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环保从简朴生活做起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338

环保从简朴生活做起

李志夫

一、引言

    法鼓山圣严法师常说:“我们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太多”。如何实践他这句话,个人认为,我们的社会应恢复简朴生活。

    二、简朴生活之范畴:

   按社会文化分类大概可分为三种:

    宗教人士之简朴:放弃俗世生活,不婚聚、守戒、不荤食、不积私蓄。能这样过生活的宗教人士“需要的自然不多”;除了皈依宗教生活,“想要的也不会多”。可见宗教团体最合乎简朴、环保生活。

    学术界的简朴:所谓“学海无涯”,学术、教育、文化人士、穷极一生,醉心其学术、教育、文化事业,既无经济实力,也无闲暇时间,更无兴趣声色犬马。奢侈享乐不但会造成浪费,更是浪费时间,这是一介学者们最难付出之代价。

    慈善家之简朴:慈善家有富裕人家、也有检拾破烂、乃至行乞赤贫的人士做慈善事业的事例不鲜。虽然贫富有别,可能悬殊很大,但却有同一慈悲心。佛教称“同体慈,同体悲”;孔子称“推已及人”,又说“攻自厚,而薄责于人”,这就是慈善家简朴的风范。

    创业家之简朴:各行各业白手起家的成功人士,无不是经过 艰苦卓绝、胼手抵足、奋斗而成的。 创业的大事业家,即使已成功了,但仍终生不渝地过着简朴生活。虽然人之常情“由俭入奢易”;但创业家们简朴一生,正是他们的创业精神。

     三、简朴生活之介定:通常所称之“俭朴”比笔者所提之“简朴”尚要严格一些,因为“节俭简朴”,尚待克己工夫:而“简朴”乃是一般正常生活,只要不奢侈、浪费,即是简朴,是十分人性的生活。

     例如天主教之耶稣教士要求守贫、守贞;佛教之守戒;儒家孔子要求“食勿求饱居勿求安”可说都是“俭朴生活”,因为这须要他律与自律:笔者所提之“简朴生活”只有自律,没有他律;全凭个人的道德情操,与事业精神。至于社会上一介寒士与社会边缘人虽然也是过着“俭朴”或“简朴”生活,那只是没有生计不得不过着贫苦日子,当然不能算是“俭朴”或“简朴”生活之列。
 四、简朴生活的贡献:至少有节约能源,减少浪费,培养情操,增进财富四种功能。

     (一) 节约能源:我们所提是“简朴生活”并非“俭朴生活”,前已提及,俭朴的要求可能不容易作为普世价值,很少有人能做到;但简朴生活没有繁文缛节,是单纯朴实的平民生活,以满足“需要”而已。现代社会、个人、家庭之衣、食、 住三者为家庭基本需求;而行的需要已是国家的责任,由政府规划执行;而人们消费浪费最多的恐是在娱乐、旅行上。因为这些消耗经费、能源最多,其次则是个人、家庭的消耗,节省能源是人民与政府共同责任,才能达成简朴生活的目标。

     (二)减少浪费:节省能源,相对即是减少浪费;但这并不是说节省能源即绝对可以减少浪费。如节约不适当就可能会影响健康。影响健康之节约本身就是浪费。反而成为无效的节约或负面节约,这也算是一种浪费。亦如我们买回一些便利又用不到的货品,虽是节约实际就是浪费。

     (三)培养情操:无论是自律或他律都是一种情操之表现,情操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简单地说:这是一种自觉的道德规范。有受道德规范的人,就会从简朴生活中表现出来。儒家之“诚于中、形于外”;“民吾同胞,物吾予也”就是天人合一之情操,也是环保最高的境界。

     (四)增加财富:俗语说:“大富靠命运,小富靠勤俭”。也有由小富积累变成大富之可能。王永庆先生是从经营米店起家的大企业家。事实上,创业有成的各行各业人物都是靠勤劳简朴而斩露头角,成为社会各界的领导人物。

     五、小结:圣严法师曾提倡自然、礼仪、心灵三大环保,在20年前台湾之中国哲学学会曾召开一次学术会议,提倡清贫生活,早已结集成书,笔者认为简朴生活易知易行,小则可提升个人情操,次则可改善社会风气;终则可维护地球环保。心灵环保是一切环保之动力;简朴生活是一切环保的起点。


{返回 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论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的心灵环保-和谐世界众缘和合
下一篇:佛教与环境保护
 人间佛教与在家修行
 从三增上学探讨当代佛教僧团的发展与挑战
 佛教与心灵环保-从心开始
 星云大师宗派融和想与实践
 “众缘和合”,平息“金融海啸”
 佛教与企业——企业经营的菩萨道
 仏教——平和の実现に向け
 当今佛学的时代使命
 和谐世界 从口开始
 《赵城藏》电子化意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打坐时注意忆佛,觉得比注意呼吸还能专心,可否用此方法来置心一处?[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觉者之言 第一道支 正见[栏目:三界智尊者]
 命运是怎么一回事[栏目:仁焕法师]
 素食生活的时尚逻辑[栏目:素食与健康]
 06-008修行功课[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6年]
 The Impermanence of Beauty[栏目:Dhammapada Stories]
 请问大师我们的真如本心,在几时变成阿赖耶识,为什么变成阿赖耶识?[栏目:妙祥法师·开示问答]
 信願念佛是往生净土的捷径[栏目:正如法师]
 七十空性论今诠 引文[栏目:赵跃辰居士]
 入菩萨行论 第二十四讲(第6品)[栏目:入菩萨行论讲记·雪歌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