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弥勒菩萨与人间净土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789

弥勒菩萨与人间净土

(编按:2010年8月12日上午,宽运法师一行参访了浙江奉化雪窦寺,与该寺方丈怡藏法师亲切交流,探讨弥勒净土文化与现代丛林管理及思路改革诸问题;有关行程之报导,深受关注,反应热烈,故今特推出「弥勒菩萨与人间净土」一文,以飨读者。)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这是北京古剎潭拓寺天王殿内的一副脍炙人口、闻名遐尔的楹联。弥勒菩萨又称「布袋和尚」、「弥勒佛」;「弥勒」是梵文的音译,意思是「慈氏」,又名「阿逸多」,是佛教中慈悲宽容的代表菩萨。窥基在《阿弥陀经疏》中解释说:「或言弥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言慈氏,修慈最胜,名无能胜。」

一、 当来下生补处菩萨

据佛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波罗奈国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与释迦佛是同时代人。后来随佛出家,成为佛弟子,在释迦入灭之前先行去世。由于彼此发心不同,释迦牟尼佛早已成佛,而弥勒菩萨现仍在兜率内院修菩萨道,是一位「补处菩萨」,即未来佛,故又称「当来下生弥勒佛」,是释迦佛的继位者。兜率天的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此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天人会集之地,内院则是弥勒佛寄居的净土。弥勒兜率净土之所以殊胜,是因为它不像其他的佛国净土,距离我们的娑婆世界很远。兜率净土就在欲界,发愿往生的人,不一定要出家,只要受持五戒,常常参加八关斋戒,并且作福行善,即可以往生。所谓「补处」就是「候补佛修息之所」的意思。

有关弥勒菩萨的出生国土、时节、种族、出家、成道等等事迹,佛教里有六部经,即:1.《弥勒菩萨上生经》(沮渠京声译)、2.《弥勒菩萨下生经》(鸠摩罗什译)、3.《弥勒来时经》(译者不详)、4.《弥勒下生成佛经》(义净译)、5.《弥勒菩萨下生经》(竺法护译)
、6.《弥勒菩萨大成佛经》(鸠摩罗什译)。

其中以《弥勒菩萨上生经》、《弥勒菩萨下生经》、《弥勒菩萨大乘佛经》三部为主,合称「弥勒三经」,其地位就等如西方净土的「净土三经」。《弥勒菩萨上生经》主要讲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的事迹,在兜率内院说法的情况。《弥勒菩萨下生经》主要叙述在未来世,弥勒菩萨将从兜率天再次降生娑婆世界,然后成道说法度众。

二、弥勒菩萨的生平事迹

据历史数据记载:「布袋和尚,五代后梁僧人」。又《宋高僧传》载:「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人。」
而民间传说:弥勒菩萨于五代时下凡投胎至明州(今浙江)奉化县,生时满屋红光,母亲因难产而死,父亲抱着婴儿失声痛哭。当时金山寺住持法明禅师,是位转世的阿罗汉,这天正在佛堂坐禅,忽然心绪大乱,难以入定,于是走出寺外散心。经过一户人家,忽然传出一阵哭声,他连忙入内察看,知道这婴儿来历不凡,于是征得父亲同意将婴儿抱回寺院抚养。长大后收为徒弟,赐号「契此」。
契此长得矮矮胖胖,肚子大大,且行为怪异,天要下雨的时候便预先穿湿布鞋,天晴时则穿木屐,常用竹杖挑着大布袋在街上化缘,凡所需的用品都装于布袋内,因为出门经常布袋不离身,所以人称「布袋和尚」。

另一传说则谓:唐朝末年,奉化长汀村民张重天在一条小溪上捡到一圆头大耳的婴儿,决定收养他,给他取名为「契此」,由于这名小孩在长汀村长大,故号「长汀子」。

长大后的契此在长汀村岳林寺出家。他体态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开。出家后杖荷布袋,到处云游,见物则出语无定,以乞食为生、餐风卧雪,世人称他为「布袋和尚」。他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称他为「欢喜佛」。

布袋和尚虽在奉化大桥镇岳林寺出家,却常来雪窦山云游,到雪窦寺拜佛。后梁祯明三年(公元589年)三月三日,圆寂于岳林寺东廊盘石上,临终说谢世偈云:「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据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卷十八所载:「布袋和尚,唐僧,闽人。或问年几何,曰:此袋与虚空齐年。化后,复见于东阳。」相传布袋和尚常常高歌:「只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万法何殊心何异,何劳更用寻经义。」

三、弥勒菩萨的形象

其实,我国弥勒信仰很早就开始流行。西秦时就已出现了绘制的弥勒像,如甘肃炳灵寺石窟中即有。五代、宋以前的弥勒像,主要有「菩萨形」和「如来形」两大类,分别根据《弥勒菩萨上生经》和《弥勒菩萨下生经》创作。菩萨形的弥勒像主要表现了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宫为诸天说法时的形象。这时的弥勒像是菩萨装束,两脚交叉而坐,或是以左脚下垂,右手扶脸颊的半迦思维形,表示弥勒在兜率天宫等待下生的情形。而如来形的弥勒像则是下生成佛后的形象,与释迦佛的造像没有多大区别。大致从北魏开始,中国逐渐流行对弥勒下生的信仰,同时也开始出现穿上佛装的弥勒佛像。

由于布袋和尚被世人信奉为弥勒佛的化身。一直到现代,中国、日本、韩国各地,不论禅门或佛寺,都安放有形似布袋和尚的坐像,普遍被称为「弥勒菩萨」。

现时一般庙宇供奉的大肚弥勒,其他并不是佛教三世佛中的未来佛--当来下生弥勒佛,而是布袋和尚契此。这位「民间」的弥勒佛,千百年来取代了佛教正统的弥勒佛而名扬四海,妇孺皆知。而佛教中真正的弥勒佛却是鲜为人知。「正统」的弥勒造像,身着菩萨装,常戴天冠,常在兜率天为天人说法,所以又称「天冠弥勒」。现时我们西方寺万佛宝塔第八层弥勒殿内所供奉的即是天冠弥勒菩萨之造像。而山门后天王殿内所供奉的则是大肚弥勒佛像。无非是因应世间众生之信仰观念。 

民间认为,弥勒佛为兜率天净土世界之主,其形象有三十二相,变化多端,除了布袋和尚外,其他形象世人皆不识。而民间所喜欢的弥勒佛,形象皆是喜气洋洋,笑口常开,肥头耷耳,袒胸露腹,手掐串珠,箕踞而坐,大肚滚圆的形象。因此,我们西方寺即以此笑口常开的欢喜佛,来迎奉到寺学佛参拜之善信与游人,希望他们生欢喜心,与佛结欢喜缘。

五.「龙华三会」与「人间净土」 
我们都知道,弥勒菩萨是娑婆世界的未来佛,曾蒙释迦牟尼佛亲为授记:当其寿四千尽时(约人间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将下生娑婆世界,于龙华树下成佛,分三会说法,称为「龙华三会」。「龙华三会」是什么意思呢?由于弥勒菩萨成佛之时,是在龙华树下,犹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果一样;其树枝干高大如龙盘空,且能开灿烂之华,结丰硕之果,故称「龙华」。「三会」即三会说法.

据《弥勒下生经》记载,释迦佛曾对弥勒菩萨授记说:「汝弥勒受我记后,将来成佛度脱人天。」《弥勒下生经》是释迦牟尼佛接受阿难尊者之请,宣讲未来世弥勒菩萨下生阎浮提成佛时,教化众生的殊胜情景,以及对世界的清净、国土的殊胜、众生的福报和成就的概况等等,所做的详细解说。佛陀于《弥勒上生经》中也说明了弥勒菩萨是将来众生的大归依处,因为佛陀将其未度完之有情,托付给弥勒菩萨,令其于将来成佛时度脱之。因此,弥勒菩萨是继释迦世尊后,以此一大事因缘而将出现于世的。龙华三会时,于昔释迦佛教法下未曾得道者,将以上、中、下三根之别,悉皆得道。

根据《菩萨处胎经》,龙华三会所度之众分别为:
初会:戒众九十六亿,凡有出家僧众能持戒者,当先度之。
二会:度众九十四亿,虽未出家,但已皈依三宝,且能依戒奉持,恭敬供养者,皆当得度。
三会:度众九十二亿,虽未持戒,而能敬香礼佛,乃至一念称名,少分供养,生正信者,亦皆度之。

因此,自古以来,弥勒菩萨与阿弥陀佛信仰同为佛弟子所重视;由于弥勒兜率净土距离娑婆世界很近,同样在欲界,修行比较容易,只要皈依三宝,持戒清净,如法布施,再加上发增上善心,便能随愿往生,可谓三根普被。佛弟子之所以求生兜率净土,并不是去享受兜率天的欲乐,而是去亲近弥勒菩萨,等到弥勒菩萨下生人间时,参与龙华三会说法的盛会,见佛闻法,断除烦恼,解脱生死。

六、一念清净.当下净土

不过,我们何必要等到五十七亿六千万年后,弥勒菩萨当来下生之时,才能解脱?据《无量寿经》所载,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为法藏比丘时,曾发下四十八大愿;其中第十八「十念必生愿」云:「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法藏比丘以无比真诚之心发完四十八大愿后,大千世界六种震动,虚空中天神散花,天乐飘扬,赞叹法藏比丘「必定成佛」,表示法藏比丘所发之愿将全部实现。因此,只要我们至心信乐,发愿往生,坚持称念「阿弥陀佛」六字洪名,一念乃至十念,凭借弥陀慈父的大悲愿力,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得了生脱死。由此可见,念佛法门之伟大殊胜。也就是说,只要我们念佛清净,当下即是净土,如此的话,我们又何愁人间净土不会实现呢?

七、四种净土

其实,佛教里有四种净土(又称为四佛土、四种佛土、四种国土),是隋朝天台宗智顗大师所立之四种佛土,即是: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简释如下:

一、常寂光净土:又称理性土,是全然断除根本无明惑,是诸佛之所依处,也就是妙觉究竟果佛所居的净土,乃是常住、寂灭、光明之佛土。

二、实报庄严土:又称为实报无障碍土、果报国。是断除一分无明的菩萨所生之处。是酬报真实之道的无碍自在国土,故称实报无障碍土;纯属菩萨所居处,无有凡夫二乘,乃别教初地以上,圆教初住以上之菩萨所居之果报土。

三、凡圣同居土:又称为染净同居土,染净国。指人、天两道之凡夫与声闻缘觉之圣者同居的国土。其中又可分两种:

(1)凡居—其内亦有恶众生所居的四恶趣,即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等,与善众生所居的人天趣之别。

(2)圣居—亦有实圣与权圣之分别。实圣即是声闻四果、辟支佛、通教之六地、别教之十住等人所居之处。权圣则有方便有余土中之三乘人,实报无障碍土及常寂光净土之法身菩萨、妙觉如来等,应有缘众生之需而权化生于此土。

此外,此凡圣同居土又有净、秽两种,如婆婆世界是同居之秽土,西方极乐世界是同居之净土。

四、方便有余土:又称方便土、有余土。指阿罗汉、辟支佛、地前菩萨所居之土。此等之人,乃修方便道,断除见思惑者,故称方便,但是尚存余障覆中道实相之无明根本惑,故称有余。

以上的说法,主要是就所居住之人而作的区别,然其中也有佛为教化众生而权化于其间之情形,故又可称为佛土。

结语

大乘教里面讲「念佛成佛」,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谓「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我们要在一生当中赶紧养成念佛的习惯,绝不要养成贪、瞋、痴、慢、疑的习惯。如果我们养成了贪、瞋、痴、慢、疑的习惯,就会与饿鬼、畜生、地狱三恶道相应。相反地,如果我们勤修善业,就会与三善道相应,可是仍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所以慈悲的佛教我们修净业;净业不在六道之中。而净业在什么地方?净业在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佛,此四圣法界才可称为净土。

实际上现时我们所处的是「凡圣同居土」。真正的净土是常寂光净土与实报庄严土。实报土不但要把分别、执着放下,连起心动念也要放下,这个功夫实在非常的不容易。我们念佛要用这个方法;乃至修八万四千法门,也要用这个方法;当念到理、事一心不乱之时,就能往生实报庄严土;也就是说,我们念佛功夫要真正做到万缘放下、不起心、不动念,就能与经上所说的境界相同、相应了;就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了。

 


{返回 宽运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情比血浓 沉痛哀悼──香港西方寺为甘肃舟曲泥石流遇难同胞哀悼
下一篇:生死事大
 佛法在世间 不离世间觉
 悉达多太子与频婆娑罗王(二)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朝阳佑顺寺第二届(2011)佛教文化..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十三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八)
 以香供佛
 快乐学佛.欢喜修行──浅谈学佛的目的
 不读《华严》不知佛富贵 十
 十善业道之不瞋恚
 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现代僧伽教育的省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 第一九三八卷[栏目:大方广佛华严经讲记·第二十集]
 破瓦法(三)[栏目:三想破瓦·达真堪布]
 禅七诲语 Chan Session Instructions[栏目:宣化老和尚开示 Venerable Master Hsuan Hua's Talks]
 读明旸法师《佛法概要》有感——兼怀明旸法师生西两周年纪念(俞朝卿)[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佛家是怎么解释“不破不立”?[栏目:理净法师·问答集锦]
 中国需耶教与欧美需佛教[栏目:太虚法师]
 流浪者群歌 佛陀的十大弟子 第六章 摩诃迦叶尊者[栏目:流浪者群歌]
 《禅宗三书》序[栏目:方广锠教授]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栏目:宣化上人]
 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第三十九 爱乐法者不惜命[栏目:般舟念佛行法手册]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