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台湾南传佛教的发展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904

台湾南传佛教的发展

释明法(RATANA)

于清康熙年间,佛教传入台湾,大约有三百余年的历史。如《台湾的佛教与佛寺》 ,台湾佛教史的时代,能区分五时期;

    一、荷兰时期(从1624至1661)
    二、郑氏时期(从1661至1683)
    三、满清时期(从1683至1895)
    四、日本时期(从1895至1945)
    五、中华民国时期(从1945至目前)

    在台湾社会上,能见有民间信仰之不同的宗教。目前在台湾,固然有道教、佛教、基督教,但民间信仰、如拜祖先、拜神等为主。虽然如此,数多年来,在台湾社会上,信佛之人数越来越多。于中华民国时期,台湾佛教包含有流传于亚洲各地的三大系佛教,就是汉传、藏传与南传佛教,如目前之情况下,此三系之中,汉传佛教之势力是最大的。本文旨在探讨台湾南传佛教的发展,甚至研究一个属于斯里兰卡系统之南传佛教道场。

    一、南传佛教义略说

    于公元前六世纪,希达多太子在北印度迦耶(Gayā)小村觉悟了,在菩提树下,进入三昧,享受了止息烦恼与解脱乐,而度过四十九天后,释迦牟尼佛开始宏法利生,为了度化五比丘,世尊从菩提伽耶(Buddhagayā)到波罗奈斯(Benares)去。在波罗奈斯鹿野苑,佛陀对五比丘众说离苦、乐两极端的“中道”与苦、集、灭、道“四圣谛”则转动*轮。从此以后,在人间出现了佛、法、僧三宝。

    原始佛教
    佛说必离苦、乐极端法,四圣谛法,八正道后,五行者中,桥陈如行者(Kondañña)首先悟入正法,成为释迦牟尼佛第一位弟子,其它四人亦次第悟道,成为佛弟子。其后,佛陀更说《无我经》(anatta lakkhana sutta) ,则“五蕴无我”的教法,五人皆证得阿罗汉果。后来波罗奈斯长者、子耶舍(yasakulautta)与五十四位朋友来信佛而出家,如此次第增加僧团之人数,当时释尊以此比丘众(五十九位阿罗汉弟子)来开始宏法利生。
 
    从此到佛入灭,四十五年所说的教说为原始佛法,分布在中印度的地区。四圣谛,八正道,无我观念,十二因缘法,五根、五境是非我,无常,苦等为基本的教法。释尊入灭三个月后,在王舍成集合五百阿罗汉弟子,结集释尊一代教法,就成为后来经藏、律藏。一般认为,为了容易记忆这些法律于是将重要的教说整理成简要短文被称修多罗(sutta)或诗句(ghāthā)而传承下来。 第一结集后,世尊之教法被整理成“经藏 ”,律整理成“律藏 ”。我们今日所利用的经藏(sutta)、律藏(vinaya),以巴利语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柬埔寨。从北印度传到中国之佛经被汉译,称为“阿含经 ”(Āgama),有四种阿含经;长阿含经 、中阿含经、杂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律藏汉译本有五种 ;属于法藏部的“四分律”、说一切有部的“十诵律”、化地部的“五分律”、大众部的“摩词僧祇律”与“根本说一切有部律”。

    部派佛教

    佛灭一百年左右,佛教出家僧团分裂主要两部,就“大众部”(Mahāsangika)与“上座部”(Theravāda)。之后此两部又各自发生内部分裂而成为十八部,依其分支,教法的传持亦转移到部派教团其后佛教被称为“部派佛教”(Nikāya Buddhism)。

    自从古代碑文上,亦可知道有多少部派。当时,在南、北印度的有些国王、王妃、富翁、长者布施土地给僧团,许多碑文记载他们的布施的事。 从这些记载获知,当时有二十个以上的部派教团。

    南传佛教

    如前所述,原始佛教僧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中,上坐部是南传佛教,巴利文为Theravāda(Thera+vāda),“Thera"”就长老比丘众,“vāda”就所说。关于法和戒律的理解与诠释,因此僧团分两部,当时,长老比丘众之意见,僧侣中大部分人数是不接受的,此人数多的部分被称“大众部”,其长老比丘众部分被称“上座部”。

    阿育王时代,佛教是非常兴盛的,全国各地流传,因为,佛弟子布教时,以用当地语言来讲经。当时,北印度梵文是大部分人数懂的语言,因此,往北部去的比丘众以梵文来讲经,往南印度去弘扬佛法之比丘众以巴利语来讲经,巴利语是中印度西南的卑地写(Vedisa, Bhilsa)地区的古代方言。 从北印度经中央亚细亚而传到中国的佛教被称为“北传佛教”,从南方传出去的佛教被称为“南传佛教”。目前,南传佛教在东南亚国家;泰国、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流传。

    泰国、缅甸与斯里兰卡佛教

    泰国:泰国人原始信仰属于萨满教性质的精灵崇拜,到了素可台王国,它又接受了存在于六到十一世纪的堕罗钵底上座部佛教影响。八、九世纪之交,传来大乘佛教,十一世纪,印度教及佛教密教进来了,从国家北区蒲甘传来斯里兰卡的僧伽罗(Singhala)佛教。

    素可台王朝(1275-1317),拉玛甘享特别鼓励佛教,当时,邀请马来半岛上的斯里兰卡僧人到素可台传法,当时,当地僧人来向斯里兰卡僧人求学受戒,之后国内成立了僧伽罗佛教僧团派。

    从十六世纪,泰国受到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的殖民主义。1932年以来,各部宪法原则上承认宗教信仰自由,但是规定上坐部佛教为国教,国王必须是佛教徒,每个男子一生中必须出家一次。佛教徒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全国寺院二万五千多,佛塔在十万座以上。国王、政府支持佛教,老百姓供养僧团食衣药座等的日用品。

    缅甸:传说;阿育王时代受到佛教,历史记载说;1044年,阿奴律陀蒲甘王朝统一缅甸,他听从来自孟人国家直通的上座部阿罗汉的劝告,决定废止泛滥成灾的阿利教,恢复和发展上座部佛教。阿奴律陀王将得来的三十部三藏由孟文译成缅甸文,又派人去斯里兰卡求回斯里兰卡三藏。

    从十八世纪开始,缅甸佛教僧团就僧服穿着是全衣还是袒肩的问题,“袒肩派”与“全衣派”都声称自己的行仪符合正统戒律,到了孟云王时,宣布全衣派合法才告结束。

    十六世纪以来,缅甸也先后经受了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的殖民主义。1689年,基督教进来缅甸,1885年,被英国人的殖民地,佛教徒反对外来文化、政治、宗教。二十世纪初,民族主义在东方觉醒,缅甸僧人积极地投入政治争斗。1948年缅甸独立后,政治实行佛教社会主义政策,对佛教复兴运动给予政治和经济的支持。1954-1956年,由国家出面奉行了南传佛教的地六次结集,有七个国家,2500位比丘参加了。1961年八月,宣布佛教为国教。

    佛教和缅甸人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在家佛教徒,必须归依三宝而受五戒,必接受出家法师念诵护咒经。男子长到七、八岁,都要到寺院中过一段出家生活。缅甸佛教徒还特别重视种种期的佛教行事,每月有四天持八关斋戒的布萨日,夏安居结束有灯节,庆祝佛诞节(卫塞迦日),祭拜佛塔等等的活动。

    目前,缅甸的佛教出家团体经过多次分合,主要有三派;善法派、瑞琴派与门派。全国寺院二万多,佛教徒占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

    斯里兰卡:关于斯里兰卡佛教史,需要参观的数据,都记载在《大史》与《岛史》书中。阿育王时代,佛教进入斯里兰卡。那个时候,斯里兰卡的国王和阿育王是未见的朋友,每年都互相送交礼物,佛教亦如此受到的礼物,阿育王特别派他自己的已出家儿子、摩喜陀(Mahinda)阿罗汉到斯里兰卡弘扬佛法。

    从七世纪到十一世纪斯里兰卡佛教一直是大乘密教的天下,大寺、无畏寺为主要的中心,传统上座佛教已是气息奄奄。1055-1113年,维阇耶跋护王(Vijayabhāu),派使往缅甸去,邀请上座部长老,重建僧团,传说这些长老比丘将巴利文三藏再译为斯里兰卡文。

    从十六世纪开始,斯里兰卡受到西方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基督教西方的文化,严重影响佛教的发展,他们以欧洲基督教为正统,排挤佛教僧团,破坏佛塔、寺院。1948年斯里兰卡独立了,佛教为国教,总统、首相必须佛教徒。

    佛教对斯里兰卡人的生活影响非常大,主要民族是僧伽罗,因此国家有另外称呼"僧伽罗岛"(Sinhaladeepa)。斯里兰卡的文化就佛教,斯里兰卡佛教就国家的文化。在佛教家庭出生的人都一定是佛教徒,四、五岁以上的男女小孩,每星期日必要到寺院去学佛,每月满月布萨日,每家庭的人必要去寺院参加种种佛行事。今天的斯里兰卡有百分七十五的人口是佛教徒,有僧侣近二万九千左右。

    二、台湾佛教徒与南传系统之因缘

    大约1960年代,泰国、缅甸、柬埔寨、印度、斯里兰卡的出家法师开始来到台湾,参加国际开会,或禅修活动,或大学演讲等。为来之旨。在1965年《佛陀启示》作者、罗睺罗长老曾经来过台湾演讲。

    于1966年,在斯里兰卡首度科伦坡,创办了“世界佛教僧伽会”,世界各国的长老比丘众皆去参加,释白圣代表台湾。于1981年4月,释白圣与释悟一办理“世界佛教僧伽会”之第三大会议,当时,许多南传比丘众来到台湾。

    自古今来,入境本岛者必须面对之问题有语言、食物、气候等之适应。汉传系统之佛学院与道场里的规矩和出家生活方式等,与一般社会上的文化习惯。

    三、南传佛教在台湾的传播重点

    南传佛教系统的法师们,在台湾传播重点,是教义与修持方法的弘扬,并不是道场的建立。为了避免流浪生活上之问题,有些法师众会租屋或与俗士供住,而一边修行戒定慧自度,一边弘扬原始释教度他。引导佛徒之方法上的重点为理论和修行的方式。

    理论

    早期入境台湾的南传外国法师,以弘法利生为主旨。主要的工作或活动为对在家居士开示,或教导巴利文、梵文,办禅修活动,讲经(巴利尼柯耶),翻译巴利经典与当代南传长老比丘众的传记或修持法。

    南传佛教在台湾的传播重点,是教义与修持方法的弘扬,非道场的建立。大约在1970年代,台湾书商开始印制日译本的《南传大藏经》,若干入门性质的南传佛教典籍也逐渐流传于坊间。1980年后,南传佛教开始流传于台湾佛教徒之间。

    从国外来的南传佛教的法师众会在国内会教书,进入台湾一般的佛学院,而教他们巴利语言、以巴利语来写的原始佛教经典、佛学英文等。其佛学院亦欢迎他们进来教南传系统的教法,因为,目前台湾传统的佛学院已开放了,发愿学无量之法门,甚至为了那到国际学位之文品,在本岛上,有些佛学院与海外佛教大学、研究所合作而办国际化的佛学教育。本来佛学院课程内容仅属于汉传大乘佛教系统,但是目前在台湾佛学院里头可以学习亚洲各地的三大系佛教。

    修行

    南传修持法为静坐、止观(大体以四念处法门为主),台湾佛教徒中,对禅修有兴趣者,跟其法师门学习。1990年代之后,泰国阿迦曼尊者的修行经历,佛使比丘与阿姜查禅者的教法进入台湾一般社会,徒众慢慢了解南传系统之大义。在缅甸学习南传系统“毗婆舍那”禅的印度人、葛印卡来到台湾办的“十日禅”,以及缅甸著名的禅修者马哈希、乌巴庆、帕奥等人的教导、修持法,都在台湾佛教界渐渐开始流传。

    四、结语

    于1895年,日本开始统治台湾,到1945年。这五十年来,台湾受到日本影响非常大,代代相传,形成了日据时代汉传佛教在台湾的传播网,它们在各地区的影响力,到1990年代的今天,仍然隐约可见。

    1945年台湾光复后,在台湾佛教界中,本来被日本化的台湾佛教,慢慢变成当地的汉传佛教化。1960年左右,南传系统之佛教开始进来台湾,大约在1980年之后,藏传佛教的法师进入台湾。1987年解严时代,台湾开放了欢迎全世界人进来台湾。

    目前,新加坡是多种文化的(Multi Cultural)、多种宗教(Multi Religious)的国家,以当代台湾的宗教社会来看的话,可以说,台湾也是多种宗教的国家。站在佛教所场,亦可说,多种佛教的国家,因为,目前在台湾有汉传大乘佛教,藏传佛教与南传佛教,何况在各宗派下,还有不同的团体。 

    南传佛教僧人进入台湾后,有些研究汉传佛教,有些拥有布教事业。无论谁进来台湾,先必要学习华语,配合当地文化习惯。若想要弘法利生而发展在台湾的话,必须了解整台湾佛教徒的想法,要求与希望,入境问俗,才能接近他们。这个时候,外国法师不能执取自己的生活习惯,文化系统和修行方式,必要入境随俗。

    调查中华民国原始佛法三摩地学会的理想与活动的目录时,能够理解如何南传系统的佛教会变台湾佛教系统化。目前,“人间佛教”为台湾佛教社会主流,而且离开传统的修行方式,而创造新的修行方法,例如:当义工支持社会,吃素食,放生而消除业障,无论发或非菩提心,帮助众生,支持三宝,亦算他 修菩萨道等的修行方法。三摩地学会也如此现代台湾化了。

    有些活动跟南传佛教系统无关,不过,三摩地学会还是会去办。依汉语经典,修菩萨道者为“具足自利利他大愿,求大菩提,利有情”,因此自利、利他和自觉觉人为大乘精神。虽然强帝玛法师没有发菩提心,但是他还是会社会上利人。一方面可说,他也在修行人间佛教,另一方面可说,他入境随俗。一般说,对修“功德”,持“道德”行为无法挂一个固定的标签,如修汉传功德,修南传功德,持佛教道德行为,持道教道德行为等,因为功德就功德,道德就道德。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国际交流本怀
下一篇:宇宙万物互相贯通
 心灵环保与社会和谐
 以竞合理论诠释六和敬
 信念与皈依
 学识修为、以戒为师与构建和谐社会
 佛教与企业——企业经营的菩萨道
 韩国佛教的社会福祉理念与实践
 五台山普寿寺学修模式介绍
 佛教徒要重视宗派和谐
 多重视野中的佛教与科学
 大藏经的整理保护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欢喜无量 共沐佛恩──药师诞如来圣开示(农历九月三十日)[栏目:宽运法师]
 The Buddha: Dispenser of Happiness[栏目:S.N. Goenka]
 从少做起 三股绳[栏目:阿姜李·达摩达罗]
 试论佛教教育中的独立人格培养(林国良)[栏目:佛教与教育]
 慈航大师全集 菩提心影(四)杂俎篇 二四、我理想中的文化[栏目:慈航法师]
 请师父慈悲介绍乌巴库尊者。[栏目:海涛法师·佛学问答]
 世人纷扰为利,我自宽心自持[栏目:心似莲花开]
 邪淫受贿现世报应及忏悔[栏目:邪淫恶报感应录]
 女众弟子如何以正确的心态依止上师[栏目:太桥旦曾堪布]
 修行上的唯物[栏目:传灯法语·乘宗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