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义与利能否兼得
 
{返回 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805

【义与利能否兼得】  

  在传统的儒家哲学中,往往将义和利对立起来,因此很少谈及利益。至少在表面上,大多数人都耻于言利,似乎金钱就是庸俗的代名词。应当看到,尽管君子固穷的清贫思想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落实到生活中,还是不乏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因为利益是如此地实际而富有魅力,使人很难抵挡它的诱惑。

  而西方人本思想则肯定了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对利益的追求就是道德的。正如思想家狄德罗所说的那样:“一切人类社会的经济都依赖一普遍而又单纯的原则:我愿意幸福,但是我和别人一起生活,他们和我一样,也愿意幸福;让我们寻求使自己、同时也使别人幸福、至少不能妨碍别人幸福的方法。”

  佛教所说的善,也就是道德的内涵,同样是结合利益来说明的。《成唯识论》卷五曰:“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就自身而言,善行不仅对现世有益,更能惠及未来生命;就自他双方而言,善行不仅能使自己获利,同时也能利益社会大众。相反,如果只顾眼前利益而无视法律的存在,只顾个人利益而不管他人的死活,这种行为不仅和道德相冲突,从究竟意义而言,和利益也是根本对立的。佛教中这样的一首偈:“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生活中,非法行为往往也能给人们带来眼前的利益,或许有些无知者会感到羡慕,但真正有智慧的人却不会动心。因为通过非法行为而得到的利益只是暂时的,这种风光决不会长久。

  作为在家居士来说,我们的行为首先要符合法律规范,同时还要符合戒律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利益。无论经商还是为人,信誉都是极为关键的,用现在的话说,信誉就是品牌,就是无形的资产。信誉从哪里来?就是从道德行为而来。在激烈的商战中,能够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都是那些拥有良好信誉的企业。而唯利是图的投机者,必然会落得“害人终害己”的下场。

  因此,追求财富和道德并不是矛盾的。如果说道德是追求利益所应遵循的准则,那么,利益就是道德行为带来的果实和收获。

——摘自《佛教的财富观》


{返回 人生智慧·济群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时时都在发生的心灵因果
下一篇:累了自己,更累了自然
 锁不住的虚空
 心念与轮回
 调心之道,离不了心学
 无须千里追寻,解脱当下即是
 不仅仅是环境需要保护
 用舍弃替换小气
 无牵无挂的快乐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该在大自然中
 改变习惯,就能改变命运
 一些貌似可靠的支撑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倓虚大师——天台宗的最后守望者(陈坚)[栏目:倓虚法师纪念文集]
 中国固有的文化[栏目:宣化上人]
 无死的金刚心 第18章 最圆满的心教授[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04-068《四愿经》辑要[栏目:海涛法师弘法讲义-2004年]
 普贤之美(晓祝)[栏目:普贤菩萨·文集]
 编序[栏目:华严原人论·白话文]
 学佛如初 成佛有余[栏目:菩提洲·佛子心语]
 珍惜此身[栏目:正果法师]
 楞伽经白话解卷一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 第三章 藏识依缘生识浪之二[栏目:楞伽经白话解]
 佛教与和谐山西[栏目:普寿寺僧众园地·修学体会]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