、有胜的不同,这么解释这也是可以。

 

地三、善士忍(分三科)

玄一、征

云何菩萨善士忍?

这是第三科善士忍,分三科第一科征。云何菩萨叫做善士忍呢?下面第二科标。

 

玄二、标

当知此忍,略有五种。

有五种不同,那么这是标,第三科是列,分两科第一科先见胜利。「当知此忍,略有五种不同。」哪五种呢?

 

玄三、列(分二科)

黄一、先见胜利

谓诸菩萨先于其忍见诸胜利,谓能堪忍补特伽罗,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乖离,有多喜乐,临终无悔,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

这是见胜利,见忍有这样的功德,「谓诸菩萨先于其忍见诸胜利」这个菩萨是学习佛法的人,他从佛法上得到智慧,得到智慧以后他自己常常思惟观察,所以在事情没有到来以前,他先对于这个忍有很多的功德,你若能忍你就会有很多殊胜的利益,这件事。有什么功德胜利呢?「谓能堪忍补特伽罗」若是补特伽罗就是众生,若对你有不饶益的事情,你能容忍就会有功德。什么功德呢?「于当来世无多怨敌」在将来的时候,你这个怨敌就少。你若不忍啊,你同他去斗争的话,那个人就是你的怨家了。今生是你的怨家,来生还是你的怨家,一见面就不对劲。若是现在你和他容忍呢不和他一般见识不争论,原谅这件事,那么就是将来就没有这个敌人了,是这么回事。所以「于当来世无多怨敌」。

「无多乖离,有多喜乐」不会很多乖违你的心意,不会你要做什么事情他不支持你,「乖离」就是不支持你,就是这个意思。你譬如说是汉高祖他打天下的时候,他这个文臣武将多;你若是项羽楚霸王呢,只有一个范增,有大智慧帮助他,也有一些武将但是不能和汉高祖比,所以最后他失败了。你看那个唐太宗打天下的时候,他也是帮助他的人都是英雄豪杰也都是人多,其他的那些和他对立的英雄都不行,就是少,帮助的人少。为什么有多少的分别?这是栽培来的,这是栽培来的。所以「于当来世无多怨敌,无多乖离」不会乖违你,不会反对你,反对的人不多「无多乖离」。「有多喜乐」很多人支持你,很多都是好朋友,所以你的喜乐的事情多「有多喜乐」。

「临终无悔」你若这样子呢我忍受别人的毁辱,感觉心情很快乐,临命终的时候心里一点悔恨没有,「临终无悔」。「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于你这个生命坏了以后,你就会生到善趣生到好的地方去,或者生到天的世界去了。因为什么呢?因为你心里面不发脾气,你不发瞋心,心里面和平,你就会容易生到善趣;你若常贪心很大、瞋心很大啊,危险!就容易到三恶道去。所以要忍,「于身坏后,当生善趣天世界中。」这一科是先见胜利,菩萨有这个智慧,学习佛法,他能够认识修忍辱有功德,所以他就能够修忍辱,是这个意思。下面第二科。

 

黄二、自堪忍等

见胜利已,自能堪忍,劝他行忍,赞忍功德,见能行忍补特伽罗,慰意庆喜。

「见胜利已,自能堪忍,劝他行忍,」这个菩萨有智慧,看见忍辱有殊胜的利益以后,「自能堪忍」所以以后遇见因缘的时候,他心里忍受他不和一般人见识。我们看韩信的传,他受『胯下之辱』那个少年拿着剑态度很强,叫韩信从他胯下过去,韩信照办。等到韩信作淮阴侯的时候,这时到了他老家的时候把那少年找来给他个官作,韩信还是有一点…的。那个范雎是秦昭王的相那时候,范雎这个也是聪明人,一个平常的人跑到秦国去,逐渐逐渐能够作到秦昭王的相,这真是有本事!他作了相,拿到权力以后『睚眦必报』以前瞪我一眼我都要报仇;你对我有好处我也回报,范雎是这样子,这个人就是这样子。

「赞忍功德,见能行忍补特伽罗,慰意庆喜。」唉呀世间上事情真是!可见范雎那个人「不忍」,后来他的确是报仇了,他原来是魏国人,他就通知须贾魏国的使臣,到了秦国去办事的那个须贾,他就叫:『你告诉魏王把魏相的头给我,不然的话我要屠城。』这是实际上说这个话,看那个时候我看世间上的事情真是太凄凉了啊!这个范雎给秦昭王作相,他要报私仇就是说这么一句话嘛,当然秦昭王也支持他的,而魏王听了这句话就怕了!就不支持他的相,他的相只好跑,各处跑流浪跑,最后自杀而死就自杀。这件事我认为很凄凉,很不合道理!范雎也不应该因为这件事,你现在拿到权力了,就要以前当然那个魏相对于范雎是羞辱的很厉害啊记恨在心,其实这件事也应该过去不要报仇,就算是报,魏王应该支持他的相。好!你来打吧!你来打我来对付你就好了,应该是这样子嘛!怎么可以平常没有事给你作相,等到有事情不睬他,这不合道理!所以从这《史记》上,说到世间上的中国历史,我看就是出家当和尚好!世间上的事情,实在是没有道理可讲的,都是很苦恼的事情。有正义的人不是很多的。

「见胜利已,自能堪忍,劝他行忍。」就是菩萨他见忍辱的胜利以后自己能堪忍,虽然谁要来对他有什么羞辱,他心里不动,这是「自能堪忍」。「劝他行忍」并且还劝别人也行忍,「赞忍功德」也赞叹忍辱的有功德。「见能行忍的补特伽罗,慰意欢喜」见能行忍的人心里欢喜,祝贺他!来庆贺你!

 

《披寻记》:

「当知此忍略有五种等者:谓见胜利为一,」这是一个。「自能堪忍为二,」这是二。「劝他行忍为三,赞忍功德为四,见能行忍慰意庆喜为五。依如是义,名善士忍。如是种类善行摄故。」这些是非常很好很美好的德行啊!所以叫善士忍。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4)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一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1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大乘正宗分第三[栏目:慧律法师]
 金刚乘灌顶[栏目:蒋贡康楚仁波切]
 浅谈青年应有的美德 —— 孝与戒淫(一)[栏目:锺茂森博士]
 五百罗汉 374、无量明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7、什么是居士佛教?[栏目:居士学佛100问]
 贪心[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八二集[栏目: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师]
 怎么样能在不破坏戒律的情况下与金刚道友互相督促?[栏目:生西法师问答]
 为了得到保佑而皈依 是正确的心态吗?[栏目:达真堪布]
 以智慧认知自己,用慈悲接纳他人[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