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四、法尔道理(分三科) 黄一、征
云何名为法尔道理?
这个「称量行相」里边说到四种道理,前三种解释过了。现在是第四种叫「法尔道理」,这一科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法尔道理」?
下边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征道理」,就是问这个道理,分四科,第一科「于器世间」。
黄二、释(分二科) 宇一、征道理(分四科) 宙一、于器世间
谓何因缘故,即彼诸蕴如是种类、诸器世间如是安布?
这是解释,问这个道理。
「谓何因缘故」,就是说什么原因?「即彼诸蕴」,「即彼」色受想行识「诸蕴」。「如是种类」,就是这样子、有色蕴、受想行识蕴,这么多的类别。「诸器世间如是安布」,前面那一句贯下来,就是「何因缘故诸器世间如是安布?」就是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就是这样子安布的,这样子排列的、这样子成就的,什么理由会这样子呢?这个「诸蕴」里面那个色蕴,「色蕴」里边有我们生命体上的色,也包括了居住的器世间;但这个文意主要是说,器世间为什么是这样子?
这是第一个问,下边是第二个问,「于四大种」。
宙二、于四大种
何因缘故,地坚为相、水湿为相、火岍为相、风用轻动以为其相?
「何因缘故,地坚为相」,这地水火风四大,这地大是坚是它的相貌,这个水是湿是它的相貌,火是暖是它的相貌,风是轻动是它的相貌,什么理由是这样子呢?这是又一个问。下面第三个问。
宙三、于三法中
何因缘故,诸蕴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
这是这个三法印,于三法中为什么这样子?色受想行识都是剎那剎那变动的,一切有为法、一切无为法,「诸法」中都没有我,这什么理由是这样子?这「涅槃寂静」,这个一切圣人所证悟的涅槃,没有生死的流转了,没有惑业苦的流动、都寂静了,为什么会这样子?这一个问。
下边第四个「于五蕴相」。
宙四、于五蕴相
何因缘故,色变坏相、受领纳相、想等了相、行造作相、识了别相?
「何因缘故,色是变坏相」,这个我们生理上的色、外器世间的色,都有变坏相,它都是有变动,终究有一天是结束了、破坏了。「受领纳相」,我们这个受蕴,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领纳外边的境界、接受外边的境界。「想」是「等了相」,这个「等」就是平等,所有的事情与他接触了,你这个识都会在那里明了一下,就是明了他的相貌,那么就叫做「想」。什么理由想是「等了相」?「行」是「造作相」,这个行蕴就是希图成就一件事要采取行动,这是「行」,就是那个「造作相」,「行」为是什么是「造作相」?「识」是「了别相」;这个受想行也都有了别相,但是它有各别不同的了别相。这个「识」的了别相是通的,通于一切都有识;受的时候也有识、想的时候、行的时候都有识;但是还有识以外的差别的不同的、了别的情形的。现在说何因缘故色是变坏相,乃至到识是了别相?这前面是问这个原因。
下面第二科「显法尔」。
宇二、显法尔
由彼诸法本性应尔、自性应尔、法性应尔,即此法尔,说名道理瑜伽方便。或即如是、或异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尔为依,一切皆归法尔道理,令心安住、令心晓了。
现在回答。你提出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就是这么一句回答了。
「由彼诸法」,「由彼」这个器世间的「诸法」,乃至到地水火风所有的到最后五蕴相;「本性应尔」那个法的本性就是那样子,没有什么理由。本来就是这样子,就叫做「法尔」,自然就是那样子。「本性应尔」这个「本性」,就是你站在现在的立场,说他以前他本来就是这样子;不是今天这样子;他本来就是这样子,就是他从来就是这样子。这个「自性应尔」,「自性应尔」就是不待因缘,不需要别的因缘,他本身就是这样子。「法性应尔」,就是这个心法也好、色法也好,所有的一切法、法的本性就是这样子。「即此法尔说名道理」,就这个「法尔」,那个法就是这样子,这就叫做「道理瑜伽方便」,这也是修瑜伽者的一个方法。
你若是常常修观的时候、修止观的时候,就会遇见这个问题。本来说一切法是因缘有,所以是无常的。但是修止观修一修,为什么是无常的?又有一个新的问题。所以现在这个「法尔」就是解答这个问题,就是那样子,就这样回答这个问题。
「或即如是、或异如是、或非如是,一切皆以法尔为依,一切皆归法尔道理」。前面说不应该思惟那个地方,在《显扬圣教论》里面就有这三句话。在这里是说,不管是色受想行识,或者是这个世界、器世间的情况,或者地水火风乃至三法印、五蕴这一切法,你思惟它的时候,你可能认为:「就是这样子」;或者说「异如是」、不同于这个样子,另外有一个相貌、「异如是」;「或非如是」,或者你思惟不是这样子,各式各样的思惟的想法。现在不这样解释;现在「皆以法尔为依」,五蕴、器世间、四大、三法印乃至五蕴相这一切法本来就是这样子,不用再去分别「即如是、异如是、非如是」,不要这么多分别,「以法尔为依」,就是都是这样子。「一切皆归法尔道理」;怎么叫做「以法尔为依」呢?就是这一切法都是属于法尔的道理,就是自然是这样子。「令心安住、令心晓了」,你这样思惟观察,使令你心里安住,使令你心里面开智慧,这个法尔道理就是这样意思,这么解释。
黄三、结
如是名为法尔道理。
这是结束这段文,这就叫做「法尔道理」。
天三、结
如是名为依四道理,观察诸蕴相应言教。
这是把这一大段文做个结束。前面说是这么多的道理,就是这四条道理,来观察诸蕴相应的言教,就是这样做。
戌二、例所余
如由算数行相,及称量行相,观察诸蕴相应言教,如是即由二种行相观察其余所有言教。
前面这是举这个蕴,举这个诸蕴,现在这里「例所余」。
「如由」,就是前面这个文,是由算数的行相和称量的行相,「观察诸蕴相应言教」,就是依据佛陀所开示的诸蕴相应言教去观察,这样子。「如是即由二种行相观察其余所有言教」,「观察诸蕴」是这样子,观察其余的处、界、乃至那么多,也是「即由二种行相」观察其余的所有的言教,也是这样观察。
申五、结
如是总名审正观察、思惟一切所说正法。
卯三、结
如是名为闻思正法。
这个「闻思正法」是第七科,就是「二道资粮」一共十一科,这个第七科就是「闻思正法」。闻思正法一共是分三科,第一科「征」,第二科解释,第三科是「结」。现在是第三科,结束这一段文。
现在这一大段文,总名为「审正观察」,「思惟一切所说」的正法,「如是名为闻思正法」。
寅八、无障(分四科) 卯一、征
云何无障?
这「二道资粮」分十一科,前七科解释完了。现在是第八科是「无障」,就是你想要修出世间的圣道,或者是修世间的禅定,你都须要准备这么多的条件的。说智者大师讲这「二十五方便」,有些人问我:那么麻烦呢?现在看《瑜伽师地论》,比「二十五方便」还是多、更多。这是第八,是「无障」,分四科,第一科是「征」。
「云何无障」?怎么叫做没有障碍呢?下边第二科是「标」。
卯二、标
谓此无障略有二种。
卯三、列
一者依内,二者依外。
一者是依内无障,二者是依外无障;内无障、外无障这是标、列出来。
下边第四科解释,先「标说」,第二科是「别辨」。
卯四、释(分二科) 辰一、标说
我当先说依内外障。与彼相违,当知即是二种无障。
这个本论的作者说:「我当先说」,先告你这个依内障和外障。和彼相违的,当知就是二种无障。先这样告诉你。
下面第二科是「别辨」、分两科,第一科是先说明「有障」、分三科,第一科是「广辨」又分两科,第一科「依内障」分三科,第一科「征」。
辰二、别辨(分二科) 巳一、有障(分三科) 午一、广辨(分二科)
未一、依内障(分三科) 申一、征
云何名依内障?
这依内障是什么意思?这是「征」。
下面第二科解释,先解释这个「加行障摄」。
申二、释(分三科) 酉一、加行障摄(分五科) 戌一、资具缺乏
谓如有一,于其先世不曾修福;不修福故,不能时时获得随顺资生众具,所谓衣食、诸坐卧具、病缘医药、及余什具。
「谓如有一」,譬如、例如有一个人。「于其先世」,在过去的时候,在过去世,就是现在这一剎那以前,这也叫做「先世」;或者这个生命体以前的生命,这一生以前都叫做「先世」。「不曾修福」,他曾经、他不愿意修福。「不修福故,不能时时获得随顺资生众具」,这个修福这个事应该是很现前的事情,就是修福应该分三方面,身、口、意。在心里头的修福就是希望别人都好,希望别人安乐自在、身体健康没有病,我希望别人心情快乐,你心里作如是想,那就是福。若别人有病了、你心里快乐,你就没有福了。你心里老存着好心肠,别人有高兴的事情,你也随着欢喜,这也是修福。但是说话不要说得那么刻薄,然后你能够做种种的事情帮助别人,帮助别人去解决一切的困难,那都叫做「修福」。
现在说「不曾修福」,这个身口意不愿意做这种事情。「不修福故,不能时时获得随顺资生众具」,因为你没修这个福;佛法的意思,什么事情都是因缘有的,没有因缘就没有这件事。这个福是一种因缘,就是什么因缘呢?是你欢喜的事情成就的因缘,成就你欢喜的事情的因缘,你就是要修福。因为你没有修福,所以「不能够时时地获得随顺资生众具」,说这一种东西是随顺你「资生」,能帮助你生命的安乐的生活,这种东西有这种作用,帮助你安乐的生活,那就叫「资生众具」。它「随顺」、它顺于这件事的这样的资生众具,你不能时时地得到;究竟什么东西呢?「所谓衣食」,衣服饮食「诸坐卧具」,这些「病缘」的医药「及余什具」,其他的众多的东西,这就是「随顺资生」的「众具」。
下面第二科,前面是「资具缺乏」。这个「加行障」,什么叫做「加行」?就是你努力地修学圣道叫做「加行」。「加行障」就是障碍你用功修行,你想要修行有困难,属于这一方面的事情;第一个就是「资具缺乏」也是不行,这是不能修行;第二个是「烦恼猛盛」。
戌二、烦恼猛盛
有猛利贪及长时贪,有猛利瞋及长时瞋,有猛利痴及长时痴。
「有猛利贪及长时贪」,这也是「加行障」,这个贪着世间的尘劳的事情,你若贪着这个资生具也是有问题。而这个贪不是轻微的;很严重的、猛利的贪,这个贪心若来了,不得了!「及长时贪」,短时间这个障道的功能还不是那么严重,「长时贪」就是你长时不能用功修行。「有猛利瞋」,他有瞋心,还有猛利的瞋心及长时的瞋心,有猛利的愚痴及长时的愚痴,这贪瞋痴三毒。
我们学习唯识,对于这件事容易明白;你越贪、贪心越重;你常常地愤怒,愤怒就是越来越厉害,就是这个熏习、熏习的关系;这个愚痴,不明白道理也是一样,也是由熏习来的。
戌三、多诸疾病
或于先世积集造作多疾病业,由彼为因多诸疾病。
这下面第三个障碍是「多诸疾病」,为什么会多病呢?
「或」者是因为「先世积集造作」,你原来没有造作,第一次是「造作」,第二次造作就是「积集」了,「积集造作」。造作什么?「多疾病」的业力,多病。「由彼为因多诸疾病」。由于你造作了得病的那个因缘,所以你现在多病。其实,这个瞋心、贪瞋痴都容易令人有病。慈悲心、无贪瞋痴就是令人无病,若常发慈悲心,这个病痛就会减少。
《披寻记》八七○页:
或于先世积集造作多疾病业等者:〈菩萨地〉说:菩萨异熟大力具足,谓性少疾,或全无病、有大堪能。又说:于诸众生以身供事,乃至广说用能增长身心势力饼饭糜等种种饮食施诸众生,是名菩萨大力具足因。(陵本三十六卷二页)此说先世多疾病业为因。翻彼应知。
「或于先世积集造作多疾病业等者:〈菩萨地〉说」。我们现在这是〈声闻地〉,下边是〈菩萨地〉。「〈菩萨地〉说:菩萨异熟大力具足」,就是菩萨的那个果报,他那个身体果报具足大力量,他的力量非常大。「谓性少疾」,他为什么力量怎么那么大呢?就是他那个色受想行识少病、少病痛,或者完全没有病。因为就是慈悲心,常常救护众生,这个功德所以得这种果报。「或全」、完全「无病」。「有大堪能」,他那个身体有大的能力,能作种种的事情。
「又说」,这个〈菩萨地〉又说:「于诸众生以身供事」,这个菩萨对于一切人,他的身体去侍奉你,给你做事、来为你服务,这个菩萨是这样子,「以身供事」。「乃至广说用能增长身心势力,饼饭糜等种种饮食施诸众生」,「乃至」到广说,中间还有很多事;就是这位菩萨在因地的时候,他能「用」,用什么呢?就是用这个饼饭糜等种种的饮食,布施给一切人、一切的众生、乃至畜生,他也是布施恶鬼、畜生、一切众生。这些东西能够增长身心的力量;你若不吃饭,还那有力量呢?菩萨能这样做,使令众生增长身心的力量。「是名菩萨大力具足」,他因地的时候做这种事情,令众生增长力量,所以他的果报,他身体也就有力量;有力量呢?气血充足了就没有病痛,是这么事情。
「此说先世多疾病业为因」,现在这一段文上说,「或于先世积集造作多疾病业,由彼为因多诸疾病」,这个文是说这个话;现在引这个菩萨地的菩萨没有病,就是这么回事。「翻彼应知」,你反过来就是这样子;所以你想没有病,多供斋好一点。我看在厨房里烧饭也容易令人没有病,你烧饭烧得好,人吃下去身体有气力,那么也就容易没有病;有病也容易好。所以这个轮组这件事,是有意思的。
这是第三个「多诸疾病」,也是加行的障。第四个「风热痰荫数数发动」。
戌四、风热痰荫数数发动
或由现在行不平等,由是因缘风热痰荫数数发动。
「或由现在行不平等」;前面是说过去你造作了一些错误的事情,使令你现在有病。现在这第四个是「由现在」,过去属于过去,现在呢?「行不平等」,你身口意发出来的「行」不合道理,不合道理也会令你有病,这个「行不平等」前面文解释过,那段文解释很多。「由是因缘风热」,这个风病,风病还有热病,「痰」也是病,「荫」、就是心脏病叫「荫」。「数数发动」,因为你行不平等了,你对身体就有伤害。伤害了呢,就不对了,这个四大就不平衡了,就各式各样的病就出来了;「数数」地「发动」,这是一样。
现在第五科「宿食住身」。
戌五、宿食住身
或有宿食住在身中。
你前几天吃的东西还没消化,还住在你身体里面,也会令你有病,这些事情。
酉二、远离障摄
或食粗重,多事多业、多有所作、多与众会。乐着事业、乐着语言、乐着睡眠、乐着喧众、乐相杂住、乐着戏论。
现在是「远离障」,前面是「加行障」;现在这是「远离障摄」。
「或食粗重」,你吃的东西、吃得不对劲,就使令你也是身体有问题,下边有解释。「多事多业」,这个「多业」,「业」就是你这件事办成功了,你有很多的财富,这叫做「业」;这个「事」呢、正在处理,正在处理的事情。正在处理的事情,你要做这个事;很多的财富你也要处理、你要去管理它,也很多事。「多有所作」,所以「事」也令你「多有所作」,「业」也令你「多有所作」,你要去做很多事。「多与众会」,很多的参与、很多的集会,这些事情。「乐着事业」,他欢喜这些事业的事情。「乐着语言」,他欢喜语言,这下面文有解释什么叫做「语言」。「乐着睡眠」,「乐着喧众」,就是这个喧闹的事情。「乐相杂住」,人与人总欢喜在一起住。「乐着戏论」,这下面都有解释。
这叫做「远离障摄」,就障碍你不能远离,你欢喜这个事情、你不能远离这些事情,而这些事情就是障碍你用功的,你要远离这个事情你才能用功。
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个「寂静障」,一个「加行障」、一个「远离障」、一个「寂静障」。
酉三、寂静障摄
乐自恃举、掉乱放逸、居止非处。
「乐自恃举」,就是欢喜自己有所恃,就高起来了、高慢,高慢这也是一个问题。「掉乱」,就是心里面掉举,心里面掉举散乱,这也障碍你修行。「放逸」,心里面欢喜在那休息一会儿,而提不起劲来修行。「居止非处」,你居住的地方不是适合修行的地方,这也都是「寂静障」。这些文下面都有解释。
申三、结
如是等类、应知一切名依内障。
这是结束这一段,这个内障说完了。
下面说「依外障」,分三科,第一科是「征」。
未二、依外障(分三科) 申一、征
云何名依外障?
「云何名依外障」呢?就从外方面来说明有些障道的事情,前面是依你自身。
这是第一科,是「征」。现在第二科解释,先「依不善士」。
申二、释(分二科) 酉一、依不善士
谓如有一、依不善士;由彼因缘,不能时时获得随顺教授教诫。
「谓如有一依不善士」,怎么叫做外障?就是譬如有一个人「依不善士」,他依止一个不是好人,他以他为依止,亲近他。「由彼因缘,不能时时获得随顺教授教诫」,你依止、你亲近那个不善士,由于那个人对你的影响力,你不能够「时时获得随顺圣道」的「教授教诫」,你得不到这个法门,那也不能修行。这是第一科「依不善士」。
第二科「依非处所」。
酉二、依非处所
或居恶处;于此住处,若昼日分、多有种种喧杂众集、诸变异事,若于夜分、多有种种高声大声、大众喧杂,复有种种猛利辛楚、风日恶触,或有种种人及非人、怖畏惊恐。
「或居恶处」,或者你居住的地方不好。「于此住处,若昼日分」,若白天「多有种种」的喧杂的声音,还有很多人在这里集会,「喧杂众集、诸变异事」,还有很多的花样,各式各样的事情。「若于夜分」,夜间的时候,「多有种种」的高声还有大声,大众的喧杂,这样子。「复有种种猛利」的辛楚,很多的辛苦,「楚」也是苦。「风日」,这个风令你苦恼,这个地方有这种风容易令你身体痛,这个太阳对你也不好。「恶触」就是不好的东西来触动你。「或有种种人及非人」,或者是人来怖畏你,使令你惊恐;还有非人、鬼神也来怖畏你,令你生恐怖心。这是这样的地方,你不应该住在这里。
申三、结
如是等类、应知一切名依外障。
这个外障说完了。
这个内障、外障都说了。这前面是「广辨」,下面是「略义」,分二科,第一科「结前生后」。
午二、略义(分二科) 未一、结前生后
如是广辩内外障已,复云何知此中略义?
「如是广辩内外障已,复云何知此中的略义」呢?这是「结前生后」。
下面第二科「标列随释」,分四科,第一科「标」。
未二、标列随释(分四科) 申一、标
谓于此中略有三障。
这等于说,这个「略义」是解释前面的文。这里边说了这么多的障,其实简单地说就是三障。
申二、列
一、加行障,二、远离障,三、寂静障。
一个「加行障」、一个「远离障」、一个是「寂静障」,就是这么三种障。「加行障」,障碍你修行这件事。「远离障」,障碍你远离。这个东西有吸引力就把你吸住了,你不能到寂静处去,你不能去;我这里有很多的财富,你非得管理他不可,你放下;放不下,不行。第三是「寂静障」,就是你正式修止观名为寂静,也有障碍。
下面第三,分三科,第一科是「加行障」,先是「征」。
申三、释(分三科) 酉一、加行障(分三科) 戌一、征
云何加行障?
这是「征」。下面第二科解释,先「标举」。
戌二、释(分三科) 亥一、标举
谓若此障会遇现前,于诸善品所有加行,皆无堪能亦无势力。
「谓若此障会遇现前」,这样的障碍的事情「会遇现前」,「会」就是「遇」,你遇到了的时候,这个障碍「现前」,正在显现你的面前的时候。「于诸善品所有加行皆无堪能」,这种障碍出现的时候,对于各式各样的「善品」,「品」者类也,各式各样的善法;你拜佛、你要诵经、你要念持咒、或者你要静坐,这些「善品」,所有的这些应该努力的修行的事情,「皆无堪能」,你不行!你身体没这个能力,「亦无势力」。这个「堪能」和「势力」前面解释过了。
亥二、征因
此复云何?
现在第二科就是「征」。
为什么这种障碍现前了,我就没有能力去修行呢?这是问。
下面解释,第三科是列出来一个事。
亥三、列事
谓常疹疾困苦重病、风热痰荫数数发动。或有宿食住在身中。或被蛇蝎、百足、蚰蜒之所蠥螫。或人非人之所逼恼。又不能得衣食卧具病缘医药及余什具。
「谓常疹疾」,就是我常常有病,这「疹」就是有疮,有疮也或者是常常有病。「困苦重病」,这个病若轻病还不要紧,也还可以用功修行;现在说是令你困苦的重病,那就不行,这个修行就有困难了。「风热」风病、热病、痰病、荫病,「数数」地「发动」,暂时地发动、以后就不发动,也不要紧;现在它是常常地发动。「或有宿食住在身中。或被蛇蝎、百足、蚰蜒之所蠥螫」。我以前把这个字念错了,念我「ㄉㄢˋ」,前面我们有过这个字,我以前查字典查不到这个字,现在查到了,它是念「蠥ㄋㄞˋ」,实在也是虫子。这两个字都是虫子行毒。这个蛇、或者蝎、或者百足、或者蚰蜒,它这个毒放到你身上去,这还了得吗?不可以。「或人非人之所逼恼」,这也是不行。「又不能得衣食卧具病缘医药及余什具」。这些障,这些事情就障碍你修行。
戌三、结
如是等类,应知一切名加行障。
这是第一科。
现在第二科是「远离障」,先「征」。
酉二、远离障(分二科) 戌一、征
云何远离障?
「远离障」是什么意思?
戌二、释(分二科) 亥一、举事(分二科)
天一、列(分八科) 地一、食麤重等
谓食粗重、多事多业、多有所作。
「谓食粗重」这下面解释,先举这个事,先列出来,先说「食粗重等」。你吃的东西不对劲,还有「多事多业、多有所作」。这也是不行。
《披寻记》八七一页:
谓食粗重等者:谓或食已令身沉重、无所堪能不任修断;或有食已令心迟钝不速得定;或有食已令入出息来往艰难;或有食已令心数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如是一切,名食麤重。买卖营为种莳林木畜憍赊耶妙卧具等,如是一切名多事业。即于彼彼事业或欲思量或起功用,是名多有所作。
「谓食粗重等者:谓或食已」你吃完了这个饮食以后,「令身沉重」,心里面沉重,身体感觉沉重。「无所堪能」,就没有能力了。「不任修断」,就是不能去修学圣道,断烦恼这个事情不能做。「或有食已令心迟钝」,本来你很灵敏的,现在吃完了饭以后心就迟钝。「不速得定」,不能够很快就得定;本来你静坐还很好的,吃完了这个东西以后就不对了,坐在那里心里面就是不相应。「或有食已令入出息来往艰难」,出入息有困难。「或有食已,令心数为惛沈睡眠之所缠扰」,吃完了这个东西就会这样子。「如是一切名食粗重」,这是一回事。这食粗重解释完了。
这「多事多业、多有所作」,怎么讲呢?「买卖营为」这些事情,做买卖;买这个东西、卖那个东西,做很多事。「种莳林木畜憍赊耶妙卧具等」,做这个事情,欢喜做这个事情,「如是一切名多事业」。「即于彼彼事业或欲思量或起功用是名多有所作」,你表面上还是没有做,但是心里面在计画的时候,那也是障碍你用功修行。说起了「功用」,已经采取行动去做这件事情,那更是不能修行了,叫「多有所作」。
这是「食粗重等」,下面是「乐着事业」。
地二、乐着事业
或乐事业,由此因缘爱乐种种所作事业,彼彼事中其心流散。
「或乐事业,由此因缘爱乐种种所作事业」,就是你欢喜做这些事情。「彼彼事中其心流散」,你一样一样事情去做的时候,你这个心就在那里活动,就不能修学圣道。
地三、乐着语言
或乐语言,由此因缘虽于远离断寂静修,有所堪能有大势力,然唯读诵便生喜足。
这是第三科「乐着语言」。「乐着语言」,看他怎么讲;「由此因缘,虽于远离断寂静修,有所堪能」,说是我身体也没有病,我吃的东西也合适,没有这么多的问题,我也不去做很多事,那我正好可以用功修行了嘛!不;但是他是欢喜语言。「由此因缘」,因为没有前面这么多的障,那么他就可以「于远离断」,就是远离尘劳,在寂静的地方修学圣道、能断烦恼,可以做这件事,可以在寂静处修止观。「有所堪能」,有这种能力可以做这个事了。「有大势力」,这个人力量很大,他的确是用功是合适的。「然唯读诵便生喜足」,然而这个人就是读一读经,读经、诵经就满足了,他不想要修止观。这样子你想得圣道还是不行的,还是不对。
《披寻记》八七二页:
虽于远离断寂静等者:谓远离中修习除断恶不善法,是名断修。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名寂静修、此显虽无食粗重等种种过失,堪任修断及修寂静,然乐语言能障远离,以于已闻已所受法,唯大音声若读若诵便生喜足故。
「虽于远离断寂静修等者:谓远离中修习除断恶不善法」,这个「断」,是远离恶不善法,是名叫做「断修」。「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名叫做「寂静修」。「此显虽无食粗重等种种过失,堪任修断及修寂静,然乐语言能障远离」,他只是欢喜读诵就好了,不想深入地修止观,这样子也还是能障碍你远离。「以于已闻已所受法,唯大音声若读若诵便生喜足故」,你还是不能断烦恼,这只是算闻慧嘛!读诵是属于闻所成慧这个范围内的。你思慧都没有,更谈不到修慧,那他也还是不能够转凡成圣,小小的栽培一点善根而已。
但是我想这个事情,一方面他不知道怎么修行,你说你让他修止观,他不知道怎么修行啊!只好照本读可以,这个事情不用人教也可能做得到。这就是我们现在中国佛教的遗憾的事情。
地四、乐着睡眠
或乐睡眠,由此因缘惛沈睡眠常所缠绕,为性懈怠,执睡为乐、执倚为乐、执卧为乐。
这是第四科「乐着睡眠」。
「或乐睡眠,由此因缘惛沈睡眠常所缠绕」,因为欢喜这件事,所以常常是惛惛沉沉老睡觉。「为性懈怠」,这个人为什么欢喜睡眠呢?他那个心就是「懈怠」,就是这个勇猛精进拿不出来,不能勇猛精进。「执睡为乐」,他执着睡觉是快乐的事情。「执倚为乐」,倚在那里、靠在那里。「执卧为乐」,就是这样子,所以「乐着睡眠」,这也是障碍修行了。
第五科是「乐着喧众」。
地五、乐着喧众
或乐喧众,由此因缘乐与在家及出家众,谈说种种王论、贼论、食论、饮论、妙衣服论、淫女巷论、诸国土论、大人传论、世间传论、大海传论,如是等类能引无义虚绮论中,乐共谈说,枉度时日。
「或乐喧众」,或者这个人欢喜「喧众」。「由此因缘乐与在家及出家众,谈说种种」的「王论」,其实就是谈政治的事情;谈这个「贼论」和这个「食论、饮论」,这个有营养、那个是怎么地。「妙衣服论」,还有「淫女巷论、诸国土论」,「大人传论」,这可能就是历史的事情,还「世间」的「传论」,还有「大海」的「传论」。这个「传」就是记,传记,你读这个书就会有很多的议论。「如是等类能引无义虚绮论中,乐共谈说」,这一类的东西有什么不好呢?「能引无义」,能引出来很多的过失。「虚绮论中」,这虚妄的「绮论」,就是美好的言论,谈起来头头是道,其实都是虚妄的,没有什么真实的意思。这种事情,「乐共谈说」,就是欢喜在一起谈论这些事情。「枉度时日」,把宝贵的时间就都这样空过了,这个事情真是遗憾。
地六、多与众会
又多爱乐数与众会,彼彼事中令心散动、令心扰乱。
这是第六科「多与众会」。「又」多多的「爱乐」,他欢喜「数与」大众集会,大家发通知开会,做这些事情。「彼彼事中令心散动」,那一样一样的事情使令你心里面在那里动,在那里散乱。「令心扰乱」,本来你也可以寂静住,但这些事情来了就扰乱你的心。或者你主动的去做这些事情,或者这个事情来扰乱你,你就非参加不可,就这些事情。
地七、乐相杂住
或乐杂住,由此因缘诸在家众及出家众,若未会遇思慕欲见、若已会遇不欲别离。
这是第七科「乐相杂住」。「或乐杂住」,什么叫「杂住」呢?「由此因缘诸在家众及出家众,若未会遇」,大家没有到一起,「思慕欲见」,心里面就想念、想念他,想要同他见面,就是想念。「若已会遇」,就「不欲别离」,这个事情。
地八、乐着戏论
或乐戏论,由此因缘乐着世间种种戏论,于应趣向好乐前行,于远离中喜舍善轭。
这第八科「乐着戏论」,这「乐着戏论」的解释有点不同。
「由此因缘乐着世间种种的戏论」,这里面很广了,都是没有意义的虚妄分别。「于应趣向好乐前行」,看这文的解释;「应趣向好乐前行」,譬如施主请你吃饭,施主有很多的物品同大家结缘,他就偏要在前面先拿到;「好乐前行」就是这个意思,好走在大众的面前;或者这个人「好乐前行」。
「于远离中喜舍善轭」,这个「远离」、远离尘劳的事情,这个地方就是一个修行的好环境;或者很多人在那里用功修行,你也到那里去,那你非修行不可;如果你不修行,同那里就不合适,是这么一个境界。但是这个人对这种境界「喜舍善轭」,就心里面欢喜不要去!不要到那里去!是这个意思。这个「善轭」就是面对还有一个恶轭,还有一个不好的轭;这个「轭」是什么东西呢?就是我们中国的农业、农村的社会,那个牛马拉车!那个车把它控制住了,那个牛跑不掉、马也跑不掉、能控制,非要这样拉、拉车不可。
那么这就是表示这个我们出家人这修行的事情,这个大环境就是这样子,你入了这个环境,他这个对你有这个影响力,你非要用功修行不可,那么这叫做「善轭」。这个大环境你到那里边,你非放逸不可!你不生烦恼不可以!那叫恶轭,那就是烦恼轭。现在是「善轭」,就是这个大环境是一个适合修行的。那他呢?「喜舍善轭」,我不去!我不去!我不到那儿去!「喜舍善轭」。这个人「乐着戏论」就是这样子。
天二、结
如是等类众多障法,应知一切名远离障。
这是结束这一段。是像前面说的这一类的,众多的障碍的事情,应该知道这一切都是属于「远离障」,障碍你远离的。
亥二、显障
若有此障会遇现前,难可舍离阿练若处山林旷野边际卧具,所有贪着,亦不能居阿练若处冢间树下空闲静室。
「若有此障会遇现前」,这下面第二科「显障」。你若有这样的障碍现前了。「难可舍离阿练若处山林旷野边际卧具所有贪着」,那么你这样的障碍现前了的时候,你很难舍离这些障碍;你到阿练若处去、到山林里边去、到旷野那里面去,那里的「边际卧具」、那里的生活所需的这些资具,都是最不好的,所以叫做「边际卧具」;你也不愿意到那里去。「所有贪着」,其实这个文有一点错乱了。就是这些障碍现前了,这障碍是你爱着的事情,你不容易弃舍你这个爱着的事情,你不愿意到山林里边去。就算是去了呢,「亦不能居阿练若处冢间树下空闲静室」,去了、到那儿也不能长住,这些地方不能住。那么这就是障碍,就不能修行了。
酉三、寂静障(分四科) 戌一、征
云何寂静障?
这个「加行障」、「远离障」这两个障解释完了。现在说第三个「寂静障」,分四科,第一科「征」。怎么叫做寂静障呢?
下面第二科「标」。
戌二、标
谓寂静者:即奢摩他毗钵舍那,有奢摩他障、有毗钵舍那障。
「谓寂静者:即奢摩他、毗钵舍那」叫做「寂静」,因为它能够断烦恼;烦恼是浮动的,断烦恼就寂静了。谁能断烦恼呢?就是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两个方法。你只是读诵不可以,它没有这个力量。
「有奢摩他障有毗钵舍那障」,这个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是断烦恼的,但是我们人呢,也有一种事情,障碍你修奢摩他、障碍你修毗钵舍那,这就叫做「寂静障」。这是解释名字。
现在下边解释这个道理,分两科,第一科是「别显」,先说「奢摩他障」,先是「征」。
戌三、释(分二科) 亥一、别显(分二科)
天一、奢摩他障(分四科) 地一、征
云何奢摩他障?
「云何奢摩他」的障碍呢?
地二、标
谓诸放逸及住非处。
这奢摩他的障碍就是两种;一个是「放逸」、一个是「住非处」这两种。
这是「标」。下边第三科解释,先解释这个「放逸」。
地三、释(分二科) 玄一、由诸放逸
由放逸故或惛沈睡眠缠绕其心;或唯得奢摩他便生爱味,或于下劣性心乐趣入,或于暗味性其心乐着。
「由放逸故或惛沈睡眠缠绕其心」,怎么叫做「放逸」呢?就是他「放逸」,其实这个「放」就是不能够摄心修止观,这个「逸」就是安逸,就是欢喜不要辛苦;怕辛苦,我去睡觉去。「惛沈睡眠缠绕其心」,这个「惛沈」也缠绕其心,「睡眠」缠绕你的心。
「或唯得奢摩他便生爱味,或于下劣性心乐趣入,或于暗昧性其心乐着」,这是说这个事。「或唯得奢摩他便生爱味」,说这个修行人他也用功修行,修行呢,只是得了一个止,他心里就非常的欢喜,其实这个地方有问题。「或于下劣性心乐趣入」,这个下劣的事情,是不应该到那里去做那个事,但是他心里就欢喜到那个下劣的事情去。「或于暗昧性其心欢喜乐着」。
《披寻记》八七三页:
或于下劣性心乐趣入等者:此说诸欲、名下劣性。惛睡、名暗昧性应知。
「或于下劣性心乐趣入等者:此说诸欲名下劣性」,其他的色声香味触的事情是下劣性,那么就欢喜到欲的境界里边去放逸。「惛睡名暗昧性应知」,「或于暗味性」是什么呢?就是惛睡,惛睡叫「暗味性」,其心欢喜惛睡。
玄二、由住非处
由住如是非处所故,人或非人喧杂扰乱、他所逼恼、心外驰散。
前面说是「放逸」,这上面这件事很应该注意,「唯得奢摩他便生爱味」也叫做「放逸」。我们认为要是这个人得了定了的时候,应该赞叹他了;但是这个地方说:你不修毗钵舍那,叫做放逸!这个《瑜伽师地论》上有这么一句话,若是不读经论的时候…当然我现在又是犯口过。不读经论,在禅堂里把眼睛闭上,也可能会得定了,不得了!我开悟了!其实是怎么回事?
「由住如是非处所故」,这是第二科「由住非处」。「由住如是非处所故」,由于你住的那个地方不是修道的地方,那有什么问题呢?「人或非人喧杂扰乱」,或者人喧杂扰乱、或者非人喧杂扰乱。「他所逼恼心外驰散」,为人非人所「喧杂扰乱」使令逼恼你,你心里面不能安住修止观,就是向外面去跑了。
地四、结
如是名为奢摩他障,当知此障能障寂静。
能障碍你,寂静住有困难。
天二、毗钵舍那障(分三科) 地一、征
云何毗钵舍那障?
这是第二科「毗钵舍那障」。下边第二科「标」。
地二、标
谓乐自恃举及以掉乱。
「谓乐自恃举及以掉乱」,就是这个人欢喜高慢、「及以掉乱」,这两个毛病使令他不能修毗钵舍那。
下面第三科解释,先解释「乐自恃举」。
地三、释(分二科) 玄一、乐自恃举(分二科) 黄一、由族姓等(分二科) 宇一、辨(分二科) 宙一、举因(分二科) 洪一、生高族姓
乐自恃举者:谓如有一作是思惟:我生高族净信出家,非为下劣;诸余苾刍则不如是。由此因缘自高自举、陵懱于他。
「乐自恃举者」,念「ㄧㄠˋ」也可以,念「ㄌㄜˋ」也可以。怎么叫做「自恃举」呢?「谓如有一」,有这么一个人。「作是思惟:我生高族」,我生在高贵的家族里边,或者我父亲是皇帝、我父亲是国务总理、我父亲是省主席,「高族」。「净信出家」,我出家的时候,我对于佛法有学习过佛法,我有清净的信心出家的。「非为下劣」,这就是贬斥其他的人,我不是说是没有饭吃出家的,「非为下劣」。「诸余苾刍则不如是」,其他的苾刍,你们谁能赶上我?是这样子。「由此因缘自高自举」,由这样因缘嘛!所以他自己就高慢起来了;自己的「举」,「自举」实在来说,别人不知道他自己就向人介绍,怎么怎么地…那就是「自举」。「陵懱于他」,就轻视别人、瞧不起别人。
洪二、生富族等
如是我生富族,净信出家非为贫匮,我具妙色喜见端严,多闻闻持其闻积集、善巧言词语具圆满,诸余苾刍则不如是。由此因缘自高自举、陵懱于他。
这是第二科「生富族等」。「如是我生富族」,如果说这个人,他不是说是他父亲在社会是高族、高贵的种族;现在「生富族」,有财富的人家。他「净信出家非为贫匮」,并不是贫穷人出家。「我具妙色喜见端严」,是他自己的身体相貌庄严,「喜见」、人所喜见的端严的相貌。而「多闻」,还有「闻持」,「其闻积集」,「善巧」的「言词」,「语具」也「圆满」,有这么多的优点。「诸余的苾刍则不如是,由此因缘自高自举、陵懱于他」,轻视他人。
《披寻记》八七三页:
多闻闻持等者:无量经典初中后分皆能听受,故名多闻。随所闻义皆能忆持令不忘失,故名闻持。数习文义令其坚住,是故说名其闻积集。此如《佛地经论》释。
「多闻闻持等者:无量经典初中后分皆能听受」,这个事不容易,「皆能听受」,故名叫作「多闻」。「随所闻义皆能忆持令不忘失,故名闻持」,这也不容易;有「文持」还有「义持」故名「闻持」。「数习文义令其坚住是故说名其闻积集」,他数数地来温习,来学习文、学习义,使令这个文义在内心里面「坚住」不忘失,「是故说名其闻积集」,此如《佛地经论》解释这件事。
宙二、显障
彼由如是自高举故;诸有苾刍耆年多智、积修梵行,不能时时恭敬请问。彼诸苾刍亦不时时为其开发未开发处、为其显了未显了处,亦不为其殷到精恳、以慧通达甚深句义、方便开示,乃至令其智见清净。
「彼由如是自高举故」,他自己高举。「诸有苾刍耆年多智」,其他的已经出家多少年的比丘。「耆年」,出家二十年了、出家三十年、四十年、五十年,这是「耆年」。「多智」,智慧很高的、很多的、很广博的。「积修梵行」,梵行修了很久了。「不能时时恭敬请问」,这个高举的这个新出家的这个人,他不能去恭敬地请问。「彼诸苾刍亦不时时为其开发未开发处」,这个深隐的要义需要给他开发;但是这些比丘,你不请问他,那些比丘也就不会去讲解这件事。「为其显了未显了处」,这个表面上很难明了,就是还隐藏在里边的事情,这样的意义需要用语言去显了。那么这些人呢?你这么高慢,那些比丘也就不给他做这件事。
「亦不为其殷到精恳」,也不会因为他「殷到精恳」,就说那个高慢的人或者表示一点「殷」勤之意「到」这个比丘这儿来,很诚恳的请求;也不会因为他「殷到精恳」,「以慧通达甚深句义、方便开示」,也不会用他这个长老的智慧所通达的「甚深句义」,为他「方便开示」。这个高慢心,你太高慢了,这些长老就不愿意开示他了。「乃至令其智见清净」。你为他开示呢,他若学习使令他的智见会清净;现在不做这件事。
宇二、结
如是名为乐自恃举毗钵舍那障。
你太高慢了,对自己有这么多的障碍。
黄二、由少证得(分二科) 宇一、辨
又如有一、唯得少分下劣智见安隐而住,彼由如是少分下劣智见安住便自高举,自高举故便生喜足更不上求。
「又如有一」,一个人,他也用功而且有一点成就的。成就多少呢?「少分」地、「下劣」地「智见」,他这个智见小小的有一点,但是他就「安隐而住」,就停在那里了。「彼由如是少分下劣智见安住」的关系,「便自高举」,就认为自己很高了,不是说他的高族、他有财富、不是这个高慢;是因为自己有一点小小的成就,就高起来了。「自高举故便生喜足」,就是满足了,「更不上求」,更不向上去寻求。
宇二、结
是名乐自恃举所作毗钵舍那障。
这是一点。就讲到这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