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学诚法师:让社会因宗教而更和谐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15

学诚法师:让社会因宗教而更和谐

作者:张建丽 雷永刚

2004年9月16日,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命题。自那以来,“和谐社会”成为了人们工作、生活中的高频词,成为社会各界探讨议论的焦点。

    学诚法师对构建和谐社会也有一番见解。他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动力,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去凝聚社会各阶层的有生力量,去协调社会各群体的利益关系,去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他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吸收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共同构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伟大殿堂。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把作为人类道德文化母体的宗教文明纳入其中,这对全国一亿多的宗教信徒来讲,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宗教本身在人类生活中以其独特的方式发挥着某种普泛的“原始道德”的功能,无论是历史的向度还是社会文化功能的特性,抑或是两者本身的精神本性,宗教与道德都具有文化孪生的特征。
宗教圣化道德理念

从一般宗教的构成要素来看,任何一种健全的宗教体系,都包含着强烈的道德理念或道德要素。宗教本身也是人们内在道德情感需要的一种表现,用宗教道德去“圣化”宗教徒的世俗道德,用宗教道德去提升宗教徒的道德境界。如佛教提倡“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道德准则,构筑了一整套完整严密的道德体系;基督教以“爱”为核心构筑了完备系统的道德体系;伊斯兰教、道教也不例外。这些宗教道德对教徒的道德素养的培育有著不可估量的价值,同时指引教徒们以高尚的宗教道德和宗教情操去融入社会、奉献社会、服务社会,去积极促进宗教与社会的适应。

    社会的和谐与美好,是人类的本能需求。因为每一个人都希望离开痛苦,得到安乐,这是人类的永恒追求。而生存的社会环境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人们的苦乐,只有和谐社会才有可能带给众生真正的安乐。

实现社会和谐的基础,首先是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各个族群、各个行业之间的和谐。对于实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儒家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佛教《本生经》里说:“生命是同一的,痛苦的根源都一样,谁也不会用自己的一只手伤害另一只手,那样他自己会感到痛苦。”任何一个伟大的宗教都具有这些教导人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平等对待、理解宽容、慈悲博爱的伟大教喻。

佛风熏沐释妄导善

学诚法师说,中国儒家奉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所追求的理想,是“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佛教提倡行菩萨道,造就“十善社会”,最终成就圆满的佛国净土。这些都与我们国家今天所倡导的和谐社会有著极相符顺的旨趣。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目的,就是为了拯救人类的痛苦和迷茫,引导众生了知生命的真相、苦乐的真谛,以及解脱痛苦、得到快乐的方法,给人民以和平、安乐、幸福和智能。

学诚法师指出,佛教传入中国后,渐渐与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华夏文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时起,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大德追随佛陀的脚步,追求佛法的真谛,用生命实践佛菩萨舍己为人、慈悲济世、大公无私的精神。而更广大的社会民众,从平民百姓到王宫贵族,都受到佛教思想的熏染,接受佛教的价值观,由此影响统治阶级趋向政治清明,并维系民风的纯朴善良。整个社会推崇高尚的价值理念,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志士仁人。

学诚法师如数家珍地提起历史上许许多多的高僧大德,他们的宗教追求和实践,对国家、社会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例如:
高僧大德流泽社会

玄奘大师不远万里远赴印度取经,促进了两国文化的沟通、传播与交流。他翻译经典,弘扬佛法,对当时唐朝社会的安定、繁荣和文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鉴真大师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把佛法传播到日本,同时携去的还有唐朝的文化、艺术、建筑、医药、科技,大大地促进了整个日本社会的进步,被视为日本文化的大恩人。

学诚法师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不断得到全面正确的贯彻落实,佛教有利于社会发展与进步的积极因素不断得到发扬,佛教的社会作用也不断发生积极的变化,佛教事业的发展与兴旺,圆融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佛教自身的弘法利生和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以及进行对外友好交往与海外联谊等,都已经并且将继续为国家的和谐安定繁荣,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佛法架通心灵桥梁

谈到佛教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具体作用时,学诚说,佛教寺院在其中发挥著重要的作用。因为寺院既是广大信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可以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让人们领略和体验寺院的古朴、安宁与祥和,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身心得到纾缓调节。寺院也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人们在这里可以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了解认识佛教,领受古圣先贤的智能启迪,让心灵得到滋润,化解开内心的矛盾和痛苦。作为管理寺院、住持佛法的出家僧众,应让这些正面积极的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这本身即是创造人们心灵的和善、社会的和谐。

佛教广大四众弟子的教育、引导、帮助,是佛教界最重要的工作。首先是僧侣人才的培养。透过大量的经典学习,以及持续长久的宗教生活实践,将寺院内的僧众培养成为有智能、有慈悲心的优秀教职人员。其次,对在家佛教信众的教育是僧团要做的、弘法利生的主要工作。教育在家信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佛陀的教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用“五戒十善”作为自己的行为规范。在家佛教徒由内在的信仰而启发良善的行为,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是在营造和谐与美好的氛围。

净化个人惠及社会

另外,佛教传统节日举办的各种法会亦不断地向社会大众发放出积极的信息。如放生法会,教育和引导人们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保护环境,让人与自然相互和谐,让有情的生命世界相互和谐;在佛菩萨的纪念日举办的各类法会,引导、教育佛教四众弟子,并且影响所有来参加法会的人,共同在生命的深层次上认识自我和他人、社会的关系,学习佛陀的慈悲与智能,净化烦恼,提升心灵,进而在现实生活中实践“与人为善”的原则。有了和善的心灵,才会有和美的人生,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

学诚法师在采访接近尾声时,向记者特别重申说,“中国的广大佛教信徒一直关心社会、关心民生、同时关注自身建设、关注宗教情操和宗教道德的培养,积极回应时代所提出的重大课题,并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构筑‘人间佛教’的共同目标,不懈努力 。”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关于经济危机中的佛教作用
下一篇:佛教与现代性
 唯识观的意义
 在现代重构文殊智慧
 佛法——构建和谐世界的生命向导
 朝鲜研究八万大藏经
 佛教僧团的世代交替与传承
 菩提心与大乘佛教的建设——佛、菩萨所有法门的施设全是为了建立菩提心..
 现代社会的众缘和合
 Good Governance for a Good Society..
 以竞合理论诠释六和敬
 三大语系和谐融合弘法利生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密宗法义精要 一、人身难得 3、思维喻义[栏目:密宗法义精要]
 凡有心者 皆堪作佛(印光法师)[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圆觉经白话解一 因地如何发心[栏目:圆觉经白话解]
 从《罗怙罗经》来看佛法的教学[栏目:林崇安教授]
 无著~绝句[栏目:禅诗三百首]
 慈悲济世服务社会是佛教修行的目标(法隆法师)[栏目:佛教与慈善]
 礼念弥陀道场忏法卷第六(王子成)[栏目:宋元居士名家文集]
 《金刚经》释义 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栏目:法界法师]
 救命饮食 第七章 糖尿病[栏目:中国健康调查报告·救命饮食]
 118.离北京赴长安 Leaving Peking and heading toward Chang..[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