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75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八.本地分中菩萨地第十五.初持瑜伽处.菩提品第七

午五、无上正等菩提处(即菩提品)(分三科)  未一、征 

云何菩提?

这是〈初持瑜伽处〉的〈菩提品〉,这一品说善根成熟得无上菩提的差别相。第五「无上正等菩提处」。这个「所学处」分五大科,第一科「自利利他处」,第二科「真实义处」,第三科是「威力处」,第四科「成熟有情处及成熟自佛法处」,这是第四科,现在是第五科「无上正等菩提处」。

「云何菩提?」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五科,第一科是「自性」,分三科,第一科是「第一解」,有「标」、有「释」。

 

未二、释(分五科)      申一、自性(分三科) 

酉一、第一解(分二科) 戌一、标

谓略说二断、二智,是名菩提。

「谓略说二断、二智,是名菩提」,就是两种断和两种智慧,这就是无上菩提,这是「标」。下面第二科解释。

 

戌二、释

二断者:一、烦恼障断,二、所知障断。二智者: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二、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碍无障智。

前面这个二断二智名为菩提,什么叫做「二断」呢?「一、烦恼障断,二、所知障断」。这「烦恼障」,就是爱烦恼和见烦恼,断除这两种障碍,这是永断。「所知障断」,第二个「所知障」,能障碍所知,这也是一种障,要断掉它。

「二智者」,这两种智慧,是那两种呢?「一、烦恼障断故,毕竟离垢,一切烦恼不随缚智」,这个爱见的烦恼断灭了以后,「毕竟离垢」,就是究竟的远离了一切的污染,使令心清净了。「一切烦恼不随缚智」,我们凡夫爱烦恼、见烦恼,随逐你的心而不舍离,是系缚着你。现在这位修行人成功了,一切烦恼不随逐、系缚这位菩萨了,同他分开了,远离了菩萨。

「二、所知障断故,于一切所知无碍无障智」,这个「所知障断」是什么呢?就是于一切所知的境界,没有障碍。「无碍无障」,于一切所知境界,烦恼障断掉了,所以是无碍;「所知障断故」,所以是无障,这「无碍无障」可以配这两种障。这个时候所成就的智慧,叫「无碍无障智」。烦恼障断了,其实就是根本智;这个「所知障」断了,这实在就是后得智。

 

《披寻记》一二五五页:

略说二断二智等者:大菩提果义说为二:谓断及智,显二殊胜,故说是别。《摄大乘论》说,有彼果断分,彼果智分,如彼广释二殊胜义应知。

「略说二断二智等者:大菩提果义说为二」,佛所成就的无上菩提果,说之为二,分为两部分,「谓断及智」,一个是断,一个是智慧。「显二殊胜,故说是别」,显示这个断和智,是特别殊胜的,所以这样子把它分别的说。「《摄大乘论》说,有彼果断分,彼果智分」,那和这个意思一样,「如彼广释二殊胜义应知」。

 

酉二、第二解(分二科) 戌一、标

复有异门,谓清净智、一切智、无滞智、一切烦恼并诸习气,无余永害。

「复有异门」,前面是解释是第一,解释有五种性,第一科是「自性」,菩提的自性。现在是第二科,说第二个解释。「复有异门」,还有不同的门,不同部分的解释。「谓清净智、一切智、无滞智、一切烦恼并诸习气,无余永害。遍一切种不染无明,无余永断,是名无上正等菩提」,这是「标」。

 

《披寻记》一二五五页:

一切烦恼并诸习气无余永害者:此显如来非唯烦恼障断,并彼相似习气,亦复永害。谓诸如来或于动转、或于瞻视、或于言论、或于安住,似有烦恼所起作业,多不现行,是名如来永害习气,如〈建立品〉说。(陵本五十卷十二页)

  这里表示如来非唯烦恼障断灭了,不但是这一种,「此显如来非唯烦恼障断」。「并彼相似习气,亦复永害」,就是这种习气和烦恼相似,但是它是烦恼的习气,不是烦恼。「亦复永害」,这个习气亦复永久的把它断掉了。

「谓诸如来或于动转」,或者身体的动转。「或于瞻视」,或者在看什么事情。「或于言论」,或者佛正在说法的时候。「或于安住」,或在入定的时候。

「似有烦恼所起作业,多不现行」,「似有烦恼所起作业」,「似有烦恼」,就是和烦恼相似的习气,烦恼所生起的行动。「多不现行」,虽然是很多,但是佛是都灭掉了,不现行了,没有烦恼习气的现行。「是名如来永害习气,如〈建立品〉说,(陵本五十卷十二页)」

 

遍一切种不染无明,无余永断,是名无上正等菩提。

  前面说是「一切烦恼并诸习气,无余永害」,这个只是说这爱烦恼和见烦恼。现在「遍一切种不染无明」,是另一种烦恼。「遍一切种」,普遍在一切种类的事情上,有不染污的无明的活动。

这个「不染无明」,是对二乘人来说。二乘人的爱烦恼、见烦恼,是有染污的。这个「不染无明」在二乘人来说是不染污的,「不染无明无余永断」,所以在《阿含经》论上说烦恼有两种:一个是染污无知、一个是不染污无知。现在这是说遍一种不染污的无明,「无余永断」,没有剩余的,永久的断灭了。「是名无上正等菩提」,这一段文是「标」。下面就加以解释,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清净智」。

 

戌二、释(分三科) 亥一、清净智

一切烦恼并诸习气,毕竟断故,名清净智。

一切的爱烦恼、一切的见烦恼,「并诸习气」,并爱烦恼、见烦恼的熏习的气氛。就是你常常执着有我、我所的话,说是断了我、我所的烦恼,还有我、我所的习气,就是阿罗汉有这个事情,其他的烦恼也都有这个相似的习气。所以现在这里面说佛一切的烦恼和一切烦恼的习气,「毕竟断故」,究竟的断灭了,故名叫做「清净智」。

 

《披寻记》一二五五页:

遍一切种不染无明,无余永断者:《摄大乘论》颂云: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治此所治障,故安立十地,(摄论三卷一页)。此说一切种不染无明,应准彼释。言不染无明者,谓即法执无明,不染二乘,故名不染。

「遍一切种不染无明,无余永断者:《摄大乘论》颂云:法界中有十不染污无明」,这个圆成实性的清净法界,这个清净法界上面,有十种不染污的无明,有十种。

「治此所障,故安立十地」,就是对治十种无明的关系,故安立了十地,每一地断除去一种无明,这样意思,「(摄论三卷一页)」。「此说一切种不染无明,应准彼释」,这里说不染污的无明,「遍一切种不染无明,无余永断」这个话,「准彼」应准彼来解释。「言不染无明者,谓即法执无明,不染二乘」,二乘有这样的无明,但是不是染污。「不染二乘」,故名叫做不染。

 

亥二、一切智(分三科) 天一、标

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智无碍转,名一切智

前面解释这个「清净智」,烦恼是染污,断除一切烦恼及诸习气,智慧得清净,其实也就是根本智。下面解释这个「一切智」,分三科,第一科「标」。

「于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就是一切的世界,有情的世界和器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一切事」,一切缘起的事情。有凡夫的事情,也有圣人的事情。「一切品」,这个事,还有各式各样的品类的不同。「一切时,智无碍转」,佛的这个智慧,在一切界里面,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中,是无障碍的活动,名叫做「一切智」。

 

天二、释(分四科) 地一、一切界

界有二种,一者、世界,二者、有情界

分两种界,有「世界」,有「有情界」,这是先解释「一切界」。「世界」,是众生居住的地方。「有情界」,就是在这个世界上居住的有情。这是第一科,现在第二科「一切事」。

 

地二、一切事

事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

就这两种事,「有为」是有生灭的,「无为」就是无生灭的。

 

地三、一切品

即此有为、无为二事,无量品别,名一切品。谓自相展转种类差别故;共相差别故;因果差别故;界趣差别故;善、不善、无记等差别故。

「即此有为、无为二事,无量品别,名一切品」,这下面解释「一切品」。「即此有为」,即此有为事和无为这两种事情,有无量的差别,名叫做「品」。

「谓自相展转种类差别故」,就是每一法的自相,但是「展转」的,就有变化的时候,这种类就有差别了。「共相差别故」,有自相有差别,那共相也有差别。「因果差别故」,因差别,果也有差别。「界趣差别故」,三界五趣、六趣或者五趣也是有差别。「善、不善、无记等差别故」,有善、有不善、有无记等差别故。

 

《披寻记》一二五六页:

善、不善、无记等差别故者:此中等言等取漏、无漏等诸门分别应知。

「善、不善、无记等差别故者,此中等言等取漏、无漏等」,还有一个有漏、无漏的差别,「诸门分别应知」。

 

地四、一切时 

时有三种。一、过去,二、未来,三、现在。

「时有三种」,这底下解释时有三种不同。这时间有三种不同,一个是过去的时间,未来的时间,现在的时间。

 

天三、结

即于如是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如实知故,名一切智。

「即于如是一切界」,这个时间怎么样安排呢?「即于如是一切界、一切事、一切品、一切时,如实知故,名一切智」。这个时间分三类说完了,「即于如是」下面结束,「如是一切界」,一切世间,一切有情界。「一切事」,一切有为事,一切无为事。再有就是一切品类的差别,还有一切时间,「如实知故」,你能够有真实的智慧,见到诸事的真实相,是名叫做「一切智」,这个就应该是「根本智」了。

 

亥三、无滞智

无滞智者,暂作意时,遍于一切,无碍速疾无滞智转,不由数数作意思惟,依一作意遍了知故。

「无滞智者」,亥三「无滞智」。「无滞智」怎么讲?「暂作意时,遍于一切,无碍速疾无滞智转」,这个「暂作意」,暂时心里面一动。「遍于一切」,普遍于一切世界,一切有情界,这一切法。「无碍」,没有障碍。「速疾」的,无滞碍的智慧,就现前了。

「不由数数作意思惟,依一作意遍了知故」,不由于对于这件事,要数数的作意去思惟才知道,不是的,不须要这样。「一作意」,就靠一个作意,就能普遍的了知了,了知一切法。

 

酉三、第三解(分二科) 戌一、标

复有异门,谓百四十不共佛法、及如来无诤愿智、无碍解等,是名无上正等菩提。

这底下是「第三解」,第三个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复有异门」,还有不同的立场。「谓百四十不共佛法」,这是约数目来计算,佛有一百四十种不共法。「不共佛法及如来无诤」,无诤三昧。「愿智」三昧、四「无碍解等」,「是名无上正等菩提」。

 

《披寻记》一二五六页:

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者:此中等言,等取六种神通,如前〈威力品〉中已说。《摄大乘论》颂云:「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害烦恼有染,常哀愍归礼」,此显如来无诤不同声闻。又有颂云:「无功用无着,无碍常寂定,于一切问难,能解释归礼」,此显如来愿智胜声闻等。又有颂云:「于所依能依,所说言及智,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此显如来四无碍解。如是诸颂,无性《摄论》有释应知。

「无诤愿智、无碍解等者:此中等言,等取六种神通,如前〈威力品〉中已说」,〈威力品〉中已经说了。

「《摄大乘论》」说,「颂云:「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害烦恼有染,常哀愍归礼」,此显如来无诤不同声闻」,这个《摄大乘论》这个颂,「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这个颂是显如来的无诤三昧,不同于声闻、缘觉的无诤三眛,这个意思。

这个「无诤三昧」也曾经讲过。声闻人的无诤三昧,就是自己的行为,不引起众生的烦恼,不令众生在我身上,因为我的行动、因为我的语言,而引起烦恼,不要这样子,那叫做无诤三昧。

其实「诤」就是烦恼,「无诤」,就是没有烦恼。但是《摄大乘论》上这个颂,说是佛的无诤三昧是「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声闻人的无诤三昧当然是要得四禅八定的大阿罗汉,他才能修这个的法门,但是只是说不因为他会引起众生的烦恼,只是这样而已;现在佛的无诤三昧呢?能灭一切诸有情的一切烦恼。这就和声闻的无诤三昧不同了。是「能灭诸有情,一切惑无余」。   

「害烦恼有染」,就是灭除去他的烦恼、有染污的,灭除他们的烦恼,不灭有情,灭除烦恼。

「有染,常哀愍归礼」,这个有烦恼污染的众生,佛常哀愍他们。这样成就了这样无诤三昧的人,我归命敬礼。此显如来无诤,不同于声闻人。

「又有颂云:「无功用无着,无碍常寂定,于一切问难,能解释归礼」,此显如来愿智胜声闻等」,如来的愿智三昧,这一颂是显示佛的愿智三昧超过声闻人。

「无功用无着」,就是佛的那个大智慧,它在发生作用的时候,不须要有功用,不须要这样,就不须要特别动心,而这是一个无功用。「无着」,佛的这个智慧,于一切法无所著,无所执着。

「无碍常疾定」,这个佛的智慧也是无障碍的,因为谁障碍佛的智慧呢?就是自己的烦恼障和所知障,能障碍他的智慧,现在无碍,没有这些烦恼的障碍。「常疾定」,佛的心,常是寂灭,在禅定里面而不出定的,这也和声闻不同。

「于一切问难,能解释归礼」,对于众生提出一切的难问的问题,佛都能为他解释。这样的佛陀我归礼。这是显示如来的愿智三昧胜声闻等。

「又有颂云:「于所依能依,所说言及智,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此显如来四无碍解」,这个颂显示佛的四无碍解。

「于所依能依」,这个「所依」,就是法无碍辩。法无碍辩,佛的这个教法是所依;这个义无碍辨,义是「能依」,也就是法是能显,义是所显;又是法是所依,义是能依。所以「于所依能依」,就是所依的教法,能依的义理。

「所说言」,就是语言。语言呢?众生种族不同,有不同的语言,都能通达,那叫做「所说言」。

「及智」,就是用各式各样的语言,为众生宣说法,为众生宣说义,那就叫做「智」,智慧。

「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具足了四种无碍辩呢,他能宣说一切佛法,是这样。「能说无碍慧,常善说归礼」,有这四无碍辩,就能宣说一切佛法,这就是无碍智慧,常能善说归礼。「此显如来四无碍解。如是诸颂,无性《摄论》有释应知。」

 

戌二、释

百四十不共佛法者:谓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随好、四一切种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永害习气、一切种妙智。是诸佛法〈建立品〉中当广分别

前面说,佛具足百四十不共佛法,那么怎么这么多呢?「谓三十二大丈夫相」,这三十二相,这是三十二。加上「八十随好」,这是一百一十二。还有四个「一切种清净」,这加上四个。再加上「十力」,十种智慧力量。再加上「四无所畏」、再加上「三念住」、再加上「三不护」、再加上「大悲」、再加上「无忘失法」、再加上「永害习气」、再加上「一切种妙智」,就是一百四十不共法。「是诸佛法〈建立品〉中当广分别」,这一百四十不共佛法,在〈菩萨地〉的〈建立品〉里面当广分别。

 

申二、最胜(分四科) 酉一、标

如是菩提名为最胜,七种最胜共相应故,由是因缘,于诸菩提,最为殊胜。

前面是说菩提的自体。这下面说到佛的菩提是最殊胜,分四科,第一科是标。

「如是菩提名为最胜」,这个菩提有声闻菩提、有缘觉菩提、有佛菩提,佛的菩提是最殊胜的。

什么原因呢?是「七种最胜共相应故」,佛的菩提有七种,是最殊胜的功德,与佛的清净心相应故,所以是胜过了声闻菩提、缘觉菩提,所以叫做「最胜」。

「由是因缘,于诸菩提,最为殊胜。」这是「标」,下面第二科「征」。

 

酉二、征 

云何名为七种最胜?

「云何名为七种最胜」,这是「征」。下面第三科是「列」。

 

酉三、列

一者、所依最胜。二者、正行最胜。三者、圆满最胜。四者、智最胜。五者、威力最胜。六者、断最胜。七者、住最胜。

「一者、所依最胜。二者、正行最胜。三者、圆满最胜。四者、智最胜。五者、威力最胜。六者、断最胜。七者、住最胜」,这是列出来。下面第四科解释「最胜」。分二科,第一科是「种类」,分七科。第一科「所依最胜」。

 

酉四、释(分二科) 戌一、种类(分七科) 亥一、所依最胜

由诸如来以三十二大丈夫相等,庄严其身,故名所依最胜。

「由诸如来以三十二大丈夫相」来庄严他的身体,此身体呢,是一切功德的依止处,故名为「所依最胜」。这是第一科「所依最胜」。第二科是「正行最胜」。

 

亥二、正行最胜

由诸如来自利、利他,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令诸天人获得义利,利益安乐,而行正行,故名正行最胜。

这是第二科,「由诸如来自利、利他」,由于佛能够自利功德最极圆满了,又能广利一切众生,能够令众生得到利益,得到安乐,佛能利益无量众生、又能安乐无量众生。

「哀愍世间,令诸天人获得义利」,佛的大慈悲心,哀愍世间多诸苦恼,所以「令诸天人获得义利」。

「获得义利」,看下文的解释是出世间的圣道,叫做「义利」。下面的「利益安乐」,那就是世间法的利益安乐。

「而行正行」,佛为了利益众生「而行正行」,能行六波罗蜜,广度众生,「故名正行最胜」,这是声闻、缘觉所不能及的。

 

《披寻记》一二五七页:

如来自利、利他等者:自利、利他略有十种,义如〈自他利品〉中说。言利益者,谓诸善行。言安乐者,无损恼行。言哀愍者,谓如有一,由诸善行,无损恼行,哀愍于他,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如是一切通化非化一切有情,是故说言利益安乐无量众生。言义利者,谓能证得沙门果利,超越一切生死大苦。此中唯说天及人者,彼有势力能了其义,修正行故,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三卷十八页)如来于此为令获得出世义利,及与世间利益安乐,是故说言令诸天人获得义利,利益安乐。

「如来自利利他等者:自利利他略有十种,义如〈自他利品〉中说。言利益者,谓诸善行。言安乐者,无损恼行。」这个「利益」和「安乐」有什么不同呢?「谓诸善行」,叫做利益,就是你修学善法,令你得诸功德。

「言安乐者,无损恼行」,就是没有恶事,不做恶事,不损恼众生,安乐行。

「言哀愍者」怎么讲呢?「谓如有一,由诸善行,无损恼行,哀愍于他」,就是由诸善行和无损恼行,用这样子来哀愍众生,如〈摄异门分〉解释。「(陵本八十三卷十七页)」。

「如是一切通化非化一切有情,是故说言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如是一切的功德通于化一切众生,非化一切众生,有的众生已经成熟了、还有的众生没有成熟,那么就是有化,有没有化的。「是故说言利益安乐无量众生。」

「言义利者,谓能证得沙门果利」,就是出世间的圣道的义利。「超越一切生死大苦」,这个义利就是能超越世间的生死大苦。

「此中唯说天及人者」,这段文说哀愍世间令诸天人获得义利、利益安乐,这个天人,这里面说这个天人意思,唯说天人者,「彼有势力,能了其义」,这个天和人能有这个智慧力,能明白佛所说的道理,能了其义。「修正行故」,能明了以后,他就肯做,肯这样子修诸功德。「如〈摄异门分〉」说。「(陵本八十三卷十八页)如来于此为令获得出世义利,及与世间利益安乐,是故说言令诸天人获得义利利益安乐」,所以这样说。

 

亥三、圆满最胜

由诸如来无上无等四种圆满,谓:戒圆满、见圆满、轨则圆满、净命圆满,皆悉成就,故名圆满最胜。

「由诸如来无上无等四种圆满,轨则圆满,净命圆满」,这是第三科「圆满最胜」。前面第一科「所依最胜」,第二是「正行最胜」,现在第三是「圆满最胜」。

「由诸如来无上无等四种圆满」,这四种圆满佛具足了,没有人比这四种圆满更高尚,也没有人与这四种圆满是相等的,所以这「无上无等」,是赞叹这四种圆满的。什么是四种圆满呢?「谓戒圆满」,佛所持的戒,是圆满具足清净。「见圆满」,佛的大智慧圆满。「轨则圆满」,佛来度化众生,他的行住坐卧,都能为众生做轨范,非常圆满。「净命圆满」,佛不会有邪命的事情,所以佛的净命圆满。「皆悉成就」,这四种圆满,都成就了,「故名圆满最胜」。

 

亥四、智最胜

由诸如来无上无等四无碍解,谓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辩说无碍解,皆悉成就,故名智最胜。

「由诸如来无上无等四无碍解」,这第四科「智最胜」。由诸如来无上的四无碍解,无等的四无碍,那四种呢?「谓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训词无碍解,辩说无碍解,皆悉成就,故名智最胜」。

这个「法无碍解」和这个「义无碍解」应该是不分离的,就是法是能诠显的,义是所诠显的,但是分开来说呢?就是「法无碍解」就变成了文字了,这个佛能通达无量无边的文句,这无障碍。这个义所显达的自相、共相,无量无边的道理,这也是一种无障碍的境界。

「训词无障碍」,这「训词」,就是讲说法无碍,义无碍的言词。言词,因为众生有无量无边的族姓不同,所以言词也就不同,佛都能够通达无碍,这也很不简单。

「辩说无碍解」,就是利用无量无边的言词,来辩说这个法无碍,义无碍。这个大智慧境界,「皆悉成就,故名智最胜」。

 

《披寻记》一二五七页:

无上无等四无碍解等者:四无碍解一一差别,如〈菩提分品〉中释。(陵本四十五卷二页)又说菩萨由此四种行相,于一切法,自能妙善现正等觉,亦善为他无倒开示,此上无有自能妙善现正等觉,况善为他无倒开示,由是当知四无碍解说名无上。又复如来超余菩萨所修四无碍解,故名无等。

「无上无等四无碍解等者:四无碍解一一差别。如〈菩提分品〉中释。(陵本四十五卷二页)又说菩萨由此四种行相,于一切法自能妙善现正等觉,亦善为他无倒开示」,不颠倒的开示于众生。「此上无有自能妙善现正等觉」,在这以上,再也没有这种境界了。「况善为他无倒开示,由是当知四无碍解说名无上。又复如来超余菩萨所修四无碍解,故名无等」。这是「智最胜」,下面说到第五科「威力最胜」。

 

亥五、威力最胜

由诸如来无上无等,如前所说,六种神通,皆悉成就,故名威力最胜。

这是前面〈威力品〉,已经说过了。

 

亥六、断最胜

由诸如来无上无等,一切烦恼、习气永断,及一切所知障永断,皆悉成就,故名断最胜。

 

亥七、住最胜(分二科) 天一、标

由诸如来,多住无上无等三住,谓圣住、天住、梵住,故名住最胜。

这是第七「住最胜」,分二科,第一科是「标」,第二科是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住差别」。

 

  天二、释(分二科) 地一、住差别

当知此中,空、无愿、无相住,及灭尽定住,是名圣住。四种静虑,四无色定,是名叫做天住。四种无量,是名梵住。

「当知此中,空、无愿、无相住,及灭尽定住,是名圣住」。这个空住、无愿住、无相住,这三三昧及灭尽定住,这二个都叫做「圣住」,都是圣人、圣人的清净心所安住的境界。

「四种静虑,四无色定,是名叫做天住」,色界天的人,是住在四种静虑的,无色界天的人,是住在四无色定里面,是名天住。

「四种无量,是名梵住」,慈悲喜舍这叫做梵住,是梵天王修成了这四种无量,所以叫做梵住。

 

地二、住最胜(分二科) 玄一、标列四种

于此三住中,如来多住四最胜住。谓于圣住中,多住空住,住灭尽定住。于天住中,多住无动第四静虑住,于梵住中,多住大悲住。

这下面第二个「住最胜」,分二科,第一科是「标列四种」。

「于此三住中,如来多住四最胜住。谓于圣住中,多住空住」,佛是住在那个空三昧里面,还住在灭尽住里面。

「于天住中,多住无动第四静虑」里面,这个第四静虑是无动的。因为那个初禅有寻思、二禅有喜、三禅有乐,都是动,也有灾难,有水火风的灾难,到第四禅呢?没有这些事情,所以叫做「无动」。

「于梵住中,多住大悲住」,于梵住中,佛是多数住在大悲住里面,有大悲心。这慈悲喜舍,多数住在大悲心里面。

 

亥二、随释大悲

由是如来昼夜六时,昼三夜三常以佛眼观察世间,谁增、无减,我应令谁未起善根而种善根,广说乃至我应令谁建立最胜阿罗汉果。

那么「由是如来昼夜六时,昼三夜三常以佛眼观察世间,谁增、谁减」,这是说第二科,解释大悲。

「由是如来昼夜六时」,佛住在这个三昧里面呢,昼三时、夜三时常以佛眼,观察世间一切众生。「谁增、谁减」,谁是善根增长了,谁的罪过减少了。

「我应令谁未起善根而种善根,广说乃至我应令谁建立最胜阿罗汉果」,佛在昼三时、夜三时观察众生的情况。

 

《披寻记》一二五八页:

观察世间,谁增、谁减者:此说增减,谓诸善根彼生起已,转复增长,是名为增。还复退失呢?是名为减。

好了,就到这里。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7)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六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7)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一)[栏目:久美多杰堪布]
 贤愚经白话 象护缘品第五十六[栏目:贤愚因缘经白话]
 忍是无价宝[栏目:宣化上人]
 2008年万盏法会 6 仪轨传承及开示1下[栏目:达真堪布]
 佛堂讲话 第二辑 四、念佛与忏悔业障[栏目:道源法师]
 月色松声总见闻,禅心妄想圣凡分;消归一念无生处,此意如何把似君?[栏目:千江映月·星云说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