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3)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83

寅二、释合说(分二科)  卯一、约处所等辨

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处所等故,合说一盖。

这个五盖里边第三个是惛沉睡眠盖;惛沉和睡眠是两回事, 但是也有合在一起说的这个事情,这是讲过了。这个第四盖是掉举恶作盖,掉举和恶作也两回事,但是现在把他合在一起说,所以这是第二科「释合说」。前边的「别辨相」说完了,现在解释合说。合说里面分二科,第一科「约处所等辨」,就是生起的处所,生起掉举恶作的原因是相等的,因此而合在一起说,是这样意思。

「由前掉举、与此恶作」前边说修止观的人,修止观的时候止观不修心里面打妄想,这是掉举。这个掉举和这里说这个恶作,恶作就是后悔的意思,不高兴所作的事情;就是当时我是愿意做,做完了以后,后悔不高兴这样做,这叫作「恶作」,厌恶他所做的事情。这两种过失的原因是一样的,所以叫「处所」,就是发起这种过失的地方是相等的,因此「合说一盖」,就是合在一起成为一种障,叫做「掉举恶作盖」。

 

《披寻记》三五四页:

由前掉举至合说一盖者:掉举恶作,皆以亲属等所有寻思及曾所经戏笑等念为食。即此处所为因,能生掉举恶作,由是说言彼处所等,故此二种合说一盖。

「由前掉举至合说一盖者:掉举恶作皆以亲属等所有寻思」,亲属寻思、国土寻思、不死寻思等。「及曾所经戏笑等」,就是过去曾经验过的这些戏笑的事情。「等念为食」就这些妄想为掉举恶作的食,就是它的营养,你这样做就能增长你的掉举和恶作,能加强你这件事,「即此处所为因,能生掉举恶作,由是说言彼处所等,故此二种合说一盖」。

 

卯二、约处所不等辨(分二科) 辰一、辨恶作差别(分二科) 巳一、非处恶作

又于应作不应作事,随其所应或已曾作或未曾作,心生追悔;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

这是第二个原因「约处所不等」、不一样,来辨别它是盖,合说一盖。分二科,辰一「辨恶作差别」,辨这恶作的不同。

「又于应作不应作事」又这个修行人,这个坐禅这个人,他对于过去的时候应该作的事、不应该作的事,他后悔了。「随其所应」随这两种事情所适合的,「或已曾作或未曾作」,或已经作过不应该作的事,那么就后悔了;或未曾作应该作的事。这当然都是事后的分别心,事后在分别:哎呀!这件事我应该作、我没有作!后悔。或者是不应该作、我当时糊涂作了,后悔!「心生追悔」,他心里面发动「追悔」,「追」就是向前追,就是后来的时候悔恨了,这样意思。

「云何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这就是后悔的相貌;我怎么这么糊涂呢?我以前那个时候应该作、但是我没有作,这个悔恨自己。「非作应作」不应作的事情我反倒是作了,他在后悔;心里面不高兴,自己恨自己。「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此恶作缠犹未能舍」,这「除先」这是另一回事,就是除掉以前「追悔所生」的这个「恶作」,这件事除掉;只说这个「我昔应作不作、非作反作」这一样。那么这个恶作的烦恼,「犹未能舍」这个修行人,他还没能弃舍,他还是在那悔恨。

 

《披寻记》三五五页:

除先追悔所生恶作等者:前说寻思戏笑等念,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名先追悔所生恶作。除此复有非处恶作,即由应作不作、非作反作之所引发。此现行时未能除遣,名未能舍。

「追悔所生恶作等者:前说寻思戏笑等念,种种因缘生忧恋心,恶作追悔」,这是「名先追悔所生恶作」,这个「除先追悔所生恶作」是指这个事情说的,就是这个戏笑,除先前说的寻思戏笑等念这个。「除此复有非处恶作,即由应作不作、非作反作之所引发」的这些追悔。「此现行时」,就是这个追悔现行的时候,「未能除遣,名未能舍」,这解释这个意思。

这是「辨非处恶作」。这下面是第二科「相续恶作」,这是又一种。

 

巳二、相续恶作

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此又一种恶作差别。

「次后复生相续不断忧恋之心,恶作追悔」,这是另一种后悔的情形。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复生相续」,心里面还生起来「相续不断的忧恋之心」,忧愁苦恼的这种心情、「恶作追悔」这种事情;就是后悔的心一直的相续下来。「此又一种恶作差别」,这是又一种后悔的不同的相貌。后悔,作错了事情应该后悔,但是马上这个问题要解决就算了,不应该继续的后悔;若继续的后悔,这也是障碍自己用功的一种过失。

 

辰二、释杂说一盖

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及后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然如彼相腾跃喧动,今此亦是忧恋之相,是故与彼杂说一盖。

这是第二科「释杂说一盖」,这是辰二。辰一「辨恶作的差别」,现在第二科解释这个杂说的一盖,解释这个杂说一盖的原因。

「次前所生非处恶作」,就是自己有这种过失的后悔,及后边的恶作;后边的恶作就是相续不断的忧恋这些,那个恶作。「虽与掉举处所不等」,和前边那个掉举的过失,原因是不相等的。「然如彼相腾跃喧动」,可是彼掉举的相貌是腾跃;「腾」是从地面上飞到虚空里面飞腾,「跃」就是跳跃,这个人的身体在跳动。这个是从身相上的不安静来形容内心的不安静,是「浮动」就这个意思。「喧动」是大声说话,这是用说话来形容内心的不寂静。总而言之,是内心里面那个掉举,是因为对于满意的事情心里面悸动、浮动起来,这样意思。「今此亦是忧恋之相」,现在这个恶作也是忧愁执着的相貌,也是令你心不安静障碍修道。「是故与彼杂说一盖」,所以这个恶作就和掉举合在一起说为一个盖,就叫做「掉举恶作盖」。

 

丑五、疑盖(分二科)  寅一、于三宝

疑者;谓于师、于法、于学、于诲及于证中,生惑生疑。由心如是怀疑惑故,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证断寂静。

这是说这个「疑盖」;这个五盖的最后一个「疑盖」,「疑盖」也是很厉害。

这个「疑盖」是「于师、于法、于学、于诲」;这个《披寻记》上解释,「于师」是大师。这个经论上用这种字的习惯,这个「师」若说是「大师」就是佛,称佛为「大师」的;但是这里边也应该包括你的亲教师、包括你的戒师,你学习的这些教授师,都应该在内;对于师有疑惑。「于法」,就是师所教授的法门也有疑惑。「于学」,「学」就是戒律,「应当学」就是戒律,戒应当学;这个「法」就是经论,这两样合起来,就是于经律论有怀疑。「于诲」,就是那个师和经律论合起来,来教诲我们,教诫教授、教导我们,那么就疑惑「他讲得对吗?」就是这个意思。「及于证中」,说是你这样修学这个无漏的戒定慧能得无生法忍、能得圣道,在这里面「生惑生疑」,生了迷惑、有疑。这个「惑」是不明白,「疑」还有疑心,有多少明白但是又不明白,有多少信心又没有信心,就是这样子疑信参半。这惑和疑还是不一样的,就是对于师长有疑惑,对于法、对于经律论有疑惑,对于师长教诲的这个经律论也是有疑惑,经上说是能够得圣道这件事也有疑惑,「我能得圣道吗?」这就是疑惑。

这件事在事实上看也是有这个情形,但是我认为有疑惑的人少,是有,有疑惑的人不多;而有信心的人多,我有点感觉。而且我感觉容易有信心的人还特别多,就从这个社会上发现的这些现象上看,容易有信心的人特别多而没有疑,所以使令那个特别有一点小智慧的人能大行其道,这就可以证明人容易有信心。但是这件事也证明,佛法是容易弘扬的,只要你肯弘扬就能够,就能有成效的。就是可惜我们弘扬的少,弘扬的不够。弘扬不够也是情有可原,也不能说不对。我去中国大陆到各庙上去看,就是我看我住在那里多少天,天天都放焰口、拜梁皇忏,这里去看打水陆、水陆大斋。那里看也是水陆多得很,打水陆、做佛事多的很,但是这件事也不能说不对。就是他要修庙,破坏了不修也不行,这也是一个原因。那么很多来烧香的人,就在那里拜一拜就走了,没有看见我们这个主持人有一种安排,对来的信众有佛法的教导、教育,不看见、不看见这件事。不看见这件事,还有很多人来烧香,这是怎么回事情?就是过去世的大善知识的弘扬剩余的势力,是那么回事情。而这个天主教、基督教的人,人家不是,他们是很积极的弘扬,他不怕政府逮捕他,他还是去弘扬努力地,而我们佛教就是少,只是有个佛学院。但是在台湾不同,台湾好像好一点,好得多。所以有疑惑是少数人,少数人是什么人呢?有一点智慧的人才有疑惑,一般的人多数不疑惑。

「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证断寂静」,疑惑这件事有什么不对呢?就是「不能趣入勇猛方便」,这个疑惑障碍他,他不能进步、不能勇猛的去修行「证断寂静」,能证悟真理断除烦恼;断除烦恼心里面就寂静了,证悟真理心里也寂静了。就是没有一切的苦恼使令我们心不寂静;我们有苦恼的时候心不寂静,烦恼来的时候也心不寂静。现在若勇猛精进的修行,一切苦恼断掉了心里寂静,烦恼也断掉了也就寂静。所以这个「证断寂静」是灭谛,「勇猛方便」就是道谛,由道谛证入灭谛,就断除去苦集二谛,那么就成功了。但是因为有疑惑的关系,就有这个问题,就是障碍了,只停留在苦集上面,而不能入到灭道二谛里面去,不能。

这个「于师有疑惑」,这是很严重的事情;「于法」、「于学」、于戒定慧、经律论有疑惑,也是很严重的事情;于这个教诲有疑惑,也是很严重。但是我认为这几种严重里边,于师疑惑是最严重;于师疑惑那就不能够听他的教导。若是于经律论有疑惑,于教诲有疑惑,还不是严重,因为你继续不断地学习佛法,你自己会进步,进步你就会不断的修正自己。这教的人你不断的教,也不断的会修正自己;学的人,你不断的学,也能修正自己。就怕你于师有疑惑就不学了,不学了就完全停下来了。

这个是「于三宝」有疑惑,这样「于三宝」这个「师」当然应该是指佛说;佛、法,当然也包括僧在内。这前边说是「于证」,那应该是对于自己有多少没有信心,应该是这样。这个「于法」、「于学」,这是经律论是「于法」有疑惑,「于师」是于人有疑惑,「于诲」还是人、法,「于证」应该是于自己有疑惑。

这底下第二段「于世等」

 

寅二、于世等

又于去来今、及苦等谛生惑、生疑,心怀二分,迷之不了,犹豫猜度。

「又于去来今」,就是过去、未来、现在也有疑惑。就是像前面解释十二缘起、那个无明那里;我于过去是有吗?是没有?于将来还是有吗?死了就完了吗?将来还有?现在是怎么回事?色受想行识有我?无我?的这些事情。「及于苦等谛」,苦集灭道四谛,这就是法,这和前面也有关涉的地方。「生惑生疑,心怀二分」,心里面有两个;是这样是对呢?是那样是对的?「迷之不了」,迷惑不明了,心里面犹豫不决去推测,是这样子?是那样子?这是疑惑的相貌。那么这疑惑也还是一样,使令自己不能够安心的修学佛法。

 

子二、明食等(分五科)       丑一、贪欲盖(分二科) 

寅一、别辨相(分二科)       卯一、食(分二科)      辰一、问

问:此贪欲盖以何为食?

这是子二,第二科。前边五盖第一科是「辨彼相」,说明五盖的相貌,这一大科说完了。这第二科「明食等」。这真是要佛菩萨才有这个智慧,能说出这个第二科来。「明食等」分五科,第一科是「贪欲盖」。「贪欲盖」又分两科,第一科「别辨相」。「别辨相」分两科,第一科是「食」,先「问」。

「问:此贪欲盖以何为食?」我们凡夫谁没有贪欲呢?都有这种障,对于修行上有所障碍。但是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要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先说这个食。这个食就像人吃饭,你若吃饭能滋养你的生命有精神,就能发生作用;这个贪欲的烦恼亦复如是,它也有饮食,你若吃这样的饮食,这个贪欲它就兴盛起来,它就是勇猛有力量。那么就研究这个问题,这里头很有意思的。

先「问」,底下这是回答。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标」。 

 

辰二、答(分二科)        巳一、标

答:有净妙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这个「食」就是两种饮食;一个是「净妙相」作饮食,一个是「及于彼相不正思惟」,还「多所修习」,这「多所修习」和这个「不正思惟」有点不同,你一次两次的不正思惟;若是常常的不正思惟,就叫「多所修习」了。这就是贪欲盖的饮食,他能够加强你的贪欲心。这是「标」,底下解释。

 

巳二、释(分二科)     午一、释净妙相(分二科)     未一、举最胜

净妙相者:谓第一胜妙诸欲之相。若能于此远离染心;于余下劣,亦得离染。如制强力,余劣自伏。

「净妙相者:谓第一胜妙诸欲之相」。这个解释分两科,第一科「释净妙相」,「净妙相」又分两科,第一科「举最胜」。

「谓第一最胜」,这个「第一」就是它超过一切,它是最殊胜的。「胜妙」呢?是别的都不如它叫「胜妙」;它比其他的都强叫「第一」,别的都不如它叫「胜妙」,其实也是一个意思,也是一样。这「诸欲之相」,这一切的色声香味触的相貌。

「若能于此远离染心」,若是我们修行人,对于这些「第一胜妙诸欲之相」弃舍了染污心,不去爱着不贪欲。「于余下劣亦得离染」,这个殊胜的你都不染着,那其余的下劣的、不殊胜的,当然也能远离染污心,那就比较容易了。「如制强力,余劣自伏」,就譬如你能制伏、你能打倒那个有力量的人,那个强力的人你能打倒他,「余劣自伏」,剩余的劣弱的人自然是你就调伏他了,那就比较容易、不是难事。

这是「举最胜」,底下未二、「广彼摄」。「广彼摄」;这个分科的人有这种学问,用这三个字来形容这个意思,其实这个就是解释这个「胜」,什么叫做「第一胜妙」的「诸欲之相」?这个「诸欲之相」究竟是什么相?就是解释这个意思。「广彼摄」,就把那个「第一胜妙诸欲之相」的那个相详细的说一说,是这么意思。

 

未二、广彼摄

此复云何?谓女人身上八处所摄可爱净相;由此八处,女缚于男。所谓歌、舞、笑、睇、美容、进止、妙触、就礼。

「此复云何?」这里边的意思又怎么样呢?「谓女人身上有八处所摄可爱的净相;由此八处,女缚于男」。所谓「八处」是什么呢?就是「歌」、或者是「舞」、或是「笑、睇、美容」、还有「进止」、还有「妙触」、还有「就礼」,这是八相。这个八相,男人都被女人绑住了。那么这是第一科,第二科就是「结得食名」。

 

午二、结得食名

由此因缘,所有贪欲未生令生,生已增长;故名为食。

「由此因缘,所有贪欲未生令生」;众生本来从无始劫来就有贪欲,可是若遇见了这八种事情,贪欲还在种子的时候它还在潜伏在那里没有动,但是若遇见这八种相的时候,那个没生的贪欲在种子的时候这种子就动了,烦恼就生出来,「未生令生」。「生已增长」,这生了还没有停生那里,生了以后又增长,又特别的扩大,力量大起来,这个烦恼越大就不得了了。「故名为食」,这个食是这样意思。这个「为食」的意思是这样意思。

 

《披寻记》三五六页:

有净妙相等者:色等五欲实唯不净,唯粗非妙,然由相似净妙相现,是故说言有净妙相。若于彼相不净计净,颠倒思惟,是名不正思惟。即由此故,能令贪欲未生而生,又多串习,能令贪欲生已增长,是故贪欲以此为食,由长养义是食义故。

「有净妙相等者:色等五欲实唯不净」,实在是不净。「唯麤非妙」是粗劣,并不是好的。「然由相似净妙相现」,和那个净妙相似的相貌现出来。我们这个身体里边,不管是男女都是一样,不净充满,但是有一层皮包起来,这一层皮,于净相似的清净;这层皮一包住了的时候,里面那个不净肉眼再不能见,是这么回事。「是故说言有净妙相」,这个净妙相就是这么回事,并不是承认它真实有净妙相,实在这个是凡夫,凡夫就是这样子。这贪心;我们这个心是无记的,有贪的染污的心所控制住了这无记的心的时候,就没有智慧去观察了,就认为是有净妙,有净妙相。「若于彼相不净计净」,不清净而心里面思惟执着认为是净的。「颠倒思惟」,再加上迷惑错误的想法,「是名不正思惟」,这「不正思惟」是这么意思。

「即由此故,能令贪欲未生而生」,就是很简单,说起来很明白;于不净计净,颠倒思惟,即由此故,能令贪欲没生的而生起。「又多串习」,「多」,这种分别心、颠倒心常是多、不是少数。「串习」是连续不断的这样子去思惟。「能令贪欲生已增长」,这时候贪心会增长。「是故贪欲以此为食,由长养义是食义故」,这个「食义」怎么讲,是长养的意思,能滋养你,能令你增长、力量广大起来,这也是食的意思。

 

卯二、非食(分二科)          辰一、问

问:此贪欲盖,谁为非食?

前面是说「食」,现在就说「非食」,这说得非常清楚;为什么那个人贪心大、贪欲心重,是因为你常常吃东西;你常常的生贪心,贪心就大,说明这个贪心大原因在这里。现在再说这个「非食」,不是食。分两科,第一科「问」。

这贪欲盖,谁是它的「非食」?就使令它不增长。这是「问」。

底下回答,分三科,第一科「标」。

 

辰二、答(分三科)           巳一、标

答:有不净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就把那个「食」翻过来就是「非食」了。「有不净相」,你观察它是不净的;若把那一层皮剥落了的时候,看看里边的心肝脾肺肾有什么好呢?就是这样,不净相。「及于彼相如理的作意」,就是真实的去观察,实在是臭秽的。「多所修习」,不但一次的如理作意还不行、还不够;「多所修习」,因为你无始劫来这个不如理作意太久了,所造成的这个贪欲心也很大、很强很强地,所以你想要对治它不能只思惟一次,「多所修习」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不断地重复去思惟,这样子它才能有力量,这个「非食」。这修「不净观」是这样子,修「无我观」、修「一切法空观」亦复如是,我们总是认为是真实有;这老虎来了,就认为真实是老虎;毒蛇来了,真实是毒蛇,在心里面执着。你观察它是假的,这观察的智慧也要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地重复,你怕重复是不行的,是没有力量的,所以要不断重复才能有效。

这是这个「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披寻记》三五六页:

有不净相等者:谓观内外种种不净作意生时不颠倒转,故名如理。以彼不净于内于外自能现见去来今世,不过如是不净法性故。

「有不净相等者:谓观内外种种的不净作意生时不颠倒转」,这「不颠倒」的作意活动起来,就是如理作意活动起来,「故名如理」。「以彼不净于内于外自能现见去来今世」,你若这样观察内外,你就自然你会知道、「现见」,就是现前就看明白了,现在是这样子、过去也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子。「不过如是不净法性故」,不会超过这个不净法性的。若是清净就超过不净;实在不是,没有超过,都是不净;过去也是不净,未来还是不净,和现在一样。

 

巳二、征

此复云何?

这底下第二科。前面是「标」,这底下「征」、就是问。

「此复云何?」这上面说「不净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这话我不懂,你再解释解释,就是这个意思。

 

巳三、释(分二科)          午一、观二不净

谓青瘀等。若观此身种种不净、杂秽充满,名观内身不净之相;复观于外青瘀等相、种种不净,名观外身不净之相。

这底下第三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观二不净」。

「谓青瘀等」的不净相,「若观此身种种不净、杂秽充满」,这个不清净不是一种;很多的不净,「杂」者合也,合在一起的一大堆的臭秽充满在身体里面,「名观内身不净之相」。「复观于外」,表现于外的「青瘀等相、种种不净,名观外身不净之相」,内外两种「不净之相」。

这底下第二科「结名非食」。

 

午二、结名非食

由观此二不净相故,未生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断,故名非食。

「由观此二不净相故,未生的贪欲令其不生」。「生已能断」,也能停下来,「生已」能停,令其永久也不再生,那么就是断掉了。「故名非食」,没有长养的意思。

 

《披寻记》三五七页:

若观此身种种不净等者:观内身中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痰、肪膏、肌、髓、脑膜、洟唾、泪、汗、屎、尿,是名内身朽秽不净。若观外身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变赤、散坏、骨锁等相,是名外身朽秽不净。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六卷二十页)此不净观,能与贪欲作断对治,是故非食。

「观此身种种不净等者:观内身中发、毛、爪、齿、尘、垢、皮、肉、骸、骨、筋、脉、心、胆、肝、肺、大肠、小肠、生藏、熟藏、肚、胃、脾、肾、脓血、热痰、肪膏、肌、髓、脑膜、洟唾、泪、汗、屎、尿,是名内身的朽秽不净」。「若观外身青瘀、脓烂、变坏、膨胀、食啖」,「食啖」就是为禽兽所食啖。「变赤」;「变赤」是什么呢?就是一块骨头里面的肉都没有、都吃光了,就剩了一个骨头就是「变赤」。还有「散坏」骨头散坏、散了,这里一个胳膊、那里一条腿,「散坏」。「骨锁」或者是骨连结起来,这些「骨头等相,是名外身朽秽不净」。有内不净、外不净,常常这样观,熟了这贪欲心就不起了。「如下〈声闻地〉说(陵本二十六卷二十页)此不净观,能与贪欲作断对治」,能断除这贪欲心,能对治、能消灭这贪欲心,「是故」叫「非食」。

 

寅二、简作业(分二科)          卯一、由如理作意

由于彼相如理作意故、遮令不生,多所修习故,生已能断。

这是「简作业」,简别作业,是「寅二」。前面说「食」、「非食」,现在简别这个作业。这个「明食等」分五科,第一科是「贪欲盖」,「贪欲盖」第一是「别辨相」,现在第二科是「简作业」。「简作业」又分两科,第一科是「由如理作意」。

「由于彼相如理作意故」,这个修行人在静坐的时候,有的时候没有盖,这五种盖都没有很顺利;忽然间又有盖了。有盖了的时候怎么辨呢?你要「如理作意」,就是要修不净观,就可以对治。若是有盖了以后,这个止观就不能修了,不能修就放弃了,这样是不对的,应该对治它。「由于彼相」由于这个修行人对于彼那个不净相,如理去作意,「遮令不生」就是遮止这个贪欲心,叫它不要生起。因为你思惟它净相,这贪心就生起;若思惟不净,贪就不生起,道理是这样子,事实上也是如此。就是你要把那一念颠倒心转一下,颠倒的妄想转变成如理作意,只要你做这件事就可以了。

「多所修习故」,常常这样作念修习,那这贪心就「生已能断」,虽然生但是能把它断掉,「生已能断」。

 

卯二、由不如理作意

前黑品中,由于彼相不正思惟故,未生令生;多所修习故,倍更增广。

这是第二科,「由不如理作意」。前面那个「为食」那就是「黑品」。「由于彼」由于那个修行人一时的颠倒,所以对于那个欲相「不正思惟」,所以烦恼没生起的也生起了,「未生令生」。「多所修习故」,你常常地颠倒思惟,「倍更增广」加倍的,一倍又一倍的增广,烦恼加倍的去增长,增长得很快,「倍更增广」。

这是贪欲盖的作业,这一科说完了。底下说「瞋恚盖」。

 

丑二、瞋恚盖(分二科)  寅一、食(分二科)   卯一、问

问:瞋恚盖以何为食?

这分两科,第一科是「食」分两科,第一科「问」。

第二科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标」。

 

卯二、答(分二科)      辰一、标

答:有瞋恚性、有瞋恚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这个「瞋恚性」,其实「瞋恚」就是瞋恚心;这个瞋恚心,你常常的动这瞋恚心,瞋恚心就有力量就不容易改变,就叫「瞋恚性」。这「性」有不容易改变的意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这个「性」有不容易改变的意思。「有瞋恚相」有瞋恚的相貌。「瞋恚性」还是心,你心一动了就表现在外边,那就是「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那么有瞋恚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这个引起你发动瞋心的相,你不正思惟,你没有如理的作意,你常常的思惟这个相,「多所修习以此为食」,那么你的瞋心愈来愈厉害,就像得到了饮食的人,人就有精神,这道理是一样。

这是「标」,底下解释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分三科,第一科是「瞋恚性」。

 

辰二、释(分二科)      巳一、别辨(分三科)     午一、瞋恚性

依于种种不饶益事心生恼害,名瞋恚性。

「依于种种不饶益事心生恼害」,就是因为你接受,「依」实在就是你内心里面接受;接受了种种的不利益你的事情,对于你没有好处,对你或者有伤害的事情,你来接受这个相貌,接受这件事,「心生恼害」,心里面就生出来一种愤怒,就想要去伤害对方,生出这种瞋心出来,这就叫做「瞋恚性」。「瞋恚性」很简单,这就叫「瞋恚性」。

 

午二、瞋恚相

不饶益事,名瞋恚相。

这个是第二科是「瞋恚相」,前面是「瞋恚性」。「不饶益事」,这个「不饶益」是什么意思呢?自己发动了这个瞋恚的行为,要去伤害对方去,这叫「瞋恚相」。自己接触到不饶益事,自己的愤怒来了;愤怒以后就想要去搞对方去,这也叫「不饶益事」,「不饶益事」分两方面说。这是「瞋恚相」,底下第三科「不正思惟」。

 

午三、不正思惟

于九恼事不正作意,名不正思惟。

「于九恼事不正作意」你不能合理的观察思惟,「名不正思惟」;这是「不正思惟」。

一个「瞋恚性」,一个「瞋恚相」和「不正思惟」,这是辨这个瞋恚的食,瞋恚的食是这三种,底下「总结」。

 

巳二、总结

如是等事,皆名为食。

心里动瞋心,然后表现瞋恚的相,「于九恼事不正作意」,那都是瞋恚的食。这个「九恼事」看《披寻记》怎么讲?

 

《披寻记》三五七页:

于九恼事不正作意者:〈决择分〉说:瞋事亦有十种。依前六事立九恼事。缘彼一切瞋,皆名有情瞋。(陵本五十五卷八页)云何六事?谓一、己身,二、所爱有情,三、非所爱有情,四、过去怨亲,五、未来怨亲,六、现在怨亲。于后三中怨亲各二,是故建立成九恼事。当知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唯有诸蕴,唯有诸行,于中假想施设安立我及有情,不应依彼心生恼害作意思惟。即彼作意,名为不正作意。

「于九恼事不正作意者:〈决择分〉说」,这〈抉择分〉上说:「瞋事亦有十种」,有十种瞋事。「依前六事」,十种瞋事里边前面的六种事,「立九恼事」,这九恼依那六种事可以建立。「缘彼一切瞋,皆名有情瞋」,都叫做有情瞋,这样意思。(陵本五十五卷八页)那上说的。「云何六事?」这「依彼六事建立九恼」,这「六事」是什么呢?「谓一、己身」、自己的身体,这对自己的身体不满意、发瞋心。「二、于所爱有情」发瞋心,于「非所爱有情」也发瞋心。「四、过去的怨亲」、不是现在,过去是我的亲、是我的怨。「五、未来世的怨亲」,「六、现在怨亲」,这是六个事。「六事」里边,前面说是「瞋事有十种」,这里列出来六个,再加上一个「不可意」的境界,还有「嫉妒」,还有「宿习」,还有「他见」,加上这四个就是「瞋有十事」。

「于后三中」,前面的「六事」于后面三个中,「怨亲各二」怨和亲各两个,三个呢就是六个,六个再加前面那三个「己身」、「所爱有情」、「非所爱有情」,加起来就是九事,「故建立九恼事」,是这么意思。

这九恼事,「于九恼事不正作意」就叫「不正思惟」。那么这底下《披寻记》说「当知此中都无我及有情,唯有诸蕴」,这些发动瞋心的这些境界,里面没有我,在这臭皮囊里边没有那常恒住不变易的我的体性,没有我。「有情」也还是我,就是这个我是有情的,能令你有爱。「唯有诸蕴」,没有我、有什么呢?就是色受想行识而已,叫「诸蕴」;这个「蕴」是积聚的意思,色蕴是一大堆,受蕴也是一大堆,想蕴、行蕴、识蕴都是一大堆,叫作「蕴」。「唯有诸行」,而这些色受想行识都是剎那剎那生灭变化的。「于中假想施设安立我及有情」,我们为什么会执着有我呢?就是不明白是假的,在这色受想行识里面「假想」,就是方便这样子安立说「这里边有我、这是我、是有情」而已。「不应依彼心生恼害」,不应该在这里面生了恼害心,「作意思惟」,不应该作意思惟有我。「即彼作意名为不正作意」,你生恼害的作意,你执着有我,「他来伤害我」你这样分别,就叫「不正作意」。

「于九恼事不正作意」执着有我、我所,执着有恼害事,这样子瞋心就来了,「名不正思惟」。「如是等事,皆名为食」。

前面说瞋的「食」,这底下说「非食」。「非食」,先「问」。

 

寅二、非食(分二科)       卯一、问

问:此瞋恚盖谁为非食?

「答」分三科,第一科「标义」。

 

卯二、答(分三科)        辰一、标义

答:有仁慈贤善、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仁慈」,「仁」就是「慈」,就是慈悲心。「贤善」,他内心里面没有什么烦恼,心里面很良善的,心性非常良善,那么叫「仁慈贤善」。「仁慈」,是对一切人有爱心叫「仁慈」;这个「贤善」就是没有恶心,没有伤害人的心情那就是「贤善」。而又积极地进一步的愿意利益一切人、饶益一切人,那叫做「仁慈」,可以这么样解释。这一个人若是有仁慈之心、有贤善之心,那么这样的人瞋心自然会轻、自然会轻一点。

「及于彼相如理作意」,若是这样子有仁慈贤善,对瞋恚就有伤害,能伤害这个瞋恚。如果你能「及于彼相如理作意」的话,你能观察这都是虚妄分别、这是毕竟空寂,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一次又一次的修习,那么就把这个瞋恚心就破了,这就叫做「非食」,它不长养这个瞋心,而能够消灭瞋心的,这样意思。

前面是「标义」,底下第二科是「辨相」。

 

辰二、辨相

又此慈善,恒欲与他安乐为相,修力所摄。由思择力所摄作意,调伏九恼。

「又此慈善,恒欲与他安乐为相」,前面说「仁慈」和「贤善」,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人他常常的愿意给别人安乐,叫别人身体安然、心情快乐,愿意帮助别人身心安乐,这就叫做「仁慈贤善」的相貌,这个意思。「恒欲与他安乐为相」,人也的确是有这种人;也有的人没有这种心情,我只管我自己,我不管别人。

「修力所摄」;如果说我的心没有仁慈贤善的意思,那怎么办呢?「修」,你常常修这个仁慈贤善,那么也就会有仁慈贤善的心情了,这是修来的,可以创造的,「修力所摄」。「由思择力所摄作意,调伏九恼」,这等于就是解释这个「修力所摄」。由于你内心用智慧去思惟观察的关系,思惟观察任何人都不愿意受到伤害,我也是这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是欢喜安乐自在的,别人也欢喜安乐自在;我欢喜别人帮助我安乐自在,别人也有这个心情,所以我也应该学习这样帮助别人安乐自在。你能这样思择、这样作意,那你这慈悲心就来了,你这仁慈贤善的心情就来了。「调伏九恼」,把那个九种恼乱的瞋恨心就制伏了、就没有了。

这是「辨相」。第三科「结说」。

 

辰三、结说

以能断除瞋恚盖故,经中唯说此为非食。

「以能断除瞋恚盖故」,你能这样子修习这个「仁慈贤善、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修这个「多瞋众生慈悲观」,修慈悲观,那就能够断除瞋恚盖,瞋恚就障就能除掉。「经中唯说此为非食」,这是瞋恚盖的「非食」,我们可以这样来对治瞋心。

 

丑三、惛沈睡眠盖(分二科)      寅一、食(分二科)      卯一、问

问:惛沈睡眠、盖以何为食?

这「惛沈睡眠盖」第三科,分两科,第一科是「食」,先「问」,底下回答。

 

卯二、答

答:有黑暗相、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多所修习以之为食。

这个「黑暗相」,惛沈睡眠以「黑暗相」,你去思惟黑暗相的时候就容易睡着觉。这「黑暗相」与睡着觉有什么道理?若光明相,就把各式各样事情的相貌都现出来,在光明中能现出很多的各别的相貌;现出来了,你心就去分别,这个是水、这是书桌、这是茶杯、这是莲花,那么你若一多分别那就不能睡觉、不惛沈了。若是黑暗来了,把所有的相貌都隐藏起来,你心没有辨法去思惟,得不到思惟的助缘,那么心就收回来了,不向外攀缘了;一收回来那么就睡觉了,是这么回事。所以「黑暗相」是一个帮助你睡眠的因缘。

「及于彼相不正思惟」,「及于彼相」是什么相呢?就是各式各样的行相,你去「不正思惟」,你没去正思惟。没正思惟,你老常常这样的不正思惟,你这个睡眠、惛沈就多起来,就是「以之为食」。所以静坐时有惛沈来了,你心里面努力的去思惟观察,这个惛沈就没有了,你努力的思惟「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不知道你们怎么想法?我当初读《金刚经》,人家让我去讲「金刚经」,我在这个地方想了很久不明白,怎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怎么讲呢?想了很久才有一点分别,怎么叫做虚妄?就是你要努力的去思惟,这个惛沈就没有了,惛沈没有了睡眠也没有了,睡不着觉的。所以你若「不正思惟,多所修习」的话,你这惛沈睡眠就会多起来。

 

寅二、非食(分二科)      卯一、问

问:此盖谁为非食?

这第二科「非食」。前面说「食」,第二科「非食」。

「问」:这个惛沈睡眠盖,谁是它的「非食」;谁能对治它呢?

底下「答」,「答」是分二科,第一科「略标」。

 

卯二、答(分二科)       辰一、略标

答:有光明相,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

「有光明相」,有这光明的相貌。「及于彼相如理作意,多所修习以为非食」,这就是惛沈睡眠的「非食」,能对治惛沈睡眠的。

这是「标」,底下「广释」分两科,第一科「辨种类」分二科,第一科「总标列」。

 

辰二、广释(分二科)      巳一、辨种类(分二科)     午一、总标列

光明有三种,一、治暗光明,二、法光明,三、依身光明。

「光明有三种」,这光明相有三种。一、是治暗的光明,黑暗的光明,它能够驱除一切黑暗的光明,这是一种光明。第二个是法的光明。第三、是依身的光明,有这三种光明。

 

《披寻记》三五八页:

法光明者:谓如所闻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法光明。如〈修所成地〉说。(陵本二十卷九页)。

「法光明者:谓如所闻已得究竟不忘念法」,名叫做「法光明」。其实这个就是经律论都是法,这个法就是光明。「如〈修所成地〉说」(二十卷九页)。

这是列出来「辨种类」,第一科是「总标列」,这个把法光明列出来。底下第二科「随别释」解释。前面是治暗光明、法光明、依身光明,列出三种光明,这底下解释。

 

午二、随别释(分三科)    未一、治暗光明(分二科)     申一、略标

治暗光明复有三种。

这治暗的光明是什么呢?「复有三种」治暗的光明。

 

申二、列释

一、在夜分,谓星月等。二、在昼分,谓日光明。三、在俱分,谓火珠等。

「在夜分」,有昼分、有夜分。这一日夜分成两份,一个是夜分、一个是昼分。「在夜分,谓星月等」,这天上的星宿和月亮,这是治暗的光明。二、是「在昼分」,就是白天,白天就是太阳的光明。「三、在俱分」,就是夜分也好、昼分也好,它都有能力破除黑暗,「谓火珠等」,加上灯,这是发光的这些东西。

这是把治暗的光明解释了。未一「治暗光明」,申一是「略标」,申二是「列释」。

「未二」是「法光明」,前面这解释完了。

 

未二、法光明

法光明者:谓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

「法光明者:谓如有一,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这叫「法光明」。「所受」就是我们所学习得的一切佛法。这个「所受」就是闻慧,「所思」就是思慧,你接受了以后你还要思惟。这个「触」就是证,进一步地证实了这样的真理。「所受」的诸法要观察,「所思」的观察诸法、「所触」的诸法观察,这都叫做「法光明」。

 

《披寻记》三五八页:

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者:于法受持,是名所受。于法思惟,是名所思。于法触证,是名所触。随此所生闻思修慧与光明想相应而转,能正对治诸所治法,令心清净,由是故能观察诸法,名法光明。

「随其所受所思所触观察诸法者:于法受持是名所受,于法思惟是名所思,于法触证是名所触」,这个「触」还是很高深的境界。「随此所生的闻思修慧与光明想相应而转,能正对治诸所治法,令心清净,由是故能观察诸法,名法光明」。是这样意思。

这个「光明想」,「随此所生闻思修慧」照理说这就是光明想,闻思修慧就是光明相;「与光明想」又说到光明想,那又是一回事。这也是要训练,思惟太阳的光明、或者思惟灯的光明。这样思惟久了,你一闭上眼睛,尽管是没有日月灯的光明,是黑暗的;你修成功了,你一闭上眼睛就是光明的,屋子里没有黑暗,就是光明。修成功了的时候,在光明中可以观佛像,也可以读书,这也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譬如说夜间睡着觉了,屋子都没有开灯;但是你睡觉的时候,认为是有太阳的光明,没有黑暗,也在读书、做事情,这光明从哪来的?你做梦的时候,不是夜间,也有光明,也有灯光,有太阳的光明,也有可以读书、可以做事,那光明从哪来的?就是心的分别。

 

或复修习随念佛等。

这是修这「法光明」,你修习「随念佛等」这也是法光明;念佛的光明,念佛的白毫相,念佛的肉髻相,念佛的三十二相,或是念佛的功德:如来、应供、正偏知…这些功德,或者念佛的戒定慧等这个功德。

 

《披寻记》三五九页:

或复修习随念佛等者:此中等言,等取法僧。〈闻所成地〉说:于佛法僧随念之行,名归依随念,能令心没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欢喜。(陵本十四卷二十页)如是随念治心沈没,名法光明。

「或复修习随念佛等者:此中等言,等取法僧」,可以念法、念僧。「〈闻所成地〉说:于佛法僧随念之行,名归依随念,能令心没诸修行者正策其心令生欢喜」,那么就破出去黑暗,破出去这惛沈睡眠了。「如是随念治心沈没,名法光明」。

 

未三、依身光明

依身光明者;谓诸有情自然身光。

「依身光明者,谓诸有情自然的身光明」,这是诸天身体有光明;我们人的功德不够,没有身的光明。或者佛身有光明。

这是有治暗的光明、有法光明、有依身的光明,三种光明。治暗的光明是一回事,我们静坐的时候有惛沈、有睡眠,那要以法光明来对治,这样意思。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2)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五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四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1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八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二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生活中的佛教 内容简介[栏目:林克智居士]
 精进修法之路上的精神支柱[栏目:普巴扎西仁波切·微教言]
 相应53经 合流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56.谛相应]
 佛法亦是活法[栏目:慧语禅心]
 大乘攻略:再学 一、大乘道次第[栏目:清净法师]
 净水般的信心得月亮般的加持[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1年]
 太虚大师与近代佛教转型——以“人间佛教”的初创为重点(刘宇聪)[栏目:人间佛教]
 简易大悲咒水制作方法[栏目:佛网文摘]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六八集[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四集]
 从近代物理学观念的演变谈佛法与科学(本竹)[栏目:佛教与科学]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