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5)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74

癸十二、断见论(分四科) 子一、标计(分二科)

丑一、所计(分二科)     寅一、举欲粗色

断见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乃至我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任持未坏,尔时有病、有痈、有箭。若我死后,断坏无有,尔时我善断灭。

这个「不如理作意」,一共有十六段。现在是第十二段是「断见论」,这个不如理作意。这个「断见论」,就是断灭论。我们口头上也是常常说到的,但是这断见论的思想是什么样子呢?在这里才介绍出来,分四段。这一个是「标计」,第二段是「叙因」。这个「标计」,实在来说就是略说的,简略的介绍「断见论」的思想。这「叙因」,就比较详细一点,实在两科的内容只有详略的不同。「标计」又分两科,第一科是「所计」,第二科是「能计」的人。「所计」又分两科,第一科是「举欲粗色」,就是举出来欲界众生的粗色的境界,来表示这个「断灭论」的内容。

这「断见论」是什么意思呢?「谓如有一」,就是有一个,或者他是出家的沙门、或者是在家的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他内心里面建立了这样的思想,那么叫做「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就是用语言文字又宣传出来。

「乃至我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这个「乃至」就是中间还有话,就是略去了没有讲。那么略去的话是什么呢?我也没看见谁解释。我现在就是推测他里面的意思,就是这个「断见论」者他内心里面虚妄分别,或者他有什么特别的灵感。那么他心里面这样想,我现在有粗显的地、水、火、风,这是粗色,这地、水、火、风所造的身体,就是组织成的身体,这眼耳鼻舌身意这个身体。「任持未坏」,还保持住原来样,还没有死掉,还在活泼的生存,叫「任持未坏」。

这里面有两个意思,这一段文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是「我」;第二个是「我有」。他有「粗色四大所造之身,任持未坏」,谁有这个「四大所造之身,任持未坏?」是这么意思。这样有我,有这「四大的身」,以「我」为主,这个「四大之身」是他所有的,我我所这么意思。

「尔时有病、有痈、有箭」,这个时候有这个四大身体的时候,他就有三件事:一个是「有病」,就是四大错乱了,四大不调和,那么就有病痛,这是一个现象。第二个是「有痈」,就是有毒,很严重的病痛,那这就是过去的罪业使令这个人有严重的病痛。

「有箭」,前面「病」和「痈」都是在四大上显现出来的事情。「箭」,是在心里上,心里上是什么呢?就和别人有怨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问题。和谁有怨恨,他心里感觉某某人是我的冤家,这冤家事实上他会恨,他心里一想这问题就像箭射过来似的,所以有这种苦恼。

「若我死后」,若这个我断灭了,我这生命体结束了,也就是我断灭了。「断坏无有」,这个「病、絑、箭」也没有了,众苦解除。「尔时我善断灭」,这个时候是最好的时候,我是没有了、断灭了。

这个地方看这前后这一大段文,「断见论」这一大段文,这段文要好好思惟一下,不然的话后面很难懂,后面不大容易懂。前面的「我有麤色四大所造之身」,以我为主有这么一个粗劣的、粗蔽的身体,那么我若断灭了,这个粗蔽的身体也就没有了,可以这么讲。或者说,「若我死后,断坏无有」,就是我这个身体、这个粗蔽的身体死了,这四大所造的身体坏了。「尔时我善断灭」,尔时那个「我」也就没有了,所执的我也就没有了,可以这么解释。说有我,所以要有这个身体,有这身体也就表示有我;若没有身体了,也就表示没有我了,这可以互相来回的讲。有我就有身体;有身体就有我。这段文有这样的意思。这是「举欲粗色」,举出来欲界众生的生命体,这种断灭的情况。由有而无的断灭的情况。

 

寅二、例欲天等

如是欲界诸天,色界诸天,若无色界,空无边处所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摄,广说如经。

这是第二科「例欲天等」,以欲界天的情况为例,其他的色界、无色界的天的众生也是这样子。这段文是这个意思。

「如是欲界诸天」,像前面欲界诸天是这样子,那么色界诸天,或者是…这个「若」当「既」字讲;或者当「或」字讲。或无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是空无边处天所摄的众生,识无边处天所摄,无所有处天所摄的众生,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天所摄的众生,也都是这样子。不过他们色界天、无色界天没有病和絑和箭的问题,但是也要死亡,也是有这问题。「广说如经」像《长阿含经》里所说的。

这一段这是寅二,前面丑一是「所计」。这底下是「能计」。

 

丑二、能计

谓说七种断见论者,作如是计。

前面是「断见论」的思想是这样。谁有这样的思想呢?是「能计」,能有这样思想的人是谁呢?「谓说七种断见论者,作如是计」,他们作这样的执着,有这样的思想。

这「七种断见论」,是那七种呢?是欲界的人、欲界的天,这是两种;色界诸天算一种,这合起来是三种;无色界天算四种,加起来就是七种。这七种都会断灭的,断了以后就不相续了,所以称之为「断见论」,有这样主张的人,「作如是计」。

这合起来,这是第一科是「标计」。

 

子二、叙因(分二科) 丑一、问

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这底下第二「叙因」,就是更进一步详细说一说,分两科,第一科是「问」。

「问:何因缘故」,这是论主《瑜伽师地论》的作者,他提出来的问题,什么理由「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呢?

第二科是「回答」,回答第一科是「总标」。

 

丑二、答(分二科) 寅一、总标

答:由教及理故。

就是「由教及理故」,他们是有教,也有他们的道理,根据这两个理由「起如是见,立如是论」的,什么叫做「教」呢?

 

寅二、别释(分二科) 卯一、由教

教如前说。

「教如前」面说了,前面是那里?各位还记吧!就是第六卷,现在《瑜伽师地论》是第七卷,在第六卷第一页「因中有果论者」那一段。我们已经讲过了,在那里提到就是最初那一个外道他有这样的见以后,他又会宣传出来、写出来有书,就是那样,那就是他的教,所以「教如前说」。

 

卯二、由理(分三科) 辰一、出彼人

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彼如是思,若我死后,复有身者,应不作业而得果异熟。若我体性一切永无,是则应无受业果异熟。

「理者」,第二科是理,分三科,第一科是「出彼人」,他那个教里面是有他们的道理,什么道理?「谓如有一,为性寻思」,有一个人那个人,「性」者,心也。那个人的心善于思惟,「寻思」会去思惟观察。「乃至广说」,他或者有甚深的禅定,或者怎么怎么的…。这是「出彼人」。底下「显彼思」,他内心的思惟,思惟什么呢?这里说出来。

 

辰二、显彼思

彼如是思:若我死后,复有身者,应不作业而得果异熟。若我体性一切永无,是则应无受业果异熟。

「彼如是思」,他这样心里想。「若我死后,复有身者」,若我死亡了以后,我还有身体的话,这个身体死亡了以后,又有一个生命体出现的话,这样的话。「应不作业,而得果异熟」,那应该是…,这个果报就是「异熟」,「异熟」就是果报,这个果报应该是由业力得来的。但是若是一个人死掉了以后,他要再有生命体的话,那就应该是没有造业就得果报了,应该是这样子。那他这个意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人死亡了这身体被破坏了,你这一生造的福业也好、罪业也好,也是随你身体的破坏也都破坏了,这业力也都消灭了。身体灭了,所造的业也随着都消灭了,就没有业了。没有业了,而后又得一个身体,那个身体就不是业所得的了。所以「应不作业,而得果异熟」,不作业而得果,这是不合道理。所以身体若坏了以后,不应该再得一个身体,所以应该是断灭才是对的,他的道理是这样意思。

「若我体性一切永无,是则应无受业果异熟」,这前面说是身,若有身体,我现在这个身体死掉了,又有身体,就不作业而得果的过失,这是第一个理由,主张是断灭的。第二个理由,「若我体性,一切永无」,这个身体里面是有个我的,是有个我。如果照佛教来说没有我是不对的,就是人在生存的时候是没有我的呀!一切没有,在一切的生命体里面永久是没有我的体性的,就在生存的时候就是没有的。「是则应无受业果异熟」,那这个就应该是没有能领受果报的那个,没有人领受果报了;没有人领受果报,所领受的果报也不应该有。但是事实上,人是有生命体的果报的,所以应该有我。

这样的讲法,就是他主张人在生存的时候是有我的,是有我的,死亡的时候,我也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应该是这样。如果你不同意的话,死亡了以后还有身体,有身体就有过失,有什么过失呢?「不作业而得果」,若不断灭的话,就有这个过失,这是一个。第二个过失呢?就是你若主张,像佛法主张无我,无我谁受果报呢?这也是不对,这一个过失。

这底下…这是「显彼思」,他内心的思惟是这样子。

 

辰三、结彼立

观此二种,理俱不可,是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身死已,断坏无有,犹如瓦石,若一破已,不可还合,彼亦如是,道理应知。

「观此二种,理俱不可,是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我身死已,断坏无有。」这底下第三科「结彼立」;「由理」,这一科分三科,第一科「出彼人」,第二科「显彼思」,第三科「结彼立」,就是他所建立的思想,到这里给它结束一下,就是明明白白的作个结论。

「观此二种,理俱不可」,这个「断见论者」,他认为、他看出来这两个理由,这两个理由,如果不断灭的话,这是不对的。「理俱不可」在道理上都是不可以的,非断灭才是对的。「是故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什么见?什么论呢?「我身死已,断坏无有」,就是我和我身体若死亡以后都没有了,我也没有了,身体也没有了。「犹如瓦石」,像瓦石似的,又变成无情物了。什么叫做「犹如瓦石,若一破已」?“那个瓦或石头一破开了,「不可还合」,不能再合了。你若死亡就没有了,不能再有生命了。「彼亦如是,道理应知」,彼那个「断灭论者」,就是类似这样子,他们的道理就是这样,你应该知道。

 

子三、理破(分二科) 丑一、别征诘(分二科) 寅一、总标

今应问彼,汝何所欲?为蕴断灭?为我断灭耶?

这是第三科是「理破」,这是根据佛法的道理来破斥他这个断见论,这是第三科,分两科,第一科是「别征诘」,一条一条的问,分两科,第一科「总征」,第二科「别诘」,先总征。

「今应问汝」,现在应该责问你,责问你。「汝何所欲?为蕴断灭?为我断灭?」你想怎么地?你主张是断灭的,由你所表达你的思想的内容里面看出来这两件事,一个是「蕴」,一个是「我」;「蕴」就是身体。你主张断灭,是蕴断灭呢?是我断灭?分这二个问题。

 

寅二、别诘(分二科) 卯一、蕴断灭难

若言蕴断灭者,蕴体无常,因果展转,生起不绝,而言断灭,不应道理。

「若言蕴断灭者」,这是第二科是「别诘」,前面是「总征」,这「别诘」分两科,「蕴断灭难」。

如果你说是这粗蔽的四大,或者不粗蔽的四大,这个蕴或者说色受想行识,他死亡的时候就断灭了,你若是这样主张的话,叫做「断灭」的话。「蕴体无常」,这个我们佛法里也是主张,这色受想行识这个体性,他没有不变异的体性,他是要变的,变可是变。「因果展转,生起不绝」,它是灭了,灭了他会生起,因为有业力不灭,业是不灭的。身体灭了,你造的业没有灭,所以业又会发生作用,使你再得果报,得了果报又是无常的,到时候又死亡了,死亡了业又会再得果报。这样子「展转生起不绝」的,展转生起、不断绝,他不断的。「而言断灭,不应道理」,你说身体灭了以后,就永久也不相续了,这个不合道理,不是这样子。那么这就是否认了他的「蕴的断灭」,否认了蕴的断灭。

这是第一科,第二科「我断灭难」。

 

卯二、我断灭难

若言我断,汝先所说:麤色四大所造之身,有病、有痈、有箭,欲界诸天,色界诸天,若无色界,空无边处所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摄,不应道理。

「若言我断」,如果说是这断灭论是以我为主,我断的。「汝先所说」,你前面说「粗色四大所造之身,有病、有絑、有箭,欲界诸天」是这样子,「色界诸天,若无色界,空无边处所摄,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摄」,他们也有蕴。他们也有蕴,有蕴若是蕴不断灭的,蕴是展转生起不绝的,灭了以后还会生起。若有蕴,谁有蕴?你前面说是我有粗色四大,那么我也还是在,有蕴就有我,有我就有蕴,这样子说呢,你说「乃至非想非非想处所摄」,「不应道理」。你说这个我断灭了,也不合道理,有蕴,那就表示你执着那个我还是在,我也不断灭。若是有我,有我就有蕴,有蕴就有我,你这样说断灭,不合道理。

 

丑二、略诘义

如是若蕴断灭故,若我断灭故,皆不应理。

这是第二科「结略义」,前面第一科是「别征诘」,就是「蕴断灭」也不可以,「我断灭」你说的也不合道理。这底下第二科「结略义」,就是它的要义把它重新的标出来。

这样子说呢,你说是「蕴断灭」也不可以,「若我断灭故」也是不可以,也不合道理。

 

子四、诘斥

是故此论,非如理说。

这第四科「结斥」,所以你这「断见论」,不是合道理的说法,是立不住的。

 

癸十三、空见论(分四科) 子一、标计(分二科) 丑一、外道

空见论者: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施与,无有爱养,无有祠祀,广说乃至世间无有真阿罗汉。

这是第十三科「空见论者」,前面是「断见论」,这底下说「空见论」,这断见和空见还不一样,这里也是分四科,第一科是「标计」,标计里面分两科,第一科是「外道」,第二科「大乘恶取空者」,第一科是看这个「外道」。

「谓如有一若沙门、若婆罗门,起如是见,立如是论」,什么见呢?什么论呢?

「无有施与」,没有布施这件事,没有施与。这个「施于」,就是一般泛泛这么说「无有施与」。

「无有爱养」,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所供养的人,我去布施给他,我对他有所尊重、有所奉献。当然这是有感情的、有重要关系的人,但是没有这件事,「无有爱养」。

「无有祠祀」,就是所爱养的人不在了、不现前的。不现前的,他已经死掉了,但是我还祭祀他,我还用一些饮食,就是来祭祀他的。这是过去自己所恭敬的人,有恩德的人,或者恩田、悲田、敬田。有恩德的人就是两种人:一个于我有恩的人,我的父母,或者我所恭敬的人,我对他们…虽然已经不现前了,但是我还追念他们,对他们有祭祀的,这也是一种布施。

他这个「空见论者」,对于这个没有「施与」,也没有「爱养」,也没有「祠祀」这件事,还有其他种种事。「广说乃至世间,无有真阿罗汉」,他的主张是这样子。

这前面是标出来外道的思想,下面有解释这几样。第二科

 

丑二、大乘恶取空者

复起如是见,立如是论:无有一切诸法体相。

这是「大乘恶取空者」,这就是学习中观论者,学习中观论的人学偏了,不符合龙树菩萨的思想了,认为一切法都是空无所有的。那么这是诃斥这种人,这个意思。

复有佛教徒,他们有这样的见,有这样的论。什么见?什么论呢?「无有一切诸法体相」,这一切的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一切一切都是没有的,都是空无所有的,这个叫做「空见论」,也是不对的。

这是「标」,标出来。这一个外道、一个佛法内的恶取空者。「恶取空者」,就是对于空的认识不对,有点错误,所以叫做「恶取空」。

这第一科是「标计」,第二科是「叙因」。

 

子二、叙因(分二科) 丑一、外道(分二科) 寅一、问

问:何因缘故,彼诸外道,起如是见,立如是论?

这个「叙因」分两科,第一科还是指「外道」说,分两科,第一科是问,什么因缘,「彼诸外道」,有这样的见,有这样的论呢?

这底下回答,回答有「总标」。

 

寅二、答(分二科) 卯一、总标

答:由教及理故。

有如是见,起如是论。

 

卯二、别释(分二科) 辰一、由教

教如前说。

第二科是「理」,理分二科,第一科「出彼人」。

 

辰二、由理(分二科) 巳一、出彼人

理者,谓如有一为性寻思,乃至广说。

这是有这样思想的人。第二科「释类别」,这样人也不是一样的,各式各样类别不同的。

 

巳二、释类别(分六科) 午一、无施与等(分二科) 未一、由彼见

又依世间诸静虑故,见世施主。一期寿命,恒行布施,无有断绝。从此命终,生下贱家,贫穷匮乏。

这个解释它的类别,有这样思想的人,有多少类别的,不同的情况,一共是有六种,第一种就是「无施与等」,无施与分两科,第一科「由彼见」。

这个思想的人呢,「又依世间诸静虑故」,这个人也不是平常人,他已经成就了世俗的色界天的诸静虑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这是世间有漏禅,成就了这个功德。他在禅定里面…他也就是有了天眼通,他就看见了。「见世施主,一期寿命」,看见世间上有些有福德的人,他肯拿出来他的财富布施出去救济贫穷,肯做这件事,肯做这件事。这个「主」,就是做这个事情的主人,当然也有同他合作的人、为他服务的人,那就不叫主了。「一期寿命」,或者是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一期寿命」。「恒行布施」,不是短时间的,长时期的布施,没有断绝这件事。

「从此命终,生下贱家」,他这样的布施,最后一天他死亡了、命终了,命终了他应该是得大富贵,得大财富才是对的。结果不是,他生到人间,在下贱家里面做人,做这个人,所以是贫穷,没有财富。「匮乏」,他想要用什么东西都没有,想要坐车没有车,想要吃饭没有饭吃,总是缺乏,没有钱。他看见这种事情,「由彼见」他看见这种事情,他在静虑中用天眼通看见世间人做布施,最后还是贫穷,他看见这个事。

 

未二、显彼思

彼作是思:定无施与爱养祠祀。

他看见了这个事了,以后内心里面就想了,他怎么想呢?「定无施与爱养祠祀」,看见这样的事实的时候,他就感觉到,这个用自己财富去布施并没有功德,这叫「无施与」,没有功德的。说是我用财布施给一般的人我没有功德,我是布施给我爱的人,于我有恩德的人,我布施给他,也是没有功德的。

「祠祀」,说是对我…死了以后…我所恭敬的人,于我有恩的人,死了以后,我还能「祠祀」,我立了一庙做纪念,我常常的祠祀他,祠祀他也没有功德,那叫做「无施、无爱养、无祠祀」。总而言之,做的这个功德没有报,没有得到果报,所以这件事做了就和没做一样,所以叫做「无施与、无爱养、无祀祠」,他心里面这样想。

这是第一科「无施与等」,第二科「无妙行等」,也是「由彼见」。

 

午二、无妙行等(分二科) 未一、由彼见

复见有人,一期寿中,恒行妙行,或行恶行;见彼命终,堕于恶趣,生诸那落迦,或往善趣,生于天上乐世界中。

「复见一人」,他又看见一个人,「一期寿中,恒行妙行,或行恶行」。看见有人在他的这一个时期的寿命中,或者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恒行妙行」,长时期的去做一些善事、利益人的事情,就是好的事情,好心肠,动机也是好的,对方也得到了他的利益,彼此都是安乐、快乐的妙行。

或者这个人,「一期寿命,恒行恶行」,罪过的事情。「见彼命终」,那么这个人在静虑里面得天眼通,他看见这件事了,「堕于恶趣」,跑到三恶道。这个人「恒行妙行」,他应该生天或者在人间,哦不!堕到三恶道去了。「生诸那落迦」,堕到地狱去了,「或往善趣」,那个人一期寿命他做恶事,做恶事应该到三恶道去,没有,他跑到善趣来了。「生于天上乐世界中」,快乐的世界里面去享福去了。这个因……若说有因果,这是不合道理,这是他看见这个事情。

 

未二、显彼思

彼作是思:定无妙行及与恶行,亦无妙行恶行二业果异熟,

「彼作是思」,看见了这个事情以后,他心里面就这么想,「定无妙行及与恶行」,是决定没有什么善行和恶行的这种事情,无所谓善恶,没有差别。「亦无妙行恶行二业果异熟」,没有这个善恶的两种业力,所得果报也没有。他是在禅定里面的天眼通看见这件事,不是说是我们没有神通的人坐在那里胡思乱想,不是,他在禅定里面看见的这可见很利害。这可见有神通的人,有的时候还不如没有神通好,没有神通自已谦让一点,哎呀!我没有神通,我也听听佛菩萨的话。他这个人说我自己亲眼看见的,你看这利害,这样。

 

午三、无此世间等(分二科) 未一、约同欲界生辨(分二科)

申一、由彼见(分二科)     酉一、举剎帝利婆罗门

复见有一剎帝利种,命终之后,生婆罗门、吠舍、戍陀罗诸种姓中,或婆罗门,命终之后,生剎帝利、吠舍、戍陀罗诸种姓中。

「复见有一剎帝利种,命终之后,生婆罗门、吠舍、戍陀罗诸种姓中。」这是第三类,前面是没有妙行、恶行这种果报、因缘果报。第三类「无此世间,无彼世间」这一类。

这个人在襌定里面,在色界的四禅里面,他得天眼通,他看见有一个剎帝利,这是统治阶级国王、大臣,叫「剎帝利种」,命终之后,死了以后生到「婆罗门」的种姓里面去了,婆罗门是读书人,有哲学家,有宗教信仰的,生到这里来,这是一种。还有的「剎帝利种」死掉了以后,生到「吠舍」,吠舍是做什么?做生意的商贾、贩卖、做生意的人。「戍陀罗」,戍陀罗耕田的农夫,或者奴隶。这剎帝利死了,有三种不同,一个是生到婆罗门的种姓去,或者生到吠舍种姓里面去,生到农夫的家里面去,这么多的种姓里面,这是一种情形。

「或婆罗门,命终之后,生到剎帝利种」里面去,生到「吠舍,戍陀罗诸种姓中」那里面去。这是提出来,「剎帝利和婆罗门」,这两种人死以后有这种情形,这是第一科。这个第二科「例吠舍戍陀罗等」。

 

酉二、例吠舍戍陀罗等。

吠舍、戍陀罗等,亦复如是。

他们死掉了以后,生到剎帝利种去了,或者生到婆罗门中去了,这样子。这样子种姓中,「亦复如是」,和那个剎帝利一样有这种情形,这是他所见、所看见,在禅定里面的天眼通看见这件事。现在第二科「显彼思」。

 

申二、显彼思

彼作是思:定无此世剎帝利等,从彼世间剎帝利等种姓中来;亦无彼世剎帝利等,从此世间剎帝利等种姓中去。

「彼作是思」,他内心里面就想了,「定无此世剎帝利等,从彼世间剎帝利等种姓中来」,决定没有。什么事情呢?「此世」这一世的剎帝利等,是「从彼世间的剎帝等种姓中来」,不是,不是的。「亦无彼世剎帝利等,从此世间剎帝利等种姓中去」的,没有,就是,不是说剎帝利种永久是剎帝利,没有这回事,婆罗门也不会永久是婆罗门,吠舍、戍陀罗也都是这样,吠舍、戍陀罗也都是这样,不是决定的,决定是吠舍,决定是戍陀罗,决定是剎帝利,决定是婆罗门,都没有决定,这样意思。所以他主张「无此世间等」,主张这样子。这是「约同欲界生辨」,同生在欲界的人来辨别没有决定性的种姓的,这种事情。

 

未二、约从上生下辨

又复观见诸离欲者,生于下地。

他在禅定里面得到的天眼通,又看见了色界天上的事情。「离欲」,就是没有欲界的欲了。他得到禅定以后没有欲,当然生到色界天、或者无色界天了。那么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死了以后,「生于下地」,又生到欲界来了,也可能生到人间,也可能到三恶道去,都没有决定性,都是不决定的。若是决定的话,他就不应该「生于下地」,没有决定彼此间的界线一定是离欲的天的境界,决定离欲的,若是决定是离欲的,就不应该再来到欲界再有欲,他又来到欲界来,可见不是决定是离欲。就是根据事实上看都是不决定,这个意思。所以他就不承认有这样决定的事情。

 

午四、无父无母(分二科) 未一、由彼见

又见母命终已,生而为女,女命终已,还作其母;父终为子,子还作父。

「又见母命终已,生而为女」,这底下第四科「无父无母」,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第一科是「由彼见」。

「又见」,又在色界的静虑中,用他的天眼,又看见了一件事,就是那个人的母亲死了以后,第二生就给他儿子作女、作女儿,给他儿子作女儿。「女命终已,还作其母」,说那个人的女儿死了以后,第二生又给他作母亲,也会这样了。「父终为子」,说是那个人的父亲死掉了以后,就给他儿子作儿子,「父终为子,子还作父」,那么儿子死了,儿子死了又给他父亲作父亲,「还作父」,他又作父亲,那就是这样子。

 

未二、显彼思

彼见父母不决定已,作如是思:世间毕定无父无母。

「彼见父母不决定已」,这是第二科「显彼思」。那个有禅定那个人,他的天眼通看见,看见父亲、母亲不决定作父亲、母亲的。他心里面就这么想「世间毕定无父无母」,世间上的事情,世间的众生,「世间毕定无父无母」,究竟来说没有决定的父亲和决定是母亲的,没有这回事。

 

午五、无化生有情(分二科) 未一、由彼见

或复见人身坏命终,或生无想,或生无色,或入涅槃,求彼生处不能得见。

或者看见……这是第五科「无化生有情」,没有化生的有情。看这文怎么讲。

「或复」,他看见那个人身体坏了、寿命结束了,结束了或生到无想天去、或生到无色界天去、或者入涅槃了,这三类众生。「求彼生处不能得见」,这个人在禅定里面是有天眼通的,他看见那个人死了到那儿去了呢?「不能得见」,看不见。看不见,人死了以后生无想天,他看不见他生无想天,若生无想天他看不见;若生到无色界天去,也看不见;或者入了涅槃,也看不见。如果他到地狱去知道能看出来、或者生到色界天、生到欲界天他能看见。但是若生到无想天他看不见,生到无想天、生到无色界天、入涅槃,他就看不见。

 

未二、显彼思。

彼作是思:决定无有化生众生,以彼处所不可知故。

「彼作是思」,他内心里面就想了,「决定无有化生众生」。这个化生的众生是没有的,「以彼处所不可知故」,因为他所生的地方没有办法知道,「不可知故」,没有办法知道。那么他就根据自己看不见就否定有那样的众生,他的思想是这样的。这是第五科。就讲到这里。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4)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七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五 (8)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六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五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九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八 (6)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一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七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六 (8)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胜鬘师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广经 如来真实义功德章第一[栏目:白话佛经]
 相应59经 生起经第一[栏目:相应部 48.根相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