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四、四种(分二科) 丑一、结前正显
已说三种佛教所应知处,次说四种。
前面说了四十个三法,就是一个数目,以三个数目组成的一法一法的,一共有四十个。现在这底下第四科是「四种」,就是四个法组成为一个法门,用这样的数字来说明佛法。这一科里分两科,第一科「结前正显」,就是把前面的这个三法结束,用三法来显示佛法,这一段文结束了。所以「已说三种佛教所应」该通达的境界,「次说四种」,这以下再宣说以四个数字,四个法组成的法门。
丑二、别广宣说(分三十九科) 寅一、念住差别(分二科)
卯一、由摄一切所知及智(分二科) 辰一、标
谓有四法,能摄一切所知及智。
这是第二科「别广宣说」,另外宣说这个四法。这底下一共有三十九科,第一科是「念住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由摄一切所知及智」。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谓有四法,能摄一切所知及智」,这由四个组成的法门,能统摄一切所应知的及智。这个「智」在这里看,这是由凡夫到圣人的境界,那叫做「智」。这个「知」呢?就是凡夫的时候,凡夫的时候所知道的事,用我们现在的分别心所知道的,经过了修行以后,就变成了圣人的智慧了,所以叫做知和智。「能摄一切所知及智」,就是虽然只是四条,但是里面含摄的倒是非常广大,是这样意思。这是「标」,底下是解「释」,解释里面第一科是「举身念住」。
辰二、释(分二科) 巳一、举身念住
谓身及闻思修增上念住以为依止,缘身境慧。
「谓身及闻思修增上念住」,这个增上向下念,「增上念住以为依止,缘身境慧」。这是四念住,第一个念住就是身念住,这是新的翻译,玄奘法师翻的叫做念住,旧的翻译叫念处,四念处。「谓身及闻思修增上念住」,这个「身」就是我们的这个生命体,这个四大组成的生理组织的这个身体,这个就是所知,我们所知道的这个所缘境。「及闻思修」,闻思修就是智了,就是由凡夫开始展转的增上,展转的进步,展转的增长到了圣人的境界了,就成为圣人的智慧了。这叫闻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修所成慧是通于凡圣,「及闻思修」,闻思修是智。
「增上念住」以为依止,这个「增上」就是特别有力量的意思,有强大的力量叫增上。这个「念住」是什么意思呢?这个「念」是明记不忘的意思。所以静坐的时候,你不忘所缘境,这个所缘境在心里面现前的时候,你一直的不忘记它,那么这就是奢摩他了。那么静坐的时候,忘掉了所缘境的时候,就是打妄想了,再不然就是昏沈了,那就没有念了。所以若是有强大念力的时候,我们这个明了性的心,就安住在所缘境上不动了。这件事也是由初开始训练,逐渐地得到定力的时候,那就叫做「念住」,就是成功了。「以为依止」,就是闻思修这个慧以增上念住为依止,为依止就是为住处,这个智慧在念住上活动,你不可以离开这个范围的,所以叫「以为依止」。
这样看出来我们用功修行的时候,不是散乱心,先一定是要寂静住,而要把所缘境显现出来,所以叫做「念」。由念的力量而成就定,定为智慧的依止处,智慧在这个念的境界里边去观察。观察这里说身念住,就是「缘身境慧」,就是观察身,这个身为所缘境,观察这个身的境界的智慧,就是闻思修,这个智慧从闻、从思、从修来的,那么这是第一个身念住。身念住这几句话也应该说的很明白了,就是在寂静住里面,用闻思修的智慧去观察这个身体,观察这个身体的真实相。通常我们修四念住,第一个是观身不净,其实这是个方便,因为我们的欲心特别重,它障碍我们修学圣道,所以用这个不净来破这个欲。破出去以后,就是观察这个身是毕竟空的,是无我的,是无常的,就达到无为的境界,就得圣道了,这样意思。
巳二、例余念住
如身及缘身境慧,当知受心法及缘受心法境慧亦尔。
这底下是第二科「例余念住」,其余的念住也同于身念住这样子。「如身」,像前面说这个身念住,及「缘身境」的闻思修的「慧」,是这样子;「当知受心法及缘受心法境慧」,也是这样子。那么这个「受心法」为所缘境,也是用闻思修慧增上念住以为依止,缘受心法境的智慧也是这样子,也是这样观察。这个四念住,这里只是简单的这么说,到下面〈声闻地〉里面说的,会详细解释的。
卯二、由能对治执取等缚(分二科) 辰一、标列
复有差别,谓四种缚:一、执取缚,二、领受缚,三、了别缚,四、执着缚。
前面第一科是「由摄一切所知及智」。现在这底下第二科「由能对治执取等缚」,就是修这个四念住的时候,会有什么作用呢?说这件事,就是它能对治,就是能消除去执取等的系缚,就是灭除去这些烦恼才能得解脱的。这一科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标列这四种缚。
「复有差别」,这个这四念住里边还有不同的意思。什么呢?「谓四种缚」,就是说我们这个凡夫有四种系缚,所以要修四念住。那四种系缚呢?「一、执取缚」,这个「缚」是系缚,系缚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烦恼系缚我们的心,使令我们的心不能清净,不能自在,不能安乐,受诸苦恼。有这样的缚,这是烦恼,是我们凡夫一个大患,所以需要对治它。那四种缚呢?第一个是「执取缚」,第二个是「领受缚」,第三个是「了别缚」,第四个是「执着缚」,这四种缚。这是标列出来缚的名称,底下第二科是「配释」,配合这个四念住来解释。
辰二、配释
当知心于身,由执取缚所缚;于受,由内领受缚所缚;于色等境界相,由了别缚所缚。即于所说身等,由贪瞋等大小烦恼执着缚所缚,对治如是四种缚故,立四念住。
「当知心于身,由执取缚所缚」,第一个「执取缚」怎么讲呢?当知就是我们的心对我们的身体有执取这种系缚,就是爱着这个身体,这就是爱。这个爱是由心发出来爱烦恼,但是有身体做所缘缘,由身体的引发,由内心的烦恼,内心里面就出来这个爱烦恼。这个爱烦恼就是执着这个身体是可爱的,就是由「执取」执着它,心里面一定是攀缘这个身体,就是爱烦恼在这样作用的相貌,这个「执取」是爱烦恼的相貌。一有了爱的时候,我们的心就被爱烦恼所系缚了,当然是因为身体的关系,所以这是身念住所破除的烦恼。
「于受,由内领受缚所缚」,这第二个领受缚。「领受缚」是怎么回事呢?「于受」,受就是有苦受、有乐受、有不苦不乐受。那么有乐受的时候,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六根和六识接触六境,我们就有受,触缘受。受先是有乐受,有乐受就生贪心;苦受心里面就憎恶,就是愤怒,那么这是苦受;其他的就是不苦不乐受,也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这个时候也没有贪爱心,也没有瞋心,这个时候是一种平平的境界,平淡的境界,但这时候就是愚痴的境界,就是有愚痴的心理在活动。所以「于受,由内领受缚」,因为我们的心对于这三种受,也是有执着的关系,就生出来贪瞋痴的烦恼了。「由内领受」,内就是心,由心领受境界生出来贪瞋痴的烦恼,也是系缚了,为这种系缚所系缚,为这样的烦恼所系缚,那么这就是受念住所破除去的系缚。
三是「了别缚」,了别缚怎么讲呢?「于色等境界相,由了别缚所缚」,就是于色受想行识等一切法相,这些境界做所缘相。「由了别缚」,就是我们内心接触这一切境界的时候,心里面去分别去了别它。了别它的时候,在四念住上说观心是无常,主要就是我们在了别一切法的时候,在能了别的这里,就显示出来能了别的这一念心,这一念心的时候,就认为是常住不变的。这个心是没有形相的,我们凡夫境界虽然是有心,但是不是十分明了,但是心在一切境界上了别的时候,心的作用就出来了。心的作用出来了的时候,「于色等境界相」,在了别的时候,心就出来了,心出来的时候,当然这又不是平常人,认为心是常恒住不变易的,是常住不变的,那么这就是一个愚痴的境界了。
本来这个心接触一切境界的时候,不是贪就是瞋,不是贪瞋就是愚痴,各式各样的烦恼在变动。贪心过去了瞋心来了,瞋心过去了贪心来了,或是愚痴心来了,或是疑惑心,或是高慢心,各式各样的烦恼这样变动。本来应该说是无常的,但是偏执着是常住的,常住的这就是个愚痴,所以就是执着有我了,问题在这里。这样子,这就是一个系缚,这个系缚反倒是引起贪瞋各式各样烦恼的一个根本,就是执着有我了。执着有我的时候,就会保护这个我,所以就会生出贪烦恼,生出瞋烦恼,这反倒是微细了一点。这样子,这个愚痴这也是一种系缚,为这样的系缚所缚,这是心念住所破除去的系缚烦恼。
「即于所说身等,由贪瞋等大小烦恼执着缚所缚」,这是第四个缚。第四个缚是「执着缚」,是观法无我。「即于所说身等」,身、受、心、法,乃至到眼耳鼻舌身意,也还是一切法,心在一切法上活动的时候,当然有贪烦恼,有瞋烦恼,贪瞋痴等烦恼。有大烦恼就是根本的烦恼,小烦恼就是由根本烦恼衍生出来的这一切的烦恼,这些烦恼出现的时候,当然也还是执着有我。前面心念住所破除去的了别缚,这个了别缚是执着心是常住的,没有用我的名字,但是那就是我的体性。在法念住观法无我的时候,这是用我的名字,观法无我这地方是什么意思呢?也还是心的分别,在做种种事的时候,或者做善事,或者做恶事,认为这都是我做的。认为是我的,这样子说出来,现在就是观察,只是因缘和合的变化,有的时候是如意的,有的时候不如意的;有的时候是清净的,有的时候是染污的;有的时候受种种苦恼的事情,有的时候是快乐的。这种种因缘的变化,这其中并不是我在发生作用,所以这时候有这样执着我的烦恼,由贪瞋等大小烦恼执着缚所系缚,生出来种种执着是我的这些烦恼,这是法念住所破除的,是这样意思。
「对治如是四种缚故,立四念住」,这是解释了前面的四种缚。那么为什么要修这四念住呢?修四念住就是对治,对治就是消除,消除去这四种系缚故,所以佛陀的慈悲安立这个四念住的法门,使令我们可以转凡成圣。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和这个色声香味触法接触的时候,使令它清净,不要像凡夫那种境界,那么就可以解脱生死大苦了,所以这叫做四念住。这个《披寻记》可以念一下。
《披寻记》四九九页:
复有差别谓四种缚等者:当知此说四种颠倒,名四种缚。谓不净计净,是执取缚;于苦计乐,是领受缚;无常计常,是了别缚;无我计我,是执着缚。由为对治四颠倒故,立四念住;此说四缚,其义亦同。于所知境不随所欲得如实知,是缚义故。
「复有差别谓四种缚等者:当知此说四种颠倒,名四种缚。谓不净计净」,就是我们这个身体是不清净的,是臭秽的,但是我们执着它是很美,认为它很清净很可爱,这叫做颠倒,不净计净的颠倒,「是执取缚」,是这样意思。「于苦计乐,是领受缚;无常计常,是了别缚」,一切法都是无常,心也是无常,但是我们执着心是常住的,「是了别缚」。「无我计我,是执着缚。由为对治四颠倒故,立四念住;此说四缚,其义亦同」,也就同于四念住。
「于所知境不随所欲得如实知,是缚义故」,这里解释什么叫做「缚」呢?「于所知境不随所欲得如实知」。这个所知的一切境界是很广泛的,若是修学佛法以后,听信了佛陀的开示,我们应该知道一切法的真实相,这样子才是对的。我们想要就是欲,欲就是我们想要认识诸法的真实相,但是现在不经过修行的时候,就达不到那里。所以「不随所欲」,不能够随顺你的希望,能成就真实的智慧知道诸法真实相的,这就叫做「缚」,这个缚是这样意思。
寅二、正勤差别
又有四种欲勤为先,观察过患及与对治以为依止,能断现行诸不善法,及断彼系,能得善法及能增长。
这是第二科是「正勤差别」,就是三十七道品的第二个四正勤。四正勤的意思,这个「正」其实就是善法,对于善法应该精进的去学习,去努力的创造,叫做「正勤」,也叫做四正断,就是对于恶法要努力的去消灭它,修学善法断除恶法,所以叫做四正勤,也叫做四正断。
「又有四种」,又有四种法,这四种法是「欲勤为先」。这四种法先要有这两个条件,就是你要有一个「欲」,就是你有一个愿望想要得圣道,你要有这个愿望,我不愿意做凡夫。凡夫时时的心在浮动,遇见境界的时候,心随境转而不能自主,讨厌这种境界,所以现在有一种出离的愿望,有一种想要成为圣人的愿望,「欲」是这个意思。这个「勤」,你有这个愿望,不能只是有愿望,你要有行动,这叫做勤,这个行动是精进不懈怠的意思。所以「欲勤为先」,这四种法之前,先要有这两个条件,一个欲一个勤。「观察过患及与对治」,也就是这个欲,什么叫做「欲」?就是凡夫学习了佛法之后,知道自己有很多的问题,有很多的过失,有很多的苦恼,要观察自己的这些错误,自己的身口意有很多的错误,有很多的染污,要观察自己的错误。「及与对治」,我觉悟到自己有错误,同时我也愿意消除这些过患,你要有这种欲,你要有这样的欲望。
在家居士,我又这样说话了,在家居士也是佛教徒,我们出家人也是佛教徒,但是出家人特别重要。出了家以后,当然在家的时候,应该是学习过多少佛法,有了信心,然后我就要出家。出家的意思,就是全部的精神和时间来做这件事,不做其他世间上的荣华富贵,这些事我不做了,不要去搞这个事情,全部的精神要做这件事,所以要出家。出了家以后,就是我要消灭我身口意上的过患,要有这样的愿望,我再重复一句,要有这样的愿望。不是出了家以后,没有事情了,穿上了出家人的衣服,然后拜一个师父,受了三坛大戒,就没有事了。不是,你要这个愿望时时的在心里面,我这身口意不清净,我要采取行动消灭我的过失,要有这样的愿望。有这样的愿望,时时的不可以忘了,不可以忘了这个愿望。「以为依止」,你有这样的愿望,你这个愿望为依止,这个愿就会推动你,推动你要修四念处,就是这么意思。修这四念处的时候,「以为依止,能断现行诸不善法」,这底下就说出来四种四正勤。
「能断现行诸不善法」,这就是采取行动了,就是勤。这四个法门,第一个就是「能断现行诸不善法」,你有这样的愿望了以后,你就修四念处,修身受心法的四念处。修四念处的时候,「能断现行诸不善法」,就表现在身口意的活动,这个现行,现就是显现在身口意上的这些活动,什么呢?「诸不善法」,各式各样的杀、盗、淫、妄,各式各样的说谎话,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内心里的贪瞋痴,这些「诸不善法」。这「诸不善法」,这个地方有点事情,当然受了戒,在家居士也应该在内。受了戒,受了三归,受了五戒十善法,就是由这个戒的律仪,就是毗奈耶受的戒,就把这些杀、盗、淫、妄这些都停下来了,这叫「能断现行诸不善法」。你有这个愿望,你有「观察过患及与对治」,你有这样的愿望的时候,受了戒,就把现行的诸不善法都停下来了。停下来了,但是还有问题,这些恶法的种子还在,你内心里面还有这个贪瞋痴的种子,也有贪瞋的这些烦恼,这些东西还在。
「及断彼系」,就是它还在你,很牢牢的在你心里面,绑住了你,就是烦恼的种子,烦恼种子你还要断它的。这样说「能断现行诸不善法」,就是已生的恶法令它不生;「及断彼系」,就是未生的恶法,那就是这一切烦恼种子,你要叫它不生,它现在没有活动,叫它永远也不要活动,就是「及断彼系」,那就是要消灭了种子才可以。消灭种子这件事,就是我们修学禅定,修学禅定的时候,心里面得定了,得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时候,这欲界的烦恼就没有了,但是欲界的烦恼种子还在,你就得了无色界的四空定也是一样,欲界的烦恼种子还在,连色界、无色界的烦恼种子也都是在,都没能断。为什么他们得那么高深的禅定还不能断烦恼种子呢?因为什么?因为没能见无为法,非要深入地见到无为法才能断烦恼的种子,那才是圣人。所这个地方修四念住,就是不但能断现行的恶不善法,同时也能够消除烦恼的种子,「及断彼系」,这样意思。
「能得善法及能增长」,这个「能得善法」是什么?就是定慧,戒定慧,你常常的修这四念住,修四念住就是精进的修这四念住,精进修四念住就能成就无漏的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样的善法。「能得善法」,就是未生的善法,令它生起;「及能增长」,已生的善法,令它增长广大。这就是四,这一共是善法有两个,灭除恶法也有两个,加起来就是四正勤。四正勤是什么呢?明白点说就是精进地去修学四念住,这叫做四正勤。但是你在修四念住的时候,是怎么回事呢?修四念住的时候,当然一方面修奢摩他,这个念住这两句话,我们前面讲过四念住。念住这两个字,是以智慧为体性的,以智慧为主的。但是念住是什么呢?
念住是止,止观的止,就是由念使令你于所缘境明记不忘,念念地不忘,心就安住在那里,就是破除去散乱的境界,那就是得了奢摩他的止了,这么意思。你得了奢摩他的止,但是你的颠倒迷惑还没有断,所以要慧,用这个无常,不净、苦、无常、无我的智慧去观,观而又观,观而又观,就是不断重复的观察,就破除去颠倒的烦恼,就得圣道了。但是你这样修的时候,你心里面是怎么回事?修的时候当然没有去杀、盗、淫、妄,你在那里静坐修四念住,没有做杀、盗、淫、妄的事,杀、盗、淫、妄这种粗显的过失,就是受了戒以后已经破除去了。所以你在静坐的时候,是出现什么事情呢?只有两件事是一种现行的不善法,就是一个昏沈、一个散乱,就是一个掉举、一个昏沈,这是不善法。现在这里面是断这个现行的诸不善法,就是你静坐的时候,你要破除去掉举,破除去昏沈,诸不善法,那么回事。
「及断彼系」,那就是微细的种子,所有一切烦恼的种子都断掉。「能得善法」是什么呢?你心里面不昏沈、不掉举,你修止观,止成就了就是定,观成就了就是慧,就是无漏的定慧,「能得善法」就是这么回事。「及能增长」,就使令你成就的,最初是小小的止、小小的观,你叫它不断的增长,逐渐的广大,就得到圣人的定慧了,就是这么回事。事实上你在静坐的时候,就是这么境界。所以这上面说「又有四种欲勤为先,观察过患及与对治以为依止,能断现行诸不善法,及断彼系,能得善法及能增长」。我现在又说几句闲话,从我开始在佛学院里学习佛法,学了很久都不知道,这个「断现行诸不善法」是指什么说的?不知道,只是这么说已生恶法令断,未生恶法令不生,只是这么讲,但是究竟指什么说的?不知道!这是四正勤。
寅三、神足差别
又有四种为欲住心为得胜定修方便者,心住如意能生长门:一、乐出离欲,二、受持读诵悔过精进,三、能取贤善定相之心,四、住空间处观察诸法。
我现在又说些闲话,佛在世的时候,这个出家人,随佛出家的这些比丘,当然初开始出家的这些比丘,当然是拜佛为师。但是后来出家的,多数是拜阿罗汉做师父,拜舍利弗尊者,拜目犍连尊者,拜摩诃迦舍尊者,拜须菩提尊者,很多的大阿罗汉。像摩诃迦叶尊者领五百个弟子,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也是领五百个弟子,都是很多很多的弟子。那个时候就是这样修行,就是修四念住,我们读阿含经,读我们出家人的戒律,很明白的就是修这个法门。修这个法门,当然也就得阿罗汉果,得初果、得二果、得三果、得四果、得阿罗汉果,是这样子。
我们现在的出家人干什么?出了家以后干什么?就是做这个事,学习唱念,学习「南无」…,举这个「南无」,各式各样的赞颂、赞子,就这个,学会了就是会做两堂功课,做这个。学习放焰口,还有就是打水陆,做这些事情,学会了,那么一天就是做这个事。最近现时代还有一种,南无观世音菩萨!就是我说这话都有过失了,学什么?学烧饭、烧菜,把它学得好好的,然后学习怎么招呼人,来了怎么招呼人,然后学习来了办什么法会,学习登记发通知,学这个,然后都学好了派出去,你在这里那里,然后就是这样子。然后就是你会招呼人,也会烧菜,来了人会烧好菜吃,我也愿意吃好吃的,会烧菜,见人会说话,然后你不来的时候,我会发通知。这样做当然福报很大,当然就是大有所得,然后修大庙,然后怎么怎么地,继续做这个事,继续有很多的人来出家,就是这样子。当然这是一样,也不全是这样子,也有人欢喜念佛。
念佛是最好,我同意念佛最好,念陀罗尼我认为也好,这还是用功修行;或者是受持经论,欢喜读《法华经》,也有人把《法华经》背下来,把《金刚经》背下来;或者也有把《无量寿经》背下来,专心念佛求生净土。我认为在今天的佛教里面,这是最殊胜的了。但是修四念住的人,我看很少,修四念住,我认为现代的人,就是今天我们佛教徒里面,也能修四念住,修四念住就能得圣道。明白点说我的看法,你只要能修,你就能得圣道,当然一方面你修四念住的条件,就是你要学习佛法。你不可以去学烧菜、烧饭,不可以,就是完全没有「观察过患及与对治」的愿,没有这件事。最初要出家可能是还有这个想法,出家以后那个大环境不容许你这样子做,那就是不可能的事情,那你还能得圣道?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说这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我们不要说,我业障重,我不能够得圣道,我不相信这句话。我相信只要你肯努力学习佛法,你通达了四念住的道理,你就肯这样用功,你一样可以得圣道,一样是可以的。不是不能,是能!就是你不做就不能,你不肯这样做就不能。这个得圣道,说是我不想修四念住,我好好念佛也可以,也好,你好好念佛,我认为还是不能得圣道,但是能往生阿弥陀佛国也好,到阿弥陀佛国去,听阿弥陀佛还是为你说四念住,还是三十七道品。佛佛道同,就是这么一句话,也还就是般若波罗蜜,也还是这些佛法,也是一样,我认为也还是一样说《华严经》,说《法华经》,说《大般若经》,还是说这些佛法。那么说这些佛法,到那里也还是听佛说法,也还是这样修行,也就得无生法忍了,也是好。
但是若是现在在这个世界学习佛法修行的时候,有可能你现在就得圣道了。得圣道的时候,你愿意到阿弥陀佛国还是可以去的,并不妨碍你。并且我认为修了四念住,愿生阿弥陀佛国,有可能更稳当一点,因为你修四念住,你现在就是在静坐的时候,就是令心不颠倒。修四念住不是令心不颠倒吗?不是这么意思吗?令心不颠倒,令心不散乱,令心不颠倒,今天也修,明天也修,一直这样修。假设你三十岁出家,你可以修五十年到八十岁的时候,有五十年的时间做这修行的功夫,应该是不错了,就算是没得圣道也不错了,也应该不错了。不要说是五十年,就是打禅七七天,七天的时候,专心这么用功的时候,也感觉到清净,就七天就感觉清净,不要说是五十年,你想一想。和净土法门无妨碍,并且能帮助你净土法门的成就,因为心不颠倒,心不颠倒就是在生存的时候心不颠倒,临命终的时候也心不颠倒。你有五十年的心不散乱,你临命终的时候心会散乱吗?心会颠倒?也不颠倒,这样一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来接引了。
阿弥陀佛说是只要你愿意到阿弥陀佛国,你读大本的《无量寿经》,小本的《阿弥陀经》就是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执持名号一心不乱,但是大本的《阿弥陀经》还不是,大本的《阿弥陀经》说是你可以修六波罗蜜都可以,也是可以的。修这样的法门,那就是这样意思了,那么你修这个四念住心不颠倒,但是你也愿意,也不要忘了愿生阿弥陀佛国,那么这时候,你要往生阿弥陀佛国,我认为很容易就是上品上生,你看《观无量寿佛经》,上品上生是没有到到莲花化生,不是的,到那里就是见佛,见佛就是得无生法忍了。不是这样子吗?那个上品上生为什么能得无生法忍?就是你在娑婆世界的时候,修过四念住,已经接近得无生法忍的时候,所以到阿弥陀佛国很容易就得无法忍了,就是这么回事。
这里面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因为你常常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观法无我也是观身受心法都是无我,观身无我,观受也是无我,观心是无我,观一切法都是无我。你若是读《般若经》的时候,无我就是毕竟空的意思无差别,你常常这样修的时候,就是现在随时心里面有烦恼的时候,这个我、我所出来,你就知道,唉呀我现在不对,我这个我、我所出来不对的,随时由这个观身受心法灭除贪瞋痴,随时的就会认识到这里。所以随时和别人谈话也好,办什么事也好,这个境界现前的时候,我这个贪心出来,我这个瞋心出来,立刻就知道。立刻知道,你沈静一下,把这个贪心调伏一下,把这个瞋心调伏一下,不用贪心同人说话,不要用瞋心同人讲话,随时能调伏烦恼,有这种好处。你若不修四念住,你不深入的学习佛法,我专心念佛,很好,但是你若办事的时候,贪心会出来,瞋心也是会出来,我、我所也会出来,出来的时候,有的时候继续我、我所,你不知道把这我、我所调,不能调,我认为也会有这个事情。所以修四念住有很多好处,如果不能,你好好念佛,好好念佛,我也同意。
所以说「又有四种欲勤为先,观察过患及与对治」,这两句话就是解释这个欲的。什么叫做欲?就是「观察过患及与对治」,就是我这身口意不清净。那有天然的佛呢?没有那回事情,有天然的佛、有天然的弥勒菩萨,不是的,都是由自己努力修行才有的。努力修行,这就是感觉我现在不是佛,我现在是生死凡夫,要这样子,生死凡夫我要知道,我身体有这个过患,要知道反省自己有这个过患,要想办法对治,常常不要忘了这个欲,这个愿,这个清净的愿,不要忘了这件事,然后要采取行动。所以这段文很重要,这段文和四念住是一回事。
「又有四种为欲住心为得胜定修方便者」,这是第三科「神足差别」。「神足差别」这句话怎么讲?「神」就是神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乃至漏尽通,一共是六种神通。这个「足」是什么呢?足是定,你这个神通从什么地方来的?要修学禅定,得了禅定,以禅定为依止才能够有神通。这个「足」是依止的意思,这个神通要依止禅定才能出现的,所以叫做「神足」。这个「差别」,就是他所依止的禅定,这个禅定是怎么来的呢?就是这底下这个欲、勤、心、观这四种方法,要依这四种方法才能成就禅定,所以这个法门里面有这么多的差别。「又有四种为欲住心」,这也是四,「四种」是什么呢?「唯欲住心」,就是譬如说我修四念住,修四念住的时候,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修,但是感觉到心里面散乱,这个念住,忆念所缘境相续地明净而住,这样的功夫不够,心里面常常乱,那就妨碍了修四念住了。那怎么办呢?佛又说到这个法门,所以「唯欲住心」,就是你想要使令心安住下来不要乱,你有这样的愿望。
「为得胜定」,最初是住心,《瑜伽师地论》里面说有九住心,但是这还不是胜定。若是「为得胜定」,要进一步去成就更殊胜的禅定,就是四禅八定了,就是这样子。最初是想得住心,心里面寂静住,那就是欲界定、未到地定,「为得胜定」就是四禅八定。「修方便者」,就是你想要住心,想要得胜定,要怎么办法呢?就要修一种方便,或者这个方便当方法讲,要有一种方法,依据那个方法来修行,才能住心,才能得胜定。那么这个方便有两个解释,一个是方法的意思,一个是行动的意思。就是采取行动,欲住心,欲得胜定,这是愿,只有愿不行,你还要采取行动,就是修方便。这几句话这是一段,底下「心住如意能生长门」,这又一句话。
「心住如意能生长门」,就是我们这个心安住在禅定里面,能如意的现出种种神通,具足了种种的神通。「如意」指神通说,就是我愿意用天眼通的时候,天眼通就来了,天耳通,我现在要用这个天耳通,那么天耳通就来了,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能生长门」,就是能生长出来禅定神通的门。那个「门」是什么?就是前面这句话「修方便者」,和那句话一样。从这个门里面出来这么多的功德,能出来神通,能出来禅定,从禅定是神通之门,现在是说初一步得禅定的门,也就是这四法。「又有四种」,这四种是什么呢?是住心得胜定的修方便。这四种是什么呢?是心住如意的能生长门,这个意思。前面是得定,住心得胜定是定,这四种是禅定的方便。这个「心住如意能生长门」,这是说神通,是神通的生长门,能生出来神通。这两句话还是不一样,这是说它的作用,这四法的作用,这两句话是它的作用,究竟是那四法还没说,这底下说出来。
「一、乐出离欲」,这是第一个法。「乐出离欲」,要得禅定,第一个条件你要出离欲,就是色声香味触这五欲,要解脱欲。我们有欲的人,这个心就是向外攀缘,向外攀缘它就乱,那就谈不到禅定这件事,所以你想要得定,一定要出离这个欲,从这个色声香味触这个欲里面解脱出来,你要有这样的欲才可以。所以「乐出离欲」,你好乐,你欢喜,你有这样的愿望,「乐」也就是愿望的意思,愿望要从这个欲的境界解脱出来,不可以有欲,有欲是不能得定的。这是第一个,这个欲。那么这个欲,「乐出离欲」,也等于是说想要得定,这个欲和定是不能够共存的,有欲就没有定,有定就没有欲,欲能破坏定,定也能破坏欲,定也能破坏欲,欲也能破坏定。但是欲也好,定也好,都是你的一念心,那么究竟谁破坏谁呢?究竟是欲破坏定,是定破坏欲?那就是你自己决定,是这么回事。「乐出离欲」,就是你要有欢喜得定的意愿,那也就是我要弃舍这个欲,我想要得定,你要有这个愿。
「二、受持读诵悔过精进」,第二个你要学习得定的方法,就是得定的这个法门,你要「受持读诵」,你要一遍又一遍的学习才可以的,所以受持读诵。「悔过」,还要悔过,因为修行的时候难免是有障碍,你要忏悔,你还要忏悔,所以有的人看见静坐得定,我就光是静坐,不是,光是静坐未必成功,你也还要拜忏,要忏悔。而且还要「精进」的,这件事才可以成功的。这是第二个方法。
第三个「能取贤善定相之心」,这是开始修定了。第一个「乐出离欲」是愿;第二个是破除障碍,「受持读诵」是学习得定的方法,忏悔是破除得定的障碍;第三个是开始行动了,「能取贤善定相之心」。「贤善」是赞叹这个定相之心的,「定相之心」,心里面不昏沈也不散乱,明静而住,这是定相之心。你要拿到这个心,「取」就是能捉住,能把握得住,就把这个心,其实这个心,这个明静而住的心,任何人都能办得到,只是时间短就是了。你睡觉正常,睡眠正常,不要睡太多了也不行,不睡、少睡也不行,你心里面,叫它心里面明了,心里面有个明了性,但是又不要有杂念,又不要有昏沈,使令它明而又静。不昏沈、不散乱,不昏沈心里就是明,不散乱心里面就寂静,所以这个明静而住,这件事谁都能办得到,不是难事。但是「能取」,就是你能把握住一直的明静而住,相续不断的明静而住,你要做这件事。
「能取贤善定相之心」,一直的要把握住叫它不要乱,叫它不要昏沈也不要乱,你这样努力,这是「能取贤善定相之心」。这个心相,这个明静而住的这个心,它能够相续地明静而住,这件事也还是其中也有些微妙的地方。你在事实上打禅七的时候,有的人他也并不是静坐几十年,也不是,他也是才学习静坐,但是他一坐,心里就明静而住,也就不昏沈,也不散乱,一坐几个钟头,就是那样子。但是有的人不可以,静坐连五分钟都办不到,为什么会有这样关系呢?就是那个人他前生栽培过,他心里面有这个明静而住的种子,他前生这样修过,现在正念一提,前生的种子就发生作用了,所以就能明静而住,时间很长,我们没有那栽培就不行。所以「能取贤善定相之心」,里边还有这么多的差别。
「四、住空闲处观察诸法」,这件事也很重要。「住空闲处」,就是在这个不是闹,不是喧闹的地方,那个地方空,没有人家,没有聚落,而且是寂静也没有其他喧闹的声音,在那个地方住,你在那地方静坐修禅。「观察诸法」,「观察诸法」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学习了这静坐的方法,你心里面还要去观察的,深入的去观察思维。观察思维有什么好处呢?心里面能断除去一切的疑惑,并且也对修行的方法,能更深入地了解修禅定的方法。那么你这样子能断除内心的一切无知,能断除内心的一切疑惑,那么这样子你心里面就决定,你的信心就加强了,心里面就一点没有疑问的,就这样子决定的修行,也就容易得定。说你不要经过这一番的学习,你不经过这一番的观察,忽然间静坐的时候出了事情,那心里面就疑惑,这是怎么回事?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心里面疑疑惑惑的,那你有困难,你就有困难,所以这个观察也是很重要。
这个我刚才说的这一段话,我先念观世音菩萨,就表示我说这话不圆满,有过失。有什么过失呢?我说说我的过失,我也忏悔忏悔。我们现时代佛教的情况,也是很明显的,你去现在发表拜忏,会有些人会来,我说我们现在宣布要讲《瑜伽师地论》,也有人来,但是和拜忏来的人少得很,拜忏来的人很多,若是我现在宣布讲经,来听的人少。这就看出来什么事情呢?拜忏也好,放焰口也好,打水陆也好,各式各样的法会都好,因为会有很多人来栽培善根。说是暂时什么事都不要做,我就光是讲经,光是坐禅,大概有三个人,最后能剩三个人,已经很多了。所以这就看出,圆满点说各司其事,都好,拜忏也好,放焰口也好,各式各样的这些事都好。所以教唱念也不能说不对,教唱念也好,教厨房烧菜,烧得好好的给人吃也是好,所以都是好,不能说这些事是不对的,不能这么说。但是我想我们学习佛法,学习经论,学习四念处,修四念处,这件事还是重要,也还是很重要的。所以说了老半天,还就是各司其事就好了,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