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处 问答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65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四章 修四念处 问答

三八五、佛陀对不修四念处的人怎么讲?

答:“则离如实圣法”,就是离开了佛陀所讲的解脱圣道,很可能在方便法上绕圈子。

三八六、采用四念处修行的目的是什么?

答:1.学习当下现观身、口、意的冲动。

2.如实深观,体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修四念处,有助于进入很微细的心行,看到很微细的身口意的展现、内心的变化。

3.如果有正知正见,采用四念处的全面修行,随时可能开悟、断结、证果。

三八七、如果欠缺法义的闻思基础,而急着修四念处,会有什么样的弊病?

答:1.只懂一些名相,只学一些皮毛;

2.略有心得体会之后,就背着一把宝剑,到处找人较量,挑别人的毛病,把别人比下去以显示我的厉害。

三八八、为什么要随时反观自己?

答:修行如果不是用来随时反观自己身、口、意的冲动与我慢;不是用来反观诸结缚而断结,不管如何勇猛修行,还是在世间法里绕。

三八九、四念处修行分几个层次?

答:1.观察内身、内受。2.观察内心、内法。3.观察外身、外受、外心、外法。4.观察内外身、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5.到达无内、无外。

三九O、什么人能称为大雄?

答:征服了自己的贪、瞋、痴、我慢,自我消失的解脱者。

三九一、怎样理解“虚空粉碎”?

答:自我划定的界线;自我构筑的世界,包括自我这层膜,统统粉碎了、消失了,心胸、视野扩大到如同虚空,无量无边。

三九二、什么叫自护护他?

答:必须先照顾好自己,才有能力照顾好众生。如果本身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怎么去保护别人呢?所以自护护他最好的妙方就是四念处。

三九三、为什么说四念处是必修课?

答:八万四千法门的核心都是导向四念处,它是闻、思、修、证的总结。要开悟证果,必须修四念处。

三九四、什么是涅槃?

答:狭义指肉身的死亡。广义指自我的死亡,即贪瞋痴十个结的断尽。

三九五、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的做法是什么?

答:以四念处为依止处,从有依再深入到无依。

三九六、过去、现在、未来的佛,靠什么成佛?

答:修四念处,断诸结,得解脱。

三九七、怎样理解“观身如身念处”?

答:身体当下的情况是怎样的,如实观察,行、住 、坐、卧如实知,如喜知喜,苦知苦。

三九八、修身念处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答:行、住、坐、卧,当下每个动作都要清楚觉察。我们的身体活在当下,而心总是跑东跑西。通过身念处的修行,让身心对焦;让身心合一,成为一个完整的你活在当下。当身心能够合一,智慧眼渐渐地就开了,无常法则随处可以看到。这是醒过来的第一步,是重要的基础。

三九九、修受念处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答:受念处要观察到内心的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心里的苦、身体的苦,是透过感受传递出来。受念处是身心的反应,反映出内心的苦与不安。通过受念处的修行,观察内心潜意识的心态;观察禅定而生的喜乐感受;观察喜乐变化的现象。

四OO、修心念处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答:心念处是观察心的变化,心是无形无色,但能起作用。一般人的心是僵化的,观念固执是心僵化的展现。通过身念处、受念处的修习,开发觉性,让观察力越来越细、越深,明觉度越来越高。当来到明心阶段,才能看到微细的心里念头。但是心念处的开发,一定要通过实修实证。

四O一、修法念处要观察的内容是什么?

答:法念处是定慧双运,于定慧中观察无常,体证三法印。无常不是一个概念,它是实际的存在,是真理实相。一切现象都是刹那生灭变异,体证到无常,才能体证到无我,然后断结、证果。

四O二、修四念处证果的时间多长?证什么果?

答:真正用功修行,不必七年,甚至不必七个月。经七天七夜的专修四念处,就有可能证到三果或四果。

四O三、什么是“死想观”?

答:设想自己已经死了,把自己溶入到死亡之中。这时候想一想,令你牵挂、痛苦的事,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死想观”是一剂猛药,让你随时归零,过去的事,无论多大,让它过去,不再想。死想观有助于淡化自我,放下自我,最后来到大死一番。

四O四、为什么说修四念处成就快呢?

答:因为二六时中都在用功,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而且工作、生活、修行三不误。工作时,把注意力放在明显的动作上;走路时,觉察左右脚的变换;休息时,修十分钟出入息念。一切时、一切处都在修行中。

四O五、什么是初步觉醒?

答:开发出明觉的心,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但明觉的心是工具,是用来深观宇宙人生的实相。

四O六、什么是最终的觉醒?

答:体证三法印、四圣谛,断除十个结,从梦幻世界里醒过来,成为觉悟者。

四O七、修四念处的目的是什么?

答:修四念处,培养正知明觉是手段,目的是透过正知明觉,去深观内心所打的种种结。修行境界无论多高,如果没有看到十个结,没有断除,都是世间法。

四O八、什么叫“如实观”?

答:宇宙实相的存在,是完整而非完美的。完整是讲好坏、美丑并存。如实观就是如其客观存在的事实,同时看到好坏、美丑二个方面,没有自我意识;没有个人标准;没有框框。

四O九、看到别人得病或死亡,你该想到什么?

答:无常随时都可能发生,疾病、死亡就在身边。不要麻木,提早醒悟。

四一O、一味地从崇拜、祈求佛菩萨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那是站在不平等的立场,让自己成为次等人民,心灵无法成长。心、佛、众生是平等的,大家相辅相成,要互相感恩,自立自信,才能开智慧。

四一一、伤心的背后是什么心态?

答:是抓取心,是在排斥无常法印。

四一二、看到大自然五彩缤纷、多姿多彩的情形,你该想到什么?

答:人生也是如此,千人千面,不可以要求别人与我们是同一种颜色。要尊重异己,包容异己,拓宽心量。

四一三、修行何时能放下抓取?

答:唯有见性,即体证到真理实相——三法印,才能放下抓取,回归宁静,远离梦幻世界。

四一四、什么叫大彻大悟?

答:了悟宇宙人生的真理实相之后,我慢断尽,自我消失,才是大彻大悟。

四一五、修行与大自然有什么关系?

答:大自然是我们的外身,不能不了解。如果只看内身,深层的我慢很难断除。

四一六、一花一叶告诉我们什么?

答:无常、无我、缘起甚深。

四一七、人类的比较心产生什么后果?

答:大者生我慢,小者生自卑,落入二元对立的世界,活得不真实,没信心。比较心是作茧自缚,自寻烦恼。

增补:

279、在四念处一开头,师父点出了修行中容易出错的分岔点,其内容是什么?(93页)

答:在戒律与名利心上,都要回来检验我们自己,师父说:我只把经历过来的,所看到的一些容易出错的分岔点,让大家知道,因为有些它是很深的,当你有修有证,有名有利之后,如果你走偏了,都不知道,就很可惜。重要的是,真的要息争,回来净化自己。

280、如何避免岔路,正确走上解脱道呢?(95页)

答:当你略有一些心得体悟之后,就到处看别人的毛病,显示我很厉害。这并不是只有修行层次很高的人才会有,我们初基的人就没有。事实上,这是很容易犯的毛病。当你有了正确的闻思基础和正确的心态,这些岔路就可以避免掉。因为你有惭愧心、有柔软心、再加上不停的闻思修证,这一条解脱道才会很快走上来。不断这样向初果、证初果,一路一直上来,才不会被种种的枝枝节节的岔路迷惑了。

281、一般四念处的内观禅修与师父的四念处有什么不同?(96页)

答:一般教四念处的禅修,大部分都在第一阶段的内身、内受方面下功夫,少部分能进展到内心、内法。空海法师带的四念处禅修是完整的从第一阶段一直到第五阶段,把修行的视野,从点线面,再扩大到整个虚空。

282、真正四念处初步阶段应观察那些?(97页)

答:包括个人五阴身心的身受心法都要有,不是光清楚觉察你的动作而已,还有你的感受,是苦受、乐受、还是不苦不乐受。还有当下你是什么样的心态,有没有贪?有没有瞋?有没有痴?都要清楚的觉察到。还有心所展现出来的法相,即是贪瞋痴慢疑。四念处所要观察的法,要着重在心所产生的法相,法相有好的,也有不好的,看你能不能如实觉察得到,因为这是比较微细的。

283、众生所呈现出来的贪瞋痴,是让我们如何?(98页)

答:很多时候众生呈现出来的贪瞋痴,是告诉你,提供一面镜子让你反观,让你照见自己。所以,要很好地用外面的这一面镜子,随时随处照见到我们心里的种种贪、瞋、痴、慢,随时在历缘对境时反观、反省、正确的走在解脱道上。

284、身外与外身有什么不一样?(98页)

答:身外:是身体之外的,于自身没有关系,自身、自我仍然存在着,还有身见。

外身:是身见破除之后,心与空相应,外身是我身体的一部分。

285、如果有身外,就会怎么样?(99页)

答:如果有身外,就有身外之见,有我、有你、有他、有身见之分、贪瞋就会有。

286、原始佛法与大乘佛法的四念处有什么区别?(103页)

答:原始佛法的四念处是:观身如身念处;观受如受念处;观心如心念处;观法如法念处。大乘佛教的四念处是: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原始佛法的四念处是:观你的身如同身念处,现在当下是怎样的情况?你是如实去看,这样就好。那么你的受,你的心也是一样,如实来看你的感受如何?你的心有无贪瞋、喜乐,然而未必只是苦,尽量保持如实观。大乘佛法的四念处,它是一个预设的答案,然后从给出的答案去找符合它的条件,这不是说对与错的问题,只要你有一个预设的立场,就会失去客观的立场,这些大家可以慢慢去体会。

287、四念处一开始修习时应如何做?(104页)

答:一开始还是要把你的觉察力都放在自己的身上,不要去看外身,不要去看别人。在禅修时,就好像自己在独处,这样才能真正的专心,在当下你的身、受念处上下功夫。

288、修四念处在第一阶段,要怎么样?(104页)

答:第一阶段,在证初果以前,都要以内身为主,当你真正见到法,明觉度也渐渐扩大,逐步稳定之后,再进一步观察外身,其它的依次类推。

289、怎么理解“立念在身”?(104页)

答:就是把你的念头,明觉度都专注放在你的身体上,如实观察当下的姿势,当下所有的动作都清清楚楚的觉察,这是在四念处修行上比较常见的觉察,也就是开发觉性。

290、放松的要领是什么?(104页)

答:放松的要领就是保持明觉。

291、修四念处为什么要有出入息法的配合?(105页)

答:身念处阶段,在动态方面都要清楚明觉。如果在禅修处于静态的时候,要深入到更微细,更深入到宁静的状态,出入息法方面可以带领你进入到比较深的定,比较深的明觉都可以开发出来。所以,四念处方面一样要有前面出入息念的基础。如果修四念处,没有出入息法,进入比较深的方面,你的观察还是很粗糙,因为出入息是要将心的明觉度带入到更高层次,更微细的明觉。

292、什么叫息道?(106页)

答:就是通往坟墓,墓场的道路叫息道。你忙了一辈子,让你能够真正大休息的地方。

293、何谓32身分?(109页)

答:解剖我们的身体器官有:发、毛、爪、齿、粗、细薄肤、皮、肉、筋、骨、心、肾、肝、肺、大肠、小肠、脾、胃、团粪、脑、脑根、泪、汗、涕、唾、脓、血、肪、髓、涎、痰、小便、概分32身分。佛陀说出32身分,是要破除我们的身见、身相,这是实修上是很重要的。因为众生对这个身见、身相,很不容易破除,一直执为实体,执为实有,但是你却不知道这个身体是由很多器官,很多的众生组合而成,所以佛陀就帮助我们如实来解析这个身体。

294、何谓六界分别观?(109页)

答:这是从身体的组成元素上说,我们的身体是由: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这六种界组成。是对我们身体的组成元素、材料的分析,也是帮助我们透视这个色身、看清身体材料元素组合的实相,对于破除我见、身见十分重要。

295、何谓光明想?(109页)

答:就是开发你的心地光明,不让黑暗覆盖。因光明是身心万有之本源,心光尤如灵光、智光,不可以被覆盖。

296、白骨观为什么是重点?(106页)

答:白骨观是重点,是提醒我们看到这些不要在麻痹,不要在麻醉或是逃避、不去看、怕去煞到,然后就逃、就避、这就没办法如实观。一方面要如实观,一方面要溶入里面,对于贪、瞋、痴、对于放不下那些,对于很多的抓取,才会有一番的脱胎换骨。

297、身念处方面,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呢?(106页)

答:要看因缘情况,当下适合运用哪种方法,做一个适当的调整,然后选择一种方法逐步深入。你可以在一个方法上体会一段时间,然后再选另外一种方法再来检验,再来体悟,最好各种方法都能够体悟过。

298、打结是什么意思?(107页)

答:就是在六根与六尘接触的时候,有没有被境界所系缚?有没有成为境界的奴隶?这都是功夫很微细的。如果你心不够宁静,是看不到的,不然就是已经跟着境界跑得很远了,你才看到那个影子。这都是心已经进入到相当微细,明觉度相当高,你才能够看到。

299、修法念处时,什么越多越好?什么越少越好?(108页)

答:在法念处,属于善法的七觉支,在修行的过程中,是越多越好,五盖与六根打结方面,是属于恶法,这方面是越少越好。

300、若好好在四念处方面下功夫,会如何呢?(109页)

答:一是七年下来,一定会证到两种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证到三果;

二是七个月内,一定会证到两种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证到三果;

三是七天七夜,必定证到两种果位,不是四果也至少证到三果;

四是一天一夜,修一天就会有一天的脱胎换骨,一天的功效就会产生出来。

佛陀很少立这么明确的保证,因为佛陀确信这是一条非常安全又快速通达涅槃解脱的修行之路,这是一种背书,也是一种保证,因此希望大家好好下功夫。

301、怎么才能够达到出世间法的觉醒呢?(109页)

答:具有一种明觉的心,才能透过如实深观身、受、心、法之后,觉悟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清楚了解身受心法,从点、线、面、空间逐步扩展,然后去看到身心内外,宇宙人生的实相。一定要看到整个实相,而后从颠倒梦想的梦幻世界里醒悟过来,自我消失、我慢断尽。成为真正的觉悟者,这就是出世间法的觉醒。

302、修四念处的身受念处,心法念处各达到什么目的?(109页)

答:四念处的身受念处,是以开发第一阶段的觉性为主,心法念处则是要去真正能够见法。

303、身念处的内容包括哪些?(109页)

答:①.身体的一切动作举止都要正知明觉。 ②.正知出入息;

③.具足禅定; ④.光明想; ⑤.三十二身分; ⑥.六界分别观;

⑦.不净观; ⑧.白骨观。

304、受念处的内容是什么?(109页)

答:受(觉)念处之内容包括各种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都能正知其生灭。

305、心念处的内容有哪些?(109页)

答: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痴、无痴,有秽、无秽,是合、是散,是下、是高,是小、是大,有修、无修,有定、无定,有解脱心、无解脱心。也就是当下生起的是什么心?都要能如实观察,如实正知。

306、法念处的内容是什么?(110页)

答:法念处所要观察的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六根与六尘接触后,是否有打结?根、尘触后有起贪、瞋、迎、拒之心就是有打结;

②.当下是否有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举、疑,有的话,是处在哪一盖?

③.当下是否生起七觉支?有的话,是在哪一觉支?

307、空海师父为何强调具备闻思基础后,再修四念处呢?(110-111页)

答:如果具足闻思基础,有正知正见,又有因缘实修四念处,佛陀向你保证不必七年,甚至不必七个月,经七天七夜的专修四念处,就可以证到三果或四果。佛陀绝不开空头支票,也不是天方夜潭。如果没有正法的闻思基础,没有建立正知正见,容易以欲贪为先导而修四念处,如此就越修越厉害,我慢会越修越大。这与佛陀所讲的,断结、断慢的解脱道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一定要建立起正知正见,具足闻思基础,然后你在修四念处,要迈向证果,初果、二果这样上来,那是不待时节因缘,那是随时都有可能的。但你必须证到初果以上,真正用生命在找法、在修行。

308、什么叫明心见性?(115页)

答:明心:就是开发明觉。见性:就是见到法性。明心见性就是你的心要清醒明觉,这样才能够去看到法性、看到真理、实相。不要认为见到自己的佛性,落入“真常唯心”里而不知道。

309、实修四念处时,从点线面空去如何体会?

答:实修四念处分五个层次,从点线面空上是按以下顺序去体会的。

第一是“点”,内身、内受。很清楚看到你的动作、经行、举止、行住坐卧,语默动静一切都保持清醒明觉,还有六根的出与入,身口意的展现,都属于身受方面的觉察。主要是在动中禅与日常生活行为的观察,时刻观察自己在做什么?身体动作与觉受怎样?这就是修身受念处的重点内容。

第二是“线”。内心、内法。清除觉察内心有贪,无贪?有瞋、无瞋?有痴、无痴?有没有五盖:贪欲、瞋恚、睡眠、掉举、疑?如果有是那一盖?这时心所产生的法相。有没有精进的走在七觉知上?也属于法相。法相有好也有坏,但是看你能否如实的觉察到?这是心法念处观察自己内心活动如何?

第三是“面”。外身、外受、外心、外法。这是外面的身、受、心、法观察的过程与阶段。知己才能知彼,只有你真正能够清楚知道你自己的起心动念,你自己身口意的展现,有没有我慢,才能如实看到别人有没有我慢?如能将身比身,将心比心知道自己身受心法的展现,功夫好的就有他心通。知己(内)才可以知外(他人)。这是在先自知有无贪瞋痴慢,内心是否安详、柔和?才能知道他人的内心活动状态。

第四是“空”。内外身、内外受、内外心、内外法。一开始慢动作要分开,先回来认真了解自己,然后将心比心去了解众生,这时还有自己跟众生的区别,再来逐渐的把自己与众生一起来看,一起来比较,很多时候众生所呈现出来的贪瞋痴慢,是给你提供了一面让你反观自己时所用的镜子,让你通过他人心里展现出来这些,来照见你自己内心状态是怎么样?有无三毒?有无五盖?最后是慢慢来到无内无外,真正身见破除,跟众生溶为一体。证初果破身见,还只是粗浅的而已,微细的身见还是存在,只有证到四果时,你的身见才会彻底破除。这是将他人与自己的身心活动一起去体会。

第五是“无内无外”。从无内无外,在扩大到虚空。一开始还有内有外,在不熟练的时候,还会有内与外的区分,只有慢慢来到后面的时候,才会达到无内无外,才会真正身见完全破除,跟众生溶为一体,与虚空法界溶为一体,这是从有为、有修、有证,进入无为、无修、无证的体会过程。这是把那个深层的“自我”与我相完全放掉,身见完全破除,跟众生、跟法界完全溶为一体的过程。

 


{返回 空海(惟传)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五章 五根、五力 问答
下一篇:《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二十三章 出入息念 问答
 心灵成长——空海法师2012年实修开示 第二章 粉碎自我
 2010年9月章华寺禅修空海法师解答学员提问(六)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章 证果次第(四双八辈)
 四念处禅修开示 十六、超越二元对立,溶入一体世界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八章 五阴
 何谓名色分界智?
 《阿含解脱道次第》第三十四章 溶入一体世界 问答
 当下清净佛心流露
 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廿九章 十个结
 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七章 听闻正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七六三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十八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