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圣贤的面目
 
{返回 明海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52

圣贤的面目
明 海

《祖堂集》是现存最早的禅宗史书,它的叙述风格质朴、粗拙,与其后出现的灯录史传《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大不一样。从这本书中,我们往往能一窥古代禅门大德人性的真实面目。

在药山惟俨禅师这一篇中,我们可以读到师从惟俨禅师,后来也成为大禅师的道吾和云岩(昙晟)的一些有趣记载:

道吾和尚四十六方始出家,俗姓王,钟陵建昌县人也。云岩和尚是道吾亲弟也。云岩先出家,在百丈造侍者。道吾在屋里报探官。一日行得五百里,恰到百丈庄头,讨吃饭。当时侍者亦下庄头,庄主唤侍者对客,侍者来相看一切后,便问:“将军是什么处人?”曰:“钟陵建昌人也。”“贵姓什么?”对曰:“姓王。”侍者便认得家兄,便把手啼哭云:“娘在无?”对曰:“忆师兄,哭太煞,失却一只眼,下世去。”侍者得消息,当日便上百丈……

云岩和道吾在俗家是同胞亲兄弟,云岩年幼,但先出家(所以他俗家哥哥在后面反称他“师兄”),道吾出家前大概在军队里当信使(“探官”)。一天,这一僧一俗的兄弟二人在寺院的田庄里邂逅了。起初,云岩(“侍者”)还不敢认,先试探性地问对方家乡姓氏,及至确认就是俗家兄长后:

便把手啼哭云:“娘在无?”

虽然出家多年,但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却是久蕴心中,一见昔日亲人,便喷薄而出……

兄长的回答简洁但动人心魄:

“忆师兄,哭太煞,失却一只眼,下世去。”

想念出了家的儿子,哭瞎一只眼,继而过世……

——这段叙述几乎把这二位大禅师的家世、乃至性情和盘托出了。这样的记叙方式在其它的高僧传记著作中很少见。以至于一说起高僧、圣贤,给人的印象总是高远、神秘、“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

我相信,这种对高僧的误读是人们对整个佛教教义误读的一个构成部分。“真”与“俗”、“空”与“有”被打成两橛,修行、出家、开悟……在人们心目中遂逐渐被定格为远离人间烟火、冷血无趣的。这不妨可以被称为“圣贤佛教”“离世佛教”,与“人间佛教”的意趣恰相径庭,与佛法二谛圆融的真理也不吻合。

多数史传中对高僧概念化、去人性化的叙述其实是儒文化话语霸权的产物。综观佛教史上有代表性的高僧传或禅史,执笔者或是有良好儒学修养的高僧(如慧皎、道宣、赞宁),或者这些著作经过有佛教信仰的士大夫的删定整理(宋代杨亿之删定《景德传灯录》)。而儒家意识形态的审美取向是“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是大雅,是“为尊者讳”。它与印度佛典中真实、质朴、不避尊卑的叙事风格是不同的。

印度佛典,尤其是戒经,其叙事风格完全是朴实无华、原原本本的。举凡大小便利,男女贪染、饮食钱财之事,在这里都记录无碍,毋论所关涉者是圣是凡。

《祖堂集》的编辑者是寺院的禅僧(泉州招庆院静、筠二禅德),其语言风格是白话、口语的,有些叙述显得拖沓、冗长,但却真实、朴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史传存在两种话语风格,一种是儒家主流话语风格,一种是生活的、民间的、白话的话语风格。前者的叙述使圣贤的面目隐显在飘渺白云间,后者的叙述倒使圣贤们回到了人间,使我们这些在大地上摸索前行的众生们增添了许多信心!

 


{返回 明海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佛教和树
下一篇:京城访柏林
 《善生经》导读
 丙戌禅七法会起七法语
 西子湖畔的法雨
 安住当下的修行
 学习坐禅
 永远是自己错
 禅与企业管理
 禅心“三无”
 为广照、果万、广箐、万休等八位禅人 掩关法语
 诉说和倾听中的禅修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母亲最近言行异常,请救救我母亲。[栏目:忏悔超度·净空法师问答]
 菩提道次第广论[栏目:菩提道次第专题·根本论述]
 百喻经 45 奴守门喻 The Slave Guarding the Door[栏目:百喻经 The Hundred Parables Sutra]
 台东长滨准提精舍简介[栏目:药师山·紫虚居士]
 离相求事者须降伏其心[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茶禅一味”的佛家茶理[栏目:禅茶文化]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十九 (9)[栏目:瑜伽师地论讲记·妙境长老]
 九、结束语[栏目:皈依修学手册]
 无愧平生[栏目:纪文达公笔记摘要·纪晓岚写的因果故事]
 一物降一物[栏目:星云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