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35

寅二十六、能断疑等记论差别(分二科) 卯一、总标列

又有四种请问记论能断所疑、能悟未悟,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于不如理,应当置记。

这是第二十六科「能断疑等记论差别」。

「又有四种请问记论」,这个「请问」有问题提出来问,「记」就是回答的意思,就是分别解释叫做「记」。这样的问答有四种不同,这四种不同有什么好处呢?是「能断所疑」,若有犹豫的事情,经过这问答就能够断出去,这是一个断疑。「能悟未悟」,能够觉悟没觉悟的道理,这又是一种好处。「能断所疑」是断出去,能够对治一种过失;「能悟未悟,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这是成就的一种功德。「又能任持胜决择力」,这个「胜决择力」,就是分析观察诸法的智慧,这个「任持」是保持的意思,你常常能这样的问答分析,你成就这样的智慧不容易失掉,有这样的意思。这是说这四种问答的好处。那四种问答呢?下边就说了。

「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这是第一个问答,谓于法的真实相,真实的情况,这一方面的问题,应该「一向记」,就是很肯定的去解释它,这样意思。「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于诸有情的业果异熟这一方面问题,应该分别的去解释、去回答,不能够一向记,那就是可以不同的方向。这个里面是什么样的情形呢?这个所造的业力它会去得果报,但是不决定。就是你的爱烦恼,爱烦恼也是能发业,也能润业,就是能帮助这个业力去得果报,这个爱烦恼。如果你若把这个爱烦恼断了、消灭了,那么那个业力就不得果报了,所以阿罗汉把业力,把这个爱烦恼断了,他以后再就没有三界的生死,没有了。若是你没有断爱烦恼,这个爱烦恼还在,这业力就会得果报。

所以这个有情的业果,「异熟」就是果,业力能得果;但是那个果报是不是得,是不是出现,应该分别的说。这个爱烦恼断不断,就会得或不得,不能说决定得,那么讲就错了。不过这样说,那就是得要是圣人,若是得了初果的时候,三恶道的业力就是停下来不动了;那么若得三果的时候,欲界的果报就停下来了;若得四果,三界的生死果报都停下来了,是有差别的。你若没得圣道的人,没得圣道的人做善就有善报,做恶就有恶报,不得果报不可能的。

「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于隐密说」,就是他问题的中心点说得不明白,没有说明白,你不要解释。「非一向问」,他那个提出问题的含意有复杂了一点,不是一个方向的,那样的问题就不是一向问,你应该再问,再提出反问他,反问他怎么回事情,你再加以回答,你不要直接就回答。「于不如理,应当置记」,对于那个不合道理的问题,就不要回答,就是这么意思。这一共是四个问答,只有一个问答,「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这个是说得明白,其他三个还没有讲明白,下面《披寻记》有说了。

 

卯二、随难释

于此问中云何名记?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

前面是标列出来这四个问记,这底下随难的解释。「于此问中」,怎么叫做「记」呢?「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这就特别的解释这第四个,这个「应当置记」。这个「置」就是放在那里不要管了,也就是不回答。于此这个问,这个不如理问中,怎么叫做「置记」呢?「谓记彼问,言佛世尊于斯不记」,你可以这样回答,佛对于这个问题是不回答的,就这么回答他,这样子说。这《披寻记》。

 

《披寻记》五○六页:

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等者:如有问者,问死生殊、我一异等。记有四者,谓答四问。若作是问:一切有情皆当死不?应一向记,一切有情皆定当死;是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若作是问:一切死者皆当生不?应分别记,有烦恼者当生,非余;是谓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若作是问:人为胜劣?应反诘记,为何所方?若言方天应记人劣,若言方下应记人胜;是谓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若作是问:蕴与有情为一为异?应舍置记,有情无实故一异性不成,如石女儿白黑等性;是谓于不如理应当置记。如问死生殊、我一异等有四种记,如是于余一切随应当知,《俱舍论》中广说其事。(《俱舍论》十九卷十七页)

「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等者」,这是标出来这一段文。「如有问者,问死生殊、我一异等」,「问死生殊」,说这个人死了一定是要再生吗?生了以后是不是决定死呢?这个死生的问题,我提出这个问题。「我一异等」,说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我,这个我和色受想行识是一是异呢?这一类的问题,各式各样的问题,那么这是提出这个问。「记有四者」,这个回答去解释这个问题有四种不同。「谓答四问」,回答这个四问,所以叫做「记有四」。

「若作是问」,这底下举个例,「一切有情皆当死否?」就这么问。「应一向记」,这个问题你就这样子,就是肯定的就回答他,只有一个,这个回答只有一个,就是「一切有情皆定当死」,就是这样回答。「是谓于法实相应一向记」,这就是叫做「一向记」。

「若作是问」,如果他提出问题这样问:说「一切死者皆当生不?」说死掉了的人是不是还能生呢?这样问,「应分别记」,这个时候应该分别的解释。怎么分别法呢?「有烦恼者当生,非余」,有烦恼的人他死了以后,他还是要再生的;只要是没有烦恼的「非余」,不是剩余的,那就是没有烦恼的人,那他死了他就不生了,他就不会再来到三界里面受生了。所以一切死的人皆当生不?这个是不一定,这应该分别它。「是谓于诸有情业果异熟应分别记」,这样子回答。

「若作是问:人为胜劣」,这个人是殊胜、是卑劣的呢?「应反诘记」,应该反回去问他,「为何所方?」你说人是胜、是劣。向谁比呢?用谁去对比呢?「若言方天」,如果说和天来对比的话,「应记人劣」,应该说人是不如天的,人是劣。「若言方下」,如果说是和三恶道来对比的话,「应记人胜」,人是殊胜的。「是谓于隐密说非一向问应诘问记」,这样子说。

「若作是问:蕴与有情为一为异?」若这样子问,「应舍置记」,那么这个应该就是不要回答他,应该这样子。因为什么这个问题不回答他一异的,这个一异的问答不回答呢?为什么呢?「有情无实故一异性不成」,因为这个有情,「有情」者即是我也,执着在色受想行识里面,执着有一个我,执着有个真实体性的我。如果这样子执着,而问这个我于色受想行识是一是异的话,不要回答,理由就是「有情无实故」,没有真实的我。没有真实的我,怎么能说那个我是一异呢?所以不要回答,这是一个解释。

「如石女儿白黑等性」,如石女的儿,那个儿是白色的呢?是黑色的呢?这样的体性,那这个事情也不能回答。因为石女是不生孩子的,所以根本没有儿,怎么能说儿是白是黑呢?所以这个白黑的问题是不能回答的,不需要回答。「是谓于不如理问应当置记」,就不要回答。「如问死生殊、我一异等有四种记,如是于余一切随应当知」,一切的问题随其所应有这四种不同,在「《俱舍论》中广说其事」。

 

寅二十七、惠舍清净不清净别(分二科) 卯一、标列相

又有四种惠舍,或清净或不清净。三种清净,谓唯自身戒见具足,或复唯他戒见具足,或自及他戒见具足;一不清净,谓自及他戒见二种俱不具足。

这底下第二十七科「惠舍清净不清净」有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相」。

「有四种惠舍」,就是有四种布施,这四种布施有差别,什么差别呢?有的是「清净」,有的是「不清净」的。「三种清净」,这四种的布施里面有三种布施是清净的,是有意义的,是有功德的。「谓唯自身戒见具足」,这个「自身」就是自己,这个自己和他,底下第二句「或复唯他戒见具足」,这个自他还是有点事情。那么现在姑且这样说,假设是用财物来布施,这个财物是你所有的,那么就叫做「自」;但是你没有自己去执行这件事,你委托另一个人去布施,那个人就是「他」。财富是你所有,你是施主,你委托另一个人去代办这件事,那个是施者,执行这件事的人,施者。那么以财物为主的话,你就是「自」。

说「谓唯自身戒见具足」,就是你本身,你的品德是很良好的,三业清净,持戒清净,有十善的功德。「见」,你的思想也是清净的,就是有正知正见这个人。这个人的正知正见是很稀有的一种功德,很稀有的功德。有的人品德好,思想邪知邪见;有的人是有正知正见,但是品德不好,这真是难了。但这里说自身品德也好,他还有正知正见,这两种功德都具足的,说这个人他自己。但是你委托那个人去布施,那个人他不是,他不是那么好,这是一种。

「或复唯他戒见具足」,或者说你本身戒见都不具足,你委托那个人、执行那个人戒见都具足,他为你执行这个布施的这件事,这样子这是一种。「或自及他戒见具足」,或者是自己,或者是那个人,代你执行那个人,两方面都是戒见具足的,都是很好的。这是三种,这加起来是三种。

「一不清净」,一共有四种惠施,现在这里说了三种,还有第四种,那个是个一,是不清净的。「谓自及他戒见二种俱不具足」,就是自己和他那样的人,戒也不具足,见也不具足,那就是不清净了。这四种就是这样子来划分,这是「标列」,底下「明得失」,我清净有什么好不好呢?我不清净有什么好不好呢?这底下说明这个意思。

 

卯二、明得失

其清净者,当生善趣,资产丰饶;不清净者,当生恶趣,资产无匮。

说是你本身戒也清净、见也清净,你还能去布施的话,将来你就会生到好的地方去,往生到善趣,或者人间,或者是天上,你的资产特别的丰富很多,大自在安乐的境界。

「不清净者」,那个戒也不清净,见也不清净,但是也布施,那么将来有什么好处呢?「当生恶趣」,因为你不清净,你就生到苦恼的地方去了,或者生到龙的世界,也是有大福德,这个龙;或生到其他鬼神的世界,也有大福德。那就是你本身当生恶趣,你不清净所以生到恶趣去。「资产无匮」,但是也有福德,也有很多的财富,也不缺少。如是因,如是果,一点也没有占便宜,也没有吃亏。

这地方这么样解释这四种惠施,这四种惠施或清净或不清净。譬如说是一个人,我是合法的得来的财富,我去布施,这是一种布施;我非法得来的财富也去布施,不同,将来的果报不一样,不一样的。

 

寅二十八、能摄大众方便差别

又有四种摄众方便,能正摄化一切大众。一、饶益方便,二、摄受方便,三、引导方便,四、修治方便。

这是第二十八「能摄大众方便差别」。这「有四种摄众方便」,这个「摄众」就是引导的意思,引导众生来到佛法里面的前方便,用这样的方便能引导众生来相信佛法。「摄」就是吸引他、引导他的一个方便。「能正摄化一切大众」,这四种方便能够正确的、能够很有意义的能引导众生,能教化一切众生,使令他们能够进步,能够得到佛法中的功德。那四种呢?

「一、饶益方便」,第一个是「饶益方便」,就是给他,第一个就是布施,「饶益方便」就是布施,你布施他很多的利益,他欢喜的,你给。这地方说布施就是财布施,众生都是欢喜财,你能够财布施给他,那么这就是一种方便,它能发出来一种能力,使令他对你有好的印象,对于佛法就会有信心了,这个众生是这样的。这可见佛菩萨教化众生,用理智来教化众生,也有时候用感情度化众生的,不全是用理智。说有道理,你有道理他不相信,但是你若是用财富给他,他相信了,这是「饶益方便」。

「二、摄受方便」,「摄受方便」是什么呢?叫做说爱语。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是爱语,可爱的语言。这可爱的语言在本论的下文,说有三种可爱的语言:第一个是「慰喻语」,就是你有苦难的时候安慰你,令你心情好一点,解决你的困难,叫慰喻语。第二个语言叫做「庆悦语」,就是你有吉祥的事情,有荣耀的事情的时候,他来庆贺你,这种语言,这是一种语言。第三种语言是「胜益语」,这个慰喻语、庆悦语也是令你得到好处了,但是这还不是殊胜的,还有一个更好的一种语言。譬如说我劝你「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是一个很好的语言;但是还有比这个更高明的,就是出世间的,佛法所说的出世间圣道的语言,这是最殊胜的利益。「皆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这是第一等、第一最殊胜的利益,不是一般的利益所能及的,这叫做「胜益语」。

这里面说的就是「摄受方便」,就是这个意思,就是用佛法这种殊胜的法语,用真理的语言来引导你,用这引导你来到佛法的方便,这是一种。因为前面这个「饶益方便」,就包括了这些事情,包括了慰喻语、庆悦语,包括了一般的这些事情。但是「摄受方便」,就是用佛法的真理来教导你,来教化你,用这个方便来引导你来到佛法里边来,就是你要…。前面是「饶益方便」,是用感情来教化你;这个「摄受方便」,就是用智慧了,用智慧来引导你,使令你要认识什么是真理了,这叫「摄受方便」。

「三、引导方便」,这引导方便,这里面就是引导你,你已经对佛法有了信心,什么是佛法你有了认识,这时候就要开导他不可以做恶事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前面是属于还没有关涉到行为上的事情,只是思想上的转变;这个引导就是你要实际上不可以做恶事,从这个不善的地方出来,到善的地方来,这叫做「引导方便」。这个就是在行为上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了,要这样子,这是「引导方便」。

第四是「修治方便」,「修治方便」就是要让他修四念处、修止观,能入圣道了,法随法行的意思,这样子。这样说「饶益方便」是布施,「摄受方便」是爱语,用真理的语言来开示他叫做爱语。你看经论上这样子安排,这个引导方便是利行,叫利行。第四个是同事,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同事,「修治方便」,「引导方便」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从不善处引导他到善处来,但是这个还不是一个决定的。现在决定的办法是「修治方便」,就是你要从根本上修学戒定慧,从思想上断除一切烦恼,然后这才真实的把这个人,改变了这个人。如果内心的烦恼你不除掉,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靠不住的,随时还会作恶的。所以这个「修治」就是彻底地改善了他,所以叫「修治方便」。而这个「方便」叫做同事,就是菩萨和他一样的来做这样的修行,不是说我叫你修行,我不修行,不是这个意思,那样子是不能够引导众生的。这是有四种引导众生相信佛法的方便,这四种。

 

寅二十九、业生有情依止差别

又有四种从业所生诸有情类,于彼彼趣生依止门。一、由业及卵辊,二、由业及胎膜,三、由业及润污,四、唯由业。

这是第二十九科「业生有情依止差别」。这个「业生有情依止差别」,这个由因业而受生的众生,他的生命是不一样的。这个「依止差别」,受生的不一样,这个身体有情依止,有情的生命,有情的身体,受生的情况不一样,这个意思。

「又有四种从业所生诸有情类,于彼彼趣生」,或者是在人间,或者是在天上,或者是在三恶道,他这个受生的情况不一样,得到生命体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一、由业及卵辊」,这是第一种就是卵生,这个「辊」实在也可以说就是卵。但是凡夫所看见的形式是卵生,实在不只是卵,还是要有业的力量,这样子受生。这样我看就像鸡、鸭这一类的是卵生。

「二、由业及胎膜」,那么这是人是胎生,还有一些众生也是胎生。胎生实在还是有业的,主要还是业。「三、由业及润污」,那么这是湿生,「污」也是水的意思,这是湿生。「四、唯由业」,那就是化生,就是诸天或者地狱,诸天及地狱唯独是化生,这个不同。

 

寅三十、受生有情死缘差别

又彼彼处受生有情,有四种死。一者、由自故死,谓于戏忘、意忿天中而受生者,二、由他故死,谓于羯罗蓝、頞部昙、闭尸、键南母腹中者。三、俱由故死,谓在欲界所余有情。四、俱不由故死,谓色无色界有顶为后所有有情。

「又彼彼处受生有情,有四种死」,前面说生有四种不同,这底下第三十科说受生有情死的因缘也是有差别,各地方的受生有情有四种的死,死亡也不同。

「一者,由自故死,谓于戏忘意忿天中而受生者」,是他自己伤害了他自己的生命,这样死亡的。谁是这样子呢?「谓于戏忘」,我们前面也讲过了,那个「戏忘」天,他就是戏乐,就是欢喜玩,游戏时间太久了,他没有时间的观念,忘记了时间,一直这样子,那么他就死掉了,这是戏忘天。第二种是「意忿天」,他那个天与天互相有的时候,互相对视的时候,就是怒目相视。一怒目相视的话,都是凡夫,你怒我,我也要怒你,两个人就有瞋心越来越大,就这样子就死掉了,「意忿天中而受生者」,这是他自己伤害了自己的生命而死掉了,自杀而死。

「二、由他故死」,自己他不会死的,是由另外的原因使令他死了。什么呢?「谓于羯罗蓝、頞部昙、闭尸、键南母腹中者」,这个「羯罗蓝」翻作杂秽,或者翻作凝滑;「頞部昙」翻个泡。若按人来说就是初开始投胎以后,就是叫做「羯罗蓝」,第二个七的时候叫做「頞部昙」,就是泡,像个泡似的。「闭尸」是血肉,这个时候就是第三个七。第四七是「键南」是个肉团,第五个七钵罗奢佉,我们前面讲过,那就是有知觉了。这还都是在母腹中,在母腹中的这样有情他自己不会死,他自己没有能力来伤害自己,他没有,都是由另外的力量使令他死了,就像堕胎这一类的事情,或者其他的母亲不小心的,或者他就死掉了。

「三、俱由故死」或者也有自、也有他,这两种原因会死掉。「谓在欲界所余有情」,就是在母腹中除掉这一部分,其他的所余有情,他也有能力自杀而死,也有原因被其他的力量伤害了、死掉了。

「四、俱不由故死」,也不是由自死,自己也不会忽然间自杀,也没有这个事情,也不会有其他的力量使令他死。「谓色无色界有顶为后所有有情」,就是色界的有情、无色界的有情,这里面说「有顶」应该是非非想天,是最后的有情。这些有情没有这回事,没有人能杀死他们,他们也不会自杀,也没有这种原因,没有这个理由会自杀。那么死亡有这四种不同。

 

寅三十一、苦迟通等清净道别

复有四清净道:一、非功用根圆满,亦非喜乐圆满;二、功用根圆满,非喜乐圆满;三、喜乐圆满,非功用根圆满;四、喜乐圆满,亦功用根圆满。

这是第三十一科「苦迟通等清净道别」。前面说生死,这底下说清净道。这个「清净道」就是得圣道的过程,这个「清净」就是入了圣位是清净的,凡夫都是不清净的。得圣位的清净有四种差别,就是这样意思。

「一、非功用根圆满」,「根」就是得圣道的善根,信、进、念、定、慧这个根,一个有力量的得圣道,有强大的力量能得圣道,这就是「根」。这个根功用圆满,这个功用圆满,就是你栽培你的善根,你努力地,你的三业发生出来这种作用,努力地你的眼耳鼻舌身意,你的身口意自己努力的用功,来栽培自己的善根,栽培得很圆满。「非功用根圆满」,你栽培的不是那么好,为什么呢?你就是不要强,你就是懈怠,本来人家都是很努力地栽培,你就偏不做,就随随便便地不守规矩,你这样做,你也没能占到便宜,就是你的善根栽培得不圆满,但是也得圣道了,所以这就是钝根的意思。

「亦非喜乐圆满」,这个得圣道,如果你得到禅定,得到四禅,得到色界的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你得到了四禅的时候,你心里面就是快乐,你入了禅定的时候有轻安乐,那完全不同。但是你又不肯努力,所以也没有得到禅定,没有得到禅定就没有喜乐,但是这个人也得圣道了。那么他这个人就是在…,或者在欲界定,或者未到地定,未到地定里也有喜乐,也有喜乐不是那么圆满。所以这个人就是钝根人,而又没有得到禅定,也得圣道了,也是清净了,就叫做「非功用根圆满,亦非喜乐圆满」,就是懈怠的人。

我们前几个月,在南院有位法师叫法正法师,法正法师这个人身体很不好,你看他的气色也知道,身体很不健康。但是他就是日中一食,不但晚间不吃饭,早晨也不吃,我劝他说:你身体不太好,你早上可以喝点粥,晚间你不吃,这持戒好,早晨是合法的,你吃一点。不!一定是日中一食,坚决的这个意愿那么坚强,就是要日中一食。我就死了,我也是日中一食,我不怕死,不惜生命要持这一条戒,这个人就是不得了。你看见月律师那个回忆录,弘一大师前面写了一篇序,弘一大师里面用了一个字,你们去看这个书,用了什么字?就是他那个意思,就是勉励当时的佛教领导人,要有骨头!有这个意思。

我们也是一样,我们出了家,我感觉你们都很好肯上进,那么出家人就是生活没有问题,很多信佛的人欢喜供养。生活没有问题,何必辛苦去学习佛法,还要写心得报告,还有监学老师管你,还有教务主任,还有个院长,还有很多人管你,何必呢?但是你们不是,不怕!不怕你管,我们来到佛学院要求进步,要学习佛法,这是有上进的意志;但是也有些懈怠的,也是有的,不是那么圆满。所以,我说南院的法正法师他已经走了,回台湾去了,我就感觉到这个人是不得了,所以他就是特别强。这样说,我们说信、进、念、定、慧,若加个惭、愧的话,就是七种、七圣财。惭愧就是持戒了,他这个戒的善根强,有的人这里面也包括进、精进,精进的力量强,就是怎么样苦我都是要这样努力。不要说哎呀我有病嘛!所以我到厨房拿个东西吃吃,自己找个理由。但是人家这个就是…,那么你这样做,你戒的善根就是不强,就不圆满。

信、进、念、定、慧,这个「念」这个记忆力,我以前也是,你要我背经,我心里就不高兴,我小时候读书有背的,老师就是叫我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四书我背过的。这时候就是背,那时候也无所谓愿意不愿意,反正老师叫我背,我就背,可是出家以后就不高兴背。你不高兴背,你这个念就不强,信进念定慧,这个念的善根就不强,念是栽培来的。当然有的人前生栽培得好,今生念力特别强,不须要栽培就好,那是前生栽培的,所以有佛的智慧,我们才知道是前生栽培来的,不是自然有的。我们记忆力不好,不要紧,你肯栽培还是可以好的,这个念的善根强。

定、慧,「定」,他就是不怕辛苦,他就是常常的静坐,我静坐坐得不好,我非好不可,这个意志特别强,就是常常静坐,慢慢定就来了,就成了。信、进、念、定、慧都是修来的,这个根,这些善根就圆满,你不努力,你就不如人家。所以第一种就是钝根人,实在明白点说,什么叫做钝根人?就是懈怠人,就是懈怠的人善根栽培不圆满,但是也达到了一个程度,能得圣道。如果没达到那个程度,圣道是不能得的。

「二、功用根圆满」,这个是精进的人。《俱舍论》上也有,和本论的下文也有,叫做「练根」,练习的练,善根的根;就是努力的栽培自己,所以他的功用圆满,善根很多。「非喜乐圆满」,这是定的根不圆满,他不努力地坐襌,所以没有得到四禅,这件事不圆满。这可见得圣道,特别提出来「定」的具足、不具足,定若具足就是喜乐圆满,定不具足就是非喜乐圆满。

「三、喜乐圆满,非功用根圆满」,这是第三个。这个是「喜乐圆满」,这个人他欢喜静坐得了禅定了,「喜乐圆满」。「非功用根圆满」,这是这个人智慧学得…,他不努力,他不努力学习智慧,所以功用根不圆满,但是也得圣道了,也还好。

「四、喜乐圆满,亦功用根圆满」,这个是最好的,也得到禅定了,智慧啊,信、进、念、定、慧,这些也是圆满,也是圆满的时候,这个人很自在、很快乐的就得圣道了,就成功了。前面那个非功用根圆满,亦非喜乐圆满,这个人很辛苦的得了圣道,很辛苦的。《披寻记》可以读一下。

 

《披寻记》五○八页:

复有四清净道等者:当知此说四种通行,名为四清净道:一、苦迟通行,由钝根故,说非功用根圆满;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彼亦非喜乐圆满。二、苦速通行,由利根故,说功用根圆满;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非喜乐圆满。三、乐迟通行,由已得现法乐住故,说喜乐圆满;由钝根故,说非功用根圆满。四、乐速通行,由已得现法乐住及利根故,说喜乐圆满,亦功用根圆满。

「复有四清净道等者:当知此说四种通行,名为四清净道」,这个「通行」就是由凡夫到圣人通行无阻,到达了。是四种通行、四净道,一是「苦迟通行,由钝根故」,「苦迟」,「苦」就是没得到色界四禅,没有喜乐,没有喜乐但是他慢慢地得到圣道。「由钝根故」,说是这个人是懈怠,「由钝根故」,迟钝,这个「钝」就是迟、慢。「说非功用根圆满;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彼亦非喜乐圆满」,「现法乐住」就是现在你得到色界四禅了,不是未来,那么就叫做…,你没得到,「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彼亦非喜乐圆满」。

「二、苦速通行」,前面是说苦迟通行,现在第二个苦速通行。「由利根故,说功用根圆满;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非喜乐圆满」,那就是善根有很多种,但是主要还是智慧,这个智慧,他学了很多智慧,他对般若的善根栽培得强,所以他叫做根利。「说功用根圆满;由未得现法乐住故,说非喜乐圆满」,这是一个圆满,不是两个圆满。「三、乐迟通行,由已得现法乐住故,说喜乐圆满;由钝根故,说非功用根圆满」,这是般若栽培得不够。「四、乐速通行,由已得现法乐住及利根故,说喜乐圆满,亦功用根圆满」,这个是最殊胜的。

 

寅三十二、背恶说等清净道别(分二科) 卯一、标列

又有四清净道:一、背恶说法及毗奈耶,二、向善说法及毗奈耶,三、资粮道,四、清净道。

这是第三十二科「背恶说等清净道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又有四清净道」,四种清净道,也是得圣道才算是清净,有四种差别。第一个是「背恶说法」,「背」就是弃舍的意思,远离的意思。「恶说法」,他说的法是邪知邪见不合道理的说法,你弃舍这件事。这个「弃舍」,我看这应该是分两种:一个你自己弃舍了这种邪知邪见,一个是你不去亲近这种人,这种邪知邪见的人,你远离他。「及毗奈耶」,「毗奈耶」是调伏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发觉了自己有这种问题的话,能调伏自己的邪知邪见,能灭除去邪知邪见。有的人有善知识告诉他,你这是邪知邪见,他不承认,他还保留认为这是宝贝,不要弃舍,那就不对了,那就不是「背恶说法及毗奈耶」了。这是第一种能弃舍这个邪知邪见,能灭除去邪知邪见,能调伏邪知邪见。

「二、向善说法及毗奈耶」,这个「向善说法」,就是这个人能亲近,能亲近这个善说法,就是有正知正见的人,他去亲近他合乎道理的说法,他能亲近他,「善说法」。「及毗奈耶」,就是他能够使令自己清净,能调伏自己三业清净,能灭除去一切的过失,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这是第二种。第一种就是他弃舍了恶说法,而也能灭除自己内心的烦恼;现在是第二种能去亲近善说法,能灭除内心的烦恼,这还有点差别的。

「三、资粮道,四、清净道」,这样子加起来就是四种。

 

卯二、随释(分四科) 辰一、背恶说

此中最初,谓如有一于外道见,及引无义苦切行中,心不爱乐,亦不忍可。

这是第二个。前面是「标列」,这底下是「随释」,随所标列的次第去解释,第一科是「背恶说」。

「此中最初」的背恶说法及毗奈耶什么意思呢?「谓如有一」类的人,「于外道见,及引无义苦切行中」,对这个「外道见」,就是佛法以外的人,有邪知邪见的人,就是前面不如理作意,一共有十六种外道的见。「见」就是思想,起如是见,立如是论。起如是见,是内心的思想;立如是论,是把它发扬出来,把它宣布出来叫做论。「及引无义」的,没有功德的那种「苦切行中」,无义的苦行,你白受辛苦了,无义的苦行。「心不爱乐」,对这两类的事情心里不欢喜,对于外道的邪知邪见不欢喜,对于无义的苦行也不欢喜。「亦不忍可」,不接受,「不忍可」,不接受、不同意这种事情,拒绝这种事情。这底下《披寻记》。

 

《披寻记》五○八页:

此中最初至亦不可忍者:此中有二差别:谓于外道见及引无义苦切行中,如其次第,心不爱乐,亦不忍可,释前背恶说法及毗奈耶。

解释这个意思。底下第二科「向善说」。

 

辰二、向善说

第二、谓如有一,于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等诸善巧中,爱乐忍可,又能堪忍寒热等苦。

这是第二个「向善说」法及毗奈耶。这个「谓如有一」类的人,他是个怎么的情形呢?「于蕴、界、处、缘起、处非处等诸善巧」,就是于蕴善巧,就是「善巧」是智慧的意思。对于色受想行识这五蕴,能通达他是无我的,无我、无我所的,知道色受想行识都是无常变化的,是老病死的,那么你知道没有我、我所,那叫做「蕴」善巧。

「界」善巧,通达这个界善巧,这个「界」:地、水、火、风、空、识,六界也是,或者是十八界,通达他们也是无我、无我所的,那么就是界善巧。这个「处」善巧,就是十二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也是无我、无我所的,那么叫做处善巧。

「缘起」善巧,就是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这十二缘起。十二缘起也是通达一切法都是这样,一切众生都是这样流转,惑业苦的流转;就是生灭则老死灭,有灭则生灭,取灭则有灭,乃至无明灭则行灭,就是这样子,也是无我、无我所的,这叫做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这个「处」,合道理的叫「处」,不合道理就是「非处」。譬如作善就得善报,作恶就得恶报,这是「处」合道理;作善得恶报,作恶得善报,这不合道理。你能通达因果的道理,因果缘起的道理,那就叫做处非处善巧。

这样子说,处善巧、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诸善巧中」,这是在佛法里中说的道理,还有一个四谛,谛善巧。「爱乐忍可」,对于佛法有欢喜心,你能接受生欢喜心。「又能堪忍寒热等苦」,又能够忍受得了,寒也受得了,热也能受得了,饥渴也能受得了,也能忍受得了。所以在戒律上好像有的小孩子出家,就哭起来了,很多的原因哭起来了,或是没有吃饭饿了就哭了,还有很多事。佛就是说小孩子不到那个年龄,不给他受戒,不要他做比丘。因为什么呢?这个忍力不够,就是要十九岁、二十岁才可以受戒。这表示什么?表示他的忍力够,饿一点不在乎,稍为寒一点、冷一点也不在乎,忍力够。

我们若看看律上那个缘起,就可以知道出家人应该怎么样做法,能有这些忍力。那么这是向善说法及毗奈耶,其实学习佛法、修学圣道的确要有忍力,没有忍力这事做不来,因为都不是凡夫的习惯,都违反凡夫的习惯。凡夫的习惯就是贪心来了就贪,瞋心来了就瞋,就是随顺心理活动,凡夫这样子。现在佛教是违反,贪来了不要贪,瞋来了不要瞋,你看就是违反你的习惯,那你怎么能做得到呢?所以要忍,要忍耐一点,非要这样子不可。这个忍当然不是没有理由的忍,无义苦行的事情不要忍,就是用佛法的智慧来忍,应该是这样才可以。

 

辰三、资粮道

第三、谓净尸罗、守根门等诸善资粮所摄正法。

这是第三科「资粮道」。就是修学圣道一个准备,修行之前一个准备的阶段,有前方便,不是一下子,你就是圣人了,不是这样意思,他有个准备的阶段。那么这个资粮是什么呢?「谓净尸罗」,就是你要持戒清净,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圣道资粮。「守根门等」,还要「根门」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根」就是「门」,你要守护它,不要向外任意的攀缘,随便的就是攀缘外边的尘劳世界,种种的虚妄分别,不要这样子。还有悎寤瑜伽,睡眠不能太多,也不要太少,乃至饮食的事情。「诸善资粮所摄正法」,这些好的,能做圣道前方便的这些资粮,有这种功能的,就叫做「资粮」。「所摄正法」,属于这一类的都是「正法」,他能令你得圣道,这些事情,这叫做「资粮道」。

 

辰四、清净道

第四、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断诸烦恼现法乐住。

「第四」,这是第四科「清净道」。「谓奢摩他、毗钵舍那断诸烦恼现法乐住」,你这个资粮,前面是「背恶说法及毗奈耶」,弃舍这邪知邪见的不清净恶知识;这个「向善说法毗奈耶」是亲近善知识;然后要准备资粮,这三个阶段。这第四个就是正式开始修行了。修行什么呢?「谓奢摩他」就是修止了,「毗钵舍那」就是修观,修止、修观有什么好处呢?能「断诸烦恼」,能把所有的贪瞋痴烦恼都能断除去了。断除去了,你也决定是「现法乐住」,当然在未到地定里也可以安乐,未到地定很容易就得初禅了,所以一定是得禅,「现法乐住」就成功了。这四个清净道我们要记住,人家问我们:要应该怎么样修行才能得圣道呢?你就这样回答这四样:第一个背恶说法及毗奈耶,第二向善说法及累奈耶,第三要有资粮道,第四是清净道,就是这样子可以得圣道,说得很清楚。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0)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合论简要卷之四(李贽)[栏目:明清居士名家文集]
 去除我执、忏悔消业是一切幸福的开始之2[栏目:探究真心·圆觉文教基金会]
 勇敢心灵的盛宴[栏目:阿贝迦那伽罗仁波切]
 二、初诵金刚经,一女孤魂升天[栏目:地藏菩萨灵感记]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二三八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吉祥果治气喘[栏目:持验录]
 我就是真如[栏目:贾题韬居士]
 受菩萨戒仪轨简释[栏目:达真堪布]
 何谓施之自性?[栏目:广论学习问答360则]
 三皈五戒的含义(广超法师)[栏目:三皈五戒]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