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6)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11

天二、后二十五种(分二十五科) 地一、趣入

趣入者:谓得净信增上力故,或有在家远离恶行,受持学处;或趣非家远离诸欲,受持学处。

现在是第四大科成熟方便。一共有二十七种,前两种是总说的,这下面二十五种是别说的;分成二十五段,第一段是说趣入。

什么叫做趣入呢?「谓得净信增上力故」:这位佛教徒对于佛法僧有清净的信心,而这个信心是有力量的,有强大的力量的原因,所以他就进步了。但是这里边分两种。

「或有在家远离恶行,受持学处;或趣非家远离诸欲,受持学处」。这个趣入分两种,第一种就是他还是在家,在家的佛教徒;「远离恶行」:他能够远离十种恶行,就是十不善业;「受持学处」:他能够接受佛法的戒律,能够安住净戒,就是三皈五戒是所学处。「或趣非家」:或者这位佛教徒他离开了烦恼的家,到没有烦恼的地方来,到寺院里边来;「远离诸欲」:他是解脱了世间的欲;「受持学处」:也是学习戒,当然这是出家的戒了。这两种都叫做「趣入」,就是他能够有信心而能持戒。戒是修行的开始,修行的基础:名之为「入」。

 

地二、摄乐

摄乐者:谓依出离众苦行迹、及依远离欲乐自苦二边行迹,于佛善说法毗奈耶真实圣教深生爱乐。

这是第二科摄乐。「谓依出离众苦行迹」:这一位就是…前两种佛教徒他进一步地学习佛法。「依出离众苦」:这个「依」在这里也可以说是当个学习讲,就是学习苦集灭道四谛的道理,他的目的是想要解脱生死大苦。「苦」是人的感觉,有乐受、有苦受、有不苦不乐受。这里说「出离众苦」,不但是出离苦恼的感觉,这个乐受、不苦不乐受也都在内。乐受也是苦、不苦不乐受也是苦;这个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都是苦,想从这里面解脱出来,那这就是愿的意思,他有这样的愿望,有出离的愿望。「出离众苦」就是苦果和苦因,就是苦谛、集谛;要修学道谛才能从众苦里面解脱出来,解脱出来就是灭谛了。所以这两个属于行,灭谛和道谛,一个行因、一个行果。这样说呢,他有愿、他还有行,这样说,他就是修四念处了。

「迹」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从这里走过了以后,有他脚的迹,走过了的痕迹。就是这样的苦集灭道,是佛菩萨的经验之谈,所以叫做迹。这个「摄乐」这样看呢,就是这个人学习苦集灭道四谛,发愿出离生死大苦,开始学习禅,开始修学四念处了。

「及依远离欲乐自苦二边行迹」:前边是修学圣道,这下面这一句话还是说持戒。他能够学习佛的戒法。「远离欲乐」、远离「自苦」:也不执着欲乐、也不一定非要修苦行不可,就是修学中道。修学中道也就是四念住,也就是八正道。这两边的行迹,远离苦乐这两边,这样地用功修行。

「于佛善说法毗奈耶真实圣教深生爱乐」:这位佛教徒,由于自己不断地深入地学习佛法,他开始修学四念处,远离苦乐两边;对于佛所说的法和律,就是真实的圣教,「深生爱乐」:深深地生欢喜心。生欢喜心从两方面说:一方面是开始学习佛法的时候,对于佛法有欢喜心,这是一;第二是经过自己努力修学四念处,使令自己进步了,所以对佛的真实圣教,深生爱乐。如果你真能够修四念处,就是修止观,使令自己的烦恼逐渐地轻微,智慧增长,自然是对佛法深生爱乐。「于佛善说法毗奈耶真实」的「圣教」:这是真实能解脱苦、真实能得涅槃,不是虚妄的,所以叫做「真实圣教」。不像世间上的事情都是虚妄的,你认为那是很快乐的,实在是令人苦恼,所以都是虚妄。佛法中令人得涅槃,这是真实不虚的。「真实圣教深生爱乐」。

 

《披寻记》一二四六页:

谓依出离众苦行迹等者:此中二种行迹,谓即四种圣谛及与无罪欢喜处戒,如次配释应知。

「谓依」止「出离众苦行迹等者:此中」是「两种行迹,谓即四种圣谛及与无罪欢喜处戒,如次配释应知」。两种行迹:就是四种圣谛,这是一种行迹;第二种就是无罪,就是你这样子学习没有过失,令你心里面生欢喜;没有过失,心情就是欢喜;就是「处于戒」,你把你的身口意安住在戒里边,你心情会「欢喜」,这是一种行迹。这两种行迹。

这里边呢,前边第一个是趣入,两种佛教徒,一个是在家、一个是出家。第二摄乐,不管是在家佛教徒、出家的佛教徒,同样是有这两种行迹,学习四圣谛;学习四圣谛,就是修学四念处了,就是这样子。

「及依远离欲乐」、离「自苦」:也不是非要自己修苦行、也不是非要是特别的有欲乐,对这两方面都远离,他内心里面就是修这个禅。就是前面这两位佛教徒,在摄乐这个阶段是进一步地用功修行了。

 

地三、初发处

初发处者:谓即最初于可厌法,深生厌离;于能成办真实理义,如实了知有胜功德,而创趣入:名初发处。

这是第三科初发处。什么叫做初发处呢?「谓即最初于可厌法,深生厌离」:就是最初发出离心的时候,皈依三宝、发出离心时候。「于可厌法」:就是于这个色受想行识、于眼耳鼻舌身意、于三界,都是苦,这是可厌恶的。「深生厌离」:深深地生出来厌离心。当然,对于苦恼的事情,谁欢喜啊?谁都是厌离!现在这里说「深生厌离」,就是指对于欲,对色声香味触的欲,知道他是苦,深生厌离。那当然这是一种智慧的行为。

「于能成办真实理义,如实了知有胜功德」:对于自己修学四念处、修学禅、修学止观,「能成办的真实理义」:那就是无漏的戒定慧、和诸法寂灭相、涅槃,这是真实的理义。「如实了知有胜功德」,真实地明白它有殊胜的功德。这个真实地了知有胜功德,也是像刚才说的,一个是从文字上的学习,明白这件事;一个是从自己止观里面明白这件事。

「而创趣入:名初发处」:这个「创」是开始,开始入于无漏的戒定慧里边、开始入于诸法寂灭相、诸法毕竟空、无我无我所这个地方。那么这个叫初发心得圣道、得无生法忍的这个时候、这个境界叫做初发处。

 

《披寻记》一二四六页:

于能成办真实理义等者:趣证三菩提果,名能成办真实理义。于彼所证及得方便,如实了知有胜功德,故发正愿猛利趣入。于此处所最初发心,名初发处。

「于能成办真实理义等者:趣证三菩提果,名能成办真实理义」。「趣」,就是向前进。向前进,进步到什么地方了呢?就是得无生法忍了,「证」悟了「三菩提」的「果」;中国话就是「正觉」。就是初得无生法忍、初开始成就无分别智、后得智这个果,叫做「能成办真实理义」。你有无分别智,就证悟了如如理了。

「于彼所证及得方便,如实了知有胜功德」:「于彼所证」,你修止观得无生法忍了,你对「于」你「所证」悟的这个寂灭相;「及得」证寂灭相的「方便」:就是无漏的戒定慧,也就是止观、也就是四念处、也就是八正道、也就是六波罗蜜了。「如实了知有胜功德」:它是有殊胜的功德的。如果常常地作思惟,常会感觉到这个善法于我们有恩!我们修习多少善法,使令我们在人间遇见佛法,能修学戒定慧、能到涅槃那里去,这些善法对我们有恩,那就叫做真实功德。「于彼所证及得方便,如实了知有胜功德」。

「故发正愿猛利趣入」:因为知道善法的恩德,所以这个勇猛心就来了。「故发正愿」,所以就建立了这个菩提愿。「猛利」地「趣入」,就是特别地勇猛、向前进,努力地修学四念处、努力地修学佛法,而不会说我不想学了,他不会有这种意思。

「于此处所最初发心,名初发处」:就是在无漏的戒定慧、佛所善说的法、毗奈耶真实圣教这里深生爱乐,「于此处所最初发心」的时候,这个时候当然是包括证悟第一义谛的时候叫做发心。「名初发处」。下面第四科非初发处。

 

地四、非初发处

非初发处者:谓已趣入补特伽罗,现成熟时,常不舍离诸佛菩萨;诸明了处转转明了。由此成熟,转转增进。

这个「非初发处」怎么讲呢?「谓已趣入补特伽罗」:就是说那位已得无生法忍、趣入第一义谛的那位菩萨;「现成熟时」:他现在就已经成熟了,就是得悟第一义谛了,得入初欢喜地了,得无生法忍了,这个人,这个时候。「常不舍离诸佛菩萨」:他这个人是「常」,不是暂时的,他「不舍离诸佛菩萨」,总是愿意亲近佛;如果是他有神通的话,他要到十方世界去见佛,见佛闻法,与诸大菩萨共为伴侣,共为同学,「常不舍离诸佛菩萨」。

所以这上面说的这一段文的意思,是说已经得入圣道的菩萨,他愿意不舍离诸佛菩萨。这有两种情形,一种是这个,他一入定,「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那就是佛;「如来者,即诸法如义」,那这就是见佛;但这是法身佛。他有这个能力呢,自然也能见这个应身佛,应化身的佛。他这个禅定的力量够,他也可能会到佛的世界去;这个身体多数是没动,但是他心里面已经到十方世界去见佛了。这叫做「常不舍离诸佛菩萨」。只有这个愚痴的凡夫,不愿意求生佛世界,还愿意在这个地方住,还愿意在这个苦恼的地方住。

「诸明了处转转明了」:当然这是五明。五明里边就是内明,看这个经论上的意思,得无生法忍以后,应该是广学佛法、也广学一切世间法。在没得无生法忍的时候,也分两种情形,一个是广学佛法、也广学世间法;一种是只是学习佛法,世间法暂时不学。得无生法忍以后,是遍学一切法。所以,「诸明了处转转明了」:就是很多的这些智慧境界,就是五明,都是所学习的地方,都是开发智慧的地方。因为得入圣道以后,又有禅定的功夫,他学习一切法的能力特别强,学习的能力特别强,和凡夫不同了,所以「转转明了」,以前也明了多少,但是现在展转地、深入地明了,明了得更深刻了。

「由此成熟转转增进」:就是这样子,最初得入无生法忍之后,就是得入初欢喜地。初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就是展转地进步,深入地成就一切功德,所以叫做「非初发处」。就是由初发处进步到二地、三地、四地去了,所以非初发处;不是初发心的那个境界,就是更进步了。

 

《披寻记》一二四六页:

现成熟时等者:此中成熟,谓已成熟。现能趣入正性离生,名现成熟。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一卷十七页)。是即菩萨最初证得极欢喜住。住此位中,引发大愿,随于一切在所生处,常不远离诸佛菩萨,与诸菩萨常同一味意乐加行。由是因缘,彼诸善根转复明净。义如〈住品〉中说(陵本四十七卷二十二页)。此所说义,准彼应释。言诸明了处者,谓即五种明处应知。

「现成熟时等者:此中成熟,谓已成熟。」这上面说是现成熟,实在是已经成熟了,因为已得无生法忍了。「现能趣入正性离生」:他现在就能够进步到「正性」,正性就是法性;入到诸法寂灭相这里,就是远离一切苦恼,叫做「离生」。「名现成熟。义如〈声闻地〉说(陵本二十一卷十七页)。是即菩萨最初证得极欢喜住」:这个明白一点说,就是这位菩萨最初开始证入到十地里面的那个第一地极欢喜住,到这个境界。

「住此位中,引发大愿」:安住在这个初欢喜地,极欢喜地这里,能够建立大愿,建立十种大愿;这是和凡夫发菩提心不同了,这是离一切相发阿憺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境界。「随于一切在所生处,常不远离诸佛菩萨」:「随于一切在所生处」,随他不管是在什么地方,「常不远离诸佛菩萨」,他常是不远离佛、不远离这些大菩萨,总是亲近诸佛,亲近无量诸佛。「与诸菩萨常同一味意乐加行」:和「诸」位大「菩萨常」是「同一」法「味」,当然主要是第一义谛,彼此是无差别相的。有「意乐」、也有「加行」:有内心的境界,这个内心的清净「意乐」的境界,也表现出来普度众生的这种功德,所以叫做「加行」。

「由是因缘,彼诸善根转复明净」:由于他不离佛、不离诸菩萨,常有清净增上的意乐,又修行六波罗蜜,广度众生;「由」此「因缘,彼诸善根转复明净」:就是又进步了,智慧也增长,所以叫明净,「转复明净」。「义如〈住品〉中说(陵本四十七卷二十二页)。此所说义,准彼应释」:这里面说「常不舍离诸佛菩萨,诸明了处转转明了」等。就「准彼应释」,准彼四十七卷二十二页所说的解释。

「言诸明了处者,谓即五种明处应知」,就是五种明处。

 

地五、远清净

远清净者:谓由懈怠、或由违缘,经极长时、或经多生、或经多劫,方能清净。

前边这个说的是按照那个精进勇猛的菩萨说的,但是不全是这种人,也有懈怠的,所以叫做「远清净者」。「谓由懈怠」:就是他相信了佛法,受持学处,或者在家菩萨,或者出家菩萨;这个时候呢,他懈怠,他不精进。「或由违缘」:或者他自己也是精进用功,但是有不顺于道的、不顺于圣道的障碍因缘,他不能坚持。所以「经极长时」:经过极长远的时间,「或」者是「经」过了很「多生」,「或经多劫,方能清净」:他才能够得无生法忍,他才能清净。

这就是…或者由自己,你不能怨别人,就是自己懈怠而这样子;或者是不算懈怠,但是有违缘,于是乎搞错了,有了罪过了。这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得无生法忍,那么这叫做「远清净」。

 

地六、近清净地

近清净地者:当知一切与此相违。

就是和前面远清净相违。他不懈怠,他精进,他也没有遇见障碍的因缘;就是遇见了障碍的因缘,障不能障!所以他成功了。所以不是很久他就得圣道了。

 

《披寻记》一二四七页:

远清净者等者:谓诸菩萨胜解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名不清净。从净胜意乐地以上,所有一切增上意乐,方名清净。义如〈增上意乐品〉说(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页)。此说清净,义应准知。

「远清净者等者:谓诸菩萨胜解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乐,名不清净」:这个胜解行地的时候,就是资粮位、加行位这二个位次的时候,所有的一切的增上意乐;你说你发道心,但是没有得无生法忍的时候都不清净,「名不清净」。「从净胜意乐地以上」:净胜意乐地就是得无生法忍以后;「所有一切增上」的「意乐,方名清净」。那个时候你无漏的戒定慧出来了、无漏的根本智、后得智出来了,所以才名清净。「义如〈增上意乐品〉说。(陵本四十七卷十一页)。此说清净,义应准知」。

 

地七、加行

加行者:谓为获得自胜义利,猛利乐欲为所依故,或怖当来堕诸恶趣,或怖现法他所讥毁,于诸学处常勤护持;无间所作、殷重所作。

这个「加行者」:就是努力修行的人。「谓为获得自胜义利」:意思是说,这位修行人,这位菩萨为了成就自家的圣道,就是无漏的戒定慧的成就。「猛利」的「乐欲为所依故」:他这个愿,他愿得无生法忍的这个愿,非常得勇猛,非常得有力量;「为所依故」:以此为一个依止处。譬如说这个人哪,吃饭,你吃饱了你这个体力就强,然后你才能有所作,你才能做事情。现在这「猛利乐欲为所依故」,就是「谓为获得自胜义利」,这就是愿,我想要得无生法忍。「猛利乐欲为所依故」,你愿得无生法忍这个愿,是特别得勇猛,然后你才能够努力地修学圣道。所以这个愿为行的所依处;由愿导行。所以,「猛利乐欲为所依故」。

「或怖当来堕诸恶趣。」前面是说想要得圣道,「猛利乐欲为所依」。这下面第二句话呢,或者这位修行人他感觉自己没得圣道,这烦恼贼还在心里面,在心里面活动,心里面就恐怖,有可能会到三恶道去啊!就是有这个恐怖。

「或怖现法他所讥毁」:因为在自己用功的时候,感觉到自己这个心不是听招呼!心里面有烦恼贼,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烦恼贼就活动出来了,那就被人看见了;被人看见了,就有人讥嫌自己了,所以害怕「现法他所讥毁」。害怕自己有污点,为他人所讥毁、为天神所讥毁、为鬼神所讥毁、为四众的有志同梵行的人所讥毁故。

「于诸学处常勤护持」:或者是为获得自胜义利,「于诸学处常勤护持」;或怖当来堕诸恶趣、或怖现法他所讥毁,「于诸学处常勤护持」,就是精进地要护持,持戒清净。

「无间所作、殷重所作。」「于诸学处常勤护持」是戒,这个「无间所做,殷重所做」就是定慧,就是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就是努力地修止观了。前面是为得圣道,这后面就是怕到三恶道去,有三恶道的恐怖。「或怖现法他所讥毁」,就是恶名畏,怕名誉不好。「于诸学处常勤护持;无间所作、殷重所作」,就是无间、殷重地修学止观;这叫做加行。前面是愿,「为获得自胜义利」这是愿,要有这样的愿,而这个愿是特别勇猛的。然后,或者害怕到三恶道,三恶道的怖,恶名怖,所以「于诸学处常勤护持,无间所作、殷重所作」,这是加行。

 

地八、意乐

意乐者:谓于诸法正观察忍为所依故,于佛善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于他所证深生信解,信有功德为所依故;于三宝所、及于获得自义利所,深信无动。

这是第八,说意乐,什么叫做意乐呢?「谓于诸法正观察忍为所依故」:就是前边无间所作、殷重所作。于「诸法」:实在就是色受想行识,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蕴、处、界诸法。「正观察」的时候,就是遵循佛的圣教,所以叫做正观察。遵循佛的圣教去修止观;修止观的时候,心里面安住不动名之为「忍」。这句话就是前面那个无间所作、殷重所作。「为所依故」:为所依止故。

「于佛善说法毗奈耶不可引夺」:对于佛所善说的法和律所建立的信心,是不可引夺;其他的力量不可以动摇他的。「于他所证深生信解」:对于佛菩萨所证悟的第一义谛、无量功德、定慧力庄严的事情,深深地生起信解心。「如来者,即诸法如义」,佛证悟了诸法如,乃至一切的阿罗汉、辟支佛、大菩萨,都是诸法如,「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是「深生信解」。

「信有功德为所依故」:相信佛说的法、毗奈耶,如法地学习、修习止观是有功德的。你有这样的信心「为所依故」。「于三宝所、及于获得自义利所,深信无动」:对于佛法僧三宝的地方,「及于获得自义利」:说是我现在还没得圣道,但是我相信我能得圣道!这样的信,深信无动,不动摇,自己有这个信心。有些人呢,倒是用功修行,用功修行,但是不愿意学习,这实在是个问题,你对于教义方面学习得深刻了,就会有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是,「于获得自义利所,深信无动」,会有这样的反应。如果说不,你对于圣教不愿意学习,就是愿意多静坐,你这个信心没有!你不会成就这个信心,你不能够「深信无动」!你不能,不能的。就像这个匠人做一个书桌,他这个尺寸量好了,照着做出来,一合就是了,这个桌子就出来了。你学习圣教的教义,也同样有这种感觉,也会有这个感觉,深信无动;「于获得自义利所,深信无动」,会有这种感觉,就会有这个感觉。如果说你不欢喜学,你对于教义似懂不懂的,你就是光是静坐不行,你没有这个力量,这个力量不出来的。这还是说他不愿意学习教义,但是多静坐,他就不及格了啊!如果又不静坐的人,那就不要说了,更不行了!因为你不能调心就更不行。

 

地九、财摄受

财摄受者:谓于一切饮食等物有匮乏者,施与一切饮食等物。

这是第九科财摄受。财摄受就是用财来引导人修学圣道。「谓于一切饮食等物,有」所缺「乏」:他的生活困难,那么这位菩萨,就「施与一切饮食等物」,就是布施给他。

 

《披寻记》一二四七页:

谓于一切饮食等物者:此中等言,等取所余诸资生具。〈施品〉中说:菩萨遂求施有八种相,其事应知。(陵本三十九卷十七页)。

「谓于一切饮食等物者:此中等言,等取所余诸资生具」:饮食,还有其他的衣服、卧具、住处,这些所余的资生之具。「施品中说:菩萨遂求施」,有八种不同,「有八种相,其事应知。(陵本三十九卷十七页)」那里有说。这个是菩萨自己能用功修行,同时也能够照顾他人,有财的布施。

 

或于随顺饮食等物有匮乏者,施与随顺饮食等物。

「或」者是「随顺饮食等物有匮乏」:就是不是饮食,但是随顺饮食这些东西有匮乏,「施与随顺饮食等物」,也这样布施。

 

《披寻记》一二四七页:

或于随顺饮食等物者:谓财宝等应知。

这是随顺饮食等物。

 

地十、法摄受

法摄受者:谓或宣说正法,施诸有情;或开显正义,施诸有情。

「法摄受者:谓或宣说正法,施诸有情」,这位菩萨用法来摄受人,什么叫做「法摄受」呢?「谓或宣说正法」:宣说十二部经,十二分教;「施诸有情」:就是布施给众生,开导他们。「或开显正义,施诸有情」:前边这个「正法」,法中也有义,就是应该说是经律论;下边「开显正义」:就不是经论,就是他自己随意地开示,立一个题目,这样讲解佛法,「或开显正义,施诸有情」。

 

地十一、神通引摄

神通引摄者:谓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或为有情意乐清净、或为有情加行清净,增上力故,示现种种神通变化。欲令有情见已闻已,于佛圣教,或当获得意乐清净、或当修行无倒加行。彼诸有情,由此神变引摄心故;或有获得意乐清净、或有修行无倒加行。

「神通引摄者。」这是第十一科神通引摄。「谓具神通者,哀愍有情故」:就是这位菩萨他有神通,他得到了四禅八定;得了四禅八定之后又修神通,有成就了。他是用慈悲心「哀愍有情」的苦恼。「或为有情意乐清净、或为有情加行清净,增上力故」:他有了神通,他为了有情的内心的清净。这个「意乐清净」,就是内心的清净;内心的清净其中主要是什么呢?主要是你的动机,你的意愿清净,叫做「意乐清净」。「或为有情加行清净」:或者为求众生的行动,做出来的事情,对人有利益。「增上力故」:就是你有神通,你想要现神通,你现神通的动机是什么呢?就是「为有情意乐清净」、「为有情加行清净」,你这个动机有这样的力量。「示现种种神通变化」:就表现出来各式各样的神通变化。「欲令有情见已闻已」:你内心里面的想法,就是希望,「欲令有情」见到你的神通、或听说你有神通,「于佛圣教或当获得意乐清净」:就是那个有情对于佛法或者能得到意乐清净、或者能够修行无倒的加行;你这个神通是这样作用的。

「彼诸有情,由此神变引摄心故;或有获得意乐清净,或有修行无倒加行。」「彼诸有情,由此神变」:由于你现的神变,「引摄」他「心」:就是引导他,影响他的内心的思想。「或有获得意乐清净」:他做什么功德的时候,他内心的动机是清净的,没有污染,不是为自己。「或有修行无倒加行」:听说你现了神通,他就,啊,大菩萨大慈悲,有广大神通,他也就努力地修行,不会修外道的苦行了;「或有修行无倒」的「加行」。

 

《披寻记》一二四八页:

或为有情意乐清净等者:此中意乐、加行,如前已说,应准彼释。

前面已经解释过,「意乐」和「加行」有什么不同。

 

地十二、宣说正法

宣说正法者:谓于获得自胜义利,若无堪能为说正法,伴助令彼发生正行;若有堪能为说正法,随顺令彼速证通慧。

这是第十二科宣说正法。「谓于获得自胜义利」:谓这个人为了获得自家的圣道,想要得无生法忍、想要成就无漏的戒定慧。「若无堪能为说正法」:假设这个时候菩萨没有能力为他宣说正法,令他得到圣道、令他成就圣道。就是,成就圣道先要学习佛法,但是这个时候没有这种能力为他宣说如来的正法。那这样子呢,修学圣道的因缘不具足了,怎么办呢?「伴助令彼发生正行」:那么这个菩萨就和他作伴,就帮助他「发生正行」,帮助他修学圣道。这看出来,菩萨也不会、菩萨也不能为人说正法,但是他也懂得多少,那么他就和那个人为伴,做个同行善知识,「令彼发生正行」。

「若有堪能为说正法,随顺令彼速证通慧」:若是有一个众生有这种能力,能为众生宣说正法;这样子,那个人请那个人说法的时候,菩萨应该「随顺令彼速证通慧」,菩萨就随顺那个人所说的正法,和这个众生共同地修学圣道,使令这个众生很迅速地能得到通慧。这个「通」就是「慧」,无障碍的大智慧。或者是令他同时也得到神通。

 

地十三、隐密说法

隐密说法者:谓于婴儿智慧有情,隐覆广大甚深义法,为说粗浅易可悟入易为方便趣入处法。

这是第十三科隐密说法者。「谓于婴儿智慧有情」:谓这个人的智慧就像个婴儿似的,他那个智慧不大,和婴儿相似。「隐覆广大甚深义法」:这个众生的智慧不够,就把广大甚深的教义隐覆起来,就不宣说这样的佛法。「为说粗浅易可悟入」:就为他宣说粗浅的,不是很深奥的;「易可悟入」:很容易明白的;「易为方便」:就是容易这样做,容易修行;「趣入诸法」:为他宣说这样趣入到佛法的胜义里面的境界;就是容易明白的佛法,为他讲解,讲解容易明白的佛法。

 

地十四、显了说法

显了说法者:谓于广大智慧有情,已善悟入圣教理者,为其开示广大甚深道理处法。

「显了说法者。」这是第十四科显了说法者。「谓于广大智慧有情」:就是这个众生的智慧广大。「已善悟入圣教理者」:这个众生已能够悟入圣教的道理的人。那么这个时候为他说法怎么说呢?「为其开示广大甚深道理处法」:就为他宣扬这样的很广大、又甚深的道理,为他这样宣说佛法;那当然这就是三自性了,这样子说。

 

地十五、下品加行

下品加行者:谓若远离无间加行、及殷重加行。

「下品加行者。」这是第十五科下品加行者。「谓若远离无间加行、及殷重加行。」什么叫做下品加行呢?「谓若远离无间加行」:就是不能够不间断地用功,就是他用功的时后是有间断的,那就是有间的加行。「及殷重加行」:这个「殷重」就是很详细、很深刻地这种用功,叫做殷重加行。现在下品加行,就是也不是无间加行、也不是殷重加行,这个人那就叫做下品加行。

 

地十六、中品加行

中品加行者:谓或远离无间加行,或复远离殷重加行。于二加行,随阙一种。

「中品加行者:谓或远离无间加行」:或者这个众生,他不能长时期地精进,他不能。「或复远离殷重加行」:或者是他也能够长时期用功,但是不是那么周备,不是很周密的,不是那么「殷重」的「加行」。「于二加行,随阙一种」:这两种加行,一个「无间」、一个「殷重」,随你缺少哪一种,那就叫做中品加行。

 

地十七、上品加行

上品加行者:谓无间加行、及殷重加行,二俱相应。

「上品加行者。」这是第十七科上品加行。「谓无间加行、及殷重加行,二俱相应」:这两种加行,他都能作、能用功,「二俱相应」。

 

地十八、听闻

听闻者:谓于佛语深生信解,精勤听闻、受持、读诵契经等法。

「听闻者。」这是第十八科听闻者。「谓于佛语深生信解,精勤听闻、受持、读诵契经等法。」就是这个众生,这个佛教徒对于佛法,他的信心很深刻,「精勤」地「听闻」佛法,「受持、读诵」:他还能「受持」经文的义理,还能「读诵」它的文句,「受持、读诵、契经等法」,受持、读诵毗奈耶,受持、读诵阿毗达磨,经律论的佛法,也就是学习了。

 

地十九、思惟

思惟者:谓居远离,乐思惟法,推度其义,解了决定。

「思惟者。」这是第十九科思惟。什么叫做「思惟」?前面是说闻法。「思惟者:谓居远离,乐思惟法」:就是这个众生,这位佛教徒,就是远离喧闹的地方,到寂静处去,欢喜思惟佛法的深义。「推度其义,解了决定」:这个「推度」就是用已经明白的,推度那个不明白的,令不明白也成为明白了,这叫做「推度其义」。「解了决定」:解了佛法,一点儿没有疑问了,没有犹豫不决。

 

《披寻记》一二四八页:

解了决定者:〈摄异门分〉说:言解了者,于所知事作意发悟。等解了者,既发悟已,方便寻求。近解了者,求已决定。

「解了决定者:〈摄异门分〉说:言解了者,于所知事作意发悟」:这些所知事的蕴、界、处,就是五蕴;「作意」:就是心里面注意、去思惟,能使令有所明了,所以叫「作意发悟」。「等解了者,既发悟已,方便寻求」:这个「等解了」这个「等」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次第。像那个台阶,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向前进,就是有浅有深,分成几个步骤地向前进,叫做等解了。「既发悟已」:就是头一个,「言解了者,于所知事作意发悟」这个,「既发悟已」。「方便寻求」:继续地用善巧方便的智慧来寻求这个深义。「近解了者,求已决定」:什么叫做「近解了」呢?就是对那个第一义谛靠近了,你能够「求已决定」,你寻求以后,心里面就决定,喔,是这样子,再不动摇了。这是思惟,下面是修习。

 

地二十、修习

修习者:谓于止举舍相,正审观察为先,深心欣乐修止举舍。

这是说「修习」。「听闻」是闻,「思惟」是思,现在说「修」。

「谓于止举舍相正审观察」:这个「止举舍相」,就是修奢摩他,修「止」的意思。心里面这个时候,有很多的妄想,使令心里面不寂静,所以要「止」,就是要把心这个动乱把它停下来,叫做「止」。「举」:就是心里面不十分明了,好像要惛沈,也好像要打瞌睡的时候,这时候应该「举」,把这个精神提起来;这也要修一种法,或者是念佛、或者是念经、念咒、修这个六随念,怎么怎么的,这个时候叫做「举」。「舍」:这个「舍」是什么呢?就是心里面这个时候,明静而住,很相应了,这个时候你就不要再去搞它,你不要再去「止」,再去「举」,不用,就叫「舍」。有止相、有举相、有舍相。

「正审观察」:这个「止举舍」是你把这个动乱的心叫它寂静住了,然后还要正审观察诸法实相。「为先」:就是你先要有这样的意愿,你有这样的行动。「深心欣乐修止举舍」:你特别欢喜修止、修举、修舍。

 

地二十一、摄受(分二科) 玄一、与作依止

摄受者:谓无染心,以亲教师及轨范师道理方便,无有颠倒与作依止。

「摄受者。」这是第二十一科摄受。摄受是什么意思呢?「谓无染心,以亲教师及轨范师道理方便,无有颠倒与作依止。」这个「摄受」:实在就是引导他,引导他在佛法里边用功有进步,叫做「摄受」。

「谓无染心」:你这位菩萨,去引导那个众生在佛法里面用功,第一个注意的地方,你本心不要有染污心,说是我引导他给我做徒弟,不要抢人徒弟!「无」有「染心」。「以亲教师及轨范师道理方便」,这的确是这个意思,就是希望他做徒弟,我给他做「亲教师」。「亲教师」就是和尚。「及轨范师」:或者给他做「轨范师」,做羯磨阿阇黎、教授阿阇黎,这是「轨范师」。就是以亲教师的「道理方便」、或者轨范师的「道理方便」,「无有颠倒与作依止」:不违背佛法、与佛法相应,就是没有颠倒。如果你不是为了成就对方的圣道,你没有这种意愿,就是其他的一些杂事,那就是颠倒了!现在是没有颠倒,自己愿意以亲教师的身份、或者轨范师的身份,用这样的道理为方便,「与作依止」:给他做一个圣道的依止处;你为他做亲教师、为他做轨范师,他就可以得圣道,这叫做「与作依止」。这是说「摄受」,摄受是这样意思。这是第一科「与作依止」,下面第二科是「起供事行」。

 

玄二、起供事行

又即于彼发起种种别供事行,谓看病行,给施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资生具行,除遣忧愁及恶作行,除遣烦恼随烦恼行。如是等类,当知皆名别供事行。

你收他做徒弟了,那不能白做师父的,还要「于彼发起种种」各「别」的事情,「供」给他的「事」情,这些行动。什么呢?「谓看病行」:他若有病,你要照顾他的;你给他做师父,徒弟有病要照顾他,「看病行」。「给施如法衣服」:还要负责他的衣服、「饮食、诸坐卧具」,要供给他这些事情;但是是要合法的,合法的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所需要的「医药」;还有「资生具」:饮食、衣服这一切都是资生具。「资生具行」。

「除遣忧愁及恶作行」:就是他若有什么失意的事情,心里面有忧愁,你要负责给他排遣,排遣他内心的忧愁。「及恶作行」:这个「恶作」就是后悔了,做错了事心里面后悔,叫做「恶作」。你要去做这个给他排遣「忧愁」之行,要给他排遣「恶作」之行,做这个事。

「除遣烦恼随烦恼行」:就是他心里面这个时候有烦恼,有贪、瞋、痴的烦恼;「随烦恼行」:就是轻微的烦恼,惛沈、掉举这些是随烦恼行。那这样能除烦恼,就是得要修四念处,才能除烦恼,不然不能除烦恼。前面的衣服、饮食这生活的问题解决了,剩下来的就是思想的问题,就是要除遣烦恼。「如是等类,当知皆名别供事情」:前面这一段文所说的话,就是你要「摄受」他,你要做这些事情的。

 

《披寻记》一二四八页:

除遣愁忧及恶作行等者:〈戒品〉中说: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能善开解令离愁忧。乃至广说(陵本四十卷十页)。又说:为贪欲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贪欲缠苦。如是若为瞋恚、惛沈睡眠、掉举恶作、疑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疑缠等苦。欲寻思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欲寻思苦。乃至广说(陵本四十卷八页)。此中除遣忧愁,及与除遣烦恼随烦恼行,准彼应释。言恶作者,谓由毁犯净戒因缘,即便生起五种恶作。亦由五相能正除遣。一一差别,皆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九页)。此说除遣恶作,应可准知。

「除遣愁忧及恶作行等者:〈戒品〉中说」:这个〈菩萨地〉里面有个〈戒品〉,〈戒品〉里头说:「又诸菩萨于处衰恼诸有情类」:这个菩萨对于有情正在衰恼的时候,这些人;「能善开解」:他忧愁的时候,你要开解他令他不忧愁,「令离愁忧」。「乃至广说」:就是这些「及恶作行,除遣烦恼随烦恼行」等。「陵本四十卷十页」那里有说。

「又说为贪欲缠所苦有情」:他内心里面想要发财,这是贪欲缠所苦的有情。「开解令离贪欲缠苦」:因为心里面有所求而不能得是很苦的。现在这位菩萨要解除他这个苦。「如是若为瞋恚、惛沈…」,这是五盖:瞋恚,「惛沈睡眠」盖,「掉举恶作」盖,还有「疑缠所苦」的「有情,开解令离疑缠等苦」。

「欲寻思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欲寻思苦。乃至广说」:这个欲寻思缠和贪欲缠实在是一样的意思,一样意思但是有点差别;就像前面所说的那个意思有点相同。就是你的第六识和前五识同时起烦恼,这是一个境界;一个是前五识不动,你的第六意识在那里胡思乱想,这是又一种烦恼。现在这里说的「贪欲缠苦」,又说到「欲寻思缠」,也就是这样意思。「欲寻思缠」:那当然这就是第六意识不与前五识同时活动,叫做「欲寻思缠所苦有情,开解令离欲寻思苦,乃至广说」:欲寻思、恚寻思、害寻思、亲里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各式各样的寻思。「准彼应释」:准陵本四十卷八页里说的。

「言恶作者,谓由毁犯净戒因缘,即便生起五种恶作。」这个「恶作」是什么意思呢?「谓由毁犯净戒因缘」:就是所受的净戒毁犯了。「即便生起五种恶作」,生起五种的后悔。「亦由五相能正除遣」:由五种相貌,就是五个方法能除遣你这个恶作。「一一差别,皆如〈摄事分〉说(陵本九十九卷九页)」,那里有讲这件事。「此说除遣恶作,应可准知」,就是按照九十九卷说的那样子除遣。

 

地二十二、降伏(分二科) 玄一、标列

降伏者:谓深防护自身杂染,于毁犯者,若犯下品,慈心谏诲;若犯中品,慈心诃罚;若犯上品,慈心驱摈。

这底下说「降伏」,分两科,第一科「标列」。「谓深防护自身杂染」:就是深刻地防止、保护我身体的杂染;身语意三业都要保护。现在说「深防护」,就是非常得强烈,这个持戒的清净心非常得有力量。

「于毁犯者」:假设这个众生,这个有情,他犯了戒;「若犯下品」:假设他是违犯是下品性质的;下品的性质从菩萨戒上看,就是无知,我不知道这样做是犯戒的,他不是有意犯,他是不知道,违犯,那就是下品。

「慈心谏诲」:你菩萨若看见遇见这样的众生,你要发慈悲心、发饶益心,利益他人的意思;要「谏诲」,要谏正他,要教诲他,再不可以犯了。

「若犯中品」:中品的毁犯净戒,就是有烦恼了,不是无知;就是烦恼来了,不能调伏,随着烦恼去了,这样犯戒是属于中品。「慈心诃罚」:菩萨遇见这样的情形,也要有慈悲心,来诃斥他、来处罚他,不只是教导教导就可以,这就是重了一点。

「若犯上品,慈心驱摈」:这个上品犯戒,就是不恭敬戒法,对于戒法有轻视的意思,其实就是轻视佛了!这样的心情犯了戒,这就是严重了。「慈心驱摈」,你要发慈悲心,要把这个众生驱逐出僧团,要这样做法。

 

玄二、料简(分二科) 黄一、谏诲诃罚

当知此中谏诲诃罚,令彼及余利益安乐。

这下面第二科就是料简;前面是标列,这是料简,料简实在就是再加以解释一下。分两科,第一科是谏诲诃罚。「令彼」,你若诃斥他、处罚他,使令他还有其他的人就能得利益安乐。你若处罚他,不要再这样做,远离一切过失,那就是「利益」。「安乐」呢,没有过失心情就安乐,就安乐。这是「及余利益安乐」。亦令他本人得到利益安乐,同时也令其他没有违犯的人知道这件事,也会得到利益安乐。

 

黄二、驱摈(分二科) 宇一、标差别

驱摈一种,若重摄受,令彼及余利益安乐。若驱摈已不重摄受,但令其余利益安乐。

「驱摈」:就是用轻慢心犯了戒,这是严重的;或者是犯了他胜处。那么这一种情形,那就是这样子了,就是驱摈,就是把他驱逐出僧团,这是一种,是这样。

「若重摄受,令彼及余利益安乐」:若重摄受,如果他肯忏悔呢,还可以引导他回到佛法来,回到僧团来的,重摄受。「令彼及余利益安乐」:使令他再到佛法里面来得到利益安乐,也使令其他的众生得到利益安乐。「若驱摈已不重摄受」:把他驱除出去这个团体以后,再不摄受他了。「但令其余利益安乐」:这样子,你驱摈他呢,只是令其他的同梵行者得到利益安乐。这是标差别,下面第二科随难释。

宇二、随难释

何以故?余若见彼毁犯因缘,既被驱摈,便自防护,不起毁犯故。

「何以故」?什么原因呢?「余若见彼毁犯因缘,既被驱摈」:其他的人若看见这位有情他毁犯了净戒的因缘;「既被驱摈」:既然是被这位菩萨,这个僧的住持,是亲教师或者阿阇黎,就驱摈了;「便自防护,不起毁犯」:那其他的人一看这样子,自己也防护,不要破戒,安住净戒,不起毁犯,所以也就得到利益安乐了。

 

地二十三、自成熟(分二科) 玄一、自正修行

自成熟者:谓自宣说随顺正法,令诸有情出不善处安立善处。如自所说,亦自修行法随法行,令诸有情同分随转。

「自成熟者。」这第二十三,自成熟;分两科,第一科自正修行。

「自成熟者:谓自宣说随顺正法,令诸有情出不善处,安立善处。」「谓自宣说」:谓这位菩萨他自己宣说佛所说的正法;他宣说的时候,随顺佛所说的正法,他不自作聪明,「随顺正法」。「令诸有情出不善处」:为什么为众生宣说正法呢?使令有情从不善的地方解脱出来。「安立善处」:就生活在好的地方,合乎法律的地方,「安立善处」。

「如自所说,亦自修行法随法行」:如自己为人宣说的正法,自己也这样用功修行,「法随法行」。「令诸有情同分随转」:令其他的有情,也和你一样地这样修法随法行。

 

玄二、遮他讥毁

勿使他人作如是说:汝自不能出不善处、安立善处,云何于他教授、谏举、为作忆念?他应于汝教授、谏举、为作忆念。

「勿使他人作如是说。」前面是自正修行,这下面第二科遮他讥毁。「勿使他人」:不要使令别的人作这样的说话:「汝自不能出不善处、安立善处」,你自己都不能够从那个不善的地方解脱出来,然后安立那个善处,在合法的地方。「云何于他教授、谏举」:那你自己这样糊涂,不能出不善处,你怎么能对其他的人「教授」他、「谏举」他、「为作忆念」呢?或「他应于汝教授、谏举、为作忆念」呢?这个「为作忆念」:忘记了!忘记了,你帮助他想起来,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作过什么功德;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犯了戒,帮助他想起来,「为作忆念」。

「云何于他教授、谏举、为作忆念,他应于汝教授、谏举、为作忆念」:你自己都不能出不善处、安立善处,那你怎么能于他教授、谏举呢?为他人为作忆念呢?他应于汝教授、谏举、为作忆念,你自己糊糊涂涂的,别人应该对你这样子嘛!这样意思。所以你自己若不能出不善处、安立善处,就不能教导别人了。

 

《披寻记》一二四九页:

谓自宣说随顺正法等者:当知此显菩萨同事摄事。〈摄事品〉说,云何菩萨同事?谓诸菩萨,若于是义,于是善根,劝他受学,即于此义,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现受学。如是菩萨与他事同,故名同事。乃至广说(陵本四十三卷十八页)。为显此义,故作是说。

「谓自宣说随顺正法等者:当知此显菩萨同事摄事」:和菩萨同作一事,共同修学止观的。「〈摄事品〉说,云何菩萨同事?」怎么叫做同事呢?「谓诸菩萨,若于是义,于是善根,劝他受学,即于此义,于此善根,或等或增自现受学」,这样子就叫做摄事。「如是菩萨与他事同,故名」叫做「同事」:别人这样,你劝别人修四念住,你自己也修四念住,所以叫同事。「乃至广说(陵本四十三卷十八页)。为显此义,故作是说」。

 

地二十四、请他成熟

请他成熟者:谓若有余无量有情,于彼发起上品爱敬;或复有余善知方便,于说正法已善修学;即应劝请殷勤营助,令其成熟无量有情。

「请他成熟者」,第二十四科。「谓若有余无量有情,于彼发起上品爱敬」:这个有的有情,很多的有情,「于彼」于那个有情发起这个上品的爱敬之心,特别的恭敬。「或复有余善知方便,于说正法已善修学」:或者另外有余的,有其他的人,他善知方便;什么方便呢?「于说正法已善修学」:对于为人宣说正法这件事,他曾经学习了很多年了,已善修学。「即应劝请殷勤营助,令其成熟无量有情」:那么你这位菩萨,即应该劝请那位菩萨,殷勤地劝请他,也要帮助他。「令其成熟无量有情」:使令他为大众宣说佛法,成熟无量众生的圣道。

 

《披寻记》一二四九页:

请他成熟等者:此中略显由二因缘:一、由无量有情,于他发起上品爱敬;二、或由他善知方便,于说正法已善修学。是故请他营助,成熟无量有情

「请他成熟等者:此中略显由二因缘:一、由无量有情,于他发起上品爱敬」:无量有情对他特别恭敬。「二、或由他善知方便,于说正法已善修学」:或者由他,由那一位有情善知方便,于说正法这件事已善修学过;他又能够学习,又能够坐禅。「是故请他营助,成熟无量有情」:所以就请那位菩萨,帮助成熟无量有情的圣道。

 

地二十五、俱成熟

俱成熟者:谓具二种:若自成熟;若劝请他,令其成熟。

这个「俱成熟」怎么讲呢?「谓具二种」:这两种都具足。「若自」己「成熟;若劝请他,令其成熟」,这两种都具足,叫做「俱成熟」。下面第三科是结束这一段文。

 

戌三、结

由此所说二十七种成熟方便,当知令前六种成熟差别圆满。所谓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

这二十七种成熟的方便有什么作用呢?「当知令前」面那「六种成熟」的「差别」可以「圆满」。那六种成熟差别是什么呢?「所谓诸根成熟、善根成熟、智慧成熟、下品成熟、中品成熟、上品成熟」:就是令这六种成熟差别得圆满。

 

酉五、能成熟补特伽罗(分二科) 戌一、征

云何能成熟补特伽罗?

这是第五科,能成熟补特伽罗。前面是第四科,成熟的方便,现在第五科,能成熟补特伽罗,能令人成熟善根,那这就是约做师长的人说的;分两科,第一科征。

「云何能成熟补特伽罗呢?」这是问。下面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标列能成熟

谓略有六种菩萨,住菩萨六地,能成熟有情。一者、胜解行菩萨住胜解行地。二者、净胜意乐菩萨住净胜意乐地。三者、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四者、堕决定菩萨住堕决定地。五者、决定行正行菩萨住决定行正行地。六者、到究竟菩萨住到究竟地。

「谓略有六种菩萨,住菩萨六地,能成熟有情」:有六种菩萨能为人师,住菩萨六地,能成熟有情的道业的。那六种呢?

「一者、胜解行菩萨住胜解行地」。就是资粮位和加行位加起来叫做胜解行;「住胜解行地」:他是安住在这个身份,安住在这个程度。

「二者、净胜意乐菩萨住净胜意乐地」。「净胜意乐」:就是他内心特别清净,而且是有大力量,心有力量,那样的意乐菩萨。这个「意乐」,刚才解释过,也有愿的意思。你有什么意乐,就是有什么愿的意思。他有清净的殊胜的意愿的菩萨。这是什么呢?「住净胜意乐地」:这位菩萨不是胜解行地菩萨,是初欢喜地,他是安住在无漏智里边的境界,所以叫做「净胜意乐地」。

「三者、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第三种是行正行菩萨,是住行正行地。这个净胜意乐地就是初地;行正行地就是从二地、三地、四地、五地、六地、七地,这都是行正行菩萨。行正行菩萨住行正行地,住在这个地方。

「四者、堕决定菩萨住堕决定地」。这是第八地菩萨,第八地菩萨是决定不退转于阿憺多罗三藐三菩提了;他去广度众生的时候,不会徒劳的,一定是把众生得度了,所以叫堕决定菩萨住堕决定地。

「五者、决定行正行菩萨住决定行正行地」。前面堕决定地菩萨那是八地,这个决定行正行菩萨就是九地了。「住决定行正行地」,他住在这个地方。

「六者、到究竟菩萨住到究竟地」。那就是第十地菩萨,连佛也都在内,到究竟圆满的地方了。

 

《披寻记》一二五○页:

略有六种菩萨住菩萨六地等者:〈地品〉中说: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极欢喜住名净胜意乐地。增上戒住、增上心住、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名行正行地。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名决定地,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无碍解住名决定行地。最上成满菩萨住、及如来住,名到究竟地(陵本四十九卷一页)。此说菩萨六地一一差别应准彼知。

「略有六种菩萨住菩萨六地等者:〈地品〉中说: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这是本经的〈地品〉里这么说,「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这个行地这个「地」这个字怎么讲呢?宗喀巴大师解释得好,什么叫做「地」?就是大悲心和大智慧和合起来名之为「地」。这个地能生出万物来;菩萨有大悲心、有大智慧,无量功德由此中生,所以叫做地。大悲心、大智慧名之为地。

「极欢喜住。」这个胜解行住名胜解行地,这个还没得无生法忍;「极欢喜住名净胜意乐地」,就是得无生法忍了。

「增上戒住」:就是第二地,离垢地叫做增上戒住。「增上心住」:就是第三地发光地。「三种增上慧住」:就是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这是三种增上慧住。「有加行有功用无相住」:那就是七远行地。「名行正行地」。

「无加行无功用无相住名决定地」:就是第八地菩萨。「此地菩萨堕在第三决定中故」:属于第三决定。这个有种性的菩萨,这是一个种性决定;第二是发心住菩萨,发心地菩萨,就是初得无生法忍,这是发心决定;那么第三个决定就是第八地菩萨,第八地菩萨叫堕决定地菩萨。他度化众生的时候,决定是把众生度化了,而不会空空的一无所成,所以叫做堕决定地菩萨;他是第三决定中故。

「无碍解住名决定行地」:那就是第九地菩萨。「最上成满菩萨住、及如来住,名」为「到究竟地」:十地菩萨和佛名为到究竟地。

 

亥二、料简所成熟(分二科) 天一、无种性

住无种性补特伽罗,于往善趣而成熟时,有数退转、有数应作。

这是第二科料简所成熟,把所成熟的再加以解释一下。分两科,第一科是无种性。

「住」没有「种性的补特伽罗,于往善趣而成熟时」:因为他没有三乘无漏种子,所以只能在人天里面活动;那么佛菩萨教化他,为他说人天善法,能「往善趣而成熟」之。

「有数退转、有数应作。」「有数退转」:有的时候他不作善而作恶了,就从人间、天上跑到三恶道去,退转了。「有数应作」:他就算是修善法来到人间、天上,但是这个事是无常的,到时候又等于零了,这果报享完了就结束了,所以还要继续再作功德才行,「有数应作」。这个修无漏道,得无漏戒定慧成功的人,没有这回事,因为他所成就的无漏功德是不可破坏的。

 

天二、有种性

安住种性补特伽罗,于往三乘而成熟时,无数退转、无数应作。

「安住种性补特伽罗」。这是第二有种性补特伽罗。「于往三乘而成熟时,无数退转、无数应作」。「安住种性」:那就是有声闻种性、有辟支佛种性、有佛种性的这种人。「于往三乘而成熟时」:他们往声闻乘、往辟支佛乘、往佛乘而得圣道。这件事,「无数退转」:他不会常常地会退转的,不会这样子;终究会到不退转成功了。「无数应作」:也不会像人天善根的众生,得到的人天的功德,到了时候无常就结束了,还要再做才可以,不然就没有功德了。

 

《披寻记》一二五○页:

于往三乘而成熟时等者:此中成熟,如应当知,唯说中品及与上品。若中品熟,不往恶趣,是故说言无数退转;若上品熟,得般涅槃,是故说言无数应作,义如下说。

「于往三乘而成熟时等者:此中成熟,如应当知」:这里面说的「往三乘而成熟」者;「唯说中品及与上品」:是指这两品说的。

「若中品熟,不往恶趣,是故说言无数退转」:中品的栽培善根,他不往恶趣;他不会做错误的事情,有严重的罪过,所以不会到恶道去。「是故说言无数退转」,无数退转有这个意思。

「若上品熟,得般涅槃,是故说言无数应作,义如下说」:这里边的意思是修学无漏的圣道,就能得不退转;如果你修人天善法,人天善法是有退转的、靠不住的,这个意思。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5)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三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6)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不思善[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