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0)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507

戌二、从中际后际生及彼不生趣清净究竟(分二科)  亥一、总征

云何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

这是第二大科「从中际后际生及彼不生趣清净究竟」,从这一科开始讲,这是已经讲过了。讲过了,我上一次我讲课的时候,我本人有一点问题,就是一边讲课的时候一边打瞌睡,我讲了一段忽然间我都不知道讲那儿去了,我有这个事情,所以讲得对不住,讲得不清楚,所以我现在重新再顺一顺这个文。先「总征」先问。

怎么叫做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这个分三个时间,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分这么三段。「前际」就是过去,「中际」就是现在,「后际」就是未来。这个「前际」在十二缘起上说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是「前际」。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受缘取,取缘有,这是「中际」。生缘老死,这就是「后际」。前际那一段解释完了,现在这是第二大段,「从中际后际生及彼不生趣清净究竟」,这一段很重要,先问。

「云何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从中际」就从中间这一段,中间这一段这个「后际诸行缘起生」,是未来的诸行缘起,在这个时候现起来。这个话怎么解释呢?怎么叫做「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先提出这个问题这样问。下面就回答这个问题加以解释,解释分两段,第一段是「从中际后际生」,这个后际是从中际生起来的,就是将来的因缘果报,将来的果报是从现在的思想行动生起的,就是这么一句话。这一科里面先是「别辨」,别辨里面分别的说明,先解释什么叫做「中际摄」。「中际摄」先说有两种果报,两种果。

 

亥二、别释(分二科)  天一、从中际后际生(分二科)

地一、别辨(分二科)  玄一、中际摄(分二科)      黄一、明二果

谓中际已生补特伽罗,受二种先业果:谓受内异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

这是先说什么叫做「中际」?「中际」也就是现在,现在这个阶段。现在这个阶段是什么情形呢?就是由过去的业力,现在的生命现起来了,这么一句话,就是这样意思,「中际已生」。这个生命现起来,当然是有一个众生的,就是「补特伽罗」。「补特伽罗」是新的翻译,它还保留原来的梵文,没有直接翻成汉文,所以叫「补特伽罗」,中国话叫做「数趣取」。

「受二种现业果」,这个众生、这个有情他领受了,也就是成就了两种果报,这个两种果从那儿来的呢?「先业」,就是过去世的业力造成的果报,现在的果报不是现在造成的,是过去的业力创造的,是这样的意思。那「二种果」呢?「谓受内异熟果,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这二种果:一个是「内异熟果」,一个是「增上果」,就是这二种果,这二种果。「内异熟果」,就是这个生命体叫做内,我们这个生命、这个身体,这个果报就是色、受、想、行、识这五法组成的这个果报,这是先业所造的果报,我们现在得到了。要拿人来说就是我们现在这个身体,就是先业所造成的果报,叫做「内异熟果」,这是一种。

第二种果报呢,「及境界所生受增上果」,「境界」就是我们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所觉受的境界。你所遭遇到的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所遭受的,这是我们内心所攀缘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上我们心里面有感觉、有觉受。我有好的车、我有好的房子、我有好的衣服、我有好的父母、兄弟姐妹,都是你所觉受的。「及境界所生受」,那么这叫做「增上果」,这增上果是什么意思呢?你所遭遇到的,是你的业力的力量。「增上」是强大的力量,强大的力量是什么呢?就是你过去的业力力量很大,在得到「内异熟果」的同时,也又得到一个「境界」的果报,赖以生存的果报。我们这个身体虽然是非常的重要,但是它要生存,它要依赖很多的因缘,依赖色、声、香、味、触的。我们要是依赖的色、声、香、味、触,很明显的我们要吃饭,这个饭就是我们外面的一种果,这也叫做「增上果」;也就是香、味、触,这是我们的饮食,乃至到我们住的房子、穿的衣服,所有的这些生活的环境,这个环境是我们所以能生存的力量,就是果报,这个果报叫做「增上果」。我们得到了先业,得到这两种果报。什么叫做「中际」?就是现在。我们得到这两种果报,这是叫做「中际」。

 

黄二、辨二因(分二科)    宇一、引因(分二科)   宙一、辨相(分二科)

洪一、能引(分二科)      荒一、明缘起(分二科)

日一、别显二支(分二科)  月一、无明缘行

此补特伽罗或闻非正法故,或先串习故,于二果愚;由愚内异熟果故,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

这地方也还是说,过去的先业在现在发生作用,得到这样的果报,得到这样的果报我们又怎么样呢?又怎么情形呢?

「此补特伽罗」,说这个人,就这么讲好了。「或闻非正法」,假设这个有情他所听到的、他所学习的,或者他父母教授他的,或者到学校里面学习的,或者在社会上所学习的,都不是正法,就是不是佛法。这个佛法与非佛法,有什么不同呢?社会上的,不管是小学、中学、大学,总而言之都是迷惑颠倒,随顺你的贪、随顺你的瞋、随顺你的愚痴去活动的,知识、条件种种的情况,通通都是这件事。社会上就是大学最高的学府,还是这么回事,也是告诉你增长贪心的事情,增长瞋心的事情,长痴愚的事情,增长你邪知邪见的事情。但是社会上的人,这事非常重要的,我不读书怎么能生存呢,要读书才能生存,但是在佛法上来看,就是这么回事。说是使令我们的生活环境好一点,穿的衣服好一点,饮食好一点,我们的房子造得好一点,这个光线也好一点,坐的车好一点,坐的飞机好一点,就是这个嘛!或者我们这个地区的资源不够,我们向其他的地方抢过来,要有种种的方法,就是这样嘛!就是这么回事。就是「闻非正法故」,就是这样子。

「或先串习故」,或者是我也没有去和向谁学,但是我也知道怎么生存、也知道生存之道,也知道有发财之道,也知道与生俱来的就知道去抢,去杀、盗、淫、妄的事情都会做。因为什么呢?过去世他就「串习」、习惯,常常这样做这件事,习惯了,今生不需要人教就会,所以「或先串习故」。

「于二果愚」,这样的这种情形,过去的业力,得到现在的两种果;而现在又没能听闻佛法,没遇见善知识,去学世间上的,到世间学校去读书。去读书结果对「内异熟果」和「增上果」还是糊涂的。不知道人这个生命体,苦、空、无常、无我;不知道所赖以生存的「增上果」,也是苦、空、无常、无我;说是我是一般的老百姓,苦、空、无常、无我;又是你最高的,最高的身份的皇帝,也还是苦、空、无常、无我,都是糊糊涂涂的,都是顺生死流,随顺这苦恼的境界去。

从佛法上看,地狱是没有的,也没有地狱,也没有饿鬼,也没有畜生。为什么有了?是你自己创造的。谁要你创造的,就是你自己的心加上你的好朋友;你和你的好朋友共同创造,就糊涂啊!是「于二果愚」,对这两种果不明白,不明白都是虚妄的,都是如幻如化的、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不真实,这有欺诳性,我看上去很好,令人羡慕。这个谁?好像是汉高祖刘邦,好像有一次到了长安去,看见皇帝出来了,真是威严啊!我有一天也能这样吗?汉高祖有时候羡慕这件事,当然他后来他也成功了,所以说不知道,这是一种情形。

「由愚内异熟果故,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这个前面说两种「异熟果」,「此补特伽罗,或闻非正法」,这以下呢,「辨二因」。就是这「异熟果」从那儿来的,从因来的,由两种因:一个是「引因」,一个是「生因」,这两种因。先解释这个「引因」的相貌,引因的相貌就是两种:一个是「能引」,一个是「所引」,就是这两个相貌。

「能引」的呢,先说这个缘起,后来说出它的名字。这个缘起里面,当然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这就是先说这个「无明缘行」,就是「此补特伽罗或闻非正法故,或先串习故,于二果愚」,这就是「无明」,不明白这个道理。这个「二果愚」这是「标」出来,怎么叫做愚呢?「由愚内异熟果故,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这就是解释这个「内异熟果愚」。

由于我们没有听闻佛法,没有听闻佛法,就是大家都这样子,大家都这样子。小孩子,就是婴儿赖着父母生存,照顾到大了到社会上读书,然后到社会做事,大家都是这样子,也不感觉到有什么不对。那么有什么不对呢?在佛法的态度来说,「由愚内异熟果故」,不知道这个身体是老、病、死的,这个身体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各式各样的苦。这个身体就是这么多的,很多很多的苦,说不完的苦、求不得苦,我总感觉不足,要继续的去追求,就是苦啊!很多很多的苦。现在这个生命体苦,我不懂我不知道,实在是自己常常的遭遇到这种苦,但是自己还不明白,还要追求将来,也是还要继续追求这个苦,是「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说现在这个生命体的苦你不知道,当然将来这个生命以后的那个生命体,也一样嘛!还是苦,也不知道,这个不知道就叫做「愚」,不知道。我现在这个身体很苦,我不知道,但是我继续创造这个业力,去拿到将来的生命还是这样的苦,就是这么意思。

「由愚内异熟果故,于后有生苦不如实知」,你若不遇见佛法,永久是迷惑的,永久是无明,没有光明。由现在的生命体我不明白,这个生命体以后的生命体就是「后有」。这个「后有」,就是这个生命体以后的那个生命体,它那个生命体也是苦,当然也是不知道,不知道它是苦,那么这就叫做「愚」。这的确是,如果是我们若不读经,那儿知道这回事呢?如果你若读这句话,这段文你不细心读,也还不太明白,不太明白。

「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这是行,前面是无明,这是行,「无明缘行」。「由迷后有后际无明增上力故」,「后有」,就是这个生命以后的那个生命叫做「后有」。「后际」,就是过去际、现在际、未来际,就是将来、将来的。这个「无明」就是对于「后有后际」的生命体不明白,这个糊涂就是,我自己在过去的时候我也不明白,在现在也不明白,将来的事情我还是不明白,这个「无明」在时间上讲就指将来,将来的事。「增上力故」,这个不明白的这个糊涂啊!不是轻微的,是非常有力量的,力量很强大的,你怎么讲他都不开窍,他不明白,我还是要继续这样做,就是这个意思,「增上力故」。

「如前于诸行,若作若增长」,过去世的无明没有智慧不明白道理,然后就做出来种种的活动,创造出来种种的活动。那么未来,「后际的无明增上力故」也是「如前」和以前一样,也是发出来,创造出来很多的活动、行动。这个「若作」,第一次做这件事,做完了还是不能停下来,继续做,那么那个业力就「增长」了。你第二次再做,就比第一次做,这个业的力量就增长了,你第三次做、第四次,无穷无尽的做,这个业力一直「增长」,就是这么意思,所以叫做「无明缘行」;什么叫「无明缘行」就是这么回事。而这个无明缘行,这个「行」,就是获得后来生命的因缘,成就后来生命的因缘,创造后来生命的一个力量,这样子,这是「无明缘行」。

 

月二、行缘识

由此新所作业故,说此识名随业识。

这是第二科「行缘识」。「由此新所作业故」,我们因为无明、糊涂,不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又新,就是新旧这个「新」,是开始。现在开始,又去创造了杀、盗、淫、妄;或者是不杀、不盗、不淫、不妄,修习十善法,当然还是,还是有无明的,还是用无明来推动做种种善法,还不是无漏业。你要做杀、盗、淫、妄就跑到三恶道去了;要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做十善法那么就在人天,这都是迷迷糊糊的境界。

「由此新所作业」,你现在才开始,你造的这一切活动。这个动,造这个「业」呢,就熏习在阿赖耶识里面,在阿赖耶识里面,就把你创造的业力积聚在那里了。「故说此识名随业识」,所以这时候,你就有一个「随业的识」了。这个「随业识」这句话呢,这个「识」它不作主的,它不作主。这个「业」是善,上人天、到人间,或者到天上去享福,这个「识」就随着去了,就随这个业就去了;如果造的是恶业,跑到三恶道去受苦,跑到地狱、饿鬼、畜生去受苦,你这个识也就随着去了。这个识他不作主的,但是没有它还不行,没有识还不可以。

所以这个「无明缘行,行缘识」,这个「行缘识」就是这样意思。你这个「行」,就是你活动,你活动有所创造,就在那个「识」里面,成就了一种力量,这个力量就是将来去得果报,而这个识就随着去了,所以叫做「随业识」,这是显出来「无明缘行,行缘识」。

 

日二、结说现法

即于现法中说:无明为缘故行生,行为缘故识生。

「结说现法」,这第二科。前面说是「云何从中际、后际诸行缘起生」,这段文正是说这个意思,就是「从中际后际生」,说这个意思。那么这一段的话,用十二因缘里面的话来说呢?「即于现法中说」,也就是你现在这个生命体,现在这个生命体的时候,你具足了这两件事:一个是「无明为缘故行生」,一件事是「行为缘故识生」,这两件事你造成了,你造好了,做好了。

 

荒二、释识名(分二科)  日一、名因识

此识于现法中名为因识,能摄受后生果识故。

前面是说「无明缘行,行缘识」的缘起,这以下解释这个名字,解释名字。

「此识于现法中名为因识」,这个「随业识」这个识,不是说将来,就是现在,你现在这个生命体里面,它叫做「因识」。因为什么叫做「因识」呢?「能摄受后生果识故」,他能引发出来后一个生命的果故,什么叫做「果」,就是「识」。现在这个识是因,由这个「因」的力量,成就将来生命体的「果识」,那个果,那个生命果,究竟谁是生命的主体呢?就是「识」,就是你那个生命的,那一念明了性的心,它是生命体的主要的一部份,是这样子。因为它能引发、能取得,「摄受」当个取得也可以,叫做拿到,拿到将来生命的果,它有这个作用,所以叫做「因识」。现在叫做「因识」,将来就叫「果识」,这样意思,这是「名因识」。

 

日二、名六识身

又总依一切识说名六识身。

前面说这个「识」,就是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在识里面的识种子依,这是一个立场。这底下又一个立场来说呢,「又总依一切识」,人的生命体的活动,不只是阿赖耶识,还有眼识、耳识、舌识、身识、意识的。所以要是把所有的识都把它说出来,应该说是「六识身」;不但是阿赖耶识,前六识也应该包括在内。因为你要有所创造的时候,你内心里面有一种思想,有一个构想。我们常常说有一种构想、有一个计划,你要推行你的计划呢,一定要通过前六识,所以不是单独阿赖耶识的,所以应该包括前六识在内的。

 

洪二、所引

又即此识是后有名色种子之所随逐,此名色种子是后有六处种子之所随逐,此六处种子是后有触种子之所随逐,此触种子是后有受种子之所随逐。

前面是说「能引」。这个因的相貌:有「能引」的相貌,有「所引」的相貌。能引发出来这件事,能引的这个力量是「无明缘行」,无明、行。这底下是「所引」,能引、所引的境界,能引出来所引的事情。这个「所引」它自己不会出来的,要有能引的力量来引发它,它才能出来,所以这是第二、说到「所引」。这个「所引」,要引什么呢?前面「无明缘行」是「引」,它引什么呢?它创造出来什么事情来了呢?

「又即此识是后有名色种子之所随逐」,前面不是「随业识」吗?这个「随业识」是总说的,这里面都有什么东西呢?「是后有名色种子之所随逐」。这个「后有」,就是现在这个生命体是现有,这个生命以后的那个生命体叫「后有」。那个「后有」是一种果报,那果报是由现在的种子造成的;现在的种子就是我们的业力造成的,由业力造成了种子,由种子去造成将来的果报,是这样的意思。那么那个「后有的名色种子」,这个名色是后有的种子,是这么意思。这个现在这个「识」,「是后有名色种子的随逐」,它一直地在随逐这个「识」,在识里面储藏,潜藏在那里面。

这个「识」到那儿去,这个「名色种子」,就随着到那儿去的。也说是带业住生就是带来带去,说是这个人造了三恶道的业力了,但是临命死的时候有正念,跑到天上去了,但是你地狱的「名色种子」随着也去了。说造了很多的好事,临命终的时候糊涂,很多的恶念,譬如说跑到三恶道去了,但是你人天的那个善业的「名色种子」也随着去了,还没有消失。做善,善也不会消失,做恶,恶也不会自动的消失的,它总是和你在一起,随着你的,是这个意思。所以「又即此识是后有名色种子的随逐」,随逐你不舍,不会同你分离的。这个「名色种子」,我们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说了。

「此名色种子是后有六处种子之所随逐」,「后有六处」,就是将来生命的时候,那个生命体上有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有「六处」,就是六根。这「六根」,将来的生命体上的六根也有种子。而那个种子呢,它也是要「随逐」,随逐谁呢?随逐这「名色种子」,就是由「名色种子」开为「六处种子」,开展为六处种子的。这个「六处种子」,六处:眼、耳、鼻、舌、身,这五种是物质,由精微的物质组成的,就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这五根都是物质组成的,所以是那个名色里面的「色」;那个「色」,它逐渐逐渐的增长,就变成前五根了。但是现在是说「种子」还没有说现行。那个意处,就是第六意根是那个意识。意识呢,意根就是在「名」里面,在名里面的,属于名里面。所以「名色种子」是「六处种子」的随逐处。

「此六处种子是后有触种子之所随逐」,这个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六根的种子「是后有触种子」,就是将来这个生命体的眼、耳、鼻、舌、身、意,去接触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那个「触」,也是由种子成就的,那个种子要「随逐」这「六处种子」,随逐他与他也是不相离的,不相离。

这个我们造的一种,譬如说是你供佛,供佛一个大椅子,假设的话供佛一个大椅子,那么佛坐这个椅子,这是一个「触」。譬如黑暗的地方你放一个灯,给很多人的方便,需要光明的时候,你给他光明的时候他就方便;乃至到你常赞叹别人的功德,赞叹别人功德是声;一个色、香、味的饭来供养佛,这里面有色。或者是色、声、香、味、触,就是属于这个范围的作意,很多的功德。于是乎你现在,你所遭遇到的你这个六处,你前五处所遭遇到的色、声、香、味、触,就都是如意的,就是如意的,这就是有这样的意思。所以「后有六处种子之所随逐」,这个六处是有触,这个触种子随顺六处,触里面就包括了六处所接触的色、声、香、味、触,包括这个。

「此种子触是后有受种子之所随逐」,这个触的种子,是将来生命体的那个六根,在六种境界上得到的享受,那个「受」也是种子,那个种子就是随逐在这个「触种子」,和那个「触种子」是不舍离、不分离的,也就是触缘受。名色缘六处,六处缘触,触缘受是这样子。但是这里面都是说的是说的「种子」,不是说「现行」。

 

寅二、结名

如是总名,于中际中后有引因应知,由此能引识乃至受一期身故。

那么这是结束这一段文说,这个「引因的相貌」,就是把它说出来。在「中际中」的时候不是后际,在中际的时候就造成了「后有引因」;将来的生命的成就,是由现在的「引因」成就的,这个「引因」是「现在际」,是现在造的所以应该知道

「由此能引识,乃至受一期身故」,这句话是总说的。这个「能引」因里面有识、名色、六处、触、受这种子,就得到将来的生命体,那一期生命身体的果报。这个生命以后的那个生命体,就由刚才说的这个识、名色、六处、触、受的种子创造的,由它引发出来的,这样意思。引发出来你就受,「受一期身故」,你就去取着,这个「受」也有取着的意思,也有成就的意思。

 

宇二、生因(分二科)  宙一、辨(分三科)  洪一、受缘爱

由先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缘境界受爱。

这底下说「生因」,前面说「引因」,这底下说生因。先辨别这个「生因」,里面先说到「受缘爱」。

「由先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异熟果」我们不明白,就是现在这个果报,不明白是苦、空、无常、无我,不知道。那么我们就创造了一些生死的业力,由这个业力去引发、取得后来的生命,这叫做「引后有」。「由先异熟果」的无明发动出来,创造出来一些业力,由这个业力去「引后有」,是这样的意思。「已」,已经作过了,无明缘行已经成就了。

「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缘境界受爱」,「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就是增上果,在所缘的境界上自己有所觉受、或者是苦受、或者是乐受、不苦不乐受,我们也还是不明白它是苦恼的境界,不明白。不明白这个苦、空、无常、无我,不知道是如幻如化、如梦中境、如水中月,像那个草叶上的露水似的、像空中云似的、像电似的,都是靠不住,一下子就灭了,即生即灭、即生即灭,都是靠不住的事情,但是我不懂。所以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我不明白。

「故起缘境界受爱」,所以对那个不是真实的,有欺诳性的色、声、香、味、触的境界,就会生爱;就「起缘境界的受」,由受而爱,总感觉到这个是可爱的,那么这样的去执着。

 

洪二、爱缘取

由此爱故,或发欲求,或发有求,或执欲取,或执见戒及我语取。

这是底下第二科「爱缘取」,前面是「受缘爱」,这底下是爱缘取。因为有这爱的关系就发出「欲求」来、或发出「有求」来。「有求」呢,去求色界、无色界天的果报。「欲求」,就是欲界人天富贵的果报。不明白这都是苦恼的事情,所以还是去希求,要创造那个苦果,自己去创造苦果给自己吃,是这么的意思。

「或执欲取,或执见戒及我语取」,「执欲取」,就是我们欲界的人,感觉欲是最乐的,就是要去希求,由「欲求」而欲取。「或发有求」,「有求」就是去修色界四禅,无色界的四空定、四无量心,有求。「或执见戒」,或执欲取,是一般的凡夫;或执见戒,就是聪明的凡夫就是外道,外道他有一个错误的思想,他很执着,我这思想最高明,所以「执见」。「戒」,就是外道宗教的仪轨,他们所受持的戒法,以为这个戒法是非常美满的,「执见、执戒」。

「及我语取」,不管是一般的「欲取者」、或者是「执见戒者」,这些外道都相同的有「我语取」,就是执着有我,我将来到天上去,我要去享福,这就是我。这个「语」呢,表示什么呢?在佛法的态度说,只有那么一句话而已,实在是没有我的,这样的意思。

 

洪三、取缘有

由此爱取和合资润,令前引因转名为有。

前面先说这个愚,「由先异熟果愚引后有已,又由第二境界所生受果愚故,起缘境界受爱」,就是一个「愚」、一个「爱」这两个,「由此爱取和合资润」,及境界受的这个爱,再加上四个取。「由此爱取和合」起来「资润」,和合起来资润你以前所创造的,那个随业识里面的识、名色、六入、触、受,就这样意思。资润前面那个引因,「转名为有」,你继续这样的爱取,就增长了、扩大了以前所造的那个「引因」的力量,那么力量一大了就不叫引因了,「转名为有」,就是他有力量可以得到果报了。得到果报那个业力要达到一个程度才可以,没有到程度他没有力量去得果报的,现在是「转名为有」,就是有力量了。

以前创造的业力有引发的功能,但还不一定成功,而现在「由境界受爱,由此爱故发欲求,发有求,或执欲取、 见取、戒禁取及我语取」,这力量就够了。「由此爱取和合」起来,「资润令前引因转名为有」,改变了名字了,所以由这个力量会有一个新的生命,这样的意思。

 

宙二、结

即是后有生因所摄。

明白一点的说,就是将来的那个生命,生起的一个原因,属于那个范围内的「生因」。

 

玄二、后际摄(分二科)  黄一、约引因辨

从此无间命既终已,随先引因所引识等受最为后,此诸行生或渐或顿。

这底下第二科「后际摄」,前面是「中际摄」,这属于后际一类的,这一科「约引因辨」。

「从此无间」,就是从这中际和后际,中间没有其他事情的间隔。「命既终已」,这个中际的生命结束了。「随先引因所引识等」,那么你以前造的那个「引因」,所引的那个识、名色、六入、触、受这些。「受最为后」,这个「识等」,识为先,受为最后,识、名色、六入、触、受,一共是五个,「受」是最后。

「此诸行生或渐成顿」,那么这个「诸行」,就是识、名色、六处、触、受,它将来会得一个生命,或者得人的生命,或者得天上,或者得三恶道,这个生命体出现的时候,「或渐或顿」,或者逐渐的成就了,或者顿然间这个生命体就成就了,很快地。

看这《瑜伽师地论》的下文,胎、卵、湿、化是四生。这湿生和化生,这两类众生是「顿」,顿然间这个生命体就出现了;不像人,人的生命体的成就是「渐」,就是逐渐次的一部份、一部份慢慢的大起来的;诸天上的人的果报不是这样,他是「顿」,一下子就长大了,很快就长大了,所以「或渐或顿」,有这样的不同。

 

黄二、约生因辨

如是于现法中,无明触所生受为缘故爱,爱为缘故取,取为缘故有,有为缘故生,生为缘故老病死等诸苦差别,或于生处次第现前,或复种子随逐应知。

这底下第二科「约生因辨」,前面是「约引因」,这里是「约生因」说。

「如是于现法中,无明触所生受」,我们没有得到圣人的智慧,所以我们的无明就是做了主了,无明是个贼,这贼就做主了。这个「无明触」,由无明的贼人来做主,叫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处,去触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去,这是「无明触所生受」,是这么意思。

由这个「无明触所生的受为缘故爱」,「所生受」,所生起的感受,这心里面就有爱着心,对某一种境界有欢喜心,我要爱着。这可见这个爱离不开无明的,要由「无明」来推动,才能有这个心所,所以说就是「于现法中,无明触所生受为缘故爱,爱为缘故取」,由爱为因缘故所以又有取的烦恼,这个取就是比爱的力量又强大了,是这样意思。

「爱为缘故取,取为缘故有」,因为那个「爱取」执著作因缘,所以以后的生命就有了,有了后面的生命了。「有为缘故生,生为缘故老病死等诸苦差别」,「有为缘故」,就是由爱取的帮助,「有为缘故」。这个「有」由爱取去熏习原来的那个业力,达到了有的程度了,就是非常、力量很大了,那个业力达到有的程度的时候,「爱为缘故取,取为缘故有,有为缘故生」,就是将来后有的生命现出来了。若用现在的生命来说,就是拿人来说,就是初开始投胎的时候,那就是生命体出现了,是这个意思。

「生为缘故老病死等」,因为有生,这个生当然在胎里面生,逐渐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了,然后他就要出胎了,他出胎以后,当然是由婴孩、由童子、少年、中年、老年。「生为缘故」,因为你有了生,所以他就为众多苦恼做因缘,你要不生没有因缘。说我们有一个身体,所以他拿棒子可以打到你;根本没有身体,那个棒子打谁呢?没有办法打的,就是这样意思,所以「生为缘故老病死等诸苦差别」,都出现了。

「或于生处次第现前,或复种子随逐应知」,「或于生处次第现前」,或者在得果报的那个地方,「次第现前」,识、名色、六处、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生,生老病死,次第的这些境界都出来了。「或复种子随逐应知」,或者有的众生没有,他没有这个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死的这些事情,他没有。但是有种子随逐他,随逐他的阿赖耶识,他有种子随逐的;那么随逐就是这个识、名色、六处、触、受,在他的识里面不相分离的。是「有为缘故生,生为缘故老病死等诸苦差别」都出现了。只要将来那个生命又生起来,生起来他就是要老、要病、要死、众多的苦恼的差别都出现了。

「或于生处次第现前,或复种子随逐应知」,在「生处次第现前」,像我们人间的人,就是「次第现前」;就是六欲天的人,他们也是「次第现前」;色、无色界的人,也都是「次第现前」。「或复种子随逐应知」就是什么呢?他没有那个有形像的色身,没有,只是这个人还有种子,随逐他修行的情况,他是现前的,或者是先现本有,然后现出来死有;本有→死有→中有→生有「次第现前」,「或于生处次第现前,或复种子随逐应知」。

 

地二、总结

如是于中际中,无明缘行等,受缘爱等为因缘故,后际诸行生。

这是第二科「总结」,前面是辨缘起;前面是「明缘起」,这里是「总结」。

「或于生处次第现前,或复种子随逐应知」,「如是于中际中无明缘行等」,以上说的是在「中际」。在中际里面这个无明缘行,「无明缘行等,受缘爱等为因缘故,后际诸行生」,在中际的时候也还是有无明,无明的糊涂作因缘就会有行动,有了行动这个业力,当然你将来去得果报。

「如是于中际中无明缘行等,受缘爱等为因缘故」,这个受去攀缘这个爱,也就是「受缘爱」,以此为因缘故「后际诸行生」,就是将来的那个生命体也出现了。现在的生命体,是依赖过去生中的业力出现;将来的生命,就是以现在的业力出现。他们是有生灭,但是不是常住;虽然不常住,但是也是相续不断,是这样的意思,是「后际诸行生」。

 

天二、后际不生趣清净究竟(分三科)  地一、趣清净

复有先集资粮,于现法中从他闻音,及于二果诸行,若于彼因、彼灭、彼趣灭行如理作意。由此如理作意为缘正见得生,从此次第得学、无学清净智见。

这是「后际不生趣清净究竟」,这一科很重要。这里面分三科,第一科是「趣清净」,第二科「明永断」,第三科是「辨涅槃」。现在说「辨断相」里面分二科,第一科是「标渐次」。

「复有先集资粮」,除了上面说的情形以外还有,还有人「集资粮」,他在佛法里面不够精进,但是他还是肯去集聚一些因缘。集聚一些因缘干什么呢?「于现法中从他闻音」,这些出家人,他们都是初出家的,他们初出家的时候,他在「现法中」,现在的色、受、想、行、识里面。「从他闻音」,从别的人闻到佛法的法音。

「及于二果」,这二果就是前面说的,「内异熟果、境界增上果」。「及于二果诸行」,这些二果都是行,都是有为法。「若于彼因」,就是苦了,也就是集谛。「彼灭、彼趣灭行」,说是那个果,是苦恼的果;因是烦恼因,这两个都不清净,不清净怎么办呢?「若于彼因」就是集谛,苦集灭道那个集谛,世间的因。「彼灭」,就是那个修行的人,所得到的果。「若于彼因、彼灭、彼趣灭行」,就是那修行人向前进,进到一切法寂灭相的那个修行。

这样说「于二果」就是苦,苦谛;「彼因」就是集谛;「彼灭」就是「灭谛」;「彼趣灭行」,就是学习圣道那个人,他心里面就向于寂灭那里去,向于寂灭。我们在外凡的人还不明了,自己还不知道,是要向于寂灭才是对的,我们总感觉到,在有形相的境界上去分别,这是有点分别的。

所以是「如理作意,由此如理作意为缘正见得生」,「如理作意」,由缘起去作意观察缘起道理,这叫做「如理作意」。「由此如理作意为缘正见得生」,为缘的时候,你的正知正见就现起来了,「从此次第得学、无学清净智见」。这个「由此如理作意为缘正见得生」,这个「正见」,这个《披寻记》上说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暖、顶、忍的时候,他对一切法的思惟观察,要强过闻思慧了,这里就是指它说的。

「从此次第得学、无学清净智见」,那么由暖、顶、忍、世第一,继续努力的修行就得初果,由初果得二果,由二果得三果,由三果得四果,就是这样的次第向前进。「得学、无学清净智见」,他由这个正见的努力,他就能够得到,成就了「学清净智见,无学清净智见」,是这样的意思。这个「学」,就是没有成就四阿罗汉果的学人;「无学清净智见」,是已得阿罗汉果了,是「从此次第得学、无学清净智见」。

 

地二、明永断(分二科)  玄一、辨断相(分二科)  黄一、标渐次

由此智见,无明及爱永断无余。

这底下第二科「明永断」,前面说「趣清净」,他能够向清净那里去取,去执着去。「从此次第得学、无学清净」的智慧,清净是见地,这样意思。这个「学」,就是由初果、二果、三果就是学;三果向到四果、四果向,这都是「无学」。「从此次第得学、无学清净智见」。

「由此智见,无明及爱永断无余」,这个「清净智见」,这个「见」,因为修四念处,断了见烦恼。见烦恼主要是我见,主要是观察色、受、想、行、识里面没有我,断除去这个我见,这时候得到无漏的无我的智慧,那么叫「清净智见」。这个「智」是决断的意思,没有疑问;「见」有推度的意思,就是去观察、思惟,而后决定是这样。但是现在这里是说,都是清净的,「见」也是清净的,「智」也是清净的。那么初果、二果、三果都是「有学」,四果向也是「有学」,到四果的时候就是「无学」了。无学也一样,也有这样的「清净智、清净见」,由这样的清净的智、清净的见,「无明及爱永断无余」,无明和爱就没有了。

「无明」是什么东西呢?「无明」,就是执着是我、我所、我慢、我爱,这些都在内。我爱这句话呢,就是爱这个我,爱自己,爱着自己的我的体性,这叫做「我爱」。这个境界爱呢,是在我爱之外的,所攀缘的色、声、香、味、触,这上有爱,叫境界爱。现在这里说这个「无明」,就是包括自体爱,包括我爱在内;「及爱」的爱是境界爱,所遇见的所接触到的色、声、香、味、触,这个爱「永断无余」,无明也断了,爱也没有了。「无明」是智慧上面的烦恼;这个「爱」是感情上面的烦恼,都是要「清净的智见」来消灭它,是这样的意思,「永断无余」。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9)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九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1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五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八 (1)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五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八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四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六 (13)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子行三十七颂 讲记10[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讲记]
 附录 (一)盂兰盆真义[栏目:佛学入门简要]
 在家人很难像出家人一样有一个专门的时间禅修,如何在短暂的时间内进行安住呢?[栏目:圣道光辉·答疑解惑]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第九十五集[栏目:阿弥陀经疏钞讲记·净空法师]
 珍惜缘分[栏目:心律法师]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五0一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六集]
 慧原大师联集[栏目:佛教楹联集]
 速食文化[栏目:无常的真理·迷悟之间]
 《虚云老和尚画传》序 Preface[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论观音信仰的中国化(李利安)[栏目:观世音菩萨专题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