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观经》及《观经四帖疏》要点(下)(释明灯集述)
 
{返回 净土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03

《观经》及《观经四帖疏》要点(下)

庐山东林寺祖庭  释明灯集述

(全文9600字)

5、牢记水火二河白道喻,以便守护往生信心

又白一切往生人等,今更为行者说一譬喻,守护信心,以防外邪异见之难。何者是也。譬如有人,欲向西行百千之里。然于中路乃有二河。一是火河在南,二是水河在北。二河各阔百步,各深无底,南北无边。正水火中间,有一白道,可阔四五寸许。此道从东岸至西岸,亦长百步。其水波浪交过湿道,其火焰亦来烧道。水火相交,常无休息。此人既至空旷迥处,更无人民。多有群贼恶兽,见此人单独,竞来欲杀。此人怖死,直走向西。忽然见此大河,即自念言,此河南北不见边畔,中间现一白道,极是狭小。二岸相去虽近,何由可行。今日定死不疑。正欲倒回,群贼恶兽渐渐来逼。正欲南北避走,恶兽毒虫竞来向相。正欲向西寻道而去,复恐堕此水火二河。当时惶怖,不复可言。即自思念,我今回亦死,住亦死,去亦死。一种不免死者。我宁寻此道向前而去。既有此道,必应可度。作此念时,东岸忽闻人劝声,仁者,但决定寻此道行,必无死难。若住,即死。又西岸上有人唤言,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总不畏堕于水火之难。此人既闻此遣彼唤,即自正当身心,决定寻道直进,不生疑怯退心。或行一分二分,东岸群贼等唤言,仁者回来,此道险恶不得过,必死不疑。我等总无恶心相向。此人虽闻唤声,亦不回顾,一心直进念道而行。须臾即到西岸,永离诸难。善友相见,庆乐无已。此是喻也。次合喻者。言东岸者,即喻此娑婆之火宅也。言西岸者,即喻极乐宝国也。言群贼恶兽诈亲者,即喻众生六根六识六尘五阴四大也。言无人空迥泽者,即喻常随恶友,不值真善知识也。言水火二河者,即喻众生贪爱如水,瞋憎如火也。言中间白道四五寸者,即喻众生贪瞋烦恼中,能生清净愿往生心也。乃由贪瞋强故,即喻如水火。善心微故,喻如白道。又水波常湿道者,即喻爱心常起,能染污善心也。又火焰常烧道者,即喻瞋嫌之心,能烧功德之法财也。言人行道上直向西者,即喻回诸行业直向西方也。言东岸闻人声劝遣寻道直西进者,即喻释迦已灭,后人不见,犹有教法可寻,故喻之如声也。言或行一分二分群贼等唤回者,即喻别解别行恶见人等,妄说见解迭相惑乱,及自造罪退失也。言西岸上有人唤者,即喻弥陀愿意也。言须臾到西岸善友相见喜者,即喻众生久沉生死,旷劫轮回,迷倒自缠,无由解脱。仰蒙释迦发遣,指向西方。又藉弥陀悲心招唤。今信顺二尊之意,不顾水火二河,念念无遗,乘彼愿力之道,舍命已后,得生彼国,与佛相见,庆喜何极也。

善导大师先论证了九品往生行人都是凡夫,后以“水火二河白道喻”启示我们不必害怕贪欲之水、嗔恚之火凶猛泛滥成河,只要信愿念佛,一心一意求生极乐,在白道上迈出第一步,就能够迈出第二步,也就能迈完一百步而到达彼岸,真信切愿念佛就必生极乐!

6、判定「要门」与「弘愿门」

娑婆化主,因其请故,即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其「要门」者:即此《观经》定散二门是也。定即息虑以凝心,散即废恶以修善;回斯二行,求愿往生。言「弘愿」者:如《大经》说:「一切善恶凡夫得生者,莫不皆乘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要门」是指《观经》之中十三观之定善及三福九品之散善,所谓「定散二门」,修此功德回向,以求往生。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行,尽在此要门之内。「弘愿门」是指《无量寿经》之中阿弥陀佛摄受众生的三愿,即第十八、十九、二十愿。

7、判定《观经》宗旨

今此《观经》:即以「观佛三昧」为宗;亦以「念佛三昧」为宗。

这叫作「一经两宗」。然而「观佛」是自力难行之道,既非弥陀的心愿,也非释尊本怀,更非十方衆生所能;而「念佛」是他力易行之道,是释尊本怀,也是十方衆生所能。因此《观经》之〈流通分〉释尊不付嘱要门之法,而付嘱念佛之法:

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善导大师体悟弥陀、释迦二佛的心意而解释说: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8、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观经》:若有众生愿生彼国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何等为三。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国。

《观经四帖疏》:经云,一者至诚心。至者真。诚者实。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救头燃者,总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何以故。正由彼阿弥陀佛因中行菩萨行时,乃至一念一刹那三业所修,乃是真实心中作。凡所施为趣求,亦皆真实。

又真实有二种。一者自利真实。二者利他真实。言自利真实者,复有二种。一者真实心中制舍自他诸恶及秽国等。行住坐卧,想彼一切菩萨制舍诸恶,我亦如是也。二者真实心中勤修自他凡圣等善。真实心中口业赞叹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口业毁厌三界六道等自他依正二报苦恶之事。亦赞叹一切众生三业所为善。若非善业者,敬而远之,亦不随喜也。又真实心中身业合掌礼敬四事等供养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身业轻慢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又真实心中意业思想观察忆念彼阿弥陀佛及依正二报,如现目前。又真实心中意业轻贱厌舍此生死三界等自他依正二报。不善三业,必须真实心中舍。又若起善三业者,必须真实心中作。不简内外明暗,皆须真实。故名至诚心。

二者深心。言深心者,即是深信之心也。亦有二种。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又决定深信释迦佛说此观经三福九品定散二善,证赞彼佛依正二报,使人欣慕。又决定深信弥陀经中十方恒沙诸佛证劝一切凡夫决定得生。又深信者,仰愿一切行者等,一心唯信佛语,不顾身命,决定依行。佛遣舍者即舍,佛遣行者即行,佛遣去处即去。是名随顺佛教,是名随顺佛意,是名随顺佛愿,是名真佛弟子。

又一切行者,但能依此经深信行者,必不误众生也。何以故。佛是满足大悲人故,实语故。除佛已还,智行未满,在其学地,犹有正习二障未除,果愿未圆。此等凡圣,纵使测量诸佛教意,未能决了。虽有平章,要须请佛证为定也。若称佛意,即印可言,如是如是。若不可佛意者,即言汝等所说,是义不如是。不印者,即同无记无利无益之语。佛印可者,即随顺佛之正教。  若佛所有言说,即是正教正义正行正解正业正智。若多若少,总不问菩萨人天等,定其是非也。若佛所说,即是了教。菩萨等说,尽名不了教也。应知。是故今时仰劝一切有缘往生人等,唯可深信佛语,专注奉行。不可信用菩萨等不相应教,以为疑碍,抱惑自迷,废失往生之大益也。又深心深信者,决定建立自心,顺教修行,永除疑错。不为一切别解别行异学异见异执之所退失倾动也。

9、《观经》心要

心要之一:

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这符合《无量寿经》所宣阿弥陀佛在因地的誓言:「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我当哀愍,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心要之二: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此义在善导大师著作《往生礼赞》的前序也讲到:「深心」即是「真实信心」:

信知自身是具足烦恼凡夫,善根薄少,流转三界,不出火宅。今信知弥陀本弘誓愿;及称名号,下至十声一声等,定得往生;乃至一念无有疑心,故名深心。

是故龙树菩萨言:「以信方便,易行疾至。」若信而无行,即非真信;若能专行,则信自在其中。

一念无疑的二种深信是往生的正因,不论定善,不论散善,不论逆恶,十方所有一切众生,往生在此信心,信「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一念亦得往生」。若发起此信之当时即已临终,来不及口称念佛,乃至一念无有疑心,则当下往生极乐;若寿命延长之间,则尽形寿称名念佛。这全是仰仗法藏比丘发出四十八大愿后,经历了无央数劫积功累德的修行,不仅成就了极乐世界,同时也成就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个万德洪名,名具万德。故使信愿念佛就能“乘彼愿力定得往生”。

善导大师于此《疏》显明《观经》最终目的在于引导一切众生,专称弥陀名号,往生极乐净土。所谓:

开示长劫之苦因,悟入永生之乐果。(玄义分、序题门)

托佛愿以作强缘,致使五乘齐入。(玄义分、和会门)

这也是十方三世诸佛出世的本怀,正所谓: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玄义分、和会门)

10、判定净土法门的「正行」与「杂行」

大师在此说明「行」有二种,一是「正行」,二是「杂行」。此就往生净土之行而言,以向于西方净土的弥陀之行业谓之「正行」;与此相对的,以此土入圣的圣道万行回转趣向于往生净土谓之「杂行」。

「正行」有五种,所谓「五正行」,即是「读、观、礼、称、赞」,如次:

读诵正行:一心读诵净土三经。

观想正行:一心观察思惟净土依正庄严。

礼拜正行:一心礼拜阿弥陀佛。

称名正行:一心称念弥陀名号。

赞供正行:一心赞叹供养阿弥陀佛。

判定净土法门的「正定业」与「助业」:

此五正行又分为「正定业」与「助业」二种,也就是前三后一是助业,第四之称名是正定业,大师如是说: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

大师又说:自余诸善,悉名杂行。也就是五正行之外的所有修行都名之为「杂行」。杂行是与正行相对而言的,因此约之可说有「五种杂行」,推广之则有无量杂行;无量杂行也叫作「诸善万行」。

读诵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读诵净土三经以外的经典。

观想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观想极乐净土以外的依正庄严。

礼拜杂行:为往生极乐而礼拜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称名杂行:为往生极乐而称念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名号及咒语。

赞供杂行:为往生极乐而赞叹供养弥陀以外的诸佛菩萨。

大师说:

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

若修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

此「往生行相」既有「正杂二行」,便有「二行得失」,其得失有五种,如左:

「正行五得」:与弥陀亲、近、无间、不用回向、纯。

「杂行五失」:与弥陀疏、远、有间、必用回向、杂。

大师于《往生礼赞》言:

弥陀身色如金山  相好光明照十方

唯有念佛蒙光摄  当知本愿最为强

又于《般舟赞》言:

相好弥多八万四  一一光明照十方

不为余缘光普照  唯觅念佛往生人

修杂行者难于往生的道理,大师于《法事赞》卷下言:

极乐无为涅槃界  随缘杂善恐难生

故使如来选要法  教念弥陀专复专

「念弥陀专复专」即是「正定业」,亦即大师所说的:

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莫要执着自力,要随顺佛愿,乘托佛力。

详研《观经》内容,并考量其说时因缘,便知《观经》有「从假入真」之「施、开、废」三义,所谓施、开、废即是:

为实施权(为莲故花)——定散二善

开权显实(花开莲现)——定散中说念佛

废权立实(花落莲成)——流通分废定散,立念佛

「定散」中说念佛之文:

定善中「第九观」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定善中「第十二观」言:「无量寿佛,化身无数,与观世音,及大势至,常来至此行人之所。」

散善中「下品上生」言:「智者复教,合掌叉手,称南无阿弥陀佛。」

又言:「化佛赞言:善男子!以汝称佛名故,诸罪消灭,我来迎汝。」

散善中「下品中生」言:「善知识广赞彼佛光明神力,闻已即生。」

散善中「下品下生」言:「应称南无阿弥陀佛。」

〈流通分〉废定散立念佛之文:

〈流通分〉言:「若念佛者,当知此人,则是人中芬陀利花。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为其胜友;当坐道场,生诸佛家。」

又言:「佛告阿难: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

〈流通分〉之文,释尊不言「观无量寿佛身」之十三种「定观」,而言「持无量寿佛名」,付瞩「称名念佛」,以此明知释尊之意,目的不在定散二善,而是以定散二善引导圣道门之行人归入净土门,故最后独举《大经》第十八愿所言「乃至十念」之称名念佛(亦即「持无量寿佛名」),是故善导大师解释此文,并作《观经》及一代教法之总结论而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亦可知凡《观经》中所说「观想」之利益,亦皆在称名念佛之中,是故善导大师解释「第九观」所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摄取不舍」之益,即是「称名念佛」之益,亦即以「念佛」即是「称名念佛」;除了上面所言「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外,其文尚多,如《观经疏》释「第九真身观」之「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摄取不舍」的经文而言:

问曰:备修众行,但能回向,皆得往生;何以佛光普照,唯摄念佛者,有何意也?

答曰:此有三义:

(一)明亲缘:众生起行,口常称佛,佛即闻之;身常礼敬佛,佛即见之;心常念佛,佛即知之。众生忆念佛者,佛亦忆念众生。彼此三业不相舍离,故名亲缘也。

(二)明近缘:众生愿见佛,佛即应念,现在目前,故名近缘也。

(三)明增上缘:众生称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终时,佛与圣众,自来迎接,诸邪业系,无能碍者。故名增上缘也。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较也。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十方恒沙诸佛证诚不虚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此例非一也。

以上可知:释尊于〈流通分〉所言之「持无量寿佛名」,及善导大师所释之「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之文,不只是整部《观经》的结论,也是一代佛法的总结论。故《法事赞》卷上云:「人天善恶,皆得往生;到彼无殊,齐同不退。」《观念法门》云:敬白一切往生人等:若闻此语,即应声悲雨泪,连劫累劫,粉身碎骨,报谢佛恩。

 


{返回 净土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读懂阿弥陀佛佛心佛愿佛德佛力的伟大(释明灯集述)
下一篇:《观经》及《观经四帖疏》要点(上)(释明灯集述)
 从《观无量寿经疏》论吉藏的净土思想(戒光)
 「念佛三昧」行法初探(释果化)
 净心与净土(净界法师)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选读讲记(净界法师)
 善导念佛思想的基本内涵(谢路军)
 《阿弥陀经》宗要 信愿持名(黄念祖居士著)
 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王公伟)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讲记(净界法师)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净界法师)
 论净土信仰的价值导向作用(贝叶堂)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人间佛教的蓝图(上)[栏目:星云法师]
 什么是心?[栏目:雪漠]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七)[栏目:宽运法师]
 环保 道德 利益 佛教[栏目:佛教与环保]
 布施与回报(常静)[栏目:布施]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