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卷第四十一 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戒品第十之二
月二、广显二戒所摄事相(分三科)
盈一、标名犯等
如是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有违犯及无违犯,是染非染,软中上品,应当了知。
前边是第一段总标三戒他胜处法。《披寻记》:《披寻记》的作者他把这四种他胜处法合而为三,其实不合也可以,就总标四他胜处法,这么样说和文是相合的。这是第一科,说完了。现在第二科广显二戒所摄事相。前面是总标三戒,这是广显两个戒;两个戒是什么?就是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两条戒所摄的事相。分三科:第一科是标名犯等。
「如是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这位受了菩萨戒的人,他能安住在菩萨戒律仪上不违犯,或者有的时候有违犯及无违犯的差别,这样子。科的名字叫标名犯等;标名就是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下面犯等,「于有违犯及无违犯,是染非染」。犯了戒,有的是染污心犯戒,有的不是染污心犯戒,有这差别。「软中上品」:犯戒是因为有烦恼而犯戒,而犯戒有软品有中品有上品烦恼,「应当了知」。这是标。
看《披寻记》:
「于有违犯及无违犯等者:约诸事相,说有违犯及无违犯」:菩萨安住菩萨净戒,表现于外的相貌,就是有的是没有犯,有的是有犯,这个差别。这是约事相,表现于外的相貌说。「约犯因缘,说染非染」:这个染非染约什么说的呢?约犯戒的因缘说的。就是你的心,你若有烦恼就是染污,无烦恼就是非染。「约染差别,说软等品」:由烦恼的染污而犯戒的,有软中上的差别。「下自当说」:下面会有解释,「名当了知」。
盈二、随类别显(分二科)
昃一、住摄受善法戒(分六科)
辰一、施渐次摄(分六科)
宿一、于诸供养(分二科)
列一、供养三宝(分二科)
张一、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若于如来或为如来造制多所,若于正法或为正法造经卷所,谓诸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若于僧伽,谓十方界已入大地诸菩萨众。
这第二科,随类别显。分二科:第一科住摄受善法戒,这是一类;住饶益有情戒又是一类。这一科分六科:第一科是施渐次摄。这布施波罗密它也有个次第,渐次,属于这一类的,这是施渐次。又分六科:第一科是于诸供养。又分二科;第一科是供养三宝。又分二科;第一科是有违犯。
「若诸菩萨安住菩萨净戒律仪,于日日中」:就是每一天每一天里面,「若于如来或为如来造制多所」:若于如来,就是佛陀在世的时候你对于佛应该供养。「或为如来造制多所」:或者是佛教徒,为了恭敬佛,为佛造一个塔庙,制多就是塔。前一句「若为如来」是佛在世;「或为如来造制多所」也可以包含佛灭度后;那么这是造塔,或是造庙,有的里面有舍利或者有佛像,这样情形。这是属于佛宝。「若于正法或为正法造经卷所」:「若于正法」:就是佛陀所说正法;或者是佛说证悟的正法,或者佛宣说的正法。「或为正法造经卷所」:这也是佛灭度后,佛教徒恐怕正法灭亡了,就是要用文字把佛法写出来,或者印在纸上,或者印在树叶上,造经卷的地方。「谓诸菩萨素怛缆藏,摩怛理迦」:这个「或为正法造经卷所」是怎么个情形呢?「谓诸菩萨素怛缆藏」就是大乘佛法,大乘的修多罗藏。「摩怛理迦」就是论藏。前面这一段是法,佛法。「若于僧伽」:就是在佛法里边用功修行的人,修学佛法的人。「谓十方界已入大地诸菩萨众」:这个僧伽指什么说的呢?就是十方世界已经悟入法性的诸菩萨众,这是圣人,不是指凡夫说的。那么这样子就是佛法僧,这都是胜境。
《披寻记》:
「或为如来造制多所者:谓为如来所造一切若宁堵波」:就是塔,「若龛」:就是供佛像,好像一个房子似的,这是佛龛,「若台」:或者一个大高的台,上面供着佛像这样子,「是名制多」。
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下至以身一拜礼敬,下至以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
前边这是佛法僧,这上面没有说阿罗汉,没有说小乘佛法的僧宝。前面这是所供养的境界;下面是怎么叫作供养呢?「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这是在数量说,「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或者是香,或者是花,或者是水,或者是灯,灯就是光明供养。这是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下至以身一拜礼敬」:「下」就是最少,到「以身」:以你的身体,「一拜」:就磕一个头,礼敬诸佛,礼敬三宝。「下至以语一四句颂赞佛法僧真实功德」:前面是说身供养,这说语业的供养。语业供养最少有一四句颂,「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一句颂赞叹佛、赞叹法、赞叹僧的真实功德。因为这都是胜境;这个僧宝,十方世界已入大地菩萨,这是证入法性的大菩萨,所以他的功德是真实功德。凡夫僧靠不住,不在内。赞佛的真实功德,赞法的真实功德,赞僧的真实功德。「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上面是身语,这是意业的供养。意业最少就是你的心,「一清净信」:就是有清净的信心发出来。由这样的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念佛的真实功德,念法的真实功德,念僧的真实功德,那就叫作清净信。
已证入圣道的人,他与法性相应,他心里面不受一切法,那就叫作清净。但是没证入法性的,就办不到这件事。你修止观有一点相似而已,没得无生法忍只能相似,也不能达到那个清净信的境界。那我们怎么样才能清净信呢?我们要有所凭借才可以。就是你念《金刚经》,念它一遍;经它本身是清净的,我们依靠它,去念这个经的时候,这心也是清净的,就清净信。说念佛也是清净信,念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大夫、天人师、佛、世尊,你这么随着念,这也是清净信。你念法,「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赞叹。若是你念法,「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要思惟那个义;「法常寂然,灭诸相故,法离于相,无所缘故」,你按照那么去思惟,那也叫作清净信。说念僧,这个僧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你这么念,那也叫作清净信。如果你不有所凭借,你这一念心我们凡夫办不到!心很难清净。所以「下至以心一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你要这样子。前面说是「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这句是总说的。下边就是别说的,从三业。当然我们用香花供养那也是可以;就是或者少或者多,要这样供养。「若不以其或少或多诸供养具而为供养」,你不这样作,那你就是犯戒了。
把《披寻记》这段念下来:
「下至以身一拜礼敬等者:此中一言,且依世俗相续道理。谓一处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有尔所身语意业转及随转」:这里面这个「一言」,下至以身一拜,一四句颂,一心清净信,这个「一」这句话,这个字。「且依世俗」:且依一般我们没有证悟法性的,都是在世俗谛上活动的这个境界,「相续道理」:剎那剎那相续的道理。「谓一处为依止」:以一个地点为依止,「于一境界事」:或者是佛或者是法或者是僧,是一境界事。「有尔所身语意业」:有那么多的身业语业意业;「转」:活动。身的活动——礼拜,语业的活动——以四句颂赞佛法僧,意业的活动——以清净信随三宝真实功德;这就叫作转。「及随转」:相续的转。「总尔所时」:那么多的时间合起来,叫作「一」。说你在这里供养三宝,你供半小时,这半小时总起来叫作「一」。或者是二个钟头,你在这里拜佛,或者以四句颂赞佛法僧,或者以清净信随念三宝真实功德,你坐了二个钟头,这二个钟头总合起来叫作「一」。这是这个意思。
「摄决择分说:如世尊言,若有众生于如来所,但发一心及一言说」:就说一句话。说什么呢?「善逝大师!」你说这句话,那这就是对佛有赞叹的功德。这个善逝是什么意思?「逝」者去也,我从这里到那边去。但现在是说什么呢?说佛到涅槃那里去,到了第一义谛那里去了叫作逝。说这个去是太好了,所以叫作善逝。像我们凡夫就不能到第一义谛那里去,社会上的人就是为名为利而去了,所有的来来去去就是为那件事。现在唯有佛能到第一义谛那里去,所以叫作善逝。「善逝大师!善逝大师!」这也是赞叹佛了嘛!「如是发心,我尚说彼于诸善法多有所作」:你发心念这么一句话——「善逝大师!善逝大师!」你这么一发心作这功德,「我尚说彼」:佛自称为我,我尚且说他作了很多很多的善法了,你栽培了很多的善根了,是这意思。「何况身语如其心量随顺奉行」:何况你不只是心作功德;或者你身体在拜佛,你语业怎么怎么的赞叹佛,如其心的量,「随顺奉行」:你作了很多的功德,「乃至广说」:又其它种种功德。
「又依世俗相续道理,名发一语及发身业。(陵本五十五卷一页)显扬颂云」:《显扬圣教论》的颂,「善逝善说妙三身,无畏无流证教法,上乘真实牟尼子,我今至诚先赞礼。于此颂中」:在这个颂里面,「初句是赞佛」——「善逝」:说佛是善逝,「善说」:他能善说无量无边的佛法,「妙三身」:佛有微妙的法身、受用身、化身,法报应三身,这是赞叹佛的功德。「次句是赞法」——「无畏无流证教法」:佛的大无畏的智慧,为众生说无漏的、清净的……,「无流」就是无漏,「证教法」:佛所证悟的第一义谛的法,「教法」:语言文字的宣扬一切佛法。这个证法教法都是清净无染污的。「三句是赞僧」——「上乘真实牟尼子」:这个「上乘」就是大乘佛法,「真实牟尼子」:那这是赞叹谁?赞叹弥勒菩萨;《显扬圣教论》是无著菩萨造的,他在这里赞叹弥勒菩萨,那就是赞叹僧。为什么加一个牟尼子?牟尼是寂静,就是指释迦牟尼佛说;他的真实的弟子,因为他也证悟法性了,不是凡夫了,所以是真实牟尼子。或者「牟尼」就是「子」,因为他也证悟法性,心里面也寂静了,所以牟尼就是子。真实的牟尼子,就是真实的是佛陀的弟子。第三句是赞叹僧。「是名赞佛法僧真实功德」。
「若以净信胜解俱心随念如来是正等觉者」:「若以净信胜解俱心随念如来」:说这位佛教徒,他有清净的信心,有胜解;这个净信这个地方还有胜解的智慧和它在一起。胜解的智慧就是要对于佛法僧,你要有深入的理解,这也要由学习佛法才能够拿到的,才能够取得这个胜解。你对于佛的认识多少?「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那这样子,我们若只是取佛陀有三十二相这样就是佛,佛不同意这个说法。所以你要有深刻的觉悟,这叫作「胜解」。「俱心」:有清净信心里面还有胜解,因为有胜解才有清净的信心。这信心怎么能建立呢?就是有胜解的智慧的关系。用这样的心,「随念如来是正等觉者」:你心里面在观察,佛陀是正等觉者,用这清净心来念佛。「如来是正等觉者」:这「正觉」是根本智、无分别智;「等」是后得智。就是佛有圆满的大智慧境界,「是正等觉者」。你若这样的观察思惟,这叫作念佛;不只是念名号。我们今天的汉文佛教提倡念佛法门,就是念佛的名号;佛的功德不念。不过那个「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这个地方多少有一点念佛功德的意思,但是主要还是念佛名号,念佛名号的时候,没有念正等觉者,没有念佛的功德,没有这样念!当然这样念佛也有功德,但是我感觉这就是初一步的境界。所以「若以净信胜解俱心随念如来是正等觉者」,「乃至广说」:如来应供养正遍知,广说念佛的功德,「是名随念三宝真实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