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从生活禅谈起(于晓非)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41

从生活禅谈起

于晓非

今天本来是来学心的,到台上来讲,没有什么准备,恐怕没有太多的系统性,我们可以互相交流。

这次是净慧法师在这儿主持生活禅夏令营。谈到生活禅,我很有感解。现在经常听一些参禅的人讲: “ 开悟了就是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那是说不出来。 ” 也常听人讲,佛说法四十九年以后,最后告诉大家说他一个字都没说。确实,佛法就是破众生的执著,尤其禅宗,破字当头。但是如果大家参禅学佛,学到最后,啥也不知道说了,说不出来,这是不是很究竟、很有意义呢?很多教师讲课时都是举禅宗的一个公案,就是师父拿起一个杯子问: “ 这是什么? ” 你要回答: “ 这是茶缸子 ” ,师父就当头一棒。如果你回答: “ 这不是茶缸子 ” ,师父依然要当头一棒。如果你要回答: “ 这即是茶缸子又不是茶缸子 ” ,师父依然要当头一棒。你要是回答: “ 这既不是是茶缸子,也不是不是茶缸子 ” ,那师父依然要当头一棒。那么我们仔细思考起来,对 “ 这是什么? ” 这个问题,用我们的理性、思辨来回答这个问题的话,也只此上面四种回答。要么你回答它是,这是一种肯定;要么你回答它不是,是一种否定;你回答它既是又不是,这是一个矛盾;你回答既不是是,也不是不是,那么这是一个不定。我们的意识、理性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在逻辑上讲只此四种。如果来参禅的话,那么要挨四棒子,也就是说,这四棒子就把我们的遍计所执给打光了,是破。所以佛法也讲,禅宗也讲,离四句绝百非。离哪四句呢?就是离这四句:离有句,离无句,离亦句,离非句。所以说禅宗确实是要破。但是不是只破不立呢?是不是在这四句之外有个什么东西我们可得呢?从大乘了义的华严境界来看,它不仅讲离四句,后面紧接着还有一句话叫 “ 即四句 ” ,当下即是。要破掉我们的遍计所执,但是道并不是在我们这四句之外。有句是道,无句是道,亦句是道,非句依然是道。所以可以总结一句: “ 一切法皆是解脱道 ” ,语言方字依然是解脱道。所以可以总结一句: “ 一切法皆是解脱道 ” ,语言文字依然是解脱道。道在哪儿?并不在生活之外,并不在四句之外有个道,我们生活的一切都是道。净慧法师的这几句话写得非常好: “ 满目青山是禅,茫茫大地是禅,浩浩长江是禅,潺潺溪水是禅,青青翠竹是禅,郁郁黄花是禅。 ” 这些话写得非常精彩,山色无非清净身,溪声尽是广长舌,一真一切真,万法自如如。道在哪里?就在我们当下的现实生活之中。所以参禅不是离开我们的世间,我们的道、我们的禅就在我们的当下。净慧法师提倡生活禅,我很有感解,我谈起一点体会,不知恰当不恰当,请净慧法师指正。

现在社会上有参禅的热潮,这很好。但大家不要忘记,参禅是在学佛。学佛首先要树立正见。就我个人来讲,为什么会发心要学佛呢?我是学理论物理的,学到最后就搞宇宙学,现代宇宙学的一些模型实际上在理论上有悖论,有些根本问题是说不清的。也读过西方哲学、道家、儒家的东西。为什么后来对佛法有了兴趣,而且愿意学佛呢?我们北京一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是受四川贾题韬老居士的影响,十年前这个时候在北京经常听贾老居士给我们讲禅宗。通过亲近贾老居士,给我们一种感受,佛法是智慧之学。感到佛法禅宗里面是智慧。佛法与外道的不共之处在于智慧,正是佛法的智慧使我走上了学佛之路。我想我们青年知识分子学佛,首先应树立起我们的正见。

我们讲宗、教、宗门和教下在佛法里是两个东西,宗门是直下承当的实践,教下是把我们的修行境界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宗门与教下在佛法里我觉得象车子的两个轮子,去了哪个都不行。所以当前很多学佛的人,要树立起正确的见地,特别是知识分子决不能忽视了对教理的学习。开悟是有标准的。达摩祖师在中国传禅是用《椤伽经》作为印证的,所以我们决不能忽视了对教理的学习我对佛经的参学。昨天中午在五台山塔院寺采访寂度老和尚,我请问寂度老和尚:象我这样一个人应当怎样学佛?寂度老和尚告诉我,要下功夫,好好地学华严、法华、楞严几部大经,在读经上用功夫。如果没有经教的指导,那么我们参禅可以说是盲参瞎练。离教盲参,是当前我们参禅道友的一个很严重的问题。禅宗讲不立文字是在立了文字以后,我们才有资格讲不立文字,盛唐时期讲佛教,就跟今天讲科学一样是最时髦的东西,是社会的最高真理。那时不管你是高级知识分子还是普通百姓都要学佛,几部大经凡是知识分子都是要读的。如果现在调查大学里的教授们知不知道有个《维摩诘经》?恐怕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不知道佛教里还有本什么《维摩诘经》。北京搞了个净名书院,好多人都问净名是个啥东西?但是作为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你不晓得维摩诘就不算是知识分子,你《维摩诘经》都未读过,还算是知识分子吗?算不上。盛唐时经教、佛经是人人必读的,因为有人读经教钻在文字里出不来,有文字障时,才讲要不立文字。可我们现在不是这种情况,佛教的经教已经丢得差不多了,本来就不知什么是经教,还怎么谈不立文字呢?不仅参禅是这样,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阿弥陀佛这个法门是很深的。一句弥陀可以解脱生死,这绝对真实的。但我就不赞成一些弘净土法门的人讲,不要读佛经了,三藏十二部你读不过来啊,你就单念一句弥陀吧。对于一些工作繁忙的人、文化水平不高的人、一些年纪大的人,如果他能真心把自己的一切都依止于弥陀,依止于观音,确实能得解脱,甚至比我们这些知识分子一天到晚参禅可能得到的受用更大一些。但作为我们知识分子,决不能满足于一句弥陀就可以解脱,别的啥也不看了。一句弥陀什么能解脱呢?什么是阿弥陀佛?你不读经是不会知道这些问题的。什么是西方极乐世界?为什么要往西方极乐世界呢?这里面道理很深。一部《无量寿经》被称为中本华严。知识分子学佛,我们就不能满足于一句弥陀就完了,一定要在经教上下功夫。这是我讲的第一条,就是要在读经教上下功夫。

但是,在经教上下功夫有时也会出现一种现象,就是把学佛搞成了学术研究,搞成当学都作教授,这一条也是不可取的。因为佛法是要解行并重,要把我们的道理溶入我们的生活,溶入我们的行持中。以前宗教这个概念还很高尚的时候,没有人对佛教是宗教还是哲学有异议,但是今天宗教似乎成了一个贬义词。这时有人站出来说,佛教不是宗教的哲学。用意固然是好的,但我们还是应该理直气壮地承认佛法就是宗教,佛法是信仰,佛法是行持,不单单是不种道理、学说,从大乘佛教上讲,如果我们把佛法仅当成一种文化、道理、哲学研究学习的话,最多是相似法,甚至是谤佛。所以佛法很强调解行并重,不仅要参学经教,同时要行持基本的三无漏学,戒、定、慧是修行佛法的根本。释迦老人家讲以戒为师,戒为无上菩提本。这次到五台山很有感触的一件事就是去拜普寿寺,普寿寺是尼众寺院,通愿老法师的弟子在那里主持。通愿法师是我们近代的一位大德比丘尼,主张以华严为宗,以戒律为行,以净土为归。到了那儿果然感受不同,那里有三百位比丘尼,进去一看,每位比丘尼的威仪举止都非常庄严,每个人都严格要求自己。我去的时候,如瑞师正在给比丘尼讲戒律,沙弥尼是不能听的。先是一些沙弥尼接待我们,一会儿比丘下课出来了,一字长队,那种威仪不仅我们佛教徒生起敬佩之情,跟我一起的好几个旅游的人,根本对佛教还没生起信仰,一见他们就合掌赞叹,师父们怎么这么好。所以出家的师父道德感化的力量是从待戒来的。我对他们讲,你们的寺院这么破旧,没钱来修,不化些缘吗?他们说通愿老师曾说:我们不要去化缘,我们就自己一心修持,如果我们修得好,机缘成熟自会有人护持。如果我们的僧团都象普寿寺的师父一样我们佛教就大有希望。不仅出家的师父,在家的居士,都应该在持戒上下功夫。如果哪个寺院愿意接受我,我很愿意到寺院里住上一个月、三个月或半年,受八关斋戒。受过训练和未受过训练我想不一样的。当然我们这次是生活禅夏令营,以后是不是我们可以搞一搞修律的夏令营,让生活更应该严格一些。

在诸多戒律里,首先是三皈依戒,听说前两天一百多位朋友在这里皈依三宝。太虚大师就讲佛法僧三宝是信仰佛、研究佛学、行持佛法的根本。所以我特别恭喜有这么多位朋友在净慧法师这里皈依三宝。我觉得受三皈依是树立正信正见最基本的东西,是我们最根本的依止。我们依止什么呢?依止佛法僧三宝。有一些搞学术研究的人,把佛当作学问研究,就很不注意信仰的建立。讲到皈依三宝,就说我自性皈依了,我皈依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这是知识分子常犯的一大毛病。佛法是事理圆融的。从理上讲,确实需要自性皈依,自性皈依是理上皈依,固然很重要,但知识分子所犯的毛病是以理夺事,讲自性皈依面忽视了事上的皈依。我常讲老太太们学佛,有很多也是受过皈依的,可是把佛菩萨当作神来崇拜,如果她们有一天晓得了自性皈依,学佛就有好大的实破。知识分子学佛如果哪一天到哪位师父那里皈依了,到大殿里实实在在顶过礼了,我觉得他的学佛就长进好大一步。知识分子学问做多了,往往有一种贡高我慢心,以为自己有学问,见了师父还要顶礼呀?见了泥菩萨为啥要顶礼呀?拜佛是消除我慢心。各位是在净慧法师这里受三皈依,是皈依了佛法僧。僧是一切依佛法而修行的人,范围很大。文殊菩萨、观音菩萨这都是圣僧,在座的师父也是僧,如果我说是皈依某某师父的,严格来说这话是不对的。我记得有一次在北京广济寺,我们带去一些人在净慧法师那里皈依,净慧法师开示时特别讲到一条,你们虽然是在我这里皈依三宝的,但一切出家的师父都是你们的师父。这个概念要搞清楚。

再有就明些参禅的、修密的、念佛的高了很多矛盾。实际上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本身是圆融的,是平等的。佛法之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是对治我们众生八万四千种病,众生有分别心才有不同的法门。有人问哪个法门高?我觉得法门无有高下,当机则贵。参禅也好、念佛也好,看哪个法门当机。佛法讲平等不妨碍差别,讲差别不妨碍平等,这是不相矛盾的。今天下午学愚法师讲佛教的妇女观,讲得很好,有平等性一面,也有差别性一面,众生平等,男女应平等。但同时不仅男妇有差别,任何两人之间都有差别,这种平等性和差别性是不相妨碍的,差别是缘起的差别,佛法的缘起法是把平等性我差别性很好地统一起来的法。运用缘起法,学佛过程中我们会少很多障碍。这是插了一句题外话,回来还讲我们的戒 —— 三皈依。

从大乘佛教上讲,大乘根本的戒是以愿为戒,愿之所在法门之所在。我觉得学佛第一件事是发愿,是自己愿心的确立。因为现实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依我们的欲望而有,依我们的贪嗔痴而有,依我们的欲望而有的一切是在造业,我们是在随业受报。而学佛特别是学大乘佛教,我觉得这首先在于你是不是真的发愿了,是不是把自己的愿心建立起来了。欲望是有我的,愿心是无我的。《无量寿经 》、《药师琉璃光本愿功德经》讲阿弥陀佛、药师佛是怎样成佛的,他们是发了愿,依愿修行而成佛的。所以愿之所在,法门之所在。大乘的戒,愿是根本。这次青海夏尔东活佛在五台山传授灌顶,来了一千四百多人去学密法。有一些很不错,是发心学佛的,为求法而来的。但有些是不是真心就很成问题。举个简单的例子,夏尔东活佛在那里传授大威德十三字灌顶,一上来就讲菩提心的建立,说诸位这里为啥而来,是为众生即身成就无上菩提而来,夏尔东活佛明确讲了受这个灌顶,修这个密法,首先要发起菩提心来。密教灌顶,灌顶完后要喝一些师父加持过的水,受加持是真实不虚的,是有用处的。师父讲了,我这个宝瓶水,宝瓶灌顶,大家每人喝一口,分三口,为什么呢?消我们的贪嗔痴!话音未落,别的喇嘛拿着这个水刚一出来 ,很多人疯了一样扑上去抢这个水。我坐在底下就想,如此的贪心!这水怎么能消你们的贪嗔痴呢?你这样去求灌顶,怎么能跟夏尔东这位上师相应呢?喝了这口水,是不是对身体有好处呢?这一点是不否认的,但只为这口水就扑上去抢,我心里好难过,这是来学佛吗?可能喝了这口水感觉很好,但捡了芝麻但丢了西瓜。大太阳下坐在那里,灌顶时又下大雨,坐在那里吃那么大苦似乎只为跑来抢一口水,把与上师相应的菩提心丢掉了,这哪里是学佛啊!当然话双说回来,我们很多念佛的也是为我。有很多念佛的老太太在家念观世音菩萨,求菩萨保佑我们全家如何如何,是不是欠听了这话就回去斥责那些老太婆搞迷信。我曾跟陈兵教师谈过佛教徒怎么划分?陈教授讲我们正信的、真正发愿发心学佛的,叫精英佛教,而那些叫民间佛教,这里没有偏低的含义。我觉得这样划分也好。我们真正树立起正信,真发心学佛,真正地发心发愿,那我们是学佛法的实法;而那些老太婆念佛也许暂时为了世间的平安,是有所求的,这是权法。菩萨度众生,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道。我们是凡夫,自然就有欲望,我的欲望就大得很,时刻反省起来,满脑子的贪嗔痴,如果你说没有欲望了,没有贪嗔痴了,那也不需要佛菩萨来度你了。我们确实还有欲望,所以佛菩萨先以欲勾牵,而后入佛道,这是权法。我个人的看法是不以实废权,但同时也不能以权代实,我们不能满足于念佛、念菩萨,所以学佛都首先是三皈依、发愿,这是最基本的戒。

讲到定,定是佛法与外道的共法,佛法修禅定,非佛法外道也修禅定。所以释迦老人家当年修定修到非想非非想处,修完之后,老人家说它不究竟,不彻底,但有人依此而讲我们不需要修定了,因为不了义不究竟。禅定虽然不是佛法的不共法,但是佛法的一切成就都是依禅定而有的。讲禅宗南顿北渐,我觉得后世有时喜欢把慧能大师的南传说地高高的,过于偏低北传神秀渐法。也许我们现实比较当机的还是要 “ 时实勤拂拭 ” 。今天中午,净慧法师就讲怎么把小乘佛教的禅法和我们大乘禅法结合起来,吸收小乘禅法中次第修行这些好的方面,以大乘禅法的智慧、境地作为指导,是不是很好呢?我们如果真发心学佛,就要在禅定上好好地用功夫。

佛法究竟为了什么?为了了脱生死。我不知道在座各位是不是真发了这样的心来学佛、参禅,来参加生活禅夏令营。当然从究竟上讲生死是不二的。但从修行的次第上讲,我个人觉得不能了生就很难讲脱死。有的寺庙大雄宝殿晨供的是释迦老人家,他的左右两手一边是药师琉璃光如来,一边是阿弥陀。如果我们把药师法和阿弥陀的法好好地参学,会发现释迦老人家是很有用心的。东方净琉璃世界讲的是东方。东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象征春天,是生机勃勃的,所以释迦老人家讲最这两部法,一部生,一部死,是很有用心的。净慧法师慈悲,给我们创造了两次机会,把吴立民老先生请到这里讲了两次《药师经》,我们听吴老讲《药师经》感受很深,因为他不仅讲死后的往生,还讲生的时候应该如何。如果我们放弃了生而讲死,我觉得这样有点偏了。实际上释迦老人家讲过生法,净慧法师提出生活禅,想把佛法与我们的生活紧紧地结合起来,这是非常当机的。中国佛教未来能真正弘扬起来,这是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大家也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比如你跟人家讲 “ 我学佛了 ” 。人们会有两个感受,有人说你在家里、社会各方面没见你有挫折,你怎么学佛呢?给人的印象好象学佛一定是受了挫折以后再也没办法了,最后到佛门里面苟且偷生来了。再有就是一说我学佛了,念佛了,就会说你年纪轻轻的怎么就为死后的事打算起来了呢?念阿弥陀佛不是为死后往生极乐世界吗?他不晓得佛法里有生机勃勃的东西,有生法。西方有位大家者叫麦克斯韦博,他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很了不起的思想家。他有一部代表作《新教伦理和资本主义精神》,探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他的结论就是新教伦理 —— 基督教的新教伦理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念诞生的基础。他这部书里比较了各种宗教,比较到佛教时他说佛教这个宗教是只讲死不讲活的,这样一种宗教怎么诞生资本主义精神呢?在他那里就把佛教的生一笔给勾销了。当然这种看法是错误的。但给人造成这种印象,佛教界自身是有责任的。我们没有很好地把化佛法和生活结合起来,没有很好地把佛法中这种生机勃勃的东西弘扬起来,我觉得这是当前中国佛教的一大弊端。如果要把佛教真正弘扬起来,要讲生法,要讲生活禅,要把我们的禅、我们的佛法紧紧地与我们的生活结合在一起。这不是我们一时产生的灵感,不是净慧法师忽然提出一个故弄玄虚的生活禅。本来生活就是禅,禅就是生活。而倡导生活禅,正是针对当前中国佛教的弊端。我觉得这时候讲生活禅非常好,特别是青年人,我们正是生机勃勃的时候,更该把身心溶入佛法的生的理论中。从最简单的实际上来讲,我们许多学佛的年轻人不学佛时还好,一学佛给人的印象是这个人呆了,变得与别人格格不入了。本来同学关系都很好,因为学佛弄得宿舍同学个个都烦他,佛里佛气。这是因为他把学佛与我们的生活对立起来了。而因为我们学佛,学生活禅,我们的同学关系、同志关系应该更融洽,更能够与大家打成一片。所以我们青年人学佛、讲生、讲生活禅有更重要的一层含义。老年人几十年的人生历程走完了,如果把精力一心投入弥阿陀老人家的怀抱,那么这还是可以的,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讲,我们更应该在生上用功夫。大家不要误解,阿弥陀佛实讲的也是生死不二。《无量寿经》里讲阿弥陀佛未成佛以前有一世是国王,后来国王不做出了家,取名法藏,就在他的老师那里学习,发了四十八个大愿,表了四十八个无我的决心,他就是依自己所发的这四十八个大愿修行,最后成就了阿弥陀佛。他一世发了四十八个大愿,他的老师是谁呢?是世间自在王佛。注意这里面有一层很深的含义,世间、自在、王,王是顶尖了,最高最高。修阿弥陀佛的法,重在死后的往生,其实阿弥陀的法也在世间,也在讲生的。有一次,我在长沙讲课,讲佛法缘起性空的道理,讲到无我时,一位老居士啪地一拍桌子站起来了, “ 什么,无我!我念了几十年的阿弥陀佛,就想我能去西方极乐世界,最后竟然说是无我,去的不是我,那我不念了,不念了,不念了! ” 弄得我坐在那儿半天说不上话来,如果他从此不念阿弥陀佛了,我这可就造业了。真正往生阿弥陀国,上品上生那是要行菩萨道的,在现实生活中无我为人行菩萨道,不是一天到晚为我,我去阿弥陀国,我去,我去 …… 。城然靠阿弥陀佛的大法,依然可以去,但想上品上生很难啊。所以修念佛法门,也讲生。我补充这几句话是要大家不要误会了,好象年轻人不能念阿弥陀佛,我可不是这个意思,念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什么人都可以念的。只是就当代中国佛教的弊端来讲,更应该讲生活,而且我们年轻人学佛在社会弘法的时候,更应该在生上用功夫。我觉得我们来这里住了几天,亲近净慧法师老人家,若真能体会到佛法生的一面,真能够回去以后把禅、把佛法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结合起来,那我们来这一趟就没有白来。

有人问, “ 忏悔呀,念咒呀,念佛呀,能消业障吗?如果能消业障,那就跟因果报应一丝不差相矛盾了? ” 我觉得这倒是一个好问题,佛法讲因果,如果不讲因果那是邪见,是一个很错误的见解。但是大家要注意,种什么因得什么果。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造业。《地藏经》里有一句 “ 南阎浮提众生举惊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 ” ,我第次读到这儿就打一个冷战。我们都是在造业,随业受报,是有因果。我觉得佛教讲缘起法,讲业力,众生都是随业力隋入六道,轮转生死的,而佛法就是让我们解锐生死,从业力这个循环中解脱出来。它依据的是什么呢?是愿力。业力是有我的,在唯识学上讲,第七识末那识那里有个我在,依我在那里造作、行为,就是造业,就是我们以后的受报种子,等这种子成熟现行我们就受报。佛法讲因果,但不是突宿命论,如果是宿命论的话,那众生就不能解脱。我记得 1990 年时到四川昭觉寺去亲近本光法师,离开法师时我都走出去了,法师喊我: “ 哎,你回来,你回来。 ” 把我喊回来指着我对我说: “ 你记住,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佛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走吧。 ” 就让我走了。讲了两不可思议,在物理学上是两个无穷大。为什么两个不可思议呢?如果我们只看到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没看到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那我们众生是没有办法解脱的,我们只能在生死轮回中轮转下去了。如果只看到佛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没有看到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的话,那阿弥陀佛,药师琉璃如来,观世音菩萨那么大的愿力,怎么今天还会有我们这些苦难众生呢?是两个不可思议啊,忏悔、持咒、念阿弥陀佛与阿弥陀佛的愿力契合,每一个佛菩萨的心咒,都是他的愿的凝聚。比如观世音菩萨的愿力就在六字真言里。我们在持咒念佛的时候,就与佛菩萨的愿力相契合。再说如果我念了佛,持了咒,消业的话,那是不是没有因果了呢?注意,这里你只看到佛菩萨的愿力不可思议的一面,就没有看到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的一面。如果我们和佛菩萨的愿力相契合的话,那么我们就被佛菩萨的愿力摄受,是可以消业的。我们的造业就是身口意三业,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或者一句佛菩萨的心咒,都是与佛菩萨的这种清净的口业相契合,而得到他的愿力的摄受,以佛菩萨的愿力而消我们的业。注意,佛法讲的是两个东西,两个不可思议,大家应好好地把这两个不可思议圆融起来,而不是对立起来。

关于气功与佛法的问题,这了也值得一提。很多学佛的人都是从学气功过来的,这个现在有好多好多的看法。我个人的看法呢,气功在一定意义上确能给我们一些人一时间解决诸如象病苦这样的痛苦。我想这是我们应当随喜的。确实有许多人是通过搞气功来学佛的,当然也要赞叹。然而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什么呢?学气功的很多人后来皈依三宝了,学佛了,往往把气功的一些境界、习气带到佛法里来,或者他误以为气功的很多境界就是佛法里的境界,这叫附法外道,是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也就使我们佛教界很多大德对气功好象有些反感,经常痛斥气功界的一些东西的原因。

有人问学佛以后,气功还能不能练?那要看学佛的见地到了什么程度。讲生活禅,真正把佛法参透了,我们的现实生活无处不是禅。但是你参不透,那现实生活中是什么,一切还是什么。所以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你把好的功法作为自己身心的一种实践去修行的话,我们并不反对。但要知道这见地,如果正见还没有建立起来的话,那是很容易堕入身见的。我想借用净慧法师说的把小乘和大乘禅法结合起来的方法,用佛法的见地来贯穿它、统率它,不仅气功,对于一切法,我们都应该用佛法的见地、正确的见地去统率它。如果真正能用佛法的见地把一切法统率起来,我想这也是生活禅的见地了。

佛教里有许多法门,佛教的法门能不能统一呢?我个人的观点,比如说禅净双修,我觉得还是不忙双修。真正参禅你就一门心思参禅,净土你就一心一意依止于阿弥陀佛,何必禅净双修。而且这个法门讲到极处,禅净不二,这是毫无疑问。但是作为法门之所以有这个两个法门,是为了度众生的方便。参禅要起疑情,要怀疑。念阿弥陀佛。修 密的首先要信学当头,一上来就什么禅净双修、禅密双修,我觉得恐怕还早了一点。我个人的感觉是拿准一个法门一门心思地修行。每个法门都有它自身的特性,我们未搞清楚就盲目把它溶起来,往往得不到真实受用。

学佛是活泼泼的、生机勃勃的,它与现实生活不矛盾。通过学佛,我发现一点,就是每学到一定时候,就会发现佛法与现实生活中很多问题矛盾,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深入了一些又发觉不矛盾,跟生活融合起来了。每当我们在学佛过程中发现这种问题时,就应该在这个地方好好地下功夫,就在这矛盾的一点上参,参透一点就是一点进步。其实本来是没有矛盾的,这个地方恰恰是我们未搞清的地方,这是我个人的一点体会。

通过多年的学佛,我的思想转变了很多,越学越觉得佛法是无上的智慧。佛教作为东方文化中的一颗明珠,佛法应该有佛法的历史观,真正的佛法不仅仅是参参禅、念几句弥陀。我们怎样参悟佛法的道理,怎样用佛法的道理来悟解人生、社会,运用到社会现实人生中去?我们知识分子学佛应该在这些方面多作些思考,这本身就是行持。我们要把佛法运用到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这样也才能真正体现生活禅的含义。

今天我就谈这些,请多加指正。
 


{返回 禅宗文集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赵州吃茶记(王雷泉)
下一篇:生活禅夏令营法座(净慧法师)
 道元禅研思录(田里亦无)
 直心是道场——为僧众开示坐禅(妙祥法师)
 略论禅宗学在中国的形成与发展(理证法师)
 “触类是道而任心”的马祖禅法思想(戒毓)
 打(昌莲)
 禅宗“悟”义索隐(袁经文)
 从黄梅禅看佛教与中国社会的适应(王丽媛)
 看话禅与默照禅(永本法师)
 漫谈禅的思维(黄总舜)
 《高峰禅要》简介(兀斋)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做人的六条标准[栏目:净慧法师]
 法华经品题略解—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栏目:张秉全居士]
 从心地上用功夫就是从本体上用功夫[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禅法]
 南传佛教的介绍[栏目:佛学研究论集]
 修行[栏目:佛子禅心·种德禅寺佛学苑学僧文选]
 了脱生死为目的[栏目:仁焕法师]
 尼沙经[栏目:大品]
 摄大乘论讲记 第六六卷[栏目:净界法师]
 李向平:假僧人兄弟的信仰刺激[栏目:佛教视野与观察]
 佛学之简明意义[栏目:太虚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