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智慧,在哪里?
人为什么必须反思自己?在20世纪,科学技术确实有了巨大的发展,但是这种科学发展、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把自然环境跟人类自身的关系给模糊了,甚至颠倒了。一方面,人类要征服自然,一方面人类也增长了狂妄、傲慢、自满,增强了放纵欲望的暴力。最新的科学成就,固然解决了不少历史上的老问题,却也带来了不少新的条件下的新的问题。新的问题有时可能比老的问题更严重、更可怕。一千多年的历史古迹巴米扬石佛被炸毁,美国“911”事件震惊全球,由此而后一再出现的各种社会危机,反映了什么?物质丰富了,精神萎缩了,心灵荒漠化了,环境遭受了巨大的污染,心灵也同样遭受了可怕的污染。社会财富分配引发的诸多社会抗争,“我不想活了你也别想活”的种种伦常悲剧,可能让我们付出了更可怕的代价而不自知。现代人无法控制的沙士、禽流感、以至海啸、地震、干旱、洪水、沙尘暴、水污染、空气污染,其原因归根到底,是人类不能控制自己──不能控制自己的贪嗔痴,不能控制自己无限膨胀的欲望:侵凌、占有、强取、豪夺、赶尽杀绝、报复、泄愤,甚至连“同归于尽”也成了不择手段的欲望。对待上述种种社会不和谐──恶斗虐杀,害人害己、内耗内伤,我们能不反省自身、反思自己吗?人类必须作出心智的反思、道德的反思、文明的反思。
佛教本是佛陀的教化,是人类的生存智慧。佛法开启我们认识生命,了知生命,并且寻求生命的安顿与超越。它不是用占有、侵吞、夺取、向外部寻求的方法,它寻求的是自心,是自性的回归与净化。佛教的缘起论“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一方面点明了人的存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互依存的关系,另一方面也揭示了佛教伦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佛教伦理的巨大价值,就在引导人帮助人调适自心、转变自心、清净自心,从人的内在动力解决“人总是和自己过不去”的难题。只有人与自我的关系弄清了、解决了,人才能弄清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众生的关系,人与佛的关系。
佛教的慈悲观,佛教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归根到底,是关怀生命,生命关怀。由生命关怀,关怀生命,进到上承佛的解脱之道,下化法界有情众生,具体体现于四弘誓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成了佛教弟子的誓愿、誓言、份内之事,根本不需要花国家一分钱,分社会一分利,就能够养成互谅互让、互相关怀、道德自律、慈悲待人的善心善行,这种有疑难内求,有障碍内化,有染污强调自我内心净化的自救功能和对一切苦难面对、承担、接受、安抚、转化作用,最能事先化解精神疾患于无形,化解矛盾冲突于未萌,这不是比一切法律制裁、命令约束、行政措施更为自觉、自主而更有效的社会稳定力量与发自心灵深处的内在动力吗?
回到本文的开头。佛陀的教育、教导、教化,就是教我们做人。做什么样的人?做一个慈悲的人,智慧的人。怎样做人?做人要慈悲,要有智慧。学佛,就是学习慈悲,学习智能。
慈悲,智慧,在哪里?在你我的心里,在人的心里。
人有慈悲,人有智慧,就是人的心灵健康。
佛陀的教育,诸慧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知所依止,也正是心灵健康的教育。但愿世人都理解佛法,世界安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