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9)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364
戌二、光明依持(分二科)  亥一、标种类

又彼依止光明既灭,世间便有大黑暗生。日月星宿,渐渐而起。

这里的科是说到「有情世间」。「有情世间」,天的世间说过了,现在是说人间的有情,人间的有情分两科。第一科是出现的渐次,出现的次第:劫初的有情、劫初以后的有情,这一段也说完了。现在是第二科「光明依持」。这个光明是我们地面上居住的人所依持的,没有光明有很多的问题。在这一科里面,第一科是「标种类」。

「又彼依止光明既灭」,前面文说到这地面上的众生,逐渐地、逐渐地有问题了。「依止」,就是他的身体,彼有情身体的光明就息灭了。既然息灭了以后,「世间便有大黑暗生」起了,原来是没有日月星宿的,因为每一个有情本身有光明的。现在这个光明没有了,所以就黑暗了。黑暗了以后,「日月星宿」,「宿」也就是星,星宿渐渐的就生起了。

 

亥二、辨体相(分二科)  天一、约最胜辨(分三科)  地一、量差别

其日轮量,五十一逾缮那。当知月轮其量减一。

这是说它的「体相」,「体相」里分两科。第一科「约最胜辨」,约这个最殊胜的,就是日月,先说它量的差别。这个日轮,它这个体积的数量有五十一个逾缮那这么大。「当知月轮」它这个体积减少一个逾缮那,就是五十个逾缮那。

 

地二、体差别

日轮以火颇胝所成。月轮以水颇胝所成。

这是第二科说它的体的差别、它的性质的差别。

「日轮以火颇胝所成」就的。这个「颇胝」是什么呢?就是类似我们中国的水晶似的,可比水晶还要微妙一点,用这种东西成就的。「月轮是水颇胝所成」,和日轮不同,一个水、一个火,一个阴、一个阳。

 

地三、行差别(分二科)  玄一、月轮

此二轮中,月轮行速,及与不定。

这是第三科「行差别」,就是日轮和月轮在虚空中的动是有差别的,第一个先说「月轮」。

此两个轮之中,月轮它走得快一点。「及与不定」,还是不决定。这个快,是怎么意思呢?是说日、月在天空中有两条道路:一个是南道、一个是北道。一年十二个月,分两个部分:一个是六个月、两个六个月。一个六个月,就是由南向北、由南向北移;另一个六个月,是由北向南移,向南移动。这样的移动,这个日轮它一天移动是六个拘卢舍,拘卢舍翻中国的哩数是两华哩,六个拘卢舍就是十二华哩了。一天移动十二个华哩,要移动六个月,到六个月以后就开始转变。

而月亮的速度,十五天就把这个距离走完了;太阳是走了六个月,月亮十五天就走完了。所以月亮是比太阳走得快,就是由南向北移、由北向南移,这一部分是月亮的速度快。「及与不定」,就是也有慢的地方,经论上是说它是日月绕须弥、围绕着这个须弥山转。这样子说,这一部分太阳快,月亮慢,所以叫做「不定」。

 

玄二、日轮(分二科)  黄一、标

又彼日轮,恒于二洲俱时作明。复于二洲俱时作暗。

「又彼日轮,恒于二洲俱时作明」,这是第二科说这个太阳。太阳,第一科是「标」。又彼这个「日轮,恒于二洲俱时作明」,同时作光明。「复于二洲俱时作暗」,同时作黑暗。有四个洲:东、西、南、北四个洲,那么同时作暗两个洲,同时作明两个洲。

 

黄二、释

谓于一日中,于一日出;于一夜半,于一日没。

这是解释前面作暗、作明。这四个洲怎么作明、作暗呢?「谓于一日中」,在一个洲这个时候是中午。譬如说是在南赡部洲,在我们住的这个地方,太阳是中午,是中午的时候。那么「于一日出」,就是西牛货洲就看见太阳出来而已,是早晨。南阎浮提是日中,西牛货洲看起来它就是日出。这两洲就是明,就光明。

「于一夜半」,就是北拘卢洲是夜半。「于一日没」,于一个洲就是东胜身洲,就是看见太阳落了,是这样子。其他的洲可以对比,都是这样情形。所以两个洲作明、两个洲作暗。

 

天二、约一切辨(分二科)  地一、标历行     

又一切所有日月星宿,历苏迷卢处半而行,与持双山,高下量等。

「又一切所有日月星宿,历苏迷卢处半而行」,前面是约日月这个殊胜的光明来说明。这底下是约一切光明体来说明的。

又一切所有的日月星宿,是「历苏迷卢处半而行」,它是经过;从这个须弥山的半。须弥山是八万由旬高,就这四万由旬这个地方,四万由旬是须弥山的一半。日月星宿在须弥山腰,在半那个地方围绕着活动。经论上是这么讲的。

「与持双山,高下量等」,七金山第一个是持双山。持双山它就是四万由旬高,和它是高下那个量是相等的。

 

地二、显差别(分三科)  玄一、日(分二科)  黄一、寒热

又复日行时有远近。若远苏迷卢,立为寒分。若近苏迷卢,立为热分。

这底下是显它的差别,就说到寒热的问题。先说太阳──日轮。又「日行时有远近」,日轮在天空里活动是有远近的不同。「若远苏迷卢」,它的道路若是距离须弥山远的时候,那就是「立为寒分」。那是在我们的感觉,它就是寒冷的这个时期,就是寒冷的时期,就是到冬天了,由秋天到冬天了。

「若近苏迷卢,立为热分」,那么就是由南向北移,它靠近须弥山的时候,这个时候是热分,就是春、夏了,这是热的时候。

 

黄二、迟速

即由此故,没有迟速。

就是由于有寒热,也就是道路的不同,所以这个「没」是「有迟速」的,就是太阳落的时候,感觉有快、有慢,也就是有白天长、是夜间短;是白天短、夜间长的问题了。就是这样的意思。

 

玄二、月(分二科)  黄一、明出现

又此月轮,于上稍欹,便见半月。由彼余分障其近分,遂令不见。

「又此月轮,于上稍欹,便见半月」,前面说「日轮」;这里说「月轮」,第一个是说「出现」。

「此月轮,于上稍欹」,它在虚空之上稍为的偏侧一点,就是歪一点。「便见半月」,我们人间地面上的人看见它,就不能看一个全部的月,只看见一部分了。

「由彼余分障其近分,遂令不见」,就是「由彼」──为什么看见半月,而没能看见全部的月亮呢、全体的月亮?「由彼余分障其近分」,「障其近分」,那「余分」应该是远分,远分障碍了这个近分,所以近分就不见了,近分被障碍住就不见了,所以「遂令不见」。

从这件事看出来,月亮并不是每一个角度看上去都是圆的,它不是那么圆,只是一大部分──我们看见了一大部分的时候,就看见是圆的。因为它不是圆,它一偏的时候,我们只能看见,就看见不圆了,应该是这么个意思,是这样意思。「遂令不见」。

 

黄二、明满亏

如如渐侧,如是如是渐现圆满。若于黑分如如渐低,如是如是渐现亏减。

「如如渐侧;如是如是渐现圆满」,这是第二科「明满亏」。前面说出现,实在应该是总说;这底下还是说这个问题,那就是别说了。

「如如渐侧」,「如如」,就是如是如是逐渐的歪了。它在虚空里动的时候,在人间向上看的时候,不是正面的,渐渐歪、渐渐歪。「如是如是渐现圆满」,逐渐逐渐地歪、歪,后来又完全看见它、又完全看见了,那么就是一个圆月,那就不是半月了。

「若于黑分如如渐低,如是如是渐现亏减」,那么若是从我们中国的历法,从初一到十五,那么就是「渐现圆满」。若是从十五到三十,那就如是如是渐渐的低了,就是这个月光光明渐渐减少了,「如是如是渐现亏减」了,就不是满月了、亏减了。

 

黄三、明黑相

由大海中有鱼鳖等影现月轮,故于其内有黑相现。

这是第三科「明黑相」。看见月轮里面有黑影,那是什么原因呢?由大海里面有大鱼、有大鳖,它们的影显现在月轮上。「故于其内有黑相现」,有这样说法;还有其他的说法。

 

玄三、星宿

诸星宿中:其量大者,十八拘卢舍量。中者,十拘卢舍量。最小者,四拘卢舍量。

「诸星宿中:其量大者,十八拘卢舍量」,前面说日月,现在说星宿。这个星宿里面,它的体积最大的有「十八拘卢舍量」。「中者,十拘卢舍量。最小者,四拘卢舍量」。

经论上说的宇宙里面须弥山、四大部洲、和诸天的这个事情,和现在的科学──这天文学说的好像不符合,不符合这件事。但是印顺老法师解释,佛只是说转凡成圣这件事,对于宇宙间的事,佛是明白;但是很少提、说这件事情,印顺老法师这么解释;但是经论上说的这些事情,是按照印度世俗的说法说的,这么讲。我感觉:佛在世时我们或者不提,就是佛灭度后,还是有很多有神通的人、大阿罗汉这些圣人。这些圣人是真实有神通的,不是自说有神通的,那不算数。他们时常的到人间的圣人时常到天上去,他时常到弥勒菩萨那儿去。那么照理说这四大部洲的事情,也应该是很容易知道的事情,不是一个太难的事情。或者说是:这个说有天眼通、那个说有天眼通,若有天眼通,这件事也是很明白的事情。有天眼通的人──我们地面上的人天眼通,不容易看见色界天,色界天的境界不行;色界天以上的人天眼通,当然所有的境界、宇宙间的事都能看见。但地面上的人若是天眼通,范围就小一点。范围小一点,应该是地狱里面的境界,饿鬼、畜生世界,乃至到欲界六天,都是应该看见的。那么须弥山、四大部洲也都是应该看得见。如果你看不见,那就是你还没有天眼通,应该是这么说。

 

酉二、恶趣摄(分二科)  戌一、出造业

复次,于世间四姓生已,方乃发起顺爱、不爱五趣受业。

前面是说人间的境界,人趣的这一部份。这以下说「恶趣摄」,属于恶趣、三恶道这一部分的。先「出造业」。

「复次,于世间」,在我们这个世间。「四姓生已」,婆罗门、剎帝利,这四姓出现了以后。「方乃发起顺爱、不爱,五趣受业」,四姓生已后,人的分别心,这个贪、瞋、痴出来了,就有十恶业出现了。所以从这么以后,才发起、才出现顺爱的受业、顺不爱的受业。顺爱的受业,在五趣中就是人天;不爱的受业就是三恶道了,三恶道的苦报、果报是不可爱的。人天的果报比较好一点,所以人天的果报是「顺爱受业」,随顺可爱的果报,你这种业力能得那可爱的果报,所以叫做受业。做十不善业的时候,那就属于不爱的果报受业、受不爱的果报那种业,这种业就出现了,这个事情。

 

戌二、辨感生(分二科)  亥一、静息王生

从此以后,随一有情,由感染果增上业故,生那落迦中,作静息王。

「从此以后,随一有情,由感染果增上业故,生那落迦中」,从这样道理说,世界上出现的事情都是由自己的心创造的,你做善,就有善的事情出现;做恶,就有恶的果报出现,都是由自己创造的。佛法的理论是在这里,凡夫这样子、圣人也是这样子。

所以「从此以后」,这是辨别感生──所得的果报,先说「静息王生」。「从此以后」──这四姓生已,人就会造恶业,当然也会造善业;从这么以后,「随一有情」,随那一个众生。「由感杂染增上业故」,因为它创造了招「感杂染增上业故」,他造了染污的、强有力的一种业力原故。就感「生那落迦中,作静息王」,做这个事情。

杂染,就是染污的意思。这个业力、这个罪业,业杂染──有三个杂染:一个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造这个杂染的业力,当然是由烦恼造的。烦恼是染污的,自性垢秽,所以是杂染。造这种业力的时候,做杀、盗、淫、妄的这些恶业,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所以也是杂染。得了果报的时候更是不得了!得了三恶道的果报是苦恼的不得了,所以也是杂染;但是在得果报的业是特别强大的,叫「增上业」。这个众生,我们地面上的众生做恶业的时候,用的心力非常的勇猛,做恶事的时候多数这个心特别强;若做善业的时候,力量就低一点,我们地面上的人,这是大多数说都是这样子。若天上的人也不同一点,所以叫做「增上业」。

「生那落迦中」,那落迦就是地狱,不可爱乐的地方、受苦的地方,「生那落迦中」。「作静息王」,我们一般俗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阎罗王;翻到中国话就是「静息王」,就是他叫你不要做恶,就是这么一个有情,他本身也是做了恶业了;做恶业,他也是到地狱去;到地狱去的时候,他是静息王,就是做阎罗王。但是,王──它的意思:所有受罪的人到那个地方的时候,他叫他们:「你们不要再做恶业了啊!」他能够做这件事,所以称之为静息王。

 

亥二、狱卒等起

从此无间,有那落迦卒,犹如化生;及种种苦具,谓铜铁等;那落迦火起。

这也是初禅天,大梵天王先来;地狱里面也是阎罗王先到。

「从此无间」,这是第二科「狱卒等起」。就是有了阎罗王以后,也没有多大的距离、时间上也是很靠近的,就有那落迦的卒,这个地狱卒。地狱卒「犹如化生」,就像化现而有,化生。不是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及种种受苦的器具,受苦的器具「谓铜铁等」,也都出现了。那落迦的火也出现了,就是由众生的业力,就是前面那一句话:「由感杂染增上业故」。这个狱卒应该说是鬼了;但是,前面这儿说落迦,那么应该是属于地狱的。地狱里有鬼,鬼道中也有鬼。这是说一开始都是化生,「犹如化生」。

 

戌三、明受果

然后随业有情,于此受生。及生余趣。

这个地狱里面有了阎罗王、也有了狱卒了。所以以后「随业有情」,随那一个造这种罪业的有情。「于此受生」,就也跑到地狱去受生去了。跑到地狱受生去;但,业力不全是造罪业,也有人造其他的业,那么就生到别的地方去,「及生余趣」,这样意思。

 

丑二、安立世界(分二科)  寅一、约依卢辨(分二科) 

卯一、世界差别(分二科)  辰一、总标

如是百拘胝四大洲、百拘胝苏迷卢、百拘胝六欲天、百拘胝梵世间,三大千世界俱成、俱坏。

前边是「广辨世间」,说明这个器世间和有情世间,分别的这样解释。这底下说第二科「安立世界」,「安立世界」其实就是总说的意思。分两部分,第一个是「约依处辨」,从居住的地点来说。居住地点又分两科:第一科约世界的差别,先总说。

「如是百拘胝四大洲」,这个「拘胝」,翻中国话是百亿,一百个亿;这个一百个亿这句话又有分别。印度那地方对数目的计算有:十万为亿、百万为亿、千万为亿、万万为亿,有四种亿。四种亿,这里是那一个亿呢?窥基大师说:这里是百万为亿。窥基大师他说:《大智度论》里面说的亿,是十万为亿;《华严经》是千万为亿。窥基大师他是有这个研究,他有这个分别。这里说是百万为亿。

「百拘胝四大洲」,就是一百个百万,那么多的四大洲。「百拘胝苏迷卢」,苏迷卢山有这么多。「百拘胝六欲天、百拘胝梵世间」,这么多!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有这么多的四大洲、须弥山、六欲天的。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俱成俱坏」,同时成就、同时破坏,是这样子。

 

辰二、别辨(分二科)  巳一、辨差别(分三科)  午一、标三种

即此世界,有其三种。

「即此世界,有其三种」,前面是「总标」;这底下「别辨」,先辨它的差别,先标出来有三种不同。即此三千大千世界里面,「有其三种」,俱成俱坏的三千大千世界有三种,那三种呢?

 

午二、随列释(分三科)  未一、小千界

一、小千界,谓:千日月乃至梵世,总摄为一。

一是「小千界」,小千世界。「谓千日月,乃至梵世,总摄为一」,有一千个日月,乃至到有一千个梵世间,就是初禅天。这么多的「日月乃至梵世,总摄为一」,把它划归在一起,名之为小千世界。

 

未二、中千界

二、中千界,谓:千小千。

「二、中千界」,这第二种叫做中千的世界。中千世界是怎么呢?「谓:千小千」,一千个小千世界,就叫做中千界。

 

未三、大千界

三、大千界,谓:千中千。

「三、大千界」,大千界是什么呢?「谓:千中千」,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

 

午三、结缚名

合此名为三千大千世界。

一个小千、一个中千、一个大千,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实在就是一个大千世界,是这么意思。

 

巳二、辨成坏(分二科)  午一、举法

如是四方上下,无边无际,三千世界,正坏、正成。

前边是「辨差别」。现在是辨别它的成坏,世界是成立、是破坏。先正式地说它的成坏。

「如是四方上下」,像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四方」,东、西、南、北,或者是上方世界、下方世界;是「无边无际」的三千大千世界;东、西、南、北、上、下都有三千大千世界。这个三千大千世界的四方、上、下,还有三千大千世界,还是有。

「正坏、正成」,这个三千大千世界太多了,这个大千世界在坏,而那个大千世界在那里成;那个三千大千世界在坏,这个大千世界在成,就是这样子。

 

午二、喻合

犹如天雨,注如车轴,无间无断,其水连注,堕诸方分。如是世界,遍诸方分,无边无际,正坏正成。

这底下说个譬喻。譬喻像天空里面下雨,雨的流注,像车轴似的。我们看见这个雨是一滴一滴的,现在说那个一滴一滴往下降雨,不是一滴一滴;像车轴似的那么粗,那个水的流注那么大。

这个车轴什么意思呢?「无间无断」,它不间隔。譬如说,这一滴一滴的,前一滴、后一滴中间有点间隔;现在不是,没有间、也不断,一直地这样子下雨。「其水」的「连注,堕诸方分」,就是落到很多的地方,下雨。

这是一个譬喻,譬喻什么呢?「如是世界,遍诸方分,无边无际,正坏正成」,这样的三千大千世界,普遍到十方都是有的。所以三千大千世界是没有边际的,这虚空是无边的、世界也是无际的,没有边、没有际。「正坏正成」,这个世界正坏,那个世界正成;那个世界坏,这个世界成,是成、住、坏、空,一直地、连续地不间断,是这样意思。

 

卯二、佛土建立

即此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佛土。如来于中,现成正觉。于无边世界,施作佛事。

「即此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佛土」,现在是第二科「佛土建立」。前面是「世界差别」;现在是佛土的建立。

「即此三千大千世界」,统一名之为一个佛世界。「如来于中,现成正觉」,佛的大慈悲,应以佛身得度者,佛就在这里现佛身,得无上菩提了,这是佛的应化身。

「于无边世界,施作佛事」,佛在这个三千大千世界里面度化众生,那么其他的世界呢?其他世界佛也是做佛事的,在别的世界也是做佛事。譬如:释迦牟尼佛在这个世界──在娑婆世界,在这里成等正觉、度化众生;但阿弥陀佛也可能到这儿来。我们看《般若经》、看《维摩经》:阿粊佛也来了,到我们这世界来了。那么就是说释迦牟尼佛也是一样,也可以到他方世界去,有因缘的时候也会去的。所以「于无边世界,施作佛事」,施设很多教导众生成佛的事情,是这样子。而在这一个世界,虽然都有很多佛都可以来,但是这个世界只有一位佛在这里常住、度化众生的。而其他的佛不在这个世界、在这个时间、在这儿成佛,因为这一位佛就可以做好这件事了,所以别的佛不用在这里成佛了。

这个「施作佛事」,佛可以普遍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但是要示现成佛,就是一个世界只有一位佛,这段文是这样意思。

 

寅二、约有情辨(分二科)  卯一、标差别

如是安立世界成已,于中五趣可得,谓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及四生可得,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复有六种依持;复有十种时分,谓:时、年、月、半月、日、夜、剎那、怛剎那、腊缚、目呼剌多。复有七摄受事;复有十种身资具;复有十种受欲者,此如中阿笈摩说。复有八数随行;复有八世法,谓:得、不得、若誉、若毁、称、讥、苦、乐。复有三品,谓:怨、亲、中。复有三种世事;复有三种语言;复有二十二种发愤;复有六十二种有情之类;又有八位;复有四种入胎;复有四种威仪;复有六种活命;复有六种守护;复有七种苦;复有七种慢;复有七种憍;复有四种言说;复有众多言说句。

「如是安立世界成已,于中五趣可得」,前面是约所居住的处所来说明,这以下约这个世界上的人──「约有情辨」──来说明。先是「标差别」。

「如是安立世界成已」,像前边:由于众生的业力所安立的世界成就了。成就了以后,「于中五趣可得」,在这里边有五类众生可得。这个「趣」字,有向前进的意思,就是并不是永久的停留在那里,他还是要变化的,有这个意思。譬如人趣──或者天的众生、或者三恶道众生来到人间受果报;但是这个果报有时间性,这个时间过去了,又跑了,又跑到别的地方去了;别的地方也是一样,那个地方住了一个时期,受完了果报,又跑了、又走了;就是老是轮回、流转不停的,所以叫做「趣」。

这个趣里边有「五趣可得」,那五趣呢?「谓那落迦、傍生、饿鬼、人天」这五趣。「那落迦」,翻作苦器,翻作恶者,就是造罪的人,到那个地方受苦的是叫那落迦。

「傍生」,我们旧的翻译,翻作畜生;新的翻译,玄奘大师翻作「傍生」。「傍生」这个意思在《大毗婆沙论》上的解释,说它那个身形是傍,不像人顶天立地的这种形相;当然,畜生里面也有会立起来的,也是有。它那个身形是傍,所以他走路也是傍;他走路是傍,所以身形也是傍,所以名之为傍生,这是一个解释。第二个解释,这个「傍生」,遍于五趣众生:三恶道、地狱里头也是有;饿鬼的世界也是有;傍生世界也是有,那就人间、天上都是有畜生的,普遍到五趣,所以也叫做「傍」。这个「傍」,是流布、周遍的意思,这是第二个解释。第三个解释,立这个名字,是随人所想的去建立这个名字,你怎么想就怎么立这个名字,不必如意,你不必说一定是把它解释怎么样特别恰当,也不必那么执着,所以叫做「傍生」。这个「傍生」,另外有个意思,就是特别愚痴的意思。在五趣众生里面,他们是最暗钝、最迟钝而没有智慧,在五趣里面,这畜生趣是最没有智慧的、最愚痴的了,所以也叫「傍生」。

「饿鬼」,这个饿鬼趣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不是善恶的恶,是饥饿的饿。这个饥饿的意思,就是饮食有障碍,不能吃东西,不能吃,也是有障碍,你想要吃不可以。譬如说是这个饿鬼他没有饭吃、也没有水喝,他看见大江河里面有水,要去饮水,到那儿去就会有障碍。如果是有大力的鬼神,把他赶跑了,不准他来饮,这是个障碍。第二、看见是变成猛火了:看见是水,结果你去饮,它变成猛火了,就是有障碍、不能饮,这是由外面的障碍使令他饥饿。第二个原因是内里边有障碍,他的身体有障碍。他的这个嘴、口──要从口饮食,嘴像一根针似的,就是很细很细的,他不能吃东西,这东西没有辨法饮、没有办法吃,所以就是内里边有障碍,所以不能饮。第三个,没有障碍;但是也是很苦啊!他若一吃什么东西,一吃下去,就是身体变成火了、就燃烧,身体就变成火,这口喷猛火,从这嘴喷出猛火来,这是受这种苦。或者就是食人间的粪秽、这些不净的东西,吃这些东西,有的时候也是有障碍,还是吃不下,所以叫做「饿鬼」,这种若。本来若是我们人间的人,若多少天不吃饭、不饮水就死掉了;但是饿鬼不死,吃不到东西还不死,就是这个业力还是在维持下去,所以叫做「饿鬼」。

「人天」,人是怎么意思呢?人,在《大毗婆沙论》上解释,在五趣众生里边说,人是最能够长于思惟观察的,他要做什么事情之先,先筹划、先思惟、称量、观察,准备好了再开始行动,人是这样的,所以称之为「人」。这《大毗婆沙论》说是,就是劫初的时候有转轮圣王,他教导人这样子,所以名之为「人」,所以善于思惟观察的,这叫做「人」。另外一个意思:人在五趣众生里面,最高慢的就是人。人这个骄慢心是高过其他的众生,人是高慢心特别强大的,所以叫做人。第三个原因:人能够寂静其心,能把心的妄想都停下来、能改造自己。人有这种本事,能改造自己,这也是和其他的世界不同、其他的众生不同的地方。天上的人,你让他改变他的思想行为可是不容易;若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人,他就是得涅槃了,我还改什么呢?还改造什么呢?所以,你想改变他也是很难。欲界六天天上的人,欲界天的人欲乐太强,所以想要改变自己也很难;三恶道的众生太苦了,也没有办法改变。只有人,人能改变自己,只要有什么一个理智若强了,认为不满意现在的生活,他忽然能得到一个好消息,另外有一个好的境界,他就能改变自己去求,有这种本事。

在《阿含经》、或者《大毗婆沙论》也常提到的意思,这《成佛之道》也说到:『三事胜诸天』。有三样事:第一个就是勇猛,人是勇猛的。勇猛怎么讲呢?『未见果,而能修因』,这是勇猛。人家说:「做恶事要到三恶道去,做善能够到天堂里受福。」其实他也没有看见天堂、也没看见地狱,哎!他就能做,这是叫做勇猛的意思,人有这种本事。第二个是忆念,人就是有记忆力好,过去久远所做、久远所说,他能够很分明地记得住。记得住这件事很重要,这就是经验。过去的经验你能知道,你就会思惟观察,就增长智慧了,智慧是从这地方来的;如果经验是经验了,自己不会去观察思惟,就是白经验了,你就没有能得到教训。这第二个是忆念,忆念等于是一种智慧。第一个是勇猛,就是能力很强;第二个、忆念,就是智慧强。第三个、能修梵行,这也就在前勇猛里面含摄到这一个意思;但是,又为什么特别提出来呢?这是说他能相信佛法、修学圣道,他能栽培无漏的戒、定、慧的善根,人能做到这一点。说是『三事胜诸天』,所以名之为「人」,人能寂静其意,有这样的功德、有这样的优点,所以名之为「人」。

这个「天」,是光明的意思。他们身体能发出光明来,我们人间的人初劫初的时候,身体也是有光明;但是人堕落了,这光明没有了。诸天是身体有光明,所以名之为「天」。在五道众生里面,这个福报大,特别的殊胜,生活快乐,那么天是最好的、最强的。但是要论能够改造自己,能使令自己有进步,那人间还是好过天上的。因为天就是享受,想要进步还是不容易的,除非是在人间,已经信佛、修学佛法,善根栽培得很好,他若到天上去,还是有可能会用功修行,还是有可能。

所以叫做这个这世界成立了以后,「于中五趣可得,谓:那落迦、旁生、饿鬼、人、天、及四生可得」,还有这四种生命不同的、四种不同的生命可得。「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这是「标差别」,是有五趣的差别、有四生的差别。这个「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下面有解释。

「复有六种依持」,下面也有解释。

「复有十种时分」,时间有十种不同。「谓:时、年、月、半月、日、夜、剎那、怛剎那、腊缚、目呼剌多」,这一共是十种,有这十种不同。十种不同,在时间上最少的、最短促的,名之为「剎那」。极少,时间的极少的单位名之为「剎那」。「怛剎那」怎么讲呢?就是一百二十个剎那叫做「怛剎那」,这是《俱舍论》上这么解释。「腊缚」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六十个怛剎那名为一「腊缚」。三十个腊缚叫做「目呼剌多」。三十个目呼刺多呢?就是一昼夜。

那个「目呼刺多」,翻译个「须臾」,翻中国话是须臾。其他的「腊缚、怛剎那」不看见有翻译,我没看见。那么三十个须臾就是一昼夜,这就可以算出来这个时间了。二十四小时一昼夜,那么一个须臾是多少时间可以算出来了。这个一昼夜,夜就是十五个须臾,日也是十五个须臾,加起来,一昼夜就是三十个须臾。可是,有的时候昼长夜短;有的时候夜长昼短。但是,在《俱舍论》上、《大毗婆沙论》上说,最长──白天长也好、夜晚间长也好,最长不能超过十八个须臾;那么短就是十二个须臾。最长十八个须臾,最短十二个须臾。如果昼夜相等呢?就是十五个须臾。是这样,这是日。三十个须臾为一昼夜,就是一日;三十天是一个月;十五天就是半个月;十二个月就是一年。而前面第一个「时」是总说的,这都叫做「时」,这个「时」有这么多的分别。因为这十个时在后面没有解释,所以在这里说一说。

「复有七摄受事」,后面有解释。「有十种身资具」,也有解释。「复有十种受欲者」,这个「十种受欲者,此如《中阿笈摩》说」,「十种受欲」这一个名字,就是在《中阿含经》上面有解释。《中阿含经》上有解释,解释的那一段经说的很多,而这《披寻记》他给节略了,有说,你们有《披寻记》可以看。这个很有道理,我们要看一看,把它读一下。

 

《披寻记》六九页:

复有十种受欲者等者:《中阿笈摩行欲经》说:给孤独居士白佛言:世尊!世中为有几人行欲?世尊告曰:居士!世中凡有十人行欲。乃至广说。今约其义,以列十种。一、非法求财已。不自受用,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二、非法求财已,唯自受用,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事。三、非法求财已,能自受用,能供养他,亦能施与作福业事。四、法非法求财已,不自受用,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事。五、法非法求财已,能自受用,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事。六、法非法求财已,能自受用,能供养他,亦能施与作福业事。七、如法求财已,不自受用,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事。八、如法求财已,能自受用,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事。九、如法求财已,能自受用,能供养他亦能施与作福业事;然不了知出离而为受用。十、如法求财已,能自受用,能供养他,亦能施与作福业事;及能了知出离而为受用。是名十种受欲差别。

「给孤独居士」,这个「给孤独」,就是须达多长者。他「白佛言:世尊!世中为有几人行欲」?这个行欲的人有多少个人?就是类别,约类别说有多少个人。「世尊告曰:居士!」先招呼给孤独,说:「世中凡有十人行欲」,这个世界上行欲的有十类,乃至到广说,也就是包括了一切人。「今约其义,以列十种」,这个话就是韩清净说了,把它节要,就是列出来十种。

「一、非法求财已,不自受用,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事」,这是一类行欲的人。他是「非法求财」,就是不合法的求财,只要有利可图,就是要做这件事,不管道德、不道德这件事。他求到了财、拿到了财以后,他「不自受用」,他自己也不享受,还是很俭省、很节省的。也「不供养他」,你看《中阿含经》会知道:不供养父母、妻子、儿女、奴仆、给他工作的人,他不去帮助他们,叫「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事」,也不会在社会上做一点利益人的事情,他不,他也不做这个事,这真是所谓守财奴了。

「二、非法求财已」,第二种行欲的人,他是不讲道德,「非法求财已」。「唯自受用,不供养他」,就是自己受用,他也不供养父母、妻子都不管;他们苦恼,他不管。「亦不施与作福业事」,也不做。这一段和《中阿含经》说的有点不同,你们可以读这个《中阿含经》,《中阿含经》叫《行欲经》,这个经的名字叫《行欲经》。那一段文上是说:他唯自受用;但是也供养父母、妻子、儿女、这些给他工作的人,他也都照顾。但是「不施与作福业事」,这件事不做;在《中阿含经》是这么说的。而这上,大概是这个韩清净──我看他是有意的这样改变过的,不会说看不懂《中阿含经》,不是。他就是说:「非法求财已,唯自受用,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事」,也可能有这种人。

「三、非法求财已,能自受用」,也能供养父母、妻子、儿女这些,「亦能施与作福业事」,这是第三种。这个非法求财,有这么三种的情况不同。

「四、法非法求财已」,第四种:这个人他求财的时候,有时候合法的方法发财了;有的时候不合法的,反正这两种的行为他都有。「不自受用,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事」,这是第一种。

「五、法非法求财已,能自受用,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事」,这是第二种。

「六、法非法求财已,能自受用,能供养他,亦能施与作福业事」,这第三种。前边那个「非法求财已」也三种;这个「法非法求财」又这么三种。

「七、如法求财已」,这是第七个,也就是第三类,他是讲道德的、如法的发财;不合法的事情,虽然能发财,不做,我不做!「如法求财已,不自受用,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事」,这是一种。

「八、如法求财已,能自受用,不供养他,亦不施与作福业事」,第二种。

「九、如法求财已,能自受用,能供养他,亦能施与作福业事」,这是第三种,这个是最好的。「然不了知出离而为受用」,这个人虽然是比前面几个都高明,好啊!但是他还有一样遗憾,他不知道出离生死,不知「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他不知道这件事。我吃了这个是要修学戒、定、慧,出离生死,这件事他不懂,他还是继续的迷迷糊糊的,还是贪、瞋、痴,「然不了知出离而为受用」。

「十、如法求财已,能自受用」,也「能供养他,亦能施与作福业事,及能了知出离而为受用」,这个是最第一的了、最高明的了。「是名十种受欲差别」。

 


{返回 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8)
下一篇: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 (10)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三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四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三十五 (9)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12)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 (3)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四十三 (5)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九 (4)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十一 (2)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016 袁州仰山慧寂禅师语录(明 圆信 郭凝之 编)[栏目:04 语录]
 如何转忍辱为力量?[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慈宗暮时课诵本[栏目:经典]
 直指俱生心为法身[栏目:竹庆本乐仁波切]
 修行的三大纲要[栏目:广东六祖寺·大愿法师]
 超越苦痛——苦中之妙义(修学般舟三昧念佛法门)[栏目:净土宗文集]
 上师开示语[栏目:宝海上师]
 佛化家庭 三、五戒善法是建立佛化家庭的基石[栏目:佛化家庭文集]
 漫说《中阿含》(卷二十三)~E 五、水净梵志经[栏目:界定法师]
 《楞严大义》修道之八[栏目:达照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