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心经》别说
 
{返回 妙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32

《心经》别说

    以后谈佛法,要避免一个心理,那就是尽量用现代语言去解释佛法。为什么呢?学佛的工夫在于静观,听法需要静观,说法也需要静观。只要彼此间都在静静地观照,文字中的精义是可以意会的,但却未必能够言诠。所以不要刻意地去追求表达的通俗化,保持静观的状态更重要。保持静观的状态,不要理会别人的插话。
    《心经》是般若部的精华。般若部判在五时第四时,是教导菩萨法的。因此,《心经》一开始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蜜多时,照见——”。
     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菩萨行深般若波蜜多时,必然会涉及到两件事,一是行菩萨道,二是于四摄六度中“云何降伏其心”。
     因此,《心经》中“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一句是总相。是声闻菩萨“应住”以及“降伏自心”的必修课程。这句是《心经》的总纲。后面的经文,是摄理观入于事行,也就是在实践中如何“行深般若波罗蜜多”。
    比如:“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一句,就是如何于五蕴身心中修行般若理观。“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一句,就是如何用般若理观净六根、对六尘而不染,于根尘识妙用中得解脱。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一句,是如何于缘觉十二因缘法中破立自在。
    菩萨度化凡情,必然契理契机,立一切法,用一切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明色,乃至生缘老死”,是菩萨如法安立十二因缘(立法自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菩萨行深般若,于建立万法中,如法荡尽法执(破法自在)。破立之中,尽显菩萨慈悲智慧。立一切法方便接众,是“慈悲”;破一切执,自离法爱,是“智慧”。
    “无苦集灭道”一句,是菩萨如何于声闻四谛法中破立自在。苦集灭道,是声闻法,遇声闻根性,必以声闻法而度之。故而需要建立声闻法以化他。“无苦集灭道”是自离法爱的自行观照工夫。
    “无智亦无得”一句,是于菩萨日常运用的智德断德中,自离法爱的工夫。智德是菩萨智慧,断德是菩萨解脱;菩萨要上求下化,终日离不开智断二法。可以说是终日运用,不可暂离。但是“无智亦无得”呢,也就是要求在终日运用中,不能沾染的观照工夫。
    《心经》从“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开始,是结论部分。从如来因(菩萨)、如来果(三世诸佛)两个端点来说,依般若波罗蜜多,行深般若是过现未来诸佛成就的必经之路。
    要知道。观自在菩萨就是观世音菩萨。这位菩萨化他度人时叫观世音。以佛法自受用时,就叫观自在。因此,佛法有两个层面,一个是自受用,一个是他受用。《心经》里,称观自在菩萨。可见,是从佛法的自受用角度来说的。
     既是菩萨行深般若,那必然也会方便说法啦。说什么法呢?一会儿说声闻法,一会儿说缘觉法,一会儿说菩萨法,一会儿也可以说世间法。观自在菩萨嘛,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啊。所以,会说很多很多法的。那么,既然要“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自己该怎么内观,才可以得大自在,不为所说各种法所影响呢?那就是要行深般若。

 


{返回 妙心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关于冤魂索债的解释
下一篇:杂譬喻之三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五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五
 关于冤魂索债的解释
 关于净土五经
 大话《观无量寿佛经》之三
 《四十二章经》达世如幻章撷要简解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十一
 《莲宗宝鉴》译注 卷一之七
 《莲宗宝鉴》译注 卷二之六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论三世因果的殊胜 (印顺法师)[栏目:因果原理]
 漫说《长阿含》(卷十八)~C 二、世记经·郁单越品[栏目:界定法师]
 原谅别人,就是释放自己[栏目:法藏法师]
 续·我的佛教观 二 佛典的汉译[栏目:池田大作]
 安身、安心、安家、安业 安心-在于生活的少欲知足[栏目:法鼓山智慧随身书·生活实用]
 人生也可以很简单[栏目:邹相美文]
 二心对立[栏目:六祖坛经说什么]
 大乘起信论述解[栏目:净元法师]
 回光返照[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无常就是这个世界的客观规律。”那为什么还要去修呢?[栏目:索达吉堪布·问答释疑]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