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如何修得慈悲心?如何推近民心向善?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174

《胡润百富》:现代社会,在商业文化和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因为生存压力大,很多人在得与失的问题上找不到平衡点,患得患失,予取予求,包括对待慈善事业也是一样,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修得您所说的慈悲心?如何推近民心向善?

  济群法师:要平衡得失,首先需要对因果有正确理解。

  因果有二,一是外在因果,即由言行导致的客观结果;一是内在因果,即由言行逐步造就的生命品质。很多人做慈善或宣扬慈善时,只是将之作为社会大众推崇的道德行为。如果定位于这种外在因果,往往会在付出后希求社会或受助方认同,以此作为回报,这就难免掺杂功利心,甚至演化为一种变相贸易。或是因为看不到行善的及时回报而失去动力。

  事实上,慈善应该是由慈悲心发出的自觉行为,并在实践过程中使慈悲心得到增长,人格得到完善,生命品质得到提升,这才是行善的最大回报。而不在于外界如何看待,也不在于受助者是感恩或误解。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慈善对生命改善的意义,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人们认识到事业、财富重要时会不懈追求那样。

  至于推进“民心向善”,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帮助民众正确认识慈善行为对于自身生命改善的意义,也就是当下利益(令内心调柔安乐)和长远利益(令生命品质得以提升)。其次,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高尚的道德理念,如儒家提倡的仁义,墨子呼吁的兼爱,大乘佛教倡导的慈悲济世精神,这些思想都是铸造慈悲品质不可或缺的基础。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善”二字有何更深层次的理解?
下一篇:经济救助和心理呵护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去呵护人的心理健康?
 “无所住而生其心”和“制心一处”是否矛盾?到底应该住还是不住?..
 调心之道
 轮回与业力
 如何忘记过去曾受过的重大挫折?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
 关爱生命
 看破无常是不是逃避现实?不执著是否过于消极?
 如何看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何为善缘?为什么在有些缘分中,彼此充满了痛苦..
 希望往生极乐是否也是一种执著,是否有违佛法所说的无相、无求?
 如今信佛的功利色彩很浓,该如何引导?我总在敬香,为什么还会生病?..
 我什么都不信。这种人是否存在?这一观点的危害性是什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金刚经》释义 第二十三品、净心行善分[栏目:法界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三十四(九四七)[栏目:杂阿含经]
 101.问曰:云何似六波罗蜜名魔事?[栏目:大智度论·四百问答]
 《韩镜清佛典翻译手稿》序[栏目:韩廷杰教授]
 坚定的信念[栏目:达真堪布·微教言·2015年]
 学佛后脾气好了容易自责,应怎么办?[栏目:学佛学经·净空法师问答]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