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覆某僧有关净土解行书
 
{返回 宋智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895

覆某僧有关净土解行书

来书从《台》刊转来。言业重者,业由心造,业由心转,如向道之心恒在,趋净之念常明,何必以业为碍?心中有疑,成修道障,故必须一吐为快,尽释为妙也!

来书云:

末学刚出家近一年,浅涉佛法,深觉佛法难闻,善知识难遇,佛法难旧门。一年的出家生活在无量劫的修道历程讲,仅仅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点,虽此一点,却与大道恒不相离,只因未明心地,故转向外寻。因此,佛法原无浅深,逗机则妙;根机本无利钝,熏染则异。

所谓「佛法难闻」,确是真法、圆法、妙法实难闻也。《华严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不能解。」何况依文解义,人海算沙,岂有妙悟之一日?明眼之人堪称善知识,非纸上谈兵者,发心而圆解佛法,导人正行,且有体验者,如具慈悲利人之心,处处以德示现而引领初机人道,方可为依止之善知识。佛法要在心地上明,此始觉本明也,以智印心,以境了心,以行证心,此心者佛心、禅心、妙心也。来书云:

从前还能专修一种法门,後随著接触佛法面的扩展,反倒无所达成,更有被法缚之弊端,真是欲问无人,欲罢不能!今天恰好於《台州佛教》见到大作,隐约又挑动了念佛之心,故提笔向大德请教,敬请大德不吝指教。

开始修一法而入,乃是所知愚未除,烦恼障严重时之救命法宝,故只得暂时安心,根本未明故。後随学而解杂,启动了所知愚中的无明种子,未能解法融心,明理得旨,故反而不能安心於念佛之一门,此中根人有浅知而不如愚夫愚妇,更不如大智圆悟而头头是道,物物显真者,皆在心活而不老实也。由此可知,未遇明师,应知学佛方便,初则浏览通俗入门书籍以起信,次则发心读诵、礼忏以安心,再则择一教,如天台宗而深入研究,透彻之後,方始归入念佛法门,或禅宗参究,或密乘修持,皆随己意相应而修,再从修而悟明,由悟明而了烦恼习气,习染尽而证道,证道方起大妙用也。

来书云:

弟子念佛:王要依据《文殊说般若经》、《坐禅三昧经》(可惜此二经请了多处,一直无缘拜读)中的经文。看过三十多本净土大德之经论,深觉多处疑 问,故弟子念佛不求生於西,而以佛号来摄妄念。

既依此二经,却未拜读全文,大错也!净土古德应机说法,对病施药,如不明所指,唯比较其论而疑其不一,质其不融,又大错也!

现代人学佛法,一是未深入原文,未深解而深思,为今後一切见解之大过之源。二是唯以凡夫比较的眼光来看大德的文字佛法,是未见祖师之悲心所在,大智之本,於是形成了诸多的分别执取之见心,乱评师语,产生修道上的大障碍,一疑存心,足见一事无成。三是念佛修净土者,却不发心求生西方,如此念佛毫无信愿的动力,并无陀佛的净缘,更无圣众护法的助力,如何能成?如果仅作摄心方便,则反是百万法门的一种,而整个次第、方法、经验等,全未得传,何能得禅定而开正慧?即使摄心入定,亦不一定能开正慧、生净土也!

来书云:

弟子以前读过一些大乘重要经典,并又得喜禅示,故妄自妄解佛法而妄修瞎练(也实苦於无处请教,真是福德浅薄,周围有《大藏经》,却无缘翻阅,出去参学又身无分文,实是报应,业障深重),这下问题来了!

所学大乘经典,如能圆解而销归自性而为道上的增上缘。禅宗若无明师指示向上之路,反成狂妄与豁达空的殃祸,尤其对於净土法门的正行,造成破坏性更烈。因此妄自作解,自相矛盾,对立观法,分别取舍,乃是修道人苦恼的根源。

所谓福薄,关键在发心不大,心量不广,忍苦不够,静心不正,还有见他人之过,不满现状等因素,凡此,一切皆成逆缘矣!来书接著问了十三个问题,逐一答覆如下:


问(一)、佛号确实可伏妄摄念,但弟子发现念与不念并无差别,念其他名号也无差别,只有在妄念连续而失去佛号时才知佛号作用,故在人能觉妄时,也不想念佛号,并且弟子用「空」来觉妄,似乎比佛号摄心效果更好,何故?一切本空,故当下狂心顿歇。这就失去念佛号动力,常行无心无愿之行,岂不更好对治烦恼,用佛号伏妄反无「空」慧产生!

如果在念与不念并无差别时,说明已经伏妄,可以就此深入念佛正定与正智的工夫,到打成一片时,智慧从内而发。念其他名号有差别而你并不了知,如信心、愿力、缘份、意乐、境界、声量等都有不同。因为你只重视自心中的妄念,又被其所缚,故竟未在静心中发现其差别性。归入性体的净明湛寂是本体无差别智,通过一切差别缘起而不住著是起用的妙差别智,於中便知方便运用。

当你「妄念相续失去佛号时,才知佛号作用」。说明念佛名号正可断妄而证真。能觉妄的觉也是念佛,只是不念名号之佛声,而念佛性之觉照,一表一裏,同是念佛的作用,只有到了能念所念,或能觉所觉脱落时,方才见到本来所具的弥陀性海。

用「空」来觉妄与用「念」来摄心,一用事相工夫,一用理智起照,当然空智对於明理者而言,力量更大,因为是内心自觉的流露,而不是外在的强加也。如能离开两头,空不住空,有不著有,当空觉去妄,歇下狂心之际,不妨了了分明地念佛名号,此时空性起用,悲智不二,事理圆融,正是净土妙门也!

如果失去念佛的动力,足见最初的因地即不在净土上,而偏於空理。若常行无心无愿,恐落偏空消极之自了汉也,而且此所谓无心无愿,并非真无心、真无愿也,何故?如真达无心之境则内如枯木,外显威严,一切运作悉从无心中妙机变化,如真达无愿之境,则大愿普被,随缘而发,救度众生,不著彼我。

有烦恼知见,所以著在对治;烦恼性空,何用「空」来对治?不修而修,不洽而洽,无论明眼宗师、念佛信众,皆可从中体现佛性真旨矣。

 

问(二)、弟子前几天佛号已能在白天基本上念下去,但忽然发现,在念佛过程中如果出现了四禅八定等其他禅定或三昧,是继续念佛还是去修三昧,如果不去修,智慧又怎么会开呢?何况各人善根不同,证入方便也一定会不同,诸法现前又怎么现前呢?

念佛不起禅定知见,不求开悟,只是念佛,更无异心。如是任运而去,真念到能所脱落时,自然心佛不二,全体显现,智慧进发,一切功德不求而自至也。解经义乃是有漏解慧,为方便入门之向导,启发信心之良机,不可人行之後,仍执知解,反成分别取舍。此知识分子或阅经论而不明旨者,造成用功时的最大障碍,反而不如老太婆之一心念佛。诸法现前,即无生妙心之顿现,非禅定境界与诸义理意象。当行人念到念极情亡之际,心境两空,寂照不二,实相本心,自斯顿契。

 

问(三)、为何到西方之後还要修小乘三十七道品等法呢?

念佛人到西方後,仍未成佛,故还须进修道品,圆满福慧,究竟成就。西方是大乘之境界绝无小乘,回小向大之声闻、缘觉徒有其名,而实为菩萨也。三十七道品,大小乘通法,小乘见狭心小而用之则偏局,大乘圆见心大而用之则圆满。故西方生者,皆学大乘之道品也。


问(四)、既然修行(我出家的目的降伏烦恼)是降伏烦恼,烦恼如能用「空」、「无愿」等法降伏,那念佛号则失去意义,反增妄心之余,长期处於摄伏烦恼状态下,是否是在修行?「一切唯心造,皆是现识显现,本是虚妄不实,或者皆为因缘和合」,如此思惟而能伏烦恼,是否是在修行?

「空」、「无愿」适合某些人降伏烦恼,却不能普遍地适合一切人;念佛可以适合一切人,却不定都能人念佛三昧。关键在於发心的程度,引导的理论,实际的体验等因素来决定。念佛之初是妄心净行,毕竟契入真心,故非一直处於摄妄,因妄心被佛号所转,妄即成真实。如「空」心有执,此执亦妄。摄妄为了断惑,断惑在於开智,开智在於明心。明佛与心交彻而不二,故无修不修。

唯心之理,识现之虚,因缘之事,能知而不迷,了而不染,照而不住,觉而性 净,则正是真修行,念佛之真实要旨亦归於此。但为不明理者暗入,已明理者即可事理不二,所谓「般若与净土不二」,「全事即理,全理即事」,无二无别。


问(五)、弟子已能做到醒来就念佛(那怕还在床上未动),现已经退失,何故?就是不明白执持佛号不舍能生慧道理在何处?且一天甚么书都不想再读,但如按某些大德之话,执持佛号一直到往生,那显然不能利人,或者不证到实相之前一直无慧,无慧即无方便,即於当今现实环境难以专一修持下去?(给人闭关或专修之条件实是不多,这也许是末法共案吧)。

醒来即念佛,是念佛初步得力的表现,说明在无意识中亦能自然念佛。如深入下去必得事一心不乱之正定,藉定而显智,必得惑断证真,则理一心不乱至。理至必开慧,故不必外求文字也。

但念佛名号乃方法,信解乃发心与正见,愿乃动力,缺一不可。念佛之人,一边用功,一边还应熏习佛法,开发智慧观照之力。因此,对修行有利的书应当有选择地阅读,对大德的开示应虚心地去对照运用。而个别的现象因智力的关系,却不能多学,否则对不同的见解无判断力故,反乱其念佛之净心,使原来功行退失,你退失睡醒的工夫,也即是例证。

未证实相前,只有解慧而无证慧。故有漏且无方便,不但难自利更难以利人,故不如放下一切,一心念佛,到山穷水尽时,自然妙智大开。净土法门是异方便,贵在专精与恒久,只要一直念下去,并随缘度日,方便利人,就路还家,定日臻圆妙,而道力渐成,故并不需闭关专修,如个别有条件且有明师指导,方可入关克期取证也。


问(六)、1、事实上一个念佛人如果无条件入定,则始终难以自利利他,真实情况也是:念佛之人如果仅是读《净土五经》,在当今现状一般人无机缘生西,那怕工夫成片,也是无甚么方便,烦恼层层,何故一个人真正用功修行时才真正知道修行之无上之难,佛法之真正难於明了。何况还处於粗重烦恼嬉笑之中的人呢(这些人虽未忧无苦,只是未现前而已,整日在争名夺利,闲谈是非,只是堪忍苦而已,今天写这些又己离道太速,出轮回希望又少了一些)?因自己无方便,处处问法不但得不到利,反增双方业障,更加深弃佛号而修其他大乘佛法之念头。

真念佛人,放下攀缘心,决志向西,厌欣具足,必得挥定现前,不但禅定现前,诸佛也放光现瑞,授手垂慈,消无始业,成无量德也。利他自利,全在念佛心中圆具。

谁规定仅读五经?净土有广义——华严等一切佛法皆是;有狭义——西方净土是。有理——法界净性皆是:有事,十方皆有。故有见其知识有限而不令广阅者,指以五经;如识见广大,圆心普照,则无一法而非净土之法也。工夫成片,烦恼必已伏,随力用之增上,智慧之照彻,烦恼必层层脱落,故只此方便,更不令其他方便也。

因为你被分别心所盖,只见烦恼假相,不知如来藏德之妙用,凡夫心念佛即入佛性之德,何烦恼而不断耶?

而不认真念佛而逐境生心,趣外奔逸者,此又当别论,不能怪净土法门之不妙,乃众生发心不切,亦佛门弘传不力、指引不正,致使世人虽信归三宝而不明修行。见此,应当发心,速开智慧方便,利乐众生,使出自心之轮回而证本具之大道也。

问法应虚怀而具礼,虔诚而真心,始有入法之资,否则诤论是非之心必起,又造业矣。

弃念佛号而修大乘,岂非与自己结怨乎?一切佛法皆念佛法门也,舍此逐彼,皆圆解未开之故。

2:愚自认为凡能对治烦恼之法,能当下伏住烦恼之法即是契机之法。佛经是佛之知见,按佛说之法指导生活就应该是在修行,不知对否?

伏断烦恼确是对机,但应有一贯的方向,有一行的三昧,不可朝三暮四,否则忙乱於法门,颠倒於事相,仅得暂时之好景,未为久行之根本也。佛经是佛之知见没错,但须真悟佛语而成心行之智,解方便而行正道,方可称为佛之知见,何其难也!世人多有依文解义为佛之知见,结果错谬知见,鲠在心中,使生活行持皆成悖论。

3:现在既然有智慧(佛法、文字)现前,又为何一定要等到定中得意呢?更何况定中得慧,无大乘经典印证指导,也不是真实之慧(我不知一些净土行人为何如此说:「我甚么含都不必看了,一句佛号就是了」「定中自会一切明白」,但弟子看经之後,却发现并非如此,一切外道有各种禅定,却得不到佛法,《观无量寿经》中明确写著定中所得之佛法与修多罗不合,则为妄想,可是一些古今大德却随便把自己之话作为定论,净土大德之话之相互矛盾多处,以至使人无所迹徙,经言又擅改动,删节到处出现,譬如上海书局出版的《涅槃经》南本,竟有近三十处之多疑误!人呀!自己害自己,根本无人知道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即硬要如此大肆宣扬,真不知用心何在?真正通佛法之大德,所说这法绝不会相互抵触,弟子因贪而多读经论,以致造成今日之法缚,唉!摇摇头,出去玩一会)。

文字非真智慧,定中在无念心中显现的空明净觉,才是真智慧,此智能断惑而照性,明显万法,一心无碍。故经云:「心识澄精,了了分明。」是为真智慧。定中开慧必须印证方无误,否则有些人只有意解的影子,浮滑的文字习性,作诗作偈,自以为有智慧,皆不符合也。

看书不等於有智慧,像你愈看问题愈多,就是没智慧,如真有看书的智慧,正可透过文字而解决一切疑难,消尽一切迷惑,对一切万法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於自心安然人道,毫无里碍。因此,看书要善巧,无善巧,不如不看。佛法也不在文字的多少,而看领悟程度与见地的正确与否。有人一句偈即可成道,有人学了五十年却不明佛法是何物,於此必须注意也。

若无正见,定中所显皆非智慧,外道是如此,念佛人也是如此。《观经》所言可为学道的标准。大德之言要看对谁而说,方便之言,无定规则,矛盾相抵,正可圆理事而通达。

经书的疑误乃翻译过程所造成,属於历史原因,不必苛责。可取其意而悟其 理,不可诽薄古人也。不但善导大师是弥陀化身,如你一心念佛,净念相继,也是弥陀之化身,岂但是化身,如能解行相应,三昧现前,亲证弥陀本性,则当下即全体与弥陀不二,何可再分别耶?佛法正是在对立矛盾中显出大智慧,真俗二谛,性相空有,皆矛盾也,此乃佛法之无上圆妙大智正於是中全体显露,只是学人不了,偏执一方,误解全体,造成矛盾的心理。可见能说矛盾佛法而无定法可说者,方是大智慧人也。


问(七):1:不看经一门深入,开始倒还清净,但到一定时候,如不读大乘,简直处处行不通,这实是令人伤心之事。毕竟大根器之人极少极少,方始真信末法亿万人修行,罕一得道之真实不虚。而大乘之经论,a、难懂,翻译之障碍;b、疑误太多;c、大德解释差别太大,这实是增加了行人正信难度,信不坚固,责难修下去,如持名念佛到念而无念(过去念、念不分,造成许多误解,弟子倒觉许多大德讲经说法都仅站在自己境界、立场诠释佛法,如此之法於四海皆准,实是令人难以深信),无念而念,即是入实相,既然都是修实相,那修其他法门入实相岂不也可?特别如果能契行者之机,又为何一定要念佛呢?

有些人有明师直接指引,不读也罢,如自行无善友,则是应研读大乘,使信解而行正。故经称能不由解而信净土者,乃善根福德深厚之人也。末法修行,得道确难,而得佛法利益而安心人法,而转妄向真,而後世增上,而往生西方者,确实大有人在。其中部分大根器人,亦可开悟而见佛性,或因修法而证三昧。大乘经论须有人讲授方能圆解,所述三点,本不成问题。一、难懂则可择一、二经入门,如《维摩诘经》、《楞严经》等;二、疑误则取其中正;三、解不同则合机即用,不合暂置也。此三皆因信心不足,无人引导所造成。

实相不属修证,本具本然也,念佛入与他法人皆同。唯有大众机缘在念佛,弥陀大愿普与此方有缘故,所以念佛法门得以普传,但如西藏行於密乘,欧美兴於禅与密,其他如天台止观,心中心密法,皆可入实相也。

念佛贵自办肯心,不劳人劝,谁又勉强叫你念佛了?有些现代大德过於慈悲,认为禅、密不合机宜,唯有念佛得出生死,此不明众生机缘,不了佛法精义也。提倡念佛以普摄,随方指引而利人,法岂有一定哉?

2:更何况《无量寿经》经义深奥难懂,并非仅重一句佛号,全经似乎对大乘经义已广涉,只是不详,现代行人却大力宣扬仅一句佛号能万能?我真无法明白理由何在?故现止住未念了,理未明,又怎能深行?特别是古今净土大德,他们自己既然不能从佛号中获益智慧,又为甚么强调後人仅一句佛号呢?如果他们不是通晓三藏之後才深信念佛,他们还能说法吗?特别是净土一些人宣扬老太太、老爷爷几年就往生,这实是经不起推敲之语,更何况大德之话本身差别太大,而中国环境在变,贪、嗔、痴三毒未变,法又岂会变得截然相反呢?

《无量寿经》是大乘法义中的部分,亦未全摄圆融妙谛,特就净土有门而论大乘行持。有人提倡佛号万能,此乃过头之论也。佛号是念佛中的一种方法,却非万能,如无大乘正见与正发心,无大心量行大法,则佛号有作冥钱用的、有作祈福消灾用的。可见圆融地弘扬佛法是极其困难,高则低不就,低则高不愿,太圆则近乎玄,太方则类乎执,故说法难矣!

古德通过闭关修持,以其经验知道证道艰难,故而以其所学所修的体悟来领解_净土法门,又以净法的简单直捷来指导时人用功,则不知省却後人多少冤枉路,而後人不明其方便度人之旨,反而自以为聪明,又去走古人走的古法,因福德智慧不如古人,则能走通者又有几人?如此还不如一边熏修、一边念佛。从念佛心中宛具一切佛法,使博而归约,从远而行近,使即生得大利益而临终往生。

大德话语之差别,一由个人的体悟不同,二由众生因缘有异,故从不同角度而发论说之机。如有不对你机的,大可放下不管,也不必持批评意见,反增负担与障碍。尘境与三毒,全由心显,了心则无尘可染,了境则三毒何施?真念佛人,西方目前,生死不计於怀,何来如此多的事端与想法?当你透过相反的法,才知相成正在其中包含著。


问(八)、念佛能得清净心,其他法门有的似乎更适合当代修清净心,那为甚么一定要弃佛法而去持名念佛呢?弟子深觉,其他大乘经典。如果不存在,那么净上也一定无法存在下去,《无量寿经》中许多内容需要其他经典解释,当今修行无方便(初级),实是极易退心,增加烦恼。

大乘佛法显净土,净土真境证成大乘佛法,念佛无二,清净心亦无二也。因此,佛法者,净土之佛法,净土者,佛法之净土。故弃佛法而论念佛,大错也,斥净土而论学佛者,更大错也。无大乘经论则初心难入,此众生界缘起不同,故佛门弘扬宜随机倡导,不可偏局,反增疑谤。


问(九)、一切无常,为何西方常呢?假如有人伪造「他方某世界,五欲常住,持XX号几日一心不乱可到……」这又怎么破呢?

西方即无常而常,此方即常而无常,相有生灭,性无变迁,此西方圣贤之心智;性常不动而妄见迁流,此娑婆凡夫之妄见。

弥陀之後有观音接住而示现成道,岂非无常耶?

西方净土佛愿力所证成,岂世人伪造可比?妄立法门,一则毫无加持;二则本无事实;三则引入歧途,则罪堕恶道。

一切佛法由佛果证中所流出,自无虚妄,故应诚信敬重,非同儿戏也。_


问(十)、一切唯心造,皆是妄想颠倒执著,知幻即离,又怎么生起利他行呢?「一切唯心造」不等於「皆是妄想颠倒」。心净则净缘起而成四圣果;心染则染缘起而有六凡,六凡之位可谓妄想颠倒,非指一切也。「知幻即离」是破执,离执而心体清净,心净而能起妙慧,由妙慧而通过诸种方便,故正可於此生起利他妙行。反之,如实有众生可度,则被众生烦恼假相所束缚,自心迷在其中,又何可利生无碍呢?

 

问(十一)、只念佛一概不管,怎么度人?怎么有方便呢?由於强执佛号不断,反会产生无穷烦恼,还不如歇佛号伏粗重烦恼(譬如干会计活时)?

对力量不足之人,先应教其放下,於一切不管时,一心念佛,必得感应道交,而後才有度人方便。执持名号,资神安稳,轻安自在,何来无穷烦恼?唯有人追数执法,反乱其心,则乃数者过,非念佛咎也。

干活如无佛智仍是世法的转移心态,事去则凡心又动,故不彻底,念佛则虽未得道,则佛心常在,自有殊胜利益,久久在不知不觉中,而相应契入。

 

问(十二)、诚信佛号,一切全由阿弥陀佛作主,与一切由自己作主(般若)是否效果一样?

弥陀乃自心之弥陀,当行人诚心念佛时,於自心中即显此佛之慈悲威德也。故谓万德洪名,功德无量,并非由心外阿弥陀佛作主,因为心无外也。如果心外有般若之见在,仍作不了主。其实般若即念佛,自心即弥陀,作得作不得主,全在明与不明,真不真也。

 

问(十三)、外缘环境使人入不了定,则始终无法证入佛法,这能解脱往生吗(只修念佛法门,而不修其他大乘法门)?

外缘是次要的,内心则是根本,如嫌外境太差而修不成功,乃是不明修行之所以。而不入定,不证佛法,是难以往生,因散心无主,临终易被业障,因此,在一切时处,安心念佛,不向外缘,一心摄持,持久而转,由转而定、而空、而慧也。

来书云:

唉!问题太多,我也厌倦问下去了,许多事当面请教最好,弟子深深体会到善知识的重要,故生起出去参学之心,但又去那裏呢?曾经去过一些庙(未出家之前),我慢太重而得不到丝毫法益,但另一方面,发现许多法师说法也仅老调重谈,实是谈人谈己一虽说不见他人之遇,但怎知别人善指导佛法呢),弟子深觉善知识必定是过来人,绝非口头上人,在禅定方面尤为重要,现发现净土也是如此,别人一答就是「笔直念下去,莫管它」,那么临死如来现前也不去,仍念下去罗?不修不知道,真修才知业力不可思议,净上法门艰难不可思议!一般根基之人往生实是极难(当今大德七日一心不乱标准往生),弟子更是愚陋,生死心不切,还在著重於伏当前烦恼,尽量少妄想而已,未起生西之心,而寄希望於临终念佛生西方(如果念念知无,则必会求生西方,可无法强求)。

把一切问题扔进大海,不见法师之过,培养自己之福慧,发心求善知识教授。业由心造,乃思想影子,跳出囿禁,返本还源。因此,不要认为艰难不可思议,此乃不明净土法门之所以然也。伏烦恼不错,如欲少妄想则错,因妄想不可得也,不住妄想境,了然念佛心,即是。不可寄希望於临终,目前最为重要,一念净心即一莲种子,日日向上,时时相继,临终方能自在而往也。来书云:

弟子想找一个专修净土道场,能不上早晚课,不做杂事,一心专修净土道场,唉!弟子窃以为生死事大,出家人以了生死、证法、弘法为宗旨,又岂在庙宇、佛事、种植上作文章呢?当今几乎每个寺庙都不缺衣食住,却仍去务农种植,实是食古不化,弊病太多,而收效实微,早晚课,_对於净土专修佛号之人;更无多大必要,能摄心念之人也被迫同修,实是共业,真是佛法中的八股,真是大德何在啊?

办事、传道、修行本是一贯的,如未得力则先可专修而成自利,却不能反对其他有益之事务。早晚课是寺庙大众化修持,可摄心合众,不可废也,如个人不宜此课,可入塔院或住心清净处专修。

来书云:

道场安僧为第一,居士供养目的想必也望有人证法、弘法,可僧不能安,也只说明主持大德修持不能服人,佛法不住於道场,把生死大事做为末事、枝叶,弟子实是迷茫、伤心、长叹,不知何日不忧生死?

佛门中事,差别极大,不可一概而论,凡事出必有因,人有素质不同,境有优劣之别。心能转物,随意自在,又何必叹息耶?

来书云:

大德!《坛经》中一个偈子:「腾腾不修善,兀兀不造恶,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一又,“一切处不起分别、憎爱、成败、好坏之心,常行直心”,这种修法,对於善事,是应分别去做(做过即忘),还是回念不做不悔呢?去做,善事实非真实善事,反倒助长别人习气,入更深邪道,并且自己也坠入一次轮回。不做,则无方便,且更令他人生嗔,又是造业,心平静地去做是否对呢?随缘总不能随恶缘吧?不分别一念清净而不去做合於《金刚经》,弟子有时不去做(究其原因,太多事件已不合於佛法,故想真正行佛法,使之圆满倒是难之又难,佛陀尚不能随顺提婆逢多,何况我这凡夫)。

关於善恶之行,有五层:

一、转恶行善,此人天行,能心平静者入界内定内禅定之基。

二、空其善恶而均不为,此二乘行,即无漏无为是也。

三、断其善恶见而广行善法以利人,不随恶缘而化转,此为菩萨初心之行。

四、善恶均不住,而能权现善恶之行,以接机济物,广度有缘。提婆即示恶之菩萨也,此乃深位证法身之菩萨。

五、如六祖所示,乃佛心妙行,善恶不拘,任运自在。一切痕迹皆不可得,何有善恶之行哉!

由空而明,由觉而照,个中消息,全由心悟。如有一见在心,则是非纷然矣!念佛三昧可阅「净土十要」中《念佛三昧宝王论》,即知其义。

如欲发心参学,应遍历各方丛林,目击心观,自有明白之一日。

 


{返回 宋智明居士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宗的几个关键问题
下一篇: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法门的真意趣
 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人在病中的修持
 永嘉大师证道歌讲要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晨语 扬佛下化之力第十六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三章 古德有关净土观法的开示..
 禅修与养道
 禅观入门 九、禅的诗偈与要诀 秋雨闲语
 香风谷禅语 下编
 圆觉经直讲 第六章 蒙山透关 普眼法界
 六妙门修证全书
 佛教净土法要 第三卷 回归之路 走向生命的真实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戒律学 第七章 受戒贤的类别——在家戒 第四节 八戒[栏目:佛教戒律学]
 佛乐的种类与形式[栏目:佛教与音乐]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二七二集[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三集]
 为什么现在业并不能产生这一世的结生心?[栏目:玛欣德尊者答疑]
 编序[栏目:摄大乘论·白话文]
 八宗概要 第六章 真言宗[栏目:周叔迦居士]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三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集]
 性缘问题之申论 一、作法与无作法[栏目:智谕法师]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大乘正宗分第三[栏目:慧律法师]
 净宗与其他宗派成功的人数比例如何?[栏目:净土念佛·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