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3)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38
<p>申四、善能教诫(分三科) 酉一、征</p>
<p>云何名为善能教诫?</p>
<p>这还是解释善友的相貌,这是第二科「能作五事」,「能作五事」里面现在是第四科「善能教诫」。</p>
<p>怎么叫做「善能教诫」呢?</p>
<p>&nbsp;</p>
<p>酉二、释(分二科) 戌一、标</p>
<p>谓于大师所说圣教,能以正法、以毗奈耶平等教诲。</p>
<p>这下面解释,分二科,第一科是「标」。</p>
<p>「谓于大师」就指佛说,就是这位善友他对于佛所宣说的「圣教」,佛所说的「圣教」就分二类;一类是「正法」,一类就是「毗奈耶」就是律,法与律。这位善友他有能力以正法和律,「平等」地「教诲」你,这就是你的好朋友。这是「标」。</p>
<p>下面就是「辨」,也就是说明的意思,分三科,第一科是「调伏」。</p>
<p>&nbsp;</p>
<p>戌二、辨(分三科) 亥一、调伏</p>
<p>或轨范师、或亲教师、或同法者、或余尊重、等尊重者,如实知彼随于一处违越毁犯;便于时时、如法诃责治罚驱摈、令其调伏。</p>
<p>「或轨范师、或亲教师」,你这个好朋友是谁呢?或者是「轨范师」、就是阿阇黎,或者是和尚、就是「亲教师」。「或者法者」或者是和阿阇黎、和和尚同学一个法门的人。「或余尊重等尊重者」,或者其余的和轨范师或亲教师同学的人,这些人也是你应该尊重的,也是你的好朋友。「等尊重者」,另外的人,不是同学,但是那个人和你应该尊重的人是一样的,叫「等尊重者」。这一共是五种人,这五种人都是你的好朋友。</p>
<p>「如实知彼随于一处违越毁犯」,这五种人能够「如实」地就是真实地,知道那一个人、也就是他的弟子。「随于一处」,随种种因缘在一个地方,「违越」了轨则,「毁犯」了禁戒。「便于时时如法诃责」,这五种人里面哪一种,他就会对你「时时」地、「如法」地「诃责」你,就是合法地,不违背佛所说的法与律,就是遵循佛的法与律来诃责你;如果你的过失是轻微地,他祇是诃责你,若稍重一点就是「治罚」你,再最严重地就是「驱摈」你了,把你驱逐出去了,「驱摈」。这个什么意思呢?是「令其调伏」,就是使令你的烦恼得调伏,这三个方法;诃责、治罚、驱摈,用这三个方法来调伏你的烦恼。</p>
<p>这是第一段是「调伏」。下面第二段是「摄受」。</p>
<p>&nbsp;</p>
<p>亥二、摄受</p>
<p>既调伏已;如法平等、受诸利养,和同晓悟收敛摄受。</p>
<p>「既调伏已;如法平等、受诸利养」,如果你能接受他的教诫,他的诃责、治罚、驱摈,你的烦恼得调伏,恢复正常了,就是「如法平等」,那你的和尚、阿阇黎…乃至等尊重者这些人,还是依据佛的法与律,同你是平等地「受诸利养」,就是在大众僧里面,身份是平等地,接受所有的利养。</p>
<p>「和同晓悟」,「和同」,大家和在一起,共同来做这件事,是无差别。「晓悟」,也就明白什么叫做「犯」,什么叫做「不犯」。「收敛摄受」,若是有些不如理作意地,又有什么错误,你赶快地「收敛」回来,有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你要努力地去成就叫做「摄受」。大家就是共同地在这里继续地来修学圣道,那么这叫做「摄受」。前面虽然是诃责了、治罚了、驱摈了,但是你若调伏了,还是回到大众僧里面来,大家还是平等的修学圣道。</p>
<p>这是第二科。下面第三科是「教诲」。</p>
<p>&nbsp;</p>
<p>亥三、教诲&nbsp;&nbsp;&nbsp; </p>
<p>于所应作及不应作,为令现行不现行故。于其积习,及不积习,教导教诲。</p>
<p>这个「善能教诲」这个意思,它的大意就是,对「于所应」该「做」的事情,你要努力地去把这件事做好,「为令现行」。「不应」该「做」的事情,有过失地,有罪过的事情,你不可以做,就是令「不现行」,这就是善能教诫的意思。</p>
<p>「于其积习」,这还是「教诲」这一段的文,「于其积习,及不积习,教导教诲,如是名为善能教诫」。前面说是这个「现行不现行」的意思就是这样子,「于其积习」,对于这一个人,他积集了很多的这种习性,做了错误的事情,一次又一次地做。「及不积习」,对于有功德、有意义事情,不能努力地去积习、去做。那么这位善知识,你这位好朋友能「教导」你。你这个不积习的事情,他来教导你积习;你这个错误地积习,他「教诲」你,你不要去积习去。</p>
<p>&nbsp;</p>
<p>酉三、结</p>
<p>如是名为善能教诫。</p>
<p>这就是你的好朋友的功德,对于你的好处,就是这样子。</p>
<p>&nbsp;</p>
<p>申五、善说正法(分三科) 酉一、征</p>
<p>云何名为善说正法?</p>
<p>这是第五个「善说正法」,分三科,第一科是「征」。</p>
<p>第二科解释,解释里面第一科是说「正法」,什么叫做「正法」?这一科里分二科,第一科「世间」的正法,先「标」。</p>
<p>&nbsp;</p>
<p>酉二、释(分二科)&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戌一、正法(分二科)&nbsp; </p>
<p>亥一、世间(分二科)&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天一、标</p>
<p>谓于时时,能善宣说,初时所作无倒言论。</p>
<p>就是你这个好朋友,他时时地来教导你,他能够善巧方便地为你宣说,「初时所作」,就是初开始来到佛法里面应该做的事情。「无倒言论」,他宣说这个事情的时候,说的非常地正确,没有错误地言论。这是「标」。</p>
<p>下面正式说出来。</p>
<p>&nbsp;</p>
<p>天二、释</p>
<p>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于诸欲中、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净品法。</p>
<p>这个「初时所作」的正法是什么呢?「所谓施论」,就是你要对别人有同情心,你有力量的话你要对他有点布施,这样的无倒言论,就是要有点好心肠。「戒论」,不可以做错误的事情,恶法不可以做。这个「施论」就是善法你应该学习,有错误的事情不要做就是「戒论」。「生天之论」,有了施,有了戒,你有这样的思想行为,就不会到三恶道去了。这个「生天之论」是进一步要生到天上去,生到天上去就是到梵天,那就是修禅定了,就是施戒这样的善法为基础,进一步修禅定,修禅定是生到梵天上的一种法,加起来就是施戒修,这是「初时所作」,初来到佛法里面来应该这样学习。</p>
<p>「于诸欲中,能广开示、过患出离清净品法」,什么叫做「生天之论」呢?这上说这「生天」、生到色界天上去,其实明白就是这样意思;「于诸欲中」,对于欲界里面的欲,各式各样的欲,色声香味触这五欲,「能广开示」,你这个好朋友能够详细地开示,这个欲是有「过患」的,追求很苦,保护还很苦,失掉了也是很苦恼,有很多的灾患,有很多的病痛;开示你这个欲有过患。「出离」,然后你要不爱着这个欲,要从欲里面出来,那就是要修禅定了,你有施戒的基础,然后多静坐,成功了那就叫做「清净品法」。你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得无色界的四空定了,这是离欲的清净这一类的法。这是在学习佛法之前,先应该有这样的基础。</p>
<p>&nbsp;</p>
<p>亥二、出世间</p>
<p>又于时时,宣说超胜四种圣谛相应言论。所谓苦论、集论、灭论、道论。</p>
<p>这是第二个正法,「正法」分二类,第一类是「世间」的正法,就是世间的善法,还是不能得涅槃的。下面是「出世间」的善法。</p>
<p>「又于时时」,你这个好朋友,他到一个时候,又能「宣说」,「超」过世间善法,比世间善法更殊「胜」的善法,就是「四种圣谛」「相应」的「言论」。「所谓苦论、集论、灭论、道论」,这四种言论是圣人才能够认识的,所以称为「圣谛」,为你讲解这个四圣谛的言论。</p>
<p>前面这是把正法这二种说完了,下面就是叫做「善说」,第二科「善说」,分二科,第一科是「语具圆满」。</p>
<p>&nbsp;</p>
<p>戌二、善说(分二科)&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亥一、语具圆满</p>
<p>为诸有情得成熟故,为诸有情得清净故,为令正法得久住故,宣说相应、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名句文身、所有言论。</p>
<p>这个宣说出世间的正法,这也包括世间的正法。你的好朋友为你宣说这样的正法,你的好朋友的动机是什么呢?他表面上为你说正法,他内心里面是怎么意思呢?「为诸有情得成熟故」,就是为了学习佛法的人,他的善根能够成熟;就是善根还没成熟,现在若这样学习,就是帮助他成熟。那么这就是在外凡和内凡的这个阶段,这是叫做「得成熟」。</p>
<p>「为诸有情得清净故」,进一步就是得圣道了。由外凡进步到内凡,由内凡进步到见道,就是圣人。现在是〈声闻地〉,就是到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那就心得清净了。他因为他能调伏烦恼,烦恼得调伏心得清净了。你的善友,你的好朋友为你宣扬正法的时候,内心就是这样,他的内心;令你善根得成熟,令你内心得清净、三业清净。这是内心里面二个目的,下面还有第三个。</p>
<p>「为令正法得久住故」,你的这个好朋友心里面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佛的「正法」,世间的善法和出世间的善法都是「正法」,能在世间久久地住持而不失坏,常住在世间饶益一切众生,不但是你一个人。</p>
<p>「宣说相应、助伴、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名句文身,所有言论」,前面是说他的动机,下面就正式地表现于外的这种行动了。有了这样地动机,就为你「宣说相应」的,与四圣谛相应的这种言论,为你说这个言论,前面施戒修也应该在内,这些相应的言论。「助伴」,这个世间的善法,为出世间善法的「助伴」,你不能直接就学习出世间的善法,你要有世间的善法作助伴,这个出世间的善法才容易生起来,叫「助伴」。又是佛说的与四圣谛相应的这个教法,能帮助你修行,你说你现在修学止观了,修学四念处,但是你时时要有修多罗作「助伴」,你时时要读这个经典,用语言文字的这个圣教为你作「助伴」,他能够资养你的止观,所以叫做「助伴」。</p>
<p>「随顺」,言教的修多罗它有一种作用,就是能随顺涅槃;它不是涅槃,但是它能随顺这个涅槃,能向涅槃那边去,它有这个作用。所以你不可以…说「我修止观」、你又不读经了,不可以,你还是要读经,还是要听经地,「随顺」。「清亮」,你在修行的时候,你还是要去读这个语言文字的修多罗有什么好处?他能帮助你得「清亮」,这个「清」净就是无漏的、「亮」就是光明,光明就是智慧,能得到无漏的智慧,这个言教的修多罗它有这个作用,「清亮」,这个得无漏的智慧。「有用」,这个言教的这个佛法,它能够帮助你得涅槃,有这个作用。「相称」,它与你的身口意用功修行是相合地,相契合地,所以这个言论还是很重要。「应顺」,这样的言论能帮助你引发出来这么多的义利,所以你应该顺,应该随顺这个修多罗。</p>
<p>这样说就是宣说这个「相应」的「名句文身」、「助伴」的「名句文身」,「随顺、清亮、有用、相称、应顺」的「名句文身」,「所有」的「言论」,就是在为你宣说这样的正法,而这个是属于语句的圆满。</p>
<p>下面是「随顺清净」。前面这个「善说」分二科,下面是第二科「随顺清净」,分二科,第一科是「随顺」。</p>
<p>&nbsp;</p>
<p>亥二、随顺清净(分二科) &nbsp;&nbsp;&nbsp; 天一、随顺</p>
<p>又此言论、应时而发。殷重、渐次、相续、俱有、令其欣庆,令其爱乐,令其欢喜,令其勇悍,无所诃摈。相应、助伴、无乱、如法,称顺众会。</p>
<p>「又此言论、应时而发」,这前面说这样多的「言论」,也就是佛的正法,当然主要是苦集灭道四谛。这样的言论「应时而发」,你的好朋友,这「应时」实在就是随时地要为你教授,要教授你,是这个意思。</p>
<p>「殷重」,就是不可以慢缓,不可以缓慢;这件事做起来,就是要很尊重这件事,来继续的来学习这样地言论。「渐次」,学习的时候当然有次第,大的方向的次第:先学习世间善法、有施戒修,然后再学习出世间的圣道,那么这也就是次第,「渐次」地学习。或者是先学习戒、而后学习定、而后学习慧,这叫做「渐次」。「相续」,不要间断,你不要说是:我学习二天我就告假了,停了一年再去学习,这样不行;要「相续」不断地学习。「俱有」,而这个法里面,有文它就有义,有义也有文,这个文义都是俱足,「俱有」。</p>
<p>「令其欣庆,令其爱乐,令其欢喜」,而你这个好朋友为你教授的时候,能令你心里面心欢喜、「欣庆」。欢喜什么呢?你感觉到这生死里流转很苦啊!现在来了一个大船来救你,你心里有多欢喜呢!佛法就是苦海的舟航,的确是这样意思,感觉到欢喜,令你欢喜。「令其爱乐」,这样的佛法能改变你的行为,「我再不做恶事了」,心里也欢喜。我不做恶事,将来就不到恶道,不流转生死。「令其欢喜」,能断掉你的烦恼,你这样学习佛法,你心里头欢喜。「令其勇悍」,你心里面学习这种佛法,会发出来勇猛的力量修学圣道,「勇悍」。「无所诃摈」,这个法里面完全没有过失,没有地方可以诃责的,「无所诃摈」;而你学习了的话,也是无所诃摈。</p>
<p>「相应」,你的身口意也与理「相应」。「助伴」,这里面这戒定慧互为「助伴」的,戒能帮助定,其实戒也能帮助慧;定也能帮助戒;而慧也能帮助定,也能帮助戒,它是互为助伴的;不可以只是有戒,也不可以只是有定,只是有慧,不可以,这三种圣道你都要俱足地。「无乱」,你这样学习了,你这身口意三业没有颠倒的错乱,就都「如法」,就随顺了佛的法与律,契合了佛的法与律。「称顺众会」,你的好朋友为你宣说这个佛法,不但是和你一个人是相应的,和所有的学习的人都是相应的,叫「称顺众会」。</p>
<p>&nbsp;</p>
<p>天二、清净</p>
<p>有慈怜心,有利益心,有哀愍心,不依利养、恭敬、赞颂,不自高举,不陵懱他。</p>
<p>这第二科是「清净」。</p>
<p>「有慈怜心,有利益心,有哀愍心,不依利养恭敬赞颂」,这都是说是你的善友,他「有慈怜心」,就是希望你能够得到功德,这是「慈怜心」。「有利益心」,不但是有这个心,而随时令你得到利益地,也有这种心。「有哀愍心」,你有一些苦恼的事情,他也有哀愍心,令你解除苦恼。</p>
<p>「不依利养恭敬赞颂」,你这个好朋友他并不希求利养,也不希求你的恭敬,你的赞叹的。「不自高举」,也「不陵懱他」人,也不轻视任何人。</p>
<p>&nbsp;</p>
<p>酉三、结</p>
<p>如是名为善说正法。</p>
<p>&nbsp;</p>
<p><B>《披寻记》八六二页:</B><B></B></p>
<p><B>有慈怜心者:此显依清净说应为他说有五相别:言有慈怜心者,谓于有怨有情。言有利益心者,谓于恶行有情。言有哀愍心者,谓于有乐有苦放逸下劣有情。言不依利养恭敬赞颂者,谓无染心。言不自高举不陵懱他者,谓无嫉缠。如是诸义亦如〈菩萨地〉释。(陵本三十八卷十七页)</B><B></B></p>
<p>「有慈怜心者:此显依清净说、应为他说、有五相别」,根据「清净」,说法心要清净,应该为他人宣说佛法,有五种相貌的不同。第一「言有慈怜心者,谓于有怨有情」,就是有怨恨的人,而这个善友对这个有怨恨的人有慈怜心,你怨恨他,他不怨恨你。「言有利益心者,谓于恶行有情」,这个有罪过的做恶事的人,而这个善友对他有利益心,不憎恶人,反倒有利益他的心,这是一种。「言有哀愍心者,谓于有乐有苦放逸下劣有情」,这「哀愍心」什么意思呢?「谓于」,这个人很好、他心情很快乐,或者是有苦恼的人,或者这个人是「放逸下劣」的有情,他也对他有哀愍心。「言不依利养恭敬赞颂者,谓无染心」,说这个好朋友他没有这种染污心。「言不自高举不陵懱他者,谓无嫉缠」,他没有嫉妒心。「如是诸义亦如〈菩萨地〉释」。</p>
<p>&nbsp;</p>
<p>巳三、结</p>
<p>由彼成就如是八支,于时时间善能谏举,善作忆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诫,善说正法,是故说彼名为善友。</p>
<p>这是第二科结束这一段文。</p>
<p>「由彼成就」,「由」那位好朋友,他能成就这样八种功德。「于时时间」,也就是于一切的时间,「善能」够「谏举」,「善」能「作忆念」,「善能教授,善能教诫,善说正法,是故说彼名为善友」。这是结束这一段文。</p>
<p>&nbsp;</p>
<p>辰二、显略义(分三科) 巳一、结前生后</p>
<p>如是广辩善友性已,复云何知此中略义?</p>
<p>这是「八因缘」、「能作五事」这一段说完了。现在第二科是「显略义」,分三科,第一科「结前生后」。</p>
<p>这一大段文里面,「广辩善友」的相貌以后,「复云何知此中的略义」呢?这是生起后文。</p>
<p>下边是略辨四种因缘,分四科,第一科「第一因缘」。</p>
<p>&nbsp;</p>
<p>巳二、略辨四缘(分四科) 午一、第一因缘</p>
<p>谓若善友心善稠密,为性哀愍,最初于彼乐为利益,乐为安乐。</p>
<p>「谓若善友心善稠密」,这个好朋友他的心性是「善稠密」,「稠」就是「密」,「密」是什么意思呢?实在就是「寂静」,就是寂静的意思。他这个好朋友心里面很寂静。「为性哀愍」,他有这样的功德,但是他还有慈悲心,有哀怜心。「最初于彼乐为利益,乐为安乐」,一开始你跟他学习的时候,他就有这种哀怜心,「乐为利益」,欢喜利益你,使令你现在得到佛法的利益。「乐为安乐」,希望你将来也得到佛法的利益,就是「安乐」。</p>
<p>这是第一个因缘,下面第二个。</p>
<p>&nbsp;</p>
<p>午二、第二因缘</p>
<p>又即于此利益安乐、如实了知,无有颠倒、离颠倒见。</p>
<p>而这位善知识、这位好朋友,他也真实地了知这个「利益安乐」里面没有错误,「无有颠倒、离颠倒见」,没有错误的思想。说有的善法也是令你会得到安乐,但是里边有变数,这可能令你颠倒迷惑,就会造种种的罪业的,那就叫做有颠倒、有颠倒见的可能;现在这里不是,不是这样。</p>
<p>&nbsp;</p>
<p>午三、第三因缘</p>
<p>又即于此利益安乐、有大势力、方便善巧、能令积集,能令引发。</p>
<p>「又即于此利益安乐」,这是第三因缘:「有大势力、方便善巧、能令积集、能令引发」,这样的「利益安乐」有很大的、有广大的力量。「方便善巧」,有广大的智慧。「能令积集」,能令你积集善根,「能令」你「引发」圣道。这是要广大的力量才能做到的。</p>
<p>下面第四个因缘。</p>
<p>&nbsp;</p>
<p>午四、第四因缘</p>
<p>又即于此利益安乐、翘勤无惰、起发圆满,为性好乐、发勤精进。</p>
<p>「又即于此利益安乐、翘勤无惰、起发圆满」,这个对于你有「利益安乐」这件事,你的好朋友「翘勤无惰」,他能够…「翘」就是「勤」,就是精进,他不懈怠,为你做利益安乐的事情他不懈怠。「起发圆满」,他能发动这件事,一定最后圆满这件事,而不会中途就中途而废,做了几天就停下来了,不会这样子,「起发圆满」。「为性好乐,发勤精进」,你这个好朋友他的心性就是很精进,只要做这件事一定要成功,所以叫「精进」。</p>
<p>&nbsp;</p>
<p>巳三、结摄一切</p>
<p>当知由此四因缘故;摄一切种总略圆满善知识性。如是名为此善友性所有略义。</p>
<p>这是第三科「结摄一切」。</p>
<p>「当知」道你这位善友,「由此」四种因缘故;「摄一切种」,就是所有的这「一切种总略圆满善知识性」,一切种的善知识性在这里都具足了,或是「总」说、或者「略」说,都圆满的具足了。「如是名为此善友性」所有的「略义」,前面这四种因缘,就是所有的要义都说出来了。</p>
<p>下面第三科「结」。</p>
<p>&nbsp;</p>
<p>卯三、结</p>
<p>若前所说广分别义、若此所说所有略义,一切总说为善友性。</p>
<p>「若前所说广分别义、若此所说所有的略义,一切总说名为善友性。」</p>
<p>&nbsp;</p>
<p>寅七、闻思正法(分三科) 卯一、征</p>
<p>云何名为闻思正法?</p>
<p>这个二道的资粮一共分十一大科,前面这「善友性」是第六科说完了。下边是第七科「闻思正法」,分三科,第一科是「征」。</p>
<p>怎么叫做「闻」正法?怎么叫做「思」惟正法呢?这是征。</p>
<p>下边第二科解释,分两科,第一科先解释什么叫做「正法」。解释「正法」分二科,一个「略说」,一个是「广辨」。现在「略说」里面分四科,第一科是「标」。</p>
<p>&nbsp;</p>
<p>卯二、释(分二科)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辰一、正法(分二科) </p>
<p>巳一、略说(分四科)&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午一、标</p>
<p>谓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正士、正至、正善丈夫、宣说开显,分别照了。</p>
<p>「谓正法者:若佛世尊、若佛弟子」,这个「正法」就是佛所宣说的,他在菩提树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如他所证悟的为你宣说出来,这就是「正法」。「若佛」的「弟子」,「佛弟子」、这个弟子是「正士、正至、正善丈夫」,他到这个程度了。「宣说开显,分别照了」,为你讲解这个正法。或者是佛说的,或者佛弟子为你讲解的。这是「标」。</p>
<p>下边第二科是「征」。</p>
<p>&nbsp;</p>
<p>午二、征</p>
<p>此复云何?</p>
<p>究竟这「正法」是什么呢?</p>
<p>下面解释。</p>
<p>&nbsp;</p>
<p>午三、释&nbsp;&nbsp;&nbsp; </p>
<p>所谓契经、应颂、记别、广说如前十二分教。</p>
<p>这就是「正法」。</p>
<p>&nbsp;</p>
<p>午四、结</p>
<p>是名正法。</p>
<p><B></B>&nbsp;</p>
<p><B>《披寻记》八六三页:</B><B></B></p>
<p><B>正士正至正善丈夫等者:于诸有情远离邪行、行无倒行,是名正士。已趣各别烦恼寂静,是名正至。具善友相众德相应,是名正善丈夫。因他请问而为记别是名宣说。除遣他疑显发甚深义句,是名开显。既略说已,分别开示解其义趣,是名分别。于作证法广为他说宣扬开示,是名照了。</B><B></B></p>
<p>「正士正至正善丈夫等者」这句话怎么讲呢?「于诸有情远离邪行」,说是这个佛教徒,他在一切众生里边,一切众生都是无明缘行、行缘识,但是他这个佛教徒不是,他远离了邪行,这个不合道理的事情不作。「行无倒行」,他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没有过失的,所以叫做正士,「是名正士」。「已趣各别烦恼寂静,是名正至」,这个人在佛法里修行已经达到了一个程度,「已趣」这个「趣」就是进步,已经进步到各别烦恼的寂静;烦恼是浮动的;现在「寂静」就是把烦恼断掉了,断灭了烦恼了,或者是断除去见烦恼得了初果了,进一步去断爱烦恼得二果、得三果,断除三界的一切的见烦恼、爱烦恼都断尽了,得四果阿罗汉了,乃至得无生法忍了,这些事情。所以「已趣各别」的「烦恼寂静」,「是名」叫做「正至」。「具善友相众德相应」,像前面解释那个善友的相貌,说这个佛教徒有这善友的相貌,很多的功德在他身口意上都是相应的了,「是名正善丈夫」。</p>
<p>下边就解释这「宣说开显,分别照了」怎么讲呢?就说「因他请问而为记别」,因为有人请问,他就为你说明叫做「宣说」。「除遣他疑显发甚深义句,是名开显」,为你宣说你心里面还有疑问,又请问他,他能够除遣你心里面的疑惑,显发出来甚深的道理的语言,那就叫做开显,「是名开显」。「既略说已,分别开示解其义趣」,那叫做「分别」,这个分别是广说的意思。「于作证法广为他说宣扬开示」,「是名」叫做「照了」。</p>
<p>这前面是「略说」佛的这个正法、就是十二分教。下边是广说,是「广辨」,分二科,第一科是解释,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十二分教」,分十二科,第一科解释「契经」,分三科,第一科「征」。</p>
<p>&nbsp;</p>
<p>巳二、广辨(分二科) &nbsp;&nbsp;&nbsp;&nbsp;&nbsp; 午一、释(分二科) </p>
<p>未一、十二分教(分十二科) 申一、契经(分三科) 酉一、征</p>
<p>云何契经?</p>
<p>这十二分教里面,第一分就是「契经」,这「契经」怎么讲呢?这是「征」。</p>
<p>下边解释,解释这个「契义」,「契经」这个「契」字怎么讲呢?</p>
<p>&nbsp;</p>
<p>酉二、释(分二科)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戌一、契义</p>
<p>谓薄伽梵于彼彼方所、为彼彼所化有情、依彼彼所化诸行差别,宣说无量蕴相应语、处相应语、缘起相应语、食相应语、谛相应语、界相应语、声闻乘相应语、独觉乘相应语、如来乘相应语、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等相应语、不净息念诸学证净等相应语。</p>
<p>「谓薄伽梵」,就是世尊,就是佛陀。「于彼彼方所」,在各式各样很多的地方,在王舍城、或者是在舍卫国、或者迦毗罗卫国,很多的各式各样的地方。「为彼彼所化有情」,各式各样的所化的众生。「依彼彼所化诸行差别」,所化众生的心行的差别,他的心意识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一个人也是一时一时的。</p>
<p>「宣说无量蕴相应语」,为这么多地方的众生、不同的心行,宣说了无量无边的「蕴相应语」,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是无常的、是无我的、是苦的、是空的、是不净的,宣说这个语。「处相应语」,这个「处」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是「处」,也是无常的、无我的、不净的,这些语。「缘起相应语」,就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生缘老死,这相应语。「食相应语」,这段食、悦意触食、意思食、识食,这个相应语,这样的语言。</p>
<p>「谛相应语」,说这苦集灭道的四谛的这种与四谛相应的语言。「界相应语」,就是十八界相应语,或者地水火风空识「相应语」。或者「声闻乘相应语」,你这样子学习这个佛法,可以令你得声闻的道果。「独觉乘」的「相应语」,「如来乘」的「相应语」。「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等」这三十七道品的「相应语」,还有「不净息念」,说到这个不净观,「息念」就是持息念,就是数息观。「诸学」,诸学就是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这都是应当学的。「证净」四证净,「等相应语」。这「契」就是相应的意思,与这么多佛法相应的语言叫做「契」。</p>
<p>我们说是能契合众生的根性,当然也是的,也是契合根性;但是也是要合乎佛的这么多的法的,与法相应那叫做「契」,这个地方是这样意思。</p>
<p>下边是「经义」,契经这个「契义」解释完了,解释这个「经」,「经」是什么意思呢?实在这个地方,「经」就是线,这个缝衣服的线叫做「经」,是这个意思,这是约什么说的呢?</p>
<p>&nbsp;</p>
<p>戌二、经义</p>
<p>结集如来正法藏者,摄聚如是种种圣语,为令圣教久住世故,以诸美妙名句文身,如其所应次第安布,次第结集。谓能贯穿缝缀种种能引义利能引梵行真善妙义。</p>
<p>「结集如来正法藏者」;佛灭度以后,佛说了很多的修多罗这些法,佛弟子要把他「结集」起来,「结集」就是什么呢?就是大家集会在一起,由一个人把这佛说的这个经背出来,又经过大家的审定,说「这是佛说的」;你说:这是佛说的;大家要审核一下、是不是佛说?经过大家的审定,认定说:「这是佛说的」,这叫做「结集」。</p>
<p>「结集」看这下面说,「结集如来正法藏者,摄聚如是种种圣语」,就是前面这个「蕴相应语、处相应语、缘起相应语、…」这么多的相应语,把他收集起来聚集在一起,种种的圣语摄集起来、把它编集起来,就是这个意思。「为令圣教久住世故」,做这件事做什么呢?就是希望佛的圣教能常久地住持在世间,目的是这样子。</p>
<p>「以诸美妙名句文身」,很美妙的名句文,「身」者体也,名句文「身」各有各的体相,文字它有它的相貌。「如其所应次第安布」,它是蕴相应语、它是处相应语、它是四念住相应语、它是八正道相应语,都是相应语;但是有类别、一类一类的,所以你要把它安排的时候,把它编辑在一起的时候,要有次第。「次第结集」,按照次第把它编辑起来;譬如说蕴相应语,就放在蕴相应语这里一块儿;譬如说八正道的相应语,就放在八正道里边;七觉支…就是每一类都放在一起,分成类这样编辑起来。佛说法的时候,随时这时候说四念住,这时候说四正勤,这时说五根,这时说五力,这时候说十二缘起;前一次说法和后一次说法不是有一定的次第的,但编辑的时候就是按照这个类,次第地把它编辑起来,这个地方有这个事情,「次第结集」把它编辑起来。</p>
<p>「谓能贯穿缝缀种种能引义利」,这样子把它编辑起来成一类一类的,就是联合在一起贯穿起来,不是散乱的,不是。就像这衣服把它缝起来了,衣服也是一段一段地把它缝在一起才成个衣服。佛说的法无量无边也是一部经一部经的,现在把它编辑在一起,所以也是「缝缀」的意思。「种种能引义利、能引梵行、真善妙义」,你这样子、这些佛法你编辑了以后,在世间上流传就会引出来「义利」,引有义的利益,不是一件颠倒的迷惑的这种事情,能令你发出来戒定慧这种义利。「能引梵行」,能引发出来圣道。「真善妙义」,这个善法是真实的善法,真实是最好的东西。</p>
<p>&nbsp;</p>
<p>酉三、结</p>
<p>是名契经。</p>
<p>「是名」叫做「契经」。这个「经」是结集的意思,就像那花一朵花一朵花散漫的,现在把它连在一起,是这个意思。初开始的时候,那些佛教徒都是圣人,他都能背诵。这个阿罗汉收个徒弟叫他修四念处,他是也阿罗汉了,他也是阿罗汉,他也能背诵,就是这种境界。但是后来到阿育王时代呢,就开始用文字把它编辑出来了,这就不同了,就是这么情形。</p>
<p>这是把这个「契经」这一段解释完了。下边是「应颂」。</p>
<p>&nbsp;</p>
<p>申二、应颂(分三科) &nbsp;&nbsp; 酉一、征</p>
<p>云何应颂?</p>
<p>这个「应颂」怎么讲呢?</p>
<p>&nbsp;</p>
<p>酉二、释</p>
<p>谓于中间或于最后,宣说伽陀,或复宣说未了义经。</p>
<p>先是「征」,后面解释。</p>
<p>「谓于中间」,就是佛说这一部经的时候,说到中间的时候,或者是说到最后的时候,「宣说伽陀」,就是用这颂的形式,来说这前面的…前面已经讲了一大段了,那叫做「长行」。那么到中间,或者最后用这颂的形式,就把长形重说一遍,这叫做「伽陀」,所以也叫做重颂。</p>
<p>「或复宣说未了义经」,前边这个重颂的意思,简单说有两个意思;一个是后来的人,最初佛这一部经最初讲的时候他没来,中间来了,或者后来才来,那么佛就为他重说一遍,就是用颂的形式重说一遍,是这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呢,你听了一遍了,你再听一遍。实在来说,这一部经,其实你自己常常读你就会感觉到,天天读,同样的这一部经,我天天读、天天读,不一样,你的感觉不一样,还生欢喜心。我们通常若读了一遍,这就不愿意再读了,这是不符合佛法的。这个应颂就是有这样的意思。「或复宣说未了义经,是名应颂」,前面说一段佛法是简要地说明的,这个义还不是十分明了,现在把那未了义的经再把他说一遍,叫他明了,「是名应颂」。有这个义意的。</p>
<p>&nbsp;</p>
<p>酉三、结</p>
<p>是名应颂。</p>
<p>这叫做应颂。</p>
<p>&nbsp;</p>
<p><B>《披寻记》八六四页:</B><B></B></p>
<p><B>或复宣说未了义经等者:谓若是经唯略标义,未广分别,是名宣说未了义经。于如是经亦名应颂。</B><B></B></p>
<p>「或复宣说未了义经等者,谓若是经唯略标义,未广分别」,这样子情形,「是名宣说未了义经」。「于如是经亦名应颂」,现在这样的经,用这个颂的形式再说一遍令他明白,那么叫做「应颂」。或者说这个地方这个「应颂」,用颂讲的还是讲个略义,还没有明白,那叫做「应颂」。你看这一段文应该怎么解释?</p>
<p>&nbsp;</p>
<p>申三、记别(分三科) &nbsp;&nbsp;&nbsp;&nbsp;&nbsp; 酉一、征</p>
<p>云何记别?</p>
<p>这是第三个,「记别」分三科,第一科是「征」,怎么叫做「记别」呢?</p>
<p>&nbsp;</p>
<p>酉二、释 &nbsp; </p>
<p>谓于是中,记别弟子命过已后当生等事,或复宣说已了义经。</p>
<p>「谓于是中,记别弟子命过已后当生等事」,就是在佛说法的时候,「记别」就是说明这个「弟子」,他「命过」、他死掉了以后,他生到什么地方去了,说这件事,这叫做「记别」。我们通常说,为这个菩萨受记做佛叫做「记别」;其实是不只是做佛,其他的事情,没有成佛的人,只要那一个弟子死了,佛说他现在生天了,那也是「记别」,或者提婆达多下地狱去,也叫做「记别」,这个意思。「或复宣说已了义经,是名记别」,这个「已了义经」再说一遍叫做「记别」。</p>
<p>&nbsp;</p>
<p>酉三、结</p>
<p>是名记别。</p>
<p>&nbsp;</p>
<p><B>《披寻记》八六四页:</B><B></B></p>
<p><B>或复宣说已了义经等者:谓若是经已广分别略所标义,是名宣说已了义经。于如是经亦名记别。</B><B></B></p>
<p>「或复宣说已了义经等者:谓若是经已广分别略所标义」,这个标义是标得很略,那么现在已经「广分别略所标义」了,「是名宣说已了义经」。「于如是经」叫做「记别」。</p>
<p>看这样说,那么前面那个「应颂」应该就是不了义经,「记别」就表示已了义经,这样意思。这个「了义」在这个地方讲,就是「明白、不明白」叫做「了义、不了义」。我们通常在其他的经论上,也有表示说究竟的叫做「了义」,不究竟的叫做「不了义」。但这上面解释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得不明白叫做「不了义」,明白了叫做「了义」。</p>
<p>&nbsp;</p>
<p>申四、讽颂(分三科)&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酉一、征</p>
<p>云何讽颂?</p>
<p>这是第四科,第四分教,先是「征」。</p>
<p>怎么叫做「讽颂」呢?</p>
<p>&nbsp;</p>
<p>酉二、释 </p>
<p>谓非直说;是结句说。或作二句,或作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p>
<p>「谓非直说」,就是不是那个长行「直说」的,就是那个句子有长有短,像通常讲话这样子说的,那叫做「直说」。现在「讽颂」不是那样子,「是结句说」,是结成一句一句的这么说,或者是结成两句,或者作成三句,「或作四句,或作五句,或作六句等」,像《法华经》里面偈颂很多。</p>
<p>&nbsp;</p>
<p>酉三、结</p>
<p>是名讽颂。</p>
<p>是名叫作「讽颂」。因为这样的句子容易颂,你容易颂,这样意思。这个「讽颂」是这样意思。</p>
<p>&nbsp;</p>
<p>申五、自说(分三科) &nbsp;&nbsp;&nbsp;&nbsp;&nbsp; 酉一、征</p>
<p>云何自说?</p>
<p>这是第五分教,先「征」后「释」。</p>
<p>怎么叫做「自说」呢?</p>
<p>&nbsp;</p>
<p>酉二、释 &nbsp;&nbsp; </p>
<p>谓于是中,不显能请补特伽罗名字种性,为令当来正法久住、圣教久住、不请而说。</p>
<p>「谓于是中,不显能请补特伽罗名字种性」,说这部经里面,没有标出来请法人的名字和他的种性,没有说。「为令当来正法久住、圣教久住,不请而说」,这就是佛为了将来这个「正法久住」,这个「正法」就是语言文字的佛法,「正法久住」。这个「圣教久住」应该指是「证」,这信解行证的「证」,这个证法能够久住。证法久住的先决条件,一定要有言教的佛法,从这里去闻思修,然后才能得圣道,那就变成圣教了,「圣教久住」。「不请而说」,所以佛不待他人请问,佛就自己就宣说了。</p>
<p>&nbsp;</p>
<p>酉三、结</p>
<p>是名自说。</p>
<p>那么这「是名」叫做「自说」,无问自说。</p>
<p>现在第六,第六分教是「因缘」,分三科,第一科是「征」。</p>
<p>&nbsp;</p>
<p>申六、因缘(分三科)&nbsp;&nbsp;&nbsp; 酉一、征</p>
<p>云何因缘?</p>
<p>云何叫做「因缘」呢?「因缘」什么意思呢?</p>
<p>&nbsp;</p>
<p>酉二、释 </p>
<p>谓于是中,显示能请补特伽罗名字种性,因请而说,及诸所有毗奈耶相应有因有缘别解脱经。</p>
<p>「谓于是中,显示能请补特伽罗的名字的种性」,说是某某人他提出来请问。「因请而说」,因为他请问了,佛为他宣说,那么这叫做「因缘」,以是为因缘而有这样的经宣说出来。「及诸所有毗奈耶相应」,这就是律,这一条一条的戒律,每一条的戒律都是「有因有缘别解脱经」,有一个因缘佛才制定这一条戒的,不是无因缘佛就说:「这个事不可以做」,不是这个意思。</p>
<p>&nbsp;</p>
<p>酉三、结</p>
<p>是名因缘。</p>
<p>「是名」叫做「因缘」。</p>
<p>&nbsp;</p>
<p>申七、譬喻(分三科)&nbsp;&nbsp;  &nbsp; 酉一、征</p>
<p>云何譬喻?</p>
<p>这个「譬喻」怎么讲呢?</p>
<p>&nbsp;</p>
<p>酉二、释 &nbsp;&nbsp;&nbsp; </p>
<p>谓于是中有譬喻说,由譬喻故本义明净。</p>
<p>「谓于是中有譬喻说」,就是这部经里边,佛有举出来「譬喻」,来说这一段佛法的。「由譬喻故本义明净」,他先是正面的宣说这一段佛法,然后再举出来个「譬喻」,来譬喻这一段佛法的道理;这样子宣说了以后呢,就使令那个本义更为「明净」,更容易明了,更会清净,你一点疑惑也没有了,若有疑惑就不清净。</p>
<p>&nbsp;</p>
<p>酉三、结</p>
<p>是名譬喻。</p>
<p>这就是「譬喻」。</p>
<p>&nbsp;</p>
<p>申八、本事(分三科) 酉一、征 </p>
<p>云何本事?</p>
<p>这是第八分教,先是「征」。</p>
<p>怎么叫做「本事」呢?</p>
<p>&nbsp;</p>
<p>酉二、释</p>
<p>谓诸所有宿世相应事义言教。</p>
<p>「谓诸所有」,谓所有人的过去世是怎么情形?属于与这样事情「相应」的「事」和「义」的「言教」。</p>
<p>&nbsp;</p>
<p>酉三、结</p>
<p>是名本事。</p>
<p>「是名」叫做「本事」。通常说这「本事」,就是佛弟子的「本事」。</p>
<p>&nbsp;</p>
<p>申九、本生(分三科)  酉一、征</p>
<p>云何本生?</p>
<p>这第九分教。「本生」是什么意思呢?</p>
<p>&nbsp;</p>
<p>酉二、释 </p>
<p>谓于是中,宣说世尊在过去世,彼彼方分若死若生,行菩萨行、行难行行。</p>
<p>就是在这一部经里面「宣说」,佛自己在过去世的时候,「彼彼方分」就是那个地方、那个地方…各各地方,或者在那一个地方死掉了,或者在什么地方又投生了。那么做什么呢?在那里「行菩萨」道,或者做很难于做的一些事情;像舍身饲虎的这些事情,像哥利王割截身体这些事情,「行难行」。</p>
<p>&nbsp;</p>
<p>酉三、结</p>
<p>是名本生。</p>
<p>就是单指,佛行菩萨道的时候的事情叫做「本生」。</p>
<p>&nbsp;</p>
<p>申十、方广(分三科) &nbsp;&nbsp;&nbsp;&nbsp; 酉一、征</p>
<p>云何方广?</p>
<p>这是第十分教,分三科,第一科是「征」。</p>
<p>&nbsp;</p>
<p>酉二、释 </p>
<p>谓于是中、宣说一切诸菩萨道,为令修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十力无畏无障智等一切功德。</p>
<p>「谓于是中宣说一切诸菩萨道」,就是在这一部经里面,宣说一切发了无上菩提心的人,他们做的事情,这是「为令修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修菩萨道的时候,他能得无上菩提。「十力无畏无障智等一切功德」,他得了无上菩提,就成就了佛的十种智慧力量,得了四无所畏,一切无障碍的智慧、就是一切种智,这么多的功德。</p>
<p>&nbsp;</p>
<p>酉三、结</p>
<p>是名方广。</p>
<p>这样的佛法就叫做「方广」,「方」者法也,「广」就是广大的,广大的佛法,就是大乘佛法。</p>
<p>&nbsp;</p>
<p><B>《披寻记》八六五页:</B><B></B></p>
<p><B>是名方广者:此所说法广故多故极高大故时长远故谓极勇猛经三大劫阿僧企耶,方得成满,故名方广。如〈摄事分〉说。(陵本八十一卷十二页)</B><B></B></p>
<p>「是名方广者:此所说法广故、多故」,大乘佛法里面有无量无边的修多罗。「极高大故、时长远故」,「极高大」,能得无上菩提是极高大,时间也特别长远。「谓极勇猛经三大劫阿僧企耶」,「阿僧企耶」翻中国话是翻个「无数」。「方得成满故」名叫做「方广」。「如〈摄事分〉说,陵本八十一卷十二页。」</p>
<p>&nbsp;</p>
<p>申十一、希法(分三科) 酉一、征</p>
<p>云何希法?</p>
<p>这是第十一段,第十一分教叫做「希法」,分三科,第一科是「征」。</p>
<p>怎么叫做「希法」呢?</p>
<p>&nbsp;</p>
<p>酉二、释 &nbsp; </p>
<p>谓于是中,宣说诸佛、诸佛弟子苾刍、苾刍尼、式叉摩那、劳策男、劳策女、近事男、近事女等,若共不共,胜于其余,胜诸世间同意所许,甚奇希有最胜功德。</p>
<p>「谓于是中,宣说诸佛」、诸佛的弟子,「诸佛弟子」是谁呢?「苾刍、苾刍尼」、还有「式叉摩那」就是学法女、还有「劳策男、劳策女」就是沙弥、沙弥尼,还有「近事男、近事女」,就是在家居士等。</p>
<p>「若共不共,胜于其余,胜诸世间同意所许,甚奇希有最胜的功德」,「是名」叫做「希法」。就是佛弟子学习佛法有了成就了,他有或者共于世间的功德、或者不共于世间的功德。「胜于其余」,超过了其他的世间人的境界。「胜于其余,胜诸世间」,这个可以很多种的解释,就是你譬如说得了五神通,那也就是「胜于其余」;都是佛教徒,但是你没有得、他得了,「胜于其余」。或者「胜诸世间」,一切世间都不如。佛教徒得神通和非佛教徒得神通也是不一样,也是超过非佛教徒的神通的;当然漏尽通是更殊胜了,若得到漏尽通,其余也都是无漏的功德。「胜诸世间同意所许」,这种不可思议境界,你虽然不是太明白,但是你也同意这件事是不可思议;说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这件事是不可思议。「甚奇希有」,特别地奇妙,是很少有的,最殊胜的「功德」。</p>
<p>&nbsp;</p>
<p>酉三、结</p>
<p>是名希法。</p>
<p>这样的佛法,「是名」叫做「希法」。</p>
<p>&nbsp;</p>
<p>申十二、论议(分三科) &nbsp;&nbsp;&nbsp;&nbsp; 酉一、征</p>
<p>云何论议?</p>
<p>这是第十二分教,叫做「论议」,分三科,第一科「征」。</p>
<p>怎么叫做「论议」呢?</p>
<p>&nbsp;</p>
<p>酉二、释 </p>
<p>所谓一切摩怛理迦阿毗达磨、研究甚深素怛缆义,宣畅一切契经宗要。</p>
<p>「所谓一切摩怛理迦阿毗达磨」,「摩怛理迦」翻个智母,母是能生、智慧是所生,能令你生起清净的智慧叫「摩怛理迦」。这「阿毗达磨」翻个「对法」,这个「法」就是涅槃,能对向涅槃去这叫「对法」,就是能得涅槃的这种法门。「研究甚深素怛缆义」,这个「摩怛理迦阿毗达磨」就是「论」,这个「论」它什么意思呢?它是「研究甚深素怛缆义」,就是研究契经里面的甚深义,这就是佛弟子所说的,或者佛在说经的时候,也是和这个弟子一问一答,是属于研究甚深义的,那也是「论议」。「宣畅一切契经的宗要」。</p>
<p>&nbsp;</p>
<p>酉三、结</p>
<p>是名论议。</p>
<p>是名叫作论议。</p>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2)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三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七 (7)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藏传因明学 附录(1) 藏传因明学发展概况[栏目:汉土论著]
 第五章 看轻得失[栏目:看开]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八九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九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