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往生论注讲记(十)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39

往生论注讲记(十)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

接着观察众生世间清净,这一门分为两科:一、观察教主阿弥陀佛庄严功德;二、观察眷属菩萨庄严功德。前一科里有八种,到讲正文时再标细目。

【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有,受众多生死,故名众生。今名佛菩萨为众生,是义云何。】

问:有论师解释“众生”的涵义,是从有情不断在三界各种生处中轮转,而领受众多生死,因此称为“众生”。现在称佛菩萨为“众生”,意义何在?

【答曰,经言一法有无量名,一名有无量义。如以受众多生死故名为众生者,此是小乘家释三界中众生名义。非大乘家众生名义也。大乘家所言众生者。如不增不减经言,言众生者,即是不生不灭义。】

经上说:一法可以有无量名,一名可以有无量义。以受众多生死而称众生,是小乘家解释三界众生的涵义,不是大乘家所说众生的名义。大乘家说的众生,是像《不增不减经》所说:所谓“众生”,即是不生不灭。

对于这一点,以下分三段证明:一、生即无生;二、无生则无灭;三、结论。

【何以故。若有生,生已复生,有无穷过故。有不生而生过故。是故无生。】

首先从反面证明生即无生,有二:(一)生若有生,有无穷过;(二)有不生而生过。

如果生和无生不是不二,那生就是有自体的“生”,也就是“生”成了实有的东西,这个东西以生为体性,因此就应当一直生,不然就不叫“生”了。这样不断地生,就犯有无穷过。(比如火以热为自性,只要火存在,就是热性,不会转成湿性。同样,一个法以生为自性,就恒时都在生,不会不生。这样生了又生,就是无穷生。)

(二)有不生而生过。比如从种子生芽的“生”是特定的“生某个芽”的生,而且生了这个芽之后不会重复生它。如果这个“生”是实体,那它就以生芽为体性,也就在生了这个芽之后,还要生同样的芽,这就成了不生芽的时候也还在生芽!比如一个女人生一个小孩,叫“旺旺”。如果这个生有实体,就一直持有“生旺旺”的体性,那她一切时都生同一个旺旺,前后生的是同一个人,这可能吗?

再打个比方,风以动转为性,如果这个性实有,就始终是动转,比如风吹动一棵树,就永远在吹这棵树,即使吹过之后,还要一模一样地再现,这当然不成立,什么事过后就不会重演。

所以在“生”的当体上得不到生的自性。这只是对如幻的缘起显现假立为生,而这样的“生”也就是无生,就像梦中的生一样。

二、无生则无灭。

【若有生,可有灭。既无生,何得有灭。】

意思是:有一个法生,才有这个法灭;这个法既没有生,就没有它的灭。比如梦中生孩子,有他生了,才有他死。实际没有他生,哪里有他死呢?或者,银幕上有人生了,后来死去,这不是事实,实际得不到他的生,也就没有他死去。

三、结论。

【是故无生无灭是众生义。如经中言,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斯其类也。】

(“五受阴”就是五种受蕴——苦、乐、忧、喜、舍,一般受略分为苦、乐、舍三种,广分有五受,苦、乐指身上的受,忧、喜指心上的受,舍指不苦不乐。)

所以无生无灭是众生的真实义。比如经上讲:五受阴通达空无所有,是苦义。也就是从现相上衡量,虽然有如梦如幻的受的显现,但胜义中得不到显现那样的法,或者实际没有所受的苦法,这样了达空无所有,就是苦义。这跟“众生即不生不灭”是同类的讲法,都是说实相义。总之,如果“众生”这个名词是表诠不生不灭,而不是数数受生三界,那就可以把佛和菩萨包括在内。

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此二句,名庄严座功德成就。】

这两句是说阿弥陀佛的法座功德成就。

【佛本何故庄严此座。见有菩萨,于末后身敷草而坐,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天见者,不生增上信,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是故愿言,我成佛时,使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以为佛座。】

佛因地何以发起庄严座愿呢?这是见到有菩萨最后生敷吉祥草,结跏趺坐,成就无上正觉时,座具非常平常,人天见了不生增上信心、增上恭敬、增上爱乐、增上修行。因此就发下大愿:当我成佛时,要以无量大宝王所合成的微妙清净花台作为法座。

众生的心态就是这样,显现极为庄严的菩提座,就认为“太稀有、太殊胜”,信心和恭敬心也提得起来;如果见到很平常、很差的形相,眼睛都不瞧你。众生的心是这样跟着相转,相大,崇敬心就高;相小,就轻视不理你。

【无量者,如观无量寿经言。七宝地上,有大宝莲华王座。莲华一一叶,作百宝色。有八万四千脉,犹如天画。脉有八万四千光。华叶小者,纵广二百五十由旬。如是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放千光明。其光如盖,七宝合成,遍覆地上。】

论中的“无量”是像《观经》所说:在极乐净土金、银等七宝合成的宝地之上,有极为高广的珍宝莲花王法座。极乐世界里有无量无数的莲花座,其中最殊胜的是佛的莲花宝座,叫做“大宝莲花王座”。这朵莲花王有很多花叶,每一花叶都作百宝色,花叶上有八万四千条脉,宛如绝妙的天画。每条脉里又有八万四千种光明。花叶小的,长宽二百五十由旬。像这样,莲花有八万四千片花叶,叶与叶之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作为严饰。花叶间的摩尼珠王,各放千道光明。光明如同宝盖,周遍覆盖在地面上。

【释迦毗楞伽宝以为其台。此莲华台,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以为校饰。】

以释迦毗楞伽宝来作莲花台。莲花台有八万金刚甄叔迦宝、梵摩尼宝、妙真珠网等,总之有无数珍宝作为严饰。

【于其台上,自然而有四柱宝幢。一一宝幢,如百千万亿须弥山。幢上宝幔,如夜摩天宫。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以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光。一一光,作八万四千异种金色。一一金色,遍安乐宝土,处处变化,各作异相。或为金刚台,或作真珠网,或作杂华云。于十方面,随意变现,施作佛事。】

在莲花台上,自然而有四根极高广的宝幢(“自然”就是不假造作,不是工程队在莲花台上立起了四根宝幢,而是成佛时随愿力任运显现)。再说莲花台上每一根宝幢,高广犹如百千万亿须弥山王。从宝幢上披下的宝幔犹如夜摩天宫的宝幔。宝幔上又有五百亿微妙宝珠作为映饰。一一宝珠有八万四千道光明,一一光明变作八万四千种不同金色,一一金色遍满极乐世界的每一处,而且处处变化。整个是微妙的佛境界,是事事无碍的境界。

想一想,一颗宝珠里有八万四千种光,每一种光作八万四千种不同金色,每一种金色遍满极乐世界,而且遍满的金色处处随众生心,现作种种变化。金色会变作种种不同的相,或者化为金刚台,或者化作珍珠网,或者化出杂花云,这样在四方、四隅、上下的十个方面随意变现,普作利益众生的佛事。想一想,这么不可思议的功德妙用!这不是如来智慧所现又是什么!

【如是等事,出过数量。】

这只是举出其中几项,这类庄严事无法用百、千、万、亿等来计算,所以超出数量,无法测度。

【是故言,无量大宝王,微妙净华台。】

由上述这些原因,天亲菩萨才说如来宝座的功德不可思议,是无量大宝王的微妙、清净莲花台作为法座。这个莲花台难思难议。

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此二句,名庄严身业功德成就。佛本何故庄严如此身业。见有佛身,受一丈光明。于人身光,不甚超绝。如转轮王相好亦大同。提婆达多所减唯二,致令阿阇世王以兹惑乱。删阇耶等敢如螳螂。或如此类也。是故庄严如此身业。】

(删阇耶是六师外道之一,认为不必求道,只需经历生死劫数,就自然穷尽苦际。)

这两句是说佛的身业功德成就。佛因地为何庄严超出常伦的身业呢?这是见到有的佛色身只有一丈光明,跟人的身光相比,差距不远。像转轮王也有三十二相,大体与佛相似;提婆达多只少眉间白毫和无见顶相,使得阿阇世王因此迷惑,推举他作新佛;删阇耶等也敢如螳臂挡车般与佛对抗。有这一类情况,因此立誓庄严远超群生的相好光明。

这里发起庄严身业的缘由和上面差不多。意思是,如果示现的不是远超群生的高妙身相,众生就会认为佛很一般,就不生恭敬,想跟佛对抗。甚至认为我也有佛那样的相好,我也可以作佛等等。以这个原因,发愿成就色身妙相。

【案此间诂训,六尺曰寻。如观无量寿经言,阿弥陀如来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圆光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译者以寻而言,何其晦乎。】

(“诂训”就是对古代语言的解释。)

按照此方中国的解释,六尺叫做一寻。但《观经》里说:阿弥陀佛的色身高有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佛的圆光就像百亿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广大。译者只用“寻”来说,何等隐晦佛身的真相!

【里舍间人,不简纵横长短,咸谓横舒两手臂为寻。若译者或取此类,用准阿弥陀如来,舒臂为言,故称一寻者。圆光亦应径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

古代农村的人,不论个子高低大小,都把伸展两臂的长度叫做“一寻”。如果译者是这样翻为“寻”,来衡量佛的身相,就是以佛两手展开的长度为一寻,那佛色身的圆光应当直径是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由旬。

【是故言,相好光一寻,色像超群生。】

所以说,阿弥陀佛色身相好光明迥然超出一切群生。

《观无量寿经》上说:阿弥陀佛的色身如百千万亿夜摩天阎浮檀金色,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由旬,眉间白毫,右旋宛转,如同五座须弥山王。佛眼宛如四大海水,青白分明。从身体诸毛孔中演出光明,如须弥山。佛的圆光大如百亿三千大千世界,在圆光中有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数化佛。一一化佛又有众多无数化菩萨作为侍者。阿弥陀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又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这就是佛的身业功德成就。

【问曰,观无量寿经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是义云何。】

这是问《观经》这段法语是在说什么法义?历来的注疏有各种深浅不一的解释,这里只按昙鸾大师的注释来讲。

【答曰,身名集成。界名事别。如眼界缘根色空明作意五因缘生,名为眼界。是眼但自行己缘,不行他缘(“是眼”就是这个眼界,“但”是唯一或只的意思。)。以事别故。耳鼻等界亦如是。】

“身”叫集聚而成。多种法集聚在一起叫身或蕴。“界”叫事物的差别。也就是分界的意思。诸法各有自己的体性,不相紊乱,叫做界。就像中国和日本各有国界,以分界不同,中国的事不会发生在日本。

比如,眼界是由眼根、外色、虚空、光明、作意这五缘生起,叫眼识界。眼识这一界只行在能生自己的因缘上,不行在其他因缘上,也就是眼识只从自己的因缘中出现,以眼识这种事和眼识外的法有差别,因此叫做眼界。其他耳识、鼻识等界也是如此。

【言诸佛如来是法界身者,法界是众生心法也。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故名心为法界。法界能生诸如来相好身,亦如色等能生眼识。是故佛身名法界身。是身不行他缘,是故入一切众生心想中。】

“诸佛如来是法界身”:法界指众生的心法。以心能生世间、出世间一切法,因此称为法界。意思是世间六道的器情由心生,出世间声闻、缘觉、菩萨、佛四种法也由心生,以心能生世出世间一切法故,称为法界。以法界心能生诸佛具足相好的身,就像色法等能生眼识,因此把佛身叫做“法界身”。这个所现的如来相好身不行于其他缘,只行在众生心想中,因此说“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意思是,如来的相好身唯一由众生心想而现,不由其他因缘,所以只行于众生心想中。)

善导大师解释:由于众生起念愿见诸佛,佛以无碍智慧了知,就能入在他心想中显现。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者。当众生心想佛时,佛身相好,显现众生心中也。譬如水清则色像现。水之与像,不一不异。故言佛相好身即是心想也。】

“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说众生在以心观想佛色身白毫等相好时,佛身相好就现在众生心中。就像水澄清时,有影像现在水中,水和影像不一不异。为什么?因为如果是一,水就是影像,而水并不是影像;如果是异,影像就安住在水外,但水外也没有影像。或者这么想:影像是水的话,当影像消失时水也消失,但影像消失,水还存在,证明影像和水不是一。又影像在水外存在的话,应成水消失,影像还存在,但水一消失,影像就不复存在,证明影像和水不是异。

众生的心就像清水;佛身相好就像水中现的影像;众生心水净,佛身就现在众生心中,好比“水清则色像现”。佛的相好身只是自心所现,所以和心不是一,也不是异,所以说“佛的相好身即是心想”。

【是心作佛者,言心能作佛也。是心是佛者,心外无佛也。譬如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也。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木为火烧,木即为火也。】

“是心作佛”说的是这个心能作佛,就是依自己的信心缘佛的身相;“是心是佛”说的是依着观想佛身,就从自心显现佛身,心外无佛,是心是佛。这就像两木摩擦,火从木头中出生,火不能离开木头存在。由于火不离开木头,火就能把木头烧掉。木头被火烧,就成了火。

“木”比喻作观的心,“火”比喻佛身。“火从木出,火不能离木”,比喻佛身相好从作观的心中显现,佛身并不是离心而有。“以不离木故,则能烧木”,比喻所现的佛身不离心的缘故,能息灭分别心。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者。正遍知者,真正如法界而知也。法界无相,故诸佛无知也。以无知,故无不知也。无知而知者,是正遍知也。是知深广不可测量,故譬海也。】

“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中的正遍知,是说真正如于法界而知(就是如实知的意思,法界如是,也如是了知)。法界没有生灭、来去、常断、一异等的虚妄相,既没有虚妄相,诸佛的智慧就没有“知”。以没有知的缘故,就无不知。“无知而知”,就是正遍知。这样的知深广不可测量,因此譬喻为海。

分别心是有所缘的心。比如心里分别“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件事如何处理”,像这样有所缘的知,只是妄知。无所缘的知,是本性自然照见,以无知就无不知!法界远离妄相,如果有所知,就成了心是能知、法是所知,这时就障碍现前遍照法界的真知。反过来能、所二取的戏论消尽,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自然遍知一切。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往生论注讲记(十一)
下一篇:往生论注讲记(九)
 往生论注讲记(七)
 袁了凡四训铸板流通序 讲记二(印光大师文钞选编)
 往生论注讲记(二十一)
 净土圣贤的传记(十四)
 普贤行愿品讲记(五)
 佛说十善业道经讲记(八)
 自我教言
 共修《岩洞老人颤抖歌》内容(八)
 信愿——往生正因
 “祈福雅安”共修法会开示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情到深处人孤独 读后序[栏目:黄威南居士]
 怎么样是去面对生离死别的最好方法,怎样做到平静?[栏目:传喜法师·信众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