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请入普贤愿海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5238

敬礼大行普贤菩萨摩诃萨!

诸位菩提道友:

大家知道,华严会上,普贤菩萨亲告善财童子:欲成就如来无量无边功德,应修普贤广大行愿。由此演说了一部含摄一切佛子行愿精华的《普贤行愿品》。从此,印、藏、汉地,都遵修此经,作为成就菩提的圆满正因,积资净障的无上方便,回向功德的必修功课。因此成为显密诸宗修持佛子行愿的最胜仪轨。

经中普贤大士发愿往生,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以期圆满佛果,揭示了一代时教以净土为归的甚深旨趣,而成为净土重要经典。普贤行愿力量不可思议,临命终时,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导行人,一刹那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蒙佛授记,从此圆满普贤愿海,分身尘刹,普度群生。因此本经是修积净土资粮的最殊胜方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捷径,是深入圣者境界的要门。

我们欲学无上乘,初步须正,初步正则步步正。这初步即是熏修普贤行愿。愿与行如车二轮,必须互相资助,才能在菩提道上辗转升进,直趋佛果。广言之,菩提道的任何修行,都应以立愿为前导,才能入于正轨。因此应发出离愿、持戒愿、不忘菩提心愿、利益众生愿、不离同分菩萨愿、不离善知识愿、常见诸佛愿、趣入无障碍境界愿等等,而这一切都统摄在普贤愿海中。因此,普贤行愿实为开展如海菩提行的大导师,从今乃至菩提果之间时时应当熏修的根本愿轮。

修学禅、净、密等即生成就的圆顿法门,必须首先开发大乘行愿,作为入法正因,否则蒸沙做饭、无因求果,纵然历经多劫,也无法成就。因此,需时时奉持普贤行愿,才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发心,才能摄持自心勇猛求证菩提,显发自性无量功德,而速成道果。

没有愿王摄持,凡夫自诩修习最上乘,实则分分秒秒攀缘五欲,爱著轮回,或者,堕于禅定喜乐、寂灭深坑。没有向上的愿力,只是随业流转而已。没有深深种下菩提行愿的种子,如何能开出菩提的繁花硕果?所以,希求无上菩提,必须首先熏习普贤行愿。

经云:“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此经一人受持,即一人成佛;万人受持,即万人成佛。一旦内心与普贤愿王相应,决定在虚空界尽之间,相续不断发生作用,内心以愿王摄持,能最广大地开显自心无量功德,因此能永离一切恶趣因缘,摄集一切大乘顺缘,灭尽佛刹极微尘数罪业,获得一切相好、智慧、种姓,不久即如普贤菩萨,速疾到达菩提树下,成就无上菩提。

正因为开展普贤行愿的法行,能成就从暂时增上生至究竟成佛的一切功德,因此经中再三赞叹依《普贤行愿品》作十法行的殊胜利益。它是成办一切大乘修行的基石。

善财童子的化身——法王如意宝,曾经教导我们,兴盛佛陀的圣法、以佛法利益众生,对此成办的最根本因素,即是发普贤行愿。而引导众生往生极乐世界,也以念修《普贤行愿品》为根本基础。我们应当追随法王如意宝的足迹,为了佛法的兴盛、众生的利乐,为了自他圆满成就无上菩提,而共同修习普贤行愿。

为此,我倡议大家共修普贤行愿,依于《普贤行愿品》行持读诵、受持、开演等法行。这样,大家都有机会生起最殊胜的大乘善根,而且能把自己的善根融入到千万修行者的善根海洋中,乃至虚空界尽之间,无有穷尽。为了实现我们共同的成就菩提、利益有情、兴盛佛法、往生极乐的愿望,让我们携起手来,同入不可思议的普贤愿海。

益西彭措

二零零九年农历七月初十

 

请入普贤愿海

益西彭措堪布 讲述

今天是佛转*轮日,也是普贤云供法会的第三天。一方面想起世尊在菩提树下悟道之后,大慈大悲为人天为主的众生转了无量*轮,将一切有缘众生安置在暂时、究竟的安乐果位,身为佛弟子,应当感念佛的深恩大德。另一方面忆及大恩上师前世为善财童子,在华严会上亲领普贤大士的法教,在当今时代引导众生大量念诵《普贤行愿品》,因此我们才能在吉祥的时日共修普贤行愿。

时节因缘不可思议,随着因缘在时空中积聚,总在不期然中显现许多必然的结果。今天晚上,我也想畅所欲言,和大家讲点话。

佛转*轮的目的

首先,佛在菩提树下悟的是什么呢?佛在腊八这一天,夜睹明星大彻大悟,当时便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执著,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自然现前。”所以,佛悟的是“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其次,佛为什么要到世上来广转*轮呢?《法华经》的一句话可以作总的解释: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欲令一切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即佛是如何知、如何见的,也欲令一切众生悟入同等的境界。抱着这样的悲悯本怀,佛来到这个世界,契合无量众生的根机,相应地引导,直至最终彻悟诸法实相。

佛转的*轮,一般归纳为三类:

初转*轮演说四谛等法门,宣说苦集灭道,告诉我们怎样是流转和还灭的缘起,破除我们乐著生死的痴心,激发我们希求涅槃的心,最终把我们的心引入解脱道中。

二转*轮宣说空性无相法门,开示从色法到一切种智之间的一切诸法,无有微尘许的实有自性,破除我们对于人我和法我的执著心。

三转*轮开示如来藏等,关键是让我们懂得客尘的有为法是虚假的,是本来没有的;本有的是如来藏,具足恒河沙数自性功德,由此引导我们恢复本性而成佛。

尽管宣说了这么多的法门,但究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让我们开发佛性而成佛,这就是世尊降生世间转*轮的总目的。

《华严经•出现品》有个很明显的比喻。佛说,譬如一幅画卷,大如三千大千世界,里面画有三千大千世界的所有事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人天动物,应有尽有。这幅画卷收摄在一个极微尘中。这时,有个具天眼的人无障碍地见到在极微尘里有包含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事物的广大画卷。为此,他巧施妙法剖开微尘,原原本本地展现出这幅广大画卷。

比喻的喻义极深,指示我们凡夫一念极微小的心中,含藏如来无量无边的自性功德。但凡夫被客尘烦恼障碍,不知道就在自己的贪欲、嗔恚、愚痴中有佛结跏趺坐,有如来眼、如来身、如来智。对这项重大的事实,无量众生都如聋如盲,全然不知。只有佛眼透彻,现见众生的无明壳中含藏如来无量无边的性德。因此,佛以大悲心要转妙*轮,开出众生的如来藏,普令成佛。

大方广

叩问自己:这个身体是我吗?身体是地水火风假合的假象,旋生旋灭。如果身体是我,那在死后身体烧成灰时,我到哪里去了?分别心是我吗?分别心起起灭灭,前一念刚灭了,后一念又生起,如果分别心是我,那分别心灭了,我也应灭了。所以,身体、分别心都不是我。那“我”是什么呢?《华严经》用大、方、广来描述我们自己的体、相、用。

观察自己:现在我的身体坐在房屋里,房屋是建在地球上,地球漂浮在太阳系里,太阳系处在银河系中……。展开来,一切净秽刹海都在虚空里,而虚空在我的真心中。因此相信我的真心是周遍一切处的。

有一则典故:孔子的弟子——曾子,对母亲非常孝顺。有一次,曾子上山砍柴去了。正好此时,家里来了客人找他。等了很久不见他回来。母亲没办法,就用牙齿咬自己的手指。曾子在山中忽然感到心痛,就背着柴赶紧回家,问母亲:“出了什么事?”母亲说:“家里临时来了客人,我只好咬手指告诉你。”(《二十四孝》)曾子的家离山上有很长路程,如果心体不是周遍的,在这边咬着手指,怎么能在那边接收到呢?

再观察:前一天是在我心里过的,前一个月也是在我心里过的,前一年、前一生乃至过去无量生都在我心里。下一天、下一年、下一生,乃至未来的无量生也都在我的心里过。因此相信我的真心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周遍一切时的。

所以,心体是横遍竖穷的,一切法都不离心,都是以心为体,这个体就是“大”——绝待(绝对)的大、没有对待的大。

有两种法才有所谓的相对,一切法都以心为体,本来是不二的心,和谁去对待呢?一般说的房屋比桌子大,是相对桌子说房屋大,但心是绝对的大。一切法都从心产生,心体常遍,所以是绝对的“大”。

“方”是指心的相大。比如一盏灯,光、热、黄色是它的相貌,心的相貌又如何呢?它有哪些功德相状?佛经上说,心体上本来就有恒河沙数的自性功德。智慧光明、常乐我净、一切殊胜的妙德,都在本体上圆满具足,这就是“方”的意思。

“广”是说心的作用广大,能随十法界的因缘造成十法界。或者说,心随杂染和清净的因缘,造成种种凡夫和圣者的世界。一切世界都是由心造出来的。

比如,我们心里起了贪嗔痴、造十恶业,就变现三恶趣。我们心里相信因果,断恶行善,就造成欲界人天。我们心里厌舍欲界,专注一缘修定,就造成色界、无色界。我们心里修习四谛、十二缘起,断除我执,就造成声闻、缘觉法界。我们心里发菩提心修持六度,就造成菩萨佛。推演开来,无量无边的染净现象,都是由心造作的。从心体上能发起一切作用,所以是广。

还本归源

大家扪心自问:我是可悲的人吗?我的行为是正常的吗?想法是正确的吗?此时此刻的生活是真实的吗?

一个人的可悲不是在他没有吃穿,而是他本有佛性宝藏,却置之不顾,反而驰求虚假的名利、声色,在无可把捉中执捉,在毫无实义中制造意义。

外在的声色只是空花泡影,唯有心最尊贵、最微妙。生命的意义何在?就是要把自己的佛性唤醒过来,把本有的功德显发出来,把迷失的众生唤醒过来。除了心之外,一切都不真实。为什么还不迷途知返呢?

佛广转种种*轮,无非是帮助我们去除妄想执著,还本归源,觉悟成佛。我们学习佛法,无非是为了恢复自己的本来。

我们了解到本心圆满光明,感伤过去无量劫来虚生浪死、流浪驰求。现在欲显发无量自性功德,必须修习殊胜的妙行,而令自己契合本源。

如同大摩尼宝,体性光明清净,但长久受尘垢蒙蔽,有矿土污垢,仅仅思念宝性而不加以磨治,也终究不能显发光明。同样,佛性旷劫以来被烦恼污染,只是想我有真如佛性,不作戒定慧的熏修,终究不能显发清净妙用。(《还源观》)

所以,没有殊胜的修行,无因不能开发恒河沙数自性功德。倘若无因也能成果位佛,那大地众生都有如来藏,都应现前与释迦佛同等的受用,为什么现在还痛苦不堪呢?

《普贤行愿品》说,如来功德即使集合十方诸佛,穷尽无量劫数相续宣说,亦宣说不尽,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普贤十大愿王。可见,修持普贤殊胜行才能契合本源,显发如来无量功德。

普贤行

什么是普贤行呢?普是周遍一切,贤是妙善,一切身口意的行为都达到最妙善,称为普贤行。普贤行的根本是菩提心——度尽众生、修持万行、成就佛果的愿心。充分地展开,就发为广大、周遍、无尽的普贤行海。

普贤行的特点是称性、完备。称性,指自己的本性如何,本性中有何种功德妙用,完全符合其相、其量来行持。也就是,佛性中有多少妙德,就行持多少;佛性遍十方三世,就周遍在十方三世境上行持;佛性无尽,就无尽地行持……。反之,心体是周遍的,只发心礼敬几个人、随喜几个人,就不相称,就像大海器中只装一瓶水一样。

比如,心是无有穷尽的,虽然肉身会老、会病、会死,但佛性不会变异。我们轮回了无数生,佛性还好好地存在着。性海既是无尽的,发善愿为什么要有穷尽呢?有限量的发愿是不合理的,应当改为无限量。认识了这一点后,就会发无尽愿、起无尽行。

又比如,心体是周遍的,没有一法在心之外。一般认为“心在身体中或者只有一部分是心”都是错误的观点。事实上,十方三世佛都在自己的真心中。有了这种认识,任何善行上的发愿都会最广大地发。因此,普贤行愿每一愿都是发尽法界、虚空界的周遍大愿。

我们凡夫的境界并不真实,如果真实,何必要学佛呢?学佛就是发现了现在的境界有问题,才寻求真正的自在。比如,我们和十方诸佛的关系如何呢?是“我在东方,佛在西方,相隔千山万水”吗?这是不对的。佛心是周遍的,十方三世一切法都在佛的心中。我们的心也是周遍的,十方三世诸佛也都在我们的心中。就像在屋子的八个角上挂上镜子,所有的镜子都会在一面镜子里显现。法界是像这样互含互入的。

过去只顶礼一尊佛、只随喜几个人,并不是合理的方式。其实,我们一礼佛,身体就一一显现在十方三世诸佛每一佛的心中,而十方三世诸佛也在自己的心中。因此发愿礼敬心中的三世诸佛,而且是“一身复现刹尘身,一一遍礼刹尘佛”。

像这样,不论发什么愿,都从广大的层面上着眼,因此就有周遍的礼敬愿、周遍的随喜愿等等。

请问:谁不会礼敬?谁不会称赞?谁不会供养?……只有石头不会礼敬、不会称赞、不会供养……。大家是自性佛,一切妙用丝毫不缺,这是自家的宝藏,应有尽有。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发愿开发?为什么不发愿把它开发得最好呢?

我们一向的想法是:名声越大越好,钱越多越好,地位越高越好。这是大错特错。该重视的不是虚假的名利,而是自己的佛性。为什么就不懂得要开发自性的恒沙功德呢?智者反观自心就知道,唯有心最尊贵,最应当尊重的是心。因此,今后的重点是要努力把心中的功德开发出来。

其实,要行礼敬,就可以行礼敬;要行随喜,就可以行随喜;要行供养,就可以行供养……,要尽未来际行持,就可以尽未来际行持;要周遍十方行持,就可以周遍十方行持。这件事没有人能阻碍你,关键要自己发大愿。善愿能发到最大量,就进入了普贤行愿的轨道。

所以,要常常自唤自醒“我自性是佛”,既然自性是佛,就应做佛的行为。佛陀无量的稀有行为,统摄在普贤行海中。以这个原因,我们希求作佛,就要对普贤行生起希求之心。有此希求心,就是开始有了愿心。

愿是种子,愿的成就是果。在心中立愿是种因,将来以此愿就有成果。大宇宙中,一切都遵行着因果的法则在运行,想收获好的果实,就要首先种下好种子。种子不真实、不圆满,怎么能期待出现最好的果实呢?不种下普贤行愿的成佛种子,怎么会出现佛果的无量功德呢?不管你怎么努力,也不会显发如来无量无边的功德果实。

我的体会是,修学普贤行愿是最重要的开发胜义菩提心的缘起。缘起就是如此微妙,按照普贤行愿去熏习、发愿、行持,胜义菩提心就会自然开发出来。

很多人学了世俗菩提心的教法,不知道菩提心最全面、最深广的展开,就是普贤行愿。换句话说,普贤行愿中的每一愿都是具体修菩提心,深入进去,菩提心就会不断增长、广大、成熟。

普贤行愿的作用

时间方面观察:普贤行愿是无尽行愿,能在一切生中相续不断地起作用。

愿的力量能摄持着心趣向目标,而且随着发愿的长久或短暂,将长期或短期地起作用。普贤行愿是最永久的发愿,每一愿都没有时间的边际,所以,能尽未来际相续不断地引导着心趣入普贤行海。直到成佛,依然随愿力在无量无边的世界中,以身口意不可思议的幻化,度化一切众生。

有个故事能帮助我们理解。这是讲韩国日据时代,在庆尚北道的一个乡下,有个叫金在善的农民,他伺奉着守寡的母亲,对母亲非常孝顺。

母亲突然间去世了,他在悲痛的心情中举行了葬礼。后来,过了一段时间,家里的母狗产下四只狗崽,有一只非常好看,家人很喜欢它,这只小狗和这家人非常亲密。

有一天,金在善在梦中见到自己过世的母亲。

母亲说:“我的孩子在善,你们非常喜欢的那只小狗就是我!我生前有两个心愿未了,所以投胎到你家作小狗。我未了的两个心愿,你一定要帮我实现。”

金在善问:“母亲!是什么心愿?”

母亲说:“第一个心愿:从汉城到釜山的铁路虽然建成好多年了,但为了抚养你们,我一次也没坐过火车。你能不能带我去坐一趟火车。第二个心愿:我们村里的老人们都去过海印寺,只有我为了生活没有去过,你带我去朝拜一次八万大藏经(刻印高丽大藏经的经板共有八万块,所以叫做八万大藏经)。如果能实现的话,我就没有遗憾。”

虽然是梦中的嘱托,金在善的心情却很沉痛,他不能不满足母亲恳切的嘱托。

第二天,金在善抱着小狗来到火车站,买好票站在站台上候车。

这时候,车站的职员走过来说:“不能带狗上车。”

金在善解释:“我有特殊情况,我必须和狗一起坐车。”

正当争执的时候,火车开来了,停靠在站台边时,小狗像离弦的箭一样,迅速跑进了车厢,坐在车厢的座椅上,四处张望。当火车准备开动时,它又跳下来了。

由于乘务员的阻拦,金在善没能坐上火车,只好带着小狗回到家中,但小狗却显得非常高兴。

几天后,金在善和小狗一起去河川的海印寺。

到了海印寺,小狗这边瞅瞅,那边看看,蹦蹦跳跳地非常高兴。无论到了大殿还是小殿,它都在门前四肢趴地地磕头礼拜。

到了存放八万大藏经经板的藏经楼,里面的师父禁止小狗入内。当有人从里面出来,门被打开的瞬间,小狗一溜烟似地跑了进去。然后,很快地东看看西看看,把大藏经的经板参观了一遍。

这天夜里,小狗死去了。母亲再次出现在金在善的梦中。母亲说:“你帮我满足了心愿,现在我夙愿已了,要去享受天上的快乐了。我抚养你们兄妹时,心里总是想:我不可以因为我的过失造成孩子的不幸。我守着这样的信念活了一辈子。因此我连很小的损害人的事也没做过。你要一辈子把这个话记在心里。现在母亲要去一个很好的世界了。”

以上的事例显示了后世的行为仍然受着愿力的支配。愿力能够摄持自己的心,朝着目标去求取,即使在来世还会起作用。

《普贤行愿品》说,到了临命终时,万般带不去,财富、权势、眷属乃至与生俱来的身体都不会跟随自己,只有愿王不相舍离,一切时中引心向前,一刹那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这些佛的语言最真实了。像这位母亲转世作了狗,她带来了什么呢?带来了前世的身体吗?带来了眷属吗?带来了衣服、首饰吗?……什么也没带来,但有一样——前世的心愿带来了。虽然变成了狗的形象,但前世的心愿还留在她心里,引导着她去实现。

由此联想到很深很广的地方,如果我们长期地熏习普贤行愿,常常猛利地作意发愿,那在我们心中就播下了普贤愿王的种子。这是对于菩提道如海修行发愿的种子,是周遍法界、深广无尽发愿的种子。如果小小的心愿都能在来世摄持着心向着目标去求取,那么无上的普贤行愿就更能在来世推动着我们的心去勇猛修行。

到来世,普贤愿会引导我们出家持净戒、不忘菩提心、行持波罗蜜、不离善知识、不离同行菩萨、礼敬供养三世诸佛、利益众生,乃至勇猛求证无障无碍的解脱境界。像这样,无论遇到什么境缘,心中的行愿力都会引导着心去行持普贤行。所以,受持普贤行愿,以大愿的力量不久就能圆满普贤行。

通过以上观察,就能深信,普贤行愿能尽未来际持续不断地起作用。

由此还能理解到,现在受持普贤行愿积聚的力量,能穿越时间,在往生之后猛利地现行起作用。

像这位母亲有两个愿,她想坐火车和朝拜大藏经。她常常这么想,串习久了,就形成了很强的心力。在她转生做狗时,愿力像魔术师一样变现了一系列的行动:在儿子的梦中嘱咐;乘机跑上火车,坐在椅子上美美地享受一下;前往海印寺向着大大小小的佛殿磕头礼拜,溜进藏经楼参观一遍大藏经版。一个愿种子变现了这么多的行为,真是不可思议!

和这位母亲相比,我们算是幸运无数倍了。她没有福份听到甚深广大的佛法,拓展不开心量,所以,最多只想到去拜一次大藏经,等到酬满了愿之后,愿的功能也随着就停止了。而我们种下的是含摄无量菩萨行的普贤行愿的种子,这个愿心带到极乐世界,就能很快和阿弥陀佛的愿海相应,会像魔术师一样,显现无量无边的菩萨行。

没有种下愿王种子,到了极乐世界,也许就表现得愿力迟钝,心量不广。观察我们身边的现象,也能证明这一点。比如,对于某些善行,有些人表现得无动于衷,没有好乐心,而有些人意乐却非常强,做起来有很强的动力,这就是心中的愿力在起作用,一遇境界,就化为积极的行动。(没有愿力的人,境界是很狭小的。比如,有的人一生除了混日子之外,毫无作为。没有愿力,就落在这种状态中。)同样,有没有受持普贤行愿,往生之后的表现大不一样。有普贤行愿的力量,成就就非常快速。

其实,阿弥陀佛的大愿、净土的功德庄严,都是帮助我们圆满普贤行愿的非常大的助缘。我们内心有希求普贤行的愿力,一遇到这些助缘,就会立刻推动起心来行动,因此很快就能圆满普贤行愿。相反,内在没有愿力,见到阿弥陀佛也心量不广、意乐不猛利,这样就成就缓慢。

从时间上也能想到,这位母亲的愿只是想去拜一次大藏经,等愿望实现了,就不再起作用。如果是发无有穷尽的愿,愿的作用也永无穷尽。像普贤愿王,每一愿都是无穷尽的发愿,虚空界尽、众生界尽、我愿无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真正依此祈愿,愿力会尽未来际起作用,即使经过了无量劫,换了一个又一个的身体,愿力依然存留心中,辗转不断地现行。

空间方面,普贤行愿能周遍地在十方世界中起作用。真正与普贤行愿相应,不仅有益于自己的身心、家庭、城市、国家,而且有益于整个宇宙,山河大地、花草树木、人类动物,都能蒙受加持,往好的方面转化。

大家知道,光速极快,每秒三十万公里。心念比光速还快,一想美国,就到了太平洋的彼岸。又比如,在地球上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就有一朵莲花开放,而且念得越好,莲花开得越茂盛。这些都说明心能越过空间起作用。

再看,普贤行愿发每一愿时,都把心量拓展到尽虚空遍法界。在这种心量中含裹了一切世界,这种行愿是誓欲把礼敬、供养、随喜等,推行于无量世界的三世诸佛。像这样,愿力电波遍及于宇宙空间的每个点,都起到相应的作用。

如何对受持《普贤行愿品》的利益生信

唯心变现

有人问:经书上是清楚地讲了,对于《普贤行愿品》受持、读诵等有极广大的功德,我们怎么对此生起信解呢?

我的看法是,关键要从“唯心变现”这个要点上进入观察。就是要深深地领会“唯心变现”的原理,并且,深入地往普贤行愿中,一条条地观察,就会对它的功德引起确定的信解,而消除怀疑。

所谓“唯心变现”,意思是,我们是什么样的心念,以此就会造成什么样的显现,在身体、在环境、在人际关系、在福德受用……方方面面都会造成同类的显现。真正能契合上普贤行愿,由此全盘发出的善念,它的变现作用确实非常广大和全面。

很多人都读过《水知道答案》这本书,里面一些科学实验的事例,对我们理解“唯心变现”很有帮助。

比如,对湖水发出美好的祝愿,会形成非常庄严美丽的结晶图案;孩子们对水说“好可爱”时,水结晶所呈现的形状也非常可爱。听到骂它“混蛋”时,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无论看到哪个国家的语言所表示的“感谢”,水都会呈现出形状整齐的美丽结晶。

这都在证明心是器情万法的作者,水结晶只是一个小小的法,它同样是被心念准确地制造的。它的庄严形态,不是造物主造的,也不是无因无缘产生的,而是由善的心念造成的。

这个例子,在佛法看来很浅,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按普贤行愿修学能得到庄严的三十二相,能出现庄严的国土,能摄受一切顺缘等等。

大家返照自己的身心,很容易发现心念对身体所起的作用。在我们发起善念的同时,身体的分子结构就会变得庄严整齐,细胞会更富有活性,这样,由微观和合的各部分的相貌一定在变好、变庄严。

大家学好了“诸行无常”,会深深地相信这一点。我们当下的身体是刹那性的,以它为因,在善心的作用下,一定会变出下刹那的好相貌。这样的好作用累加多了,就造成稳定的好相貌,这就是“相随心变”的意思。

我们随着《普贤行愿品》发善愿,不是简单地说一句“感谢”,这是对周遍时空、具足万善的普贤行海在作意发愿。它的内涵无比深广,种类上,人间能见到的一切善行都包含在内,出世间诸佛菩萨的所有善行也都包含在内;深广度上,每种善都拓展到周遍时空,所以这是万善的总集,是善中之王。

大家诚心地缘着这样的愿王,开发最广大的善念,能不让身体的相貌转变吗?不转变是不可能的,不朝着最圆满的相好转变也不可能。

我们返照着身心来体会:我们翻开《普贤行愿品》,缘着经文,广阔地运用自己的心来发愿:“愿我礼敬一切人,愿我尽未来际称赞佛的功德,愿我在一切佛前献上广大供养……”这样,一条条地真诚发愿,再看身体——皮肤、容色、肌肉、眼睛、舌头等等,是不是方方面面在潜移默变呢?这样不断地发善愿,不断地串习,力量积聚起来,就会出现明显的金色肤色、柔软皮肤、广长舌相、青莲花眼、脚底千辐轮相等。庄严的三十二相,最后会完全显现出来。

一般说来,三十二相的每一种都是由一类相应善业造成的。普贤行愿中什么善都有,所以能引发圆满的三十二相。比如,按照供养三世诸佛的愿王去发愿,逐渐地在内心形成善愿,而且推动着行为去做供养,自然得到脚底千辐轮相;常常按摄持正法的愿文作意发愿,而且,按那么去实行,就会变成广长舌相,大到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而且,一一舌出无量音声海,一一音流无量言辞海。

总之,一个“感谢你”的善念、一句“让我来帮助你”的善语,都能让水结晶变得庄严,何况是依普贤行愿发起广大无量的善心,周遍时空的善愿,这样会造成怎样的器情庄严呢?当心相应了普贤行愿时,就能开发广大无量的善心;当这些善心发出来时,就一分分地引起身体的变化。整个身体的相貌都在全方位地转变,整个器世界也在全方位地净化。所以,异熟果上就出现三十二相和国土的无量庄严。

所以,应当时时活在普贤行愿的发愿中,从自己心中时时发出周遍时空的善念电波,这会使自己的身体、心态、生活、工作,乃至整个生存环境,方方面面都往好的方面转变。

种子的作用

有人认为:现在发的善念是很微小的,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但像经上所说那么大的果报,则让人难以置信。

这要理解种子的作用。像这里种的文殊花,夏天开花后,花凋谢了,留下像小莲蓬那样,里面包藏着很多微小的花籽。这些花籽落在地里,来年会长出根、茎、枝、叶,开出红红黄黄的文殊花,非常美丽灿烂。在花籽的阶段,体积很小,见不到任何根、茎、叶、花的色、形、味,但种子的功能成熟就都能显现出来。如果在草原上撒满花籽,时节到了,就会开出一片鲜花的海洋。

把这个比喻移到心上来体会,我们念诵《普贤行愿品》,在理解了愿文涵义之后,准确、深刻地作意(“深刻”:深深地刻在心上,并非表面化地嘴上溜过。),就在心上种下了愿王的种子,将来会显现多少果实,会显现多长久、多广大的果实,确实是不可思议的。我们内种子成熟果实的能力,远远超过外种子,更何况是内种子中最不可思议的普贤行愿的种子。

再讲一个例子,就会明白这个甚深的道理。

往昔佛在世时,舍卫国有位须达长者,信敬佛法,是僧众的施主。

须达家中有两只鹦鹉,天生聪明伶俐,能听懂人的语言。每一次见到比丘来时,这两只鸟就先行告诉家人,让家人出来迎接。

有一次,阿难尊者来到长者家,看见这两只鹦鹉聪明伶俐,就给它们讲了苦集灭道的四谛法。长者家门前有一棵树,这两只鸟听完法后,就飞到树上欢喜地持诵四谛法。

夜间,两只鸟在树上入睡,被野狐狸吃掉了。死后以欢喜持诵佛法的善根,生到四天王天。寿命穷尽,生到忉利天;忉利天寿命穷尽,上生夜摩天;夜摩天寿命穷尽,上生兜率天;兜率天寿命穷尽,上生化乐天;化乐天寿命穷尽,上生他化自在天。然后他化自在天寿命穷尽,又下生化乐天,又从化乐天依次往下,生到四天王天;四天王天寿命穷尽,又往上升,渐次生到他化自在天。这样上上下下在六欲天七次受生,随意享受快乐。最后命终生到人间,出家修道,得辟支佛果。(《贤愚经》)

当时,两只鹦鹉持诵四谛法时,口中、身内、枝头都没有四天王天到他化自在天的妙宫、庄严的天身、天眼天耳等的神通、天衣天食等的受用,它们仅仅欢喜持诵了一些法句,但在种子功能成熟时,竟变现了上下七返六欲天、长达亿万年享受天乐、最终降生人间出家证果这样广大的果报。

两只鸟种了什么善因?它们只是听了比丘说法,欢喜持诵,持诵的也只是四谛法这一部分,但后来显现的天界福报、出家证果确实源于这个法行。这无法和普贤行愿的法行相比,且不说普贤行的全部,单单“摄持正法”一愿,誓欲受持三世诸佛的所有*轮,誓欲演说佛法光显一切菩提行,誓欲修行令普贤道究竟清净,尽未来劫,相续不断。如果能对这摄持正法的菩提行生起仰求之心,就已经远远超过了欢喜四谛法的量。

像这样,多往深广的方面、多往菩提道全分修行的方面进行观察,就能理解到普贤行愿的法行具有极广大的变现果实的能力。

我们现在得到了珍宝人身,心力、智慧不知比鹦鹉强多少倍。如果能广阔地运用自己的心,缘着广大无量的普贤行海发起渴仰之心,那么,以这个内涵就会无数倍地超过鹦鹉的善行功德。将来会出现多少广大的果报,心里衡量一下,就知道不可思议。经上说:“若人于此普贤愿,读诵受持及演说,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这证明这种果报的量,只有佛的智慧才能证知,此外谁也没办法衡量。

类推观察法

可以用类推法来观察。

例1:佛书上记载,有位比丘对着一座古佛的遗塔恭敬地礼拜,佛说:从他脚下的地面到金刚地基之间有多少粒的极微尘,就会得到那么多次的转轮王福报。顶礼一座佛塔,功德都这么广大,何况对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的诸佛一一礼敬,这种礼佛的功德按佛的数量相乘,确实广大不可思议。

再者,我们理解了三世佛的意义后,时时处处见的都是佛,不但已成就菩提的是佛,任何众生下至蚊虫蚂蚁也都是佛。之后,我们发愿恭敬一切众生佛,以这个行愿力会让生命境界完全改观,也就是,时时处处对面前的一切佛都生起礼敬,由此不必要脱离生活,时时处处都积集广大功德。

因此,能发起这一行愿,不必要等到后世,在生活的当下就有极大转变,身心会有完全不同的感受。

例2:称赞如来的功德,《菩萨本行经》上说:假使有无量亿人都成了缘觉阿罗汉,有人对他们作衣服、饮食、医药、卧具的四事供养,坚持做一百年,这会得到极大的功德,但不如有人以一偈欢喜赞叹如来的功德。经上还说,释迦牟尼佛因地以一首偈赞叹当时的弗沙佛:“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以此功德,比弥勒菩萨提前成佛。

一偈赞佛都有如此广大的功德,何况普贤行愿,发愿以最微妙舌根,每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每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对这广大不可思议的称赞妙行,哪怕一刹那生起渴慕仰求之心,功德也无量无边。

例3:《悲华经》上说,往空中撒一朵花供养十方诸佛,能引生直到一切苦灭尽也无有穷尽的大福德。又如亿耳阿罗汉,前世以一朵花供养佛塔,致使九十一劫中感受人天妙乐,最后以此福德面见释迦牟尼佛,证得阿罗汉果。

我们观察,普贤供养行愿,供养境是十方三世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供养具是人天世界最好的花、香、衣服等,和一切正法修行,供养时间是穷尽未来劫数,相续不断,供养心是有胜解信、有行愿的力量。我们以无上供养愿王的愿文作为开发助缘,把心投入到愿文的意境中发起善愿,一定会生起极大的福德,谁也无法计算的福德。

以上举了三例。按这样,把十大愿王和十六种愿差别的内涵展开来具体观察,就会恍然明白,为什么念修普贤行愿是积资净障的无上方便,为什么做任何修行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诸如此类的问题都自然会在心中解开。

讲到这里,还想告诉大家,《普贤行愿品》的愿文是极殊胜的开发助缘,它能起到总开关的作用,一触及它就开出了一片光明。意思是,只要我们用心去和愿文相应,就会开出内在广大的善心。

为什么要依靠经文来开发呢?这有很重要的道理。我们没看到这些殊胜的愿文之前,恐怕亿万年也想不到有如此广大的善行。世间的专家、学者、天仙、阿罗汉都说不出这样的大境界。而在有幸遇到了佛语之后,只要缘着愿文如理作意,就能开发极广大的行愿。这就是不能离开经文熏习的道理。想想看,亿万年中都无从生起的善心,借助经文很快就开发了,十法行的功德不可思议。

得道者多助

有人问:讲记上说,修持普贤行愿,凡是受用大乘法的顺缘,都会任运地(自自然然地)摄集,种种能产生苦恼、能引发身心疾病等的恶因缘都能转为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对这一条,怎么生信解呢?

先看一个故事,看懂了故事,就会把问题解开。

有一位洪居士,与一位中学老师结婚,生了四个子女。丈夫的工资微薄,她要用这些钱维持一家六口的生活,还要提供孩子们读书。二十年来,她没做过一件新衣服,中午几乎都是在饥饿中度过的,可见生活很艰难。但她的善根深厚,一到时间,就去寺院拜佛。

丈夫反对她去寺院,子女们也不喜欢母亲去寺院。

丈夫常常很不满地说:“放下家里的事去寺院,成什么话?”

她回答:“我活在世界上,唯一的寄托就是亲近佛陀。如果不让我亲近佛陀,我没办法活下去。”

丈夫说:“那样的话,你干脆去寺院过日子!”

她说:“要那样就好了。”

洪居士每次去寺院之前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回到家里又要吵一顿。

后来,寺院的住持知道她的状况,就对她说:“从现在起,你不要再来寺院了。没有转变家里丈夫和子女的心之前,不要来寺院。直到子女的口中能说出来:‘妈妈,今天是去寺院的日子,家里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寺院吧!’丈夫口里也能说出:‘所有的事我们来做,你去吧!’你再来寺院,在此之前,你就在家里好好地发愿尽责任。”

后来,洪居士十年当中没有进过寺院的门。

像观音菩萨的斋日、初一、初八、十五等等,本来是应去寺院的日子,她就独自在家中一个人发愿,她对佛说:“佛陀,今天是拜佛的日子,但我的责任还没尽完,所以去不了。我没有忘记佛的恩德,我在这里给佛顶礼。我为我的全家祝愿,祈求佛光恒时加被我的全家。”

后来,从丈夫和子女的口中终于说出了这样的话:“您去寺院吧!”而且,丈夫和子女都变成了佛教徒。

但她生活仍不富裕,想对寺院做些供养也很困难。

有一年正月十五,她去汉城定法寺,见到一位信徒在佛像前供养了两袋大米。她当时心里一阵羞愧,她很想供养佛陀,又拿不出钱来买米。正当她无奈的时候,忽然冒出来一个想法:我可以在做早晚饭时省出一勺大米,把这些米积攒起来供养佛。

从那天开始,她每天做饭都盛出一勺大米放在一个口袋里,接着就为家人一个个地祝愿。然后,每个月去一次寺院,把攒下来的米供养在佛像前。

这时,出现了奇妙的事——从此再没有出现过因粮食而操心的事,丈夫的事业也很顺利,孩子们都上了大学,成家立业,过得都很幸福。

故事讲完了,洪居士错在哪里?她是怎样转违缘为顺缘的呢?

以前,她对果位佛懂得尊敬、内心畏惧,但对身边的佛陀却不知道尊敬。实际上,她天天和被烦恼覆盖的活着的佛陀生活在一起,但她对每天一起生活的佛陀置之不顾。本来,自己具有绝对的、唯一的佛性,丈夫和孩子也同样如此,本来应当在相互尊敬中生活,但她却为了上寺院,轻视了身边的佛陀,忘掉了自己的责任。每一次上寺院,都要和丈夫大吵一顿,让丈夫、孩子不高兴,这都是因为忘掉了佛性而生活的原因。

其实,在佛教的传统里,早就有“看一切人都是佛,父母就是佛,丈夫、妻子就是佛,子女就是佛”的教诲,但一般人狭隘地理解了佛法,只把寺院中的佛像看成是佛,对身边的佛却非常轻视。实际上,这和佛陀的教诲相差十万八千里。

寺院的住持和尚非常高明,一眼就看出她的偏差,叫她在家里尽心尽力地承事丈夫、孩子,好好地发善心为家人祝愿。后来,她以善愿的力量化解了家庭矛盾。她时时祝愿:“愿我的丈夫健康、子女健康,愿佛光加被我的家庭幸福……”对于家人有这样一份好心,能不感化他们吗?所以,他们最后都请求她去寺庙拜佛。

从这里想到,我们修持普贤行愿,一个关键就是要把佛性作为人生的根本而生活,不这样的话,我们不但对自己轻视,对别人也轻视。这都是因为没有对佛性生起确信,才落到这般的生活道路中。

我们能够有一切众生是佛的信念,普贤行愿就可以在上面建立起来,对于三世诸佛礼敬、称赞、供养,乃至随学、恒顺,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行为。

大家要领会经文说的“三世一切佛”包括了一切,其中的未来佛是指一切众生。尤其恒顺众生中讲到,承事众生要像承事如来一样。如果我们对待一切人都像对待佛一样,那我们就能任运地积聚顺缘,以前结下的不好因缘都会化解,转为好因缘。

推演开来,如果我们深深地领会了普贤大行的意义,那我们就会开始调整观念和行为。比如,“恒顺众生”:对于亲人、朋友、同事,乃至一切众生,都像恭敬佛那样承事、供养;依止善知识和同分菩萨:尽心尽力地让善知识生欢喜心,和同分菩萨和合相处,同修普贤行愿;而且,对一切诸佛都礼敬、称赞、供养;对一切凡夫、阿罗汉、菩萨、佛的功德,都至诚地随喜;对一切佛的教法,都摄持、宣演、修证;对一切器世界,都庄严、都净化……。朝着这样的方面去发愿、去趣入,一切修持大乘法的顺缘都会摄集,一切违缘都会转成菩提心和修行的助伴。

这个道理很明白。看看自己所接触的有哪样没包括在内呢?自己的生活境缘分解开来,不过是每天遇到的有情,修行上遇到的善知识和道友,诸佛和佛的教法,再就是身处的这个器世界。如果面对这一切时,都按普贤行愿来做,那就会任运地摄受一切修行的顺缘。而且,修普贤行愿,发愿忏除一切不善的行为,远离一切菩萨行的障垢,因此能远离一切违缘。

按这样思维,会深信修习普贤行愿是“善得胜寿命,善来人中生”。

速得成就的道理

有人问:《普贤行愿品》有好几句都有快速的意思,比如,速见如来无量光、速成普贤菩萨行、速灭极恶五无间、速诣菩提树王下,而且讲记上说,这是超胜下乘不可计数倍的无上妙法,这些该怎样理解呢?

先讲一则故事,再作启发。

朝鲜时代有户姓郭的人家,儿子结了婚,新娘子的行为疯疯癫癫,不仅衣服穿不整齐、说话难听,对公婆也不尽礼仪,行为上我行我素。

丈夫一开始对她好言相劝,却起不到任何作用,也吓唬过她:“你再这样下去,会遭天打雷劈的。”但也毫无效果。最后,气得手里拿起棍子来了,把她关闭在屋子里。总之,想了很多办法,但女人的习气太重,仍然改不过来。

郭家是士大夫家庭,不能把她休掉赶出家门,只能将就着维持一种形象的夫妇生活。

有一天,丈夫在读《孟子》,注意到一句话:“人性本是正直的,每个人的本性都与尧舜 一样。”他开始深深地思考起来:“这个人的本质本来和尧舜一样善良,看来是我错了,我以后要像对待尧帝和舜帝一样尊敬她。”

第二天清早,他首先去祠堂拜了祖宗的牌位,然后直接来找妻子,很恭敬地跪下来向她磕头说:“你本来是了不起的人。”

妻子感到莫名其妙,她想:“我的丈夫心意转变了吗?直到昨天,他还打我骂我。”她认为丈夫精神出了问题,就赶紧闪开,往屋外逃跑。

丈夫追了上来,又磕头说:“你本质是善良、了不起的,是我看错了,我对你又打又骂,请你原谅我!”

就这样,做了有一两个月。这个女人的心开始转变了,她对丈夫说:“为什么总这样呢?我现在开始也要好好地做,请千万不要再磕头了。”

丈夫说:“你本来像尧舜一样,为什么不能礼拜你呢?”

丈夫继续向她磕头。妻子的心变得柔软、恭敬了,她也开始向丈夫磕头,而且说:“你把我看成尧舜,真正的尧舜是你啊!”

就这样,郭氏夫妇互相尊敬,开始了幸福的生活。

翻掌覆掌,转变只在一念间,有翻掌的愿望,就能让手掌朝上。恶人善人,转变也只在一念间,有向善的愿望,就能趋向良善。

人都可以做尧舜,人都可以做普贤。受持普贤行愿,就能开发自性无量无边的妙德。所以这是速疾成就的法门,能快速开发普贤万行,快速灭除罪障,快速面见阿弥陀佛,快速到达菩提树王之下。

下面作一个启发,比如:你有没有成为书法家的可能性呢?决定有。你不是石头,有手可以动,有心可以运笔,只要有真诚的愿望和努力,就一定能写出一手好字。

这个写字的成就不是从心外来的。这只是心在运转、手在挥舞,心在随缘起作用。这种可能性谁没有呢?话说回来,虽然有可能性,但如果没有写好字的愿望,也不可能有书法的成就。

推演开来,我们的心具有无限的可能性,只要有上进的动力和努力,往文学的方向去开发,就可以成为像李白那样的诗人;往音乐的方向开发,就可以成为贝多芬那样的音乐家;往物理学的方向开发,可以成为爱因斯坦……甚至想作释迦牟尼佛、想作耶稣、想作孔子,都可以做成。

我们解释体普贤时,曾经按《别行疏钞》讲过,“体性周遍”叫做普,就是一切一切的现象并不是从其它地方来的,唯独是这个心体上产生的;“随缘成德”叫做贤,意思是,心是很妙的,随着不同的因缘就造成不同的事相。

这些话说得很明白,能结合自己的心领会吗?就是,心本来有无限的可能性,往哪方面开发,就可以得到那方面的成就,做文学家、做音乐家、做科学家……,做什么都有可能性,你的佛性是万能的,因此,你的本体就是普贤,就是如来藏。

小结

佛性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是因;有某方面开发的愿望,是缘;因缘和合,就会形成果。而且,正因为佛性是可能性,没有想开发的愿望,没有向上的努力,就不会出现果实,任何时候只是随业流转而已。世间多少人活得庸庸碌碌,一事无成,便是明显的证明。

其次,从差别上观察:随着开发的愿望和开发的努力不同,自然就有成果上的差异。

普贤行愿,不像人天乘,只想求到今生和来世的受用圆满,也不像小乘,只求自己得到解脱,也不像一般的渐教,先修一点、再修一点,直到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这都是因为向上的愿力不够,所以不能最快速、最全面地开发自己的佛性。比如,小乘的愿力到了成就阿罗汉果时,就不再起作用。一般修大乘的人,没有担荷普贤行海的大愿力,他说:先修一点然后再看,再修一点。也是不敢直下承当,随着他的愿只能慢慢地成佛。

总之,佛性就是无限的可能性,随着开发者的意愿和努力程度,它可以无限地、无穷尽地向上。如果能依靠普贤行愿直下就全分地承担起深广无尽的普贤行海,那就直接朝着菩提果进趣。以这个原因,不依照普贤行愿修持,即使经历多劫也不能成就。相反,能受持普贤行愿,就可以开发如来的殊胜功德。

每天必修的功课

以下要讲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为什么普贤行愿是生生世世的必修课?

福德十愿 → 大果

有人说:我们好好做功德,自然得到清净的果报,为什么一定要凭借发愿来得果呢?像农民耕耘自然就有收获,哪里要观待发愿?

这样的认识是只见一点,不见全部。见到的一点是修积功德自然获得果报,没见到的是:修积功德后,以发愿印持回向能使功德增长、广大、无尽。错误是,以“修持善法本身能得果”这一点否认发愿的增上作用。这种邪执不加以破除,就会障碍主动地运用发愿来创造殊胜果报,就像不通达致富方法的人守定一亩三分地,而拒绝更大的发展一样。

下面用两个比喻来说明。

绘画的比喻:

比如,一张宣纸和一块墨价值一百元。画家匠心独运、挥毫泼墨,很快就在上面画出一幅意境优美的荷塘月色图。固然,纸墨不必要观待画家也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不能以此否认画家的绘画具有创造新价值的能力。

其实,加入了画家绘画的因素,才让纸墨变成价值连城的艺术珍品。普通的一张纸、一块墨,在画家匠心独运的挥洒之下,形成了极高的艺术价值,可以悬挂在艺术殿堂里供千万人观赏,甚至成为国宝,流传百世。

所以,不能说“纸墨本有它的价值,何必要请画家来绘画呢?”这样的眼界就太低、太窄了。其实,最重要的就是这颗灵妙的匠心,它的起用能赋予纸墨伟大、不朽的艺术价值,让它从一百元的纸墨顿时变成价值上千万的艺术珍品。所以,技艺很值钱,外表上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一起用就能创造巨大的价值。

所以,定数中有变数。纸墨原材料的价值是定数,加上画家的技艺,就会形成新的巨大价值。画家的技艺能让纸墨变成无价。

人民币的比喻:

虽然一张一百元的人民币有它自身的价值,但使用者的运用能让它的价值发生变化。比如这一百元可以上饭店吃一顿,转化为能量,起到滋养身体的作用;也可以投资入股,在股票升值时,上涨为一千元;还可以印刷内含无上甚深妙法的佛经,成为无价的法宝。

所以,定数中有变数,一百元是定数,配合使用者的意图和方法,能使它的价值发生种种转变,操作方法越高明,形成的价值越大。

以上的比喻启发我们,修积了种种功德,等于做成了一块好材料,在此基础上,必须要有意识地运用发愿来赋予它更广大的价值,以求引生最殊胜的果报。

学过电子学的人知道,电子线路中有一种放大器,它的作用就是把微弱的信号几百万、几千万乃至上亿倍地放大。我们的心就是这个放大器,每当我们做了功德,千万不要忘了念修《普贤行愿品》回向这个能让功德无数倍增值的重要环节。

相比于佛法的大道,绘画只是小技。能在自己心上刻画好普贤行愿,才是伟大的丹青妙手。愿的庄严并非绘画艺术可比,它是在用心描绘未来如海菩提行的庄严,也让所作的功德成为广大不可思议。

所以,做完任何功德,都必须在心上画一个普贤行愿的法界行海图,没有画上,就非常遗憾,那就只是一张贫乏的“白纸”,没有气象万千的大愿庄严。

要画好它,一、要把心融入普贤行愿的意境;二、要“胸中有丘壑”,整个普贤行愿的内涵要非常熟悉;三、要“笔法”纯熟、精湛,要有大气,“运笔的技艺”就是内心随文作观的能力,“大气”就是整个吞尽一切普贤行海,横遍竖穷,无穷无尽。后两条来自对普贤行愿的深入领会、掌握,需要有闻思修的功夫。

引向未来的愿力

有一段话说:“庄严佛法界是大事,只是修持功德还不能成就,因此必须要凭借愿力。就像牛虽然有力量能拉车,但只有依靠驾御者才能使牛的力量有所指向,到达目的地。清净大愿也是如此,福德如牛,愿如驾御者,两者要互相配合,才能引向大果。”

这一段重点地提示我们,单单修功德还不够,必须配合上发愿,才能引向菩提大果。人驾御牛车的比喻是说,牛虽然有力气能拉车,但没有驾御者引导,牛东奔西走,没有固定的走向,也不可能走到目的地。牛有力量拉车是比喻福德能感果,人驾御牛比喻愿力的引导。

庄严佛法界是最伟大的事,不凭借普贤行愿的力量往佛果上牵引,单单修持福德,能引向佛果吗?这是不可能的,只有凭借愿力的引导,才能趣向佛果,愿能把功德引向所愿目标。

我们可以问自己:哪个法能引导我走未来的路呢?血肉的身体能引导我吗?物质的财富能引导我吗?珍宝、衣服、轿车、洋房能引导我吗?这些无心识的无情物怎么能引导我呢?这样一反问就知道,能凭借的只有自己当下的心,只有用心来引导心。

再这样思维:怎样用心引导自己的未来呢?未来不会来到现在,现在也不会和未来同在,只有运心往所愿的方面作意发愿,才能以愿力导向未来。除了这样做之外,再没有其它办法。所以,发愿是以心引导未来的唯一方法。

比如射箭,由最初发箭的力量,箭离弦之后就会射向目标。发箭是现在法,箭的飞行是未来法,由现在往未来的目标上发力,就能引导箭射向目标。这个比喻对应在心上就能领会,我们以心往所愿的目标作意发愿,就能让功德朝着目标去实现。这是我们引导未来的唯一途径。

由射箭的比喻还能得到很多启发,比如:箭射得准,就能正好射中目标,可见发愿时作意一定要准确;发箭的力量大,速度就快,可见发愿时心一定要猛利;箭随着往哪个目标发射,就能射向那个目标,可见发愿可以广阔地用心,朝着菩提行的方方面面作全方位的发愿。

普贤行愿的愿力发射,正是对无上菩提的修行最全面地指向,最广大地指向,无穷尽地指向。把这些特点和上面说的结合起来思维,就能深深地相信,要成就无上佛果的功德庄严,要实现无量无边的菩提行海,要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普贤行愿是必须殷重修持、绝不可缺的法门。无论修什么法门,无论处在修持的哪种阶段,只要想成就佛果,都必须配合着普贤行愿来修,不然,单修功德而不修普贤行愿把它引向佛果,终究不可能成就。以这个原因,大乘修行人做任何功德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这才是大乘修法的结行殊胜。

注意,通常所说的三殊胜,最后的结行回向殊胜,就是指做完功德后按照《普贤行愿品》发愿印持来回向功德,由此就让功德成为成佛的正因,这一点万分重要。

有人问起“印持”的意思,按照藏文直说,就是“已经盖完了章”。我的理解:盖了章是表示生效,一定会发生效用,比喻所做的功德一旦以念修普贤行愿回向盖好了章,就会按那么发生效用;或者,印章上刻有很多文字,一盖印,这些文字就顿时都印在纸上,我们依《普贤行愿品》如理地发愿回向,一条条愿义随着就盖在自己心上,就能让修行的功德往所愿的方面去实现果报。

这就像机场的指挥中心对机场上的众多飞机发出指令之后,飞机就开始起飞,朝着目标四面八方地飞行。我们的指挥中心唯一是自己的心,我们引导自己未来的方法唯一是往未来的目标作意发愿,心中一发愿,就会往所愿的方面趣向。无上菩提道和果的重点都含摄在普贤行愿的所愿中。所以念修《普贤行愿品》发愿回向,就是直接把心引向这些所愿境而发起希求心,往出家、持戒、不忘菩提心、不离同分菩萨、不离善知识等的方面发心趋向,往摄持正法、利益众生、趣入圣者境界、趣入净土、成满普贤愿王等的方面发心趋向。

整部《普贤行愿品》就是一颗大印,上面有如海的行愿文字,按照每一条愿的愿文如理作意,就把未来礼敬、称赞等等一系列的道果趋向指令全部清晰地盖好了,一条条未来心上的路,都通向了无上果地。

以上这些是对印持的理解。由此就明白,没有普贤行愿的印持,无论做什么功德,都成了没有圆满的回向。修行有前行、正行、结行三部分,按普贤行愿印持回向是任何修行的结行殊胜,缺少了它,就等于没有了结行,缺少了三分之一,这样怎么能成功呢?所以,每天修法后,做功德后,必须加上念修普贤行愿回向,这是终生不可一日缺少的修持,是从现在直至成佛不能缺少的修持。

以上讲了做任何功德都要配合普贤行愿来修,才成为大乘的殊胜修法。

讲到这里,想起上师法王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比如,上师朝五台山、峨嵋山等的神山、朝礼印度金刚座等的圣迹,每次传法、修法的前后,都一定配合《普贤行愿品》的念修。上师在引导千千万万的众生往生极乐世界时,也是以念修普贤行愿作为基础来开展。在转绕金刚座时,上师是以《普贤行愿品》的四句偈为主来发愿(清净一切善业力,摧灭一切烦恼力,降伏一切诸魔力,圆满普贤诸行力)……。为什么要这样事事配合《普贤行愿品》来修持呢?在《愿海精髓》中能看到上师的愿力:愿毕竟圆满普贤行愿所说的如海菩提行。圆满菩提行海是菩提道的究竟目标,所以,上师事事都往这个目标上发愿,做任何功德都按普贤行愿发愿。

反观我们,是否忘失了根本呢?我们布施、放生,功德做了一些,数字上念了一些,马上就非常满足,不去想更重要的发愿的方面。只有一种炫耀的心态,什么回向也想不到。或者,我们出家僧人接受施主的供养,但好好地为施主、为众生发愿却一点也没有。或者,闻思上,只觉得这只是听了一点,不会去珍惜闻思的功德,殷重地以发愿作印持,常常是敷衍了事地念两句。这些现象并不是别人造成的,这是自己内心没有尊重普贤行愿的缘故。

大恩上师的话:“现在我对什么都不希求,但对僧众每天能念诵一遍《普贤行愿品》却有强烈的希求心。如果僧众每天能如法念一遍《普贤行愿品》,我住在世间也觉得有意义。”通达显密法海的法王如此重视僧众念诵《普贤行愿品》,我们的态度如何呢?是不是轻视《普贤行愿品》,认为这不是重要的修法呢?

我们务必要观察清楚:未来成佛的果并不是在物质上形成的,也不是在身口上形成的,而是由内在的普贤行愿力形成的。所以一定要把虔诚的发愿融进去。说很有钱用在很多佛事上,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把普贤行愿融进去。说很有功德,处处去过、拜过,比这个更重要的是把普贤行愿融进去。

在放生时、在上供下施时、在闻法修法时、在朝山礼佛时,一定要配合普贤行愿来发愿,哪怕供一杯水、献一朵花,也要配合发愿。有发愿就会形成无限的功德,结成无量无边的果实。这样做,不管做什么功德,都决定在做真实的佛事。所以一定要这样来印持。世俗成佛的缘起,最重要的就是这个普贤行愿。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我们的心还不够诚,没有全心地融入,所以没有发挥出普贤行愿的力量。如果事事都能虔诚地随普贤行愿发愿印持,那就离成就不远了。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大邱有一所非常著名的中医院,是韩国佛教曹溪宗庆北协会鲁东明居士经营的。鲁东明在当时闻名全国,他事业成功的后面有母亲伟大的母爱在里面。

丈夫死去很早,母亲发愿要把儿子培养成中医。这个女人没有把儿子送到大学,而是送到中药房当职员,学习中医。(那时还没有中医院,只有中药房。)

到了第一个中药房,再没有可学的时候,母亲又把孩子送到另一个中药房学习医术。在那里直到把能学到的都学好了为止,又送到第三个中医房,最后那里的师傅印证了儿子的医术,说他可以独立开中药房时,母亲就给儿子开了一家中药房。

但是在中青道的小小村间开的中医房,连维持生计都很困难,开得并不成功。

这时,母亲就做百日祈祷。半夜别人都在睡觉时,母亲起来,用凉水沐浴,然后去挑井水,在家后面的一块很平的石头上放上水,为儿子的成功作祈祷。

有一天,她端着清水正往房间后面走时,感到手和碗沾在一起。她吃了一惊,立刻把碗丢下,碗并没有从手指上下来,更吃惊的是,她抓碗的地方,留下了深深陷进去的手指印。这以后,这个女人就在手指沾上的地方端着水碗作祈祷。

百日祈祷之后,她得到了指示:“带着孩子往南走,到有‘大’字的地方,就在那里,你的儿子会成功。”

母亲和儿子就离开家乡来到了大邱。在大邱,她的孩子鲁东明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单单是一杯净水,也不可能有实现愿望的功能。但是有一颗虔诚的心、一颗坚持的心,在佛前供上净水,把心力融进去祈愿,最后是那么真实地实现了。所以,发愿没见到结果,不是愿没有力量,而是自己没有诚心。

还有一个例子:隋朝有个叫华严的年轻女子。有一次,一位圣僧来到她们村里,她很想去做一次供养,但自己没有钱财,只有两尺粗布。正当她伤感自己贫穷、不能修福时,忽然看到房梁上有一团杂乱的稻禾,她取下来得到了十粒黄米。

她边剥黄米的糠皮边想:我要拿这十粒米和两尺粗布供养一次僧众。她没有衣服不能出门,直到天完全黑下来了,她才弯着腰往僧众的住处走去。

快要走到僧众的房屋时,她把布远远地抛向僧房,之后恭恭敬敬地把十粒米放入饭桶,心里诚心地祝祷:我前生悭贪,今生感受穷苦,我现在对着佛陀求哀忏悔,以微薄的供品供养僧众,如果我的贫穷从现在开始消除,就愿饭器中的米饭变为黄色。祈祷之后,她哭着回到家里。

第二天早上,饭器中的米饭果然变成黄色。人们知道了这件事的缘由,都非常感叹,好义之士纷纷慷慨解囊,以财物救济她。后来,华严出家学道,做了一名修行人。

华严的供品很微薄,但她的心很虔诚。她供养时,用虔诚的祈愿印持,愿力很快就发生作用,让米饭变成黄色,消除了她的贫穷。

这些故事能加强我们的信心。我们缘着《普贤行愿品》深深发愿,无形中,愿就引导着心,按照如海的普贤行愿,铺开来形成万万千千的菩提路。普贤愿的力量不可思议,往菩提行海的方向发愿,一定会引导我们的心,从一生到无量生,从一世界到无量世界。这个行愿力一定会辐射开来,变现出无量无边的普贤行、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

正因为未来自利利他的成就都是由普贤行愿流现的,所以我们从现在开始直至成佛,恒时都要以普贤行愿印持回向。

 

普贤行愿与净土

问:学习《普贤行愿品》对于修持净土有什么大利益呢?我们认真地学习了《普贤行愿品》,学到最后,会得到对净土更新更深的认识。这种认识来自特定的学习《普贤行愿品》的因缘。

以我们的学习经验来说,讲偈颂时,讲了七支(从礼敬诸佛到普皆回向的七个部分)之后,又讲愿差别的十六个部分,一愿一愿都琢磨了“所愿求的是什么”、“有何种利益”、“为什么要发此愿”等等,这样一路讲下来,到了“趣入圣者行境的愿”“随学诸佛、随学文殊、普贤的愿”时,感到一步步在往上升,已经达到了高潮,在朝着高深的地道、朝着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引着心去希求,但此后一转,普贤大士以身垂范,愿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圆满无量普贤行愿,普度法界众生。这样的表现,给人触动很深。只要一路如量地学下来,到这里会产生非常大的对西方净土的认识。自己的心是会得安慰的。

一般我们会疑惑:一个凡夫该不该现在发普贤行愿呢?这样广大的行愿发了之后,到底怎样去实现呢?心里会没有底,恐怕是要三大阿僧祇劫、转无量生才能修成功的事。但本经最后指明一条捷径,以导归极乐来圆满普贤大愿。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一条条思维了阿弥陀佛的大愿之后,会恍然明白,一部普贤行愿就是立志求证大菩提普贤行海的境界;而一部弥陀愿王正是加持我们迅速实现普贤行愿,阿弥陀佛的发愿力投注在这个重点上面。看到每一条普贤行愿都能在弥陀愿海里找到加持实现的愿文。这就给了我们极大的保证:我们在修习普贤愿王的基础上修持净土,往生之后以阿弥陀佛的悲愿加持,一定能圆满实现所发的每一条愿。因此,我们希求成就无量普贤行,就会把一切心愿都归到一个核心上,就是通过往生极乐来成就愿王这个核心上。

这样,就更加会欢喜地发普贤愿,因为发普贤愿并非空谈,而是可以很快实现的。只要过了这一生短暂的几十年,就能踏上净土,马上就实现普贤愿王。这是非常快速的,就像从家里出门坐车行驶一小段路,就到了机场登机飞向天空。看到自己能走到这条路,就有勇气敢随经文来发普贤愿,而且会着重发普贤愿。另一方面,也会全力以赴地求生极乐世界,因为:往生是凡夫成佛的关口,是一成一切成的关口,一旦往生,自己的一切发愿、一切修持,都不会落空,而且,像画龙点睛一样,以前所画的龙身各个部分,经“往生极乐”这一点睛之笔,就一切都活了,都飞起来了。理解了这些,会加强我们往生的信愿。

所以,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之后,会对西方极乐世界、对阿弥陀佛生起很大信心,会对往生生起强烈的愿望,而且会非常尊重净土法门。有些道友修净土宗,有自卑心理,认为我其它都不行,只能修净土这样愚夫愚妇修的法。这种认识很不正确,净土法门是极高深而又极平实的法门。学了《普贤行愿品》之后,自己会加强信心加深信心。

进一步细心地体会,还会认识到“普贤愿王导归极乐”是一代圣教的指归。《普贤行愿品》的结尾发人深省,一部《华严经》最后归到《普贤行愿品》,《普贤行愿品》最后又归到自他导归极乐世界。这里面有大问题,点出了普贤愿王的核心是归向极乐,一代圣教的指归是“普贤愿王,导归极乐”,一切众生成佛的关键也是“普贤愿王,导归极乐”。所以,普贤大士以身垂范,发愿:“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我既往生彼国已,现前成就此大愿,一切圆满尽无余,利乐一切众生界。”最后以悲心观照沉溺苦海的无量众生,也是发愿:“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大士这样示范,是给我们表演成佛之路的走法。普贤菩萨是我们的榜样,他怎么发愿,我们也照着发。他求生净土来圆满大愿,我们也求生净土来圆满大愿,按这样走,决不会错。这样认识清楚了,自己求生净土的心就会非常坚定。

再一点,会认识到在往生时普贤行愿的重要。经上明显地提示:临终时,身体、名声、权势、财富全等于零,这时候只有愿王能引导我们一刹那顷往生极乐世界。

这显示了愿在往生关头所起到的极端重要的作用,最终要依靠愿力来往生。这让我们看到普贤行愿的牵引作用。愿力的作用是不虚的,平时真正有发愿,这时愿力就现出来,引着心只求往生成佛,因此就和阿弥陀佛的愿相应,往生西方。

不仅如此,这个普贤愿还会在往生之后辗转不断地起作用,这种起用是尽未来际不断的。也就是,往生后莲花化生,得佛授记,显现利生的大事业,究竟成佛——在这从始至终的过程中,普贤愿王都起着极其关键、强大的作用。

我们眼光要放得长远,现在努力串习普贤行愿,将来得利益是极大的,这边串习进步一点,那边往生后的成就就会快一大步;这边能把普贤行愿串习得很好,那边就能以愿力全分地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相应。

所以现在就要把十大愿王和十六种愿差别装在心里,串习熟练,一点点地引发自己的希求心,把它修积得尽可能强、尽可能深。这个大愿的能量蓄积充分之后,一遇阿弥陀佛,佛一点,就能飞起来,就像火箭燃料充足,一点火就能升天飞行一样。所以,普贤行愿是修持净土上等的修法,是非常重要的成就菩提的基础。

明朝袁宏道 居士的《西方合论》有一段话说:“修净佛国土者,当发大愿。一者不为福田故愿,愿为一切众生,生净土故。二者不为眷属故愿,愿治一切如来家,生净土故。三者不为病苦故愿,愿医一切世间无明等疮,生净土故。四者不为转轮王故愿,愿转诸佛如来*轮,作大法王,生净土故。五者不为欲界故愿,愿离一切微妙五欲,生净土故。六者不为色界故愿,愿离一切禅著,生净土故。七者不为无色界故愿,愿尽种种微细流注,证无量相好身,生净土故。八者不为声闻辟支故愿,愿以福智二严,饶益一切众生,生净土故。九者不为一世界千世界故愿,愿代无央数世界苦,拔一切世界众生,生净土故。十者不为一阿僧祇劫千阿僧祇劫众生故愿,愿代无量无数阿僧祇劫众生苦,拔一切众生,生净土故。若能如是发大愿者,最后刹那,决定当如普贤愿中所说。是故当知愿为截苦海之舟航,导极乐之明师故。”

以上的十条愿完全含摄在普贤行愿中。如果我们有真正的愿力,为了实现十大愿王和十六种愿差别而求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是最圆满的因,最能和阿弥陀佛接引众生成佛的大愿相应。阿弥陀佛创建净土就是希望众生生到他的世界去圆满普贤行海而圆成佛果,所以最希望我们发普贤愿。我们以普贤愿求生极乐世界,临终以大愿的力量决定会引着我们的心,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普贤行愿前前后后都贯通了,都思维清楚了,再看净土愿这部分,就会明白,这是在给我们示范:现在该怎样朝着这条一生成佛的大道对应着发愿。

这一点,很多人粗心大意,很快就滑过去了。其实,要注意的是每部分如何具体地发愿,而且,要在心中依样引发。多少人都流于表面,没有落实。这四颂是誓欲临终时没有障碍现见阿弥陀佛,一刹那即往生极乐世界;誓欲往生极乐世界之后,现前就成就所有的普贤行愿,利乐一切众生界;誓欲得佛授记之后,化身无量,周遍十方,利益众生。这是展示往生成就之路初、中、后每一步的走法。我们按照每部分的愿文,一条条地落实发愿,就是首先把圆满的种子都种好,将来就会圆圆满满地结果。

这里的重点是要得解(得到认识),一旦得解,心态就会随着改变,就是会意识到:我现在要在净土愿的每个环节上,努力去积聚愿的力量,现在积聚了这分愿力,将来就会在每个环节上都发挥作用。由此就会主动地去落实这组净土愿的每个环节,对应着这条成佛之路勤恳地串习发愿,从而改变以往的盲目状态。这就是通过学习得到的效果。

总之,学好了这部分,就能让我们往生净土的发愿得到提升,可以开发广大、长远的往生大愿。经过了这个过程之后,心里装的就是一组非常完整、广大的往生愿。在愿上开展得广大、长远了,往生的信愿就得到了提升,这时修起来,心量非常开阔,信心非常充足,修持净土非常有动力,方方面面的作用都会起来。

最后要说的是,大恩上师法王如意宝来人间的一件大事因缘,就是要接引我们这些有缘人,修持普贤行愿,导归极乐世界。这是现代佛教史上的一件大事。上师自己就是这样示现的。作为善财童子的化身,上师领受了普贤菩萨的法教,也如普贤菩萨示范的那样,大力引导众生在修持普贤行愿的基础上,求生总集数百亿佛刹庄严的无与伦比的极乐世界。因此,我们要跟随法王如意宝,走这条以普贤愿王导归极乐的成佛之路,而且,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从今生到未来世,在十方世界中把无量无边的众生从烦恼大苦海中度到极乐世界去。

为什么要讲解《普贤行愿品》

我的经验是,好好讲几遍,对普贤行愿的认识会加深,对普贤行愿的内涵能理解得更准确,随着对普贤行愿的内涵和利益越来越了解的清楚,自己的信解、欢喜心、希求心等等都会得到提升。

有句话叫“教学相长”,讲解本身就负有重大的责任,这个责任心是一股很强的动力,促进我们主动地展开思维。为了解释地清楚普贤行愿的内涵,为了开演出普贤行愿的深广意义,自己会反反复复地去思维、去观察每一句、每一颂的涵义,上上下下的连结,整体的体系,前后的道次第,普贤愿不共的特点,最后的归趣等等。这就让心很近地、很细致地贴近法义、看清法义,对普贤行愿也就能得到深刻、具体的认识。

像一般人只是带表,从不关心表壳里有什么,但要修表,就迫使人把里面的零件一个个拆开来看,对每部分的结构和作用、各部分彼此的关系、如何组合等等,都要摸索得很清楚。虽然最初需要下一番摸索的功夫,但也正因此而让自己很受益。等到里里外外都摸索透了,心里便了如指掌,闭起眼睛也知道里面的内容是什么。这样不管遇到什么问题,随时就知道该怎么修理。

同样,我们能认真地讲解《普贤行愿品》,讲上几次,会对愿文的内容非常熟悉,具体到里面一词、一句、一颂的内涵,都会很清晰。再念到这些句子时,根本不一样,字句意义能很清楚地显出来,到了哪一段,是属于发什么愿,要在哪些方面具体作意,心里非常有数。

像偈文是由一组组具体的行愿串连而成的,各有各的重点,上下彼此间有合理的联系。如果没有用心学过、思维过,感觉会非常含糊不清,真正考问起来:哪几句是属于发什么愿,每一愿在哪个重点上发,愿的范围如何,每一句讲愿的哪个侧面,哪几愿属于一组愿……,都是模模糊糊,根本不能清晰地把握。按这样随文作观,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像偈颂,有些六句一个内容,有些四句一个内容,有些八句,有些两句等等,如果心里不清楚上下的内涵,往往上面的发愿跑到下面来连接。或者,念颂词的当时就准确地作意,需要速度非常快,要求对这一套愿义非常熟,才能一念,心就趣向愿文所指的涵义。对法义不是熟得透透的,一般人根本来不及反应。

我们因地是随着文句来串习发愿,如果所缘境都还不清楚,从心里发的信息很乱、很不到位,它所起的作用也很难准确有力量。所以能认真地讲几遍《普贤行愿品》,对自己串习普贤行愿会有相当大的帮助。

如果我们只是有口无心地念念,没有好好地学过、思维过、讲解过,这个收效是比较低的,前后比较,会有一比十、一比一百等的差距。

不通法义,单是念,好像嘴是在文字表面上溜过,经文的意义都藏在里面,好像从没发现过一样。没有真正下到行愿海里游上一遍,没有自己用心一字一句地摸索过,那闭上眼睛,空空如也,愿文的意义不能在心中清楚地显现。但认真思维过、讲过,就很不一样,已经有所认识了,再一想,就像想老朋友的相貌一样,眉目清楚、五官具全,一个明显的总相就可以现得出来,这对于随文发愿大有裨益。有很厚的闻思基础,这时,直接心就缘着愿文的每一点,就按那么去作意,去广阔地用心,这个愿的内涵随着文句就能准确地在心里串习起来。

我们讲解的时候,需要把心里的理解表达出来,如果心里消化了,作过独立的思维,突破过很多理解上的疑点、难点,或者以前没注意的地方得到了认识,去除了盲点,方方面面做过了,一点点地摸好了,再上来,心是非常定的。这样在修的时候,不是心里还有模糊、还有犹豫、还有错误,这些是没有的,至少也是很少的,这时就是直接按心里所决定的那样去作意。相反,没有下过功夫,没有相当的熟练程度,心就发不出力量来。

毕竟没有一句句地消化过、融会过,心没有真正去搅过它,没有真正得到认识上的决定,当然念修时不能有力地把住关要,作意也难以做到深刻。

我们好好地对《普贤行愿品》听闻、思维、讲解,逐步逐步是会抓到要点的。教法的东西,需要用心去搅拌、去提炼。起初,我们也是很肤浅的,嘴上在重复说那些话,心里根本没得到。但经过反复地思维、观察、讲解之后,一点一点都会定下来。最后得到了要点之后,有非常牢固的理解,再修就非常方便。

注意,自己需要动手去摸索,对经文的内涵要多问为什么。起先会把握不准、把握不定,但准是从不准来的,定是从不定来的。摸索来摸索去,总没有摸索准,但最后到摸索得准的时候,心里的认识会非常牢固。思维多了,这个把握的力量也就练出来了。就像侦探破案,他要反复地观察衡量,最后才能拍板定案,一旦拍板就谁也推翻不了。我想,按这样的方式来学习、来讲解《普贤行愿品》,对于拿到关键性的那一颂“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是很有帮助很有希望的。

认真讲几遍,非常有功德、有效果。像我们讲的时候,硬是要对每一句每一颂费很多功夫,等到有一定量的理解了,才觉得那些经文是那么的重要,这时内心才肯恭恭敬敬地把它放在心上,去依教奉行。

如果我们深入细致地讲解过、思维过,那一定会有这样的感受,会觉得普贤行愿每一愿都是极其重要的发愿,必不可少。像修炼国土、不忘菩提心、依止善知识、常见如来常兴供养、趣入无障碍的境界、常学文殊普贤、导归极乐等等,深入理解了之后,当一愿一愿的名字在心里显现时,都会非常地殷重,都会顶戴在头顶上,心里会觉得十分重要。正是因为作过讲解,下过功夫,才有这样对普贤行愿十分尊重、景仰的心,这一点在没有闻思之前、没有讲解之前,是很难从心里出现的。

“皇天不负苦心人”,有苦心有诚心去学普贤行愿,得到的是很丰厚的回报。“对里面的每个字都尊重都欢喜”——这样的心情是会有的。不必要别人强迫,自己就有信心要受持一辈子。

思维、讲解之前会有什么状态呢?就是想:愿文各种各样的,学一点,了解了解也可以。至于是否终生奉持、尽未来际奉持,那是心里没有信念的,好像普贤行愿是外人一样,和自己关系不大,这是缺乏认识的一种表现。

但学好了,感受绝不一样,最好的结果,当然是“求胜菩提心渴仰”,对于菩提道上修行的种种要点、果地展现的种种大行,会非常有希求心,也就是对于从因至果的广大的普贤行,会有渴望仰求的心,天天都想按这样串习一遍。行什么善、修什么法,都是为了这件事,都会以普贤行愿来印持。这就成为自己菩提道上一刻不能缺少的修法。

我们当初学《大乘庄严经论》的时候,就知道弥勒菩萨对于学习教法所说的六种心是非常正确的学习程序。曾经很多次做过对照观察,觉得确实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前面四种心,主要是讲要把握文句、文句的意义,法的各部分的体相、数量、前后的关联等等,方方面面需要具体落实,记好、学好、定好。这些做到量了,后面好结果就会出来——“总聚心”会引生,那些一条一条的东西,最后会积聚起来,得到总体上很精要的认识,也就是会获得要点,心里会很清楚要点在哪里。然后,“希望心”就自然要起来,也就是在“总聚心”——得到要点的心生起之后,紧跟着,会生起“我一定要按这样实修”的希望心,这是会很真切地从自己心里发起的。

像我们学普贤行愿,最初就是做基本功,一条一条的愿,老老实实地去记住、去读诵,把发愿希求的内容、为什么要如此发愿、前后发愿的联系、这一愿为什么要有这几项内容——一条条地思维清楚,最后综合起来,会生起全面的、深入的了解。所以要多讲、多思维、多读诵,这些量上做到了,就会有好消息。只要肯持之以恒,坚定地受持,用一生一世去受持,这个普贤行愿绝不可能不融会在自己心里,绝不可能不生起对普贤行的希求心,绝不可能不转成自己的修行。

这一套愿文先要理解好,对经文理解得越好,越有助于引生信解,而且,自己修习的愿望、修习的主动性会越来越强。而且,处理起来非常有灵活性。这些愿文的套路熟了,就像太极拳的招数练熟了,可以一整套地打,可以一组一组地打,还可以一招一式地练,非常灵活、得心应手。这套愿文,除了日常功课整体地从头到尾念诵之外,可以安排时间,有时思维一条愿,有时思维一组愿,或者这一周修这组愿,下一周修那组愿,这样把它练习熟练。

在具体的场合,除了完整地念修之外,可以针对性地进行发愿。比如,礼拜大藏经或讲法之前,有意识地发愿:“愿持诸佛微妙法,光显一切菩提行,究竟清净普贤道,尽未来劫常修学。”承事善知识时,心中默念:“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受持戒律时发愿:“我为菩提修行时,一切趣中成宿命,常得出家修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又如,对于不可思议的境界,常常希求发愿:“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一一佛处众会中,我见恒演菩提行。”等等。见到别人有功德时,作意发愿:“十方一切诸众生,二乘有学及无学,一切如来与菩萨,所有功德皆随喜。”

普贤行愿的愿文好比一套拳法,每一步练熟了,到处都会打,都打得好,到这时,真的是受用无穷。当然,不想打的人,也不知道里面有什么大的意义。但不希望如此,希望人人都能迈上这条大道。

陌生的向上之路

一般最初学习普贤行愿时会觉得生疏,觉得难相应,或者觉得经文的意义太广、太深,自己无法趣入。因此觉得念她、学她没什么必要。既然跟自己不贴近,也就放弃普贤行愿的修持,或者觉得这是将来的事,留到将来再说。

我的看法正好相反,“生疏、不相应”恰恰说明需要串习。我们陷入在一种对现世名利现世五欲的耽著当中,整个都处在追求世间方面的愿当中,恰恰需要以普贤行愿来把心拔出来,这是很迫切的需要往成佛、往解脱、往利益众生的方面来发展自己的愿。

在城市里,我们会有很强的感受:如果没有每天不断地串习这些殊胜的愿,自己的心很快就会陷入在追求名利财色的生活中。不但普通的初学者迫切需要以愿引导自己进入佛法修行的方向,连很长时间修习佛法的人,也只有以愿来摄持自己的行为不偏离,才能保证不偏离佛法、解脱、成佛、利他这样一条轨道,而不卷入到轮回追求名利财色的疯狂行为当中。

我们觉得不相应、生疏,正暴露了自身目前处在很不妙的境界里,自己心里的所愿所求、自己的状态已经很不妙,追求的是跟普贤行愿相违的东西,是陷得很深的状态。恰恰这时正需要串习愿,把它作为迫切的事来做,而不是放弃普贤行愿的时候,不是要把普贤行愿放到以后串习,现在正当其时,而且非常紧迫。这一点,深刻反省自己当下的心态,应该有所醒悟。

如果跟着原有的观念、愿望、行为方式走,一时是舒服,不必要改习气,但这是永远地向下滑向轮回的不归路。现在要反过来逆着转自己的习性,当然有内心的阻力,要克服一定的困难,但是以串习的小苦可以解决轮回的大苦。

我们所熟悉的发愿方式、追求方式,和普贤行愿大多背道而驰。普贤行愿,不论希求的方面、发愿的宽广度、发愿的长远,都从来没有听过、想过、祈愿过,所以感觉生疏,这是很正常的事。

比如,学习中观,要破除我们顽固的实有执著。我们的状况,是时时都在实有执著里打转,说的、想的都把一套戏论当作真的。所以,最初学习时会感觉很难转弯。这在方向上是完全相反的两件事,原来朝那个方向,现在要一百八十度地转弯,最初的学习确实会有一定困难。原来的思想方式、行为方式、追求方式串习得很熟,要想一下子改过来,确实有相当难度。但感到生疏、有困难,也是好现象。这是因为学习了佛法才有这种过度期的表现。世间人从不接触,也不想改变自己、推翻自己,当然不会有这种过度期在自己思想深处闹革命的震痛。

我们学佛法最初会有很苦闷、很难过的阶段,过了之后就有安乐出现。学佛法有个生处转熟的过程,什么事最初接触都生疏、不习惯,但学多了、串习久了,就习惯成自然,观念会很顺利地转过来。这有个过程,需要有耐心,加上以后往深的方面学好空性、如来藏,会越来越深入进去。

一般会觉得普贤行愿讲的那些地上菩萨的境界,高不可及,我们做不到,口里念念、心里发愿有什么必要?

这样的认识千万要调整过来。现在做不到不等于以后做不到,也不等于不可以发愿。佛说我们凡夫受持《普贤行愿品》有不可思议的利益,这不是说,现在实际按那么做到、按那么证悟才有大意义,恰恰相反,这是讲我们能对普贤行海生起欢喜心、希求心,就是生起了很难得的善根,利益极大。

面对普贤行愿,我们会有这样的心态,看到境界那么深广,一上来就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又是周遍、广大、无尽,又是念劫圆融、一多相即、小大相容、重重无尽……,没有一个能真正看到、摸到,就觉得没什么意味,也就不想去发愿希求。我的心情恰好相反,虽然还不能真正了解,但见到这些语言描写的境界,心里会很欢喜,会觉得这给我展示了菩提道最深广的前景,指示了我最究竟的归宿。

越是这样还没有得到,越是要发愿去求证它,如果都是现前这样低层次的境界,有什么好希求呢?如果都是熟悉的世间一套,佛法还有什么殊胜之处呢?正因为我们以往没有按这条轨道发愿,来摄持自己的心努力向前,所以才落得与一般凡夫一样,处在很低劣的心态、行为、境界当中。所以,即使暂时不懂,心里也有信念,这是一条成佛大路,深深地相信,此生此世唯有往殊胜的普贤行上猛利发愿,自己未来才能成就如普贤菩萨一样的伟大修行。而越是往这些方面发愿心,就越能从世间狭小的心量中跳出来,自自然然避开了一切小路、弯路、低级的人生道路。

像过去的教育,小孩几岁就开始读四书五经,把圣贤的话语记在心里。当时只是记忆,口里念得滚瓜烂熟,深刻的含义却一无所知,但就是这样,记在心里,到长大了,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丰富,这些就会转化为智慧,转化为人生的信念,一生受用无穷。

古代的圣人不会害我们,他们智慧高、看得远,知道目前这样种因,将来就会获得大利益。一切圣人中最无上的就是佛陀。佛不会害我们,不会不知道一个凡夫目前的境界,佛在经上方方面面讲的就是,目前学习《普贤行愿品》,将来会有多么殊胜的果报,这个利益只有佛才知道。你信得过,就按这么去串习,将来的利益是难思难议的。

大家会有这样的经验,比如做学生时,喜欢物理,像相对论、量子力学这些高深的物理学,虽然一时看不懂,但内心非常喜欢,有很强的探索宇宙真理的愿望。又比如,拿起《老子》五千言,虽然不懂,但对字里行间蕴含的智慧非常向往。正因为有高远的志向、有对智慧的向往,也就对低级的吃喝玩乐没有半点兴趣。这就是受教育阶段播下了种子,不能说这没有作用,恰好相反,这种幼小时养成的习气,对一个人未来的人生有深远的影响。那些深邃的智慧、广阔的人生境界,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身上当然没有,但他有志气,他的一生就要学到这些通达这些,以这个志向自然就避开了一切小路。

现在普贤行愿,根本还不是这样的层次,这是向往证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要得到生命最大的升华,要到达最贤善的境地,一想到这些,有善根的人会不欢喜趣向吗?会认为目前的熏习没有作用吗?什么事要有长远的目光。佛说的:“果报唯佛能证知,决定获胜菩提道。”可见是最具深远意义的事。每个人都应当欢喜地来受持、来发愿,尽量为自己播下最好的成就菩提的种子。

修习普贤行愿有从闻到思到修的过程。我们修习普贤行愿,首先应当深入了解普贤行愿。深入了解了之后,从自己内心里引发出对普贤行愿的胜解信,也就是真正对如海普贤行生起的不可动摇的信念,这才能引发真实的大愿心,尽未来际地奉行。所以,不只是有口无心地念念,最重要的是要有根本的对于普贤行求证的誓愿。

要用心去思维普贤行愿,一直问自己:为什么要修学普贤行愿?如果能得到胜解信,那以胜解信的摄持就会非常坚定地奉行,直到尽未来际。胜解信是很厉害的,它一生起,便会强有力地摄持着心,始终不动摇地去修行。

《普贤行愿品》说:“若人于此胜愿王,一经于耳能生信,求胜菩提心渴仰,获胜功德过于彼。”这句“求胜菩萨心渴仰”是关键,要善加思维:最殊胜菩提的因是怎样的走法?果是怎样的境界?对这些了解清楚了,就能发起渴望仰求的心,像离弦的箭一样,不达目标,誓不中止。

想想看,欲达到此地步,不勤作十法行,能凭空获得吗?无因不会得果,所以要尽量找机会、抓时间,对无上愿王的内容反复地熏习、讲解、受持、读诵。以这个原因,应当发心生生世世修持普贤行愿,把它作为菩提道的核心来长期不断地修学。这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慢慢来,未产生的要产生,已产生的要增长,已增长的要成熟,已成熟的要解脱。但如果连趣入的愿望都没有,那后面的产生、增长、成熟、成就等一系列的事就不会出现,这条成佛的大道就迈不上去。

学习方法是多读、多听、多讲、多思维,不断缘着愿文如理作意。首先要了解普贤愿每一愿在说什么,希愿的境是什么,然后要思维为什么要发起此愿。这两条做到了,再不断地串习,使它熟练,时时刻刻都能现前。这样心里非常熟练,成了家常便饭,每天就缘着这些来发愿,就生活在普贤行愿中。

所以,首先文字要非常熟,意义要非常熟,要串习得熟,一缘上文句就能作意发愿。决定好了这一生以这部愿文作为最根本的行愿之后,不论做什么,放生、供养、朝山、拜佛、拜见上师、做功课,一事一行,都按这么来发愿。这样,由生转熟,信念就会深入内心又化为行动,渐渐就都可以做出来,由此便流现无量无边的普贤行。一切都是从自己心上做出来的,这样做,最终就能成为普贤菩萨。

开展普贤行愿法行的重大意义

语言、观念、愿望、行动、结果

这五对的生起次第:通过语言会形成观念,就是某些话听多了、想多了,就会形成观念;观念深刻了,就会形成愿望;有了愿望,就驱使自己行动;有了行动,就会造成结果。

人类的意识形态和行为方式,完全受这一规律支配。比如今生从小读书识字,受老师、家长、教课书的灌输,受媒体的诱导、社会风气的影响,听到很多语言、概念。听多了,就在人脑中形成了许多观念,它的组成是语言、概念、判定,“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好的”“那是不好的”“这样做才有利”“那样做不利”……由许许多多语言概念组成的观念网,每个观念都有它的指向,合起来就成了指导人们行动的内在驱动程序。人们的行为完全受着观念的支配,而观念又是缘着语言不断作意形成的。

我们没有学佛的时候,佛教的语言、观念心里一个也没有,那时思想只是缘着一套世间语言在运转,在输入了世间的语言、形成观念之后,就有它特定的行为指向,指导着我们的行动。我深深地相信,就是从这个地方显现出了六道。

比如,世间人的愿望:

我一定要实现当明星的梦想。

我要不惜一切代价,攒他一百万。

我只求不亏这一生,该享受的尽量去享受。

即使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我要征服世界。……

这些话都是从人们心里说出来的,起先是通过不断熏习、输入人脑而形成了观念,此后,心里就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也就会造成同类的行动。由此就把人心导向轮回、引向恶趣。

所以,一张观念愿望网,与真理相违,与离苦得乐的道背道而驰,就会导致时代越来越黑暗,人心越来越痛苦。这张不正确的观念网,整个网住了人心,往邪恶的方向发展,日变月趋,越来越增长、明显。尤其今天的时代,由观念的改变致使心态行为上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变化。无形的语言、观念竟有着魔幻般的变化能力,想想,真是不可思议,世间的现象就是这么变现出来的。

下面看一个例子:

我听过有人这样介绍他的经历:

刚参加工作时,我很积极,是个遵纪守法的人,每天准时到办公室,打水、扫地,到下班时间才离开自己的岗位,不敢迟到早退。

但后来常常听到这样的话——“不必要太认真”,这种话听多了,就在自己心里落印象,我认同了,行为开始变得随便起来,上班也开始迟到了。

第一次在迟到进办公室时,很不对劲,见到准时到了的同事还有点羞愧,就像做错了事的孩子一样。但心里的观念在继续起作用——“不必要太认真”,第二天、第三天还是继续迟到,每次走进办公室,还有些尴尬、不好意思。

有一天早晨,我又起床晚了,匆匆忙忙地往单位里赶。这时,突然发现自己不再惭愧了,心好像石头一样硬起来,想惭愧也惭愧不起来。

“我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我心想:我变成没有惭愧心的人了。我走进办公室时,心里不再自责,好像无所谓似的,我变成一个总迟到的老油条,天天迟到,好像不迟到就不是我,而且一点也没羞耻心。

这个例子显示了语言、观念、行为前前引生后后的过程。

相反,也是如此,大家回顾自己学习佛法的经历,最初无非是把很多的教法语言输入自己心中。由于这些教法有理论和事实证明,所以就逐渐地认同、接受下来,而形成自己的佛法观念。这样的佛法观念,一分分地连接组织,就构成一张正确的观念网,唯一是它决定了我们行为上的何去何从。注意,这就是我们内在的行为驱动程序。

领会了这一点之后,就会深刻地了解到,应该怎样来把握自己的行为、怎样来落实世间中的取舍,也一定会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教法、熏习教法,教法起到什么样的指导作用,特别地,《普贤行愿品》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对它不断熏习,为什么要对它展开十法行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会一通百通。

比如,普贤行愿这套愿文,不去学习熏习,当然不会自动进入到自己心里,更不会形成观念引导自己行动。因此,这颗心就不会去朝着不可思议解脱的目标趋近、开发。离开了这套经文,谁能想到这么广大的境界,周遍法界、十方三世、虚空界尽等等,又如,从最初的为菩提不忘宿命、出家持戒,直到趣入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谁能想到按这么发愿呢?

往自己心上观察:没看见《普贤行愿品》,能在心上现出这些愿文吗?心上没显现这些愿文,心能缘着这套愿文运转吗?(分别心的运转一定要缘文字。没有显现愿文,心怎么缘愿文运转呢?)心不缘着这套愿文运转,能思维普贤行愿的意义吗?心不缘着普贤行愿思维认定下来,能准确地按照普贤愿的意义发愿吗?没有猛利地按照愿文发愿,能始终引着心往所愿的方向调整、运转、不断进趋吗?没有不断地进趋,能成就果地如来无量的功德吗?

这一观察便有省悟:没有对《普贤行愿品》作十法行,必定无法进入大乘行愿。不管内心有什么样的愿,有多少种的愿,都只是小小的心量,小小的一点世间希求。即使生起了善愿,最多是愿我的家人身体健康,我要工作尽职,我要修福报,等等。至于无上的普贤愿王,根本就如聋如盲,连一刹那也想不到。

相反就知道,首先应当把一整套普贤行愿的愿文输入心里,这是我们始终要缘的所缘境,不论讽诵、忆念、思维、串习,离开它,就成了凭空建高楼,任何法行都发动不起来。在心里装下了这套愿文之后,应当对于普贤行愿的意义,多次地听闻、思维、讲解,由此认定愿的意义,生起对普贤行的希求心。在这之后,就会主动地按照愿的意义发愿心:“我要尽未来际这样来做”——这样的话就能从自己心里说出来。再反复串习、猛利祈愿,就会形成愿的力量。以愿力就完全牵引着心,只往这些方向进趋。由此就随着普贤愿轮的运转,进趋佛果,成就如来无量无边的功德。所以,深入开展《普贤行愿品》的十法行,就是创造诸佛的世界。

创造佛界的法行

首先,注意把佛的语言和观念有意识地输入自己心中,然后这套语言、观念要经过一个和自心融合的阶段,在经过了反复思维运作之后,就由外转内,成为自己内心的语言、观念、愿望,之后便指引行为,趣向果位。(注意,学习《普贤行愿品》必定要经历一个往内磨合、融合的进程,最后会逐渐融合在自己心上,逐渐在心里形成自己的东西。)

具体的步骤:

1、对于《普贤行愿品》背诵、读诵、听闻、讲解,让这些语言深深地记在心里。

2、对于《普贤行愿品》的意义和利益反复思维。

缘着《普贤行愿品》的文句,由佛的语言、缘起的道理、事实等等进行思维,每一愿在讲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发愿,这样发愿有何意义利益等等。只要肯下功夫思维,一旦确认了之后,就会形成全新的普贤行愿的观念。

这一点极其关键。全知麦彭仁波切的教言——“思则千叶信莲开”,通过数数思维,就会形成深刻的观念,形成不可动摇的信念。由此就会有意识地尽力地去串习,去调动起内在的愿望,使普贤行愿逐渐转成内在的愿,又转成行动。

3、通过努力串习调动,把普贤行愿转成自己内在的心愿。

所谓自己内在的心愿,就是要能从自己心里说出这样的话来,比如:从今以后,

我要礼敬所有十方三世的佛陀。

我要以一切上妙的财物和法供养一切诸佛。

我要随喜从凡夫到佛陀之间一切大大小小的功德。

我要成办依止的意乐和加行,恒时让所有利益我的善知识生起欢喜心。

我要恒时守持净戒、无垢无破无穿漏。

我要摄持一切佛的正法,尽未来际,无有疲厌。

我要遍入一尘中有十方三世庄严刹的境界。……

诸如此类,通过反复地串习、调动,直到能一条条从自己心里发出这样的善愿来为止,这就把经文转成了自己内在的愿文,合起来,一整套的普贤行愿就转成内心的大愿。

上面的心里话和前面世间人的心里话,相差太远。如果人人都能学好普贤行愿,时时想的、说的、思维的,都是这些最好的语言,那该有多好。那世界就会变成普贤的世界,人就会变成最好的人。

4、由内在愿力的引导,把一切身口意的行为都推向无上菩提。

正是这个原因,我们的一切修行都要在普贤行愿的基础上面修,从凡夫地直到成佛,都要这样修。这样修,也就从位前凡夫的普贤进入到当位圣者的普贤,最后成佛,成为位后的普贤。

所以,“为什么要闻思普贤行愿,为什么要缘着愿义不断串习”,目的无非就是要把普贤行愿融会在心里,让它最后成为自己内在的驱动程序,起到总指挥的作用。就是它,会让我们的心逐渐地扩展开来,无限地扩展开来。就这么会出现普贤的行持,普贤的世界,出现无数种普贤的愿和行为,一直推动,走到最究竟的果地。

按照这样做观察,对于《普贤行愿品》中讲法行利益的每一句,对于五种果的每一方面,确实都会引生深刻信解。(限于时间关系,不能展开来解释,上面大体作了启发,剩下来留给大家去对应思维。)这不是盲信,也不是简单地随人相信,而是以理衡量到之后,完全确信做十法行就有这么大的利益,这完全是由心识的缘起规律所决定的。

基于这种深刻的信念,有智慧的人应该尽一切可能性对于《普贤行愿品》作十法行,以求形成自己内在的普贤行愿。只有它能推动我们迈向生命的圆满,把我们带到最美好的佛的境地。因此,对于《普贤行愿品》作十法行,具有最重大的创造佛法界的意义,因此也就具有无量无边、唯佛才能证知的功德。

讲了这些十法行的大道理之后,再来点轻松的故事。在《来果禅师自行录》中写了他幼年时的故事。

他老自己说:

我三四岁时,母亲带我到寺庙,我指着圣像问:“这是什么菩萨?”

母亲说:“快走,这是吃小孩菩萨。”

我就哭着说:“请母亲抱我到菩萨前看看。”

母亲拒绝不肯,我就卧地哭着打滚不起来。

母亲走了。我私自爬上去看,用手扶着圣像笑着说:“咦!身体是黄色,好看得很。”我下了佛龛,倒身就拜。

母亲扯住我说:“拜过就走吧。”

旁边的人惊叹地说:“这小孩将来恐怕要做和尚。”母亲听到后,心里很忧虑。

我回到家,晚上就梦到菩萨像,像在眼前一样。从此,我每天只喜欢捏佛像。

有一天,佛头没做好,手里握着一个泥团,请人帮我做佛头。

那人觉得奇怪,笑着说:“去吧,瞎打岔。”

我扫兴而归。佛像做成之后,我就在稻田岸边挖一个土窟,作一个小庙,佛像供奉在里面,泥巴的烛台,泥做的香烛,完全不缺。每天都去礼拜几次。到上学时,才稍微有些松懈。

自从挖土窟作小庙开始,烧香、拜佛、打坐,没有一天空过。父母怜惜我在外面拜佛烧香,怕受寒热,特别给我收拾一间房间,供养佛像,里面物品齐全。我每天用一杯净水,放入香灰,供在佛前。每天晚上,就喝一杯净水祈求说:“求佛慈悲,开我智慧。”之后就盘腿念《金刚经》、《心经》。

来果禅师才三四岁,没人教就知道礼佛、供佛,自己用泥巴做佛像供养。他的童年,上学前的几年,每天都去礼拜几次泥佛像,每天不缺少供养。每天晚上,在佛前祈求开智慧,然后念诵甚深的《金刚经》、《心经》。没有人教,为什么自己都会做呢?这就是普贤行愿的力量,“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果我们天天诚心地依普贤行愿串习发愿,我们决定能做到像来果禅师一样。“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礼敬佛;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供养佛;无论何时何地,我都要摄持佛的正法……”这样的发愿,关键要持续地维持,如果自始至终地维持,这样的心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发心,以它的力量就能策励我们的心,就会生起修持无上道的力量。最终一定会成就。

如何落实《普贤行愿品》的修学

落实的内容

包括长行文十大愿王和颂文62个颂词,在理解上,要掌握发愿的内涵和发愿的利益;在修持上,要能熟练地随着愿文作意。

我接触了全品《普贤行愿品》之后,对长行文十大愿王的内容生起了很大信心。身为藏人,以前只随西藏佛教传统念诵《普贤行愿品》的偈颂部分,积资净障、发愿回向。在我看到长行文时,我的内心非常欢喜。以后,我朝峨嵋山时,喜欢念整品《普贤行愿品》。长行文加持力大,文理详细,一遍慢慢地念下来,经文的意义很具体、清晰地显出来,我最喜欢每条愿王最后的句子——“乃至众生, 界尽、众生业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力量非常大。

有关十大愿王的主体内涵,长行文的翻译,意义明显,上下连贯,一气呵成。只要顺着顺序一字一句地念,很容易对应上去作意观想。整个一套念下来,就作了一次到位的普贤十大愿王的熏修,善心愿力就在这念诵当中得到增长,福德也在这念诵当中大量积聚。所以,念诵长行文的效果非常之好。

颂文精炼,文字少,意义广博。需要多下功夫,把每一愿的内涵思维忆念熟练,才能做到深入持诵。对于《普贤行愿品》,我要尊重地说:“这是从佛的大智慧现量流露的大仪轨、大修法,就像宁玛派伏藏大师的仪轨一样”。

为什么要落实

颂文只有62颂,是我们需要一生持诵的法,是每座修法的结行,做每项功德的结行。如果念了一辈子,连一颂愿也没发到,不仅没发到,连一颂的意义也没准确理解好,那有多么遗憾!

比如,很多人会做略回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但念的时候,口在动,脑子里是空的,连希求什么都不知道,这怎么行?很多人这次听了讲解之后,才懂得要点在希求文殊的大智和普贤的大行,由此才有意识地往这两方面回向。

如果只是安于糊里糊涂的现状而不思改进,那效果是很差的。对于普贤行愿的重要意义,没有讲解、没有听闻、没有思维、没有串习,是什么状态?一提到十大愿王和62个颂词,心里空空的。

没有这样认真来的话,肯定是空的,骗自己。说什么往生极乐国、说什么消除一切障碍、说什么成为普贤菩萨……都成了空谈。远因是种了一些,要想现前得大利益,想想也让人怀疑。所以,要真干,诚诚恳恳地按照普贤愿王作串习。

宗喀巴大师讲修菩提心时,把菩提心比作镰刀,这把镰刀没有磨快的话,即使很长时间割草,也收效很低。但如果首先去磨快这把镰刀,看起来是费了不少时间,但一旦修到扼要时,哪怕只割很短的时间,也能一下子就割下一大片。

这个比喻放在这里同样适合,普贤行愿没有学扎实的话,有可能念一生,连一颂的愿也没有发过,甚至连需要求什么也不知道。相反,肯花时间、下功夫,到位地把握愿的内涵,熟练地串习好发愿。等到经过了这个过程之后,每次都是有质有量地随文作意,印持回向,从今乃至尽未来际,都受益无穷。这样的两种做法和结果,我们该选择哪一种呢?

我们的状况并非不能改善,只要下定决心尽自己的力量来受持普贤行愿,就一定有办法能做出来。大家要有自信心,自己有智慧、有善根,还能在百忙中抽空来学法,如果能把握好难得的机缘,在自己心中安上一部普贤行愿,这对于自己的生生世世是最具深远意义的事。

大家有佛性、有智慧,完全可以学好普贤行愿,只不过暂时还不懂得方法、还没有作过扎实的串习,一旦掌握了方法,又肯去串习,决定能以普贤行愿庄严自己的心地,从此可以逐渐从位前普贤做到当位普贤,直至位后普贤。

我常常梦想,世界上能有千千万万的人受持普贤行愿、串习普贤行愿、发起普贤行愿,那该是多么好的事。

修学方式

一、背诵

内容:十大愿王和偈颂。

二、讽诵

一般修法的规矩,每座修法的前后都要依照《普贤行愿品》的颂文积资净障、印持回向。比如,一天修四座法,就要讽诵四次。最低也要一天修一次,回向当天所作的功德。

如果发心读诵《普贤行愿品》整品经文,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一天读诵一遍或多遍,或者一周读诵一遍或多遍。

佛教寺院、居士团体可以组织共修,一周一次或一月一次,或者在重要佛教节日、法会日专门念修《普贤行愿品》(偈颂或整品经文)一遍或若干遍。

念诵以质量为主。像大恩上师住世时,非常重视《普贤行愿品》的念修,经常在课堂上批评维那师念得快、念得不如法。甚至维那师念得字音不准,上师都要及时纠正。

音声和心的关系很大。我经常在路过经堂时,听到藏族维那师缓缓地念诵《普贤行愿品》,耳根接触到这些如法的诵经声,内心自然就有不一样的感受,善心自然就会引发。这时自己不是在发愿,但愿王的音声可以加持到自心。这都是大恩上师感化我们的结果。希望我们每念一遍《普贤行愿品》,都要至诚恭敬地念,这个功德非常大。

三、讲闻

可以讲整品经文,也可以单讲偈颂。甚深法义,一时还理解不到,就重复注解的话。比如心性理体的方面不懂,就先从事相方面讲。能讲的地方尽量用自己的话讲,单是开演一句一颂的意义,也有超过一切世间善根的功德,原因是:这些经文都是开示出世间成就无上菩提的大道,所以能讲解一个片段,功德也不可思议。

讲时要吃准要点,整品经文的要点落在“行愿”二字上;而“行愿”又必须落在普贤行愿无与伦比的特点上;讲具体的愿的时候,一定要讲清楚希求的是什么,希求的是哪些方面,这样就能扣住发愿主题,否则就会失去宗旨。

能讲是最好,可以督促自己深入地思维普贤行愿的法义。实在没能力讲,还是要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别人请教。最好在别人面前听闻,有现场交流的效果。讲闻两方面的因缘配合好了,一次讲法会有很多转变自心的作用。而且,我们的耳根最灵敏,听时直接就传入心里,对初学者来说,有时看书没有太大反应,但听别人讲,现场的交流来得直接,比较容易入心。或者,可以听本经讲解的DVD,显密佛教教育功德会可以免费为您提供。

我们要看到目前修学普贤行愿存在的问题,学习者很多都是听完了,也就结束了。普遍存在一种盲目的状态,听了之后,不明白自身学习有怎么一种过程,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每天要怎样串习、印持,怎样来生起对普贤行愿的信念,遇到境界时如何用愿来摄持自己的心……。即使每天念修,也往往处在不得力的状态之中,普遍存在对普贤行愿信念不足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关键在闻思串习的量不够,对普贤行愿各部分的认识不够,对串习愿的方法不明了。认识不够的原因出在哪里呢?就是没有在各个部分上具体落实,导致整体上难以得力、难以生效。其次是,自己没有独立地对普贤行愿思维过、体会过、串习过,导致不会有意识地运用和善巧地运用。

比如,我们只是一次念一遍,因为没有集中地去连续串习到一定的量,强度太低,形成不了一定的力度,所以,普贤行愿的力量不能在心中显现。平常思维也不足够,自身没有心力坚持思维,又没有助缘的带动,所以对普贤行愿的认识非常不够,信念也就不强,引发不出强大的效果。就像烧水,一直只烧到50度,总在这个区域徘徊,总烧不开。像这样,始终是糊里糊涂的状态,形成不了信念、胜解心、希求心、精进修持心,效果就很差。等于一壶水,既不能烧开喝,也不能作蒸气动力,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但如果短时间加足柴,把火烧旺,持续烧下去,一旦沸腾了,就可以起到饮用、蒸气等等一切的作用。

如果我们能提供方法创造条件,帮他把几天都烧不开的水,几小时就烧开。一旦烧开尝到了滋味,以后不用强迫他,他每次都会要求自己一直要到烧开为止,他的学习动力、主动性会很强。

所以,我们要开动脑筋的是:第一、要创造条件、气氛,半强迫性地让大家在短时间内串习;第二是提供修学的方法和指导,让大家高密度地串习,这样,马上就会烧开。“万事开头难”,“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这有点像英语集中强化培训。往往有这样的情况,学习者有一句英语说得不顺、说得不标准,导致他没有信心,一辈子都在说结巴英语。如果最初一句说得好,以后,他说出的每句英语,都往这个标准上去要求自己,以后说的是满口地道的英语。同样,我们学习《普贤行愿品》,只要有一次能生起效果,得到一种体会、感受,以后自己学习,都会往这个目标上靠拢,以此作为学习应达到的标准。或者,只要一次串习某部分的愿,有一些好的效果。以后串习,都会按这个标准来要求自己。只要尝到滋味,就忘不了,觉得普贤行愿真好,信心自然就深入自己的心里。不用别人强制要求,自己相当有信心、有认识,会主动地去学去修。

我想改变的方法就是化整为零,从各部分上去努力地做功夫。第一是以讲解带动思维,现在工作这么繁忙,平常事多了分心,如果没有一种集体学习的氛围,是很难自己摄持住心、坚持做思维的,但是讲解可以促进思维,所以,要创造一个平台让修学者都能有讲的机会。只要发心去讲,就一定会策励自己一段一段地消化,下功夫去思维。这就是以讲带动思维。而有了思维作保证,对普贤行愿的信心、对普贤行愿的认识、对修持普贤行愿的方法,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就会了解。否则,这一关始终难以突破。

讲解的方式可以很灵活,可以彼此之间结对子,比如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一个人讲时,其他人听,这样人人都有机会来讲解无上愿王的法义,也都有机会来思维、来生起信心、希求心、胜解心等等。还可以组成一个讲法组,由一个主持者,每次抽取一个人上台讲某个主题,下面的人一起旁听。听后,人人发表意见,指出他讲的不足、不对的地方。有这样的气氛,很快就可以生效。多少年不能改变的状态,可以短期内得到实质性的改变。而且,这是直接为实修打基础的,认识深了、清楚了,修起来会得力。所以,希望大家有机会有能力时,应该发心讲解,这是生生世世要修的法,取得一点认识,也是最有收获、最有利益的事。

第二是串习,一组愿一组愿地串习。就像练字,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练,而且每个字,要一笔一划地写工整。这一步做好了,以后连起来写一大段,都非常好,而且写什么字体都有基础。不然,没有这样来练,一开始就一大篇一大篇地写,看起来是省事,但一辈子始终写不好一个字,这就是没有循序渐进学习造成的后果。

整个经文的内容就是十大愿王和62颂,62颂减掉讲利益回向的10颂,只有52颂。平均算下来每周串习一颂,一年就可以收到成效。当然,串习时要以愿为单位,一愿一愿地来串习。

串习的方法,是用心作意愿文的义理。一边默念某一愿的内容,一边用心专注在愿的义理上。方法就只有这么一个。自己要吃得了苦,反复不断地在心里作意,一直要引动自己的善根,诚恳地自己发愿:“我要礼敬三世佛”“我要供养一切佛”等等。每个部分都要做强化训练。首先,力求把自己内在的善愿调出来,然后,要持续地一直保持住它。我们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才会落实,才可能在每一愿上仔仔细细地去刻画、去作意、去引生。只要这样一步步来,一定会有好的效果出来。有时作意不下去,就换一个思维的方式。每一愿的内容都很广,颂词是原则性的精要概括,可以展开来,方方面面去想,想到一定程度,想按这样发愿的善心又会调出来,调出来之后,又安住在上面不断发愿。

要达到讲解、串习准确的效果,一定要有好的样本。为了让大家能学好普贤行愿,我自己作了一次全文的讲解,法本和DVD都做好了。目前,讲解《普贤行愿品》的法本不多,一般很少落在如何发愿这个重点上。尤其颂文,每一愿的具体内涵在哪里,是非常难解释的地方。因为没有交待清楚所愿境和发愿方法,导致一般人只是念文,至于发愿,几乎成了空白,没见几个人如理地发愿。

我这次编讲,是根据华严宗祖师清凉国师和圭峰大师的《别行疏钞》,以及龙树菩萨、章嘉国师的注释,这些注释都非常可靠。我的重点是放在如何对普贤愿王思维、串习上面,所以操作性强,方法对路。大家无论自学、共学、思维、串习,都可以作为样板,剩下来,就是自己要去思维,要去串习。这是没人能代替做的,如果能代替,佛早就全代替了。

而且,为了尽可能地给大家提供念修、讲闻的方便,显密佛教教育功德会已经给“显密学会”为主的四众弟子提供了4万套“净土系列”《普贤行愿品》(上下册)的法本和光盘,而且,还要给大家提供15万册《请入普贤愿海》法本、10万套《请入普贤愿海》DVD光盘、8万册《普贤行愿品讲记》精装法本、10万套精装版光盘和3万3千册精装折本《普贤行愿品》做为助缘。

DVD也做成一种教材的形式,突出体现科判、颂词、重点、难点等等,再加上相应的图片、动画,能很直观、很形象地把普贤行愿送入你心中。

我也没别的想法,能让你学到普贤行愿,就是我的愿望。这次再讲《请入普贤愿海》,也是尽我的能力,把该说的、该启发的、该交待的、该纠正的,全部告诉你。

目前我该做的做得差不多了。这个世界上,有千千万万的人有大善根、大智慧、大精进,只是少有人提醒,少有人组织,现在各方面的条件都聚合得差不多。所以,我想今天正式倡仪大家来共修普贤行愿,请大家一起来深入普贤愿海。

共修内容包括传讲、听闻、阅读、念修等等。(具体的共修方案,会另外提供)。现在,千千万万的人都在念修普贤行愿,自己的念修都可以放进来,让所有人都得到共修的利益和加持,一个人闭起门来修不到这样大的功德。所以,凡是自己的念修功课,都希望放进去,让它汇成一个功德的大海洋,让普贤行愿这首法界之歌唱遍全法界,唱到尽未来际。

我也没有别的,就像一个在渡口上指路的人,虽然自己是双脚残废,可是心里百分之百相信佛的话,相信普贤行愿的大愿船可以把大家带到一个最美丽、最灿烂、最幸福的地方,所以巴不得所有的人都能坐上这只船。虽然自己双脚残废,走不了一步路,但看到许许多多的人都能坐上去,内心是多么高兴。

最后祈祷上师三宝、诸佛菩萨降下慈悲的加持,让一切有情父母都能同上普贤愿王的大愿船,一帆风顺地驶向大菩提彼岸。

思 考 题

1、什么是普贤行?

2、如何对修学《普贤行愿品》的利益生起信解?

3、为什么要把《普贤行愿品》作为每天的必修之课?

4、绘画和人民币比喻说明了什么道理?

5、印持是什么意思?我们如何来印持发愿回向?

6、普贤行愿和往生净土有什么关系?

7、初学者是否应当串习普贤行愿?

8、请具体说明把普贤愿融入自相续的步骤。

9、学了金在善的母亲、两只鹦鹉、洪居士、来果禅师的故事,每一个故事对你有什么深刻启发?

10、为什么要锻炼自己讲解普贤行愿?依于《普贤行愿品》行持十法行有什么重大意义?

 


{返回 益西彭措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般舟赞讲记(一)
下一篇:信愿——往生正因
 走向解脱(三乘戒律)
 如何学修佛法 第一课
 地藏赞·大地庄严讲记
 谈谈学习入中论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八苦讲记(二)
 净土圣贤的传记(十一)
 净土圣贤的传记(一)
 四法印之有漏皆苦——思维八苦讲记(七)
 2008年金刚萨埵法会开示
 菩提道次第系列——中士道(新广论讲记7)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第三十六课 天台净土观[栏目:天台宗简明教程]
 以戒为师进趣菩提[栏目:学诚法师]
 诚心念药师佛必定逢凶化吉[栏目:药师佛感应录]
 佛典选读[栏目:香港佛教联合会·佛学课本]
 统治者[栏目:巴利语佛经选译]
 社会上,经常会遇到一些打着“大师”的名义,去招摇撞骗、骗财骗色的人,如何看待这些人?[栏目:达真堪布·学修问答]
 题普庵祖师书金刚经[栏目:太虚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二十(五三九)[栏目:杂阿含经]
 佛教能净化心灵[栏目:楼宇烈教授]
 佛教入门 二十八·缘觉乘和十二因缘[栏目:佛教入门]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