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略论
 
{返回 杨曾文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476

太虚的人生佛教思想略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 杨曾文
  今年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佛教革新家、佛教界领袖太虚大师(1889—1947)圆寂60周年。回顾太虚大师的一生,他怀着炽热的护教感情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从事中国佛教的革新运动,提出适应时代的人生佛教的思想、创办学校以培养能够胜任新时代弘法利生的僧才、推动建立联系全国僧俗信众的现代佛教社团、创办佛教报刊等,为推动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转型做出卓越贡献。
  本文仅根据太虚大师关于人生佛教的几篇文章,对他的人生佛教的思想作概要介绍和评述。
  公元前后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后,经历了漫长的中国化的过程,至隋唐形成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从而使佛教这种外来的宗教变成中国民族宗教的之一,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广泛地渗透到中国的政治、哲学、历史、语言、文学、建筑、绘画和雕塑艺术、音乐、民众节日等等方面。
  然而佛教在进入明清时代以后,逐渐失去了活力,远离社会民众,特别在进入清末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西方文化的迅速侵袭,中华民族的危机日益深重,民族文化面临严重挑战,佛教也显得更加衰落颓败。面临这种形势,在如火如荼的民族民主革命的大背景之下,佛教界的有识之士纷纷为振兴佛教而起来奔走呼号,致力探索振兴佛教的方案,发起佛教革新的运动。在这当中,太虚大师提出摆脱失去生气的“重鬼重死”的佛教,倡导以改善现实人生为基本宗旨的人生佛教,在佛教界推动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为推动中国佛教走出低谷,实现适应时代进步的转型指明方向。
  随着太虚佛教革新运动的开展和他在佛教界影响的扩大,大概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他提出人生佛教的思想,并不断向僧俗信众进行阐释和宣传。现存《太虚大师全书》中的《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人生佛学的说明》、《人生佛教开题》、《人生佛教之目的》、《人生的佛教》、《学佛之简明标准》、《即人成佛的真现实论》等以及他在1944年嘱弟子福善、妙钦编集整理并亲自口述《代序》及《人生佛教之层次》的《人生佛教》一书,比较详细系统地论述了他的人生佛教的理论。这些论文所阐释的人生佛教的思想,或是太虚在武昌佛学院、汉藏教理院向学生集中讲的,或是在各种集会上向僧俗弟子讲的,迅速传播到各地,影响很大。
  那么,太虚倡导的人生佛教具有怎样的内涵呢?1989年香港佛教法住学会举办纪念太虚法师诞辰100周年的国际学术会议,笔者曾提交《太虚的人生佛教论》的论文,在对太虚提出人生佛教的缘起经过进行考察之后,将他的人生佛教的思想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出于对中国现代佛教的整体性设想,主张佛教应重视人生,以改善人生为基础,并在教理、组织等方面提出相应的革新方案。1938年他作偈述怀:“仰止唯佛教,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表明他是以实践人生佛教为终身抱负,努力倡导和推广从完成人格到最后成佛的人生佛教的。
  第二,重视佛教中的与社会道德密切结合的五戒、十善等规范和思想,并且适应时代作了新的解释,倡导佛教徒努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祖国和人民,多为社会民众奉献;
  第三,主张建设新型僧团,兴办佛教学校,创办佛教学术刊物。
  下面,笔者仅对太虚在对人生佛教思想的阐释中强调的原则、人生佛教宗旨和目的略作说明。
  太虚认为,佛教具有两大原则:一是契真理,二是协时机,说“非契真理则失佛学之体,非协时机则失佛学之用”。契真理,就是佛教无论怎样变化和发展必须坚持佛教的“圆觉之真理”——“宇宙万有真相”;协时机,就是佛教必须随顺时代、国土的需要和民众的习俗和思想文化而发展,否则佛教本具的济世利民的功能就发挥不出来(《人生佛学的说明》)。纵观太虚的一生为革新佛教所作出的努力,都是以这两大原则为出发点和原动力的。他在1937年所作《我的佛教革命失败史》中所说:“从佛教中心,以采择古今东西学术文化而顺应现代思想的新佛教”及1940年所作《我的佛教改进运动略史》中所说“改进佛教”的纲领:“中国向来代表佛教的僧寺,应革除以前在帝制环境中所养成流传下来的染习,建设原本释迦佛遗教,且适合现时中国环境的新佛教”,可以说都是对这两大原则的运用和发挥。
  太虚的人生佛教是为对治清末以来的重天重鬼的佛教而提出来的。1944年他向汉藏教理院的师生作的演讲《人生佛教开题》中说:
  向来之佛法,可分为“死的佛教”与“鬼的佛教”。向来学佛法
  的,以为只要死的时候死得好,同时也要死了之后好,这并非佛法
  的真义,不过是流布上的一种演变罢了。还有说:佛法重在离开
  人世的精神;但死后不灭的精神,具体的说即为灵魂,更具体的
  说,则为神鬼。
  太虚认为这些已经离开佛教的根本宗旨,正确的态度和做法是应当革除这些佛教中的弊习,重视现实人生,注重改善现实人生,然后“由人生以通达一切众生法界,缘生无生、无生妙生之真义”,即正确地遵循佛法的程序修行,最后达到至高的觉悟解脱的境界。
  佛教有五乘,其中的人生佛教既相当于五乘中的人乘,也部分地相通于天乘的十善乃至菩萨乘的六度,修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也应实践大乘菩萨之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大慈大悲的精神致力济世利生的事业。
  太虚在《人生佛教开题》及《人生佛教之目的》等文章中都对人生佛教的目的与效果作了说明,按层次概要地说:一是“人间改善”,即实行“五乘共法”,以五戒等佛教善法净化现实人间,推进伦理修养,改善家庭社会环境,致力发展社会经济、教育、法律、政治乃至国际的正义公法,减少人生缺憾与痛苦。此与世间科学、哲学及儒家等学术相通。二是“后世胜进”,即修持十善及各种禅定,以超脱人间生于天界,或通过念佛往生他方清净佛土。三是“生死解脱”,即修持出世的声闻、缘觉和菩萨三乘佛法,摆脱生死轮回,达到解脱,所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称此为世间一般学说所没有者。四是“法界圆明”,即达到涅架成佛,称之为“大乘至极之效果,亦佛法究竟之目的”。太虚强调,在人生佛教的这四个阶次中,第一阶次的实践五乘共法的“人间改善”最为重要。他在1936年向镇江的信众作的《人生的佛教》讲演中说:
  人生,不论古今中外的宗教贤哲,总是教人为善,与人为善,
  向上进步以养成完荚的人格;增益人类共同的生活,以求安乐、和
  平。佛教于充实人生道德,极为注重,人生佛教尤以此为基本。
  可见,实践与社会伦理道德相通的五戒等善法,以改善现实社会人生为宗旨的佛法既是人生佛教的基础,也实际是全部佛法的基础。太虚在《人生佛教之目的》中批评以往佛教轻视这一最根本的层次,只是重视出世之法,“厌离现实人生之心切,每重求后世之胜进或无生之寂灭、净土、密法”,“专以来世或寂灭为务,每与现实脱节,不能圆显佛法之功效”。对此,太虚提倡人生佛教以对治之,旨在以“现实人生为基础,改善之,净化之,以实践人乘行果,而圆解佛法真理,引发大菩提心,学修菩萨胜行,而隐摄天乘、二乘(按:声闻、缘觉)在菩萨中,直达法界圆明之极果,即人即菩萨,而进至于成佛”。太虚主持编选成书的《人生佛教》的第四章《有情业果相续流转中之人生》、第五章《有情流转中继善成性之人生》、第六章《人生向上胜进中之超人》、第七章《人生向上进化至不退转地菩萨》、第八章《无始终无边中之宇宙完美人生》,对此作了系统详细地说明和论述。他用表将此
  (表略)
  (载于《人生佛教》第一章第四节《人生佛教之目的》)
  由此可见,太虚虽重视和提倡密切关心现实人生、致力改善现实人生的“人乘行果”,然而同时遵照“契理”的原则,并不主张割裂佛教的完整体系和舍弃最高的修行目标,从而保持了佛教的独立特色。
  太虚虽然在有的场合也将他的“人生佛教”称为“人间佛教”,甚至写过《怎样建设人间佛教》的文章,然而他在《我怎样判摄一切佛法》中明确地把他的“由人乘进趣大乘的佛法”称为“人生佛教”。他解释说,这种人生佛教须先实行人乘正法,“先修成完善的人格,保持人乘的业报……由此向上增进,乃可进趣大乘行——即菩萨行大弘佛教”,并且强调指出,人生佛教是“重在从完成人生,以发达人生而走上菩萨行的大乘觉路”的佛法。
  太虚提出人生佛教思想之后,在佛教界得到广泛的理解和回应。1934年,《海潮音》以“人间佛教”为题出过专号。此后,慈航法师在新加坡还创办一个以《人间佛教》为名的佛教刊物,浙江缟云县也出了小型的《人间佛教月刊》,法舫法师在泰国也以“人间佛教”发表演说。在1944年,太虚命弟子福善、妙钦收集他以前发表的相关文字,编为《人生佛教》由《海潮音》月刊社出版。
  在太虚去世之后,弟子印顺法师(1906—2005)在他的人生佛教理论的基础上进而提出“人间佛教”的理论。印顺法师在1984年写的《游心法海六十年》的书中,对此有带有总结性的说明:
  大乘佛法,我以性空为主,兼摄唯识与真常。在精神上、行为
  上,倡导青年佛教与人间佛教。……
  虚大师说“人生佛教”,是针对重鬼重死的中国佛教。我以印
  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势非常严重,也严重影响到中国佛教,所以
  我不说“人生”而说“人间”。希望中国佛教,能脱落神化,回到现
  实人间。我讲人间佛教……
  他在此文中介绍自己写过的有关著作有:《青年的佛教与佛教的青年》(1942年,现载《妙云集》下篇之五)、《人间佛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人性》、《人间佛教要略》(1952年,现载《妙云集》下编之一)。五年后,即1989年印顺又写了《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载《华雨集》第四册),针对后期大乘佛教中将菩萨“天神化”的弊端,特别提倡“修学人间佛教——人菩萨行,以三心(按:大乘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为根本”,劝导佛教僧俗信众在现实人间弘扬佛法,实践大乘菩萨之道,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精神致力于利乐众生,造福社会的事业。
  太虚、印顺的人生佛教或人间佛教在1949年以后至今的台湾佛教界有很大影响,一些较大的佛教教团在人间佛教的实践中做出了突出成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国内地佛教界在实行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也明确地以实践人间佛教为号召,然而强调佛教应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倡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伦理观念和行为规范,加强自身组织和道风建设,发展文教事业,为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积极奉献。
  总之,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思想对促进中国近现代佛教的转型,对发展佛教文教事业,培养创新人才,建立新型教团,吸收现代人文乃至科学思想诠释和弘传佛法,创办社会福利事业,开展国内外佛教学术交流,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积极影响,是教内外学者应当进一步研究和总结的。

 


{返回 杨曾文教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人间佛教的展望
下一篇:唐至宋初的达摩传记
 痛悼净慧长老
 佛教义理如何诠释和谐思想
 日莲心目中的《法华经》
 隐元东渡和日本黄檗宗
 新世纪中国佛教的使命和社会关怀
 《曹溪大师传》及其在中国禅宗史上的意义
 新时期的佛教研究--《佛教与历史文化》代前言
 有关神会的两篇铭文《神会塔铭》和《慧坚碑铭》的注释
 《御选语录》
 达摩禅法《二入四行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忏悔[栏目:法音宣流·嘎玛仁波切]
 东林僧团在当代的发展及影响(镜义法师)[栏目:中国佛教公众形象专题]
 心灵成长,事事本无碍(四)[栏目:空海(惟传)法师]
 纪念慧僧法师[栏目:宣化上人]
 人性的摧毁从何起[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金刚功德经[栏目:藏传佛教•资料文集]
 无死的金刚心 第10章 梦中的女子[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中台禅寺八十五年度春节僧众精进禅七 85.2.28─85.3.6[栏目:惟觉法语]
 法与派别[栏目:葛印卡老师文集]
 推举鸟王[栏目:罗汉菜]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