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初识(九)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都是依照这个般若波罗蜜多(智慧到彼岸)的方法,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这意思就是说,只有圆满具足了一切种智,才能算是成佛了。
可是一切种智的修证,要有别相智做进修的基础;而般若别相智的修证,却要有般若总相智作基础;般若总相智的修证,必须要参禅开悟,找到真心第八识;只有找到第八识,能时时真实地体验祂,般若的总相智才会出现。
三世诸佛当然在菩萨地时,就是照着这样的理路而次第进修上来的。般若到彼岸的佛道,若离开了如来藏,就没有般若可宣说、可修证了,因为般若智慧的理体就是如来藏,般若诸经的所有文句,就是在宣说如来藏的体性,就是表显法界万法的实相。
因此,开悟见道找到并确认第八识,当是大乘学人的第一目标。而所有学佛者的首务,当是断除我见,证初果须陀洹。
三世:指过去世(有无量世)、现在世(唯此一世)、未来世(亦无量世)。
三世诸佛:指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所以包括我们自己在内,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佛,故三世诸佛,其实已涵盖一切众生,所以说,一切众生都是佛,一切众生必成佛。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由此可知,智慧到彼岸,是非常神奇的总持,是有大智慧的总持,是最高妙的总持,是无与伦比的总持。
咒:也叫总持,总一切法,持一切义,是古印度人记忆大量经文的一种方法,即多级凝缩。先把很长的经文分章分段,比如,某经共有六章,每章有二十八段。每段用一首偈语代表,再把这首偈语凝缩为一个字;然后,每七个字联成一句话,二十八段就联成四句七言偈;最后,再把每个七言偈凝缩成一个字,这样,整篇经文,只要六个字就可以总持了。只要记住这六个字,再逐级展开,就可以背诵出全部经文了。
《心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高度凝缩,所以说祂是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能除一切苦,与前面的经文“度一切苦厄”同义,前后呼应。
真实不虚,强调佛不打妄语,佛自己修行成佛,就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这个《心经》以及整部大般若经,都是佛实践经验的总结。
当你证悟了真心第八识,有能力转依如来藏的时候,你还有苦吗?你有一个不堕于众生我的“真我”从来不受任何苦,所以无妨继续有个“假我”的五蕴十八界好像在受苦。这个正在受苦的假我,及其所受的苦,都是无常的、刹那生灭变迁的,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真实的苦,能做这样彻底正观的时候,不但现行的苦除掉了,也除掉了今世继续造作的未来世的苦因,这就是般若波罗蜜多能除一切苦的原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
因此说这个智慧到彼岸的咒,再把祂凝缩,就可以成为更短的咒。
○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经在翻译的时候,为了避免某些弊病,有五种不翻,其中之一,就是咒语,只翻音,不翻义。
(《心经》略讲完)
其它佛教常识:
三宝:佛、法、僧。
三藏:经、律、论。
三学:闻、思、修。
1、闻:听闻正法,好比吃饭。
2、思:正确思维,好比消化。
3、修:落实到身、口、意上。
关于《金刚经》:
金刚经在说什么?为什么叫金刚经?
金刚经属于二转*轮时般若系列的经典,旨在说真心如来藏的总相智和别相智,是进入初地以前当学习当通达的法。真心如来藏虽然能生万法,能随缘应物,而清净无染,不生不灭,不杂不变,本自如如,性如金刚,故名金刚,而说此金刚不坏心的经典就叫金刚经。
金刚:金刚的特点,一坚、二明、三利。
1、坚:喻如来藏之体,如金刚一样,坚硬无比,永无变异,无可毁坏。
2、明:喻如来藏之相,如金刚一样,晶莹纯净,永无杂染,光照四方。
3、利:喻如来藏之用,如金刚一样,能破一切,锋利无比,所向无敌。
《金刚经》大约分前后两大部分,前半部分破四相,后半部分破四见,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知见的问题头等重要,知见一错,一切都错,越努力走得越远。所以佛教说,宁可破戒,也不能破见。
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四相中,我相为首,为其它三相之基础,所以当先破我相。
1、我相:对凡夫、外道来说,自己五蕴身心的方方面面,无不是我相;我相是误认为自我真实。
2、人相:对凡夫、外道来说,众人五蕴身心的方方面面,无不是人相;人相是误认为你我他真实。
3、众生相:对凡夫、外道来说,众生五蕴身心的方方面面,无不是众生相;众生相是误认为六道真实。
4、寿者相:对凡夫、外道来说,众人五蕴身心的一期相续,无不是寿者相。寿者相是误认为寿命真实。
但《金刚经》的前半部(前十四分)告诉我们,四相其实是空相,根本没有实在性,所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因为因缘和合变化不停,有生有灭,终究要磨灭,所谓的我是根本不存在的。不但我、人、众生、寿者是空相,其实宇宙万物也都是空相。
第十五分是一个过渡段,所以放到前半部分或后半部分都没关系。
从第十六分到三十二分,就破四见,说明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
四见:即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相从哪里来?从见来。故要破相,先要破见。四见中,我见是其首,是其它三见之基础,故一切学佛者都要先破我见。
1、我见:认为自我是实有的,认为有一个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可以往来三世,主要是认为第六识及其种种变相境界是真心,或认为能作主的第七识(即意根)是真心,可以往来三世。
2、人见:认为人是实有的。
3、众生见:认为众生是实有的。
4、寿者见:认为寿命是实有的。
但《金刚经》的后半部告诉我们,四见其实都是错误的,都只是众生妄想的产物,若离妄想,则无我见、无人见、无众生见、无寿者见。因为第六识本身就是因缘和合所生的暂时现象,天天断灭,而祂所产生的妄想境界怎么会有真实性呢?
《金刚经》特别强调了菩萨所修六度中的布施和忍辱两度。为什么呢?因为六度中,只有这两度是与别人有直接关系的,其它四度持戒、精进、禅定,般若,都与别人没有太直接的关系,而与人打交道是最难的,最能暴露我们的弱点,也是修行的最好机会。
万恶贪为首,而贪的对治法就是布施,实行布施,是非常具体的修行,所谓“难舍能舍”。修行必须落实,否则始终是说食不饱,没什么用处。布施就是要真的拿出来,舍得,不心疼,反而欢喜,并由衷地感谢那些接受布施的人,因为他们成就了我们的修行,使我们获得了福报或智慧。
人最难忍受的是受屈辱,因为四见在作怪。嗔恨是修行的大敌,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而嗔的对治法就是忍辱。菩萨修行,要“难忍能忍”。布施是把自己的好东西拿出去,而忍辱是把别人加在自己身心上的种种误解、羞辱、迫害、打杀等都安然地接收下来,而且也要真诚地感谢那些侮辱和欺负自己的人。为什么?因为他们成就了我们的忍辱行。
所以这一世能够遇到佛法并肯真实修行的人,都是在往昔修过布施,忍辱的人,释迦佛祖说,这样的人是佛的第一弟子,是人间的芬陀利花(白莲花)。
任何一部佛经,在说理的同时,一定介绍实修的方法。《金刚经》实修法,除了落实布施、忍辱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观行法,就是按照佛经所说的义理进行观察思维的方法,即后面的一个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五种念佛方法:
1、持名念佛:就是持念佛的名号。由于成佛以前所发的大愿,佛的名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念佛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不但可以除苦救难,而且可以破迷开悟,乃至成佛。专心称念佛之名号,于昼夜间一心专注,或一万声乃至十万声,如是岁月既久,则念念不断,纯一无雑。
2、观像念佛:就是观想佛的庄严德相。《观无量寿佛经》说:“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行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眼观佛像,口称佛名,心不散乱,如是本性佛从而显现,则念念不断,纯一无雑。
3、观想念佛:就是《观无量寿佛经》说的十六种观想中的前十三观,一、日想,二、水想,三、地想,四、树想,五、八功德水想,六、总观想,七、花座想,八、想象观,九、遍观一切色想,十、观观世音菩萨真实色身想,十一、观大势至菩萨色身想,十二、普观想,十三、杂想观。其它三观,讲的是往生品位的高低,所摄根性的不同,证果的区别。
以上三种皆属有相的念佛。
4、忆佛念佛:就是《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根大圆通法门。“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此法最适合忙碌的现代人,借着修定的方法修净土,是既直接又有效的净土法门。当我们忆念一佛或一菩萨时,心中没有名号声音形象,了无他念,便是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此种念佛属无相的念佛,介于有相与实相之间,好像从有相到实相的过渡的一座金桥。但很多人并不很清楚这个法门,往往把祂归到持名念佛里,十分可惜。
5、实相念佛:就是念佛实相。实相无相无不相,非空非不空。既不落于凡夫、外道所执着的有,也不落于声闻、缘觉所执着的空。所以,落于有,就是凡外;落于空,就是二乘。要念实相,必须找到实相。要找到实相,就要参禅开悟;开悟有三关,即初关、重关、末后牢关,破初关以后,就能入实相念佛。所以,实相念佛是明心见性以后的事。
大千世界:
一千个世界合成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成一个大千世界。因为它含有三个一千,所以也叫三千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就相当于一个银河系。
娑婆世界:
我们所在的大千世界,叫娑婆世界,娑婆世界就是银河系,是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区域。
娑婆:堪忍之义,娑婆众生极能忍受各种痛苦故。
劫:是宇宙中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小劫、中劫、大劫、阿僧祇劫之别。一个小劫大约1680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个中劫;四个中劫为一个大劫。无量个大劫的一个阿僧祇劫。
贤劫:是我们现在所在的大劫的名字。这个大劫中一共有一千尊佛出现。
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第五尊是弥勒佛。所以弥勒佛是未来佛,现在还只是菩萨。
开始修行要“三少三多”:
闲心少操多想佛,闲话少说多念佛,闲事少管多拜佛。
进一步就要“三不三只”:
闲心不操只想佛,闲话不说只念佛,闲事不管只拜佛。
众生若不修行,就只有“三胡”:
胡思乱想,胡说八道,胡作非为。为什么?不知真实,全都在颠倒梦想之中。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