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300

瑜伽师地论卷三十六.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二

申四、因摄果摄自利利他(分五科) 酉一、征起

云何菩萨因摄果摄自利利他?

这是〈本地分〉中菩萨地.初持瑜伽处自他利品第三之二,前面第三之一学习完了,现在是第三之二。这一科叫做「因摄果摄自利利他」,分五科,第一科是「征起」。

怎么叫做菩萨是属于因的、是属于果的,自利利他的功德呢?这就是由「问」来发起这段文。下面第二科标列出来。

 

酉二、标列

略说应知三因三果。何等为三?一者、异熟因、异熟果。二者、福因、福果。三者、智因、智果。

「略说应知三因三果」,如果要略的说呢,就应知道因也有三种;果也有三种。「何等为三?」这是问。「一者、异熟因、异熟果」,这个就是因果。这个因,是异熟的因。异熟,旧的翻译就是果报,就是果。果由因来,是因。异熟果,因圆满了就得果了,这是一种。「二者、福因、福果」,第二种是,安乐的因得安乐的果,这是一种。「三者、智因、智果」,这是大智慧是因、大智慧的果。合起来就是这么三种。这是「标列」,第三科「随释」。

 

酉三、随释(分二科)  戌一、异熟因果(分三科)  亥一、异熟体(分二科)   

天一、征列

云何异熟?谓略有八。

「云何异熟?」随释这一科分二科,第一科解释异熟的因果。分三科,第一科是异熟体。分二科,第一科是征列。

怎么叫做异熟呢?异熟的体性是什么呢?「谓略有八」种不同。

 

一者、寿量具足。二者、形色具足。三者、族姓具足。四者、自在具足。五者、信言具足。六者、大势具足。七者、人性具足。八者、大力具足。

这个异熟这个果报,果报的体相,菩萨他就在人世间,也可能在欲界天,就在这里作种种功德利益众生。所以他也就是做了这种因就得这种果,这个果是什么样的呢?就是这八样,在人世间的境界就是得这八样。这是列出来它的名称,下面第二科就解释这八种,先解释「寿量具足」。

 

天二、随释(分八科)  地一、寿量具足

若诸菩萨长寿久住:是名菩萨寿量具足。

「若诸菩萨」,或者在天上,或者在人间,多数还是在人间,他的寿命长。很长久的时间在这里生存,比我们一般众生的寿命长,「长寿久住」。「是名菩萨寿量具足」,这就叫寿量具足。就是先是寿命长。这件事,菩萨这个大福德境界,他有自在力,和我们凡夫不同。他有的时候看这个情形寿命应该长,他就能长;他看这个情形不应该住,不应该在这里住世了,他就可以走。他有这种自在力!

 

地二、形色具足

形色端严,众所乐见,颜容殊妙:是名菩萨形色具足。

这是第二科「形色具足」。菩萨他得到的形色,他的身形,形相,和他的颜色,「端严」,端正庄严,就是叫做「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很多的众生都欢喜看见菩萨,菩萨这个相好光明。「颜容殊妙」,他这个面颜、容貌特别的好,众生所不能及,「是名菩萨形色具足」,菩萨的形色是这样子。

 

地三、族姓具足

生豪贵家,是名菩萨族姓具足。

「生豪贵家」,这第三科是「族姓具足」。「生豪贵家」,菩萨他来到这个世间上投胎的时候,生在豪贵家,就是豪郡富贵之家,就是父母都不是平常的人。「是名菩萨族姓具足」,他的族,就是他父母这个族,他也具足了,就是特别地和一般人也不一样,也可能他的父母是宰相,或者是国王,不是平常人。

 

地四、自在具足

得大财位、有大朋翼、具大僚属:是名菩萨自在具足。

「得大财位,有大朋翼」,这是第四「自在具足」。他生到富贵的人家以后,他本身有广大的财富,就是有身份的境界。「有大朋翼」,他不但有大财位,还有很高明的朋友,他的朋友不是平常人。「有大朋翼」,这个翼是帮助的意思,就是有高明的朋友互相帮助,这是这样子。「具大僚属」,他有这个很有身分的,「僚」者官也,在政府里身分很高的,有广大权力的官,也是他的朋友。「属」就是随员,这个官里面还有随员,就是他自己也是有这种人。「是名菩萨自在具足」,这就是菩萨的大自在力;他想要怎么地就怎么地,有这种自在力,具足了。

 

地五、信言具足

众所信奉,断讼取则,不行谄诳、伪斗称等;所受寄物终不差违;于诸有情言无虚妄;以是缘故,凡有所说无不信受:是名菩萨信言具足。

「众所信奉,断讼取则,不行谄诳、伪斗称等」,这是第五科「信言具足」。这个菩萨他是有这么样的优越的事情,「众所信奉」,很多人对他都有信心、恭敬心。「断讼取则」,我们人世间很多的纠纷,要来凭断的时候,凭断这个争讼纠纷的事情,「取则」,取这位菩萨的话做准则,菩萨说这样子就这样子,他说的话就是法律了,就是这样子取则。

「不行谄诳」,菩萨他心里面很坦白、很真诚,不谄诳。不是口是心非欺骗人这个,我没有这种事情。「伪斗称」,也不行伪斗。这个斗,来量这个米,量这个东西,这里面有虚伪的事情,不!菩萨不做这个事。「称」,用秤来称,是称这个轻重。说是我要卖给你的时候,我就讨你的便宜,不到一斤,我就说是一斤重。你要卖给我呢,多一点,算是一斤。总而言之,我从这里取便宜,来欺骗你!菩萨不做这个事,非常的公平。「等」,还有其他的这些诚实的事情。

「所受寄物终不差违」,说是有的人有事情,这个古代的时候是这样子,古代可能没有银行!那么你有贵重的东西寄托在菩萨这里的时候,过了多少个月,过了多少年,再来取的时候,「终不差违」,决定不会有差错,你寄存多少,还给你多少。不会说:「我没有,你没有放过东西,这个财宝没有放在我这里」,不会有这个事情。

这个倓虚法师《影尘回忆录》上说到一件事,就是有一个我们出家人,这个出家人可能就是思想简单,就是很诚实、很敦厚的出家人。年纪大了,他要修庙,就各处化缘,化来很多钱。化了很多钱,就放在他的皈依徒弟家里寄存,这个钱可能不是少数。后来这个老和尚想要去拿的时候,他的皈依徒说:「没有!你没有存在我这里」。那这老和尚说:「你看,我真实是把钱存在你这里」。但是这个老和尚就是头脑简单,没有证据,没有说是写个文件:「我有多少多少黄金,或者多少多少什么宝,放在你这里」,没有文件的证明。那么这个心里不同意了,就是到法庭上去告他去。告好了,法官过堂了,说:「你拿出证据来」,老和尚拿不到。「你没有证据,你诬赖他,打你!」打手板。打一下,「阿弥陀佛」,念一句阿弥陀佛;打一下,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这样这个事情就完了!完了以后呢,他这个皈依徒弟,当然是有夫妻的生活,生儿子那一天,就看到老和尚就从门这里就进来了,然后他的太太就生小孩了。这个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子。现在这个菩萨「所受寄物,终不差违」,决定不会错的。

「于诸有情言无虚妄」,他和任何人说话的时候,说出来的话都不虚妄,决定是真实的。「以是缘故,凡有所说无不信受」,因为他时常这样子真实,因此因缘,所以他所有说的话人家都相信,无不信受的。「是名菩萨信言具足」,就是诚实,不说谎话。

我想我们出家人,虽然原来是在家人,出家人原来是在家人,或者年纪轻、或者是年纪大出家了;出家以后就是受戒。受戒就是当然有这条戒,是不是很诚实呢?其实应该这样子——诚实,不说谎话。不说谎话非常的好,就是你有朋友,人家都相信你,你说话是真实的。如果你常常说谎话,没有人相信你,你没有朋友的!

 

《披寻记》一一五九页:

不行谄诳伪斗称等者:谄,谓谄曲。诳,谓矫诳。伪斗伪称及与伪函,是名伪斗称等。如是一切恶不善语,皆不现起,是名不行。

「不行谄诳伪斗称等者:谄,谓谄曲」,我前面讲过:就是他嘴里说的话和心里说的话不一样,不一样的!口是心非。「诳,谓矫诳」,就是虚伪、欺骗。「伪斗伪称及与伪函」。这个「伪斗伪称」,这个还是应该是容易明白。「伪函」,函就是书信,这个书信不是斗、也不是称,但是你要说谎话,这也是一条管道,用这个来骗人,也是有的,「是名伪斗称等」。「如是一切恶不善语,皆不现起」,就是这些有罪过而没有功德的语言,菩萨都不现,不说这种语言。「是名」叫做「不行」,就是「不行谄诳伪斗称等者」。

 

地六、大势具足

有大名称,流闻世间。所谓具足勇健、精进、刚毅、敏捷、审悉、善戒,种种伎艺工巧业处展转妙解,出过余人。

这是第六科大势具足。菩萨「有大名称」,因为菩萨是有慈悲心又有智慧,常常做利益众生的事情,所以很多人就知道他,所以他的名声远闻。「流闻世间」,他的名称流布到很广大的地方去,很远的地方都去,很多的地方的人都「闻」,都知道,都听闻到:「某某地方有个菩萨,怎么怎么地」。

「所谓具足勇健」,而菩萨这个名望很高,而菩萨本身的情形怎么样呢?「具足勇健」,他非常的勇猛、刚健,这个菩萨。「精进」,不懈怠,做事情的时候有始有终,决定做完,做好。「刚毅」,刚毅就是不退转,你就是有什么事情破坏他,他这一件事情一定做成功,「刚毅」。这个「勇健」,就是没有怖畏。「刚毅」就是不退转,你破坏他,他不受你的愚弄的。「敏捷」,就是他的智慧很灵,而不迟钝。「审悉」,做事情的时候很沈着,不是那么样的浮动,不是的。譬如说开窗户,现在这个屋子要把窗户开开,他就开开就算了,但是你要把那个窗户上那个「滑」滑上它,这里头有风,这个窗它不动。你若不滑上呢,有风一吹,这个窗就会摇动。这件事情就看出来「审」,「审悉」,就是「审」,就是事情做得牢靠、做得稳重,就是这样意思。这个「悉」就是明了,做事情的时候明明白白的把它做好,不是迷迷糊糊的,不知道怎么回事?那事情能做好吗?要「审悉」。「善戒」,就是这个菩萨有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个善戒就是摄善法戒。或者说这个「善戒」就是有所不为,这就是「善戒」。那这样说呢,就是摄律仪戒了。有所不为;也有所为,有所为那就是「善戒」。

「种种伎益」,这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技能。譬如说造房子,造汽车他也会,你要挖一个井,社会上很多很多的这些工业知识,「伎益」。「益」,艺术,他也会,书画都好,也会这些事情。「工巧」,各式各样的,譬如说做医生,都是智慧。「业处」,各式各样对于众生有利益的事情,这些即「处」,菩萨都通达。「展转妙解」,各式各样的,这样事情与那样事情有关系,那样事情与那样事情,「展转」菩萨都能通达无碍。「出过余人」超过其他的人。

 

由此因缘,世所珍敬,为诸大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是名菩萨大势具足。

「由此因缘,世所珍敬」,由于菩萨有这么多的功德,所以世界上的人都尊敬这位菩萨,因为菩萨是人中之宝,世所珍敬。「为诸大众,供养恭敬,尊重赞叹」,他这样子有智慧、有知识,又有慈悲心利益人的话,所以社会大众对他都感恩的,供养他、恭敬他、尊重他、称赞他。「是名菩萨大势具足」。

 

《披寻记》一一六○页:

所谓具足勇健精进等者:此中善戒,谓即菩萨摄善法戒。于此善戒,勇决乐为,不生懈怠,是名勇健精进。坚固无动,是名刚毅。修和敬业,所作机捷,非为愚钝,是名敏捷。于一切义能审思择,是名审悉。如是诸相,皆善戒摄应知。

「所谓具足勇健精进等者:此中善戒,谓即菩萨摄善法戒」,就是做种种善法,这是一种戒。「于此善戒,永决乐为」,勇猛决定欢喜做这种事情,利益众生,这件事欢喜做。「不生懈怠」,不会说今天我休息休息,不做了,不懈怠。「是名勇健精进」。

「坚固无动,是名刚毅」,刚毅是什么意思呢?是坚固无动。他若是决定要做这件事,就是决定做,而不会说不做了,不会这样子,所以叫做刚毅。

「修和敬业,所作机捷」,菩萨同任何都和,所以叫和敬业,就是那六种和。同人和,而恭敬一切众生。所作的事情,都是「机捷」,就是特别敏捷而不迟钝。「非为愚钝」,不是那个愚钝的人,「是名」叫做「敏捷」。

「于一切义能审思择,是名审悉」,对于一切义,就是一切世间上的道理,他能够审思,「能审思择」,能够认真的、能深刻的去思惟观察这件事,是名叫做「审思」。

「如是诸相,皆善戒摄」,都是摄善法戒所摄,都是一类的,「应知」。

 

地七、人性具足

具丈夫分成就男根;是名菩萨人性具足。

「具丈夫分成就男根」,这是第七科人性具足。菩萨具足丈夫分,这个「分」这个字,当一个志愿讲,有大丈夫的志愿,这个人,有丈夫分。「成就男根」,成就男根的。「是名菩萨人性具足」,人性具足是这样子。这个经论上,有的时候也是说男女平等,但是有的时候只说男而不说女,也有这种情形。是名菩萨「人性具足」。这第八科是大力具足。

 

地八、大力具足

为性少疾、或全无病、有大堪能:是名菩萨大力具足。

「为性少疾」,菩萨的这个心性,心性也包括这个身,心理也包括了生理,就是没有病,少病,病痛少,或者是完全没有病。「有大堪能」,他有大的才干,能做大事利益众生,「是名菩萨大力具足」。

 

亥二、异熟因(分二科)  天一、征

云何异熟因?

前边是异熟体,异熟的体相是这样子。也是有一点异熟果的意思,但是下面有异熟果,我们到时候再说。分两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异熟因呢?你有这样的果,果不会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你要修因才能得这个果的,什么是因呢?这是问。

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二科正释因的相貌。分二科,第一科是释,分八科,第一科是解释寿量具足因。

 

天二、释(分二科)  地一、正释因相 (分二科) 玄一、释 (分八科)

黄一、寿量具足因

谓诸菩萨于诸众生不加伤害,远离一切伤害意乐:是名菩萨寿量具足因。

「谓诸菩萨于诸众生不加伤害,远离一切伤害意乐」,为什么这位菩萨寿命长呢?「谓诸菩萨」,不只一位菩萨。「于诸众生不加伤害」,对于一切有情的众生都不伤害,都是爱护一切众生,而不伤害。就是一个蚊虫、一个蚂蚁也好,都是爱护而不伤害,有慈悲心。「远离一切伤害意乐」,前面不加伤害就是没有这种行动,「远离一切伤害意乐」就是内心里也没有伤害的意思。没有伤害的行动;也没有伤害的心。因为没有伤害的心;所以也就没有伤害的行动。因此,所以菩萨的寿量具足,寿命长远。就是大慈悲心,这个慈悲心是寿命长远的原因。说是我们放生,放生固然是也能得寿命长,得寿命长,但是实在来说呢,放生是由慈悲心来放生的。我放生是为了自己寿命长,你不用慈悲心,那件事也不圆满,还是不圆满的。

 

黄二、形色具足因

惠施光明、鲜净衣物:是名菩萨形色具足因。

这第二科,形色具足的因。为什么菩萨的形、菩萨的色是特别的端严呢?「惠施光明」,菩萨用光明来布施给众生。譬如说布施你一个灯,说是这个电费你付不起,我给你付电费,那就是布施你光明了,用光明布施给你。「鲜净衣物」,要布施给你的衣物不是陈旧的,都是新鲜、清净的衣物送给你。你做这样的功德的果报,所以这个菩萨就得到形色具足,就是有这个因。

 

黄三、族姓具足因

于诸众生舍离憍慢:是名菩萨族姓具足因。

这是第三科,族姓具足因。菩萨为什么会投生到富贵的人家里面去呢?「于诸众生舍离憍慢」,菩萨就是修因的时候,对于一切众生,苦恼的众生,菩萨不生高慢心,不是瞧不起人,不这样子。「是名菩萨族姓具足因」,就会生到那个富贵的人家去。你尊重别人,你自己也会受到人家尊重,就是这么回事。

 

黄四、自在具足因

于资生具有所匮乏,游行乞丐诸众生所,随欲惠施:是名菩萨自在具足因。

这是第四科,自在具足的因缘。「于资生具」,资助生存所需的这些资具,就是衣、食、住这些东西。「有所匮乏」,我缺少,我衣服不够,饮食有问题,居住的地方有问题,生活困难。「游行乞丐」,菩萨就…,如果自己有,当然不是这样去布施给他,没有,菩萨去各地方给他乞求去。「诸众生所」,到各众生那里去乞求。「随欲惠施」,然后乞求来以后,就布施给有所匮乏的众生。「是名菩萨自在具足因」,自在是这样子。下面第五科「信言具足因」。

 

黄五、信言具足因

所言诚谛、亦不好习乖离粗犷不相应语:是名菩萨信言具足因。

就是他说的话都诚实,合乎道理,不欢喜习学这个「乖离」,说一些不合道理的话。「乖离」,就是破坏人家的感情的话。「粗犷」,就是欢喜骂人,这些事情。「不相应语」,与道理不相应,这种话不讲,不讲这种话。「是名菩萨信言具足因」,前一生他就学习不妄语,所以今生也就还是能「信言具足」。

 

《披寻记》一一六○页:

乖离粗犷不相应语者:此中乖离,谓离间语。粗犷,谓粗恶语。义如有寻有伺地说(陵本八卷十一页)。如是等语无义无利,名不相应。

「乖离粗犷不相应语者:此中乖离,谓离间语」,就是那两个人感情好,偏要把它破坏,叫它感情冲突,那就叫做「离间语」,菩萨不这样子。「粗犷,谓粗恶语」,就是欢喜骂人,出言如箭,像刀似的说话;他不是这样子,离这个粗犷语。「义如有寻有伺地说」,说过了,「(陵本八卷十一页)」。

「如是等语无义无利,名不相应」,「无义无利」怎么讲呢?就是不是涅槃因,叫「无义」;不能得涅槃,所以叫做「无利」。

 

黄六、大势具足因

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于自身中,发弘誓愿,供养三宝及诸尊长:是名菩萨大势具足因。

「摄持当来种种功德于自身中,发弘誓愿,供养三宝及诸尊长」,这是第六科「大势具足因」。「摄持当来种种功德」,菩萨他常常的积聚,将来会有种种的功德出现。现在修因,将来得种种的功德果报,做很多很多的功德。「于自身中,发弘誓愿」,对于自己在色、受、想、行、识里边,诚恳地发广大的誓愿,利益一切众生的誓愿,就是四弘誓愿。还「供养三宝」,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

这个有大福报的人,当然世界上是有,世界上到处都有大福报的人。但是大福报的人,来到我们佛教里面也是有,来到佛教里面出家的人,也有的人有大福报,也是有,但是终究是少数。而现在这上面说「大势具足因」,说到供养三宝,我们特别的去供养三宝,可能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每天二时临斋,早晨、中午吃饭的时候,供养佛的时候,把恭敬心发出来。你看,有的人在做典座,把饭菜都做好了,我们就发个诚心来供养都办不到吗?供佛的时候,一切的妄想都停下来,心很诚恳的念,就是观想佛菩萨在这里,我们供养的饭菜,观想的特别的三德六味,供佛及僧,要诚心,不打妄想,很诚恳、很真实的这样供养。这就不得了,就有功德了,就是有功德的。等到当维那的人:「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杂话,信施难消」,你要注意听,听这句话,注意听,我们尽量的不要散心杂话。我们看这个文,功德都是由自己创造的,不是由天上掉下来的,你不创作就没有,尽量的摄心不乱,要心清净。

那天我们回讲的时候,什么叫做修行?就是令心清净就是修行。说坐在那里也是修行,是的,也是修行。站在那里也是修行,走路也是修行,为什么是修行?就是「心清净」。我坐在那里令心清净,我走路的时候也令心清净,我站在那里也令心清净,一切时、处,我就是用般若波罗蜜来观照这一念心,令它清净,这就是修行。人家有大福报,我们没有福报,我们也可以有福报,要「供养三宝」,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我们福报就来了。怎么才能来?要诚,心要诚恳。你不要拿这个不当一回事,拿起饭就吃了,别的不想,一直就是散心杂话,那你的功德从什么地方来?

「供养三宝及诸尊长」,还有尊长,我们也要供养。「是名菩萨大势具足因」,他原来有大势,就是从这里来的,都是自己创造的。

 

《披寻记》一一六○页:

摄持当来种种功德等者:谓由现法发弘誓愿,供养三宝及诸尊长,能生最胜福故,名于自身中摄持当来种种功德。

「摄持当来种种功德等者:谓由现法发弘誓愿,供养三宝及诸尊长,能生最胜福故」,你能这样做,就能生出来最胜的福报,「名于自身中摄持当来种种功德」,就是这么回事。

 

黄七、人性具足因

乐丈夫体,厌妇女身,深见过患。由二因缘,施他人性。一者、女人乐女身者,劝令厌离解脱女身。二者、丈夫将失男根,方便护摄令不失坏,及说正法令得男身:是名菩萨人性具足因。

这是第七科「人性具足因」。这个地方倒说得非常明白,你要欢喜男人大丈夫的身体,厌离女人的身体,「深见过患」,你要深刻的认识到女身有很多的过患,认识这件事。「由二因缘,施他人性」,有两种因缘,你布施是他人的「人性具足」,就是得大丈夫身,什么呢?

「一者、女人乐女身者,」,那个女人她还欢喜将来还得女身的话呢,「劝令厌离解脱女身」,你要说法语劝那个人,叫她厌离女人的身体、解脱女人的身体,将来得大丈夫的身体,你这就是布施她大丈夫身体了,要做这件事。

「二者、丈夫将失男根」,就是这个大丈夫,就是男人,他不知道什么原因,或者做了什么,或者有病,「将失男根」;或者有其他的业力,「将失男根」。「方便护摄令不失坏」,你要善巧方便的爱护他,爱护他,劝他改变思想,叫这个男根不失坏。「及说正法,令得男身」,你要或者是请医生帮助他,或者再为他宣说佛教的正法,叫他得男身。

我看《俱舍论》上有一件事,譬如说这个人是个女人,或者是比丘尼,或者是沙弥尼,或者是式叉摩那尼,总而言之这是个女人。她来到佛法里面修四念处,修四念处的话呢,得了初果,假设的话,这样子。但是她现在还是女身,将来决定就是男人了,第二生他就把女身弃舍了,就得男身,就会有这种事。所以你劝人修学圣道,他就会得男身,而不会得女身。

头多少年的时候,也有人研究观世音菩萨是男身、是女身?还是有这种话。我也是糊涂,也是想这个事,是男身?还是女身?这学习佛法没有学明白,这时候还不明白,糊涂啊!昨天来的那个美国人,说:观世音菩萨是男身、是女身?我们凡夫,我们是欲界的人,有欲的人,这个是男人,这个是女人,才有这个分别心。没有欲的人没有这回事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观世音菩萨是男身?是女身?男身、女身都是虚妄的。不要说是观世音菩萨,超过欲界的,色界天上的人,就没有这回事情。但是有的时候,有些人看见观世音菩萨是个女人,观世音菩萨是随那个众生,应以女人身而得度者,观世音菩萨现女身;应以男身,大丈夫身,国王身得度者,观世音菩萨就现如是身去度化。观世音菩萨本身是无一切相的,离一切相的,所以《摄大乘论》要读,《摄大乘论》要读一读,你会知道这些事情。但是你学了《摄大乘论》,只是当时听听讲,可能还在打妄想,以后也可能温习,也没有特别用功,就放着不管,你还是不知道怎么回事?你若《摄大乘论》特别用心学习,然后学《大般若经》的话,他就会合了,喔!是这样子。

但是现在这是可怜我们的众生,我也的确在香港遇见一些人,还都是能讲经说法的女人,但是她说将来她还要做女人。香港大屿山有个老法师,叫海仁老和尚,当面就呵斥她:「还要做女人,不可以再作女人了」,那个老法师慈悲得很,也是直,你说这,他立刻就呵斥你。不像我们表面上怕你不高兴,我们就是说也说得温和一点,那个老法师可不是!立刻就呵斥你。

这上面已经明白的说了,说是男人若「将失男根」,也可能是有病,这个男根会坏了,那么「方便护摄令不失坏」,或者请医生帮忙,「及说正法,令得男身,是名菩萨人性具足因」。这是第七科。

 

黄八、大力具足因

于诸众生以身供事,随其所作如法事业,皆往营助,如己力能以其正法不以卒暴,用能增长身心势力饼、饭、糜等种种饮食,施诸众生:是名菩萨大力具足因。

这是第八科,大力具足因。菩萨「于诸众生以身供事」,菩萨,不是说我叫别人去做这事,不!他亲自去做这件事,菩萨亲自去供事,帮助你做什么事,「随其所作如法事业」,但是这地方还是有条件的,你做的事情都是合乎佛法的,有功德的事情。那么,菩萨呢,「皆往营助」,就亲自到你那里去来帮助你做这件事,「皆往营助」。

「如己力能以其正法不以卒暴,用能增长身心势力饼、饭、糜等种种饮食,施诸众生:是名菩萨大力具足因」:菩萨「如」,随顺自己的力量所能办到的,但是其中有个条件就是「以其正法不以卒暴」,就是合乎佛的正法,这样帮助你做事。「不以卒暴」,不是以一种非法、暴虐、横蛮、不合道理的事情去做事情的。「用能增长身心」,就是用什么来做这件事情呢?能增长身心的势力,能增长身的势力、能增长心的势力;增长身的势力,心的力量就增长,我们欲界人是这样子。就是身增长,身有力量,心也就有力量。若色界天上的人不是这样子,色界天上的人,他就是完全是心的境界;心有力量,也就是身有力量了。什么呢?什么能够增长身心势力呢?是「饼、饭、糜」,糜就是粥,等种种的饮食「施诸众生」,布施给众生。你去这件事呢,将来你的身体就有大力,就有大力量了。

 

玄二、结

当知前说八种异熟,以此所说八种为因。

这是结束这段文。前面说有八种异熟体,是以此所说的八种为因缘,而后才能得到八种异熟果报的。

 

地二、兼显余缘(分四科)  玄一、标

又此诸因略由三缘而得增长,能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

这是第二科,兼显余缘。前面是正释因相,这个异熟因,有征、有释。释中第一科是说出来这个八种因的相貌,现在第二科兼显余缘,显示出来别的因缘。这一科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标。

「又此诸因略由三缘而得增长」,又前面说这八种因,略有三种的因缘使令这八种因缘得增长。增长有什么好处呢?「能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就使令你能召感到又圆满、又增上、又广大的果报。这八种果报,更殊胜的果报,都会现起的。

 

《披寻记》一一六一页:

能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者:此中圆满,谓大势生。如诸菩萨禀性生时,所感寿量形色族性自在富等诸异熟果,于一切世间最为殊胜故。言增上者,谓增上生。如诸菩萨始从第一极欢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满诸菩萨住,差别受生故。义如生品中说(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页)。增上生中,第十最上成满诸菩萨住,作大自在。过色究竟,一切生处,最为殊胜,故彼异熟,得广大名。

「能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者:此中圆满谓大势生」,前面八种里面有个大势生。「如诸菩萨禀性生时,所感寿量形色族性自在富等诸异熟果,于一切世间最为殊胜故」,菩萨召感这八种果报,在一切世间的众生世界里面,菩萨的果报最殊胜,众生所不能及。「言增上者」,这个增上怎么讲呢?「谓增上生」,这个增上,增上是个殊胜的意思。譬如说我今生我是一个人,是一个普通人,我一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我第二生要比今生好,那就是增上生。我第二生,来生也还是人,但是比今生做人好得多了,不管是寿命、智慧、福报,各种因缘都殊胜,不同,或者生到天上去,好过人间,这些事情,这叫增上生。

「如诸菩萨始从第一极欢喜住,乃至第十最上成满诸菩萨住」,这上面说:「如诸菩萨」,就发菩提心的菩萨,行菩萨道的这个人,「始从第一极欢喜住」,就是从这个十地菩萨,十地菩萨第一地就是叫作极欢喜住。从这里开始,乃至到第十,第十是法云地,法云地名之为最上成满诸菩萨住,就是菩萨道到这个时候圆满了,就是十地菩萨。「差别受生故」,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多数是转轮圣王,那叫作增上生,是大福德的境界,那要心里有大智慧。乃至到第十地菩萨,是更高的境界了。看这个文上,「义如生品中」,就解释了。「(陵本四十八卷二十五页)」。

「增上生中,第十最上成满诸菩萨住,作大自在。过色究竟,一切生处」,这个第十地菩萨,第十法云地菩萨,他的增上生的境界是做大自在。我们说色究竟天,就是大自在天,那个大自在是「过色究竟」,超过了色究竟天。超过了色究竟天,那个世界,无色界天是没有色的,那个不算数了,就是色界天最高的那层天是色究竟天。现在菩萨做大自在天呢,超过了色究竟天,而那个是一种无漏、实报庄严、无量功德庄严的世界,这个第十地菩萨就在那个地方,「过色究竟」。「一切生处最为殊胜」,不要说众生,就说菩萨,初地菩萨、二地、三地、四地,所住的处都不如这位菩萨殊胜。「故彼异熟得广大名」,所以那个第十地菩萨,他得的那个增上生的果报,那是得广大的名字,所以叫作「能感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

佛教就是这个地方非常地殊胜!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这个境界,随时都感觉到有问题。我们平常看:哎呀!我感觉到那个人智慧高,我的智慧就不如人家。譬如说写文章吧,那他的文章写得好,我也就不如人家。写字,我也不如他写得好。就是种种的功德,他就是殊胜。譬如说身体,我常常有病,他就没有病。就种种的殊胜功德,我就不如人家。但是我们若学习佛法就会知道:我们不会失望的,我好好努力,我也可以这样子,我也可以寿命长远、身体健康,智慧广大,相貌端严,所有的功德,都可以成就。你若不学习佛法,你知道这件事吗?不知道啊!所以佛法是给人希望的,一切人都有希望,就是你肯努力就可以了。

 

玄二、征

何等三缘?

第一科是标,这是第二科征。「何等三缘」,前面说是由这三种因缘,就可以增长「能感觉圆满增上广大异熟令起」,这是标,下面是征。「何等三缘」,哪三种因缘呢?

 

玄三、列

一、心清净。二、加行清净。三、田清净。

「一、心清净」,这以下是列出来三种因缘,第一个是心清净。心清净是什么?就是有清净的信心。我们不学习佛法,也不知道这件事情,学习了佛法,哦!是这样。我现在没智慧,不如你,我学习佛法就可以开智慧,我可以开智慧;我现在没有福报,我也可以有福报,各式各样。就是由因而会得果,你要有这个信心。我现在不如人的地方,我好好努力,我能赶上你,我所有的这个最高的希望都可以成就。你有这样的信心,就是有这个欢喜心,喔!原来是这样子。你若有这个信心,就发清净心来栽培善根了。

「二、加行清净」,你有了信心的时候,也就是有了愿,「好!我愿意得种种殊胜的果报」。这个加行清净要采取行动,你光有愿不行,我要真实这样做,就是我从这以后学习不说谎话,我学习忍辱,由忍辱而得三十二相。佛的三十二相的功德从哪里来的?从忍辱中来。说我寿命要长,我现在寿命不如你,寿命短,发慈悲心寿命就会长。你要采取行动,那么这叫作加行清净,加者就是努力的意思,努力地去实践,原来的愿望可以努力地去做这些功德,就成功了。

「三、田清净」,你有愿,你又有行,于是乎你身清净、口清净、意清净,你就为众生作良福田了,能令众生也得福报了。这是列,下面解释,分三科,第一科心清净。

 

玄四、释(分三科) 黄一、心清净

若于无上正等菩提清净意乐,用彼善根决定回向猛利意乐,纯厚广大净信修行,见同法者深生欢喜,日夜剎那于多随法、随寻、随伺:名心清净。

「若于无上正等菩提清净意乐」,若是你对于佛,这是最高的地方,佛的无上菩提的清净,你有清净的意愿,“我想要的无上菩提”,这就是清净的意愿。这件事,我认为也还非常的重要!我们出了家以后,出家了仗佛光明有衣食住,一天就是这样生活,不可以啊!你心里要有愿!我想要得无上菩提,要有这样的愿;我想要得圣道,你要这个愿,要发这个愿。现在这上面是发无上菩提愿,就是「若于无上正等菩提」,就是佛所成就的功德,你对于佛成就的功德有清净的意愿,就是我愿得无上菩提,「从今日始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要得无上菩提。在大学读书,我将来我要做医生,就是有一个愿了,因为你有这个愿,你去选了这个科在这里读书,毕业了以后,实习以后,就挂牌做医生了。我们出家人也要有愿,就是我究竟想要做什么?要有愿,不是生活没有问题就算了,不是的!你要有愿。

「用彼善根决定回向猛利意乐,纯厚广大净信修行」,你有了这样的愿以后,你就要栽培,你栽培修布施,我这时候端了一杯水供佛,或者用一晚饭供佛,这就是善根了。这个善根要加以回向,「用彼善根决定回向猛利意乐,纯厚广大」,就是回向无上菩提,愿得无上菩提,“凡我所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及慧,皆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就要回向的。「猛利意乐」,你发愿的时候,回向的时候,不是马马虎虎的,你心里面要猛利,要用心的!「纯厚广大」,你心里面很纯厚,就是一点杂念没有,非常的尊重,叫纯厚。「广大净信修行」,你这个信心非常广大的。当然这里面就是我们要不断的学习佛法,然后这个净信不断的广大,修行就是不断的栽培善根。

「见同法者深生欢喜」,我看见有人,他也来我们这个地方修行来修四念处了,我也修四念处,他也修四念处,「深生欢喜」,心里面非常的欢喜。不要说他来了打我闲岔,不要这样想!一定要欢喜别人也修学圣道,深生欢喜。

「日夜剎那于多随法、随寻、随伺:名心清净」:「日夜剎那」,白天是日,夜间是夜,实在不只是日夜,要剎那剎那的就爱惜光阴。「于多随法」,就是修这个四念处,就是法。随顺四念处,这个时间一剎那剎那的,多数是心里面不离开四念处,多数令心清净。说他瞧不起我,我没有时间去应付这件事,你瞧不起我我不在乎,我心里面一定在修这个四念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生也不可得,受也不可得;心也不可得,法也不可得。心里面不执着一切法,心在这里用功夫,叫「随法」。「随寻、随伺」,寻伺就是止观,就是观察,用智慧常作如是观。我们的心要随顺智慧去观察的,观察色不可得,受想行识不可得;眼不可得,耳鼻舌身意不可得;色不可得,声香味触法不可得;他轻视我,不可得;轻视者不可得,受轻视者也不可得。你常常要做如是观。「名心清净」,这就叫作心清净。

 

《披寻记》一一六二页:

用彼善根决定回向猛利意乐等者:清净意乐所有善根,名彼善根。若诸菩萨,已得清净意乐,已善通达菩提自性,已善通达菩提方便,于趣菩提,不由他缘,能善决定故。以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无上菩提。如是善根,信为上首,能于圣教觉受淳净上妙法味,能于有情发起广大怜愍,常勤修习诸菩萨行,是名纯厚广大净信修行。

「用彼善根决定回向猛利意乐等者:清净意乐所有善根,名彼善根」,用彼善根,这个彼善根是什么?就是清净的意愿。清净的意愿,也可以这样解释:我从今天开始发菩提心。不是说我昨天发,今天就不发,不是!时时的要发菩提心。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这样作念,这就是清净。另外呢:我看见老虎来了,看见毒蛇来了,老虎不可得;老虎如梦,如镜中像,如梦中镜,如水中月,如幻如化。看见一朵花:也是如梦中镜,如水中月,如幻如化;你要心里面作念这样思维、观察,这叫做寻思。你这样也叫做清净意乐,发愿也是清净意乐;作如是观也是清净意乐。你这样清净意乐就是栽培善根了,所以「清净意乐所有善根,名彼善根」。

「若诸菩萨,已得清净意乐,已善通达菩提自性,已善通达菩提方便,于趣菩提,不由他缘,能善决定故」,这个地方的境界是高了一点,就是说「若诸菩萨,已得清净意乐」。我们心里面作念:从今日始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若遇见什么境界的时候作如是观,那么这才可以勉强的清净。如果不作如是观呢,心里面就是乱,就散乱,我们就是没得清净意乐。得清净意乐是什么?就是得初欢喜地了,得无生法忍了的人,他得清净意乐了。所以若诸菩萨已得清净意乐呢,他作如是观、不作如是观,他心里都是清净的。「已善通达菩提自性」,就是通达一切法不可得了,通达一切法不生不灭了。「已善通达菩提方便」,就是通达了得无上菩提的因,方便是因,菩提是果。他通达了什么是得无上菩提的因。你心不随境转,不随贪瞋痴转动,而常常能与戒定慧相应,常常的修止观相应,那么这就是菩提的方便。

「于趣菩提,不由他缘」,向前进叫作趣,向前进到无上菩提,这叫做趣菩提。就是到无上菩提那里去这件事,「不由他缘」,不是由佛说法,不是由你来告诉我,不是!这件事呢,闻思修闻三慧,这闻慧是由佛说法,你才能听闻,那是要依赖外边的力量,依赖外边的因缘,我才能够有这样功德。现在这个思慧、修慧,不是外缘,不是外缘了!不是由佛说,要你自己努力。但是这个思慧呢,也还是有一点外缘,思慧就是有所思惟的经律论的这些对象、这些材料、这些资料。譬如说《金刚经》的文句,《瑜伽师地论》的文句,《法华经》的文句,我们要依此为因缘,心里面才能思惟观察,这也还是依赖外缘,还是依赖外缘的。但是修慧呢,还有所缘境,也可以说是外缘;但是你若观一切法空无我无我所的时候,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时候,就没有外缘了。这一方面是你要自己努力的,所以就是「不由他缘,能善决定故」,你就是安住在第一义谛而不动了,这是不藉外缘的,这个是这样子。

「以一切善根,悉皆回向无上菩提」,闻慧栽培的善根,思慧、修慧所栽培的善根,不管是念佛、拜佛,是念咒、是念经,所有的栽培善根「悉皆回向无上菩提」,愿以此功德得无上菩提。「如是善根,信为上首」,善根很多,信、戒、闻、舍、慧,信、进、念、定、慧,都是善根。现在以信为最殊胜的,从信开始。「能于圣教觉受淳净上妙法味」,你有了信栽培善根,由信来进步的时候,你就能「对于圣教」,就是佛的教导,「觉受」,你就能感觉到,能感觉到佛的慈悲、佛的法味。「觉受淳净」,这里面没有烦恼,所以是淳净。「上妙」,最殊胜的法味,就是第一义谛。我们初开始呢,你很难说是…,你不能和圣人比,你还是说:我到这时候身心清净,就是有一点味,有一点法味的。「能于有情发起广大怜愍,常勤修习诸菩萨行」,前面是说你自己圣道上修学的善根,这上面发大悲心、发起广大的怜愍心、大慈悲心。「常勤修习诸菩萨行」,就是要利益众生了。「是名纯厚广大净信修行」,就是这样子。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9)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三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七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8)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Three Essentials In Practising the Teaching of..[栏目:Teachings in Chinese Buddhism]
 第十六 宾祗耶学童所问之义释[栏目:小义释]
 浮躁[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喜乐的曼达拉 堪布(一)[栏目:喜乐的曼达拉]
 可怜悯者[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悲愤而后有学--欧阳竟无文集 第三编《佛典研究》《维摩诘所说经》叙[栏目:欧阳竟无居士]
 观世间如幻[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谈修持上师瑜伽近期成就的公案[栏目:阿松·桑昂丹增仁波切]
 死而复活的赵长和[栏目:鬼道众生的故事-中国篇]
 十种因统摄诸法[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9年]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