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6)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023
申二、正直见(分三科)  酉二、释义(分四科)  戌三、远离诳谄
远离诳谄故:其见正直,是正直类,如其圣教而正修行,如其真实而自显发。
这是说明薄尘行者的相貌。薄尘行者的相貌,最初是没有严重的障,没有严重的障碍,就是没有业障、烦恼障、异熟障。第二科说它是最初清净,最初清净里边有善净戒、有正直见;正直见里边,第一是标相,第二科是释义,释义里边分四科,第一科正直见的相貌,第一个相貌是净信相应、第二个是胜解相应,这二科讲完了,现在是第三科远离诳谄。薄尘行者他对于佛法,已经成就了正见。这个正见,第一个是净信,第二个胜解,还有第三种功德就是远离诳谄。怎么叫做「远离诳谄」呢?他要成就了远离诳谄,那才是有正直见的。远离诳谄是什么意思?
「其见正直,是正直类」,「见」这个字实在就是智慧,他的智慧没有错误,所以叫做「正」。当然这个人是佛教徒,但是他可也不是圣人,现在还不是圣人;虽然不是圣人,但是他也能够修无我观,也能够从文字上通达诸法无我的道理,在这一方面,所以叫做正直。「是正直类」:薄尘行者本身是凡夫,但是他现在的正直的程度,是圣人的正直的一类,彼此是相似的;他的正见的智慧和圣人是同类,就是彼此相似,但是他不是圣人,可是有点相似。
「如其圣教而正修行」:这个人有这样的正见,那么他一天的身口意业是怎么一个情况呢?「如其圣教」:就同于他所学习的圣教,而能够不懈怠、能够时时地修行圣道,这个人;他不是口头说说就算了,他能够正修行,修行其实就是改造自己,去掉内心的污染,这样子叫做正修行。
「如其真实而自显发」:他还有这样的功德,正直见有这样的相貌;就是如他真实的情况显发出来,他不是介绍自己的时候说过了头,不会那样子。但是另外还有一个意思。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四页:
如其真实而自显发者:谓如有犯,如实发露速疾悔除故。
「如其真实而自显发者:谓如有犯」,就是假设他有违犯了戒律;「如实发露速疾悔除」:他就能够如他真实的情况,他犯了那一条戒,就真实地坦白出来;「速疾悔除」就很迅速地忏悔,灭除他犯戒的罪过;这就叫做远离诳谄,是这样意思。
 
戌四、善思加行
善思法义无惑无疑加行出离故,于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等义,善正思惟、善正筹量、善正观察。由是为因,无惑无疑,远离二路,逮得升进。
又有第四种功德,薄尘行者的正见,有第四种功德,是善思加行。
「善思法义无惑无疑」:这位薄尘行者他能够…「善」就是当「能」字讲,他能思惟法、能思惟法的义。「法」就是语言文字叫做法,文字里边有所诠显的道理叫做「义」;这个法和义在他心里面,佛法的义,他常能在心里面思惟;「无惑无疑」:对于能诠显一切义的法「无惑」,对于所诠的义也没有「疑」,他就很肯定地,所以没有疑惑。这个「惑」:是无知的意思,不明白叫惑;「疑」:是明白多少,而心里面没有信心叫疑。现在这位薄尘行者对于佛法的义也无惑、也没有疑。
「加行出离故」:他这个人怎么会有这么好的程度呢?就是他学习了佛法以后,他又努力地去修行,所以就能从这个疑、从这个惑里边解脱出来了,不为惑、疑所覆盖、所障碍。
「于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等义,善正思惟、善正筹量、善正观察。」这个,「善思法义无惑无疑加行出离故」,这等于是标;下面这一段就是解释前面这几句话。怎么叫做善思法义呢?「于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等义」。一切法就是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法;这一切法都是无常的、是苦的、是空的、是无我的,这就叫做义,就是这个法所诠显的义。
我们钝根人就是要从经律论的文字,从这里去阅读,或者听人家讲解,然后什么叫做无常、什么叫做苦、空、无我,这样去明白这件事。但是利根人他看见花开了、花谢了,他就知道无常、苦、空、无我的义,倒不是非要有人讲,他不是一定的;他就看地震了、山坠下来了,他就知道无常、苦、空、无我,看见这个人老病死了,他就知道这是无常、苦、空、无我,是这样意思。
「善正思惟、善正筹量、善正观察」这三句就是闻思修。他或者是由听闻、由听人讲解,或者自己阅读、或者读有文字的经、或者是山河大地、人的老病死,他一接触这个境界,他就能正思惟,也还就是思惟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的义。
「善正筹量」:也是一切法无常、苦、空、无我;「善正观察」也是,但是这就是闻思修的不同。「善正思惟」是闻所成慧,「善正筹量」是思所成慧,「善正观察」是修所成慧,这是从三种智慧来分别善思法义的道理。我们初开始是从闻慧这里可以思惟法义,再进一步就是思慧,再进一步就是修所成慧,所以这个慧,虽然同样是慧,但是有深浅的不同。
「由是为因,无惑无疑」:由于这位薄尘行者他有闻思修的智慧,以此为因,因为他具足了三种智慧,所以他对于佛教的法义,「无惑无疑,远离二路」。「二路」:这是好的、是坏的?就是疑惑的意思,疑惑是这样子、是那样子;有是、有非;有善、有恶,各式各样的疑惑,叫做二路。现在无惑无疑了,所以「远离二路」。
「逮得升进」:这个薄尘行者,「逮得」就是获得,获得了前进的能力,他有前进的能力。譬如说我们钝根人就是停留在闻所成慧的境界,你向上进步,应该去闲居静处,息诸缘务,专精思惟,经本这么讲可以,但是你要这样做是不行,他不能做,就是不能向前进步。现在这个人有闻慧、思慧、修慧,他有能力前进到圣道的境界,到圣人的境界,所以这是说他善思加行,薄尘行者有这样的功德。这是这四段,第一段是净信相应、第二段胜解相应、第三是远离诳谄、第四善思加行。
 
酉三、结名
由此四相,先所说见,名正直见。
由前面说这个四个相貌,「由此四相,先明说见」,先所说那个见,就叫做「正直见」。这正直见是这样的意思。
 
午三、资粮已具(分二科)  未一、指广
资粮已具者:广说资粮,如前应知。
这是第三科资粮已具。这个薄尘行者,第一科是没有重障,第二科是最初清净,现在是第三科资粮已具。「广说资粮。如前应知」:圣道的前方便就叫做资粮,现在这位薄尘行者他的资粮已经具足了。是什么资粮呢?「广说资粮,如前应知」,像前边二十二卷二页那里说过了。
 
未二、略说(分三科)  申一、标
略有四种。
第一科是指广,现在第二科是略说。略说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略有四种」,这是标出数目来。下面就是列出来名字,第二科。
 
申二、列
一、福德资粮。二、智慧资粮。三、先世资粮。四、现法资粮。
 
申三、释(分四科)  酉一、福德资粮
福德资粮者:谓由此故,于今获得随顺资具,丰饶财宝;遇真福田,为善知识;离诸障碍,能勤修行
这是第三科解释,分四科,第一科是福德资粮。
「福德资粮者:谓由此故,于今获得随顺资具」,「谓由此故」:就是由于这个人有福德的原因,所以「于今获得随顺」的资粮。他现在他也没有去生产,他就获得随顺圣道的资具,修学圣道也需要有些资粮的,他就成就了随顺的资具。「丰饶财宝」:就是很丰富、很多的财宝,他有很多财宝。或者说「于今获得随顺资具」,就是衣食住的这些事情。
「遇真福田,为善知识」:前面是生活所需,下面是修道的时候,也要有善知识。遇见真实的福田,真实的福田应该说是圣人,像初果、二果、三果、四果这些圣人。你在他那里栽培了,就能令你得大福德;就像那个田地,你种上谷种了,到秋天的时候就有收获,遇见这个真福田、这位圣者为你的善知识,为你圣道作善知识。
「离诸障碍,能勤修行」:生活所需也都具足了,修学圣道所需的善知识也具足了,「离诸障碍」:远离了很多很多的圣道的障碍,他没有这些障碍,很顺利地就可以用功了;「能勤修行」:他能够不懈怠,他能精进地用功修行,这就叫做「福德资粮」。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五页:
于今获得随顺资具等者:谓如出家获得如法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随顺净命,正修梵行,是名随顺资具。生豪贵家,财宝具足,是名丰饶财宝。若生圣处,贤良正至善士皆往游涉,能为善友,具善友性,是名遇真福田,为善知识。离三重障,圣道得生,是名离诸障碍,能勤修行。
「于今获得随顺资具等者:谓如出家」:这就是说这个人出了家,出了家以后,他能「获得如法」的「衣服」;出家人这样的衣服是合法的、那样的衣服不合法;他得到了如法的衣服、如法的「饮食」、如法的「坐卧具」,还有「病缘」的「医药。随顺净命,正修梵行」。「随顺净命」,就是你的衣服、饮食、卧具这一些所需的,都是很如法的,这叫做净命。这样子你的生命就是清净的。如果用非法的手段,你去取得了衣服、饮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那就不是净命了。得到了随顺净命的这一些生活所需,还能够正修梵行,修学圣道,「是名随顺资具」。
「生豪贵家,财宝具足」:这一位薄尘行者是什么情形呢?因为过去生有栽培,今生他就生到豪贵的家庭里面,那么财宝是具足了,「是名丰饶财宝」。
「若生圣处,贤良正至善士皆往游涉」:这个说他受生的这个地区,这个地区是圣处,他生到有圣人的地方,那些圣人是谁呢?就是贤良正至这都是圣人,这些善士;「皆往游涉」:都到这个地方来走一走。「能为善友,具善友性」:这个圣人能为你作好朋友,这个圣人具足了善友的心性,就是有大慈悲、有大辩才、有甚深的三昧,种种的善友性,「是名遇真福田,为善知识」,是这样子。
「离三重障,圣道得生,是名离诸障碍」:这位薄尘行者他远离了烦恼障、业障、异熟障这三种障碍;「圣道得生」:又遇见了这么多,有这么多的福德因缘,他能够精进用功修行,他这无漏的戒定慧的圣道就得以现前了,是名「离诸障碍,能勤修行」。这是说福德资粮。下面第二科智慧资粮。
 
酉二、智慧资粮
智慧资粮者:谓由此故,成就聪慧,有力有能,解了善说恶说法义;获得随顺法教义教、教授教诫。
由于这个薄尘行者,由于他宿世的栽培,有智慧,带到这一生来,他这一生就是成就了聪慧。「聪」是耳聪,实在就表示前五识都是很明利的;「慧」就是第六意识有大智慧。这个聪慧有什么好处呢?「有力有能,解了善说恶说法义」:就是他有这个力量。力和能有什么不同?没有发生作用的时候叫「力」,发生作用的时候叫「能」。说那人坐在那里什么事也没有做,但是那个力量很大,他那个智慧要发生出来,就不得了!什么力能呢?「解了善说恶说法义」:他若遇见一个人在那里宣扬佛法、遇见一个人在那里颠倒说法的时候,他若去听一听,他就能明白这个人说得对、这个人说错了,这个人说的是有罪过的、这个人说的是有功德的。
这个「善说恶说法义」这件事,粗显的事情谁都容易知道。很粗显的事情,杀盗淫妄是恶事,修戒定慧这就是善说是善法,谁都容易明白;但是深奥了一点,就不是容易,你不知道他说的对不对,你要有智慧才能知道的。现在说具足智慧资粮的这个薄尘行者他有这样的大智慧「解了善说恶说法义」。
「获得随顺法教义教、教授教诫」:他这个人当然善根的栽培不只这一生,前生栽培得很多了,所以他就和这些有缘的人都能聚会,获得了随顺法的教授,法教和义教。前面说过,法就是教,就是诠显佛法义理的语言文字,这样的文字由善知识来教授你叫法教;语言文字里边有义,有深义、也有浅义,也用语言文字来教授你、教导你,叫做义教。有法教、有义教。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在闻所成慧的时候是偏于法教;到思所成慧时候就有义了;到了修所成慧的时候,是在禅定里面的境界,通达一切法、通达一切义,思惟观察一切法义。所以这个法和义由闻思修三慧来分别,是有不同的相貌的,还有教授和教诫的不同。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五页:
获得随顺法教等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名随顺法教。真义理门,是名随顺义教。随顺教授教诫,如前已说(陵本二十五卷四页)。
「获得随顺法教等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名随顺法教」:苦集灭道这样的文字,是名随顺法教。「真义理门,是名随顺义教」:苦里面也有义,集灭道里边也有义,这些义是以什么为门呢?门就是入,能从这里悟入,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义理的门;若没有语言文字,我们不能明白道理,所以语言文字是门。
这样说呢,我们说离文字相,就没有门了;没有门你怎么能够明白义呢!这样的话,就是指我们初学习佛法的人,初学佛法的人是这样子,没有语言文字不行,没有语言文字,我们就不能悟入圣道,不能够悟入第一义谛,不能转凡成圣了。一定须要有语言文字作门,我们才能明白,这是苦、空、无常、无我的道理,才能知道这件事的。
禅宗说离文字相,也是对,但是那指甚深的、高程度的修行人说的,那就是到了修所成慧以上的境界可以;在闻思慧的人不可以没有文字,不可以没有文字的!我想,禅师的语录上,你一说话他就要打你香板了,我看他们可能就是形容这个意思。是没有语言文字的,是有这个意思。但是这件事你普遍地对一切人都这样教授佛法,禅宗非衰微不可的!因为谁有这个程度呢!多数人没这个程度啊!所以后来也只好参话头了!
这个「真义理门,是名随顺义教。随顺教授教诫,如前已说(陵本二十五卷四页)」,我们已经学习过了。
 
酉三、先世资粮
先世资粮者:谓由宿世积集善根,于今获得诸根成熟。
前面福德资粮、智慧资粮说完了,这说到第三,有先世的资粮。
「谓由宿世积集善根」:说是这个薄尘行者他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福德智慧呢?「谓由宿世」:前一生,前一生多数是指这一生的前一生;前一生也可能很多生,也可能是,但是多数是就这一生的前一生。你前一生栽培了很多的善根,那么今生又再来人间的时候,你的宿世,你前一生栽培的善根,现在又出现了,他好像很容易地就有很多功德;不像我们这个钝根人学了多少年了,还迷迷糊糊地,不是那样子。
如果你前一生栽培善根,第二生跑到地狱去了、跑到地狱饿鬼畜生去,或者几千年、几万年又再来人间,前生的栽培也是在那里,但是就是难,不容易现,就是难一点。这个难也是相对地说,前一生你是出家人,你这个戒定慧有很多栽培,今生再来人间,就是很容易地就是达到高尚的境界;若是前一生在三恶道里面,今生来,就可能会困难一点。这里面的问题就是有剩余的业障,你在三恶道里受苦的时候,消除了很多的业障了,但是剩余了多少,那个业障不足以令你到三恶道去,那只好又带来人间,带来人间还有点业障;你若用功修行的时候,他就有障碍;你须要拜忏,有善知识告诉你要拜忏,等到业障一消除了,不得了!善根又来了!
所以「先世资粮者」,多数指前一生;可能你的栽培善根不只是一生,多少生,连续地来到人间有佛法的地方栽培善根。「谓由宿世积集善根,于今获得诸根成熟」:前生你对于佛法栽培善根,有信、进、念、定、慧,你栽培了这样的善根;「于今获得诸根成熟」:来到今生的时候,自然是又遇见佛法了,遇见佛法了,还是佛法僧的境界,你宿世的善根就成熟、就出现了。成熟了的时候,譬如这个生果,橙子或者苹果熟了,熟了就是可以受用了,就是可以得圣道了。这个时候的善根有能力得入圣道,这叫做成熟。
 
酉四、现法资粮
现法资粮者:谓于今世有善法欲、诸根成熟、具戒律仪、及根律仪,如前广说。
「现法资粮者」,这是第四现法资粮,「谓于今世有善法欲」:就是说这个薄尘行者前一生栽培了很多的善根,今生再来人间,善根就成熟了。善根成熟了是什么现象呢?「谓于今世有善法欲」:这个善法就是佛法,对佛法的戒、定、慧的善法,生欢喜心。其实在前面有解释过善法欲,善法欲是什么?就是要出家,他就想要出家。「诸根成熟、具戒律仪」,他一出了家,他宿世的善根就出现了,在佛法里面一熏习就出现了。「具戒律仪」:他表现于外的相貌就是他具足了戒的律仪,他自然持戒清净;「及根律仪」:他受了具足戒之后,戒是清净的,而他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也是清净的,「及根律仪」。「如前广说」,前面圣道资粮那里也提过,说了很多。
 
午四、多清净信(分二科)  未一、略说(分二科)  申一、举大师
多清净信者:谓于大师所,无惑无疑,深生净信,及以胜解。
第三科是资粮已具,现在是第四科,多清净信。
「谓于大师所,无惑无疑」:说这个薄尘行者这个人,他「多清净信」。怎么叫多清净信呢?「谓于大师所」:就是谓于佛陀,于佛陀这里「无惑无疑」,他对于佛没有惑、也没有疑。「深生净信」:他很深刻地生出来清净的信心,这个薄尘行者他对于佛陀。「及以胜解」:这个胜解,就是对于佛的认识,他那个信心是不可动摇的,叫做「胜解」;别人去毁谤佛,对他是无效的,他还是信佛,「及以胜解」。我们对于佛,我们的信心不那么强,那就没有达到胜解的力量,别人一说佛教的坏话的时候,哎呀,是吗?是这样子?就没有信心了。现在这「胜解」,「胜」就是有力量的、你有力量的认识,不可动摇!
 
申二、例法等
如于大师,于法、于学,亦复如是。
这是第二科。第一科是略说,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举大师,第二科是例法等。
「如于大师」,对于佛陀,你能「无惑无疑,深生净信,及以胜解」,那么「于法、于学,亦复如是」。也是无惑无疑,深生净信,及以胜解。这个「法」,就是佛陀所宣说的圣教,苦集灭道也是法。「于学」: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亦复如是」。
 
未二、指广
其余广说,如前应知。
这里边还有很多的功德,像前面说过。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六页:
于法于学等者:法,谓四圣谛法。学,谓三无漏学。于诲于证,名余广说。如前三摩呬多地说应知(陵本十一卷五页)。
「于法于学等者:法,谓四圣谛法」,苦、集、灭、道四圣谛。「学,谓三无漏学」,这前面也讲过了。「于诲于证」,诲就是教诲,教诫、教授这就是诲;「于证」,就是所证的诸法寂灭相、这个涅槃的境界,这叫做「名余广说」。对于这些法也都是无惑无疑深生净信及以胜解,「如前三摩呬多地说应知(陵本十一卷五页)」,看看那个文就知道了。
 
午五、成就聪慧
成就聪慧者:谓由此故,于法于义,速能领受;经久远时,于法于义,能无忘失;于法于义,速能通达。
「成就聪慧者」,前面是第四科多清净信,现在是第五科成就聪慧者。「谓由此故于法于义,速能领受」:这个薄尘行者宿世有栽培,所以今生他有智慧,由于他有智慧,所以对于佛法的法义,「速能领受」:很迅速地就能够信受。你若相信佛教的法义,就能入到你的心里面去,就是领受了。
「经久远时,于法于义,能无忘失」:经过很久啊,你所领受的、你所信受的法义能够不忘念、不忘失,这是念力;念阿弥陀佛的念;他有信,这一句话表示他有念力,念力特别强;像我们若学习了多少佛法,没有过几天就忘了,这就是念力不够。而这位这位薄尘行者不是,「经久远时,于法于义,能无忘失」。「于法于义,速能通达」,这是智慧了。前面「速能领受,经久远时,于法于义,能无忘失」,这还都是闻慧;下面「于法于义,速能通达」,这是思慧和修慧,能通达那个法的义。
 
午六、具诸福德
具诸福德者:谓由此故,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发清净信,无病长寿,言辞敦肃,具大宗叶,众所知识,成就大福,多获衣等诸资生具,为诸国王及大臣等供养、供敬、尊重、赞叹。
「具诸福德者,谓由此故,形色端严。」这是第六科具诸福德。「谓由此故」:由此福德故,「形色端严」:他的身形、色相端正庄严;「众所乐见」很多人愿意同他见面。「发清净信」:看见他以后,就能令你发出来清净的信心,不是白见面的。
「无病长寿」:这位有福德的人他身体也没有病,四大调和、寿命很长。「言辞敦肃」:他说出来的话敦厚,不是那么刻薄地说那种话。「肃」:就是肃净,也有清净的意思;他说出来的话很清净、不污浊、不污秽。「具大宗叶」:他这个人是在一个大家庭里边,像一棵大树有很多的枝叶,这个大家庭里面的人,这个「宗」就是族姓,他这个族姓里边的人特别多。
「众所知识」:这个薄尘行者,很多人都认识他,闻名曰知,见面曰识。「成就大福」:成就了很多的福。「多获衣等诸资生具」:什么叫做福呢?就是「多获」,他得到了很多的衣服、饮食这些资生之具。「为诸国王及大臣等供养、恭敬、尊重、赞叹」。这是具诸福德。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六页:
具诸福德等者:此中略显成就福德异熟。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当知此以惠施光明鲜净衣物为因。由是令他发清净信。无病长寿:当知此以惠施饮食、及于众生不加伤害为因。言辞敦肃:当知此以远离四种不善语业为因。具大宗叶:当知此以舍离憍慢为因。众所知识乃至尊重赞叹:当知此以供养三宝及诸尊长为因。
「具诸福德等者:此中略显成就福德的果报」,异熟就是果报,成就了福德的果报。「形色端严众所乐见:当知此以惠施光明鲜净衣物为因」:你布施了光明,以光明作布施。布施灯,在佛前供一个灯,或者是很多人须要这个地方有光明,你能布施个光明;或者布施鲜净的衣物,新鲜清净的衣物;布施很新鲜、很清净的一个苹果,这些事情。你有这样的因缘,你就会得到了形色端正众所乐见,会有这个果报。「由是令他发清净信」:由于你有这样的果报,别人和你见面了,也就会对于佛法发清净的信心。
「无病长寿:当知此以惠施饮食」:你能布施饮食、「及于众生不加伤害为因」,所以你就会无病长寿,是这样意思。「言辞敦肃:当知此以远离四种不善语业为因」:你不说谎话、不说离间语、不说绮语、不恶口不说暴恶语,你就会言辞敦肃了。「具大宗叶:当知此以舍离憍慢为因」:你若是憍慢,你的朋友就会少了;你朋友少了,你这个家族人口就少,当知此以舍离憍慢为因。「众所知识乃至尊重赞叹:当知此以供养三宝及诸尊长为因」,是这样意思。
 
午七、具诸功德
具诸功德者:谓本性成就极少欲等种种功德,如前所说沙门庄严,应知其相。
这是第七科具诸功德,怎么叫做具诸功德呢?「谓本性」:就是他的本心,「性」者心也,他的本心「成就」的「极少欲等种种功德」,如前文说了,就是「沙门庄严,应知其相」那一段文里头。
 
巳三、总结
如是等类,应知是名诸薄尘行补特伽罗行相差别。
这是总结这一段。
 
子十四、补特伽罗异门(分三科)  丑一、征
云何补特伽罗异门?
这是第十四科,补特伽罗异门,这里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怎么叫做「补特伽罗异门」呢?就是从不同的立场说出不同的人,各式各样的人不同。这是征,下面第二科释,分四科,第一科是标。
 
丑二、释(分四科)  寅一、标
谓有六种。
有六种不同的人,不同的众生。这是标出数来。
 
寅二、征
何等为六?
下面第二科,「何等为六?」这是征,是问。下面第三科就是列出来名字。
 
寅三、列
一、沙门。二、婆罗门。三、梵行。四、苾刍。五、精勤。六、出家。
「一、沙门」,这也是一种补特伽罗,第二种补特伽罗是「婆罗门」,第三种是「梵行」,第四个是「苾刍」,第五是「精勤」,第六是「出家」,这是六种人。这是列,下面第四科解释,解释分六科,第一科是解释沙门。解释沙门里分四科,第一科是标。
 
寅四、释(分六科)  卯一、沙门(分四科)  辰一、标
第一沙门,复有四种。
六种补特伽罗里面,第一种是沙门,沙门还有四种不同的沙门。这是标。
 
辰二、征
何等为四?
第二科是征,「何等为四?」这是征,下面第三科列。
 
辰三、列
一、胜道沙门。二、说道沙门。三、活道沙门。四、坏道沙门。
这是列出来四种沙门的名字,下面第四科解释这四种沙门;分两科,第一科辨种类,辨这四种沙门的类别不同;又分两科,第一科第一义,就是第一种义理的解释。
 
辰四、释(分二科)  巳一、辨种类(分二科)  午一、第一义(分二科)  未一、略标
当知诸善逝,名胜道沙门。诸说正法者,名说道沙门。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门。诸行邪行者,名坏道沙门。
先解释胜道沙门,第一科是第一义,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标,略标出来这四种沙门的意思。
「当知诸善逝,名胜道沙门。」这个「逝」这个字,就是你到另一个地方去,逝者去也,你到另一地方去叫做「逝」;你去得好,你到那地方很好,叫做「善逝」。所以你到涅槃那里去,这是很好,这个地方是安乐自在,没有老病死苦,这是善逝。这「逝」又当消灭了,也叫做逝;这个人他灭出去一切的贪、瞋、痴的烦恼,也叫做善逝;灭除一切烦恼、灭除一切苦,也叫善逝。
「当知诸善逝,名胜道沙门」:就是具足了很多功德的人。佛有十种圣号,善逝是其中的一种,称佛为善逝。这样说,佛叫做胜道沙门,当然这样说是特别高了;可是这里边也应该包括阿罗汉、辟支佛也是在内的,这些人都叫做「胜道沙门」。
「诸说正法者,名说道沙门」:能为众生宣扬正法的人,叫做说道沙门,这也是指圣人说的,指佛、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这些人说的,名「说道沙门」。
「诸修善行者,名活道沙门」:「诸修善行者」这个人不是圣人,但是他相信了佛法,他能够修学戒、定、慧的善行,这叫做活道沙门。就是常常地精进修学圣道,这个道生起来了,就叫做活道。如果忽然间退了道心我不修行了,这个道就死了、就不是活了。这个活就是生的意思,圣道现起来,在你的身、口、意里面,有圣道的活动,那就叫做「活道沙门」。
「诸行邪行者,名坏道沙门」:这个凡夫他修行几天不修行了,那么就是叫做坏道沙门。这是标,下面解释,解释分四科,第一科诸善逝。
 
未二、随释(分四科)  申一、诸善逝
诸善逝者:谓已证得贪瞋痴等,无余永尽。
这个人已经成就了,一切的贪瞋痴的烦恼没有剩余地、全部地息灭了,那这叫做胜道沙门。
 
申二、说正法
说正法者:谓为调伏贪瞋痴等,宣说正法。
「说正法者」:这个说道沙门是谁呢?这第二科,「谓为调伏贪瞋痴等宣说正法」:这个人宣说正法的时候,这个正法,这个「正」是什么?「正」是圣人,圣人所说法名为「正法」。这个宣说正法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调伏贪、瞋、痴,我说正法目的,是使令人能够发心调伏内心贪烦恼、瞋烦恼、愚痴、疑惑、高慢、各式各样的烦恼的,这个目的是这样子,「为此目的而宣说正法」,这么就是说道沙门。如果你另有希图,那就不是了。
 
申三、修善行
修善行者:谓为调伏贪瞋痴等,勤修正行。
修善行者叫活道沙门,是什么呢?就是他听闻了佛法以后,他就能够用佛法来调伏自己的贪、调伏自己的瞋、调伏自己的愚痴等这些烦恼。调伏烦恼这件事,我们凡夫是有烦恼的,但是烦恼有时候不活动,不活动的时候心里比较清净,你这时候修学圣道、修四念住、修止观,你就容易修得上来,就能调伏烦恼;若是烦恼已经现起了,你这个时候想修行困难、不容易。但是有的人在没有烦恼的时候,烦恼不活动的时候,你能够多静坐、修学四念住,这个四念住修学得有点力量了,但是还没得圣道。虽然没得圣道,烦恼来的时候能调伏,你这个正念能生起来,能把烦恼降伏了!那么这个贪心也降伏了,瞋心、愚痴心、疑惑心、高慢心各式各样烦恼都能调伏。所以这里面说是「谓为调伏贪、瞋、痴等勤修正行」,应该包括这两个意思在内,那么这就叫做活道沙门。
 
申四、行邪行
行邪行者:谓犯尸罗,行诸恶法。
「行邪行者」,这第四科,「谓犯尸罗,行诸恶法」:这个出家人他犯了戒,做了很多恶事,杀、盗、淫、妄的事情,那么这就是坏道沙门。这是第一个解释。现在下面是第二义,第二个道理的解释,分四科,第一科胜道沙门,分两科,第一科标名。
 
午二、第二义(分四科)  未一、胜道沙门(分二科)  申一、标名
又学无学,名胜道沙门。
这是标名。「学无学」:这个「学」,就是初果以上的圣人叫学,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向,这都是学,就是他能够学习圣道。「无学」,就是得阿罗汉道以后叫无学,但是这里边也包括辟支佛、包括佛在里边,叫做胜道沙门。前边说那个胜道沙门,「当知诸善逝者,名胜道沙门」,那就是专指无学说的;现在把有学的圣人也包括在内,「名胜道沙门」。这是标名,下边第二科释义。
 
申二、释义
以无漏道,摧灭一切见修所断诸烦恼故。
这个人他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有清净的圣道,在他的心里面有清净的圣道,就是无常、无我的智慧。有这样的智慧,能摧灭、能破坏一切见所断的诸烦恼、修所断的诸烦恼。这个见道所断的主要是萨迦耶见、戒禁取、疑这三种烦恼;修所断的一切烦恼,就是欲界的九品烦恼,色、无色界各有九品烦恼,能破坏这一切烦恼,所以叫做胜道沙门。
 
未二、说道沙门(分二科)  申一、标名
若无如来、及诸菩萨,为菩提故勤修正行,诸声闻众持三藏者,名说道沙门。
前面这个胜道沙门解释完了,现在说这个说道沙门。分两科,第一科标名。
「若无如来」:说是这个时期、这个时代,没有佛陀在这里,也没有菩萨在这里。「为菩提故勤修正行」:这个时候,这些佛教徒、这个佛教徒「为菩提故」,就是能发这个愿,我为什么要修行呢?我想要得出世间圣人的智慧!你有这样的愿「为菩提故」是个愿。「勤修正行」是行,由愿而有行。有了愿以后,他能够精进不懈怠地修学戒定慧、修学止观,这样子。「诸声闻众持三藏者」:前面说没有佛陀、没有诸菩萨,那么剩下来的就是诸声闻众,就是发出离心,没有发无上菩提心,学习苦集灭道,想要出离生死得涅槃的这些人,叫「诸声闻众」。「持三藏者」:他心里面能受持佛陀说的经藏、律藏、论藏,这些语言文字的佛法,他能受持这个,当然也能为众生宣说,所以叫做说道沙门。
 
申二、释义
任持世俗法毗奈耶,转正法眼令不断故。
第二科是释义,前面是标名,下面第二科是释义。「任持世俗法毘奈耶」:这个「任持」就是住持的意思。这个世俗法毗奈耶,毗奈耶是律,是法与律;这个法与律是属于世俗的,就是文字的、文字的法、语言文字的佛法、语言文字的这个戒律,这些是属于世俗的,不是属于胜义的。胜义的,那是佛菩萨内心的世界的事情。「任持」:就是能住持,这个沙门他有能力能流通一切语言文字的佛法,能作这件事。或者说任持就是弘扬,我们平常说印刷,印很多经这也在任持之内了。
「任持世俗法毗奈耶」,怎么样任持呢?「转正法眼令不断故」:他能够宣扬,宣扬这个世俗的语言文字的经律论,这个经和论都是法,加上毗奈耶的律。「转正法眼」:他能够宣扬佛陀的三藏教法,这个三藏教法是有什么好处须要去宣传呢?是「眼」:就像人有眼睛似的,譬如明眼人,能避险恶道;有了眼睛的人看见这条道路很平坦、很安全,那么我走这条路。如果这一条道路不平坦、有危险、有土匪、有虎狼恶兽,你不要走这条路,这是有眼。
这个佛的正法也就是佛的眼,也是告诉我们这是恶、这是善、这是出世间的圣道、这是无上菩提道,能指示我们、能开示我们三乘圣道,教我们能够发出离心,不要在欲界、色界、无色界里面流转了,所以这就叫做「眼」。正法是众生的眼睛,能令众生得到慧眼。这个慧眼在世间上不断的流传,令它不要中断,那么叫做说道沙门。这个说道沙门当然是指圣人,不是指凡夫说的。
 
未三、活道沙门(分二科)  申一、标名
若诸异生补特伽罗,其性调善,为自利益,勤修正行;有羞有悔,爱乐正学;为得未得、为触未触、为证未证,勤修加行;有力有能,堪得未得、堪触未触、堪证未证,名活道沙门。
这是第三科活道沙门,分两科,第一科标名。
「若诸异生补特伽罗」:若是很多的凡夫,各乘异业而受生故,每个人有不同的业力,得不同的果报,有不同的虚妄分别心,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有各式各样的智慧,但是都是凡夫的时候,叫做「异生」。这样的人,「其性调善,为自利益」:在这个凡夫世界这里边,有的人在佛法里面有点栽培,他的心很调善,不是那么样的颠倒迷惑。「为自利益」:为了自己成就圣道的利益「勤修正行」,精勤地修学戒定慧的正行,能这样用功的人。「有羞有悔」:他不是圣人,还是凡夫;虽然是凡夫,但是他有羞耻、有惭愧心。「有悔」:有错误了能忏悔。「爱乐正学」:爱乐佛法,能努力地去修学圣道。
「为得未得、为触未触、为证未证」:他为了得初果,这个初果还没得到,没得初果的圣道,没得的初果我想要得「为得未得」。「为触未触」:这二果、三果,我也没成就,但是我希望成就,「为触未触」。「为证未证」:阿罗汉道我还没有成就,但是我想要成就。所以这几句话:「有羞有悔、爱乐正学;为得未得、为触未触、为证未证」这几话是愿,是发愿,想要得圣道。「勤修加行」:是行,能精进地修学戒定慧的正行。
「有力有能,堪得未得」:前面是愿和行,你有愿而又能够修行的时候,你修行的时候,就会有成就。就有了功能,有了力能,什么功能呢?「堪得未得」:堪者能也,能得未得的初果。「堪触未触」:堪者能也,能够接触未接触的二果和三果。「堪证未证」:你能够证悟四果阿罗汉,四果阿罗汉是没证悟,现在能证悟。这个时候是说你能够成就,不是已经成就;你现在正在用功修行,有能力成就,这个时候叫做活道沙门。这个圣道在你心里面活动,你不断地修戒定慧,在你身口意上有戒定慧,但是还没有成圣道。
 
申二、释义
由彼现有诸善法暖,堪能生长圣慧命根,名活非死,是故名为活道沙门。
前面是标名,这是第二科释义。
「由彼现有」:由于那个薄尘行者现在「有诸善法暖」,他的身口意里面有善法的暖。暖是温暖的意思。古代的钻木取火,在钻的时候把这木头已经暖了;这个暖还不是火,但是它也是火的同一类的东西。火是热的,暖就是温暖,也和火是同一类的。这个暖继续增长,就会出来火了。火就譬喻是圣道,圣道的智慧。说这个人「由彼现有诸善法暖」:就是他在心里面常能修四念住,观苦空无常无我的智慧,在奢摩他里面这样用功修行,他就有了暖了。这个时候的智慧不是凡夫智慧了,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智慧,接近圣人的智慧了!「堪能生长圣慧命根」:他有能力能够生圣慧命根,能够长圣慧命根。「名活非死」:这个圣慧的命根在你的凡夫的身口意里面生出来了,就是活了,而不是死了,「是故名为活道沙门」。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七页:
若诸异生补特伽罗等者:此与前别,前修正行通说凡圣一切位故。
「若诸异生补特伽罗等者:此与前别」,前面说的那个活道沙门,「前修正行通说凡圣一切位故」,那叫做活道沙门。现在这里没有说圣,这是说加行位的修行人,名之为叫做活道沙门,这有点差别。
 
未四、坏道沙门(分二科)  申一、标名
若诸犯戒补特伽罗,多行恶法,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自称梵行,名坏道沙门。
这是第四坏道沙门,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名。
「若诸」苾刍不能持戒,「犯戒」,这种苾刍「补特伽罗,多行恶法」,他的身、口、意总是有很多罪过。「广说乃至实非梵行」:这个人不能持戒了,他不是梵行、不是净行。「自称梵行」:但是他对人说他是修学圣道,怎么怎么地。「名坏道沙门」:这个人他的道不能活了!持戒是圣道的根本,你不持戒,圣道没有根本不能现起了,所以叫做坏道沙门。这是标名,下面解释。
 
申二、释义
由彼破坏最初所有正道根本,无力无能,非生道器。虽现前有说正道教,及现前有证正道者,而彼不得,是故名为坏道沙门。
由于这位出家人,「由彼破坏」:由于那个出家人他破坏了所受的戒法,这个戒法是「所有正道」的「根本」。有了根本才有枝末的,但是你破坏了根本的时候「无力无能」:就没有能力得圣道了。「非生道器」:他这个人的眼耳鼻舌身意,他这个人的色受想行识,不能生道,不是生道之器。「虽现前有说正道教」:虽然这个世界上,就是当前有宣说正道教,有佛教流行在世间。「及现前有证正道者」:这些出家人里面有得证圣道的人。「而彼不得」:而这个坏道沙门他不能够,他也不能够宣说圣教,也不能够现证圣道「不得」,「是故名为坏道沙门」。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七页:
若诸犯戒补特伽罗多行恶法等者:此中犯戒,多行恶法,又复内怀朽败、外现真实。如水所生杂秽蜗牛、螺音狗行,实非沙门自称沙门,非行梵行自称梵行,如是广说。〈摄事分〉中一一别释(陵本八十四卷十五页)。此戒学摄,是故说言破坏最初所有正道根本。
「若诸犯戒补特伽罗多行恶法等者:此中犯戒,多行恶法,又复内怀朽败」:他的内心里面都是污秽,没有圣道的气氛了,圣道的气氛朽怀了。「外现真实」:表现于外的相貌好像真实的修行人似的。「如水所生杂秽蜗牛、螺音狗行,实非沙门自称沙门,非行梵行自称梵行,如是广说。〈摄事分〉中一一别释」,那个地方有详细的解释。「陵本八十四卷十五页」。「此戒学摄,是故说言破坏最初所有正道根本」:正道的根本就是戒,破坏了戒,就是破坏了根本,这段文实在前面已经学过了。
 
巳二、明建立(分二科)  午一、简外
世尊依彼作如是说:此初沙门广说乃至第四沙门,于外沙门婆罗门教,空无所有。
这是第二段明建立,前面辨种类,四种沙门都说完了。现在说建立这四种沙门的依据,根据什么建立这四种沙门呢?这里面有二段文,刚才念的是第一段。
 
午二、显内
若于是处,八支圣道安立可得,即于是处,有初沙门广说乃至第四沙门。
这是一段,我看这个文,应该把这两段文调转过来,应该先说,「若于是处八支圣道安立可得」:若是在这个广大的地区,有人宣扬八支圣道就是三十七道品。「即于是处有初沙门广说乃至第四沙门」:在这个地方是有了三十七道品的宣扬,那么听闻的人就是随顺学习,就会有初沙门,就是胜道沙门、说道沙门、活道沙门,广说乃至第四坏道沙门,就会有这个事情。
「世尊依彼作如是说」:我们的佛陀就根据彼八正道,八支圣道,「作如是说」:就是会这样说,说什么呢?「此是初沙门」胜道沙门、此是说道沙门、此是活道沙门,「广说乃至」到「第四沙门」是坏道沙门。「于外沙门婆罗门教,空无所有」:在佛法以外的沙门里面,在印度、佛在世的当时就是婆罗门教,那里边他们没有,没有八正道,所以也没有这四种沙门。
 
卯二、婆罗门(分三科)  辰一、标
第二婆罗门,复有三种。
这个前面一段是解释这个沙门,解释完了,现在这下面是第二段,解释这个婆罗门,分三科,第一科是标。「第二婆罗门,复有三种」,有三种婆罗门。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列出来三种婆罗门的名称,那三种呢?
 
辰二、列
一、种姓婆罗门。二名想婆罗门。三、正行婆罗门。
有这三种婆罗门,这是列,下面第三科解释;解释分三科,第一科种性婆罗门。
 
辰三、释(分三科)  巳一、种性婆罗门
种性婆罗门者:谓若生在婆罗门家,从母产门之所生出,父母圆备,名婆罗门。
「种性婆罗门者,谓若生在婆罗门家」:说这个人他不是生在剎帝利家,不是生在一个大富翁的家里头,他是生在婆罗门的这个家、这个种族里面;「从母产门之所生出,父母圆备」:有父亲、有母亲,这个人就叫做种性婆罗门,因为在这个族性里面生的,所以叫做种性婆罗门。
 
巳二、名想婆罗门
名想婆罗门者:谓诸世间,由想等想,假立言说,名婆罗门。
第二科是名想婆罗门。「谓诸世间」上的这个人,他不是婆罗门的族性,他是其他种性的人;但是,「由想等想」:就给他假立一个名字叫做婆罗门,原来这个人是剎帝利种族,但是他就立一个名字,他就说他是婆罗门,这一种婆罗门。看这个《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八页:
由想等想假立言说者:构了想是想相,了取彼彼生类种性等相差别,是名等想。由此为先施设言说,此是婆罗门。依此建立名想婆罗门。
「由想等想假立言说者:构了想是想相,了取彼彼生类种性等相差别,是名等想」:由想等想,这个想和等想怎么讲呢?「构了想是想相」:这个「构」,就是交接的意思。譬如说我们的心,和所缘境界,和所了别的境界相接触了,我们的明了性的心和所缘的境界相接触了;这个时候,我们的心就把这个所缘的境界显现在你的心里面。「了」是明了,明了了所缘境的相貌,也就是所缘境的相貌显现在你的心里面,这时候就叫做想;这时候叫想,实在还没有多的分别,就是总想,这是总说的。
下面第二句,「了取彼彼生类种性等相差别,是名等想」:这个「等」就是各式各样的;这个「等」这个字不当平等讲,当各式各样的差别叫做「等」。「了取彼彼生类」:你的内心和外边的境界一接触的时候,初开始的时候没有很多分别,也是有个明了性,可是第一剎那过去了,第二剎那、第三剎那你的心就分别心很多了,所以「了取彼彼生类」。这个「取」,就是把它拿过来;现在不是说手,而是说你的心,你心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境界,各式各样的境界在你心里面现出来,就叫做「取」。也就是你这个明了性,你明了这个各式各样的生类种性等相差别;这个是做生意的人、这个人是建筑师、这个人是个律师、这是婆罗门,就是各式各样的分别,分别这个人,这个人的眼睛是这样子,眼耳鼻舌身意各式各样的,这样分别。「取彼彼生类」:这个「生」,就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这个胎生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人,叫生类,种性等的不同的差别相。这个时候「是名等想」:这个等想就是各式各样的差别想叫等想,也就是内心里面有种种分别了。
这个第一个想,就是概略地明了一下而已,没有作种种分别的时候叫做想;作种种分别的时候就叫做等想,「是名等想」。
「由此为先施设言说」:由想和等想去观察思惟,然后,「施设言说」,就是安立了种种的名字,这个人叫佛护、这个人叫法友、这是张三、这个是李四,安立种种的名字。这个言说,就是名字。有了名字你才能会说话,没有名字你不能说话。所以假立言说,就是假方便的、不是真实的,这叫假立,立出来种种的名字。给这个人立一个名字叫做婆罗门,这个人原来不是婆罗门,但是给他立个名字就叫做婆罗门,他欢喜用这个名字,那么这叫做名想婆罗门。名想婆罗门是这样意思。
 
巳三、正行婆罗门(分二科)  午一、释
正行婆罗门者:谓所作事决定究竟,已能驱摈恶不善法。
这是第三种正行婆罗门,分两科,第一科是释,什么叫做正行婆罗门呢?「谓所作事决定究竟已能驱摈恶不善法」。婆罗门翻到中国话,翻个净行。清净的净,行住坐卧的行,就是品行的行。说这个人有清净的德行,这叫做正行婆罗门。
「谓所作事」:说是这个人他计划我要作这件事情。「决定究竟」:那就不会中间又不作了,不会的。他能决定把这件事作到究竟圆满,他的意愿非常得强。「已能驱摈恶不善法」:这个婆罗门翻个净行,就是能够灭除去一切污染。那么这个人原来有这样的愿望,而现在,事实上也的确是做到了,「驱摈」:就是灭除去、驱除了很多的身口意上的罪过的事情,都把它清除了,使令自己的内心清净,这就叫做正行婆罗门。
 
午二、证
如说:当知婆罗门,更无有所作;所作事已办,是谓婆罗门。
第二科是证。「如说当知婆罗门,更无有所作,所作事已办,是谓婆罗门」:就像经上这样说:「当知婆罗门,更无有所作」,他再不作一切恶事了;他就作善事,而决定不作恶。他有这样的愿,而且也这样作了、作成功了。「所作事已办」:他发愿要作这样的事情,已经成功了。「是谓婆罗门」:这就是正行婆罗门。这是解释婆罗门,分这么多的不同。下面第三科就是梵行,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卯三、梵行(分三科)  辰一、标
第三梵行,复有三种。
这是标出数目来,第二科是列,列出三种梵行的名称。
 
辰二、列
一、受远离梵行。二、暂时断梵行。三、毕竟断梵行。
这是把三个名字标列出来,下面第三科是解释,分三科,巳一受远离梵行。
 
辰三、释(分三科)  巳一、受远离梵行
受远离梵行者:谓能受学,远离一切行非梵行习淫欲法。
「受远离梵行者」这句话怎么讲呢?「谓能受学,远离一切行非梵行习淫欲法」:这个人他有这种愿,他有这能力,能够接受、能够学习梵行、能弃舍一切非梵行「习淫欲法」,他把这件事弃舍了,就是不做这种淫欲的事情。淫欲是非梵行、不是清净的事情,他能远离不清净的事情,那么这叫做「受远离梵行」。
譬如说我们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他现在就受这一条戒,这一条戒他不做,当然这是要比五戒的只是不邪淫,比它还进一步的。这叫做「受远离梵行」。
 
巳二、暂时断梵行
暂时断梵行者:谓诸异生,由世间道离欲界欲。
这是第二个。「暂时断」:不是永久的,这一段时间内我不做这件事。「谓诸异生」:谓很多的众人里边。「由世间道离欲界欲」:他不是用佛法的法门离欲的,他是由世间道;由世间道,就是观察欲是苦,令人多诸病痛、多诸苦恼,他用这样的方法「离欲界欲」:弃舍了欲界的淫欲的事情,他不做这件事了,但是是有时间性的、不是永久的,这叫暂时断梵行的人。暂时断欲,这也是梵行。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毕竟断梵行。
 
巳三、毕竟断梵行
毕竟断梵行者:谓诸圣者,得不还果;复得最上阿罗汉果。
毕竟断是究竟地把这个欲灭掉了,不是暂时的。这里边这个欲的烦恼分两种:一个是欲的事情、一个是欲的烦恼。他没有欲的事情,但是内心里面还有烦恼;现在毕竟断梵行是什么意思呢?这个烦恼有现行的烦恼、有种子的烦恼,他不但是现行的烦恼欲没有了,烦恼的种子也消除了,就永久也不会再有欲了,这个人,叫「毕竟断梵行」。这是谁呢?「谓诸圣者」:这是说佛教徒里边修学圣道成功的圣人,圣人里面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是那个圣人呢?「得不还果」:就是成就了三果的圣人,他不再来人间了,不来欲界了,这个圣人他是毕竟断梵行。「复得最上阿罗汉果」:这个三果圣人再进一步就成就了最殊胜的阿罗汉果,就是四果。这两种人,「毕竟断梵行」了。那么前面这两果,初果、二果他们还不行;如果是佛教徒是在家居士得了初果、得了二果,他们可能还是有欲的。所以这样子说,他们不在毕竟断梵行的范围内的。若是成就了三果、成就了四果,那就是决定不再有淫欲的事情、不再有淫欲的烦恼。
 
卯四、苾刍(分二科)  辰一、标
第四苾刍,复有五种。
前面第三科是梵行,现在是第四科苾刍。分两科,第一科是标。「第四苾刍」者,「复有五种」苾刍不同。这是标,下面第二科是列出来。
 
辰二、列
一、乞丐苾刍。二、自称苾刍。三、名想苾刍。四、破坏烦恼苾刍。五、白四羯磨受具足戒苾刍。
「一、乞丐苾刍」:这个苾刍是印度话,翻到中国话是乞士。这个乞士这里面分五种,第一种就是乞丐苾刍,就是自己没有生活的所需,向人乞求、同人要饭吃,这是一。一般的街市上的乞丐叫做乞丐苾刍,这是一种苾刍。
「二、自称苾刍」:第二种,譬如说是他发心出家了,在佛教里面受了具足戒了,这是苾刍。但是破了根本戒就不是苾刍了,不是苾刍,他还自称他是比丘。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没有受戒、根本没有受戒,但是也是剃发,剃了头发,穿上出家人的衣服,自称苾刍,这是一种。这都是不合法的事情。
「三、名想苾刍」:名想苾刍,我认为这个解释,就是这个人不是出家人,他不是出家的苾刍,不是。但是他就取一个名字叫做苾刍,取个名字,就叫这个名字,叫做苾刍,叫做名想苾刍。当然这个比丘这个名字也没有人在政府立了法,我专有的,别人不可以用,也不是这么回事;所以别的人也可以用这个名字,就叫名想苾刍。这个人不是前面那个乞丐苾刍,也不是自称苾刍,和那个不同。如果说是…还有一种解释,就是出家的时候,先是做沙弥,做了沙弥的时候,没有受比丘戒,但是他也在大众僧里面也算一个数、算一名,那么这个时候,也可以名之为苾刍,但是这个苾刍是名想苾刍,不是真实,他没有受比丘戒嘛,这时候叫名想苾刍。
「四、破坏烦恼苾刍」:第四种,就是他是出家受了具足戒,然后修学八正道、修学四念住,把这个爱烦恼、见烦恼都破除去了,破坏这个爱见的烦恼,这是真实的比丘。
「五、白四羯磨受具足戒」:第五个,就是这个人出家了以后,要去受戒的时候,一白三羯磨就是白四羯磨,这是受具足戒的次第,这是一种苾刍。这后两种比丘是如法的,前三种都不是合法的,这一共是五种。
 
卯五、精勤(分二科)  辰一、总标
第五精勤,复有三种。
第五种人,说到精勤,当然多数人是懈怠,但这地方提出精勤、精进的人,不懈怠的人。分两科,第一科是总标。「复有三种」精进的人。这是标数,下边第二科是列出这个名字加以解释,分三科,第一科是止息犯戒精勤。
 
辰二、列释(分三科)  巳一、止息犯戒精勤
一、止息犯戒精勤:谓能远离一切不善身业语业。
「止息犯戒精勤」:这个人品德很高尚,他这个犯戒的事情都停下来,不犯戒。我受了戒以后,我就能够清净守护这个戒,决定不犯戒,这叫做「止息犯戒」。这件事是精勤,不但今天这样子,明天、后天一直永久是这样子,所以叫做精勤。「谓能远离一切不善身业语业」:说这个人受了戒以后,他的毅力很强、很坚定,能弃舍一切不善的身业、不善的语业,那就是持戒清净了,这是止息犯戒的精勤。
 
巳二、止息境界精勤
二、止息境界精勤:谓密护根门,修防守念,及常委念,如前广说。
第二种精勤是止息境界精勤。就是他的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到一切色声香味触法的境界的时候,他能令一切染污心都不动,心能保持清净,叫做「止息境界精勤」。就是他的心接触一切境界的时候,心里面没有污染,这是什么呢?
「谓密护根门」:就是唯有他自己知道,他能够保护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是个门,眼睛是个门、耳是个门,乃至意也是个门,这个门能得到色声香味触法的消息的,那么在这个时候也容易有土匪、有贪瞋痴慢疑各式各样的烦恼出来,那么这个修行人能保护他的眼耳鼻舌身意,使令他没有烦恼现起,这叫「密护根门」。
「修防守念」:他能修护防守念的方法,那就是用这苦空无常无我,保护自己的心,不要有贪瞋痴;当然这里面也有闻思修的事情。「及常委念」,这个「常」:就是不间断地这样用功修行;「委」:修行的时候还非常地周密,而不是马马虎虎的。「如前广说」,像前面的那个讲资粮的地方说过。
 
巳三、止息烦恼精勤(分二科)  午一、广一切
三、止息烦恼精勤:谓能永断见修所断一切烦恼,及于一切先所生起,或欲寻思、或恚寻思、或害寻思、或贪、或瞋、或诸邪见、或忿恨覆恼诳谄等、能往恶处那洛迦等诸险恶趣非沙门法,随所生起能不忍受,寻即断灭除遣变吐。
第三个精勤就是止息烦恼精勤,这个密护根门,是你不是在入定的时候,不是在修止观的时候,你有事情到各地方去走,有事情去办事,这时候你的眼耳鼻舌身意同色声香味触法接触,那么叫做密护根门,叫做止息境界精勤。
现在第三是止息烦恼精勤,是你不出去办事,是你在禅堂里面修四念住的时候,你心里面能够止息一切烦恼,怎么样止息法呢?「谓能永断见修所断一切烦恼」:就是说你这个人修四念住,能够永久地断除见烦恼、永久地断除去修所断的一切烦恼,能这样子。「及于一切先所生起,或欲寻伺」:先所生起就是你没有静坐的时候;你现在是静坐修止观的时候,这先所生起就是在静坐之前,你没有静坐的时候,你的内心里面生出来烦恼,什么烦恼呢?
「或欲寻伺」:心里面思惟这个欲的事情。「或恚寻伺」:心里面很愤怒,想要杀人,这是大烦恼。「或害寻伺」:或者这个人,大家彼此有冲突,倒不想杀他,但想要伤害他;这个害寻伺比恚寻伺轻一点。「或贪或瞋或诸邪见」:或者你心里面有其它的贪心,或者是瞋恨心,或诸邪见,是常见、是断见、是我见、我所见,这些不是正见的思想,这些邪知邪见的事情。
「或忿」:就是对方对你不饶益、没有利益,你心里面就瞋恨了。前面那个瞋是总说的,这里说忿是别说的。就是,当时是不高兴、是愤怒,过去就没有事了,就是忿;「恨」:事情过去了心里面还是恨,结恨不舍,不弃舍,叫做恨。这个「覆」:是隐藏。你的同修、你的道友、同修梵行的人指出来你昨天做了什么什么错误的事情,你要忏悔,就「覆」,我没有、我没有做这些事情!否认这件事,这叫做「覆」,就是隐藏自己的罪过,不肯发露出来,这叫做「覆」。这个「恼」:就是恼乱,昨天、前天或者多少年前,这个人伤害过我,我现在想起来我就恨,我就想要报复,这叫做「恼」,也是这个瞋的意思。或者是「诳」:欺骗人的这些事情。「谄」曲:就是谄媚的这些事情,各式各样的烦恼。
「能往恶处那洛迦等诸险恶趣」:我们心里面不能清净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你有欲寻伺、恚寻伺、害寻伺乃至到忿恨覆恼诳谄等,你有这样的烦恼业力,「能往恶处那洛迦等」:你将来有这个可能就会到恶处。什么叫恶处?就是那洛迦等,那洛迦是地狱;「等」:就是饿鬼、畜生趣。「诸险恶趣」:这些地方有什么不好呢?这个地方是个大苦恼的地方,险啊,险恶就是苦恼的地方,到这地方。「非沙门法」:你心里面有种种烦恼,你不密护根门,你有欲寻伺、恚寻伺、害寻伺这些事情,「非沙门法」,这不是修行人应该有的事情。
「随所生起能不忍受」:但是没得圣道之前还是凡夫,有的时候心有烦恼会动,那怎么办呢?随你生起烦恼的时候,你立刻地不忍受这件事,把这些烦恼停下来,让它停下来。让它停下来是怎么办法呢?我刚才说了,你平常的时候要多静坐,养成了正念,苦空无常无我的正念,常常地这样止观、训练,它就有力量。有力量的时候,烦恼来了「能不忍受」,立刻地把它弃舍了,把烦恼弃舍了,就能做到。如果你平常不用功修行,烦恼来了,你知道不对,没有用!还是随烦恼去了!所以这个「能不忍受」这个地方,这个人还是有修行的人,他能不忍受!他平常心平气和的时候,常常用功,烦恼来了,他能不忍受的。所以我们出家人要用功才可以,「能不忍受」。
「寻即断灭除遣」:寻就是立刻地,不要把这个烦恼…我这瞋心来了,随着它去愤怒,说一些恼乱人的话,或者有罪过的行为,不可以!要立刻地断灭这个烦恼,把这个烦恼断除去。怎么叫做「断灭」呢?就是「除遣变吐」:除遣烦恼的活动,除遣烦恼的现行,把烦恼的现行停下来,叫「除遣」。「变吐」:要深入观诸法实相、观诸法无我,才能够除掉烦恼的种子,叫「变吐」。
 
午二、略二种
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止息烦恼:一、止息随眠,二、止息诸缠。
这是第二科,前面是广一切,现在是略二种。
「当知此中略有二种止息烦恼」:若简要地来说就是两种,把这个烦恼能停下来,那两种?一个是止息随眠,止息随眠就是烦恼的种子把它停下来,这是一种;第二种是止息诸缠,烦恼在活动的时候,叫做缠。有这么两种不同。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八九页:
略有二种止息烦恼等者:谓若永断见修所断一切烦恼,及于一切恶不善法,能为变吐,是名止息随眠。若于一切恶不善法,能不忍受,断灭除遣,是名止息诸缠。
「略有二种止息烦恼等者:谓若永断见修所断一切烦恼,及于一切恶不善法,能为变吐,是名止息随眠」。就是说你若是能够修四念住,也就是八正道,你能够修四念住就能永久地断灭了见所断的一切烦恼、修所断的一切烦恼,这两种烦恼。「及一切恶不善法」:烦恼它能够发出来种种罪过的事情,就叫做一切恶不善法。你能断除去见修所断的一切烦恼、能断除去一切恶不善法,「能为变吐,是名止息随眠」,这就叫做止息随眠。「变吐」:是断除烦恼种子的意思。这个烦恼种子没有活动的时候,就像人睡觉似的,睡着了,它没有出来活动;等到睡醒来的时候,出来做事情了。所以人有两个现象,一个睡眠是休息,过了以后去做事;烦恼也是,有这两个现象,它不活动的时候就是潜伏在那里,好像没有烦恼似的,这叫做随眠,就是种子。
「若于一切恶不善法,能不忍受断灭除遣,是名止息诸缠」:烦恼活动出来的时候,你能用圣道把它停下来,那就是断除烦恼的现行,叫做「止息诸缠」。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5)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初发论端 6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空海法师讲授:《大学》感恩[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大圆满龙清领体能显遍智妙道前行仪轨[栏目:加行仪轨]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七喻品 6[栏目: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讲记·妙境法师]
 有谁可以不死[栏目:达观法师·佛法随笔]
 死亡和无常[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身心清净无有挂碍[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一]
 大乘起源与开展之心理动力(释如石)[栏目:大乘佛教理论]
 供灯发心 开启智慧[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张大千:我当了一百天和尚[栏目:莲心慧语]
 舍利弗的功德 4[栏目:学修笔记·学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