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二、与等流果
与等流果者:谓若从彼出,来生此间人同分中,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多遭诽谤,亲友乖离,闻违意声,言不威肃,增猛利贪,增猛利瞋,增猛利痴,是名与等流果
「业杂染」里面一共分九科,现在是第五科「业门」,「业门」里面分二门:一个「与果门」,一个是「损益门」。「与果门」里面是分两科,第一科是「标列」,第二科「随释」。「随释」里面分三科,第一科「初三果」,举不善业的三果。第一科是「与异熟果」,这一科已经讲完了。现在是「与等流果」,就是创造了这样的业以后,这个业能给你一个酬谢,酬谢你一个果报,什么果报呢?是「等流果」,就是给你的果和你当初造的业相似,所以叫做「等流果」。彼此相似叫做「等」,「流」就是相续下去,所以叫做流。这个「等流果」是怎么给的呢?
「谓若从彼出」,就是说这个有情他造了十不善业,就是到了三恶道去了,给他一个「异熟果」。从三恶道里面出来,「若从彼出,来生此间人同分中」,来到人的世界,此人和其他的人大家都是同类的,叫做「同分」。「寿量短促」,最初造作杀生的罪业的时候,使令所杀害众生的寿命中断了,不相续了,寿命短促了,所以造业者来到人间的时候,也给你相似的果报,你的寿命要短促,寿命无常,所以叫做「寿量短促」。这可见「寿量短促」,是属于杀生的罪业来的「等流果」。
「资财匮乏」,在因地的时候,你造了偷盗的罪业,严重了也是到三恶道去给一个「异熟果」,来到人间再给你一个「等流果」。你偷盗的时候,使令别的被偷盗的人,「资财匮乏」,现在你自己也是,你的资财也是不足,总是有所缺少不够用。「妻不贞良」,在因地的时候,有一个欲邪行的这种罪过,所以再来到人间,也同样是他的妻子是不贞良。「多遭诽谤」,在因地的时候说谎话,就是欺骗人,使人受到伤害,来到人间的时候,常常的遇见人家毁谤他,我也没有什么罪过,他就说我不对,这个人太冤枉我了,原来是这么回事情。「亲友乖离」,就是在因地的时候,说一些破坏别人感情的事的话,所以现在给一个「等流果」,你的亲友也是同你不合,总是有问题,常常的吵架。
「闻违意声」,在因地的时候,说些粗恶的语言,令人听到了以后像刀剑刺伤似的,所以这回自己来到人间的时候,也会听见一些像刀剑的这种语言刺害他。「言不威肃」,就是绮语,最初好说笑话,说些放逸的话,这回给你一个「等流果」,你来到人间说话的时候,得不到人家的尊重,人家不尊重你,没有那种威势,气势不够。「增猛利贪,增猛利瞋,增猛利痴」,在因地的时候,常常有贪心、有瞋心、有愚痴心,你常常这样熏习,这一生来到人间也是,你的贪瞋痴就是重。常常贪,贪心就重;你常常发脾气,脾气就重;你常常的邪知邪见不讲道理,你的愚痴心就是重。
「是名与等流果」,这叫做等流果,等流果原来是这么一回事,就是原来的造十不善业所引发出来的。
酉三、与增上果
与增上果者:谓由亲近修习多修习诸不善业增上力故,所感外分光泽丽少,果不充实,果多朽败,果多变改,果多零落,果不甘美,果不恒长,果不充足,果不便宜,空无果实。
这个是第三科「与增上果」,这个又给你一个增上果。前面给「异熟果」,给异熟果是力量最大的,你做恶事给你一个异熟果是很厉害的,再给一个「等流果」,现在又给一个「增上果」。这个「等流果」,看前后文的意思,是在本身正报上的感受,正报上说的;现在「增上果」,是在依报上,你所享用的境界上说的。
「谓由亲近修习多修习诸不善业」,为什么会有「增上果」的出来呢?就是因为那个人他常常亲近这不善业,常和恶事在一起,常常做恶事,常和恶事接近,常常来做这个恶事,所以叫做「修习」。做了一次又一次,做了一次又一次,就是「多修习诸不善业」。因此这个不善业是很有力量的,所以叫「增上力」,强大的力量。这个不善业它给你「异熟果」,给你一个「等流果」之外,又会给你一个「增上果」。什么叫做「增上果」呢?
「所感外分光泽丽少」,就是由业力招感来的身外之物,或者你的衣食住,或者是你种的花果,这表面上看「光泽丽少」,光润滋泽的相貌少,总是一种枯萎的样子,不润泽。因为在造杀业的时候,令被杀害的众生心情苦恼不光泽,所以除了再来人间「寿命短促」之外,所遇见的,所遭遇到的境界,是「光泽勘少」。
「果不充实」,就是盗业,你偷盗的时候令对方有所缺少,于是乎这个给你「增上果」的时候,所得的事情也是不充实,就是有所缺少。「果多朽败」,说是得到的果,比如种了橙子,种了苹果,或者种了蔬菜,到结果的时候都是朽败的,能够成实的不多,这就是欲邪行的果,一种「增上果」。「果多变改」,你在因地的时候好说谎话,给你一个「增上果」的时候,「果多变改」,不是像你想象那么好,总是有变化。
「果多零落」,因地的时候说离间语,你常好说离间语,那么你依照再来人间的时候得的「增上果」,就是「果多零落」,还没有成熟就雕零了,都坏了。「果不甘美」,因地的时候说粗恶的语言,所以得到的「增上果」,那个果,吃那个橙子,它就是酸得厉害,不那么美,吃什么东西,吃的饭香味也不是那么好,「果不甘美」。「果不恒常」,说这个绮语,因地的时候你说绮语令人放逸,所以你得到的果很快就结束了,时间不是那么长,就叫你心情不满意。
「果不充足」,在因地的时候贪心很大,结果到人间来的时候,得的「增上果」不充足,就不是那么多。「果不便宜」,因地的时候常好发怒,那么得到「增上果」的时候,果也不便宜,就是不随你的心意的,与你的希望不相应。「空无果实」,或者是因地的时候有邪知邪见,所以再来人间的时候得「增上果」,「空无果实」,这件事是做生意没赚到钱,「空无果实」。
申二、翻例善业
当知善业,与此相违。
前面这个「增上果」是说做恶业,「亲近修习多修习诸不善业增上力故」,有这样的不美满。若是他修十善业,他不做恶业修十善业,「与此相违」,就和那个不善业是相反的了,所感的外分光泽很多,果也是充实的,果也不朽败,果也不变改,果也不零落,果是甘美的,果也是恒常的,果是充足的,果是便宜的,是有结果的,那就不同了。
未二、与现法果(分二科) 申一、略标列
与现法果者:有二因缘,善不善业与现法果,一、由欲解故,二、由事故。
这是前三果,给前面这三果,异熟果、等流果和增上果。底下第二科「与现法果」,「现法果」分二科,第一科是「标列」。「与现法果」,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现在造的罪过,现在就得果报,你现在做的功德,你现在就得果报,不用等到来生,这就是「与现法果」,就是在你现在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受想行识里面就得到果报。分两科,第一科是「略标列」。
「与现法果者:有二因缘,善不善业与现法果」,我们做善业,或者是做恶业,现在就能得到果,是要有两个因缘才能这样子的。「一、由欲解故,二、由事故」,从这两方面得到现法果。怎么叫做「欲解」呢?这个「欲」就是强烈的愿望,我希望成就这件事的这个希望心非常的强,这是一个事;「解」就是对这件事,他有深入的认识,有深刻的认识,这是叫做「欲解」,是这样意思。「二、由事故」,「欲解」是在你的思想上说的,这个「事」就是表现出来的行动,把这件事做成了,从这两方面来决定你得不得现法果,这是「标」。底下是「随别释」,第一科「由欲解」,先「标列」。
申二、随别释(分二科) 酉一、由欲解(分二科) 戌一、标列
应知欲解复有八种:一、有顾欲解,二、无顾欲解,三、损恼欲解,四、慈悲欲解,五、憎害欲解,六、净信欲解,七、弃恩欲解,八、知恩欲解。
「应知欲解复有八种」,欲解又有八种不同,第「一」个「有顾欲解」,第「二」个「无顾欲解」,第「三、损恼欲解,四、慈悲欲解,五、憎害欲解,六、净信欲解,七、弃恩欲解,八、知恩欲解」,这一共是八种,欲解有八种不同,这是标出来。这底下解释,分八科,第一科「有顾欲解」。
戌二、随释(分八科) 亥一、有顾欲解
有顾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顾恋其身,顾恋财物,顾恋诸有,造不善业。
这个「顾」就是关心的意思,欢喜的事情,他就是关心。我对这件事我很关心,这样的欲解,这样的欲解而造的是不善业,能够受现在的果报。这是怎么情形呢?「谓如有一由增上欲解,顾恋其身,顾恋财物,顾恋诸有,造不善业」这样,就是说有一位,有一个人,由于这个人有「增上欲解」,就是有强烈的希望心,而对这件事是有研究的。「顾恋其身」,就是「有顾欲解」,这个人爱着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很爱着、很欢喜,辛苦一点也不行,太阳晒着一点也不可以,风吹着一点也不行,要特别的保护自己。「顾恋财物」,不但对身体这样子,对财物也是这样子。「顾恋诸有」,就是除了生命体和财物之外,其余自己所有的一切,所有其他诸物,他的爱着心也是很强。在这样的爱着心顾恋的心情之下,他造作很多的「不善」的罪「业」,那么这样的罪业也是会得现报,会得现报的。
亥二、无顾欲解
无顾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顾其身,不顾财物,不顾诸有,造作善业
「无顾欲解,所造善业」,这底下相反,这个人对自己的「身」体,他没有那么多的爱着心,对「财物」也是,「诸有」也是,他辛苦一点也不要紧,有点病痛也无所谓,这个心很看得开。这样的人,他造了一个「善业」,做了很多的功德,现在他这个生命体会得到果报。怎么样一个情形呢?「谓如有一以增上欲解,不顾其身,不顾财物,不顾诸有」,造作很多很多有意义的事情,这个人他现在就能得到果报。这是「有顾欲解」、「无顾欲解」,一个善,一个恶。现在底下第三科「损恼欲解」。
亥三、损恼欲解
损恼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损恼欲解,造不善业。
这是对另外一个有情的众生,就是「补特伽罗」的,就是众生,在生死里流转的这个人。而这个造业者,「以增上品」的,就是特别强烈的「损恼欲解」,他想要杀害他,想要恼乱他,他对杀害他、恼乱他的这件事,他是有深入的研究,他心情非常强烈的要做这个事,「造不善业」,他造了很多的罪过,那么也会于现法中会受到果报。
亥四、慈悲欲解
慈悲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慈悲欲解,造作善业。
「慈悲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这和前面「损恼欲解」完全相反了,他有慈悲心,众生受苦他心里面不忍,愿意帮众生的忙,希望他们都能够安居乐业。那么这样的心情,他会造作很多的与人有利益的事业,他会受现法果。「谓如有一,于他有情补特伽罗,以增上品慈悲欲解,造作善业」,就能够得现报,能得现报的。这个内心里面有慈悲心,而且还是特别强大的,慈悲心非常的强。这个意思就是任何人不能阻碍的,他要在这地区做了一个利益的、幸福的一个计划,任何人不可以破坏,他是一定要把它做成功的,那就表示有力量。如果人说这件事不值得做,他就退下了,那就是不能说增上品的慈悲欲解,那就没有力量。说这样你内心里面有力量大,你要把这件有意义的做成功了,会得现报,是这个意思。
亥五、增害欲解
憎害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业。
「憎害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憎」恶,心里面愤怒;「害」,想要伤害对方,有这样的欲解,你内心里面有这样的欲解,你去「造不善业」的时候,是「受现法果」的。「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业」,这里说出一个意思,就是有这么一个人,他对于「佛」陀,对于佛教无量无边的微妙「法」门经书之类,「僧」在佛教里面修学圣道的人。「随一种尊重处事」,随或者是佛,如果没有佛在世,或者就是佛像也是一样,或者法,或者僧,都是我们应该尊重的事情。那么在这样的境界里面,「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业」,这要受现报,受现报的。「谓如有一于佛法僧,及随一种尊重处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业。」
在《华严经持验记》上有一件事,好像是在南北朝的时代,那个时候可能八十卷的华严还没来到中国,就是六十华严是来了,好像是在一个北魏的皇宫里面的一个人,请一部《华严经》到五台山去受持修学,多少年以后,他的身体恢复正常。原来他是个男人在皇宫里作事,就把这个身体似乎是有一点事情,那么现在就完全恢复正常了,有这种事。当然这是他对佛法的恭敬尊重修学,所以得了现法的果报。所以「尊重处事,以增上品憎害欲解,造不善业」,那么得现法的果报。
亥六、净信欲解
净信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等,以增上品净信欲解,造作善业。
这是第六科,对于佛法僧有清「净」的「信」心,有清净的信心,那么有这样欲解的人,他能在佛法僧上面造了很多的「善业」,他能「受现法果」。「谓如有一于佛法僧等,以增上品净信欲解,造作善业。」
说有一个人有病,这《法华经持验记》上,有一个人有病,身体常常有病,常常的要吃药,那么他就把《法华经》背下来了,天天背《法华经》,天天背,天天背;但是身体还是有病,病还没好。没有好怎么办呢?就是听说在四川,有一个山里面有什么药,他就去采药,听人说他就去采药。到了山里面就有一个童子来,说我们家里面有老先生请你去坐一坐,这个法师心想好嘛,去就去了。看见一个老翁在那里,这个老翁对他很恭敬,听说法师你能诵《法华经》,请你诵给我听听,这个法师天天念是很熟的,他立着就合起掌来,南无法华会上佛菩萨,一次的就把《法华经》都背下来。
我们一般的人背《法华经》,不要太快,至少要五个、五个半钟头,从〈序品〉到〈普贤菩萨劝发品〉,他一口气就把《法华经》都背下来。背完了这时候,这个老翁说是你不要走,我今天请你吃饭,这老翁就做饭请他吃,吃完饭又送给他一包东西,吃完饭了,然后他告辞就走了,还是那个童子送他出来。送他出来,走了不太远,这个法师心想这个老翁是谁呢?他请我吃饭,要我诵《法华经》,究竟他是谁?那个童子说他是孙思邈先生。孙思邈先生是在唐朝的时候,和道宣律师同在终南山住的这样一个人,那么这个时候可能是到了唐朝的末年,末年的时候,都是百年了,其实孙思邈已经很久了,真是有这么一个人的。他一说这话,这童子一告诉他,童子也没有了,这个房子也不见了,他从这回去以后,身体好了,再也没有病,没有病痛。
这个《法华经持验记》、《华严经持验记》、《金刚经持验记》,就有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所以「净信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佛法僧等,以增上品净信欲解,造作善业」,就能得现报,现在就能得果报。而这个得果报这件事,现在这个本论的文说得非常清楚,一个是你内心,你内心要有增上的「欲解」,强烈的欲解,你要这样;第二个你要做这件事,「由事故」,这在第二科会说,你这件事就成功了,做善做恶都一样。
亥七、弃恩欲解
弃恩欲解,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所,及随一种恩造之处,以增上品背恩欲解、欺诳欲解、酷暴欲解,造不善业。
这是第七「弃恩」,就是不讲究恩,是背恩的人,背弃了恩德的人,他有这种欲解。他「造不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所」,对我们最有恩的就是父母了,在父母那里,「及随一种恩造之处」,或者在父亲那边,或者在母亲那边,随那一种有恩的那个地方。有恩其实就是父母爱,父母对儿女的爱,这也是一种有为法,所以也是「造」。
「以增上品背恩欲解」,强烈的不承认有恩这件事,他有这样的欲解。「欺诳欲解」,他会对父母有欺诳心,欺骗他的父亲母亲。对父母不承认父母有恩,内心里面是什么种境界呢?所以也不拿父母当一回事,是欺骗自己的父母。「酷暴欲解」,就是极残暴的这种行为,极残暴的行为,对父亲、母亲、有恩的人造了不善的业。在这些善恶因果的故事里,对父母说谎话,偷父母的财,罪过都是不得了。所以你要对父母说诚实话,而能供养父母,功德也是不得了。这经上说对父母能够不背恩而能报恩,和供养等觉菩萨相等,和供养等觉菩萨相等,这功德是很大的。这是「弃恩欲解,造不善业」,也是得现报。
亥八、知恩欲解
知恩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欲解、报恩欲解,所作善业。
「知恩欲解,所造善业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于父母等,以增上品知恩欲解」,强烈的感觉到父母恩德太大了,那么没有欺诳欲解、酷暴欲解,而有报恩欲解,有这样的思想。然后能够对父母,能做很多很多的功德的事情,那么也是能得现法报,现在就会得果报。
这是前面是说到这「八种欲解」,先是前三果,后来就是「与现法果」,现法果这里面是这样,这底下。
酉二、由事(分二科) 戌一、不善业(分二科) 亥一、标
由事故者:若不善业,于五无间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现法果者。
前面是说「欲解」,这底下说你要有行动,有了这样的行动。分两科,第一科是说「不善业」,「不善业」里面先标。
「由事故」,造了善不善业会得到现法果,第一个是「欲解」,第二个是「事」。这个「事」指什么说的呢?由什么缘故会有这个作用呢?「若不善业」,这底下这是标,「若不善业」,假设你做恶事,「于五无间及彼同分中,亦有受现法果者」,这是做这个不善业。什么「不善业」呢?这底下说到最严重的,就是五种恶业能堕落到无间地狱受苦的,这无间地狱的这不善业,堕落无间地狱的不善业。「及彼同分」,及于彼无间业同类的一种罪业。「亦有受现法果者」,这无间罪受现法果,及彼同分中也有受现法果的,这是「标」。
亥二、释(分二科) 天一、五无间业
五无间业者:一、害母,二、害父,三、害阿罗汉,四、破僧,五、于如来所恶心出血。
底下解释分二科,先说「五无间业」,这五种堕落无间地狱的业力是什么呢?「一、害母」,杀害自己的母亲;第「二」是「害父」,杀害自己的父亲;第「三、害阿罗汉」,这是圣人。父亲母亲是有恩德的人,杀害了自己的父母,这个罪过太大了,这是堕落无间地狱的;阿罗汉是圣人,这是敬田最值得尊重的圣人,你杀害了他,也是要到无间地狱去的。杀害这三种人,在杀业里面是最重的了,是成就了究竟的杀生罪业。
「四、破僧」,第四个是破和合僧,大众僧在一个寺院里面的出家人,本来都是和合的,但是你从中间说些谎话,说虚妄语,把他们破坏了,不和合了,当然这是凡夫僧说的,圣人是不能破坏的。这个破和合僧里面分两类:一个破羯摩僧,一个是破转*轮僧。破羯摩僧:就是一个寺院里面,因为你说谎话而使令大众僧分裂了,分两处作羯摩了,说戒分两个地方,大家不能共同的作羯摩说戒了。当然最少要到八个人,连这个能破者说谎话的这个人,一共是九个人,那么若是做羯摩的时候,就是四个人出家人一边,五个人一边,那么五个人多数胜过少数,大家就是分裂了,因为意见不合而分裂了,这是一种。
其次破转*轮僧:转*轮僧这不只是戒律上的问题,就是他这个出家人从新建立了一个法,在佛教来说,在释迦牟尼佛法之外另立一种法,你能同意,你能够忍可这件事,释迦牟尼佛的佛法以外有一种正道,你同意,这件事你同意了,这就是破了转*轮僧,这是不对了。而这件事佛在世不可能有这种事,谁能和佛去斗一斗,不可能的,佛在世的时候不可能,佛临灭度的时候也不可能,中间有可能,所以提婆达多是做了这件事,那么这是破转*轮僧,都叫做破和合僧。
这个破和合僧就是说谎话,在说谎话里面最严重的罪过,这种事情一做了以后,大家都不能修学圣道了,不能修学圣道,出家人就不能进步,因为思想混乱了。是你说的对呢?是我说得对?释迦牟尼佛说得对?是你说得对?这个凡夫就是很可怜,自已没有这种鉴别的能力,一有了问题的时候,是佛说的对?是袓师说得对?都是有这个事情。所以主动来破坏者,他的罪过非常大,所以到无间地狱受苦了。
「五、于如来所恶心出血」,在佛这里,恶心的要伤害佛,想要杀佛不可能,这是不可能的。但是会令佛出了一点血,这件事提婆达多是做成功了,这叫恶心出佛身血,这也是逆罪之一,是五逆罪。这五逆罪,通常我们在经论上看到的说法,都是身受,就是这个生命存在的时候没有事,这个生命死掉了以后,堕落到无间地狱去,都是这样子。现在这个文上说,也是已有受现法果,你造了五无间罪还要受现法果,受现法果这里要想一想,也还倒是很合道理。说这个人要是把父母杀了,法律上是允许的吗?可能是要处理,法律上还有问题,然后要处理这个问题,那么就是现法果了,也可能法律上要制裁他的,那么就是受现法果了。实在来说,有现受、有生受、有后受,因为到三恶道受苦,这罪业没有完全清净,还有剩余的力量来到人间,还是要受苦的,还有余报,一定是这样子。
天二、无间业同分(分二科) 地一、列
无间业同分者:谓如有一,于阿罗汉尼及于母所,行秽染行;打最后有菩萨;或于天庙衢路市肆,立杀羊法,流行不绝;或于寄托得极委重亲友,同心耆旧等所,损害欺诳;或于有苦贫穷困乏无依无怙为作归依,施无畏己,后返加害,或复逼恼;或劫夺僧门;或破坏灵庙。
这是第二科,前面说五无间业,这个「五无间业」:杀害父、害母、害阿罗汉是杀罪,破和合僧是虚妄语,于如来所恶心出血,是杀生的加行,而事情没成功,想要杀佛是害不了。提婆达多在我们律上看,提婆达多是想要把佛害死,所以他要做新佛,阿奢世王就做新王,是这样计划的,结果提婆达多是没有成功。这下面是「无间业同分」,同类的,他不是害父、害母、害阿罗汉,但是与那种罪过是相同类的,是指什么说的呢?
「谓如有一,于阿罗汉尼」,阿罗汉尼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女人不是一般女人,他是得阿罗汉果了,这个女人是阿罗汉果了;或者说这个人是他的母亲,就是他母亲修学圣道得阿罗汉了,这样说这个人是阿罗汉,是他母亲,于这样的人所,「行秽染行」,这也就是无间业的同分,这个罪过和无间业是相等的。
「打最后有菩萨」,「最后有」,这个菩萨最后有菩萨,那么就是一生补处的菩萨,你想杀害他不可能的,但是你可能会打他,这件事可能会办到。那这样子这也等于是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相似。
「或于天庙衢路市肆,立杀羊法,流行不绝」,供养天的庙,或者在四通八达的道路的街市店铺里头,「立杀羊法」,你在那里成立一个杀羊的地方,而且还是有条例的,什么什么的,立出一个杀羊法。「流行不绝」,这种杀羊的法流行不断的,是这样子,你这样子去做这种事。
「或于寄托得极委重亲友,同心耆旧等所,损害欺诳」,或者一个人对于「寄托」,彼此间是可信任的,可委托办事情的,重要事情可以委托的,这「寄托」。「得极委重」,「委」者顺也,极能互相随顺的这种人,就是彼此间的感情是非常的好,极难的事情都能互相随顺来做。「极委」,就是能随顺你,而且这感情非常的重,有重大的亲厚关系的这样的亲友,亲厚的人,或者是朋友,彼此是同一个心情。「耆旧等所」,或者年纪很大叫做「耆」,或者关系很久了,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的关系,很久了。就是你对这样的人,与你有这样亲厚关系的人,与你有这样信心的人,「损害欺诳」,你损害他,你欺骗他,那当然这是罪过很大,这就是和无间业的同分。
「或于有苦贫穷困乏无依无怙为作归依」,或者有一种人是很苦恼的人,这「贫穷困乏」生活困难的人,这个人无依无怙,一点依靠没有,一点依赖没有,没有人能帮助他的人。而你能够「为作归依」,你能够做他的救护者、爱护者照顾他的人,能作归依,他也就死心踏地的和你在一起,他依赖你。「施无畏己」,你为他作归依,解决了他很多的问题之后,你布施他没有恐怖,这个人无依无怙就是有恐怖,你为他做归依者,就使他没有恐怖了。「后返加害」,后来你又来伤害这个人,这也是与无间业是同分的。「后返加害,或复逼恼」,「加害」就是杀害他们,「逼恼」没有杀害,总是对这个人叫他苦恼,逼迫他受到很多的苦恼,那也是一样。
「或劫夺僧门,或破坏灵庙」,或者这个人他劫夺出家人的财物,「劫夺僧门」。窥基大师解释,说是我们出家人戒律上是有这么一条,说是斋主功德主拿来的财富,是布施给大众的,布施给常住的,给大众僧的,自回入己,把它回转到自己的腰包里了,这叫「劫夺僧门」,劫夺僧门是这样意思。
这件事,我以前我在老法师的座下,我初出家的时候在老法师座下,我没有去当僧职事,我是不懂这个事情,一点也不明白,因分别心也少,也没去想这些事。等到自己老法师都不在了,自己去做了僧团的负责人的时候,就知道这件事情,就是一念之差而已,有了事情的时候,就是你自己这一念心,你说这样就这样,你说那样就那样,很容易就犯错做错事。说是我写个收据,这是证明什么的,其实这都不行,都是要你非要谨慎这一点,如果你对善恶果报模糊了一点,就不得了,就是不得了。
所以佛在世的时候,说要得到阿罗汉,你才可以做僧职事,得初果都不可以。阿罗汉才能为大众僧做事,才能为大众僧做事。那么佛灭度以后,当然还有一个时期,很多的阿罗汉圣人,没有圣人的时候怎么样呢?深信因果的人才可以,不敢做错事。「或劫夺僧门」,我们看那寒山诗上面,那些作的那个序文里面说的一些事情,哎呀,真是的,对因果没信心的人,是危险的很。
「或破坏灵庙」,「破坏灵庙」这个也是包括供养佛教寺庙你破坏,或者供养天神的这个庙你破坏,都是不对的,都是不应该,都是不对的,这个罪过都是很大。
地二、结
如是等业,名无间同分。
这是结束这一段,前面说的这些事情,都是和那五无间的罪业是同类的,都是要到无间地狱去受苦了。
戌二、善业(分二科) 亥一、举劝进等(分三科) 天一、劝进母等(分二科)
地一、举母(分二科) 玄一、举于具信
若诸善业,由事重故受现法果者:谓如有一母无正信,劝进开化,安置建立于具信中。
前面是说「五无间业」和「无间业同分」,这两种会受现法果,现在不要到死后,现在就受果报,这前面是说这个「不善业」,这底下第二段是说「善业」。
「若诸善业,由事重故受现法果者」,善业先「举劝进等」,分三,先「劝进母等」,先说劝母信,「举于具信」。「谓如有一母无正信」,假设举一个例子,说是这个人的母亲,他对于佛法僧没有正信,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佛法那么儿女相信佛法,感觉父母、母亲没有信心,心不安。就是千方百计的「劝进开化」,我劝谏我的母亲,希望他的思想能进一步,常常的来开化他,用佛法来化导他。「安置建立于具信中」,原来没有信心,就是能够把他,能建立他的信心,赞叹佛法的微妙功德,使令他能解脱没有信心,而能够具足信心,从那个没有信心的地方,来到有信心的这个地方来,就是「安置建立于具信中」,能做这件事,这是一科「举于具信」。
玄二、例具戒等
如无正信,于具信中如是;犯戒,于具戒中;悭吝,于具舍中;恶慧,于具慧中亦尔
这底下不只是关于信心的问题,还有「如无正信」,假设说是母亲没有正信,能劝他发起正信,能这样子。如「犯戒,于具戒中」,说我的母亲常好犯戒,做一些有罪过的事情,那么我做儿女的,现在信佛法了,感觉到这事不妥当,也是劝进开化,叫他不要犯戒,能安住在持戒清净这一面,从犯戒里面解脱出来。
「悭吝,于具舍中」,说是我的母亲很悭吝,自己很多的财富,不肯在三宝里面作功德,很悭吝,也还要劝进开化,使令他从悭吝中解脱出来,能知道布施帮助贫苦的人,在三宝里面做种种功德,「于具舍中」。「恶慧,于具慧中」,说我的母亲有智慧的,头恼非常好,但都是邪知邪见。「恶慧」,非常恶的一种智慧,总是会讲出一些邪知邪见的道理来,不相信佛法。但是当子女的,劝进开化自己的母亲能够改变过来,「于具慧中」,安置他在佛法的光明智慧里面。「亦尔」,也像信心那个样子,「如无正信,于具信中」安置建立,也是这样子。
地二、例父
如母,父亦尔。
前面以母为例,能够劝导自己的父亲也是这样子,这个功德非常大,也是一样能得现报的。
天二、供养起慈定等(分二科) 地一、举于起慈定者
或于起慈定者,供养承事。
前面是说劝进母亲、父亲,这个特别有恩德的人。现在第二科「供养起慈定等」,对于这些人能有功德。
「或于起慈定者,供养承事」,这个「起慈定者」怎么讲?「慈定」就是修四无量心的人,修四无量心的人是已经得到四禅八定的,或者只得初禅,在初禅里面修四无量心,或者是得了二禅、三禅、四禅,四禅八定,他修慈悲定,在定里面观想有无量无边受苦的人,愿意他们离苦得乐,得到很多很多的快乐,这样观想发慈悲心,这样的修慈三昧。慈三昧成功了的人,他现在入了慈悲三昧之后,他又出了定了,「起慈定」,从慈三昧里面出来的这种人。「供养承事」,你现在发恭敬心去供养这个「起慈定者」,你能够供养他生活所需,而又能为他办事,「承事」,这个人就会得现报。「起慈定者」,其他的悲、喜、舍不提,只是说起慈三昧的这个人,你若这样做的话,你能得现报。
地二、例于起无诤定等
如于起慈定者如是,于起无诤定、灭尽定,预流果、阿罗汉果,供养承事亦尔。
「如于起慈定者」,前面说是从慈三昧里面出来的人,是这个样子。如果那个阿罗汉他入于无诤三昧,从无诤三昧里面出来的时候,你不能说离开很久,说是前三年入无诤定,你今天来供养,不是那样子,就是从无诤三昧里面出来,你就「供养承事」,就是这个意思。
这个「无诤三昧」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大阿罗汉,得了灭尽定的大阿罗汉,他本人心里面清净无染,没有爱烦恼,没有见烦恼,没有一切的烦恼清净。而他也和一切人不起烦恼,他日常做一切事情的时候,他都先入定,他入定干什么呢?他看一看我今天要到什么地方做事,经过什么地方,是不是遇见一些人不高兴我,他一入定一看就知道了。如果我从这里走有人不高兴,那我不从这里走,总是避免任何人因为我而起烦恼,他若入了这样的定,能这样做的时候,是没有烦恼的,任何人不会看见他坐那里不高兴,没有这种事,行、住、坐、卧、说话,大家都是欢喜的,而没有烦恼的。入这样「无诤定」的人,他这时候从无诤定里面出来,叫做「起无诤定」。
「灭尽定」,也是三果圣人以上,才能够入这样的定。这个灭尽定,当然这是圣人的定,凡夫不能入,从灭尽定里面出来的,也是这样。「预流果」就是初果,初入圣道的圣人,初入圣道的圣人,你若能「供养承事」他,功德能得现报,有这个事情。这二果、三果不行,因为他不是初入圣道,又不是圣道圆满者。「阿罗汉」是圣道圆满的人,所以你若对这样的人能「供养承事」,「亦尔」,也是能得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