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谈广学多闻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110

谈广学多闻
文/见沩法师

  谚云:“活到老,学到老”、“学海无涯”。近代中国的著名学者胡适先生,亦有句名言:“为学要如金字塔,要能广大要能高。”可见中国自古以来便重视学习,而至圣先师孔子正是好学不倦、不耻下问的模范。历史记载,孔子自幼丧父而随母受教,十几岁时就以勤奋好学著称,更精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术,只要有不熟悉的事物,都会不耻下问,向有关人士请教。

  由此可知,古圣先贤的行履,在在说明学习的重要。相较于古代,生处在这知识爆炸的时代,每日都有新知识产生,学习的重要更加被突显出来。“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也正是当代人的生活写照。所以纵观现今社会,除了学校教育之外,甚至可以利用网路系统来学习,目的就是不要与社会脱节。

  世间人面对现实生活的考量,学习态度是如此,那么出世间的观念又是如何?《八大人觉经》云:“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是以,若要解脱种种烦恼、广度众生,广学多闻是必要的条件。佛法告诉我们,因为有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才会受苦于五浊恶世,所以想要远离桎梏,就得依正确的法门来修行。再者,对于行菩萨道的大乘行者而言,若不学习无量无边的法门,又如何能度无量无边、不同根基的众生呢?四弘誓愿中“法门无量誓愿学”正是这个道理。

  唐朝有位优秀僧人,俗姓陈,名袆,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玄奘大师。大师十三岁时便跟随兄长于净土寺出家,为道基法师之弟子。玄奘大师聪颖异常,不仅读了很多佛经,也到处参学,寻访善知识。一心想研究大乘佛学的玄奘大师,因当时经典有许多隐晦难明之处,且各宗说法不一,莫知所从,于是发愿效仿法显法师之举,西游求法;途中经历无数险阻,费尽千辛万苦才到达目的地——印度。之后遍历诸国,广学圣教,通达各种语言文字,并于那烂陀寺跟随当时最负声誉的佛学泰斗——戒贤论师研习大乘经论。玄奘大师名闻遐迩,屡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接连折服当时著名的顺世外道、狮子光论师等。后来,大师升任为那烂陀寺的副主讲,道俗无不仰慕。

  玄奘大师留在印度前后达十几年,游历三十多国,巡礼佛迹,遍访当代名师,获多部梵本。后来回国谒见当时皇帝太宗,太宗敕住弘福寺,从事翻译的工作,共译经论七十五部,达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因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之故,从此佛学昌盛于中国。此外,他更弘扬唯识教义,成为唯识宗的初祖。其一生的成就正如后人梁启超先生对大师所称赞:“中国佛教第一功臣”。

  《四十二章经》中说人有二十难,其一便是“广学博究难”。然而既为佛子,岂可因艰难而有所畏惧?导师 上惟下觉大和尚曾开示大众,菩萨应向五明处学习。所谓五明:一、声明,即文辞学、语言学等。二、工巧明,如工艺、技术等。三、医方明,即医学、药物学等。四、因明,即逻辑理论学。五、内明,即三藏十二部经典。为了利益众生,精博广学,学了以后经过多番思惟,销归自性,一旦因缘成熟,能想的这念心与所想的道理一刹那相应,就能开显智慧、成道证果。所以我们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当效法菩萨精神,以广学为一生之职志。


{返回 禅林衲子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如何从身口意成就随喜功德
下一篇:出坡的真实利益
 邪正尽打却,清净至无余
 浩然正气
 如实修行,作真佛子
 发心即无障碍,利他就是自利
 建造大法船 航向心灵故乡
 自信与修行
 无有作者 无有受者
 菩萨清凉月 常游毕竟空
 信心的层次
 当观时节因缘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无死的金刚心 第28章 奶格五金法[栏目:无死的金刚心]
 第二部 神通大师 马哈摩嘎喇那 第四章 努力觉悟佛法[栏目:佛陀的圣弟子传]
 修行依靠善知识[栏目:传喜法师]
 宗镜录卷第七十九[栏目:永明延寿大师]
 自私自利是人最大的业障[栏目:传喜法师·微教言]
 1Pm Sesshin Lecture - July 27 1965[栏目:Shunryu Suzuki]
 佛法的基本知识 第一章 观察世法谈佛法 第二节 三时教及三藏十二分教[栏目:日慧法师]
 持明前贤修规·老顽解脱行迹——印圆双运欢喜妙音 第十八讲[栏目:阿秋喇嘛传记·讲记]
 西园寺五百罗汉后记[栏目:济群法师]
 杂阿含经卷第十六(四一四)[栏目:杂阿含经]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