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4)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12

未七、缘起缘性(分二科)   申一、辨缘性(分二科)

酉一、举无明望行(分二科) 戌一、问

问:无明望行,为几种缘?

「问:无明望行为几种缘?答:望诸色行为增上缘,望无色行为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现在是第七科「缘起缘性」。「缘起」就是十二缘起,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一共是十二支;「缘性」就是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就是「因缘的体性」,因缘…缘起的差别性,叫「缘性」。这一段里面分成两科,第一科是「辨缘性」,第二科是「释妨难」。现在第一科来说这个因缘的差别性,这么讲好了。分成两科,第一科「举无明望行」。分两科,第一科是「问」,第二科是「答」。现在是问。

「无明望行,为几种缘?」这个十二缘起的第一支是无明。「无明」在前面我们解释过,无明是什么?是心法。有色法,有心法,无明是心里面的昏昧性。「望行」第二支是行。这「无明」和「行」相「望」,就是相对的时候,为几种缘?无明对行来说,无明有几个力量来帮助这个行呢?是这个意思。这个「行」的生起,无明给它多少力量,或者这么讲也可以。就是给它做几种缘。一共就是四种缘,因缘、次第缘、所缘缘、增上缘,一共四个缘。「无明」对行来说,它能给它做几种缘,做几个力量呢?

 

戌二、答(分二科) 亥一、辨二种

答:望诸色行为增上缘,望无色行为三缘。

这底下是回答,回答分两科。第一科是「辨二种」,辨别两种情形,那两种呢?色行,无色行。「望诸色行」,这是一种;「望无色行」,这又是一种。

无明缘行这个「行」,分两种行,一个是色行、一个无色行。这个「行」这个字,一共是分三种行,这身行、口行、意行,身、口、意三行。身口意三行里面,这个身行、口行呢呢?是属于「色行」,是有形相的;这个意行呢?是心法,不是地水火风,那么就叫「无色行」,是这样意思。

这两种行,「无明望行」,这个无明若对色行来说它有几种缘?是什么力量呢?「为增上缘」,无明对这个「色行」来说,它在四缘里面是增上缘,就是帮助它起来活动,帮助它生起活动,那么就叫做增上缘。这个身的活动、语言的活动,无明都能有力量帮助它们,就是这么一个缘,帮助它们生起活动。这个无明是心、是心法。这个心帮助身活动,帮助语言的活动,这当然是很顺理成章,这应该是说得过去了。

「望无色行为三缘」,无明若对「无色行」,对这个意行,那么内心的活动,指内心的活动来说,那个「无明」能给它几种力量呢?

 

亥二、释三缘

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就是三种。三种,第一种是「等无间」,等无间我们前面讲过好多次了,就是前一剎那心过去了,倒出来一个空位,后一剎那才能生起,这就叫做「等无间缘」。前一剎那灭去了,后一剎那才能生起,有这么一个缘。如果它不灭,后一剎那不能生起,那就没有等无间缘。现在这个无明「望无色行」,就是望心行,对心行来说,第一个缘就是「等无间缘」。

第二个是「所缘缘」,就是次一剎那心要依前一剎那心为缘,才能生起,生起来以后又能去缘前一剎那的心,所以就是「所缘缘」。

还有一个是「增上缘」,增上缘就是帮助它活动,次一念心生起来帮助它活动,做种种的活动,它都能有助力。这样说呢?无明这个心法,对于「无色行的心法」有三种缘;对于「色法」只有一种缘-「增上缘」,有这样的差别。第一科是「辨二种」,第二科是「释三缘」,解释这个三种缘。

 

酉二、例余支相望(分二科) 戌一、标例

如是余支,为缘多少,应如此知。

「如是余支,为缘多少,应如此知」,这无明望行是这样子,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乃至生缘老死…其余的支,它有多少缘也应该这样子可以知道了,这就是说的这么一个缘。「标例」,这是第二科「例余支相望」,前面说无明望行,那么例余支相望也就应该知道多少了。分两科,第一科是「标例」。第二科「别辨」,别辨里面先「约有色支辨」。

 

戌二、别辨(分二科) 亥一、约有色支辨

谓有色支望有色支,为一增上缘,望无色支为二缘,谓所缘缘、及增上缘。

「谓有色支望有色支,为一增上缘」,这个有色的支望有色支,什么…那一支是有色支呢?

譬如说这个名色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这个名色这一支,这个名是心法,色就是色法了。这个有色支望有色支,望六处,名色缘六处。六处里面眼、耳、鼻、舌、身,这五处是「色支」;意处就是心法,就是「无色支」了。所以名色里面的「色」,要对六处来说就是「有色支望有色支」,有色与有色相望。相望,看看他们的关系,在四缘里面是那一种关系呢?「为一增上缘」,只有一个缘,就是增上。前面的四大、名色里面的四大,能逐渐的、逐渐的加强前五处的成就,就是这么的一个缘。

「望无色支为二缘,谓所缘缘及增上缘」,就这有色支若对无色支来说,对无色支来说,那是一个呢?就是有望于生(我们或者说这个望于生),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这个「有」这个字就是无明缘行那个「行」,里面也有心,也有无色支、也有有色支。身口就是「有色支」,意就是「无色支」了。现在说那个「有色支望有色支」,那么就是望生、有缘生。「生」呢?就是识缘名色,就是名色,里面也有色、也有无色。若有色就是拿一部份,就是这两支拿出来一部份,就是有色支对有色支,那就是谓一个缘,就是「增上缘」了。

或者生缘老死,「老死」里面,这老里面也有心,也有无色支,也有有色支。四大衰退了,那就是「有色支」;这个念慧衰退,就是「无色支」。「老」这个字是通于「有色支」,通于「无色支」。念慧衰退是心,是「无色支」;四大衰退,诸根衰退,那就是「有色支」。

那么生缘老死那个「生」,生就是名色支,名色支里面有色,就是有色支对有色支。若是对于「老」里面的无色支,那就是有色对无色。

「谓有色支望无色支为二缘,谓所缘缘及增上缘」,这个「所缘缘」是心法,才有所缘缘。那个念慧它能缘这个生支,也有「增上缘」的力量。

 

亥二、约无色支辨

若无色支,望有色支,唯为一缘;望无色支为三缘,谓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

「若无色支,望有色支唯为一缘」,无色支望有色支,刚才也讲过了。这无明缘行,无明望行,那么就是无明是心法,是「无色支」。「望有色支」,就是「行支」里面有一个色支,有个色。「唯为一缘」就是「增上缘」了。

「望无色支为三缘」,这个无色支望无色支,譬如说「爱缘取」,爱是心法,是无色支,取也是无色支。就是无色支望无色支它有三个缘,一个是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这样子一共是四句,统统讲过了。

 

申二、释妨难(分二科) 酉一、不说因缘难(分二科) 戌一、问

问:何故诸支相望无因缘耶?

前面是说「辨缘性」,就是在十二缘起里面辨别这个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增上缘,辨别这四个缘。这以下是「释妨难」,解释其中有些不…有些妨碍的地方,分两科,第一科是「不说因缘难」。

在四缘里面,前面讲这一段里面,只说到增上缘、等无间缘、所缘缘,没有说到「因缘」,所以这是个问题,就提出来。

「问:何故诸支相望无因缘耶?」四缘里面没有说「因缘」呢?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问,底下回答。

 

戌二、答

答:因缘者,自体种子缘所显故。

这个「因缘」不是说彼此相望,这个支和那一个支相对望,不是这样。「因缘」是自己和自己来相望的。自己和自己相望的。譬如无明,就是无明的种子能生起无明的现行。譬如爱烦恼,生起爱烦恼的现行。六处,六处的种子生六处的现行。它不是和别的支相望,是自己和自己相望,那叫做「自体种子缘所显故」,自家的种子来显示这个因缘的道理。

而现在这个文是诸支相望,无明支对行支、行支对名色支、名色支对六处支、六处缘触、触缘生、生缘老死,都是在现行上的法上相望的,没有谈到「自体种子缘所显」的意思,所以没有提到「因缘」。当然是有因缘的,每一法都有因缘,可是这里就没有提这件事,是这么意思。

 

酉二、说依因果难(分二科) 戌一、问

问:若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何故说言:依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耶?

「问:若诸支相望无因缘者」,这底下第二科说「依因缘果难」。你说不依因缘,为什么又说依因缘果呢?这又是一个问题。也是分两科,先「问」然后「答」。「答」中分两科,「总明摄」,总明它们有该摄的道理,也有因缘的道理。

「问:诸支相望无因缘者」,若是说现行的十二缘起,不谈种子,就是活动出来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彼此相望,就不需要谈到因缘,若这样的话,「何故说言依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耶?」那你又为什么说依这个因果的体性,因的体性、果的体性来建立十二缘起呢?这样说就有「因缘」的意思了,怎么能说没有呢?问,底下就回答。「总明摄」,总明也包括这个意思。

 

戌二、答(分二科) 亥一、总明摄

答: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牵引因、生起因故,说名为因。

「答: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牵引因、生起因故,说明为因」,前面说「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这个话,还不是依因缘的意思来讲的,是「依增上缘所摄」的,所摄属的「引发因、牵引因、生起因」,这三因都是属于「增上缘」,都属于增上缘。属于增上缘的引发因叫做因,牵引因叫做因,生起因叫做因,所以叫做「因果体性建立缘起」,还不是说决定是指因缘说的,当然这里面是包括着因缘在里面的。

这个牵引因和生起因、这个引发因,这说了三个因。引发因,牵引因,生起因,前面那个十因四缘里面有解释过。这个《披寻记》里面说的也很好:

 

《披寻记》三一二页:

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等者:《缘起初胜法门经》说:唯依一增上缘说无明缘行,次第乃至生缘老死。此增上缘复有二种:一远,二近。当知远增上缘,即此所说牵引因;近增上缘,即此所说生起因。前能引后,展转增胜,即此所说引发因。是故经说唯依一增上缘。此中三因,如前〈有寻有伺地〉释。(陵本五卷十页)

「依增上缘所摄引发因等者」,这《缘起初胜法门经》里面说,唯依一个增上缘说无明缘行,次第乃至生缘老死,此增上缘复有二种,一个是「远」的增上缘、第二个是「近」的增上缘。当知「远」的增上缘是什么呢?即此所说的「牵引因」。

这个牵引因是什么呢?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是「牵引因」。它引什么呢?引出来识、名色、六处、触、受,这是「牵引因」。

「近」增上缘,即此所说「生起因」。这个「远」的增上缘就是「牵引因」;「近」的增上缘就叫做「生起因」。

生起因是什么呢?(就是触缘受,触缘受不在内),就是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样爱取有就是「生起因」。这个爱取有这个生起因这个话,为什么叫做「近」增上缘呢?约它和生老死相近,爱取有就是生老死了,它近。若是前面的无明缘行,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对生老死来说就是远了一点,所以都是增上缘。但是有远、近之别,有远近之别立的名字就不同,一个是牵引因,一个是生起因,是这样意思。

还有一个因就是…「引发因」怎么讲呢?前能引后展转增胜,前一支引起了后一支,无明引起了行、行引起识、识引起名色、名色引六处、就是生引老死,这叫做「引发因」。

引发因是通于牵引因和生起因的,所以这三个因是不同的,故名为因,就是这么回事。

这样子说牵引因是远一点,生起因是近一点,有远近之别。在这里面譬如说爱缘取,当然也有一个因缘的意思、也有因缘的意思的,也不能说没有。

 

亥二、别配属(分三科) 天一、引因摄

问:几支是引因所摄?答:从无明乃至受。

这底下「别配属」,前面是「总明摄」。这底下别配属,各别的来配这个两种因。

「几支是因缘引因所摄」,在十二缘起里面那几个支是属于「引因」的呢?「答:从无明乃至受」,这个无明、行,这是「能引支」。识、名色、六处、触、受是「所引支」。这是一个能引,一个所引。

 

天二、生因摄

问:几支是生因所摄?答:从爱乃至有。

就是爱缘取、取缘有,这就是「生因所摄」。

 

天三、二果摄

问: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耶?答:于现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

「问: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耶」,这个生因所摄,能生因就是爱取有,所生的就是生老死了。这里面又问,又提出一个问题,就是「二果摄」。「几支是生、引二因果所摄耶?」它是「生因」和「引因」所造成的果,这造成的果有几支呢?这是问。

「答:于现法、后法中,识等乃至受,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那就是「生、引二因果所摄」。「于现法中」,就是现在的生命体里面,有「识、名色、六处、触、受」一共是五支,这五支是「引因」,「于现法中,识乃至受」。「于后法中」呢?后法中就是「生老死」,后法中加上了「爱取有」,加上爱取有去熏习「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个就变成了「生因」了。就是有爱取的熏习,这个「识、名色、六处、触、受」,就叫做「有」,就叫做「生因」;若没有爱取的熏习,「识、名色、六处、触、受」,就叫做「引因」。有熏习,叫做「生因」;没有熏习的时候,叫做「引因」。生老死呢?就是这个生因的果,生因的果。

所以这样说呢?「生引二因果所摄」是谁呢?就是现法、后法中的识、名色乃至受,它就是「引因」,它也是「生因」。由此引因、生因感得生老死的果。这生老死是果,这就是二因所得果,这就是这一句话,「于生老死位所摄诸支」,那就是「生、引二因」所得果,这样意思。

 

未八、缘起分别缘(分九科)   申一、十二支次第分别(分二科)

酉一、辨为缘(分十一科)     戌一、无明缘行(分二科)

亥一、望与无明为缘(分二科) 天一、约不如理作意辨(分二科) 地一、问

问:若说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何因缘故,于缘起教中不先说耶?

这是第八科。前面是第七科,这第八科缘起的「分别缘」,分别这个它为什么是缘?为什么它是缘?这个无明,为什么它是十二缘起里面的一个缘?这是分别这个缘,分九科。第一科是「十二支次第」的「分别」,分两科,第一科「辨为缘」,辨别为什么它是缘。又分十一科,第一科是「无明缘行」,先解释这一科。这一科又分两科,第一科「望与无明为缘」,又分两科,第一科「约不如理作意」来「辨」别。第一科是「问」。

「若说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这在《阿含经》有这个说法,《阿毗达磨论》上也是这样说,说是十二缘起里面第一个是无明,「无明」有没有因缘,有没有因呢?「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因为有「不如理作意」,才引起「无明」的。无明是怎么来的呢?由不如理作意来的。你不合道理的分别心,就会引起无明的活动,是这样意思。

若是这样的话「何因缘故于缘起教中,不先说耶?」在这么多…很多的经里面说到「缘起」的时候,没有先说这个不如理作意呢?「无明」是由「不如理作意」生起的,为因生起的,那么只说无明,为什么不说不如理作意呢?提出问题。底下回答,回答分四科,第一科「标」。

 

地二、答(分四科) 玄一、标

答:彼唯是不断因故,非杂染因故。

这个十二缘起里面没有说不如理作意,不如理作意是无明的因,因不如理作意而有无明的生起,那为什么不说不如理作意呢?这底下回答,「彼唯是不断因故」。彼不如理作意「唯是」,只是不能断无明,不能使令无明中断的一个因由。

「非杂染因故」,它不是无明杂染的原因。无明杂染不是由不如理作意来的,所以就没有说不如理作意。这十二缘起里面没有说不如理作意,不说不如理作意有两个理由,一个是「不断因」、一个「非杂染」。不如理作意不是杂染,一个不是断无明的因,要把无明消除了,不是不如理作意,不是它。这前面是「标」,这后面解释。

 

玄二、征

所以者何?

为什么这样讲呢?底下又回答。前面先解释,解释分两科,第一科「由非染污」,因为不如理作意不是染污的。

 

玄三、释(分二科) 黄一、由非染污

非不愚者起此作意,依杂染因,说缘起教。无明自性是染污,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故彼不能染污无明,然由无明力所染污。

「非不愚者起此作意」,这个不如理作意,它也是个有为法,谁生起不如理作意呢? 「非不愚者」,不是那个没有无明的人。就是有无明的人才会生起不如理作意,就是这样。这样说呢?无明以不如理作意为因,不如理作意还以无明为因,互相为因缘而生起的,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

「依杂染因说缘起教」,这个依杂染因说缘起教,说这个十二缘起的圣教,它里面有原则的,,什么原则呢?要是染污的,才把它列在十二缘起里面。

「无明自性是染污」,列出无明来了,什么原因呢?无明它的体性是染污的,不是个好的,是有污染,所以把它列在无明里面。

「不如理作意自性非染污」,它不是染污性,就不符合缘起的规则。「故彼不能染污无明」,这个非如理作意,虽然能够为无明作因,但是它不能染污无明,因为它没有染污,不如理作意这个时候还没有染污。「然由无明力所染污」,那么不如理作意,它本身是不染污的,但是由无明的力量把它染污了,把不如理作意染污了。

这样情形呢?不如理作意不是最初的,所以不说它,十二缘起里面不说它了,不说它的名字。不说它的名字,就是它不是杂染法,它也是在无明以后生起的。因无明故所以有不如理作意,所以不把它列在前面,是这样意思。

 

黄二、由非业因 

又生杂染业烦恼力之所熏发,业之初因,谓初缘起。

这是第二科「由非业因」。这个「不如理作意」不是「业杂染」的理由,不是业杂染的原因,所以也就不列在「缘起」里面。这底下说明这个道理,「由非业因」。

「又生杂染业烦恼力之所熏发」,这个「生杂染」,就是色受想行识在五道里面现起来,在五道里面现出来色受想行识了,那都是染污的。这个染污是怎么来的呢?是业「所熏发」,是你造了或者福业、或者是非福业、或者不动业,得到果报了,才有这个「生杂染」的现起,是这样。这个「生杂染」是业所熏发,「业之初因谓初缘起」,所以把它列在无明里面,生杂染是业所熏发,业之初起「谓初缘起」就是「无明」。

「生杂染」呢?是「烦恼力之所熏发」,不但是业,还有烦恼。烦恼的力量来熏发它,它才能够现形,它才能够成为果报,是这样子。所以是…这个生所以是杂染的关系,就是业的杂染的力量,烦恼杂染的力量,没有提到不如理作意,这里面没有不如理作意的事情。

「业之初因,谓初缘起」,业的开始的那个因缘,那就是最初的缘起就是「无明」了。

 

玄四、结

是故不说不如理作意。

「是故不说不如理作意」,所以就不提这个不如理作意了。因为不如理作意它非染污,它不应该排在十二缘起里面;第二它为无明作因缘,但是无明也为不如理作意为因缘的,所以它不是最开始的一个。所以不能够把它排在十二缘起里面,这是解释这个问难这个事情。

 

天二、约自体辨(分二科) 地一、问

问:何故不说:自体为自体缘耶?

「问:何故不说自体为自体缘耶?答:由彼自体若不得余缘,于自体杂染不能增长亦不损减,是故不说」。这是第二科「约自体辨」。前面是「约不如理作意辨」,现在第二科「约自体辨」,约不如理作意辨别无明。现在约无明自体说,它本身来说。分两科,第一科是「问」。

「何故不说:自体为自体缘耶?」什么原因不说「无明」的自体,为「自体作因缘」呢?过去的无明为现在的无明作因缘,可以这样说吗?为什么不这样说,要说不如理作意为无明之因呢?这样说。这底下回答。

 

地二、答

答:由彼自体,若不得余缘,于自体杂染,不能增长、亦不损减,是故不说。

由彼无明的自体,无明这一法就是我们的心,这一剎那心就是无明,这个无明的自体若不得其他的因缘来影响它的话,无明自体的杂染它不能增长,它也不损减、也不减少。若得到其他的因缘,得到如理作意的因缘,得到其他种种戒定慧的因缘,那无明逐渐逐渐的就损减了,所以不是它本身就能够有这个作用。

「是故不说」。所以没有说无明自体为自体因缘,没说这个话,就是它本身没有这个力量,所以不说了。

 

亥二、望与行为缘(分三科) 天一、约二愚辨(分二科) 地一、问

问:何因缘故,福行、不动行,由正拣择功力而起,仍说用无明为缘耶?

这是第二科「望与行为缘」,前面说「自体辨」,现在说「望与行为缘」。

「何因缘故福行、不动行,由正拣择功力而起,仍说用无明为缘耶?」这个问题也有意思。是什么理由、什么原因这个「福行、不动行」也是以无明为缘起呢?说这个意思。这个「福行、不动行,由正拣择功力而起」,这是由于那个人是一个有正确的智慧的人,有正确智慧的人的观察,应该做好事,不要做坏事,所以「正拣择」的力量生起这个福行、生起不动行的。这个福行、不动行还是由智慧发动的。比如作三恶道的事情,那当然是由无明发动的,是烦恼发动的。

现在这里说是福行、不动行是由正确的智慧(「拣择」就是智慧),智慧的能力所发起,所创造的,应该说这个「行」,就应该说是由如理作意发动,就是对了,为什么「仍说用无明为缘」,由无明的因缘就会发动出来福行、不动行呢?这个是不合道理嘛!「答」,这底下回答。

 

地二、答

答:由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起非福行;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是故亦说彼以无明为缘。

「由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起非福行」,这里还是说由无明为缘而生起,它还是有道理的,怎么说呢?「由不了达世俗」,由于有无明的关系,不明白「世俗苦因为缘」世俗的苦因为缘是什么呢?就是世俗的人,一般社会上的人,也知道这是苦。比如老病死,人都是感觉到是苦,没有一个人认为这是乐的。说爱别离,我们社会上的人也知道是苦,怨憎会也知道是苦,所以这些苦恼都是世俗的人就知道,但是若是有了无明,他就不知道,他不了达世俗苦因缘故。「起非福行」,就是造作了很多罪过的事情,而这些罪过的事情就使令你去受苦的,到地狱受苦、到畜生、饿鬼道去受苦,或者在人间受苦。你不知道你做了这种事情,将来是要受苦的,那么这个不知道就是无明,所以「仍说用无明为缘」,这样意思,这是一段。

「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就会造恶业,第二个造福业、不动业,那是那一个无明造的呢?由彼「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由于那个人,就是我们了,不明白,从胜义谛上来看,天上的人还是苦。人间的富贵荣华也好,天上的富贵荣华,乃至到色界天、无色界天的那个最殊胜的禅定,那还是「胜义苦」,在胜义上来说,也都是苦恼的境界,并不是乐,那么这么还是「无明」嘛。「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所以他也就会创造一种…这种福德应该是稍微大一点的福报,就是在广大的地区,为人民、对人民有贡献,有贡献的,或者是在佛法僧里面有大的功德。那么这个事、这种人,他还是有无明的,有执着心的,他做了功德有执着心,那还是「无明」。「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他不知道这是胜义苦的因缘。你若不做这种功德,你不能生天;你不修这样的禅定,你不能到色界天、无色界去,那么这样呢?而去到人间也好到、到天上也好,虽然也是不错。但是在佛菩的萨来看那里还是苦,并不是乐,所以「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

这个「胜义」什么意思呢?这种苦要通达胜义的人才能知道,就是圣人才能知道。圣人才能知道世间富贵荣华是苦,天上的禅定境界也是苦;凡夫不知道,所以叫做「胜义苦」。那个世俗苦,世间人是知道的;胜义苦,世间人不明白。说是我们没有生到天上去,我们在人间。在人间这个时候,他如果这个心情是不感觉苦,也不感觉乐的时候,不苦不乐的境界这还是苦,但是我们凡夫不知道,要圣人才能知道,所以「胜义」。

所以「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他就能够去创造这五戒十善的功德,就生福了;去努力的去修行,色界四禅、无色界四空定,他成就了这个「不动行」,就是成就了。

「是故亦说彼以无明为缘」,所以也就说福行、不动行是正拣择功力而起,也是说以无明为缘的。后边这个是说「不了达世俗苦因为缘,起非福行,由不了达胜义苦因为缘,生福及不动行」,这也是「以无明为缘」的,他也不知道这是苦、空、无常、无我。

 

天二、约三业辨(分二科) 地一、问

问:如经中说:诸业以贪瞋痴为缘,何故此中唯说痴为缘耶?

这底下来辨别这个无明,前面是「约二愚辨」,一个「不达世俗愚」、「不达胜义愚」,这一科讲完了。这底下「约三业辨」,约三业来辨别。「天一、约二愚辨」,「天二、约三业辨」,约身口意三业辨、辨别这件事,分两科,第一科「问」。

「问:如经中说诸业以贪瞋痴为缘」,我们作福业也好、作不动业、作罪业,是从什么因缘创造的呢?「以贪瞋痴为缘」,不是贪心,就是瞋心、再不愚痴心,所以才会有种种的业的创造。

「何故此中唯说痴为缘耶?」经里面说以贪瞋痴为缘嘛!你现在为什么只说「愚痴」的无明为缘,而没有说那贪瞋为缘呢?这样问。这是提出问题。第二科就回答。

 

地二、答

答: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业缘;贪瞋痴缘,唯生非福业故。

「答:此中通说福、非福、不动业缘」,这里面不是个别的说福业、非福业、不动业,不是个别的,这里面是统一起来。统一起来,这三种业通是以无明为缘的,而去造福业、非福业、不动业的。

「贪瞋痴缘,唯生非福业故」,若说是贪瞋痴为因缘,说会造业,它只是造非福业说的。若无明为缘,能造福业、还能造不动业,也能造非福业。若无明为缘,它里面的涵义就广大了;若只是说贪瞋痴为缘,那个范围是小的,范围小一点。所以「通说福、非福、不动业」,所以就说无明为缘了。

「贪瞋痴缘,唯生非福业故」,如果是经中说以贪瞋痴为因缘,那只是说创造了一些不可爱的果报,所以叫做「非福业故」,非福业所感的苦恼果报。

这是第二科「约三业辨」,这底下第三科「约缘行辨」,也是分两科,第一个问。

 

天二、约缘行辨(分二科) 地一、问

问:身业、语业,思所发起,是则行亦缘行,何故但说无明缘行?

这解释这个问题。「身业、语业」,身业的活动、语言的活动是「思所发起」,由你的思心所发动你的身业、语业的。由思心所发动出来这件事的,不然它不会去做这件事。身业、语业是思所发起的。

「是则行亦缘行,何故但说无明缘行」,这样说呢?我们的身业、语业的行,也能发起种种有功德的事情,也能这样子的,也有这个力量,「是则行亦缘行」。这样说,这「无明缘行」不只是无明缘行,行也能缘行的,就是我们的行动上的要求能做出来这种事情,所以「行亦缘行」。

「何故但说无明缘行?」为什么十二缘起里面只说无明缘行呢?这个道理说得不圆满了!这批评这件事。底下回答。

 

地二、答

答:依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

这里有两个理由,一个是「依发起一切行缘」,就是这个无明它能发动一切的「行缘」,一切行的因缘,世间上一切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所发动的一切的事业,就是都是无明发动的。无明「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所以说无明缘行,而不去说是身业、语业,思所发起,「行亦缘行」不这么说,身业、语业。

问身业、语业,这「约缘行辨」,前面是「约三业」说。这个身业、语业是思心所发动的,就是有一个目的的,为了完成那个目的,就发动身业、发动语业去创造去,创造这件事,是这样子。

「是则行亦缘行」,这样说呢?「行」也能为行做缘起,「何故但说无明缘行」,为什么只说无明能缘行呢?这是提出一个问题,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通常经论里面都说是无明能发动福行、罪行和不动行,现在提出问题,这思心所也能发动出来身业、语业的行,为什么不说思所发起,而单说无明发起呢?提出这问题。

「答:依发起一切行缘而说故」,这是第一个理由。这个无明它能够普遍的发动一切的行,为一切行做因缘。福行、非福行、不动行,无明都能发动出来,所以就说无明缘行。若是思心所也能发动出来行,它只能发出身业、语业的行,那就是不是广,不是普遍的,那个涵义是狭的、狭窄的,所以就不说了。

「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还有一个原因呢?这个思心所能推动出来的是身业、语业,但是有的时候它的力量不是很强;若是由无明来发动,就是特别有力量,所以「及依生善染污思缘而说故」。

比如说是由思心所能发动出来善的活动,「生善」生出来善的活动,或者是发动出来染污的活动,由内心的思心所发动出来这两种活动。但是有的时候思心所发动出来是无记,并不是善、也不是恶。若由无明发动,那就比思心所来的力量大,所以依无明来发动「生善、染污」的作缘,所以就说无明,而不说思心所了。而思心所发动出来的因缘,也是由无明发动的,所以无明是最根本的,所以就说无明缘行,而不说思心所了,这样意思。

 

戌二、行缘识(分二科) 亥一、问

问:识亦以名色为缘,何故此中但说行为缘耶?

前面是「无明缘行」,这底下第二科「行缘识」。这个「识亦以名色为缘」,说我们这明了性的识,它的活动,它「以名色为缘」,它要以名色为它活动的因缘,要有名色这个识才能活动,所以名色是识活动的因缘。说是活动因缘,「何故此中,但说行为缘耶」,这十二缘起里面只说行为缘,说行为识的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而不说名色为识的缘,不那么说,是什么原因呢?

 

亥二、答

答:行为识杂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故。非如名色,但为所依、所缘生起缘故。

「答:行为识杂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故」,这个「行」由无明发动出来的种种的福行、罪行、不动行,这个「行」它能够为识作杂染的因缘,因为有无明的关系,这个行都是杂染的,能令识杂染,能令识不清净。

这样创造了以后呢?「能引、能生后有果故」,它就能引发出来识、名色、六处种子的果。能生出来「后有」的生老死的「果」,能有这样的作用,所以就说行为缘识,而不说以名色为缘,就不那么说了。

「非如名色,但为所依、所缘生起缘故」,这底下是说不以名色为缘的理由。「非如名色」这一支,它但能为识作依止处,为识作所缘境,能令识生起而已,它没有无明的那个力量,能令它「行为识杂染缘,能引、能生后有果」的力量。名色没这个力量,还是由无明这行才有这样的力量。名色没有这个力量,所以说行缘识,而不说名色为识缘、为识的缘。

「为所依」呢?这个名色这个「色」为识的所依,就是前五根。若是第六识,也有第六意根,那就是「名」了,这是「所依」。「所缘」呢?识生起了嘛,又能够缘受想行识。这样说呢?这个名色是识生起的因缘,能生起活动的因缘。但是造种种业那还是「行」的力量,所以说行为缘识,不说名色缘识,不那么说。

这个我们作善业、作福业,当然是要有一些智慧,要有一些善心所,才能发动这个福业、发动这个不动业。可是呢?这福业和不动业的最后的结果,也还是在生死里面的事情。在生死里面的事情,还不是解脱的涅槃,所以也还有无明的成份,还有无明的成份来发动这件事。这个若是造罪过的事情,那就是发动福业的智慧是没有,没有发动福业的那个智慧,那就是说造这个罪业的时候,也还是无明为因缘生起的。全是无明的因缘所生起的。

这个或者用近、远两个字分别,作福业的时候,造不动业的时候,于它直接发动的这个力量,是一种良善的心理活动。或者是相信因果的这种信心,智慧发动的。但是远的方面来说呢?也有无明的力量在里面。若是造罪业的时候,不管是近、不管是远都是「无明」了,都是无明创造所有的罪业的。所有的罪业都是无明创造的了。

所以发动非福业的时候,和发动福业、不动业有一点不同。现成的文句上说,就是「异熟果愚,发动非福业」,这个「胜义愚,发动福业、不动业」,现成的话是这样意思说的。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3)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二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六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四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七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1)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