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唯识论善恶(上)
 
{返回 唯识简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78
唯识简介(净常)

24.唯识论善恶(上)
 
本文:
 
在研究正题之前,请先看一段鸟窠禅师和白侍郎居易的公案,这一段公案,在景德传灯录以及释氏稽古续略上面都有记载,大意是这样的:在唐宪宗元和年间,白居易由中书舍人的官位,转到杭州去当刺史。他因为听到禅师的道风很盛,所以就入山礼座。到了山上,看到禅师正栖止在一棵松树上打坐修行,于是就对禅师说:「禅师住处,好危险喔!」
 
禅师回答:「太守比我更危险呢!」
 
白居易说:「弟子位镇山河,那里有危险呢?」
 
禅师说:「一般众生,烦恼炽盛,贪着欲尘,广造恶业,譬如干柴遇到烈火,一发即不可收拾,这不是更危险吗?」
 
白居易听了禅师高见之后,大为佩服!于是进一步请问:「如何是佛法大意?」
 
禅师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白居易听了大不以为然说:「说这个!三岁孩儿也会说!」
 
禅师说:「三岁孩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
 
白居易听了之后,大大的赞叹禅师的识见,并且欣然接受,作礼而去。
 
上面所引的这一段公案,学佛的人大概都晓得。由此公案,不禁令人兴起两个问题:
 
第一:善恶的定义为何?
 
第二:何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两句话,可以统摄整个佛法?
 
我们先研究第一个问题:善恶两个字怎么讲?
 
我们先要明白:一切生命界,都有很强烈的求生欲望,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继续生存下去,不但如此,还希望生活能过得平安快乐。
 
求生存与求安乐,这两点是一切众生的共同欲望。我这样,别人也这样,我们做人学佛的道理,就在推己及人,时时替人设想。我自己希望生存与安乐,不愿别人侵害到我;那么,我也就应该尊重别人的生存与安乐,不能去侵害别人。善恶的定义,就是依着这众生的共同欲望而说的。
 
什么是善呢?假如我们除了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安乐之外,还能够帮助别人去获得生存,增进安乐;甚至牺牲自己的利益,去帮助别人得到生存与安乐,这种行为就是善的。
 
反之:什么是恶呢?我们要是为了保持自己的生存与安乐,而去剥夺别人的安乐,危害别人的生存,这种行为就是恶的。
 
唯识学者以为「善」有两种说法:
 
第一是就表现于外的行为而言,所谓「顺益此世、他世为善」。就是说:一种行为,不但在过去对社会、国家乃至一切众生有利益,现在也是这样。不但现在对社会、国家乃至一切众生有利益,将来也是这样。这种行为,便是善的道德的行为。
 
第二是从自己的内心来说,所谓「离诸秽恶,自性清净为善」。原来我们的内心经常都有贪瞋痴等烦恼在扰乱着,假若有一种方法,能够使这些烦恼不起现前,我们的内心因此得以清净,这个就叫做善法。唯识学说善法有十一种:
 
一、信:什么叫做「信」呢?「信」是「信仰」,没有丝毫的疑惑!信宇宙万有,具足实事实理;信佛法僧三宝功德,甚深广大;信善恶因果,丝毫不爽。信之本体清净,又能令内心清净,所以比喻为「如水清珠,自净净他」。这种纯净的心,为修学正法的根基,一切德行皆依此而发展,所以佛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二、惭:什么叫做「惭」呢?「惭」是「惭自」。这是一种反省自己的自觉能力,从这自觉中,发现自己过去种种行为,确实是有很多不合道德的地方,于是惭耻之心不禁油然而生,由于自遣自责的缘故,种种的罪恶过失亦即由此而止。同时,一个真正具有羞耻心的人,不但自己不愿自甘堕落,而且对于真理以及贤善之人,更是极端的恭敬尊重。
 
三、愧:什么叫做「愧」呢?「愧」是「愧他」。这是一种对世间舆论的重视。当知:我们处在世间之中,并不是我们独自一人而已,而是有着广大的人群,在与群体共同生活之中,必定有大家所应遵守的道德行为。大家公认这样做是合理的、有益于人群的,合乎道德律的,我们就这样去做。反之,假使大家公认为这是不道德的,有害于社会的,不合乎真理的,为了尊重社会公论,避免世间的讥嫌,于是就「轻拒暴恶」,决对不与暴戾、造恶的人来往,也决定不去做世人所认为不可做的恶事,以免内心时时感到愧疚。
 
四、无贪:什么是「无贪」呢?「无贪」就是不贪着,对于五欲六尘无所耽着爱恋。
 
五、无瞋:什么是「无瞋」呢?「无瞋」就是不瞋恚,遇到不顺境界,不但不会对之生起瞋恚的心念,而且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进而更积极的造作一切善事,以改善目前身心所受到的逆境。
 
六、无痴:什么是「无痴」呢?「无痴」就是智慧,对于一切事理的真伪是非,都能明了透澈,毫无错谬。对于真理则切实履践,对于邪说则毫无保留的舍弃。
 
七、精进:什么是「精进」呢?精则不杂,进则不退,「精进」就是「勤勇」,也就是努力向上的进取心。佛法所说的精进,是专约止恶行善说,就是勤修一切善法,勤断一切恶法,能对治懈怠,圆满无量功德善事,十方三世诸佛,都因精进而得成佛,任何有益社会人群的善事,亦由精进而得成就。
 
八、轻安:什么是「轻安」呢?「轻安」就是心中轻快安乐。当知:吾人无始以来的贪瞋痴等烦恼,活跃在吾人身心之中,就如同一个人肩负着极重的担子一样。由于烦恼的扰乱,以致行者在修诸禅定时,总是觉得惛沉不安,不能如法的将禅定修好,可是,一旦将贪等烦恼调伏、远离,则如人释去重负,身心立觉调和舒畅,对于禅定的修学,自然无不堪能。
 
九、不放逸:什么是「不放逸」呢?「不放逸」就是不放荡纵逸,不胡作非为,也就是说:时时刻刻防护自己的一念心,不让它往不正当的方面发展,以免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因为不放逸是以「无贪」、「无瞋」、「无痴」及「精进」这四法为体,有防恶修善的功能。
 
十、行舍:什么是「行舍」呢?「行」是「修行」,「舍」是「舍去」。舍去什么?是说:修行人应当舍弃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以及法相、非法相等;好像行路一样,如果不肯舍弃当下的一步,那么就难以再向前一步,如此怎么能达到修行的究竟圆满境界呢?「行舍」也是以「无贪」、「无瞋」、「无痴」及「精进」为体的。
 
十一、不害:什么是「不害」呢?「不害」就是不损害他人的生命、名誉、财产等等。不害具有大悲愍世的功能,因为众生在这世间之中,平素所遭受的苦恼,也已很多很多。我们对待一切众生,理应有所怜悯、同情,尽量减少他们的苦恼才对,怎能再去伤害他们,加重他们的痛苦呢?
 
以上十一种,都是善法,都是一切道德行为的根源,本此十一种原则做去,必能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待续)
 

{返回 唯识简介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唯识论善恶 续(一)
下一篇:唯识宗之传承
 唯识简介 六
 唯识宗之传承
 唯识简介 十七
 唯识简介 五
 唯识简介 三
 唯识三量
 唯识简介 四
 唯识简介 十九
 唯识名义
 唯识论善恶 续(三)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相应198-200经 过去等外部苦经[栏目:相应部 35.六处相应]
 解脱之道讲记 a27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四 业报的意义[栏目:体方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六(九九六)[栏目:杂阿含经]
 相应19经 贤智者与愚痴者经[栏目:相应部 12.因缘相应]
 佛法与现代生活[栏目:学诚法师]
 如何求法[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4年]
 居家关怀一载余 夫妻双双求皈依(净德)[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103.询问香灯西单师 Asking the Verger a question[栏目:虚云老和尚传]
 如意宝藏 五戒护持[栏目:传喜法师]
 善财童子参学报告(一)第三集[栏目:善财童子参学报告·净空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