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信仰应该“无条件的信”,还是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应当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4687

  觉照: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信徒虽然不了解多少教理,却非常虔诚;而一些信徒虽然掌握了很多教理,反而没有那么虔诚。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

  济群:信仰和人们的精神需求有关。如果内心对宗教有强烈需求,具备了足够的虔诚,自然容易身体力行地实践。一旦由实践得到切身的宗教体验,这种信仰就会比较坚固。但佛教信仰还应以理性为基础,如果缺乏这一基础,又缺乏宗教实证,即使初发心非常猛利,也很难一如既往地保持当初的虔诚。

  至于掌握教理后能否得益,关键是看学佛的发心。如果仅仅将佛学当作学术来研究,不和自己的人生发生关系,不将佛法切实运用到生活,是得不到佛法真实受益的。即使教理研究得再好,也难以生起虔诚的信心。


  云海:有些人认为信仰必须建立在“理性”基础上,有些人则认为必须首先做到“无条件的信”,应当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呢?

  济群:说到宗教,必然涉及到信仰。基督教有“因信称义”、“信者得度”之说,显示了信的绝对作用,这就是典型的“无条件的信”。因为许多宗教经验是超越理性层面的,所以往往对理性进行排斥。

  但佛教认为,人类之所以为万物之灵,正是因为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那么,提倡理性的佛教又是如何看待信的作用呢?《大智度论》告诉我们:“佛法以信为能入,智为能度。”要进入佛法海洋,首先必须有信,但要从佛法中得到利益,则必须依靠智慧(理性)。佛法修学包括“信、解、行、证”四个次第,也是以“信”作为进入佛门的第一步,再辅以“解”和“行”,最后才能达到“证”的目的。只有对佛法生起信仰,然后才会去认识和理解,才有能力去行持和实践。反过来,对佛法有了深刻理解和切身实践之后,才能使信仰得到进一步深化。

  关于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关系,印顺法师将其概括为:“佛法依正见而建立正信。”如果没有正见为基础,信仰很可能落入迷信乃至邪信中。佛教中还有一句话是:“有信无智(理性)长愚痴,有智(理性)无信增我慢。”辩证地指出了信仰与理性的关系。

  佛法是非常重视理性的,当然这是指正确而健康的理性。佛法修行以八正道为纲领,其中又以正见和正思维为要,也就是说,正确的认识和思考是修学佛法的必要保障。有了理性的指导,才能引发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的修行。

 


{返回 济群法师问答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坛经》讲“不思善、不思恶”,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教法是否对立?
下一篇:学佛所发的愿心,和妄想分别的心有什么不同?
 修行实践
 什么是参话头?
 在修学过程中,感觉总有许多障碍。怎样才能克服这些障碍?
 关爱生命
 如何用佛法指导我们不那么罪恶地经营企业?
 是一辈子做该做的事,还是一辈子随性地做事?
 信仰和个性解放的趋势是否矛盾?
 生灭与永恒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从中国传统的国学潮流中,是否能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终极皈依处?..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The Dhammapada - Introduction[栏目:The Dhammapada and The Sutta Nipata]
 禅悟与实现 第五章 直观的智慧与自在[栏目:郑石岩教授]
 故道白云 25.音乐的妙境[栏目:故道白云]
 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五卷[栏目:净界法师]
 信任[栏目:万行法语]
 从因果角度谈真平等[栏目:禅林衲子心]
 怎样从种种恶缘中解脱?[栏目:达真堪布]
 伊斯兰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环境观分析(田瑾)[栏目:佛教与环保]
 《濒死体验》第一部分[栏目:慧净法师]
 仁波切谈末法时期如何成为实修者[栏目:宗萨钦哲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