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42

瑜伽师地论卷十二.本地分中三摩呬多地第六之二

辛三、修习所缘诸相作意(分二科) 壬一、征

复次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

「复次云何修习所缘诸相作意?谓即于彼彼诸相作意思惟,以思惟故能作四事」。

这是〈三摩呬多地〉的第三科。这个「作意及所缘」,分两科讲完了。现在第三科「修习所缘诸相作意」。前面是说了「作意所缘」以后,现在再说明「修习所缘作意」的一种作用、一种功德。说了这么多的作意和诸相、三十二相,有什么用处呢?是这个意思。这里分两科,第一科是「征」。

「复次」就是前面说了「所缘诸相」,其中的含义还没有完,所以「复次」,又「修习所缘作意」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所缘诸相的作意,若是加以修习的话,有什么功德呢?是这样意思。

这是问。底下解释,分两科,第一科「能作四事」,分三科,第一科是「标」。

 

壬二、释(分二科) 癸一、能作四事(分二科) 子一、标

谓即于彼彼诸相作意思惟,以思惟故能作四事。

「谓即于彼彼诸相作意思惟」,前面说了七种作意,又说四十作意,又说三十二相。这些「诸相」不是白说的,是修行人在修止观时候要用的。这就是说那个修行人「于彼彼诸相」,前面说三十二相,就是一个相一个相,你能拿它作所缘境,去作意、思惟、观察的话,你就能够得到四种功德。「以思惟故能作四事」,你若能去思惟观察的话,你不会徒劳的,会成就四种事。

这是「标」,底下「列」,那四种功德呢?

 

子二、列

谓即修习如是作意,又能远彼所治烦恼,又能练此作意及余,令后所生转更明盛。又即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舍诸烦恼,任持断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

「谓即修习如是作意」,这是第一件事,就是用它作所缘境,你能够修习,这个「习」就是不断的重复地做,做了一次再重复做,重复做、重复做,不断的重复这样做,不断的重复这样作意观察,这是一件事。

「又能远彼所治烦恼」,第二件事呢,就是能远离你所要对治、所要消灭的烦恼。我们不高兴有烦恼,但是烦恼还是要在心里面活动,现在若能够,你能够修这「彼彼作意」,「彼彼诸相能作意思惟」的话,就能够息灭那个所灭除的烦恼,那个烦恼就灭了。这个原因呢?我们如果…你若是作如是观的话,你应该会感觉到。譬如说是修无我观,修这无我观,无我观是个名称,它有一个内容的,你把这内容啊!一句、一句,一段、一段,你把它如实的明了了,然后在修止观的时候就这样思惟,这样思惟的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如实的了知了。就是文字上说是无我,我们就这样去思惟观察,就对于无我义会更深入的、更彻底的明白了是无我的,就是把这件事做成了。做成了的时候,就是「远彼所治烦恼」,因我而生起的烦恼没有了;因为有我而生起的烦恼,这个烦恼不生起了;因为在你心里面没有我,所以你不会再因为我而生烦恼。

譬如说修这不净观……,这个不如理作意……,佛告诉你这样子去观,这样的染污分别,你观察是染污的、观察是青瘀的、脓烂的、散坏的、是膨胀的、是白骨……什么什么的,这样的观察。愈观察你对于这个不净愈能够如实了知;这种了知的印象愈深刻,愈深刻呢,「因净」,原来我们的颠倒心认为是清净的而引起的烦恼没有了,这烦恼不起了,所以「能远彼所治烦恼」,就是认识的清楚了,它就没有烦恼了。所以要不断的去观察,不断的去思惟,是这样意思。所以「修习如是作意」,你就成就了如实了知,成就了如实了知「能远彼所治烦恼」,这烦恼就同你远离了,同你距离的远了,再不发脾气了,没有这个问题,眼睛不会厉起来,就是这样子。这就是药吃对了,病就好了,是这样意思。

我们没有作如是观的时候,也是人与人不同。有的人智慧大,他看得清楚,他心里有个反应,遇见合理的、不合理的是有反应。我们智慧不够,遇合理的事情、不合理的事情,也有反应。大家不一样,同样的境界反应的不一样。但是若是在佛法里面,你能够努力的修这些如理作意,就能彻底的把自己改变了。改变了以后,就是「远彼所治烦恼」,一切烦恼都没有了。这是第一种好处。

不但这一种好处,还有第二种好处。「又能练此作意及余,令后所生转更明盛」,这是第三种。「又能练此作意」,「练」,练者习也,就是修习那个习。练习是什么意思?就是不断的重复,如写字,这个字不断的重复的写,不断的重复写。修行修止观呢?观也是不断的重复的观是无我的,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就不断的重复这么想。修不净观也是,不断的重复的观;修无常观也是这样子修,观受是苦,也是这样的观。你能这样子「练此作意」,作意的时候呢?「及余」,这个「余」是什么?后面解释的很好,这就是和作意在一起活动的心,就是心。这个作意就是心所,心所法是各式各样的,那个心王是通于一切心所法,只要有心所一定是有心王。这个「余」就是那个心,「作意」就是心所。你常常这样子用功修行的时候,「令后所生转更明盛」,就是剎那剎那的这么生起嘛!你那心里面的智慧光明就强起来了。那么这样说,前面「远彼所治烦恼」是断德,能断烦恼,这底下是智慧光明就殊胜起来,「转更明盛」。

「又即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舍诸烦恼」。前面说这个「远彼所知烦恼」是现行,是烦恼的现行。后面引这《披寻记》上说,就是前面说那四种,沈、掉、乱、着这四个烦恼,这个四个烦恼就是包括了一切的烦恼,那是属于断德一部分。现在转更明盛就是智慧,智慧也就殊胜了。

「又即修习此作意」的时候呢,「厌坏所缘」,这七种作意里面有厌坏所缘,就是对于所缘境有厌离心、有厌离心。这不是一个美妙的,观察这色受想行识如病;就像一个人有病,病不是好的。如病、如痈,病是通说的,痈就是生疮了,如病、如痈、如箭、如剌,苦、空、无常、无我;那么这样子观察所缘境的时候,就能够「厌坏所缘」。原来我们对于我自己的色受想行识认为是很美满的,认为是可爱的,现在也感觉到这不是好的东西,是坏的东西。「厌坏所缘,舍诸烦恼」,就是把这一切的烦恼都弃舍了、都没有了,这应该也包括烦恼的现行,但是也深入的消除了烦恼的种子。

「任持断灭」,烦恼种子消灭了以后,叫做「断灭」;而这个断灭是保持、任持,能摄持住不变。你只是调伏了烦恼的现行,你不谨慎呢,烦恼又来了,你不能任持,你不能保持不变。若把烦恼种子给消灭了,那就是究竟的解脱了,究竟断灭了烦恼,这个清净的境界能保持得住,这个「任持断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这个时候就使令很多很多的烦恼,远离了你的色受想行识,它永久也不再来和你亲近了,那么就是解脱了。

这个修习此作意时,是「厌坏所缘」,这是努力的修行加行道。「舍诸烦恼」是无间道,就是烦恼障碍我们见到真理,把烦恼去掉了,我们就和真理面对面了,就中间就没有间隔了。「任持断灭」是解脱道,没有烦恼的系缚了、解脱了。「令诸烦恼远离相续」,是胜进道,还要继续向前修,因为断烦恼只是一开始断一部分,不是完全断了,所以继续要修行,那么烦恼就更远离了。「令诸烦恼远离相续」,「相续」指的生命体说,或指这个阿赖耶识说也好,或者就是指这个色受想行识说也好。

那么就是得到这四种功德,这个修此「作意」有这四种事情,第一个数数的「修习如是作意」,这件事情很重要。然后得到什么的好处呢?就是第二又「能远离彼所治烦恼」。第三「练此作意及余,令后所生较更明盛」,这是第三。第四「修习此作意时,厌坏所缘,舍诸烦恼,任持断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第四个。

 

子三、结

是故修习如是所缘诸相作意。

这是第三科「结」,结束这一段。说了那么多的「作意」、「所缘」是为干什么的呢?原来就是为了断烦恼、增智慧、得解脱的意思。

 

癸二、能入诸定(分六科) 子一、入定因缘(分三科) 丑一、标列

复次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

「复次由四因缘,入初静虑」。这是这个「修习所缘诸相作意」,「能作四事」这是一科。第二科「能入诸定」,这个也是很好的事情,使令我们入到很多很多三味里面去,能作如是作意有这个功德。「能入诸定」这是第二科,「能入诸定」里面分六科,第一科「入定的因缘」,有什么条件可以入定呢?分三科,第一科「标列」。

「复次由四因缘,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这是菩萨告诉我们,你要准备四个条件,这四个条件准备好了,你就能「入初静虑」,色界的初禅,「乃至有顶」,二禅、三禅、四禅,「有顶」应该非想非非想定都可以入,但是现在主要是四种静虑。那四种呢?底下列出来。

「谓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这四个因缘。这是「标列」出来,底下第二科「解释」,先解释这个「因力」,什么叫做因力呢?

 

丑二、随释(分四科) 寅一、因力

云何因力?谓曾邻近入静虑等。

「云何因力?谓曾临近入静虑等」。就是说这个修行人他过去「曾」、曾经「邻近入静虑等」,就是接近「邻近」,就是初静虑是个邻居,你曾经入定,那个定和初静虑是相邻的,就是这么意思。它是初静虑的「邻」,你到了邻这个地方和初静虑就接近了,这么意思。你曾经「邻近」的定,邻近的定就是未到地定,可以这样说。那入了,你能学习那个,你就能入初静虑,入初静虑就不难。

或者说就是你前一生,你前一生这样学习过,学习过你栽培了这个奢摩他的种子,这个定的种子,依此种子为因,这个因有力量使令你入定,入初静虑,就这样说,就是以种子为因。

 

寅二、方便力

云何方便力?谓虽不邻近入静虑等,然由数习无间修力,能入诸定。

「云何方便力?」这是第二,什么叫做「方便力」?这个《披寻记》那个文下面还是有的。「云何叫做方便力」呢?「谓虽不邻近入静虑等」,说是我没有达到那个程度,我没得未到地定,我没有初静虑等。

「然由数习意无间修力,能入诸定」,然而你若是不懈怠,你能够有强烈的希望,我要得定,我要得到初静虑,那么你就会数数地去静坐,修习止观而不懈怠。「无间」就是不懈怠。「修力」,不懈怠的这样修止观。「能入诸定」,你还是可以入定的。

这样说呢,这个「因力」是过去的事情,不是现在。这个「修习」是现在,现在你可以努力,还是有希望可以得定,就是精进可以入定。那么这个「方便力」,方便力这三个字是个题目,这题目的意思,怎么讲法呢?「数习无间修力」,就叫做「方便力」;就是采取实际的行动,实际的去用功修行,那叫做「方便力」。

这是第二科,底下第三。

 

寅三、说力

云何说力?谓于静虑等增上缘法,多闻任持,乃至广说。即依此法独处空闲,离诸放逸,勇猛精进,自策而励,住法随法行,由此能入静虑等定。

「云何说力」?第三科是「说力」。

「谓于静虑等增上缘法,多闻任持,乃至广说」。这个「谓于」就是说你想要成就禅定的人,「于静虑等增上缘法」,就是讲解,这是指书本子,这书本上讲解这「静虑等」,讲解静虑:初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乃至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定,讲解这样的定的教法,这个教法是你修定的「增上缘」。我还疑惑这个增上缘的「缘」是个教,原来我看了其他的本子,也就是「缘」。就是这个教法,是你修定的最强力的一个助缘,这个助缘这个教法,还是这个教法。

「多闻任持」,你能够「多」就是重复的,或者是不断地去学习。这个「闻」就是学习的意思,你自己听闻,你自己阅读,都是闻,从经典上闻。「任持」,学没有白学,要把里面的要义能摄持住,究竟说什么?里面怎么个次第学习这个禅定?你要能够摄持住。若是打开本子知道说什么,合上本子就不知道了,那就是没有能「任持」,这个不行,这个不可以,一定要任持,等到跑香跑完了,盘腿一坐,这个法门就在你心里面现出来,这就是你「任持」了。我学是学了很多,一盘上腿子的时候不知道怎么用功,那就是没有「任持」。

「乃至广说」,不只是任持那么简单,还有很多事情,还有很多事情是什么呢?就是「即依此法独处空闲,离诸放逸」,就是这个修行人,他自己根据经论上说明这个修行禅定的方法,你就根据所学的这个方法、这个法门,「独处空闲」,这个「独」就是你一个人,你一个人住在空闲的地方,那个地方不吵闹。这个「独处空闲」在这《清净道论》上说的非常明白,就是一个人,不可以有第二个人,那个地方那么讲。但是我在想,可以那么说,就是…这个「独」什么意思呢?当然这是另外一个解释了,就是人与人相住的时候,就像一个人相住似的,很多人在一起住,很就像一个人相住似的,那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不触恼。谁也不触恼谁,叫做「独」,谁也不触恼谁。我们说什么话,做什么事情不触恼,要爱护那个修行人,他要用功的时候,不要打他闲岔。那么但是若互相帮助就出现了,这里有好多人同住的,你有需要的时候我来照顾你,我有需要的时候你来照顾我,互相照顾。但是若要用功的时候就像一个人似的,谁也不打谁闲岔。那么这个解释,你们同意不同意。

「独处空闲,离诸放逸」,不可以放逸。这个光阴、时间非常的宝贵呀!不能把宝贵的精神,放在没有用的事情上,就是「放逸」。「离诸放逸,勇猛精进,自策而励」,要勇猛,我不怕困难,精进的去努力,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就这样用功修行。「自策而励」,但是这个懈怠是与生俱来的,那怎么办呢?自己要警策自己,不要懈怠,「而励」,努力的用功。

「住法随法行」,要安住在「法随法行」这里用功,不能退下来,就是有困难也不退下来,一定向前进,这个「住」就是有这个意思。「由此能入静虑等定」,就是因为这个,因为这个…因此,那么这个「说力」呢?就是经论的这个本子,本子上说到这么多静虑的「增上缘法」,而你能去学习,能选择一个好的地方,没有潮湿,也没有那么多的蚂蚁,也没有老虎,那么这个时候你就「勇猛精进,自策而励,住法随法行」,你就能入静虑,就成功了。这样说这个「说力」呢?这个「说」是什么?就是经论,这样子叫做「说力」。

 

寅四、教授力

云何教授力?谓于亲教轨范师所,或于随一余尊长所,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从此审谛,作意思惟,能入静虑及诸余定。

「云何教授力?」这是第四「教授力」。其实从字面上那个「说」就是教授的意思,但是看内容不是那个意思。「教授力」是什么意思呢?

「谓于亲教轨范师所,或于随一余尊长所,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这个不是经本子,不是经论的本子,而是以为一个人,谓于什么人呢?「谓于亲教」,就是你的亲教师,就是为你受戒的这个人,他有责任来教导你的那个师长,或者是「轨范师」,那么我们通常说和尚就是亲教师,轨范就是羯磨师了,「师所」他们那个地方。

「或于随一」,或者不是亲教师也不是轨范师,「于随一」随那一位,其余的,除了亲教师、轨范师以外,其「余」的「尊长所」,他有能力做教授。「获得随顺初静虑等无倒教授」,在这个人的地方你得到了一个法门,他为你讲解这个法门,你得到了;这个法门是随顺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的。「无倒教授」没有错误的教授,教授是教授了还要没有错误才可以,那么这就是靠人了。说是依法不依人,这个就是依人,前面呢,就是依法,这个就是依人。说不依人,说那个有谄诳的人是不可以依,若诚实的人还是可以依,应该这么说。

「从此审谛作意思惟」,你从这个人的这一边,得到了这个法门的时候呢,你能够「审谛」,审谛也就是包括了「独处空间,离诸放逸,勇猛精进,自策自励」,这就是这个意思,很认真的作意思惟,也是用功修行了。「能入静虑及诸余定」,也可以入,也会成功的。这一段文上《披寻记》:

 

《披寻记》四○○页:

云何教授力等者:此说依他教诫教授能入诸定,即施设此名随信行,是钝根性。此中无倒教授,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如是等。

「云何教授力等者:此说依他教诫教授能入诸定,即施设此名随信行」,前文就是随法行的人,这是随信行的人。那么「随法行」是利根的人,「随信行」,就是钝根的人。

「此中无倒教授,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如是等」。「无倒的教授」,这是四个力:因力、方便力、说力、教授力四个力,这四个解释完了。第三个「结显」。

 

丑三、结显

如是显示四观行者。谓具因力者、方便力者、若利根者、及钝根者。

「如是显示四观行者」,前面这四个就指「如是」,这样显示四种观行,四种观行,因此四种而有观行,就是一个是「因」,一个是「方便」,一个是「说力」,一个「教授力」。

「谓具因力者」,足具了因力者,是前生的栽培,以前的栽培。「方便力者」,是现在的栽培。「若利根者及钝根者」,也与前生有关系,这两种人,只要有方便力就可以成功了。

 

子二、得静虑者有染差别(分二科) 丑一、标列

复次有四得静虑者:一、爱上静虑者。二、见上静虑者。三、慢上静虑者。四、疑上静虑者。

这是能入诸定里面,「能作四事」是第一科,「能入诸定」这一共分六科,第一科是「入定因缘」,解释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得静虑者有染差别」,得到了定的人,他还没有完全清净,他还是有烦恼的,但是不一样,烦恼与烦恼还是有差别,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

「复次有四得静虑者」,就是有四种得静虑的人有烦恼的差别,有四种烦恼得静虑的差别,得静虑的人有四种烦恼。一是「爱上静虑者」,这个「爱」是烦恼的名字,这个「上静虑者」,这「上」应该是赞叹的意思,赞叹这个静虑是上人法,不是我们有欲的人的境界,是超过了人的境界,所以叫做「上静虑者」,得到了上静虑呢,他还是有爱烦恼,所以是「爱上静虑者」。

「二、见上静虑者」,这上静虑上呢,他还有见烦恼的。「三、慢上静虑者」,有慢烦恼。第「四、疑上静虑者」,得了静虑,还有疑惑的。这就是爱、见、慢、疑有四种烦恼的不同。

这是「标列」,下面「解释」,解释里面,先解释「爱上静虑」,爱上静虑先是「征」。

 

丑二、随释(分四科) 寅一、爱上静虑(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爱上静虑者?

「爱上静虑」是什么意思呢?底下「解释」分两科,第一科「举种类」。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举种类

谓有如一先闻静虑诸定功德,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于彼一向见胜功德勇猛精勤;由此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谓如有一」,这就是说:譬如有一类的人,「先闻静虑诸定的功德」,得了禅定有三味乐、有喜乐、有殊胜的功德,有功德或者是得了神通怎么怎么的,那么听说这样事情呢,心里面当然生希望心,我不想做欲界的人,色界天上的人好。

「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但是他没能听到那个人,告诉你那个四静虑也是个陷阱,社会上很多的陷阱给你准备,准备你往里面跳,现在四静虑也是陷阱准备要你往里面跳,但是陷阱与陷阱有不一样,就是它还有一点好的地方,有作用的,所以还是应该学习,但是他有一些过患,你应该出离,还应该教授你一个方法要出离这个四静虑的,但是你「而不闻彼出离方便」你没有能够学习到,出离四静虑等的方便法门,你没有学这个。

「于彼一向见胜功德」,那么你就是那个人,「一向」就是偏于一面,见到这个禅定静虑的殊胜功德,就「勇猛精勤」的修行,他不知道禅定里面也有不如意的事情。「由此因缘入初静虑」,由于你贪求殊胜功德法,所以能够勇猛精进,就成功了,就是入初静虑。「或所余定」,或者不只「初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或其他的「定」。

 

辰二、出彼爱

如是入已,后生爱味。

这是第二科,前面举这个种类,这就是说这个「生爱味」,就是有好的滋味都很欢喜爱着。那么举这个种类,他这个人就是「一向见胜功德」,这么样精进就得到初静虑了。

「如是入已,后生爱味」,像前面这个人啊!很勇猛,他成功了,但是入定以后他对这个定就生爱着心了,爱着这个定,就是这么回事,所以叫做「爱上静虑」这样意思。《披寻记》:

 

《披寻记》四○一页:

爱上静虑等者:谓如一于上静虑,闻说喜乐妙乐寂静无动名闻静虑诸定功德,而不闻彼如病如痈如箭等,诸行过患不知出离,是名不闻出离方便。由是因缘,勇猛精勤求入彼定,既得入已,而生爱味,是名爱上静虑者。

「爱上静虑者:谓如一于上静虑,闻说喜乐妙乐寂静无动名闻静虑诸定功德」,「上静虑闻说喜乐」,喜乐是初禅、二禅有喜乐,「妙乐」就是三禅,四禅就是「寂静无动」的功德,「名闻静虑诸定功德」。

「而不闻彼如病、如痈、如箭等,诸行过患不知出离」,他这个色界四禅乃至无色界四空定,也还都是「如病、如痈、如箭等诸行过患」,还有这种过患,「过患」你不知道你就不知道出离,「是名不闻出离方便」。

「由是因缘,勇猛精勤求入彼定,既得入已,而生爱味,是名爱上静虑者」。这爱上静虑就是这么意思。

 

寅二、见上静虑(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见上静虑者?

「云何见上静虑者?」这是第二科「见上静虑」,分二科,第一科是「征」

,什么叫做是见上静虑呢?底下解释,第一科「举种类」。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举种类

谓如有一从自师所,或余师所,闻诸世间皆是常等,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

「谓如有一」,有一类人。「从自师所」,从他自己的师长、或者是和尚阿阇黎;「或余师所」不是和尚阿阇黎,其他的尊长。「闻诸世间皆是常等」,这师长告诉他,世间都是常住的,不是无常的。那么这个意思和前面也有提到。「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详细解释,看《披寻记》解释:

 

《披寻记》四○一页:

闻诸世间皆是常等者:如前已说计常论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皆是常住,非作所作,非化所化。乃至广说。(陵本六卷十五页)今叙彼见,故作是说。

「闻诸世间皆是常等者:如前已说计常论者」。「不如理作意」有十六科,这第五科,那个破我论后面就是「计常论」。

「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及世间皆是常住,非作所作,非化所化」。这是前面那个文「非作所作」,也不是自己作的,也不是他人作的。「非化所化」,这「化」也不是梵天,也不是自在天,他们能变化的、所变化的,不是。「乃至广说」(陵本六卷十五页)有说,「今叙彼见,故作是说」,叫做世间皆是常等。

 

能得清净解脱出离,彼依此见,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如是方便入初静虑,乃至有顶」,这个没有完全,下卷说得详细一点。

「能得清净解脱出离」,你若入了色界静虑的禅呢,你就能得清净,什么叫做清净呢?能解脱欲界的烦恼,能出离欲界的生死。「彼依此见,勇猛精勤」,你若得到色界定,能得清净解脱出离,能见一切法的世间不是常的事情,于是乎勇猛精勤的修行。「由是因缘、入初静虑或所余定」。

这是「举种类」,第二科「明彼见」,先是「执常等」。

 

辰二、明彼见(分二科) 巳一、执常等

如是入已,能自忆念过去多劫,遂生是见:我及世间皆是常等。从定起已,即于此见坚执不舍。

「如是入巳」,像这个人这样努力的修行得到色界的静虑了。「入初静虑或所余定,能自忆念过去多劫」,能自忆念过去就是得宿命通了,他能忆念过里去多少劫,或者二十劫、或者四十劫、或者六十劫。「遂生是见」,「遂」就引发出来一种见解,什么呢?「我及世间皆是常等」,看见我是常,世间也是常,我及世间都是常等,那么是一分常论。

「从定起已,即于此见坚持不舍」,他从禅定里面出来以后呢?他就对这个常见「坚持而不弃舍」,所以叫做计常论者。这可见不是散乱心执着世间是常,这是说得到色界定的人,他执着世间是常,他不知道生死轮回都是无常。

 

巳二、执出离

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谓由此故,当得清净解脱出离。

「复于后时,审思审虑」,这是第二科「执出离」。「明彼见」这一科,分两科,第一科「执常等」,第二科「执出离」。

「复于后时」,这个修行人得到了初静虑,或者余定,他从定出来的时候呢,是「审思审虑」,就是很深刻的去思惟、去考虑。「审谛观察」,其实「观察」和「审思审虑」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是有浅深的不同,可以这样说。「谓由此故,当得清净解脱出离」,「审谛观察」的结果呢,就是你成就了这个定,就能得到清净,得到解脱出离的,得到这样好处。

那么这是「见上静虑」。这个《披寻记》上有个不同的解释。

 

《披寻记》四○一页:

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等者:此中义显彼见唯是邪执,而不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故于后时复更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谓当能得清净解脱出离。见谛诸圣则不如是,证现观已,彼于后时不须观察。义如《解深密经》胜义谛相中说。

「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等者:此中义显彼见唯是邪执,而不能得清净解脱出离,故于后时复更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谓当能得清净解脱出离。见谛诸圣则不如是」。若是佛教徒得到初果的圣人是见谛了,初果、二果以上都是见谛,这些圣人都不同。「证现观已」,就是他得到清净无分别智慧以后,得到初果,得无生法忍之后,「彼于后时不须」再「观察」,就是身心是如此的,所以这个和外教徒不一样,这「义如《解深密经》胜羲谛相品」里面说的。

 

寅三、慢上静虑(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慢上静虑者?

「云何慢上静虑」呢?寅三「慢上静虑」,卯一是「征」。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举种类

谓如有一闻如是名,诸长老等,入初静虑乃至有顶。闻是事已,遂生憍慢;彼既能入静虑等定,我复何缘而不当入?依止此慢,勇猛精进。由是因缘,入初静虑及所余定。

「谓如有一闻如是名」,谓如有一个人。这底下「解释」,第一科「举种类」。这个人听说「如是名,诸长老等」,这样名称的长老,「诸长老」不只一位,「等」。「入初静虑乃至有顶」,他们这些人用功修行,成就了初静虑、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定。

「闻是事已」,这个人听见了这件事以后,「遂生憍慢」,就有一点生憍慢心了。「彼既能入」,那个人我认识嘛,他得到四禅、四空定了,那个人很平常没什么了不起,他能入定,我也能。「我复何缘而不当入」呢?他能,我更能了,就生了憍慢心。「依止此慢,勇猛精勤,由是因缘入初静虑」,功德很大,这高慢心使令他成功了,也是不错的,这个高慢心是个烦恼,但是烦恼也有功德。「及所余定」,不只初静虑还有其他的定。

这是说「种类」。这是第二科「显彼慢」,第一科「计等」。

 

辰二、显彼慢(分二科) 巳一、计等

如是入已,后生憍慢。

「如是入已,后生憍慢」,就这样子成功以后,他心里生憍慢,他憍慢什么呢?他能入定,我也能,我和你一样,叫做「计等」。

 

巳二、计胜(分二科) 午一、举计

或入定已,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静虑,余不能得。

「或入定已,作是思惟:唯我能得如是静虑」,这第二科是「计胜」,我超过你,你不能入这个静虑,「余不能得」,这样子执着。

 

午二、明失

彼依此慢,复于后时,于诸静虑,审思审虑、审谛观察。

这第二科「明失」,说明他的过失。

「彼依此慢」,他根据他的憍傲心、高慢心。「复于后时」,就是得了定以后。又「于诸静虑」,对他所成就的静虑。「审思审虑、审谛观察」,是不是我得静虑呢,他再注意观察、观察,是这个意思。在那个《披寻记》:

 

《披寻记》四○二页:

彼依此慢等者:此中义显由慢为依,于诸静虑虽已证得,而不圆满清净鲜白,是故说彼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

「彼依此慢等者:此中义显由慢为依」,就是有了憍慢心,有了高慢心,由高慢心来发动。「于诸静虑虽已证得」,发动修行就是成就了诸静虑,「而不圆满清净」,但所得到的静虑并不圆满,也不清净。「鲜白」,就是没有污染。「是故说彼复于后时审思审虑、审谛观察」,是这样意思。

 

寅四、疑上静虑(分二科) 卯一、征

云何疑上静虑者?

这是第四科「疑上静虑」,分两科,第一科「征」。什么叫做「疑上静虑」呢?这底下第二科「解释」,第一科「举种类」。

 

卯二、释(分二科) 辰一、举种类

谓如有一为性暗钝,本尝乐习奢摩他行。由此因缘,入诸静虑,或所余定。

「谓如有一种人为性暗钝」,性者心也,就是他这个心「暗钝」、不明,这个智慧不够就是「暗」,而迟「钝」,虽然有一点了知,但是慢。「本尝乐习奢摩他行」,虽然这个人是暗钝,但是他从本以来,他常常的「乐习」,欢喜、欢喜学习奢摩他,欢喜静坐,修奢摩他寂静其心,欢喜做这个事。「由此因缘入诸静虑」他成功了,「或所余定」。

 

辰二、明彼疑

如是入已,复于上定勤修方便,为得未得,于四圣谛,勤修现观。性暗钝故,不能速证圣谛现观。由此因缘,于余所证便生疑惑,依此疑惑,复于胜进,审思审虑、审谛观察

「如是入已,复于上定勤修方便」,这是第二科「明彼疑」。这个「如是入已」这个为性暗钝的这个人,他的意志还是很强的,他入了初静虑,入了第二、第三、第四静虑了。「复于上定」,他又能高过这个四静虑的定。「勤求方便」,就是精勤的努力去修行。「为得未得」,为了成就没得到的功德,而继续努力。什么功德呢?

「于四圣谛,勤修现观」,这就是佛法了,苦、集、灭、道四谛,勤修现观,精进不懈怠的修这个现观,修这个苦、空、无常、无我的这种智慧。「性暗钝故,不能速证圣谛现观」,因为他的心暗钝的关系,他不是容易很迅速的就得到初果了,「不能速证圣谛现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名为他那个清净智慧、无漏的智慧都名为「现观」,「不能速证圣谛现观」。

「由此因缘,于余所证便生疑惑」,他自己想要得无漏的三昧,很久很久不能成就。「由此因缘,于余所证」,就是除了无漏的四种现观之外,有漏的定叫做「余」;对于有漏的定,也就是他所证的四禅、四空定,他便生疑惑了,说我若想修无漏的现观,很久都不能成功,那么这有漏的四禅八定,我成就了吗?「于此疑惑」,也就便生疑惑。

「依此疑惑,复于胜近,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说他又继续努力,他不退下来,「胜进」,还是「审思」认真的去思惟、去考虑,审谛的去观察这个所缘境。

 

《披寻记》四○二页:

依此疑惑等者:此中义显疑惑为依,于诸世间静虑随一证得一切种清净,而于出世静虑不善修习,是故说彼复于胜进审思审虑、审谛观察。

「依此疑惑等者:此中义显疑惑为依,于诸世间静虑随一证得」,随那一个静虑他能成就了,「一切种清净」了,「而于出世静虑不善修习」,「是故说彼复于胜进审思审虑、审谛观察」,这个疑惑原来是这样意思,不是一般的那个疑惑。

 

子三、爱味相应等别(分三科) 丑一、爱味相应静虑等定(分二科)

寅一、征

复次云何爱味相应静虑等定?

 

寅二、释(分二科) 卯一、举种类

谓有钝根,或贪行故,或烦恼多故,彼唯得闻初静虑等所有功德,广说如前爱上静虑。

「复次云何爱味相应静虑等定?谓有钝根,或贪行故,或烦恼多故,彼唯得闻初静虑等所有功德。」这是第三科「爱味相应等别」。第一科「入定因缘」,第二科「得静虑者有染差别」,这两科讲完了。现在第三科「爱味相应等别」,得了禅定有爱着心,爱着心与他的静虑相应,「等」还有其他的事情。这里面分三科,第一科「爱味相应静虑等定」,又分两科,第一科是「征」,第二科「解释」,解释又分两科,第一科「举种类」,前面这是「征」,底下「谓有钝根」,这底下「解释」,底下就是「举种类」。

「谓有钝根人」,这些人根性不是那么利。「或贪行故,或烦恼多故」,或者他这个钝根人他有烦恼,贪心一直在活动,所以就叫做「贪行故」;「或烦恼多故」,或者贪烦恼很多,不断的生起,或者有其他的烦恼,也很多故。「彼唯得闻初静虑等所有功德」,是这个钝根人,他只是得闻了初静虑的所有功德,「广说如前爱上静虑」,像前面说的。

那么这是「举种类」,底下第二科「出爱味」。

 

卯二、出爱味(分二科) 辰一、略标

于上出离不了知故,便生爱味恋着坚住。

「于上出离不了知故」,他没能够听闻出离的方便法门,所以他对于出离这件事情不知道。「便生爱味」,他只是爱着所得的定。「恋着坚住」,就是不舍、恋着不舍,很坚固的,他这个执着心很坚固的存在,在那里,住在禅定里面。还是有这么多的烦恼,这个烦恼多故者啊!《披寻记》:

 

《披寻记》四○二页:

或烦恼多故者:谓贪、瞋、痴、慢、寻思烦恼,种种非一,随应现行,名烦恼多。

 

辰二、别简

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正入。

这是第二科「别简」,简别一下,究竟什么叫做爱味?

「其所爱味,当言已出,其能爱味,当言正入」。「其所爱味」就是定,就是静虑,那么这个,这个爱味的时候呢,「当言已出」当应该说,他从初禅里面出来了、出来了。「其能爱味,当言正入」,这个能爱味的心,这个爱味,是在心这一方面,那么心里面有爱味心,能爱味的是心,这个时候,他一有爱味了的时候呢,他不是在禅定里面,是从禅定里面出来,才有爱味,所以说「当言已出」定,「其能爱味,当言正入」,入于能爱味的心情里面去了,这样呢,就是在禅定里面不爱味,这个不爱味的心从禅定里面出来了,入于爱味里面,就是有爱味了,这个次第是这样子。看这文《披寻记》:

 

《披寻记》四○二页:

其所爱味当言已出等者:决择分说:略由三相修等至者爱味等至:谓或证得等至,出已计为清净,可欣、可乐、可爱、可意,随念爱味;或未证得或已证得未来爱味增上力故,追求欣乐而生爱味;或已证得计为清净可欣可乐乃至广说现行爱味。若从定出可生爱味,若正在定无有爱味。言爱味者,谓于是中生贪着。(陵本六十二卷五页)今于此中说所爱味及能爱味,随应当知。

「其所爱味当言已出等者:决择分说:略由三相修等至者爱味等至:谓或证得等至,出已计为清净,可欣、可乐、可爱、可意,随念爱味;或未证得。」这里解释意思,这个决择分解释这个文的时候,「略由三相修等至者」,有三种相貌来修这个「等至」,修这个禅定。「爱味等至」,这个三种等至,第一个是「爱味等至」爱味定,这个是怎么回事呢?

「谓或证得等至」,或者这个修行人他一成就这个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了,这个「等至」。「出已」,他一证得就是入定了,入定之后出定,从禅定里面出来,「出已计为清净」,他执着这个禅定是清净的。「可欣、可乐、可爱、可意」;「可欣」很可以欢喜、很可以爱着的,他就「随念爱味」随他的念心,总是对这个禅定有爱味心。

「或未证得,或已证得,未来爱味,增上力故。」那么若未证得,那当然还没有爱味,证得以后才有爱味,所以「或未证得」,他就是要将来,他才能够有证得,那就是「爱味或未证得」。「或已证得」已证得,就是在以前已经证得,或者是到未来的时候才证得。若再简单解释,「已证得」是过去,「未证得」是未来。那么现在证得,分这么三个时期,可是这文上说呢?「或已证得,未来爱味,增上力故」,这就是通于「未证得」也通于「已证得」。那么还是说没证得,因为没证得,所以对禅定的爱味,是在未来,还没成就。「增上力故」,虽然没有证得,但是他对禅定,人家赞叹他那功德啊!他这个希望心很强,他爱着、爱着禅定的滋味,这力量很强大,所以「增上力故」。

「追求欣乐而生爱味」,他就努力去追求禅定,努力的去修行。「追求欣乐」特别欢喜,哎呀!我若得定可怎样地欢喜啊!很努力!对用功修行心情很快乐。「而生爱味」成就了禅定的时候,就是有了爱味心。「或已证得计为清净」或者是已经成就了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他就知道禅定是清净,是「可欣可乐」的。「乃至广说现行的爱味」,对禅定有爱着心。「若从定出,可生爱味」,这爱味不是在定里面,是从定里面出来以后回想所入的定,这个时候心里面就生出了爱着心。「若正在定,无有爱味」,若正在禅定的时候是没有「爱味」的,有这个意思。禅定是喜乐,第二禅是内净,喜乐一心,正念知,正念正知舍,乐一心。这里面爱味是在出定以后的。「若正在定,无有爱味,言爱味者,谓于是中遍生贪着,」这就是爱味(陵本六十二卷五页)。「今于此中说所爱味及能爱味,随应当知」,这样的意思。这是一个特别的…在禅定里面没有爱味,出了禅定以后,回想这个禅定才有爱味心生起。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7)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四 (1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六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与护国[栏目:太虚法师]
 感性直觉-Feeling[栏目:梁乃崇教授·智崇上师]
 谢灵运的佛学思想[栏目:蔡惠明居士]
 金刚萨埵百字明修诵法开示[栏目:果硕仁波切]
 学佛人可以吃燕窝和蜂蜜吗?[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叁捌 直指人心[栏目:老和尚的禅机之饮水思源]
 《修心八颂》第一颂[栏目:慈成加参仁波切]
 阿弥陀佛灌顶开示[栏目:创古仁波切]
 慈航路途 上篇 宁玛派传承的简介 概说[栏目:慈航路途]
 修学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法门(印顺法师)[栏目: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