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十六)
 
{返回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748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十六)

上面说:“若实无实法,悉不住心前,尔时无余相,无缘极寂静。”到究竟的时候,实和无实等的一切戏论都寂灭了,没有任何心所缘的相,也就寂灭了一切心、心所法,入于涅槃。换句话说,分别心是缘种种有、无等的相而生起,如果所知相完全寂灭了,分别心也就随着寂灭。所以成佛时就寂灭了一切虚妄分别。

由这一点就引来诤论说:成办众生的义利,需要用心来观察、分别,再以分别心发起身、口、意种种作用,这样才能作说法等的事业利益众生。如果没有分别心发起作业,怎么能成办众生的义利呢?这是他执著“只有用分别心才能成办义利”。

下面中观师就用比喻来说明“无分别也能成办义利”:

譬若摩尼宝,如意树满愿,

此由众生善,愿力现佛身。

就像摩尼宝、如意树没有对祈祷者作利益的分别,但只要人在这些境前祈祷,就能按照他的愿望赐予衣、食等财物。(这就说明有“无分别而能成办义利”的方式。)像这样,由众生的善根成熟和佛往昔发愿的力量这两种因缘和合,就从法身智慧中任运显现报化两种佛身,作说法等的种种事业,利益有情。

这样回答之后,又引来诤论说:只凭因地的发愿怎么能做到这样广大、周遍、相续不断的事业呢?由此就举比喻来断除这个诤论:

如成鹏咒者,供处成已逝,

彼逝虽久远,能作灭毒等。

就像修成大鹏咒的人以诵咒和安住三摩地对大鹏像等作加持,这样成就了供养处的石塔。在这个供处做成之后,作者去世了。虽然他去世很久了,但在这座塔存在的期间,能作息灭毒害等的种种义利。

这证明以往昔发愿、诵咒等因缘的牵引,虽然石塔无分别、无功用,仍然能作种种义利。

相应菩提行,成就佛供处,

菩萨虽入灭,能作一切义。

这是比喻对应的法义。相应菩萨求大菩提所行持的福慧资粮大行,成就了全法界凡圣有情共同的殊胜大供养处——佛陀。这以后菩萨虽然入灭于无住涅槃,但这个大供养处能顺应众生的善缘,以往昔愿力普作一切有情现前、究竟的一切义利。

前后两颂要对应起来看。“彼逝虽久远,能作”对应“菩萨虽入灭,能作”,这是说明在一切心和心所已经寂灭的时候,无功用而能成办义利。“灭毒等”对应“一切义”,“等”字包括息灭龙害、鬼害等,表达多种利益。对应在法义上,就是更进一层说,佛地无功用不但能作义利,而且能作一切现前和究竟的义利。

由供无心者,云何有福果?

供住世涅槃,经云福等故。

(这里“心”指分别心。)

实事师说:你认为的佛没有任何分别,但对这样无心的佛供养怎么会有福德果报呢?

中观师说:为什么供养无心者就没有果?经上说供住世佛和供佛涅槃的舍利,福德相等,这证明供无心者是有福果的。

世俗胜义供,咸依教承许,

如供实有佛,如何有果般。

“世俗、胜义”是对心前现相的体性所作的两种承许。前者是说心前显现的佛和供养所生的福,只是世俗虚幻的现相,正现时得不到任何实体。后者认为佛和供养福德是胜义中实有的法。但是两者对“供佛有广大果”这一点,都同样依教量承许。所以,中观师对实事师说:就像你说的“供实佛如何有福果”是依照圣教而承许的,我按照圣教同样承许供无实的佛会得到那样的果。

“依教承许”就是依据佛的圣教量来承认。一般能够用现量衡量,就不必要用比量。现量衡量不了,再用比量来推断;到了极隐密、深细的地方,现量和比量都无法衡量,就再依圣教量来判断。像供养佛会生什么果报,这是非常隐密的现相,只有依据圣教量来承许。

丁二、于能诠大乘教断诤

这里的诤论是大乘教非佛说,只是魔加持入心的龙树等臆造的伪经。起诤的人是未入道的增上慢声闻,不是所有的声闻(没有证得四谛,自以为证得,就是增上慢)。另一类入道声闻依《俱舍论》现证四谛,证得阿罗汉果,不会说大乘经一律不是佛经。

声闻圣者现证了无我,不会起增上慢,而且证的也是空性的一分,所以不会诤论。增上慢声闻没有证一分空性而断烦恼,对空一点认识也没有,才会起诤。他们认为求解脱果根本不必要见空性,依靠修四谛十六行相就能解脱。

诸声闻部认为:只需于四谛无常等十六行相现见而修,即能证得灭惑解脱果,何用见诸法无自性之空性?无此必要。

四谛中每一谛有四种行相,总共十六行相。“无常”是苦谛中的一相,“等”字指苦、空等的其余十五相。“现见而修”,包括两层:一、见道位以瑜伽现量见;二、见道后心安住于见道所见而修。这样就能证得灭尽烦恼的解脱果,哪里需要见大乘讲的轮回、涅槃、有为、无为等所有一切法都无自性的空性呢?

其于大乘所说一切法空,心生惊怖而弃舍后,自以为无有证空性,仅有证人无我,而起诤难。

(“惊怖而弃舍”是说声闻听到“一切法空”时,内心接受不了的状况。

比如,在阿底峡尊者住世的时候,有两个小乘僧人来见尊者。他们的威仪、行为都很调柔如法,当时坐在尊者前听法。尊者讲解因果的时候,他们特别有信心、有欢喜心。后来供僧完毕,大众齐诵《心经》,诵到“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等这样一路“无”下来时,两个人接受不了,要求僧众不要再念。又比如,在文殊菩萨宣讲甚深空法的时候,在座的五百位小乘比丘惊怖异常,毁谤空性,当时就口吐鲜血,直堕地狱。)像这样,增上慢声闻听到说一切法空时,心里惊怖接受不了,而且觉得大乘说的空性是最大的断见,因此彻底舍弃。舍弃之后,他们自己认为没有证空性这回事,只有证得人无我。为此,对大乘发起诤论。

其实,证人无我就是证了空性的少分,就像得了一滴海水可以说得了大海的水,不管是证得人无我,还是证得一些法无我,都是证得了空性,包括在证空性里面。空性分了很多类,这是因为众生有很多种根机,心里的执著有很多方面,所以空性就分成很多类来讲,不是单一地讲。增上慢声闻认为只有证人无我,不存在什么证空性。他不知道证人无我就是证空性的一分,一直固执无我和空性是像黑白那样不同的两回事。

驳:此诤极是下劣。何以故?舍空性外再无能断烦恼之根的对治故。因此,般若等教中说:“有法想者,则无三菩提解脱。”诸声缘果也是不依般若空性就不能证得,因此说这是能生四圣之母。其理下文当述。

“此诤”指“根本不用证空性,只需修四谛就能得灭惑解脱果”的诤论。这是很下劣的诤论。为什么说它下劣?因为在一切道法中,只有证得空性才能断烦恼,离开空性再没有别的根除烦恼的对治。作为学圣教的人竟然诤论“没有空性”,这是否认三世诸佛圣道的根本,何其下劣!

“般若经”指大、中、小三种般若经,“等”指三转*轮中的部分了义经和不了义经。这么多的圣教都说“有法想者,定无三菩提解脱”。意思是说:凡是心上有法想的,就是有承认、有计执的,就决定得不到声闻、缘觉、佛陀三种菩提的解脱。

按这条圣教来衡量,声闻和缘觉从见道到无学道之间的所有圣果,也是不依般若空性就无从证得。以这个原因就说“般若是能生声闻、缘觉、菩萨、佛陀四种圣者总的母亲”。以上是依据圣教破斥“不用证空性就能得解脱”的谬论。“其理者,当于下文阐述”,就是以理破斥的方面会在下文阐述。

这里,寂天菩萨明知对方不承认《般若经》等,特意引用来破对方。这样必定遭来对方的反对:你说的教不成立是佛经。然后抓住他的妨难处破除他,就能成立大乘经是佛的善说,同时使人了解三乘菩提都要依仗般若来成就。这是作者的用意。

回应:你的能立大乘教在我等前不成立是真实教——佛善说之法,这只是佛涅槃后被魔加持的寻思者所臆造的文句故。

对方回应:你们成立三乘人都要修空性的依据——大乘教法,在我们面前不成立是真实的圣教,因为这只是佛涅槃后被魔加持的龙树等寻思者胡编乱造的文句。

“寻思者”,就是没有真修实证,只是按自己的想象说什么都是空,色也空、受也空、行也空等等。他们认为龙树等是在建立邪说,从始至终在给人灌输无自性的断见。所以他说:你引用的“凡有法想者”等,我们不承认它是圣教量。

那么,你教如何成立是佛经呢?

答:“我教为佛经”不是在你我二者前共同成立吗?因此对其是佛经无有诤论。

大乘反问:你们的小乘教——《阿含经》等又怎么成立是佛经呢?

对方回答:在你我前共同成立《阿含经》等是佛经,因此对这一点没有诤论。

意思是,“我的教是佛经”在你我两者前都成立,因此是佛经,而你的教只是你单方面成立,因此不是佛经。

驳:当初你诞生等时,小乘三藏也不成立是佛说的经,当时并无所谓的“二者前成立”,以此如何是佛经呢?教与人无自性关联故,当初于你不可能成立是圣教量。

大乘用他说的“二者前成立才是佛经”,反破他说:在你刚出生时,或者住母胎时,童年幼稚时,出家以前时,没有学小乘教法时,你了解小乘三藏吗?你连小乘三藏的名字都没听过,会生起这些书是佛经的想法吗?对三藏里说些什么一无所知,能说在你面前成立吗?不但是你,包括我寂天也是刚出生时、住胎时、童年幼稚时、没有学小乘教法时,一点不知道,这样你不知道、我也不知道,并没有所谓的“二者前成立”。按你的逻辑,只要没有在两者前成立就不是佛经,那这些时候小乘教就不是佛经了。

实际上,教和人没有自性的关联。自性的关联,就是体性上自己成立有的关联。或者是同体相属,就像柱子和柱子的红色(有柱子就一定有它的红色);或者是因果关系,就像种子和果,有种子就会生它的果。但教和人没有这样的关联,教和人不是同体相属,也不是由一者就一定生另一者。所以,虽然在人面前有这些教法,但人并不是一定就认为它是圣教。所以当初在你的心前不可能成立这是圣教量。

答:初时虽于我不成立,然从可信赖的传承师前获得听受,而且这是现于律藏、入于经藏、不违论藏法性而阐述真实道的教,以此等以理成立的缘由,基于深信,成立小乘教是佛的善说。

对方回答:你说得对,确实在我诞生时、做小孩等时,对我不成立《阿含经》等是佛经。我们就不谈这一点,但我还是有自己真实的理由。第一,我们是从释尊、迦叶、七位尊者这样传下来的祖师前得到听受;第二,止持、作持的学处和开遮等,清楚地现在律藏里;经藏的所诠是三学中的定学,后学者需要入这样的禅定,也就是修行人都要趣入经藏所诠义;而且论藏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法的自相和共相作了抉择,这些论藏法性不能违背。所以,我们的教——经律藏阐述了戒定慧三学,是宣说了能真正成办解脱的真实道的圣教。我是由这几点道理上能成立的缘由,基于很深的信解,来成立小乘教是佛的善说(意思是,我是讲道理的人,是用真实的理由来成立小乘教是佛经,并不是武断。)。

偈颂里“何缘”这两字,就是上面说的在可信的传承师前得到听受,以及“现”、“入”、“不违”这三个缘由。

辩:如是可信的缘由大乘也同样具足,因此,你若具慧、内住质直的话,则近于成立故,这也是在你我二者前能成立的,并非不能成立。不然,任何二者共许或在其前成立,其教就真实的话,吠陀等也应成真实了,因为不只一人、有多人承许其为正教故。

你说的这几点可信的缘由,大乘也一样具足。大乘教甚深的部分由佛传给文殊,再传龙树等,广大的部分由佛传给弥勒,再传无著等,这样子,一代代传到了现在的善知识。而且,像《大乘庄严经论》上说的那样,大乘教也同样是现于律藏、入于经藏、不违论藏法性而阐述真实道的教。因此,你说的缘由大乘教里同样具足。

看起来,你也是讲理的人,如果你既有智慧,又能把心安住在质直中,那“般若经等是佛经”就很快能成立了。(具慧、质直是两个条件。不具慧,即使举出上百个教证和理证,也不会引生信解;不质直,心里有贪著自宗、嗔恚他宗的偏执,说得再正确也不肯承认。)现在你说的两种缘由,在大乘教里同样具有,这样的缘由实际是在你我二者前能成立的,不是不能成立。所以具慧、质直的你应该点头承认了。不然,只是以两者前承许就断定为真实的教,那外道吠陀等教也应当是真实的教,因为不只是一个人、有很多人都承认它是真实的教。

所以,不能以“信奉的人多”就说是真实的圣教。判定为真实教的唯一标准是它宣说了解脱的正道。

若说:小乘没有是否为经之诤,大乘却有此诤,故非佛经。

这是以“有诤”为理由来成立大乘不是佛经。

驳:仅以“有诤”不决定是非真实教。不然,于内道总的佛教,外教有诤;持部分圣教后,各派及声闻十八部等也内部有诤,由此你也应舍弃小乘了。

首先说“有诤”是不决定的理由。“不然”是纵破:假使有诤就不是正教的话,那外教对总的佛教有诤,佛教内部也有诤,这样你的小乘也成了非正教,应当舍弃。

所谓“佛教内部有诤”,举例来说,持部分圣教后,对见色法,有部承许以眼根见,经部承许以眼识见;对非择灭无为,有部承许有自体存在,经部承许无自体;律藏的一分戒里,在说到造佛制罪时是造重罪还是造轻罪,以及理眉毛是恶作罪还是非恶作罪等时,声闻各部的主张也有差别,这样以有诤的缘故,你们小乘教也成了伪经,应当舍弃。

再者,圣教之本即圣教住世的所依为真实比丘,彼等比丘也成难以安住或存在了。戒经中说有名想、自称、乞食、圆具、破惑五种比丘,其中前三徒有其名,后二为殊胜,故是圣教的根本。尤其,殊胜的胜义比丘定义为断烦恼,也将难以存在,因为不可能有断惑之因的现见真谛,因你承许无有诸法实相的空性故。又,圆具比丘也因各部承许有差异等,以有诤故,由上说附带推出难以存在。

(“圣教之本”,指圣教住世的根本是比丘,也就是不论传比丘戒、比丘尼戒,还是安居、诵戒,或者做阿阇黎说法和引导等,都依赖比丘,其他身份没有资格做。“名想比丘”就是明知自己不是比丘,但在别人面前现出家相穿三衣等,别人也心想他是比丘。“自称比丘”,就是破了根本戒实际不是比丘,但自称是比丘。“乞食比丘”,就是以乞食来谋生的比丘。“近圆比丘”,指居士戒、沙弥戒、比丘戒渐次上来都圆满了的比丘。“胜义比丘”是像舍利子那样断了烦恼的圣者比丘。)

寂天菩萨主要想说胜义比丘难以存在,因为断烦恼来自见空性,但增上慢声闻说没有空性,那就成了不存在胜义比丘。顺带也提到了应成近圆比丘也不存在,因为对传戒和尚、羯磨和尚、作羯磨僧团等各自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小乘各部存在诤论,以有诤的缘故,所依的经就不是佛说,这样就不会有近圆比丘存在。

以上首先是中观论师引圣教:“有法想者不得三菩提解脱。”来证明三乘都要修空性。对方反对说:你引的教实际不是佛经。由此就展开了大乘教是否为佛经的诤辩,最后成立般若经等是佛经。往后是以理成立三乘都须要修空性才能得圣果。

 


{返回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十五)
下一篇: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十七)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十七)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三十四)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五十)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九)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二十一)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四十九)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四十四)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十九)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四十五)
 般若品易解句义释·净水如意宝讲记(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神识出入,身躯旅馆[栏目:心念与命运·第1册]
 浮躁热恼中的清凉剂——从弘一法师的人格魅力谈起(姜法璞)[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分别与无分别[栏目:菩提道次第修学札记]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