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如何修得慈悲心?如何推近民心向善?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429

《胡润百富》:现代社会,在商业文化和社会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因为生存压力大,很多人在得与失的问题上找不到平衡点,患得患失,予取予求,包括对待慈善事业也是一样,慈善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力量,被怀疑、侮蔑甚至以怨报德,面对这种情况,如何修得您所说的慈悲心?如何推近民心向善?

  济群法师:要平衡得失,首先需要对因果有正确理解。

  因果有二,一是外在因果,即由言行导致的客观结果;一是内在因果,即由言行逐步造就的生命品质。很多人做慈善或宣扬慈善时,只是将之作为社会大众推崇的道德行为。如果定位于这种外在因果,往往会在付出后希求社会或受助方认同,以此作为回报,这就难免掺杂功利心,甚至演化为一种变相贸易。或是因为看不到行善的及时回报而失去动力。

  事实上,慈善应该是由慈悲心发出的自觉行为,并在实践过程中使慈悲心得到增长,人格得到完善,生命品质得到提升,这才是行善的最大回报。而不在于外界如何看待,也不在于受助者是感恩或误解。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认识到慈善对生命改善的意义,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就像人们认识到事业、财富重要时会不懈追求那样。

  至于推进“民心向善”,应该从两方面着手。首先,是帮助民众正确认识慈善行为对于自身生命改善的意义,也就是当下利益(令内心调柔安乐)和长远利益(令生命品质得以提升)。其次,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高尚的道德理念,如儒家提倡的仁义,墨子呼吁的兼爱,大乘佛教倡导的慈悲济世精神,这些思想都是铸造慈悲品质不可或缺的基础。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慈善”二字有何更深层次的理解?
下一篇:经济救助和心理呵护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如何去呵护人的心理健康?
 如何理解十大行愿中的“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等?
 很担心哪天就会死,怎样修行才能使身体健康?才能对今生去向较有把握?..
 如何忘记过去曾受过的重大挫折?忘记别人对自己的伤害?
 希望往生极乐是否也是一种执著,是否有违佛法所说的无相、无求?
 企业家为什么热衷于学佛
 关于戒律、戒体及破戒的问题
 信仰和个性解放的趋势是否矛盾?
 关于情感的问题
 生灭与永恒
 怎样发愿才如法?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台湾少邪盛[栏目:佛教与拜拜·圣开法师]
 略述有部学[栏目:吕澄居士]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读书会现场实录 第5讲[栏目:宗性法师]
 谈佛经[栏目:圣开法师]
 佛教与生态文明[栏目:理净法师]
 第十八章 向前迈进[栏目: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又名根道果]
 无死的金刚心 第29章 前路茫茫[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六届:遵规守戒,把修行落实在具体生活中(净慧法师)[栏目: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
 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四节课[栏目:佛子行三十七颂学习]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二十六 不乐说世间俗语 远离聚语[栏目: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