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如何修得慈悲心?如何推近民心向善?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72

《胡润百富》:现代社会,在商业文化和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因为生存压力大,很多人在得与失的问题上找不到平衡点,患得患失,予取予求,包括对待慈善事业也是一样,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修得您所说的慈悲心?如何推近民心向善?

  济群法师:要平衡得失,首先需要对因果有正确理解。

  因果有二,一是外在因果,即由言行导致的客观结果;一是内在因果,即由言行逐步造就的生命品质。很多人做慈善或宣扬慈善时,只是将之作为社会大众推崇的道德行为。如果定位于这种外在因果,往往会在付出后希求社会或受助方认同,以此作为回报,这就难免掺杂功利心,甚至演化为一种变相贸易。或是因为看不到行善的及时回报而失去动力。

  事实上,慈善应该是由慈悲心发出的自觉行为,并在实践过程中使慈悲心得到增长,人格得到完善,生命品质得到提升,这才是行善的最大回报。而不在于外界如何看待,也不在于受助者是感恩或误解。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慈善对生命改善的意义,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人们认识到事业、财富重要时会不懈追求那样。

  至于推进“民心向善”,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帮助民众正确认识慈善行为对于自身生命改善的意义,也就是当下利益(令内心调柔安乐)和长远利益(令生命品质得以提升)。其次,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高尚的道德理念,如儒家提倡的仁义,墨子呼吁的兼爱,大乘佛教倡导的慈悲济世精神,这些思想都是铸造慈悲品质不可或缺的基础。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善”二字有何更深层次的理解?
下一篇:经济救助和心理呵护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去呵护人的心理健康?
 佛教与行使孝道之间是否矛盾?
 关爱生命
 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古老的佛教是否也应接受现代化的挑战?
 佛学热是一时的潮流和时髦,还是会成为一个常态?
 怎样发愿才如法?
 南大答疑 一·认识佛教
 我什么都不信。这种人是否存在?这一观点的危害性是什么?
 怎样理解佛法所说的精进?
 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如何修得慈悲心?..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密宗法义精要 一、人身难得 4、思维数目差别[栏目:密宗法义精要]
 《清净道论》-别解脱律仪[栏目:玛欣德尊者]
 正分37 结行 回向所作善根[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菩提行法摄要集萃]
 附录一(第二章 大圆满法正行见地研究)第二节 无有、无有法[栏目:藏传佛教宁玛派大圆满法初探]
 第八册 佛教与世学 第十三课 佛教与农林[栏目:佛光教科书 第八册]
 5.盘特的本领[栏目:海涛法师说故事]
 有时对立也未尝不是对话的开始——略述昭慧法师对“人间佛教”三篇论文之回应[栏目:性广法师]
 女居士的职责[栏目:普陀遗珍·印光大师开示精编]
 这五天坐下来,八触十功德我都有感受到,有时候身体就不见了...[栏目:海云继梦·禅修释疑]
 二十年来中国大陆佛学研究现况与未来展望[栏目:华方田教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