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18

瑜伽师地论卷第二十八.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二瑜伽处之三

 

子五、学(分四科)     丑一、征

云何为学?

「云何为学?谓三胜学」,一共是分十七科前面是「教授」。现在是第五科是「学」分四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学」呢?这个「学」是什么意思呢?

 

丑二、标

谓三胜学。

第二科是「标」。「谓三胜学」就是三种殊胜的学习。这是标。

下面第三科是「列」。

 

丑三、列

一增上戒学。二增上心学。三增上慧学。

这是「三胜学」。看《披寻记》

 

《披寻记》九三九页:

谓三胜学者:三学方便唯圣教有,不共外道,是故名胜,亦名增上。

「谓三胜学者:三学方便唯圣教有」。这个三学是得圣道的方便,唯独佛法里面有这三种学。「不共外道」不共于外道,外道没有。「是故名胜,亦名增上」。「增上」也是「胜」的意思,胜也就是增上的意思。在这里说「胜」,这个《披寻记》的解释就是胜过外道,叫做「胜」。

 

丑四、释(分二科) 寅一、略别辨(分三科) 卯一、增上戒学(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增上戒学?

这下边是第四科,就解释这三种三学。分二科,第一科是「略别辨」,第二科就是「广分别」广解释。现在是简略地说一说这三种增上学,分三科,第一科是「增上戒学」,先是「征」。怎么叫做「增上戒学」呢?

 

辰二、释

谓安住具戒等,如前广说。

这学习佛法修学圣道的人他要安住在「具戒」里边,他的身口意要在戒里边不能越轨。这件事「如前广说」,像前边修学圣道的资粮那一段说过了。

 

辰三、结

是名增上戒学。

「是名」叫做「增上戒学」。这是结束这一段。

 

卯二、增上心学(分二科)   辰一、征

云何增上心学?

这个「增上心学」怎么讲呢?这是第二科「增上心学」,先是「征」。第二科是解释。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举一切」分二科,第一科「四静虑」。

 

辰二、释(分二科)  巳一、举一切(分二科)   午一、四静虑

谓离欲恶不善法,有寻有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具足安住,乃至能入第四静虑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学。

怎么叫做「增上心学」?,「谓离欲恶不善法」就是远离了欲界的一切烦恼,欲界的烦恼这个人完全没有了。「恶不善法」就是欲界的这种欲烦恼是很恶的,能令这个人堕落三恶道。有很多的过患就是十种恶,杀盗淫妄这个十种恶法,对那个十善法,相对的十种恶法,叫做「恶不善法」。「有寻有伺」增上心学就是禅定,禅定就是远离了欲界的「恶不善法」,是「有寻伺离生喜乐,入初静虑」这是初禅。就是这位修行人,由欲界定得到了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面修寻伺观。修寻伺观,实在就是修不净观。修了不净观就是「离生喜乐」就是远离了「欲」,欲界的「欲」没有了。由于不净观把欲界的欲破坏了,所以叫「离生」。破坏了欲以后就生出来「喜乐」了,生出来轻安乐,生大欢喜。因为他想要得定,而现在满你的愿了就心里面欢喜,这个乐就是他所成就的轻安乐。「入初静虑」,这个时候就成就了色界初禅。「具足安住」这色界初禅也是一大段的,初开始乃至到最后圆满了初静虑的功德,叫做「具足安住」。初开始超越了未到地定,到了初禅的时候还没能具足安住,还要继续地修才可以具足安住。

「乃至能入第四静虑具足安住」,得了初禅以后要修二禅,就是无寻无伺了。经过三禅乃至到第四禅「具足安住」,「是名增上心学」。这增上心学就是这样意思,就指色界四禅说的。这第一科是「四静虑」。

下面第二科是「无色等」。

 

午二、无色等

又诸无色及余所有等持等至,亦皆名为增上心学。

「又诸无色」,超过了色界定到了无色界的四空定。「及余所有」除了这个四静虑四无色定之外,还有所有的「等持」,就是「空、无愿、无相」三三昧,还有「等至」就是八解脱。「亦皆名为增上心学」那也是增上心学。

 

《披寻记》九三九页:

又诸无色等者:此说无色等至及余所有等持等至,皆如三摩呬多地说应知(陵本十一卷一页)。

「又诸无色等者:此说无色等至及余所有等持等至,皆如三摩呬多地说应知」。(陵本十一卷一页)我们已经学过了,在那里有详细地解释这件事。

前面第一科是「举一切」,就是很多的禅定都属于「增上心学」。现在第二科「显偏胜」。

 

巳二、显偏胜

然依静虑能最初入圣谛现观正性离生,非全远离一切静虑能成此事,是故静虑最为殊胜。故偏说为增上心学。

「然」就是转了一下,前面有这么多的增上心学。可是依色界的四静虑,「能最初入圣谛现观」它有能力最初开始入于四圣谛,就是入于第一义谛。成就了那无分别智的圣人的无我观,观诸法实相的智慧成就了。「正性离生」,「正性」就是你有了这样清净的智慧,契入了法性以后,就远离了生死。就是你学习色界的四静虑,就能得圣道就这句话。「非全远离一切静虑能成此事」,你想要得圣道不可以完全远离静虑,完全没有定能成就圣道,不可以。你完全没有静虑你就不能得圣道的,是这样意思。「是故静虑最为殊胜」所以学习增上心学是得成圣道最殊胜的助缘,你需要学习定才可以。「故偏说为增上心学」所以偏说色界四静虑是「增上心学」,是这样意思。

 

卯三、增上慧学(分三科) 辰一、征

云何增上慧学?

这是第三科,怎么叫做「增上慧学」呢?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增上慧学」呢?

下面第二科解释。

 

辰二、释

谓于四圣谛等所有如实智见。是名增上慧学。

就是你在奢摩他的四静虑里面,观察苦集灭道的「四圣谛」,你成就了「如实的智见」。就是「如实」,不是虚妄的,是真实的成就了圣人的无漏的智慧,见到第一义谛了。这样的智慧是名「增上慧学」。那这也是增上慧学。这样说呢,这个「增上慧学」是指无漏的智慧说的,指无漏的智慧说的。前面的「增上心」还是通于有漏,因为初开始成就「增上心学」你还没得圣道,所以是属于有漏。但是成就了增上心学之后在修学毗钵舍那观得圣道了,得了圣道的智慧的时候这个定就变成无漏「定」了,无漏的「禅」。所以那个「增上心」是通于有漏、通于无漏。而这里说的「增上学慧」就是纯是无漏的智慧,但是前面初开始也学习佛法有闻思的智慧,所以闻思是属于有漏的智慧。这个「修慧」是通于有漏,也通于无漏。这是「略别辨」,简略的说明这个「三增上学」。

 

寅二、广分别(分二科)      卯一、三学差别(分六科) 

辰一、数(分三科)          巳一、问

问:何缘唯有三学非少非多?

这下面的「广分别」,这「三增上学」分二科,第一科是「三学的差别」。三学的差别里面分六科,第一科是「数」。三增上学,这个三是数,分三科,第一科是「问」。「何缘唯有这三学非少非多」。什么「因缘」,什么原因只有三种学?而不是一、二,也不是四、五,非少也不多呢?

 

巳二、答(分二科)    午一、标义

答:建立定义故,智所依义故,辨所作义故。

这下面回「答」也就是解释了,分二科,第一科是「标义」,标出来它的原因。为什么只有三学而不少不多?「建立定义故」这是一个理由。「智所依义故」一个理由。「辨所作义故」这是一个理由。这三个理由,所以只有三而不少不多。

下面第二科「随释」。前面是「标义」下面随所标的义来加以解释。分三科,第一科先解释「建立定义」,现在是「标」

 

午二、随释(分三科) 未一、建立定义(分三科) 申一、标

建立定义者:谓增上戒学。

「建立定义者:谓增上戒学」。「建立定」这一个道理就指增上戒学说的,「增上戒学」,有「建立定」的功能。这是「标」,下面就是「征」。

 

申二、征

所以者何?

为什么它能够建立定呢?「征」。

下面第三科是解释。

 

申三、释

由戒建立心一境性,能令其心触三摩地。

「由戒建立心一境性」,由于你能够持戒的关系,你就是能够「建立」。这个「建立」也是创造的意思,就是成就的意思,能够成就「心一境性」。这个持戒清净了,就是「建立心一境性」的基础,是这样的意思。如果你不修禅定,持戒清净,只是持戒清净而已,还是没有定,还要另外修禅定才能得禅定的。所以「由戒建立心一境性」,由于你持戒清净了,你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这个「心一境性」,心一境性就是「定」,心安住一境这就叫做定。这是「定的体性」,就是要有所缘境,心安住在所缘境这是定的体性。

「能令其心触三摩地」,你持戒清净的时候,你再修学禅定,它这个戒就能帮助你的心接触那个三摩地的境界,使令你心里面明静而住,而不散乱也不昏沈,这样子。这是建立定义,就是这样解释,这样意思。

下面第二科「智所依义」分三科

 

未二、建立定义(分三科)     申一、标

智所依义者:谓增上心学。

是指增上心学说的。下面第二科。

 

申二、征

所以者何?

「问」。第三科解释。

 

申三、释

由正定心念一境性,于所知事有如实智如实见转。

「由正定心念一境性,于所知事有如实智如实见转」。由于你成就了「心一境性」的时候,你的心「正定」,当然这是佛法中所说的定不是外道的邪定。就不是那个味禅,应该是属于净禅。在那正定心的时候,你的心专念一所缘境的时候。这个时候「于所知事」,就是毗钵舍那的所缘境。于所缘境有「如实智如实见转」,就是那个无常、无我、毕竟空的智慧了现起来,这个「转」就是现起。这个「如实智」是毗钵舍那,「如实见」就是奢摩他。这个奢摩他成就了,毗钵舍那成就了,就有「如实智如实见」现起,所以就叫做「智所依」。这个智慧,要你这个清净的智慧,要以「心一境性」的静虑为所依止处。这个「依」实在就是住处,这个清净无漏的智慧要以禅定为住处才可以,这个禅定要以持戒清净为住处,是这样的意思。你若没有住处的时候,你没有「戒」为住处,「定」建立不起来,没有「定」,「智慧」也不能建立。所以是「建立定义故,智所依义故」。

 

未三、辨所作义(分三科)    申一、标

辨所作义者:谓增上慧学。

「辨所作义者」这是第三科「辨作义」分三科,第一科是「标」。「谓增上慧学」。「辨所作义」就是指增上慧学说的。

 

申二、征

所以者何?

这是「征」。

 

申三、释

由善清净若智若见,能证究竟诸烦恼断。以烦恼断,是自义利。是胜所作。由是因缘唯有三学。

「由善清净若智若见」由于你成就了特别清净的「智慧和见」,「能证究竟诸烦恼断」,就能够证悟第一义谛能究竟的断除一切烦恼,不见第一义谛不能断烦恼。见第一义谛就是非要有智慧才行,要有无我的毕竟空的智慧才可以。所以只是得了禅定,你没能成就诸法无我的智慧的时候,不能见第一义谛。不见第一义谛就不能断烦恼;不能断烦恼你还是个生死凡夫。所以这上面说,「由善清净若智若见,能证究竟诸烦恼断」。

「以烦恼断,是自义利」你断了烦恼,这是在你自己这一方面的大功德,是一个最清净庄严的利益。你原来想要离苦得乐的这件事现在办成功了,是「办所作义」,把这件事办好了。如果你没能够成就增上慧,这个离苦得乐这件事没办成功。说我得了禅定有神通,还是会再流转生死,还会这样子。所以「烦恼断是自义利」。

「是胜所作」这是最殊胜的事情,你作成了一个最殊胜的事情。「过此更无胜所作故」。「过此」离开了这件事,再没有其他最殊胜的事情。「由是因缘唯有三学」。

前面这个「建立定义故,智所依义故,辨所作义故」由此因缘,所以有戒定慧的三学。这是解释这个数目,为什么是三学不少不多的理由就在这里。我感觉《瑜伽师地论》非常好!解释的非常清楚。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七 (8)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九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1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拈花智慧 男人重头脑,女人重心灵[栏目:拈花智慧]
 《中观根本慧论》讲记(1)宣讲论名 译礼句[栏目:中观根本慧论讲记·达真堪布]
 To the Last Breath - Glossary[栏目:Maha Boowa]
 关于放生的问答[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四]
 唯识学的实践(叶少勇)[栏目:唯识学研究]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二0一七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一集]
 我们说皈依会有护法神,那舍利弗打坐为什么没有护法神呢?夜叉如何能扰他?[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为什么说初学菩萨应尊重法,诸如来亦同样的尊重法呢?[栏目:在家居士律仪五百答]
 业力与果报[栏目:洛桑陀美仁波切]
 寒杀阇梨 热杀阇梨[栏目:圣严说禅]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