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1)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91

《瑜伽师地论》卷十.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地之七

戌八、爱差别(分三科) 亥一、欲爱

欲爱云何?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欲界苦果。

这十二缘起里面,也就是十二科,前面的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这七科都讲完了。现在是第八科解释爱的差别,分三科,第一科是「欲爱」。这十二缘起里面这个「爱」这一支是什么意思呢?先解释欲界的爱。

欲界的爱是指什么说的呢?「谓欲界诸行为缘所生」,这是欲界,三界里面,单独说欲界的爱。欲界的爱是怎么生起的呢?「诸行为缘所生」,就是欲界的一切的有为法,欲界的色受想行识、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这么多的有为、有漏的境界,为因缘所生出来的。当然这个「爱」就是内心在攀缘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心里面有爱现起,就叫做「诸行为缘所生」。当然这种「爱」通常说呢,是随顺心所欲的,那么就会生起爱的这种活动;但是不随顺心所欲的,那么就是苦恼的境界,或者是不苦不乐的境界,心里面也会有爱,就是不欢喜的境界,希望它远离,那么这里面也有爱的意思的。当然主要是指随顺内心的境界,生起爱的心理活动,那么这是一个意思。

「于欲界行,染污希求」,这种生出来这个爱,不是清净的爱。这个清净是解脱的境界;现在是一种系缚的境界,所以叫做「染污」。这种染污系缚的爱的心情生起了以后,它不知足、它不会满足的。「希」,还生起来希求的心情,希求更多、更多、更多的…,还有这样的心理。一方面是染着系缚,一方面不知足。这个贪求,还要更多的贪求,那么这都是有爱的相貌。

「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这样的心情生起了以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就是能生欲界的苦果。能生欲界的苦果,这种苦恼的结果应该是有二种,一种是这个染污的希求,用合理的或者是合法的手段、合法的行为,那就是五戒十善这一类的;者是非法的,就做种种恶事了。那么就会生出三恶道的果,或者是人天的果。三恶道是苦果,人天也是苦果,所以「由此能生欲界苦果」,这就叫做「欲爱」。

 

亥二、色爱

色爱云何?谓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色界苦果。

「色爱云何?」这第二科,就是色界天的爱。色界天的爱是怎么样的呢?「谓色界诸行为缘所生」,就是色界天的他的「诸行」,他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它的色受想行识。当然是主要就是禅悦的境界,禅定里面的轻安乐,或者是不苦不乐,那么这些的因缘,生出来的爱着心。当然若是佛教徒得到色界禅的话,有四念处在里面活动,那又是不同了,那情形又不同。现在是说非佛教徒,他的色界禅定出现了,他经过长时期的修行,他成就了色界禅,或者死掉了以后生到色界天去,那么在色界禅里面,这都叫做「色爱」。

「于色界行,染污希求」,他有如意的禅悦,他为爱着这个禅悦的境界,为禅悦的境界所系缚,所以也是「染污」。他当然有顺心的境界,他还是继续地希求的,有这个「希」,又发起来一种染着的愿望,这也是色爱的境界。

「由此能生色界苦果」,因为有这样的情形了,他也就会引出来色界的苦果。色界的苦果,当然是越染着,这个烦恼就是越重,结果呢?禅定也失掉了,那么还是有苦恼的境界出现的,所以由此能生色界的苦果。当然那个苦果和欲界是不一样了,当然是比较轻微。

 

亥三、无色爱

无色爱云何?谓无色界诸行为缘所生。于无色界行,染污希求,由此能生无色界苦果。

「无色爱云何?」这是第三科,说无色界天的爱。「谓无色界诸行为缘所生」,无色界呢?它没有色,只是受想行识,这个法尘的境界,当然也有禅,空无边处定乃至到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些有为的诸法为缘,生出来染着心,也还是爱、见、慢。有爱、也有见、也有慢,有这些烦恼的境界。

「于无色界行染污」的「希求」,这个染污的希求,这个「染污」和「希求」是同时的,不是说是前后。当然也有前后的关系,也有同时的关系。

「由此能生无色界」的「苦果」,这个我们在讲「苦受」的时候,就是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乃至到五取蕴苦,讲到苦的时候也提到这件事。若是非佛教徒得到色界定,生色界天;得无色界定,生无色界天的话,那么他们认为这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境界了。但是以佛法的态度来看,这还是生死的境界,所以也还是苦。不过能觉受到、能觉悟到是苦,那还是要圣人才知道,凡夫自己很难觉悟到这里。所以「由此能生无色界」的「苦果」。若是他是佛教徒,有四念处,观法无我,心不受一切法的时候,当然是没有苦果的这件事。

 

戌九、取差别(分二科) 亥一、辨相(分四科) 天一、欲取

欲取云何?谓于诸欲所有欲贪。

这底下是第九科,就是十二缘起里面那个「取」。这个「取」是什么意思呢?它里面也是有差别的,分二科,第一科是「辨相」,辨别这个取的相貌,这个「取」究竟是怎么回事?第二科是「略简」,分四科,第一科是「欲取」。

怎么叫做「欲取」呢?「谓于诸欲所有欲贪」,这个「欲取」就是欲界,欲界的这个五欲,色声香味触,对这个五欲有所贪求、有所贪着、有所贪恋,那么就叫做「欲取」。当然这是一般的凡夫境界。

可是前面是爱,爱也是欲,现在进一步这个取,就是「爱」增长,名「取」。这个爱欲心比以前强烈了,那么就叫做「取」。或者说这个爱只是内心的,内心里面有强烈的爱;这个取的时候这个爱呢?就是一定要把那件事拿到。还是指内心说的,但是可是比以前力量是更大了,所以叫做「欲取」。

「谓于诸欲」,当然是各式各样的欲,色声香味触,各式各样的欲,所有的欲贪。这个欲是所贪,贪是能贪,就是这样意思。

 

天二、见取

见取云何?谓除萨迦耶见,于所余见所有欲贪。

「见取云何?」这个「欲取」是一般的凡夫境界;这个「见取」不是。「见取」是聪明的凡夫,就是所谓佛教以外、其他的宗教徒,他心里面有一大套的思想,他对于那样的思想,非常的感觉到得意、感觉到满意。自己有一套的思想,他感觉到满意,所以叫做「取」。这个「见」是所取,这个见是他的所取。这底下解释。

「见取云何?谓除萨迦耶见。于所余见,所有欲贪」,这个「萨迦耶见」就是我见、我所见。这个我见、我所见除外,不在内,其余的断见、或者是边见,下面有个戒禁取也不在内。边见、邪见,像前面那个不如理作意,各式各样的邪知邪见。他有那样的「见」的时候,他对于他有那样的看法,非常的欢喜、爱着,所有的欲贪,那就叫做「见取」。爱着他自己的思想,他特别的一种思想,那叫做「见取」。

这个爱着也叫做「欲贪」。前面那个欲取的欲贪,是指色声香味触,散乱的境界,一般的、平常的境界。这个「见取」,这个「见」有一点智慧的性质,有特别的见地。他对他这个见地非常的「欲」,非常的欢喜,那么就叫做「见取」。

 

天三、戒禁取

戒禁取云何?谓于邪愿所起戒禁所有欲贪。

「戒禁取」,戒禁取是什么呢?这里面底下有解释。「谓于邪愿所起戒禁,所有欲贪」,「谓于邪愿」,就是不正当的希望。譬如说是持牛狗戒,希望生天,这是不合道理,是不合道理的,那么就叫做「邪愿」。修种种的苦行,会能得解脱,这都叫做「邪愿」,不合道理。但是这些人,他的这个「邪愿」,所生起来的「戒禁取」,「邪愿」是他的希望,他要有所行动,才能够满足他的愿,那个行动叫做「戒禁」。就是要这样做,要持这个牛狗戒,守牛戒、守狗戒,或者是为太阳晒,周围点上火,五热炙身,用这种行动,说是能够生天,能得解脱,那么各式各样的一种行动,叫做「戒禁」。就是这个「戒禁」,也可以说有所不为。这件事不可以做,这件事可以做,这叫「戒禁」。

但是后面的解释,也有一个禅定也包括在内的。修学禅定他希望得涅槃,修学禅定能够生天,能够得到色界的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都包括在内,也叫做「戒禁」。

他对他这个戒禁,他非常的满意、欢喜,那叫做「欲贪」。这和前面那个…这个「所欲贪」的境界和前面又不同。和那个「见」,和那个「欲取」都不一样了。

 

天四、我语取

我语取云何?谓于萨迦耶见所有欲贪。

前面那个「见取」里面,除了「萨迦耶见」,为什么要除萨迦耶见?因为单独的列出来了,所以就不包括在见取之内。

「我语取云何?谓于萨迦耶见所有欲贪」,就是那一个有情,他对于所执着的我,非常的欢喜、非常的爱着。在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有一个常恒住、不变异的我,色受想行识有老病死,这个我是没有老病死的,你看这个多好呢?所以爱着这个我,对于所执着的我,有爱着心,那么这就叫「欲贪」,叫做「我语取」。可是这个字,这个名字、这个「语」这个字,这是佛法里面的话,这个「我」只有这么一句话,只有这么一句空话,说是「我」、有我,实在是没有我的,我的体性是没有,这个「语」有这样的含意的。

这个「取」、这四种取,「欲贪、欲取」是一般的人,欲界一般的人都有这种欲取。这个「见取、戒禁取」,这是外道,外道才有这种思想,有这种爱着。「我语取」,是通于一切众生的,不管是不是外道,所有的凡夫都有这种「我语取」。这个「欲取」,只是欲界;这个「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是通于三界的,有这种事情。

前面的这个「爱」和这里面的「取」的确是不一样了,是不一样。这个「爱」似乎是专指所缘境,就是心所攀缘的一切境界;但是这四个「取」里面,见取、戒禁取不是的,这里面比前面又深刻了一点。这是指这个取,解释这个取的意思。

前面是「辨相」,辨「取」的相貌。这底下「料简」。

 

亥二、料简

初唯能生欲界苦果,余三通生三界苦果。

「初唯能生欲界苦果」,前面那个「欲取」,我们若是有欲取的话,它只能够使令我们引「生欲界的苦恼」,欲界的、或者人天的苦恼、或是到三恶道的苦恼。「余三通生三界苦果」,其余三个取,能够不只于欲界,还把色界、无色界也包括在内,使令你得到三界的苦恼,都会能引起的。

 

戌十、有差别(分二科) 亥一、别辨相(分三科) 

天一、欲有(分二科)    地一、征 

欲有云何?

这是第十科,「有」的「差别」,爱缘取,取缘有,说这个十二缘起这个「有」字怎么讲。也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辨这个「有」的相貌。分三科,第一科是「欲有」。「欲有」先是「征」。「欲有」是什么意思呢?

 

地二、释(分二科) 玄一、辨类

谓欲界本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及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有,总说名欲有。

「谓欲界本有」,就是欲界里面的境界。欲界里面是什么呢?这里面一共是七个「有」,「本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及那落迦、人、天有」,中阴欲有,这么多有。「欲界本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这是几个有?「人有、天有」,那么就算七有。

这个「欲界本有」,「本有」就是原来有的。原来有是什么呢?就在死有之前,死有以前就是「有」,就是有这个色受想行识的果报,也叫做前死有,在死有以前所有的色受想行识,那么这叫做「本有」。

「业有」,业有就是业力,前生所造的业,能使令我们再得果报,再得后一生的果报,那么叫做「业有」。这个本有也就是业有,由业而有。这个「本有」是果有;「业」就是因有。因能有果,在因上说,就是叫做「业有」。

「死有」,就是这个本有最后一剎那结束了,它不能长久的有,要结束,「死有」,一剎那间结束了,死掉了。

「中有」,中有就是「死有」和「生有」中间的这个有,叫做「中有」。那么就是…实在这个「中有」在阶段上说、在时间上说,叫做「中有」,实在是那个生有的开始就是了。

「生有」,就是那个正式的果报开始的一剎那,那么叫做「生有」。

「及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有」,就是「那落迦」是一个地狱,是有;傍生也是有;饿鬼也是有;人有;天有;这是五个有。本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也是五个有,加起来十个有。这十个有,「总说名」为「欲有」。这是欲界里面有这么多的有。

这么多的有,实在来说,十二缘起里面那个「有」,主要是指「业有」说的。其余的有是因业有而有。能有和所有,合起来名为有,这是广泛的说法,实在单独说十二缘起里面那个有,是指「业有」说的。

这是解释,前面「辨类」,这第一科前面是辨有的类别,第二科「出体」。

 

玄二、出体

此复由先所作诸行烦恼摄受之所熏发。

这么多的有主要是由「业有」而有,而业有是由「此复由先所作诸行烦恼」,「诸行」,就是各式各样的有为法,各式各样当然指有漏法,有漏法里主要指烦恼说,贪瞋痴的烦恼。

「烦恼」的「摄受之所熏发」,你造了业以后,还要有贪瞋痴烦恼的摄受它。这个「摄受」实在来说,也就是给它力量。你常常的贪、你常常的瞋、你常常的邪知邪见、愚痴,就给那个业加强了力量,给它力量。「熏发」,这个熏发也就是「摄受」的意思。用这个烦恼来熏那个业,使令它的力量强大,于是乎就出来果报了、就出来有了,是这样意思。不然的话,虽然有业力,但是你若修四念处、断了烦恼,那个业力的力量就不够了,想要得果报的力量不够了,那么就不能得果报了。所以加上这一句,「由先所作诸行烦恼摄受之所熏发」,还是要这样子才能有,不然的话那个业它就不能有。这是解释这个「欲有」,这底下第二「色有」。

 

天二、色有

色有云何?谓除那落迦、傍生、饿鬼、人有,所余是色有,应知。

「色有云何?谓除那落迦、傍生、饿鬼、人有」,把这四个有除掉。「所余是色有」,剩余的,那么就是色界天的有。「应」该「知」道「色有」是这样意思,这是和前面的欲有不同。当然这个色界天也是包括「本有、业有、死有、中有、生有、天有」,也是包括这个,总名为「色有」的,应该是这样说。

 

天三、无色有

无色有云何?谓复除中有,所余是无色有,应知。

「无色有」又是怎么样的呢?这是第三科。「谓复除中有」,因为「中有」是色法,现在无色界天没有色了,色界天还有中有,现在无色界天没有中有了。剩余的,「所余是无色有,应知」,那么它也是有「本有、业有、死有、生有、天有」,但是没有中有了。

 

亥二、明建立(分二科) 天一、问

问:依何义故,建立七有,所谓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有、业有、中有?

前面总加起来算是七有,其实总结起来可以算是十有。这个七个有根据什么样的道理安立呢?安立这七个有?「所谓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这是五有,还有「业有、中有」,那么这是七有。根据什么道理安立的呢?

 

天二、答(分二科) 地一、略标

答:依三种所作故。

这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根据三种力量所作的事情,安立这七种有的。那三种所作呢?

 

地二、记释

一、能引有,谓一;二、趣有有,谓一;三、受用果有,谓五。

「一、能引有,谓一」,这个「能引有」就是业力,业力能引出来这一切有。这七有里面,一个是业有,其余六个有,就是业所引。业是「能引」的,它能引出来果报,果报叫做有,在七个有里面只有一个,那么就是那个业有。

「二、趣有有」,它是趣有之有,这个「趣」者,向也,能向有那边去了。它本身是有,它能向于有那边去了,那这是一个,在七有里面的一个,就是「中有」。中有本身有色受想行识,他能向于生有那边去了,那就是中有。

「三、受用果有」,受用果,得到了果了,这个果可以给你一点享受,它有这种作用,这个果的作用就是给你一点享受。那么是什么?就是其余的五种有,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这五种有,这五种果报,是给你享受的。

从享受这一方面来说,立五种有;从「能引有」,立一种有;「趣有有」,立一种有,加起来就是七种有,是这样子。「三种所作」,这样子。

这就是本论的作者,就是有这种自在力,能广说、也能略说,由广而略,由略而广,能有这种自在力。

 

戌十一、生差别(分二科) 亥一、别辨相(分十科) 天一、生

生云何?谓于胎、卵二生,初托生时。

「生云何?」这是十二缘起里面第十一个,叫做生。「生」是什么意思呢?这底下解释,这分两科,第一科是「别辨相」,分十科,第一说是「生」。

「生」是什么意思呢?「谓于胎、卵二生」,四种生,胎、卵、湿、化四种生,现在这只说「胎」生的众生、「卵」生的众生,这两种生。

这两种生「初托生」的「时」候,他的果报开始寄托在母腹里面,初开始寄托在母腹里面受生的时候,就叫做「生」。这个「生」指这样意思讲。这是第一科,第二科叫「等生」。

 

天二、等生

等生云何?谓即于彼,身分圆满,仍未出时。

「等生」什么意思呢?「等生云何?谓即于彼,身分圆满,仍未出时」,就是在母腹里面的胎藏里面,卵也是要先是入胎的。就是他的身体各部分圆满了,六根,头、手足等,这各部分圆满了,但是还没有出胎,这个时候叫做「等生」。「等」这个字,有个圆满的意思,由不圆满到圆满,这时候叫做「等生」。

 

天三、趣

趣云何?谓从彼出。

「趣云何?」这还有个「趣」字,趣是什么意思呢?「谓从彼出」,从胎里面出来,这时候叫做「趣」。

 

天四、起

起云何?谓出已增长。

「起」是什么意思呢?「起云何?谓出已增长」,从胎里面出来以后,他的身分逐渐地增长,长大了,成熟了。

 

天五、出现

出现云何?谓于湿化二生,身分顿起。

「出现云何?」这「出现」是什么意思呢?「谓于湿化二生,身分顿起」,前面那个生,是胎生、卵生;现在这个「出现」,是指湿生和化生这两种众生说的。这两种众生有什么不同呢?「身分顿起」,他的身体,头、身、手、足「顿起」,忽然间就大了,就成功了,就现前了,「身分顿起」。

那和前面那个生、等生、趣、出,这是渐渐的他的身分才圆满,这个湿、化二生不是,「身分顿起」,这和前面不同。

这个加起来,加起来这叫做生,这个生包括这么多的意思,里面这么多的不同。这么多不同,这里面还有意思的,下面还有。

窥基大师解释这个文,里面还有个不同的意思,是什么呢?这个化生的众生不但是身分顿起,他的根也是顿起,眼、耳、鼻、舌、身、意,诸根顿起,身分也顿起;但是这个湿生不是,湿生他的诸根还是渐渐的生起,可是身分是顿起,这里有这么点差别。

 

天六、蕴得

蕴得云何?谓即于彼诸生位中,五取蕴转。

「蕴得云何?」这个「生」这个字,包含的意思不只前五种,还有第六「蕴得」,还有蕴得的意思。这个「蕴得」是什么意思呢?「谓即于彼诸生位中,五取蕴转」,前面一共有五个,生、等生、趣、起、出现,这五个。这五个里面「诸生位中」,都是有色受想行识五蕴现起的。这个「得」就是成就的意思,得是成就的意思。这个「五蕴」,色受想行识,或是由业力种子,现在这个果报现前了,叫做「蕴得」,他得到了蕴了,得到了色受想行识了。前一个五蕴生老病死结束了,中间的中有五蕴也死掉了,现在这个生、等生…一直到出现等,又得个五蕴,所以叫「五蕴得」,又得个色受想行识。

这个「五取蕴」,五蕴就五蕴好了,加个「取」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五取蕴是由取而有;一个是有了五蕴以后,它又有了取的烦恼。「取」,可以包括一切烦恼在内的。由烦恼而有五蕴,有了五蕴又会生起很多的烦恼,所以叫做「取」,「五取蕴」。「转」是现前的意思,出现的意思。

 

天七、界得

界得云何?谓即彼诸蕴,因缘所摄性。

「界得云何?」这个「界」就是十八界。这个十八界也是现前了,是什么意思呢?「谓即彼诸蕴,因缘所摄性」,就是前面的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开,把它广…多多的把它开,多说出来它的相貌,也就是十八界。

「谓即彼诸蕴,因缘所摄性」,就是彼色受想行识,五取蕴的「因缘所摄性」。「因缘」在四缘里面是什么?是种子的意思。「界」,十八界这个「界」,界这个字就当个种子讲。比如说眼、眼界、色界、眼识界,每一界都是由种子现起的,所以叫做「界」。都是有它的因,由因、由种子而现行,由因而有果;而不是大自在天邪因缘而有的,是由种子而有的,所以叫做「即彼诸蕴,因缘所摄性」,属于种子,在种子这个范围内这个力量,现出来十八界的,是这样意思。「谓即彼诸蕴,因缘所摄性」,属于因缘的功能性,而现起十八界的。

 

天八、处得

处得云何?谓即彼诸蕴,余缘所摄性。

「处得云何?」「处」,就是十二处,内六处和外六处。这个「得」,也成就了十二处了。

十二处里面是什么意思呢?「谓即彼诸蕴,余缘所摄性」,就是彼色受想行识五蕴,「余缘」,前面说到因缘,这个十八界说到因缘,现在呢?指「余缘」,其余的缘就是什么?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就是这个。

比如这个诸处、前五根,六根对六识来说,那么就是增上缘;这六种境界就是它的所缘缘;前一剎那的六识,为后一剎那的六识的等无间缘。这「余缘」,其余的缘,属于其余的缘而现起的,就是十二处。

这个「生」,这个十二缘起里面那个「生」包括这个意思,包括有蕴得、有界得、也有处得,有这样的不同。

 

天九、诸蕴生起

蕴生起云何?谓即彼诸蕴,日日饮食之所资长。

「蕴生起云何?」这是第九科「诸蕴生起」。这个色受想行识它一剎那它现起了,这是什么意思呢?「谓即彼诸蕴,日日饮食之所资长」,当然由它的种子才能现行有诸蕴,而现行呢?不只于此,还要每一天、每一天要有饮食来滋长它,它才能够继续存在。那就是这欲界嘛,就是具足四种食,段食、悦意触食、意思食、还有识食,当然这些都通于三界的。

这一法的出现要这么多关系,要有种子、有因缘…四种缘,另外还要有食,不然的话,它很难存在的。

 

天十、命根出现

命根出现云何?谓即彼诸蕴,余寿力故,得相续住。

「命根出现云何?」这是第十科,这个「别辨相」,这个生差别里面的别辨相里面分十科,现在第十科。

这个「生」,里面还包括了命根出现在内的。「谓即彼诸蕴余寿力故,得相续住」,就是彼色受想行识诸蕴。「余寿力故」,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存在,能相续的存在,要另外,这个「余」就是另外的,另外要有一个寿命的力量来支持他,这个五蕴才能相续的存在。不只是要有饮食,另外还要有个「命根」。「命根」那么就是另外有一个业力。另外一个业力,就是生理的组织和心理的组织,它们和合在一起、不分离的力量,和合的力量,那么那叫做「寿」。使令他相续的存在,叫做「寿」,寿的力量。那么这么多的事情和合起来,叫做生。

这可见…若是我们讲十二缘起的时候,很简单的就把这个「生」字解释完了,但是它这里说出这么多事情来,有这么多的生。

 

亥二、结略义

此生支略义者,谓若生自性、若生处位、若所生、若因缘所摄、若任持所引、若俱生依持,是名略义。

「此生支略义者」,前面把「生辨相」,第一科是「别辨相」,辨出有十种相貌,现在把这十种相貌再把它略说出来,由广而略说出它的要义。

「此生支略义者:谓若生自性」,「生自性」是指什么说的呢?就是包括前面那个「生」和「出现」说的。

「若生处位」,这个生的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的都有处。在这个地方的、在这个时候,这个地方是这样子;另一个时候,一个地方,又一样,那么这叫做「生处位」。「生处位」呢?包括了「等生」和「趣」、和「起」,这三个。

「若所生」,若所生就包括那个「蕴得」在内,就是五蕴是所生,就是种子所生。

「若因缘所摄」呢?那就是包括那个「界得」和「处得」在内。

「若任持所引」,「任持所引」,为诸蕴的生起这句话。这个诸蕴所引而说是任持所引,当然是由业力的任持,它能够存在,由业力摄持的力量。业力的摄持力量就是「引」,能牵引它生出来。这个蕴的出现,由业力的牵引而出来的。就像一个人在一个隐密的地方住着,你看不见。要另外一个人把他拉出来,这时候我们才看见这个人出来了。这个果报也是不可见的,要由这个「业力」把它拉出来,要这样讲,他用这个字,叫做「引」。这个「任持」,叫它抓住它,往外拉,这样讲,叫「任持所引」。这可见得果报不容易,也不是容易的事情。这个引业的力量很大,满业就比引业的力量弱一点、薄一点。「若任持所引」,这叫做「诸蕴生起」。

「若俱生依持」,「俱生依持」就是「命根」出现。这个「俱生」,大家同时存在,没有先后的,大家在一起叫做「俱」,大家在一起叫「俱生」。「依持」,这个五蕴以命根为所依,而这个命根能摄持它使令它不坏,活泼的生存下去,那么是命根的力量,所以叫做「依持」。

「是名略义」,这是前面十种生的要义,可以这么解释。

 

戌十二、老死差别(分二科) 亥一、老差别(分二科)

天一、别辨相(分十七科)   地一、衰

衰云何?谓依止劣故,令彼掉动。

「衰云何?」这底下解释第十二「老病死」,十二缘起的第十二老死的差别,也分二科,第一科是「老差别」,又分二科,第一科「别辨相」,别辨相,辨这个老的相,分十七科,第一科是「衰」。

这个「衰」这个字怎么讲呢?「谓依止劣故,令彼掉动」,「依止」,就是这个色受想行识的身体。我曾经解释过,一切的活动以色受想行识为依止处,你没有色受想行识,你还有什么事情呢?什么事也没有了。所以所有的活动,完全要以色受想行识为依止的。现在这个「衰」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身体「劣故」,没有力量了,劣弱了,软弱了。

「令彼掉动」,这个「衰」,就是你这个色受想行识不安稳了,掉动、不安定,所以这就叫做「衰」。

 

地二、老

老云何?谓发色衰变。

「老云何?」这「老」字怎么讲呢?这第二科「老」。「谓发色衰变」,这个发的颜色也有变化了,老了,白发苍苍而齿牙动摇,这些事情。

 

地三、摄

摄云何?谓皮肤缓皱。

「摄云何?」这个「摄」是什么意思呢?「谓皮肤缓皱」,这个「皮肤」,这个有情他的「皮肤缓」就是松了,松了、有皱纹了,那就叫做「摄」。

 

地四、熟

熟云何?谓火力衰减,无复势力受用欲尘。

「熟」是什么意思呢?「谓火力衰减」,这个四大里面的这个火大的力量减少了,吃东西吃不多,吃多了就不消化,身体也怕冷。

「无复势力受用欲尘」。「衰减」,火力衰减了,「无复势力受用欲尘」,他没有力量来享受这个色声香味触了,没有这个力量了。

 

地五、气力损坏

气力损坏云何?谓性多疾病故,无有势力能作事业。

这个第五科「气力损坏云何?谓性多疾病故」,说是他这个色受想行识里面,就是容易有病要常常看医生了,保险公司都不保险了。你年纪大了,他不保险了,六十五岁以后不保险,是这样子,真是苦啊!真是苦啊!趁着身体还没有老的时候,赶快出家修行,不要再疑惑了、再犹豫了。

「谓性多疾病故,无有势力,能作事业」,没有力量能作事情了。所以要趁着年纪不大的时候要修行,老了不能修行的啊!没有力量啊!

 

地六、黑黡间身

黑黡间身云何?谓黯黑出现,损其容色。

「黑黡间身」,是什么意思呢?「黑黡间身云何?谓黯黑出现,损其容色」,就是这个身体里面有痣,有黑点出来,损害了他的容貌颜色了,人一看「喔!这个人老了」,这样子。

 

地七、身脊伛曲喘息奔急

身脊伛曲喘息奔急云何?谓行步威仪身形所显,由此发起极重喘嗽。

这个「身脊」,「脊」是那个后面这个脊梁。「伛曲」,就是弯腰驼背了。「喘息奔急」,有的时候这个气、呼吸不那么稳定,就是气急,喘起来了,这个意思。

「谓行步威仪」,那么行步的威仪,你若一动起来,他就喘息奔急,这个是行步威仪。「身形所显」,这个身的形相显示出来的,那么就是「身脊伛曲」,弯腰驼背是身形所显。「由此发起极重喘嗽」,你一动、身体一动就喘、就咳嗽,那么就是「喘息奔急」,显示出来的相貌。

 

地八、形貌偻前

形貌偻前云何?谓坐威仪位,身首低曲。

「形貌偻前云何?」这个身形的相貌,「偻」也是驼背,但是头向前,身体不是那么端正。「谓坐威仪位」,坐在那里,他就驼背、头就向前,这是一种相貌。「身首低曲」,这头抬不起来,这样意思。

 

地九、凭据杖策

凭据杖策云何?谓住威仪位,依杖力而住。

「凭据杖策云何?谓住威仪位」,「住」的时候,那个威仪的相貌。「依杖力而住」,他要拄着杖、凭据这个杖,「策」也是杖,策就是杖,要凭据这个杖的力量才能够立在那里,才能住在那里。若没有杖就站不稳了,是这样意思。

 

地十、昏昧

昏昧云何?谓卧威仪位,数重睡眠。

「昏昧云何」,「昏昧」是怎么样?「谓卧威仪位」,就是一昏昧了的时候,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住,只好卧下来了。卧下来,「数重睡眠」,就是数数的要睡觉,睡得很重,那么这叫做「昏昧」,就是精神不够了,这是第十科。

 

地十一、羸劣

羸劣云何?谓即于此位,无力速觉。

就是他这个时候「羸劣」,羸劣就是没有力量,羸瘦没有力量。「无力速觉」,没有力量,就是都迟钝了,不是那么灵敏了,这样子。

 

地十二、损减

损减云何?谓念慧衰退。

「损减云何?」第十二科。「谓念慧衰退」,这是指心理上说的;前面是也包括着身,说身体的相貌,这里「损减」,是指「念慧衰退」。「念」是记忆力,记忆力不好了。这个智「慧」也退了,以前是有很大、很多很多的智慧,现在这个智慧不够,观察力不够了,衰退。「损减」,是指心理上的事情。

 

地十三、衰退

衰退云何?谓念慧劣故,至于善法不能现行。

「衰退云何」呢?「谓念慧劣故」,由于这个念的力量和智慧的力量劣弱了。

「至于善法不能现行」,以前有很多的功德的善法,现在不行,作不来了。我能把《法华经》背下来,这时候背不下来,退了,这是有这个事情。

在《大毗婆沙论》上讲,说佛的境界,《大毗婆沙论》上说,佛的这个身理、身体上有衰退、有老、衰退的相貌,衰退的事情;但是佛这个无漏的功德,不衰退,一直地不变。

有人问我,提出个问题问我,说是这个阿罗汉有神通的阿罗汉,没有神通的不说了,临命终的时候,他若是入了初禅,由初禅入二禅,乃至入非非想定,由非非想定又入灭尽定,由灭尽定又出来入非非想定,非非想定又入无所有处定,乃至到入初禅,多少回…,来回多少次,现种种的神通,然后入涅槃,就在这件事上就提出一个问题,你要死了,还现什么神通干什么呢?问我这个问题。问我这个问题,我想了一想,我想出来了一个回答这个问题。他为什么要这样呢?这个阿罗汉,就是根据《大毗婆沙论》这一段文来解释这个问题。

年纪大了,当然和一般的凡夫还不同,阿罗汉他的生理也有衰退,还好过一般的凡夫,可是也有衰退。他的这个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这生理组织,有衰退。临命终的时候他自己也检查一下,我这个物质的生命体有衰退;我这个修学的圣道有没有衰退呢?考验一下。所以就是入禅定、现神通,结果圣道不衰退,表示这个意思,所以他要现神通。除了辟支佛之外,阿罗汉也可能会有这种心情,一方面自己检查自己的圣道有没有衰退,一方面也是增长众生的善根。圣人虽然也有老病死,但是他的圣道没有老病死。

所以从这里来说,那么这一剎那间,这个寿命结束了,他的无漏的戒定慧就结束了吗?这里也有这个问题,也可提出来这个问题。提出来这个问题,那当然在《杂阿含经》里面也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舍利弗尊者入涅槃的时候,他的弟子均提沙弥,均提沙弥是个阿罗汉。就是拿他的舍利、他的衣钵,来见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带他去见佛,阿难尊者很悲痛。佛就说:「舍利弗尊者是入涅槃了,他的戒身、定身、慧身、解脱、解脱知见身入涅槃了吗?」说:「不也,世尊。」这一段文就看出来,阿罗汉的无漏的法身没有灭。他的有漏的身体老病死,有漏的惑业苦结束了,无漏的戒定慧是常住的。在《杂阿含经》里面有这么一段文。

有这一段文的时候,这段文我认为非常重要,对大乘佛法来说非常重要。大乘佛法来说就是这一切大菩萨的境界和佛的境界,就在这里面可以建立信心,信心建立起来,所以你不能否认大乘。说「现在释迦牟尼佛还在灵鹫山」,这句话是对的。舍利弗尊者他的无漏的法身还在;当然释迦牟尼佛也是在;一切的阿罗汉都在;一切的圣人都是在的。所以小乘佛教学者否认大乘的?佛还在世间弘扬佛法,在灵鹫山,《法华经》这么样说,你不可否认,因为在《阿含经》里面有这样的意思。

所以我的想法,我们相信小乘佛法也好,你欢喜大乘佛法也好。小乘、大乘,你若有欢喜心的话,一定要广学,一定要广学。「我就小小学就好了,我就修行就好了」。你自己了脱生死或者可以,但是也是容易有问题。但是要住持佛教呢?一定要广学,你不广学,人家提出问题你不能回答,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你不能回答是你个人的问题,但是把大乘佛法都受影响。

我在香港的时候,南传有一个…锡兰的一个法师,他和我请我们中国的佛像,我也满他愿。但有一天他到…我在东林念佛堂的时候,他来了,也有一点讥刺、有一点贬斥大乘佛教的意思:「你说你们北传佛教是大乘,你的贪瞋痴怎么样?你的功德修行的怎么样?」有一个居士把他的话翻译给我听,「哎呀!你来我这作客,你和我说话这样说话?」还有这种味道。

若是我们不广学,很多的问题不能回答,然后小乘佛教的学者也就有过失。你若用大乘佛教这些理论,从《阿含经》的理论上连系起来,他没有话好说了,因为这就是佛所说,《阿含经》里面说过这件事了嘛!所以你不能说这是非佛说,是「大乘是佛说」,这句话是可以完全的,非常的理直气壮怎么说的?可以很壮的,很理直气壮,「大乘是佛说」,可以这样说。我就讲到这里。

这个我看印顺老法师的书,就是有别人诽谤他。他初到台湾不久,人家毁谤他很多很多的事情,他自己说呢:「我就是从台北善导寺到新竹,从新竹到善导寺,每一天就是读书、写作、讲课,有无量的法喜,那有那么多的事情呢?没有世间上的有非佛法的行动、有政治上的事情,没有这些事情,就是有无量的法喜」。这句话很有意思,就是学习大乘佛法,他自己说:「我学这一段,我去读这部经有个难题不能解答,我看不懂。但是我继续读,我在另一部经论里面明白了,这句话是这个意思,心里欢喜。读小乘经里面有这一段的意思,很有意思,放在那里,读到大乘经的时候,喔!这一段和小乘经又连系起来,又有一个新的智慧出现,又是法喜」,是真实不虚,真实有这件事。

若是你不学习,你能有法喜吗?所以应该好好学。好好学又感觉到…这庄子说:「我生也有涯」,人能活多大年岁?赶快的要学习嘛!那有时间跟别人诤论是非呢?和别人计较事情?有一点就执着,有一点就执着,那有时间呢?所以从佛法的真理、殊胜的这一方面,来努力学习这一方面来说,没有时间生烦恼,没有时间和你生烦恼、和你计较那些事情,这是一。

第二,我们要用功修行嘛!「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真的吗?他骂我是真的吗?有什么好执着的呢?他轻视我、毁辱我,是真的吗?都是假的嘛!「无我、无我所」,他轻视谁?毁辱谁?那么静坐的时候,你这么思惟。思惟,这个执着心就轻了嘛!说是色受想行识是如幻如化,无我、无我所,这个我执、我所执、贪瞋痴这些烦恼它就轻,它无形的就轻微。你静坐的时候这样思惟、思惟,它就有力量,不思惟不行。

佛教里面佛说的这种「苦、空、无常、无我」,这个力量很大、很大的。我以前说过,这外道得到五通他容易退,他的神通容易退;佛教徒得到五通不容易退。什么原因?就是「苦、空、无常、无我」的力量大,这个智慧力量大。这个世界上的有漏的色声香味触没有力量,受不了佛法的这个、苦、空、无常、无我、这种智慧的力量,所以不容易退。你成了道以后是坚固的,不容易退,不是说决定不退,就是不容易退。

所以我们应该少烦恼,说断烦恼,其实断烦恼也应该是能的。我们不要说断烦恼,应该调伏烦恼,应该是能的。调伏烦恼就是也很明显,就是你静坐的时候多正忆念,就能调伏烦恼嘛!我有病,我要吃药,我看医生,只要那个医生他看得对,药下的对,一定是有效。如果医生看错了,当然那是不对。但是释迦牟尼佛看得一定是对的,他告诉你「四念处」这个药是对的,没有错,所以一定是有效。既然有效了,为什么我们这个执着心这么大呢?应该减轻嘛!你时常的…我们讲课讲得不多,剩下还有静坐的时间,你就是坐在那里思惟,它就有效。希望有点成绩表现出来!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5)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七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一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一 (1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八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二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5)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3经 诸根不控制经[栏目:相应部 9.林相应]
 《维摩诘经序》研究(能阐)[栏目:维摩诘经思想研究]
 《入菩萨行》寂天著 The Bodhicaryavatara by Shantideva[栏目:佛教文章·中英文双语阅读 Buddhist Article · Bilingual Reading]
 看透我们的内心[栏目:佛网文摘]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栏目:圆瑛法师]
 汉传佛教里讲,下一个成佛的是弥勒佛,密宗里为什么会有“即身成佛”的说法呢?[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第四十五个秋天[栏目:超然法师]
 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录[栏目:倓虚法师]
 增支部1集308经[栏目:增支部1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