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4)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93

辰三、辨驱摈(分二科)

宿一、权时驱摈

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菩萨尔时为教诫彼及余有情,以怜愍心及利益心权时驱摈;后还摄受。

这是调伏有过这一科的,第一科总标,第二科释类,释类分三科,第一科举诃责,第二科例治罚,现在是第三科「辨驱摈」。「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应可驱摈过失」,看这前后的文的意思,若是有了过失,那么菩萨第一个办法就是诃责,那么第二个是治罚,诃责他若是不改,不肯改过,那么是治罚。如果治罚也无效的话,就是驱摈了。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权时驱摈」。

「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假设菩萨所摄受的补特伽罗有下品、中品,「应可驱摈」,他下中品应可驱摈的过失违犯,不是上品,是属于下品、中品的过失,违犯了这样的过失,怎么样处理呢?「菩萨尔时为教诫彼」,这个时候菩萨为了教诫他,教他改过迁善。「及余有情」,以及其他的所教化的有情,那么「以怜愍心」,这先说菩萨内心的清净,处理事情的时候,表现于外的事情先不说,先说菩萨的内心是怜愍心,就是你有这样的过失就是有罪过,你若不肯改的话、不肯忏悔的话,你将来可能有苦恼的果报,这是可怜愍的事情。「及利益心」,还有饶益他的心,希望他离苦得乐,这叫利益心;那么这是菩萨内心是这样。那么表现于外的行动呢,「权时驱摈」,就是暂时地把他驱逐了;这个摈,实在就是弃舍了他。「后还摄受」,过一个时期呢,菩萨还会引导他来到僧团里面。那么这是「权时驱摈」这一科,下面是「尽寿驱摈」。

 

宿二、尽寿驱摈

若诸有情有其上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菩萨尔时尽寿驱摈,不与共住、不同受用;怜愍彼故不还摄受,勿令其人于佛圣教多摄非福;又为教诫利余有情。

「若诸有情有其上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那么他的违犯的过失是特别严重了,是属于上品的。我们昨天有讲过,那个上品的过失是什么呢?就是高慢心违犯过失,就是不尊重佛法,对于佛法僧都有高慢心。这个戒就属于法里面的事情,犯了戒无所畏的事情,他一点恐惧心没有,也就是没有因果观念。若是有这样的严重的过失的时候,「菩萨尔时尽寿驱摈」,就是尽形寿的把他驱逐了,这一生都不摄受他了。「不与共住」,永久也不和他同在一个羯磨的界内居住了,「不同受用」财法。「怜愍彼故不还摄受」,这个这一生中菩萨都不会再去摄受他,但是菩萨内心还是慈悲他的。「勿令其人于佛圣教多摄非福」,为什么这么严重的处理这件事呢?意思就是不要叫这个人在佛的圣教里造了很多的罪过,所以就这样处理。「又为教诫利余有情」,菩萨这样做法,这个权时驱摈、尽寿驱摈,不但是教诫那个当事的人,也还是要利益其余的众生的,其余的众生看见这个情形也就不敢犯过了。

 

看这个《披寻记》:

「若诸有情有下中品应可驱摈过失违犯等者:谓若有情于所遮止开许法中数数轻慢而毁犯者」,假设有这样的补特伽罗,于所遮止的罪过的事情数数的去造,去做这些罪过的事情;若有情于所开许的事情不肯做。那么开许的事情那就是善法,遮止的事情就是恶法。有罪过的事情不要做,有意义、有功德的事情才可以做。然而这个有情对于善恶没有信心,不相信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数数轻慢而毁犯者」,轻慢这件事,「是名应可驱摈过失违犯」。

「此由所犯下中上品成二差别」,那两种差别呢?「一、权时驱摈后还摄受」,过一时期以后又会来引导他,还会摄受他的。「二、尽寿驱摈不还摄受」,就这一生中就不再和他有来往的关系。「菩萨于彼以无染浊无有变异亲善意乐」,菩萨处理这个事情,菩萨本心没有染浊的、没有污染,没有污染就是没有烦恼。那么或者是有般若波罗蜜,那就是离一切相的境界了,不是有所得的境界,无染浊。「无有变异亲善意乐」,菩萨对于这个众生还是有亲善的心情,这个心情还是不变异的,永久是和他亲善的。用这样的心情呢,「如法驱摈」,就是依法驱摈他。那么这应该是在戒律上有规定的,那么一个寺院里面、一个僧团里面,它也有个规则的,共住的规则的,那上面也会规定出来的。那样子所以要驱摈的时候,就是以法来驱摈。「名怜愍心」,这个怜愍心就是这么讲。

「又为令余有情知所教诫遮不应行,易可共住」,又菩萨这个威德力、慈悲心,使令其他的所教化的众生知道所教诫的事情,这个事情不可以做,遮不应行,那么他们也就能够随顺依教奉行。「易可共住」,那么彼此就容易共住。这样子嘛,共住,「而驱摈彼」,就是把那个有严重过失的,把他驱摈了他,使令其余的有情容易共住,不然他在里面捣乱,也影响别人用功修行,所以「易可共住而驱摈彼」。「名利益心」,这样说这个利益心是指没有被驱摈,而能够用功修学圣道的人,使令这些人安心办道,那么这叫利益心,这么讲。「是故驱摈亦教诫摄」,这样说呢,这样解释,这个驱摈,驱逐了那个人,同时也就教诫了没有被驱摈的人。「如文中说为教诫彼及余有情」,那么也教诫被驱摈的,也教诫没有驱摈的。「复说又为教诫利余有情,随应当知」,这也就应该知道,这个驱摈有教诫的意思在内的。

盈十一、示现神通(分二科)

昃一、总标

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神通力;或为恐怖,或为引摄。

「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神通力」,一共是十一科,现在是第十一科。前面是第十科「调伏有过」,现在是第十一科「示现神通」,分二科,第一科是「总标」。「又诸菩萨为欲饶益诸有情故,现神通力」,显现出来他的神通力量,用这样子来利益众生的。那么这个菩萨一定是有禅定的功夫,不然是不能现神通的。这个现神通目的何在呢?「或为恐怖,或为引摄」,就是这两个目的。那么这就是「总标」,下面「释类」,分两科,第一科「为恐怖」;又分两科,第一科「令离恶」。

 

昃二、释类(分二科)

辰一、为恐怖(分二科)

宿一、令离恶

谓为乐行诸恶行者,方便示现种种恶行诸果异熟。谓诸恶趣,小那落迦、大那落迦、寒那落迦、热那落迦,既示现已而告之言:汝当观此,先于人中造作增长诸恶行故,今受如是最极暴恶辛楚,非爱苦果异熟。彼见是已,恐怖厌患,离诸恶行。

「谓为乐行诸恶行者」,为什么要现神通呢?这是说,因为有的补特伽罗就欢喜做恶事,「乐行诸恶行」,你说他没有效,那怎么办呢?「方便示现种种恶行诸果异熟」,那么菩萨那个慈悲心里面就想出来方便善巧的办法,就想出一个方法来,什么方法呢?「示现种种恶行诸果异熟」,就是用神通力现出来,现出来,你做种种的恶事的时候将来会得到这样的果报。这个「果」就是「异熟」,这个异熟逐渐的变异才成熟的、才得果报的,不是一下子就得果报。菩萨用神通力显现出来受恶报的境界,说是你若做恶事你就得这个果报。

这个怎么现法呢?现出什么样子呢?「谓诸恶趣,小那落迦」,现出诸果异熟受恶报的境界,那么就是三恶道,是「恶趣」。或者是若单指地狱来说,就是小那落迦,那落迦就是地狱,小地狱。「大那落迦」,大地狱。还有「寒那落迦、热那落迦」,就是寒冷的地狱,还有很热、炎热,这是猛火的地狱。

这个我现在又想起来一个事情,有一个年纪也很大的老法师他死掉了,这个法师我是认识他的,他死了以后,我做一个梦,这个好像是个停车场,很多的车,就像是一个大的safeway前面有个停车场,就是类似那个情形,那个中间有个房子,我也不知怎么回事呢,就从那里就进去,进去就看见那个老法师在那里坐着,我进去他不看我,但是我到那里冷得很厉害,很冷很冷的,我就从那里走出去了,就是做这个梦。这是做梦,梦这么一个境界。

这上有寒那落迦、有热那落迦。在经上说寒那落迦是冰,寒冰,寒冰地狱。热那落迦,就是猛火地狱。

我做这个梦,如果再解释的话,老法师他在寒地狱里头,因为和他认识嘛,他有时候还来同我谈谈话的,这个法师是有学问的人,那么有可能认识,他忆念我,让我给他念经回向,也可能有这个意思。

「既示现已而告之言」,菩萨神通力示现以后就对他说了:「汝当观此,先于人中造作增长诸恶行故,今受如是最极暴恶辛楚,非爱苦果异熟」。菩萨现这个神通力,由神通力现出来这种恶果报的境界,然后还要加以说明,就对这个好行恶行的人说了。「而告之言:汝当观此」,你应该注意看一看。「先于人中造作」,说是现在在地狱里受苦的人,他在以前他在做人的时候,「造作增长诸恶行故」。这个「造作增长诸恶行」这句话怎么讲?这个有点意思的,这句话。有的人造作恶事不增长,有的人造作恶事增长,这是有点差别的。怎么叫做增长?怎么叫做不增长呢?就是不欢喜做这件事,但是也做了,那个这个罪过它不增长。你若欢喜做这个恶事,做完了以后,这个恶事它要增长,因为你欢喜还想做,所以增长。

「造作增长诸恶行故,今受如是最极暴恶辛楚」,现在他下了地狱去了,下了恶趣里面,受这么多最极、最暴恶、最辛楚、最苦恼的不可爱的苦果异熟。「彼见是已,恐怖厌患」,那个好行恶行的众生看见了这个境界的时候,心里面就害怕了、恐怖了,就厌恶这个恶事,对恶事有厌恶心了。有厌恶心以后呢,「离诸恶行」,再不做了,远离这个恶事,不做恶事了。那么这就是菩萨现了神通有了成效,这个众生是不敢做恶事了。

 

宿二、令生信

复有一类无信有情,菩萨众中随事故问,彼作异思拒而不答。

第一科是「令离恶」,这一科讲完了,下面第二科「令生信」。复有一类对于佛法没有信心的补特伽罗,这个补特伽罗他还是在菩萨所摄受的众生里面,这个团体里面。这个团体里面呢,菩萨当然知道这个众生他内心的思想有问题的,所以菩萨就在大众之中,就是故意地「随事故问」,随当时的情况就提出一个问题,故意地来问他。「彼作异思拒而不答」,他这个人得到了,或者是阿阇黎,或者是亲教师这个问题的时候,他内心里面有个不同的想法,认为这个问题没有什么意思、没有价值,我就不回答你,彼做异想。「拒而不答」,拒绝这件事不回答。那么这当然也有一个高慢的意思在里面。

 

看这个《披寻记》:

「复有一类无信有情至拒而不答者:谓于圣教怀憎嫉者」,这是指那个人对于佛法没有信心,反倒是不高兴、憎恨佛法的这个人,「是名无信有情」。「菩萨为欲令彼得清净信」,菩萨知道嘛,菩萨一入定就知道这个众生对于佛法没有信心,但是他还是有因缘来到佛法里面来,这时候菩萨想要令彼对于佛法生起清净的信心。「于大众中随所应知一切事相故兴问核」,故意地提出问题来问他、来考验他。这个「核」是考验的意思。「是名随事故问」,这句话这么讲。

「由彼有情怀增上慢」,由于那个有情他的心情是有高慢心,认为你们这些人都是迷信,他是有智慧的人,认为这都是迷信,就瞧不起这些人了。「为增上慢所执持故」,他那一念明了性的心被这个高慢心控制住了,他不能从高慢里面解脱出来,所以说执持故。「憎背圣教起别异解」,他不高兴佛法,你所提出的问题他不能在正面的去理解,他偏要有个怪异的解释。「于菩萨问拒不领受」,不接受。「亦不酬答」,也不回答这些问题。「是名异思拒而不答」,这么解释。

 

菩萨尔时或便化作执金刚神,或复化作壮色大身巨力药叉,令其恐怖;由是因缘舍慢生信,恭敬正答。其余大众闻彼正答,亦皆调伏。

「菩萨尔时或便化作执金刚神」,菩萨是想要教化这个人,这个人为增上慢所执持,作异想而不回答,这时候菩萨怎么办呢?「菩萨尔时或便化作」,或者是立刻地,「便」或者就是立刻地,就化出来一个执金刚杵的神。「或复化作壮色大身」,或者是变化出来一个他的这个身形特别强壮,令人恐怖的一个大的身体,这么一个人。「壮色大身巨力药叉」,身体很高大,力量很大的一个药叉鬼。现出来执金刚神也好,或者现出来这个巨力的药叉也好,「令其恐怖」,使令这个拒而不答的人一看见这个境界他害怕了。「由是因缘舍慢生信」,由于菩萨这样善巧方便的因缘,他弃舍了高慢心,他就对于佛法有了清净的信心。「恭敬正答」,这时候不敢轻慢了,对于菩萨有恭敬心,就是恭恭敬敬地回答这个问题。「其余大众闻彼正答」,还有其余的大众听说他能正答,「亦皆调伏」,也都是成功了,也都调伏了,不敢起烦恼了。这个可见在僧团的一个团体里面做一个领导人很不容易,不是容易,这是要有神通才可以,没有神通有什么办法呢?

 

辰二、为引摄(分二科)

宿一、令欢喜

或现种种神通变化,或一为多或多为一,或以其身穿过石壁山岩等障往还无碍,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现无量种神变差别,或复现入火界定等,或复示现共声闻等种种神通,方便引摄令诸有情踊跃欢喜。

「或现种种神通变化」,这是第二科「为引摄」,分二科,第一科「令欢喜」,就是引摄所化导的众生生欢喜心。这个现神通不只是前面的,还有现出其他的种种神通变化。什么呢?「或一为多」,或者最初现出一个身形,然后又现出很多的身形来。「或多为一」,多而后又变成一个。「或以其身穿过石壁山岩等障往还无碍」,这个石壁,或者是山岩,这个高山、岩石都是有障碍的,但是这位菩萨现神通呢,能从那里通过去没有障碍,「往还无碍」,没有障碍。「如是广说乃至梵世身自在转」,就像这些神通广说呢,还有很多的事情。乃至到梵天,这个菩萨的身体能自在地来往。「现无量种神变差别」,就是菩萨能现出很多种的神通变化。

「或复现入火界定等」,「现无量种神变差别」就是什么呢?这底下解释出来一点。「或复现入」,这个菩萨现入火三昧;这个火三昧就是定,能发出来大火。或现水三昧,各式各样的三昧。「或复示现共声闻等种种神通」,像前面这个都是共声闻,声闻的阿罗汉,有神通的阿罗汉也能现这种神通的。「方便引摄令诸有情踊跃欢喜」,就是用这样的方法引导众生生欢喜心。这个在佛法里面用功修行会有得到这种功力,得到神通变化,这不会徒劳的,所以生欢喜心。

 

宿二、善安处

诸未信者方便安处信具足中,诸犯戒者方便安处戒具足中,诸少闻者方便安处闻具足中,多悭吝者方便安处舍具足中,诸恶慧者方便安处慧具足中。

「诸未信者方便安处信具足中」,前面是「令欢喜」,这里是「善安处」。「诸未信者」,菩萨所教化的很多的众生里面也有没有信佛的人,那么菩萨现了神通呢,「方便安处信具足中」,那么善巧方便地把他安置在信具足的功德里面,就是对于佛法有信心了,这个信心是不可动摇的了。

「诸犯戒者方便安处戒具足中」,这个众生看见菩萨有大神通,这个不是开玩笑,你不听话是不可以,因为菩萨自己不动手,那他现出来一个药叉鬼,你怕不怕?菩萨这样办法,你就不可以再犯戒了,「方便安处戒具足中」。

「诸少闻者方便安处闻具足中」,所教化的众生里面不欢喜学习佛法,那么菩萨现了神通的时候,他就不敢不学了,安住在闻具足中。

「多悭吝者方便安处舍具足中,诸恶慧者方便安处慧具足中」,这个恶慧是什么?是邪知邪见。邪知邪见的人一看菩萨有神通,就不敢邪知邪见了,就要学习佛法开大智慧,所以方便安处慧具足中。

 

这下面看这个《披寻记》:

「或现种种神通变化等者:或一为多,或多为一,显隐神通所摄」,这是显现而又隐藏这一类的神通所摄的,属于这一类的神通。现了多,又隐起来现一;那么现了一,又现多,有隐有显。「谓从一身示现多身」,这解释这句话,什么叫做「显隐神通所摄」呢?谓从一身能现出来多的身形。「此由显化胜解想故」,这个现一身而又现多身,这是怎么回事呢?此由显的神通里面变化的,这个神通是怎么回事呢?「胜解想故」,就在禅定里面他有强大的想的力量,就是他想什么就现什么;如是如是想,如是如是现。你若有了禅定,你若学习神通也成功了,那么现神通的时候一定先要入定,入在禅定里以后,你内心里怎么想就怎么现,神通就是这么回事,「由显化胜解想故」。

「或从多身示现一身」,或者原来是现了很多的身体。这个天台智者大师的那个法师,叫做慧思禅师,慧思禅师是一个大修行人,但是这位禅师那个住处的山里面还要很多的道士,这个道士就来毁谤慧思禅师,说他要造反,就是报告了政府。政府那么就捉他去了,捉他去呢,派人去捉他去,就看见在这里有慧思禅师把他捉去了,但是到那里又看见,到那又看见,都捉到放到牢狱里头,牢狱里有很多的慧思禅师在那里。然后这些人当然就报告了皇帝,哎呀,这是有神通的人,赶快释放!有这个事情。这个,你看这个慧思禅师这个境界啊!所以慧思禅师传、智者大师传都应该要读,那真是不可思议。

「或从多身示现一身,此由隐化胜解想故」,本来是多身,又现出来一身,不是多了,这就是隐的变化胜解想故,而出现这样神通的。「或以其身穿过石壁」,从石壁穿过去;从石壁穿过去,那个石头还是原来样,那里并没有一个洞。「乃至梵世身自在转,往来神通所摄」,这是一往一来的神通一类的。「如是种种,声闻地中具列其相」,在陵本三十三卷十七页,我们已经学习过了。「即此广说如应当知」,这里说是广说如应当知,读那里就知道了。

「或复现入火界定等,炽然神通所摄」,这叫做炽然神通。「谓入火界定,举身洞然」,怎么叫做炽然神通呢?这个炽,就是火燃烧地很猛、很盛,叫炽然。菩萨若入了火界定。就是地界、水界、火界、风界,这叫做界;或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都叫做大,意思是一样的。菩萨如果是入了火界的定的三昧的时候,「举身洞然」。这个入火界定这话怎么讲?就是以火为所缘境,用火为所缘境。若是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话,你心里面一想这个火就会现出火,当然也就是前面说「胜解想故」。「举身洞然」,全身都冒火,就是这个意思,都是火。「遍诸身分出种种焰」,这个遍满了全身各部分都冒出来种种的火焰。这个火或者是冒出「青」色的火焰,「黄赤白红紫碧绿颇胝迦色」,颇胝迦就是玻璃,玻璃的颜色,这个火有各式各样的颜色。「如威力品说(陵本三十七卷三页)」,我们也学习过了。

「或复示现共声闻等种种神通」,菩萨现神通,或者和声闻有神通阿罗汉一样,或者现这个神通。「此亦唯说变化所摄」,前面这一段就是属于变化神通所摄的。「如是神通一切静虑以为依止,皆能引发一切」,这些神通不是散乱心可以办得到的,是要以一切的静虑,不是欲界定、也不是未到地定、也不是无色界的四空定,而是色界的四静虑为神通的依止处,你一定入了这个色界四静虑才能现出神通的。「皆能引发一切」,色界四静虑都能引发出来一切的神通。

「修静虑者,若能已善修治磨莹其心」,这个常常欢喜静坐的人,若是他能够「已善修治磨莹其心」,说是得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不能立刻就有神通的,你要常常入定,入定就是要磨莹,要能常常修治它。什么叫做修治?就是磨莹。就像这一个石头是个宝,但有还有泥垢、还有些污染,你要常常磨它,磨莹它。你得了四禅的时候,你对于在禅里面你有爱、见、慢、无明的烦恼,那你这个神通还搞不好的,你要常常地磨莹、清净你的心,不要有爱、见、慢、无明的烦恼。「便于种种神通变化随所欲为皆能成办」,你若这样使令内心清净,才能在种种的神通变化里面「随所欲为」,随你心里面欢喜这样子,「皆能成办」,就能够出现这个神通的。「此通声闻及诸外道」,这些神通是通于声闻,声闻也有这个神通,也不但是声闻,就是外道也是有这个神通的。「是故说言共声闻等」,所以这个论文上说「共声闻等」。

「若依菩萨十力种姓所得,当知不共」,若是这位补特伽罗,修行人啊,他若是发无上菩提心,依止菩萨的十力种姓,那是超越了声闻、辟支佛的佛种姓。十种智力的佛种姓所得的神通呢,「当知不共」,那就是不共于阿罗汉,当然也不共于外道。就像天女,她的神通就是阿罗汉所不能及了,就是不共了。「为简此故而标共言」,就是表示所现的这些神通不是这样子,所以就标个共的话。「此中所现种种神通,唯为方便引摄令生欢喜,安置信等功德法中,不说不共神通及余一切」,不共神通不说了,只是说共的境界。

 

月三、总结

如是菩萨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

这饶益有情戒一共是十一段,现在这里面到这里说完了。「总结」,总结这一段。

 

《披寻记》:

「如是菩萨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者:总结前文十一相中如是所说一一差别之相。若诸菩萨行无亏损,行无艰难,是名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若是菩萨发大菩提心,常常地修止观的话呢,他的功德圆满、没有亏损。而做种种功德很自然、很自在,不感觉到困难,「是名成就一切种饶益有情戒」,这个说完了。

 

洪三、结名戒藏

是名菩萨三种戒藏,亦名无量大功德藏。谓律仪戒所摄戒藏,摄善法戒所摄戒藏,饶益有情戒所摄戒藏。

「是名菩萨三种戒藏」,前面第一段说住律仪戒,第二段住摄善法戒,第三段住饶益有情戒,这三种戒藏,「亦名无量大功德藏」,每一戒都有无量大功德在里面。谓律仪戒所摄戒藏,摄善法戒也含摄到无量功德的,饶益有情戒所摄的戒藏。

 

看这个《披寻记》:

「亦名无量大功德藏者:谓能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大果,作诸有情一切义利利益安乐,是名无量大功德藏」,这前面说「亦名无量大功德藏」这句话怎么讲呢?「谓能摄受随与无上正等菩提大果」,就是这个菩萨若能够成就这三种戒,那么你就会得到两种功德:一个是能摄受,一个是能随与。什么叫做能摄受呢?「无上正等菩提大果」,摄受就是取得。你这三种戒若圆满地修学呢,能取得无上菩提,叫做摄受。「作诸有情一切义利利益安乐」,那叫做随与。菩萨成佛以后,随顺大悲心,能与,能施与众生义利利益安乐,这就叫做随与。「是名无量大功德藏」。

「以要言之,律仪戒」,简略地来说,「律仪戒能安住其心」,安住其心不会做种种恶事。「摄善法戒能成熟自佛法」,你学习摄善法戒能成熟你自身的无上菩提。自佛法,就是无上菩提。「饶益有情戒能成熟有情」,能令众生的善根成熟,可以转凡成圣,在三乘道果里有成就,叫做饶益有情戒。「如是总摄一切菩萨所应作事,是故说言菩萨三种戒藏,亦名无量大功德藏」。

 

宙二、广辨授受(分二科)

洪一、从他授(分四科)

荒一、辨授受相(分二科)

日一、明所应(分二科)

月一、正受净戒(分二科)

盈一、受戒羯磨(分三科)

昃一、受先所作(分二科)

辰一、审求大德

若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者,或是在家、或是出家,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

「若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者」,这下面是第二科「广辨授受」。这个自性一切难,自性戒,这个戒一共有九种,第一是自性戒,第二是一切戒。这个一切戒这里面是分两科:第一科征,第二科释。释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种类,第二科广辨差别。广辨差别里面就是分三科:第一科是戒相差别,第二科起犯差别,第三科是所学差别。现在第二科、第三科我们还没有到,还在后边,我们现在就是第一科戒相差别。戒相差别里面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别释三戒,这一大科已经完了、结束了。现在是第二大科「广辨授受」,说这个事情。这里面分两科,第一科「从他受」;又分四科,第一科「辨授受相」;又分二科,第一科「明所应」;又分二科,第一科「正受净戒」;又分二科,第一科是「受戒羯磨」;又分三科,第一科是「受先所作」,就在受戒之前应该做的事情;分二科,第一科是「审求大德」。

「若诸菩萨欲于如是菩萨所学三种戒藏勤修学者」,假设很多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他想要对于这个菩萨所学的三种戒藏,「勤修学者」,要精勤不懈怠学习这三种戒的话。「或是在家、或是出家」,菩萨有两类:一个是在家的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一种是出家的发无上菩提心的菩萨,分这么两类。但是不管是那一类,「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当审访求同法菩萨,已发大愿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你想要学习菩萨三聚净戒,不管你是在家是出家。那在家呢,或者先已经受了三皈,或者又受了五戒,或者受了十善戒,这些人,那么就是优婆塞、优婆夷。或者是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那么这些佛教徒,你若想要学习菩萨戒的话,「先于无上正等菩提发弘愿已」,你先要学习发无上菩提心,你先学习这个,也应该学习一个时期,那么你的亲教师应该为你规定功课,你要这样学习,逐渐地你内心发出来无上菩提心了,以后,无上正等菩提的发弘愿已,这弘大的愿,以后,你发了无上菩提心以后。「当审访求同法菩萨」,你应当审慎地、很谨慎地、很诚恳地去访问寻求同法菩萨,同学习大乘无上菩提的菩萨,就是已经受菩萨戒的这个菩萨。而这个菩萨呢,是「已发大愿」,已经建立了无上菩提的愿力。「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这位菩萨有智慧、有神通力,不是一般的人。「于语表义」,这个语表义这句话怎么讲呢?语是能表,义是所表;能表的语言也就是文字,文字语言是能表,义理是所表的。对于文字语言所表答的胜义,「能授能开」,他能够授与,给你授戒;能够令你开解,能够令你明白什么是菩萨戒,那么这也就是有智有力。

 

看这个《披寻记》:

「当审访求同法菩萨至能授能开者:谓若补特伽罗已受大乘菩萨戒律仪法」,这是说假设这个人他已经受了大乘佛法的菩萨戒律仪法,他已经受过,「是名同法菩萨」,他也受了菩萨戒,你也要受菩萨戒,所以叫做同法,同学一样的佛法,也可以名之为同学。「为简不从所余补特伽罗求受净戒,故作是说」,说这个同法菩萨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为了简别你受戒不是随从其他的补特伽罗求受菩萨净戒的,故作是说,所以说这句话「同法菩萨」。这表示他一定是受菩萨戒的,你从他去受菩萨戒,不可以从一个没受菩萨戒的人去受菩萨戒的,这个意思,故作是说。

「又此同法菩萨于菩萨法藏摩怛履迦菩萨学处及犯处相,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能正教授能正开示,是名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此菩萨当审访求」,这是说这个意思。这个「为简不从所余补特伽罗求受菩萨净戒,故作是说。又此同法菩萨于菩萨法」,这位同学,同学大乘佛法的菩萨,他对于菩萨法藏,就是对于大乘佛法。「摩怛履迦菩萨学处」,摩怛履迦翻个本母,根本的本,父母的母,本母。也有的地方翻个智母,就是它能令你开发智慧,它有这个功能。也就是能够宣扬大乘佛法深义,这样的书,也就是大乘佛法的论,经律论的论。这位「同法菩萨于菩萨法藏摩怛履迦菩萨学处」,菩萨法藏摩怛履迦,摩怛履迦是菩萨法藏里面宣扬深义的论书。这个书是菩萨所学之处,所学的义处。「及犯处相」,及你违犯了菩萨戒的相貌,这些这都属于菩萨摩怛履迦。

「如是如是语有如是如是义」,这个菩萨法藏摩怛履迦里面,也就是菩萨学处里面,如是如是的文字语言,有如是如是的义,这件事。能诠显是语,所诠显的义。「能正教授」,这位同法的菩萨他能够善巧地、不会有颠倒地、很正确地来教授你,教授你大乘法藏,能教授。「能正开示」,你对于这个菩萨法藏里面的道理有什么疑问,他也能够详细地解释,所以能正开示。「是名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此菩萨当审访求」,你若想学习菩萨三种净戒,你想要受菩萨戒,你要对于这样的菩萨,你要审慎地、诚恳地。这个「审」有诚恳的意思、也有谨慎的意思。你要各地方去访问、去寻求去,要求这样的菩萨为你授戒,你要做这件事,所以叫做审求大德。下边「乞请从受」。

 

辰二、乞请从受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先礼双足,如是请言: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或长老所,或大德所,乞受一切菩萨净戒;唯愿须臾不辞劳倦,哀愍听授。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你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你若想要受菩萨戒呢,你要对于前面说的「如是等功德具足」,就是他要发无上菩提心,他还「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有这样的功德具足的「胜菩萨所」,超过声闻缘觉的,这样的殊胜的大修行人。怎么办呢?「先礼双足」,菩萨有双足,你要顶礼。「如是请言」,你先要顶礼,然后就这样请求说了。「我今欲于善男子所」,我现在想要在善男子所。这个善男子,就是指这个同法菩萨说的。「或长老所」,或称这位菩萨为长老。「或大德所」,或者称之为大德。在你这个地方,「乞受一切菩萨净戒」,乞求慈悲能够让我领受一切菩萨的净戒。「唯愿须臾不辞劳倦」,我希望大德,一会儿,短少的时间都不怕辛苦。「哀愍听授」,哀愍我这个苦恼人,同意给我授菩萨戒,这么样的请求。这是请戒。

 

《披寻记》:

「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者:此中功德,约诸菩萨波罗密多六种姓相为论」,他这么解释。这里面说的功德这个字,是说什么呢?「约诸菩萨波罗密多六种姓相」,他有六种波罗蜜多的相貌,那么就叫做胜德,叫做具足胜德菩萨,就是叫做功德。有布施波罗蜜的相貌、戒、忍、精进、禅定、智慧的相貌,有这种功德,那么就叫做具足胜菩萨所,就是「于如是等功德具足胜菩萨所」。这样说有六波罗蜜的相貌,就叫做功德具足。

「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唯显慧波罗蜜多种姓相」,现在这个文上说「有智有力」的这句话,「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这句话,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唯显慧波罗蜜多种姓相」,显示这个菩萨具足慧波罗蜜多种姓的相貌。「指此所说,故言如是」,这文上所以叫做如是。,那么这地方文上是「有智有力于语表义能授能开,于如是等」,这句话说出来慧波罗蜜多种姓的相貌,其他五波罗蜜叫做「等」,就是这个意思,「等取所余诸种姓相,故复言等」。「超诸声闻,故说名胜」,这个菩萨有这样功德,是胜过声闻的,故说名胜。「准下文说不应从受,翻知从受应作此释」,下文说你若没有这样的相貌就不应该从受菩萨戒的,不应从受。翻过来就知道从受应作此释,那个具足的胜功德是指六波罗蜜种姓相貌说的。这前面是审求大德,乞请从受,这是受先所作。下面第二科是「受时所作」,分三科,第一科是「供养佛僧」。

 

昃二、受时所作(分三科)

辰一、供养佛僧

既作如是无倒请已,偏袒右肩,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力诸菩萨众,现前专念彼诸功德;随其所有功德因力,生殷净心、或少净心。

「既作如是无倒请已」,想要学习菩萨三聚净戒的这个菩萨,「既作如是无倒请已」,既然作了这样一个没有错误的请求以后,「偏袒右肩,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那他以后还作什么事情呢?偏袒右肩,把右肩露出来,恭敬地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或者香花供养。不但是供养佛,「已入大地得大智慧、得大神力诸菩萨众」,还要供养这些,恭敬供养「已入大地」,就是从初欢喜地开始到第十地,这些入圣位的菩萨,这些菩萨得了大的智慧,就是能见诸法实相的智慧。「得大神力」,他们不但有智慧,也还有神通力。这样有智慧,有神通就是有定,有定有智,六波罗蜜具足的诸菩萨众。「现前专念彼诸功德」,而这个想要受戒的这个菩萨,他心里面「现前专念彼诸功德」,他的观想之中,在心里面现出来佛、现出来菩萨。那么现出来佛菩萨像以后呢,心里面念他们的功德,忆念佛的功德、忆念十地菩萨的功德。「随其所有功德因力,生殷净心、或少净心」。

我们现在的佛教不提倡这件事,不提倡心里面观想佛、观想菩萨的功德,但是看这个文呢,你要专念彼诸功德,念佛的功德、念菩萨的功德。这个念功德的时候,佛要在心里面显现,在心里面现出来佛、现出来菩萨,这叫做现前。

「随其所有功德因力」,就是随你所念的佛的功德因力、菩萨的功德因力,这个功德是因,由因而得果。你若这么念佛、念菩萨功德的时候就有力量,这什么力量呢?「生殷净心」,你念佛的功德,你对佛就生出来特别诚恳的清净心、恭敬心。你念菩萨的广大功德的时候,他就会有生殷净心,对于菩萨特别恭敬尊重,生了清净心。「或少净心」,或者生清净心生得很多,或者你乃至到生少少的清净心。因为你念菩萨的功德呢,你心就清净;你念佛的功德,你心也清净。或者是生少少的净心,这样子。

看这个《披寻记》:

「恭敬供养至或少净心者:谓于十方三世诸佛世尊,以净信俱胜解俱心」,这个净信,就是你的心和净信心在一起、你的心与胜解在一起,所以叫做「以净信俱胜解俱心」,是这样意思。看这个文,「设诸供具而为供养」,你还要准备很多的供具,香花、或者是光明来供佛,而为供养。「作是思惟」,然后你心里面要这样思惟,怎么思惟呢?「若一如来法性」,前面说「以净信俱胜解俱心」,其实在就是下面这段文的意思也在内的。「作是思惟:若一如来法性,即是去来今世一切如来法性」,就是这个胜义谛,观如来是胜义谛,『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不是胜义谛,要观佛的法性,那就是这个寂灭相。若一如来的寂灭法性,即是过去、未来、现在世一切如来的法性,无差别。

「若一如来制多法性,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所有如来制多法性」,制多也叫做支提,翻个灵庙;威灵的灵,关帝庙的庙,灵庙。其实也就是塔,是一样的意思。若一如来制多的法性,即是十方无边无际一切世界所有如来制多法性,都是因缘生法,就都是寂灭相。这个寂灭相十方三世一切佛无差别,在这上是这样意思。「是名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子观想。

若是我们学习了经论的话,那么你可以念佛的时候,念佛的功德;念菩萨的时候,念菩萨的功德;念阿罗汉的时候,也念阿罗汉的功德。念菩萨的功德,就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就是他的功德。这个你这样念以后,还念法性;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也都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就是寂灭相,寂灭相就是法性了。念佛的无量无边的功德,也念佛的法性,是这样子念,那么这就叫做「是名恭敬供养十方三世诸佛世尊」。那么若是这样子,这就是法供养;那么另外花果的供养,那是财供养了。

「如说供养诸佛世尊,如是供养已入大地诸菩萨众」,供养佛是这样,然后也这样子供养「已入大地」,就是已入法性的大菩萨众。「当知亦尔」,也是这样子,一菩萨法性就是一切菩萨法性,一佛的法性就是一切佛的法性,也是无差别的。「彼诸菩萨成就四无碍解」,念菩萨的功德,菩萨有什么功德?菩萨有四无碍解,这个四无碍解就是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还有词无碍解、还有辩才无碍解,这个有四种无碍解。「彼诸菩萨成就四无碍解,智最胜故」,成就四无碍解的智慧,这个智慧非常的殊胜。我们在《华严经‧十地品》上看,第九地菩萨才成就四无碍辩,四无碍解。这可见这个四无碍解,我看也是很高深的境界,「四无碍解,智最胜故」。「由是说言得大智慧」,所以因此而说菩萨得大智慧。「成就六种神通威力最胜」,这些大菩萨也成就六种神通,前五通之外,还有漏尽通,因为他也断烦恼了。成就神通,威力也是最殊胜的。「由是说言得大神力」,因此而说他有得大神通力。

「诸佛功德随其名号略有十种」,说念佛的功德,那随佛所有的十种名号来说呢,那么他的功德有十种。「谓如来等」,如来、应供、正遍知…,一共十种。「如菩提品释」,佛的十号怎么样解释呢?如〈菩提品〉有解释。「陵本三十八卷三页」,我们在那里学过了。

「菩萨功德从其最初极欢喜地乃至最后住法云地」,念佛的功德就念佛的十号,这就是佛的功德;那念菩萨功德怎么念法呢?从其最初的极喜地,旧的翻译叫欢喜地,新的翻译叫极喜地。「极喜」,实在就是他见到第一义谛心里欢喜,所以称之为极喜地。「菩萨功德从其最初极欢喜地乃至最后住法云地」,第十是法云地。「展转修习证得成满」,这个成十地菩萨,辗转由初地辗转的到二地,由二地辗转的到三地,乃至到第十地,最后住法云地,展转修习证得成满。「随应当知彼差别相」,随其所应,十地各有各的差别相,初地、二地,乃至第十地,彼此不是完全是一样的,随应当知彼差别相。「如住品说」,这个十地菩萨的功德就像〈住品〉说的,〈住品〉我们还没有学,还在后边。

「于佛世尊及诸菩萨彼彼功德专心忆念明了而转」,这个菩萨受菩萨戒的时候,你初开始的时候跪在那里,对于佛世尊的功德、对于诸菩萨的功德,佛的功德、菩萨的功德,彼彼的无量无边的功德。「专心忆念明了而转」,你要专一,不要散乱,要忆念佛的功德、忆念菩萨的功德。心里面明明了了地这样忆念,叫做明了而转。「如现在前;是名现前专念彼诸功德」,就像佛现在你面前似的、就像菩萨现在你面前似的,你要忆念佛菩萨的功德。这是「于佛世尊及诸菩萨彼彼功德专心忆念明了而转」,忆念的时候心里面非常地明了,这样子念佛、念菩萨,「如现在前」,就像佛、菩萨现在你面前一样,是名现前专念彼诸功德。这可见,在受戒之前要学习菩萨戒,同时也要学习〈十地品〉,乃至到修佛的功德,你都要学习的在心里面能忆念、能够观想的,这样才可以。是名现前专念彼诸功德。

「缘彼功德极作念已」,你在观察彼佛、彼菩萨功德,「极作念已」,就是很大的念力在念佛、菩萨的功德,极作念已。「于尔所时彼境界力能为依因」,于那么多的时间之中,「彼境界力」,就是那个功德力,功德的境界。「能为依因生起殷重净胜解心」,他那个境界能为你作依止处,能作因,能生起殷重净胜解心。你对于佛、对于菩萨就能够生起殷重,就是特别诚恳恭敬的心,和清净的胜解心。这样的心呢,由于你念佛的功德、念菩萨的功德,自然地会生起,是这样意思。你若只是念名号,就不容易知道佛、菩萨的功德。「缘彼功德极作念已,于尔所时彼境界力能为依因生起殷重净胜解心,下至或生少分净心」,那段文的最后「生少分净心」。「由是说言随其所有功德因力生殷净心,或少净心」,或者生很多的净心,或者生一少分的净心,也很好了。

 

辰二、礼请受戒

有智有力胜菩萨所,谦下恭敬膝轮据地,或蹲跪坐,对佛像前作如是请:唯愿大德,或言长老或善男子,哀愍授我菩萨净戒。如是请已,专念一境长养净心,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大功德藏;即随思惟如是事义,默然而住。

「有智有力胜菩萨所,谦下恭敬膝轮据地」,这是第二科「礼请受戒」,前面是「供养佛僧」,下面是「礼请受戒」。有智有力的胜菩萨所,「谦下恭敬」,你这位受菩萨戒的人,秉受菩萨戒的人,对于有智有力胜菩萨所,你要谦下,你不要高慢,你要生恭敬心,然后「膝轮据地」,你这个膝盖,膝盖算是个圆的,所以称之为轮。「据地」,就是依地为依止处。或者是蹲跪坐,或者是蹲在那里,或者跪在那里坐。「对佛像前」,如果佛灭度,就只有在佛像前。「作如是请」,你要这样子申请,这样请求。「唯愿大德,或言长老或善男子,哀愍授我菩萨净戒」,要哀愍我,传授我菩萨净戒。「如是请已」,就是这样说完了以后。「专念一境」,你心里面不可以散乱,专念一个境界,长养你的清净心;专念一境能长养净心。什么叫做一境呢?「我今不久当得无尽无量无上大功德藏」,就这样念,我现在时间不是很久了,我就能够获得无穷尽、无量无边际、无上,不能再比它高了,那个大功德藏我就得到了。「即随思惟如是事义」,你就随顺这句话的意思去思惟,思惟如是义。「默然而住」,不要出声音,默然地住在那里。

 

看这个《披寻记》:

「专念一境至默然而住者:此中一境,谓于欲界心一境性」,这个《披寻记》的作者这么解释。这里面专注一境这个境是欲界定,欲界的心一境性。「数数随念令心相续专注一境故」,数数的随念,数数是一次一次地,随念这一境就使令心相续地专注一境而不散乱了。「于先所生殷重净心或少净心,令得增长广大展转殊胜」,使令你这个所生的殷重心渐渐地增长广大,「是名长养净心」,这么讲。

「随所思惟如是诸功德事所起义想,令心调顺寂静安住彼中;是名思惟如是事义默然而住」。怎么叫做调顺寂静呢?「言调顺者:谓由令心离外散动」,你心里面不要在色声香味触上想,不要在外想。「言寂静者:谓由令心离内散动」,你心里面不要有贪瞋痴各式各样的散乱,不要有这些事情。「依如是义故名默然」,默然是这么个意思。这是第二科「礼请受戒」,下面第三科「正作羯磨」,正式作羯磨了。分三科,第一科「如法问定」,分三科,第一科是「问答种性」。

 

辰三、正作羯磨(分二科)

宿一、如法问定(分三科)

列一、问答种性

尔时有智有力菩萨,于彼能行正行菩萨;以无乱心若坐若立:汝如是名善男子听,或法弟听,汝是菩萨不?彼应答言:是!

尔时有智有力的菩萨,「于彼能行正行菩萨」,就是那个求受菩萨戒的人,叫能行正行的菩萨。能修学圣道的菩萨,叫作正行。「以无乱心」,这位有智有力的传戒的菩萨,他心里面不乱。「若坐若立」,这位传戒的菩萨,或者坐在那里,或者立在那里。「而作是言」,就这么说。「汝如是名善男子听」,你叫什么名字,这位善男子你要注意。「或法弟听」,或者称之为法弟。那么传戒的菩萨是先学习佛法,所以那么就是哥哥了;后学习佛法,就叫做弟弟。「汝是菩萨不?」,这叫做「问答种性」,你是菩萨种性吗?是这个意思。「彼应答言:是!」,这个求受戒的菩萨应该说「是」。这是「问答种性」,你要承认你是菩萨,菩萨种性。下面第二「问答发愿」。

 

列二、问答发问

发菩提愿未?应答言:已发!

「发菩提愿未?」,那个传戒的菩萨问他:你发无上菩提心没有?「应答言:已发!」,已经发了,发了无上菩提心了。

 

列三、问答受戒(分二科)

张一、举初说

自此已后,应作是言: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受诸菩萨一切净戒。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未来一切菩萨当具、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答言:能受!

「自此已后,应作是言」,这下面第三科「问答受戒」,分二科,第一科「举初说」。「自此已后,应作是言」,应这么说。「汝如是名善男子、或法弟,欲于我所受诸菩萨一切学处」,你很伟大!想要在我这里受这个菩萨戒一切的学处,一切菩萨戒。「受诸菩萨一切净戒」,你要求秉受诸菩萨的清净戒法。什么戒呢?「谓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三聚净戒。

「如是学处,如是净戒」,这个三聚净戒是菩萨所学处、是菩萨的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具」,过去世已经具备了这件事,具足了这件事。「未来一切菩萨当具」,将来他会具足。「普于十方现在一切菩萨今具」,普于十方世界现在的这一切菩萨,现在具足了这个菩萨戒。

「于是学处、于是净戒,过去一切菩萨已学、未来一切菩萨当学、现在一切菩萨今学」,对于这个菩萨所学处,菩萨所学的境界,是过去的一切的菩萨已经学习了,用无贪瞋痴的清净心学习这个菩萨戒,成就无量功德。「未来一切菩萨当学」,将来的一切菩萨他们将来会学习。现在一切菩萨现在在学习。

这个地方呢,我们就由于前面讲这个三聚净戒的时候,应该是得到一点理解。这个菩萨戒,这个声闻比丘戒、比丘尼戒,那么戒是戒,定慧,定是定,慧是慧。受完了比丘戒、比丘尼戒,当然也应该学戒,而后还要学定、学慧。但是菩萨不是这样意思!菩萨所学的戒,戒里面也就有定、有慧,所以受了戒以后一直地要学习,一直地学习这个戒、学习定、学习慧。所以未来一切菩萨当学,过去、现在、未来菩萨都应该学习这个所学处的。

「现在一切菩萨今学。汝能受不?」,这个传戒的菩萨问这个受戒的菩萨,你能不能受呢?能接受吗?「答言:能受!」,是能接受。这是第一科,下面第二科「例中后」。

 

张二、例中后

能授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能受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答。

「能授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这个传戒的菩萨还要再问前面这个文,一共说三遍,亦如是说。「能受菩萨第二第三亦如是答」,能受!

 

宿二、启白请证(分三科)

列一、结前

能授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已;能受菩萨作如是答,乃至第三受净戒已。

「能授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已」,这是第二科「启白请证」。这个传戒的菩萨「启白」,就是向十方诸佛报告这件事,然后要请十方诸佛作证明,这叫「启白请证」。分三科,第一科是「结前」。「能授菩萨作如是问,乃至第三授净戒已;能受菩萨作如是答,乃至第三受净戒已」,这是结束前文。下面第二科「正显」,分二科,第一科是「礼佛启请」;分二科,第一科「举初说」;又分二科,第一科「启白」。

 

列一、正显(分二科)

张一、礼佛启请(分二科)

寒一、举初说(分二科)

来一、启白

能受菩萨不起于座。能授菩萨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

「能受菩萨」,这个要请求受戒的菩萨,「不起于座」,他不要在他那个座位上立起来,应该还是跪在那里。这个能授的菩萨,传戒的菩萨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菩萨也做这件事。

 

看这个《披寻记》:

「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者:住现在世成等正觉,或入大地」,就是得无生忍的这些大菩萨。「是名现住诸佛及诸菩萨」,这不是过去、也不是未来,是现在住世的佛和这些证悟法性的菩萨,这么样解释。「问;此中唯说现住不通三世」,没有说过去、也没有说未来。「何故与前有别?」,和前文是说过去、未来、还说现在,这里只是说现在,有什么差别呢?「答:前说专念功德,故通三世」,前面说菩萨要念佛的功德,那当然是佛佛道同,念一佛的功德,一切佛的功德都是一样的,所以通于三世。「一切功德平等平等无差别故」,一切佛的功德是平等无差别,所以通于三世。「此说启白请证,故唯现住」,这里是启白报告,那么请佛证明,所以唯独是对现在住世的佛菩萨,现在的。「非于过未为作证故」,不是指过去佛、未来佛来作证明,不是这样子。

 

顶礼双足,作如是白:某名菩萨今已于我某菩萨所,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某菩萨已为某名菩萨作证。

「顶礼双足,作如是白」,那么这个传戒的菩萨呢,他是「能受菩萨不起于座」,这个传戒的菩萨对佛像前,「普于十方现住诸佛、及诸菩萨恭敬供养」,那么顶礼双足。那这个传戒的菩应该内心的观想,就是顶礼佛菩萨的双足,「作如是白」,这样子向佛报告。「某名菩萨」,就是某某名的这位菩萨。「今已于我某菩萨所」,在这里。「乃至三说受菩萨戒;我某菩萨已为某名菩萨作证」,证明这件事,他是发心受菩萨戒了。

 

看这个《披寻记》:

「我某菩萨已为某名菩萨作证者:谓于某名菩萨已正寻求大乘种姓」,这个传戒的菩萨已经对这个求受净戒的菩萨,已经问了「你是菩萨否?」,这就是寻求种性了。「及已发大愿」,他已经发无上菩提愿。「于菩萨藏摩怛理迦菩萨学处已正为说令其听受」,这个传戒的菩萨对这个佛是这么说,说「作证」的这句话已经有这个意思在里头,已经给他解释了菩萨戒的意义,或者正为说令其听受。

「观察于彼堪受菩萨净戒律仪,是故三说为授净戒;彼已三说答言能受,是名菩萨为作证事」,为作证事有这个意思的。前面是「启白」,第二科「请证」。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3)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六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 (4)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第五章﹕信 Chapter Five: L..[栏目:弟子规浅释 Standards for Students]
 布萨[栏目:张慈田文集]
 华严经经首 第七集[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
 有时间,却在那里无聊空过了[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三]
 帕奥禅师开示[栏目:帕奥禅师]
 勇于承担错误与责任[栏目:惠空法师]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十番显见 第七[栏目:慧律法师]
 阿含经随身剪辑 十六、念佛[栏目:阿含经随身剪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