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四节 色法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582

第四节色法

色就是会变坏,有质碍的一切物质现象。这共有:五根、五尘、法尘中的法处所摄色等十一种。在《大乘百法明门论》中说它是“所现影故”。意思即是色法是心所变现的影象。也就是唯识宗认为我们所知的一切物质,是第八识━━阿赖耶识中所变现的影象。

(一)五根(Panca):就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和身根,我人内界的五官。佛教把五根分为外、内二种:一者浮尘根,也称为扶尘根:即眼睛、耳朵、鼻子、舌头和身体,是在外面可以肉眼看到的根,为血肉之所成;二者净色根,也称为胜义根:是依扶尘根存在的清静、精妙的微细根,即是我人体内的神经系统,不为凡夫肉眼所见,但是有天眼通者则能见之。

┏眼识━━眼根━━色尘(境)

┃耳识━━耳根━━声尘(境)

识根境┃鼻识━━鼻根━━香尘(境)

┃舌识━━舌根━━味尘(境)

┗身识━━身根━━触尘(境)

(二)五尘(Panca-Visaya):五尘又名五境。五根所对的境有五尘,即色法、声尘、香尘、味尘和触尘,它们都属于色法。所谓色法,以现代话来说,就是一切物质,以及一切物质的活动。

⑴色尘:即眼识依眼根所缘的境,光线是也。比如:灯光就是色尘。我们看到一朵花,就是看到花的颜色的光线。它的蓝色、白色、红色、紫色排列起来,让我们看到一朵花。所以我们不是直接看到一朵花,而是看到花瓣反射的光线。我们看的是反射后的太阳光,佛说看东西要具备很多因缘:1.物体本身要有颜色。2.要有光线。在黑暗中就看不到物体,但实际上它是在那边,原因是缺少光线,所以说我们不是看到物体,是看到物件所反射出来的光线;如果是看到物体,那在没有光线的黑暗中也应该看到它。所以说眼睛不是看东西,而是看色尘━━光线。光线有五颜六色,五彩缤纷,花花绿绿,眼睛一打开来就看到各种颜色,然后我们在那堆颜色里分别它。比如:我们看电视节目,就是看到一堆堆各种各样的颜色,然后分别那堆颜色是某某人、一朵花、新加坡、马来西亚等等。实际上,我们没看到他或它,只不过看到一堆颜色。佛教把光线分为显色:青、黄、赤、白等颜色外,还有形色:明、暗等;好象灯光和白板都是白色,但是灯光比较明亮,白板比较昏暗。眼睛看到物体所发出的光线,并非看到它,当用手挡住眼睛时,光线不能透过,就看不到了。

⑵声尘:即耳识依耳根所缘的境。根据现代的科学家说,由物体振动而发生的音波,依靠空气传播,震动我们的耳膜,通过听觉所产生的印象,就叫做声音。声音可分为高、低不同的频率,大、小声的不同等。

⑶香尘:即鼻识依鼻根所缘的境,有榴槤、红色丹味道等等。佛法把它分成好香、恶香、平等香三种。

⑷味尘:即舌识依舌根所缘的境,有甜、酸、苦、辣、辛、咸、淡、涩等味。⑸触尘:即身识依身根所缘的境,有软、硬、粗、滑、冷、热等。有些触尘是有实体,有些并没有。好象冷、热,那是属于什么东西?没有是吗?佛教并没有仔细研究这些东西。以现代物理学来说,冷、热是物体运动的快慢。

五根和其所对的五尘,合称为五双色,是为我们所知的,但是另一个色法是法尘中的一分,称为法处所摄色。

(三)法处所摄色:即意识依意根所缘的法尘中的一分。唯识宗说法尘中除了精神活动之外,还有一部分物质活动。这物质活动称为法处所摄色,共有五种。即是极略、极迥、受所引、定所生、遍计所起等色。

⑴极略色:就是分析土石等有形的物质至极小,而无法再分的微尘。

⑵极迥色:就是分析颜色。即青黄光影等物质至极小时,所得到的色法。

⑶受所引色:一名无表色。众生接受外境的时候,会把外境的景物收藏在心里━━第八超识中。比如:受戒而引发于身中的色法,有防恶发善之功能。又比如你被人打一巴掌,此受能引起一种色,称为无表色,它被收在第八识中,将来形成果报。

⑷定所引色:就是八地以上的菩萨在禅定中,由殊胜定力神通变化出种种的色、声、香、味等境,其也能由眼、耳、鼻、舌等识觉知。

⑸遍计所起色:就是由第六意识中的独散意识产生的虚妄分别所变现的龟毛、兔角、空花水月等虚妄无实的色法,为幻觉所产生。


{返回 广超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五节 心不相应行法
下一篇: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三节 心所有法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 第六节 无为法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选讲
 定慧之路 第二讲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师利菩萨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十二章 贤善首菩萨
 普贤行愿品讲记 三、偈颂
 四圣谛讲记 第八卷 净心观法
 佛学基础知识 烦恼
 定慧之路 第五讲
 四圣谛讲记 第九卷 唯一道路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第二十二章 道、佛心性思想的互动 第一节 道家对佛教心性论的影响[栏目: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把心融入到每个对境当中[栏目:瓜熟蒂落·达真堪布]
 量子力学(6)[栏目:量子佛学]
 105.拘睒弥地方僧团的纷争──六和敬的教说[栏目:阿含经故事选·原始佛教圣典故事选编]
 生死疲劳 从贪欲起[栏目:传喜法师]
 愿中美佛教友谊万古长青——沉痛悼念宣化上人[栏目:真禅法师]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七[栏目:智者大师]
 万行法语[栏目:万行法师]
 主席雪窦寺法语[栏目:太虚法师]
 《瑜伽师地论》提要[栏目:郑伟宏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