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14页,倒数第三行,或作一机、一境,扬眉、动目,只对相当,便道契会,【得证悟禅理也。】也许在一种机缘,在某一种境界,那么扬个眉、动个目,这个【只对】,这个只对就是,【只】就是适合,【对】:相应,适合又相应、相当,便道契会,得证悟禅理也。【忽逢一人不解,】如果碰到一个人不解,有人不了解,心里【便道:】别人都不知道,【都无所知。对他若得道理,】如果对他,就是别人,对别人从自己这个地方,得一个道理,【心中便欢喜;】表示我们的功夫比他好,我们功夫比他好,他从我们这边,得到了这个道理嘛!【若被他折伏,不如他,】比不上对方,比个高下,结果比输了,【便即心怀惆怅。】【惆怅】就是愁闷、感伤,或者是失意,若有所失的样子。【如此心意学禅,有何交涉?】用这样取舍心、高下心、斗争的心、胜负的心来学禅,那跟禅了不相干、了不相干。所以这一句话,整句的意思就是说,实然碰到有一个人,不了解道理,然后就说对方很无知、无所知,那么对方就来请问他了,他就告诉他一些道理,那么对他若得道理,就是对别人从自己的地方,从己处得个道理,心中就很欢喜了,表示我们高于他。如果被对方折服了,不如他,心就怀这个失意、惆怅、感伤,那么这么样子心意来学禅,有什么交涉呢?【任汝会得少许道理,只得个心所法,】只得个心所法,【禅道总没交涉。】你这样子,任你会得少许一些道理,只得个心所法,心所法就是说不是绝对的,心所要跟心王相应嘛,是不是?那禅它不是的,心所就是动念,这还是个动念,五十一个心所法,那表示说,还是在执着跟动念的角度,禅道总没交涉,这禅道,当下就是绝对的存在,不生不灭的本体。底下说:【所以达摩面壁,都不令人有见处。】都不让、不允许我们,有一点点的这个执着,见上的执着。【故云:忘机是佛道,】这个【机】就是机巧,机智分别。忘掉这一些不必要的小聪明,就是忘掉这一些世俗的、机智的分别心,那就是佛道了,我们一定要抛下这些虚伪的假面具。所以说:【分别是魔境。】我们每天给这个外境,带给我们多少的困扰,其实也不是外境困扰我们,我们要说自己没有智慧,不懂得放下内在那种假相,被这个假相,缘生缘来的假相,搞得没有办法修行,真心用不出来,每天用的都是妄心。【此性纵汝迷时,亦不失;悟时,亦不得。】我们的本性,我们现在迷失了,但是从来没有丢掉,就是你觉悟了,你也没有得到,为什么?好端端的,都是一直在你的面前,从来没有离开过,好端端的就摆在前面。所以【天真自性,本无迷悟。】迷是对悟讲的,悟是对迷讲的,虚空无所谓的迷跟悟这个名词。它早就存在了,法身也是。尽十方虚空界,【尽十方虚空界,元来是我一心体。】本来就是我们同一个心体,【纵汝动用造作】算你动用造作,【岂离虚空?】我们不管怎么样子的行住坐卧,一切的造作,它不能离一虚空,我们现在就是这样子,不可以离开虚空。【虚空本来无大、无小,】为什么?虚空没有比较嘛,好端端的摆在那个地方,我们的清净本性也是这样。它是【无漏、无为,】【漏】就是烦恼。它从来没有烦恼,因为它不着相嘛,这个相粘不到它,不要被相粘住了,被粘住了,就不好修行了。那么它是无为,它没有任何的造作。【无迷、无悟。】迷是对悟讲的,悟是对迷讲的,这是两码事,迷跟悟,这个是脑筋在作用,我们说悟,其实是方便,那是对迷才讲悟,就象虚空一样,它从来没有迷,也没有悟,为什么?它从来没有来、也没有去,是自本以来,它就是摆在那个地方,清净自性就是这样,无所谓迷,更无所谓的悟。【了了见,无一物。】这个要读:了了(liao liao)见,你不要给人读错,读成了了(le le)见,那你麻烦大了!了了见,无所见,哇!很清楚的见,用本性,它自有见,对不对?所以我们说戒定慧、知见等等。无一物,【亦无人,】因为无一切人相嘛!【亦无佛。】为什么无佛呢?一个觉性啊,佛是什么东西啊?他到底用什么来讲,叫做佛呢?不可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见如来,那佛是什么东西?绝对的本体是什么?他当然是无佛了。【绝纤毫的量,】【纤毫】就是丝毫,绝丝毫一点点的量。【是无依倚,】这完全不能用依靠的,【无粘缀,】那么就是粘着、执着,这个【缀】就是相连的、相续的,相连、相续的。不要粘着、不要执着,而且【缀】就是连续的一直执着的,当我们发现我们很执着,那我们就走入黑洞里面、陷阱里面,赶快回光返照,可是那个还不是本性,本性是,记住!无师智、它是自然智,它是好端端的就摆在那个地方,说:我今天迷了,我动一个念头去觉悟它。那是犯了作病,止作任运的作病,本性非作故,何以故?一向纯觉。我现在,前一秒种是迷了,我下一秒钟悟了、悟了,那这个还是迷,悟了迷,那这个悟,它还是迷,为什么呢?因为本性从来不迷、也从来不悟,它就是好端端的摆在那个地方,是不是?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慢慢的去体会,这个虚空就是法身,法身就是虚空,它无量劫以来,它从来不增也不减,不生也不灭的,法本不生,法本不灭嘛,是不是?说迷是对悟讲的,说悟是对迷讲的,当然只有说,法身当然是所谓无迷跟无悟啦!【一道清流。】就是清净之流。【是自性,是无生法忍。】这个【忍】就是印可,印章的【印】,可以的【可】。我们的自性,它当下就是无生的法印,无生的法印。我们印章盖下去才生效,这个【忍】,就是印可的意思。就是讲证悟了,对这个无生法,他就证到那个实际理地的这个境界了。【何有拟议?】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呢?【真佛无口,不解说法。真听无耳,其谁闻乎?珍重!’】何有拟议就是不可思议喽,真正的佛、法身的佛,那就无口啦,真正的佛,我们这个真的是佛心的话,那是不可以用口的,那是音声。不解说法,也不可以去解这个法,因为法本不生,法本不灭,你所有的解,都落入言前方便,不是究竟,叫做不用去解说这个法。真正的佛的心,是不用口的,也不用解说这个法,那么真听是无耳的,真正的听,真正的听就是闻性,这个听,是听那个无声的,不生不灭的本性,如如不动的本性,声音一直显现出来……而我们的自性是如如不动,也不受影响,这是真听,是不必靠耳朵的,耳朵是肉也、耳朵是肉耳,那肉做的话,五蕴本空啊,所以一切都是幻觉、幻觉。所以真听,如果是清净法身,不来不去,不生不灭,那个如如不动的本性的闻,那是不必用耳朵的,说:其谁闻乎?这到底是谁在闻呢?一切法既然无我,那么无我就是平等了,那么是谁在分别、执着闻呢?珍重!
116页,【师本是闽中人,】这个希运禅师,黄檗禅师本是闽中人,那么闽中就是福建,福建。【幼于本州黄檗山出家。】小孩子的时候,在本州的黄檗山出家,【额间隆起如珠,】额间隆起,额在这个地方,额头,小时候就是那个头怪怪的,是不是?隆起来,布袋戏里面那个老和尚,他也是隆起来,这就不是普通人,额间隆起如珠。【音辞朗润,】【朗】就是开朗,【润】就是圆润。他的声音、语辞,是开朗圆润、圆润。【志意冲澹。】这个【澹】跟淡水河的【淡】是相通的,这个【澹】,这个字我是已经会念了,还刻意的去找辞汇,果然跟我想的一样,我想这个【澹】跟淡水河的【淡】,应该是通用的,结果看了,是真的是通用。【冲澹】就是虚寂、淡泊的意思,这个人对什么事,都很平常心、很淡泊,也不会跟人家争长短,也不会跟人家争是非,他什么名利都看得很淡泊,这个是很有根器的人,非常有根器的人。他跟我大不相同,我没办法,我从小就很喜欢钱,很喜欢钱,因为很穷啊!长大了,发现这个钱就是假相,不过还是很喜欢看啦,你们不喜欢看钱吗?喜欢看而已啦,不会贪,喜欢看。【后游天台,】后来游这个天台,游天台山。【逢一僧如旧识,】【如】就是好象,【旧识】就是好象认识很久了,认识很久了,就一起走,【乃同行。】就一起走。【属涧水暴涨,】这个涧水,这个【属】字,就是刚好遇到,这个【属】字不是交代,交代的话,要加一个口部,或是有所属,这个念属(shu)三声属,【属】就是刚好遇到。【涧水】是两山的夹缝冒出来的水,叫做涧水暴涨,可能是下雨啦,水集中起来,就产生这个涧水暴涨。到这个地方,【师倚杖而止,】我们这个希运禅师,拿了一支拐杖就停止了,驻足在前面。【其僧率师同过。】那个出家众就领着这个希运禅师,想一同过去,这个希运禅师,这个黄檗禅师就给他考考试,看这个人自不自私。【师云:‘请兄先过。’】请你先过去吧!这个出家众、这个比丘僧,也不看左边、右边、后面,也不跟这个黄檗禅师一起过去,打个招呼,他就自己,【其僧即浮笠】就是斗笠啦,这个很厉害的哦,就象在看电影一样的,这个斗笠一拿起来抛在水中,就踏到那个斗笠上面,【于水上便过。】哇!就如履平地一样的,这个跟电影的情节是一样的,这要是我们现在啊,没有坐船,那没有办法啦,用斗笠?对不对?你用再大的斗笠,都会沉下去的。【师云:‘我却共个稍子作队,】这个【稍子】就是小子,小子、小人,小乘人的意思,自私自利的意思,稍子就是小子,我却共一个这个自私的人,一起作这个队伍,表示觉得很可耻。【悔不一棒打杀。’】哎呀!很后悔不一棒打死。
【有僧辞归宗,】有僧辞这个归宗,有一个出家人,辞这个归宗禅师,这个归宗,他是智常禅师,归宗叫做智常禅师,智慧的【智】,【常】就是无常那个常字。智常禅师。那么这个归宗。这要讲一下,这个归宗禅师,是唐代的归宗智常禅师,他有一段斩蛇的因缘,显示这个自在无碍机法这个故事。智常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徒弟,这马祖道一禅师,会讲,等一下会讲。那么这个归宗智常禅师,他的籍贯,或者是生年、往生的年都不晓得,没有记载。他住在庐山归宗寺,所以那个【归宗】是个道场,归宗那个道场,就象这个文殊讲堂一样的,这文殊讲堂,【讲堂】,是不是啊?那么这个【归宗】,这是个寺,他的真的本名叫做智常,智慧的智,平常的常。那么这个在庐山的归宗寺弘扬宗风,他往生以后,封号叫做【至真禅师】,至真,至圣先师那个至,叫做至真禅师。他这里有个公案,斩蛇的公案,这是一个学禅的人都应该知道,很有趣的!他说,这个归宗智常禅师,有一次在除草,以前不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吗?是不是?除草。有一个专门讲经的出家人,因为在教下满通达的,可是对宗下,他一点办法都没有,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三藏就在他一心当中,一个教下的人,不悟,他始终摸不着他在做什么东西。有一个会讲经的出家人,来参这个专门心法的,禅宗的归宗智常禅师,刚好有一条蛇过来,有一条蛇过来,哎呀!这个归宗智常禅师,看到那个讲经的法师在旁边,他一下子拿锄头来,啪!斩断,一下子就锯断它,把蛇锯断了。这个讲经弘法的法师,学问相当好啦,可是就是没有开悟啦,这个讲经的法师就跟他讲说:我啊很久就向往你这个归宗智常禅师,而我今天来看,你在除草当中,一下子就把那一条蛇锯成两段,你原来只是一个粗行的沙门。粗行就是说:你的行为很丑陋、很暴恶,我这么景仰的一个人,竟然连蛇都宰掉、都干掉它,又把它弄成两段。当然嘛,学教的人他就是看眼前嘛,就凡夫也是一样,看眼前嘛,不晓得那个是圣人。人家这个归宗智常禅师,不但不生气,他就说,归宗禅师就说:哦!你骂我!你骂我粗行沙门。那么就问他了:是你粗?还是我比较粗啊?粗鲁的【粗】。是你粗?还是我粗?然后他又问了,什么叫做粗?要先把【粗】这个定义,先定义看看,才知道是你粗还是我粗啊?他说:什么是粗?是不是?智常禅师:你讲的,是你问我:是你粗?是我粗?那我现在问你:什么叫做粗?这个智常禅师,拿这个锄头举得很高,这样叫做粗。那我问你:什么叫做细啊?因为粗是对细讲的嘛,细是对粗讲的嘛!那个智常禅师就把那个锄头放低一点、放低一点,然后简单的做那个斩蛇的动作,点一下,什么叫粗?就这样子,什么叫细,就把它放下,稍微比一下要斩蛇的手势。他说:哦!就是这样子,依照这样子而修行哦!他说,因为他教下他不懂嘛,他没有开悟嘛!然后智常禅师就跟他讲说:按照我这样粗跟细的来修行,暂且不要说啦,你在什么地方看到,用什么东西看到我斩蛇?你是用眼睛呢?眼睛这个是肉体,会坏的东西啊,不真啊。你是用眼识呢?眼识是执着的东西啊,也是妄想啊,你是用眼睛,是五蕴皆空啊,所构成的四大本空,五蕴无我,你是用肉体的眼睛,肉眼看呢?还是用这个分别心的眼根看呢?那也是妄想啊!意思就是说,按照这个粗、细修行,你先摆一边,那你是用什么东西,你什么处见我斩蛇?何处见我斩蛇?这下僧无对!他是讲经嘛,他根本没开悟嘛,这下回答不出来了。表示说我们要用真心,我们讲经说法不悟,他都是用意识心、妄心,就问他。所以宗下、宗门的人,他心境绝对了解教下的人,他一定了解的。教下的人,他不一定了解宗下的人,了解心法,他没有办法了解,他每天都在文字上游戏啊,讲来讲去,讲这个执着这个、讲那个执着那个,所以教下的人,就是专门研究佛法的人,常常骂,骂那个禅师:这些禅师啊,神经兮兮的,疯疯颠颠的!可是他承认他们是大彻大悟的人,因为他们在讲什么,教下的人都听不懂。所以宗下的人、开悟的人,他一定了解教下的人,教下的人,没有办法了解这个宗下的人是什么,因为人家是悟道的境界啊!象我们以前,看过这个禅宗的种种公案,哪个都是神经兮兮的,让你也觉得:这怎么会这样子?也是很不可思议,对不对?因此我们要了解,这个是诸位慢慢去参,是你粗?还是我粗?不过我们没有开悟的人,不要学人家那一套哦,学人家那一套,人家再问了,你就回答不出来了,人家是从本性流露出来的,你不可以依样画葫芦哦,你依样画葫芦,会被人家耻笑的哦!底下,有一个出家人,就拜辞了这个归宗智常禅师,这个智常禅师,【宗云:‘往甚处去?’】你要到哪里去啊?他说:哎呀!我来你这里这么久,都没有学到什么东西。【云:‘诸方学五味禅去。’】我这个诸方,我到另外一个地方,我学这个五味禅。诸位!把笔拿一下,我简单告诉你,什么叫五味禅,就是五种禅,那么这个是宗密大师对禅的一个分析,有五种的,有浅深跟阶级次第的,五味禅。第一个叫做外道禅,先写一下:外道禅,第二个叫做凡夫禅,第三个叫做小乘禅,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第四个就是大乘禅,那么第五个就是最上乘禅,先写一下五味禅,然后我们再来稍微做解释一下,什么叫做五味禅?这个五味,五味禅就是五种交杂一起修的这个禅,这是对一味禅来对衬讲的,不是称五味禅,要不然就是称一味禅,这最主要就是斥责这五种交杂的如来禅,相对于那个只有一味的祖师禅,来作比较的。第一个叫做外道禅,这外道禅就是带着有执着的一颗心,欣上厌下,哎呀!欣赏天界的,欣赏境界比较高一点的天界,厌下就是厌离这个色界粗糙的这个心识、粗糙的烦恼,这个叫做外道禅,用一颗执着的心、去分别的心、计较的心,欣上厌下,所以称为外道禅,称为外道禅。第二个叫做凡夫禅,凡夫禅要修禅行善啦,第二个就是凡夫禅,什么叫凡夫禅呢?他心相信因果,正信因果,他正信因果,正信佛教的【正信】。他相信这个因果,他相信因果,他就会行善啊,但是他还是跟外道一样,用欣厌的心态去修行,对于天界,哇!他很欣赏;我行善,将来可以到天界去。欣上界,而厌这个下界,所以因为这样子对立的、取舍的心去修行,这个叫凡夫禅。第三个叫做小乘禅,小乘禅就是悟到我空的道理,就是人空,我们天台讲就是偏真,偏真之理,小乘禅。第四个叫做大乘禅,大乘禅就是悟到我空跟法空,这两种空性所显的真理而修行者,这就不得了了!破我执跟破法执了,这个不得了了,但是还是不究竟。最后一个,叫做最上乘禅,最上乘禅是什么意思呢?哦!这个就比较伟大了,就是顿悟自心本来清净,原来就没有烦恼,本自具足无漏的智性,此心即是佛,毕竟无异,依此而修,称为最上乘禅。这个最上乘禅,又称为如来清净禅,或者是一行三昧,或者是真如三昧,或者是一切三昧的根本,也就是达摩门下辗转相传的,当下悟道,也就是将达摩所传的禅,称为如来最上乘禅,以不同于四禅八定,那个大小乘的诸禅定。所以说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这个都不是佛陀所传下来的那个禅,也不是达摩西来所传的禅,达摩西来所传的禅,是最上乘禅。那么讲了这个五味禅,就是对一味禅所讲的,那么就更清楚了!说归宗大师,智常禅师,就是归宗问了:你往什么处去啊?云:诸方学五味禅去。五味禅。【宗云:‘诸方有五味禅,】有外道禅、凡夫禅、小乘禅、大乘禅、有最上乘禅,【我这里只是一昧禅。’】我这里只有一味,一味就是祖师禅,祖祖相传,即心即佛。【云:】就说了:【‘如何是一味禅?’】哎呀!这个归宗禅师,棒子拿起来,就一棒的打下去了,【宗便打。】啪!就打下去了!这个出家比丘,这个比丘僧,哎呀!一打下去一痛,就讲了,怕他再打第二次,【僧云:‘会也!会也!’】【会也!会也】就是我懂了!我懂了! 这个归宗禅师,他知道他没有开悟嘛,是不是啊?他一讲:会了!会了!意思就是:我懂了!我懂了!【宗云:‘道!道!’】【道!道!】就是说,马上说!马上说!这个出家比丘,准备要开口的时候,【僧拟开口,】这个归宗禅师又打,一棒又打下去了,这个无上的禅是不能讲的,你一讲就不对了,再开口就打了,是不是啊?当下就是,你讲什么东西啊?离心意识、离言说相的,你讲什么都不对啦!【宗又打。】归宗禅师又打下去了,被打得受不了了,这个比丘僧赶快离开了。后来就到这个黄檗断际禅师这个地方来,【其僧后到师处,】这黄檗禅师就问了:【师问:‘甚么处来?’】什么地方来呢?【云:‘归宗来。’师云:‘归宗有何言句?’】【言句】就是教化。他有什么说法没有?这归宗禅师平常用什么来说法呢?用什么来说法,有什么言句呢?【僧遂举前话。】僧遂举前话。那么这个比丘僧,因此就把这个因缘就讲给他听了,哎呀!那这个内行的人一听就知道了,最上乘禅,连开口都不对了,是不是?说什么东西呢?不可说!不可说!说的话,动念就打,就不对,叫你要默契,开什么口呢?【师乃上堂,】在禅堂里面,【举此因缘云:‘马大师出八十四人善知识,】什么叫马大师?就是马祖道一禅师,这个很重要,这个人你不得不懂的,这个一定要讲的,马祖建丛林,百丈订清规。那这个不知道,百丈叫做怀海禅师,马祖叫做道一禅师。这个马大师,就是马祖道一禅师,这个马祖,不是我们北港林默娘那个妈祖,这个马祖,他是很了不起的,大彻大悟的圣者,马祖道一禅师!马大师出生是709,那么他的入灭是788,709到788,他总共活了八十岁。那么是唐代的一个出家人,那么他的上人,是怀让禅师,是四川省的人,俗姓是姓马,世间人称他马大师,或称为马祖,所以不只是说,神道教的有妈祖,我们佛教也有一个马祖,我们这个马祖是男的,他那个妈祖是女的,我们这个马祖是佛,因为是悟道了就是佛嘛,与佛的境界是一样的,这个妈祖,还在六道轮回里面的天人,有的人讲,她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这个都是后来穿凿附会的啦,不可考啦,妈祖是林默娘。马祖名叫做道一,这个容貌很奇特的哦,他容貌有什么奇特呢?他走路象牛,可是看起来象虎,眼睛虎视,就是想要把你,好象要把你吃掉一样,走起路来象牛一样的,这个都很雄壮、很粗型的。他的舌头一伸出来,哇!超过他的鼻子,这个不得了,这个马祖道一禅师,把那个舌头一伸出来,超过他的鼻子,你现在就可以试试看,你不必这样试,你把这个手放在前面,你自己试试看,没有一个有办法舔到鼻子的,连我都没有办法,没有办法的,这个舌头过鼻,表示生生世世不犯妄语戒,引舌过鼻。足下有两个轮纹,他依这个资州的唐和尚,也就是处寂大师剃染,那么在渝州的圆律师受具足戒,在开元,唐开元期间,就跟着怀让禅师,学习这个曹溪的禅法,当下开悟,密受心法,就把这个心法教给他。那么刚开始,是在建阳的佛迹岭,不久以后,就到临川的南康跟龚工二山,那么在大历四年,就是西元769年,驻锡钟陵,我们所讲的钟陵录,是不是?江西的进贤,进贤县的开元寺,大陆也有开元寺。这个时候学者就云集了,化缘就大盛了。马祖讲了两句话,每一个人每天都在听的,这两句话大家都知道:【平常心是道】,【即心是佛】,我们平常:这两句话是谁讲的,我们每天都在讲的,禅宗里面讲的:【平常心是道】,这一句是马祖道一禅师讲的,【即心是佛】,这也是马祖道一禅师讲的,我们对祖师这个语录,多少我们要了解一下,是不是?那为什么要了解呢?才知道它的出处在哪里。大弘禅风,这个马祖道一,座下有一个弟子,叫做百丈怀海禅师,哦!这个百丈订清规,马祖建丛林,百丈订清规,一个是师父,一个是徒弟,师徒相呼应,变成一个了不起的道场。还有,他出了一个南泉普愿禅师,大梅法常禅师等等,总共在马祖道一座下开悟的人,有一百三十九个人,哇!现在未法,一个开悟、证悟就不得了了,一个证悟都不得了了,他的座下竟然有一百三十九个人证悟,你想想看!这是何等的功夫!怎么教徒弟的,教到这么伟大!就是吃苦、吃苦,跟着马祖道一禅师吃苦,吃尽苦头,磨练意志,如如不动。任何的东西,你想要开出甜美的果实,果实的这个甜美,一定要经过苦涩的阶段,一个出家人,他不肯吃过苦头,你别想你有成就的,不可能的!你没有这个苦,你体会不会深刻的,你不会,不晓得生死是可怕的。一个参禅悟道的人,你晓不晓得,我们以前看过那个传记,他们参是怎么参的?他们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起疑情的时候,这样一坐下去,甚至晚上安板都不知道,第二天早课、起板,统统不知道,他就是这样子,一直参、一直参……起疑情嘛,整个心就定在那个地方,参父母未生前本来的面目,参到打破无始无明。他还没有开悟的时候,压,压不下去,吐,吐不出来,象要断气一样的,又不会死,那个人整个就楞在那个地方,因为进入无始无明的真空状态的时候,那有一段心路历程要挣扎的,那一片黑暗的,还没有打破无始无明,智慧又显现不出来,没有办法大用现前,可是压呢,他压不下去,他无始无终,里面一片黑漆漆的,就在那边吐不出来、吞不下去,哇!整个人快死掉一样的,有的人参的时候快发疯了!然后到有一天,破悟的时候,他那个生命的喜悦展露出来,他自己控制不住了,有的笑啊、有的痛哭流涕啊怎么样子,有的感恩师父啊,对不对?他知道生死已了、生死已了啊!所以说,他那一种破除迷惑、无知无明的这种喜悦,自己掌握不住了、控制不住了,放声大哭,或者是象发疯一样大笑。这禅门那时候大盛,很多。但是因为那个时候,很多人都寄居在这个律学院,因为那个时候,唐朝学律的人非常的盛行,象道宣律师,那个时候建立这个四分律删减补阙,所以这个律学大大的风行。那么持戒律的,哇!那个很烦琐的,那个要持戒律,那你要持到连微细的戒你都要持,那个非常麻烦的!你连晚上,说我生病,我要吃一杯药,那不行的!要说净的、要说净的,请一个人来,在前面,我要吃药,念一念:我因为生病故,所以我要吃药。那念一念,念三遍,他才可以喝那个药,对不对?要上厕所的时候要先弹指,对不对?衣服解下来的时候还要念,是不是啊?对不对?大小便时,当愿众生,去贪嗔痴,蠲除污垢,什么去贪嗔痴,统统念这个东西,什么以水灌掌怎么样子,哦!那个持律的人,够麻烦的、够麻烦的!所以说,都寄居在这个律学院的,可是这个法制有限,因为这个戒律非常的繁琐,那学禅的人,他是很洒脱的、很洒脱,那学律的人,他又必须是团体,不可以别住的,因此就在里面闹了很多的意见,学禅的人他是洒脱、他是自在的啦,是不是?他心早就解脱了,学律的不行,学律的一定要把这个色身,约束得跟佛一样的威仪,那这些学禅的人,都学得很辛苦啊,因此马祖道一禅师,就创建这个丛林,来安住这个学禅的人,跟律的分开,你们学律,你们就好好的学律的,我们都是学禅的。由是这个禅宗大大的兴盛,因为可以自由发挥嘛,学禅的人,可以坐在那边,你坐,可以坐整天没有关系,学律的不行,一起吃饭、一起早课、一起晚课、一起诵戒、一起研究戒律,是不是啊?心解不解脱,先摆在一边,可是学禅的人,他心早就解脱了,他才不要搞这个东西。因此他另外建丛林,结果宗门大盛,更有时间嘛,转化无穷,与律学院分开,自己做禅学院。在贞元四年正月的时候,那么在二月四号示寂,就是圆寂了,世寿八十。唐宪宗封号,给他封一个【大寂禅师】,大寂禅师。那么这个马祖道一,他发展得很大,那么称为洪州宗。那么道一是跟着怀让禅师所学的,怀让禅师培养这个道一禅师出来,就不得了了!那么就如同希迁禅师,跟着行思禅师学禅一样的,因此在当时,这个希迁禅师,或者道一禅师,两个人弘扬是并称的,都很有名的,希迁禅师就是石头了,石头希迁禅师。那么马祖因为在这个江西,阐扬南岳系的宗风,也就是怀让,那么也称江西禅,所以叫做江西马祖,闻名于世,江西的马祖,马祖道一禅师。这个有丛林,就是这个是第一个祖师,马祖建丛林,百丈订清规,百丈就是怀海禅师,所以大家称:马大师、马大师。好了!举此因缘这么说,这马大师,就是马祖道一禅师,出了八十四个善知识,当然是举比较有名的啦,其实不止啦,总共一百多个人。说:只要你问他们这些所谓的善知识,【问著个个屙漉漉地,】【屙】就是上厕所拉屎、拉屎,这个叫做【屙】,【漉漉】就是这个液体渗出来,这个【渗】就是三点水,再一个参悟、参学的参,参禅的参,壹贰参的参,国字的壹贰参的参,这个液体渗出的样子。那么【屙漉漉地】呢?就是你只要问他,个个这个拉屎,液体就弄得……那么这个就尿出来。它这个国语讲起来不连贯,用台语讲比较直接:【屎尿拉得满裤子都是!】台语很棒的,台语真是很会形容:【屎尿拉得满裤子都是!】马大师出了八十四个善知识,都说有所境界的,可是你问这个禅,个个屎尿拉得满裤子都是。意思没有办法,没有能力、没有能力。【只有归宗较些子。’】就是好一点点、好一点点,才了解到没有言说的真正的禅学、真正的禅学。
底下,另外一个公案,【师在盐官会里,】【盐官】就是人的名字,就是盐官禅师。这个盐官禅师,是马祖的弟子,大家称他齐安国师,整齐的齐,平安的安。他是国师。说:我们黄檗禅师在齐安国师,齐安国师又称为盐官禅师。在这个地方住下来的时候,这大中帝,就是唐宣宗,这唐宣宗年少的时候,那么他也出过家,唐宣宗年号为大中,那么这个大中年间,是由西元846到859,唐宣宗的年号。这个唐大中皇帝刚做沙弥,【大中帝为沙弥,】唐朝有这样子的规矩,是不是?大概有这样的盛行,连皇帝都当沙弥。【师于佛殿上礼佛,】在礼佛,这沙弥,就是皇上,就将来的皇上,是不是啊?【沙弥云:‘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众】就是僧。既然不着僧求,也不求于三宝嘛,自性就是佛嘛,【长老礼拜,当何所求?’】是不是啊?【师云:】黄檗禅师就说了:【不著佛求,不著法求,不著众求,常礼如是事。】我顶礼就是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众求。我就是要礼拜这些事情啊,就是告诉自己无求啊,无所求啊!【沙弥云:】既然无所求,【‘用礼何为?’】对不对?你无所求,那么你礼拜是做什么?黄檗禅师知道他不懂佛法嘛,因为他还没有当皇帝,当然是他比较大,禅师比较大啦,他当皇帝,可能就砍他头了,是不是啊?师一巴掌,啪!没想到将来他是当皇帝,一巴掌就打过去了,因为在这里不能讲的、不能讲的,禅是不可以讲的。【师便掌。】一巴掌就打过去了,这个沙弥讲,这个沙弥打得痛了:【沙弥云:‘太粗生!’】就是:太粗鲁了、太粗鲁了!那有人这样子的,问一句话就打人,这么粗鲁!【师云:‘这里是什么所在?】自性清净啊,怎么可以让你【说粗说细!’】随后起来,又一巴掌再打下去,【随后又掌,】这里是什么地方,让你说粗说细啊?沙弥很不愉快的就离开了,【沙弥便走。】就离开了,是不是啊?我们要是这里,将来有一个人要做皇帝,来这里出家,你敢去碰他啊,你命都不要了,是不是啊?禅师他才不管这个呢,来了照打、照打,是不是啊?他生死已了了,他比谁都大,我们生死还没有了,还不行啦!
好!翻过来117页,说:师,就另外一个公案了,【师行脚时到南泉。】这个也很重要,南泉普愿禅师,这个很重要的,南泉禅师,西元748年到西元834年,这个唐代的一个出家人,是河南开封人,跟包公是一样的啦,包公是宋朝人,他这个比包公更早啦,所以开封府很早就有了,河南的开封。俗姓姓王,十岁的时候,他就跟着怀让禅师学禅,哦!这个人不得了,普愿禅师这个人,苦节笃励,勤勉奋发,这个人很肯吃苦、很肯吃苦,所以啊,吃过苦的孩子,很容易成就的,从小好命习惯了,现在来到这里,师父讲他两句话,他马上就生气、抗拒了,那没办法成大器的。还好啊,我要感谢我老爸给我这个机会,不必讲得太清楚,给我们这个机会,让我跟师妈好好的修行,真是很感恩,让我们苦节笃励,勤勉奋发,非常感谢老爸这样子。好了!哇!这个吃过苦的孩子就是不一样,他什么苦他都干,别人不愿意做的,他都跑第一的,洗厕所啊、挑水啊、烧水啊、煮饭啊,这个人什么都做,那苦的,人家没有办法,他什么都自己来,他不会说:哎呀!今天煮饭,赶快装做没听到,今天要做早晚课,故意没听到打板,故意的哦,不是装的哦,嗯,故意的就是装的啦,是不是啊?他不会这样子,精进又用功啊,又替大众僧服务,所以这个人很了不得!师父看看那个祖师大德传,没有一个哦,一个都没有,没有人是修轻松行的,没听过!没有听说过,可以修那个懒懒散散的,不吃过苦可以修行的,连听都没听过这样子,都是吃尽苦头的人,所以吃苦能成就的。大历七年,就是西元772年,受具足戒,这在嵩山会善寺,那么就这个律师受具足戒。他研习,一开始研习这个律宗的,持律很严,不久就游诸讲肆,听《楞严经》、《华严经》,又通达《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哦!不只是苦行,他还通达这些论,后来参这个江西的马祖道一禅师,这个根器已经够利了,又持戒、又是精研,有所省悟,一下子到那个地方,马上就顿悟,很厉害的,马上就顿悟,去到那边,马祖讲几句话,对不对?平常心是道、即心即佛,一下子就OK了!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没事了!悟道了就没事了,生命对他来讲,就是游戏人间了。在贞元十一年,西元795年,他在池阳南泉山建这个道场,普愿禅师有一个了不起,你一定做不到的,他这个行为,你一定做不到的,三十年不出山,我们这个没办法啦,我们到山上去住几天,就关不住了,没办法了,赶快到高雄来走一走,再住下去会发疯的,没办法了!他三十年不出山,哇!这个不是普通人!太和初年,就是西元827年到西元835年,应众,应大众的邀请,出山了,说:你已经闭关三十年了,可以出来了。因此一出来,这个学徒云集,他因为长养圣胎,长养得没问题了,无论是律啦、无论是禅啦,都没有问题!那么有一天,这普愿禅师,因为东堂跟西堂。两堂各在争一支猫,刚好普愿禅师走过去,说:你们争什么东西啊?来!说说看,你们跟我学禅学这么久,说一句给我听听看,你们能说得出来什么是禅,我这个猫就放给你们,你要是讲不出来,马上把它斩断。一下子,学禅学这么久,看到师父这么生气,师父骂他:你们争什么东西?讲啊!马上讲,讲出来,猫就放给你们,讲不出来,猫马上斩断。大众僧无对!普愿禅师刀一拿起来,啪!把那只猫斩成两段了。他有办法,他可以这样做啊,我们没有办法的啊!赵州从外面回来,赵州回来,因为大家都没办法回答嘛,这赵州和尚是大彻大悟的人,赵州八十犹行脚,从外面回来,这个师,普愿禅师就告诉这个赵州:哎呀!刚刚东、西堂的,两边的比丘在争那一只猫,我叫他们说,什么是禅?他讲不出来,我就把那只猫斩断了,不晓得赵州和尚你有什么看法?赵州和尚一听,赶快把他的鞋子脱起来,放这样子,顶上去,慢慢的走出去,慢慢走出去。普愿禅师说:你刚才如果在这个地方,你就可以救了那只猫了!诸位!那什么意思啊?不晓得,是不是?不晓得!意思就是,法没有两端啦,最脚底的,最脚底的是最下贱的地方,顶部是最尊贵的地方,不二法啦,头跟脚其实都是一样的,就是无头也无尾啦,这个就是绝对的本体,看不懂啊?听不懂是不是?所以有【南泉斩猫】之语,脍炙人口。太和八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示寂,世寿八十七,世称南泉普愿,有语录一卷。好!因为这个南泉禅师很重要、很重要!那么刚刚谈到那个公案,诸位都悟出来了没有?为什么要把猫斩成两段呢?这个猫就比喻说我们的法身,我们清净法身,诤,就是有对立、有对立,意思就是说,当我们在争执的时候,我们就会象这一只猫,他本来很完整的啦,清净的法身划分成二,本来是不二,现在把它划分成二,因为诤,所以一个人内心里面,诤与道相违,一个人内心里面的诤,争论的话,他就破坏了清净心,破坏了我们清净法身,不管世间是对、是不对,是善、是恶,你统统要用虚空的心去解脱,它不生、它不灭,非善、非恶,没有任何的恩怨,没有任何的相,这是本来面目,那东西单在争了,对不对?那这个一真法界,没办法显现出来了。所以就如同这只猫,道得,你讲得出,那就是完整的猫了,就完整的法身了。你道不得,道不得,你争论还在啊,啪!就斩断了,我们不二的法门变成二了、对立了。赵州一进来,一看,哇!对不对?他听了南泉普愿禅师这样讲,他就把那个鞋子拿起来,放在这上地方来,意思就是,最下贱的地方,就是最尊贵的地方,无所谓的开始,也没有所谓的结束;也没有所谓的尊贵,也没有所谓的下贱,为什么?我们头是最尊贵的,那脚是最下贱的,在清净的本休界里面,没有这个对立的相,所以头就是脚,脚就是头,那没有什么好放的,都是一的意思,法身是清净无相的东西,这样知道了吗?哦!这样我听懂了!说:师行脚的时候,到南泉普愿禅师,有一天斋时,【一日斋时,捧钵向南泉位上坐。】捧这个钵,到南泉的位上坐。【南泉下来见,】就是这个黄檗禅师行脚到南泉普愿禅师,一日过堂的时候,捧着钵,向南泉的位子上坐,南泉禅师,普愿禅师下来看到了,【便问:‘长老!什么年中行道?’】意思就是:你为什么坐我的位子呢?长老!是什么年中行道啊?【师云:‘威音王已前。’】这个【威音王已前】,是禅林的用语,又作【威音王佛出世已前】,这是禅林常用语,指点学人自己本来面目之语,意思就是父母未生以前,或者天地未开以前,空劫以前,叫做威音王已前,就表示父母未生前以前就开始了。这南泉禅师问这个黄檗禅师说:你什么时候开始修行呢?因为修行没有开始啊,没有开始就是,【威音王已前】就表示,不是指无量亿劫以前,没有一个开始,父母未生以前,我就开始修行了。意思就是,道早就存在了,不生不灭,不增不减,叫做威音王已前。【南泉云:‘犹是王老师孙在。’】犹是就是:哦!那跟我一样,就是跟我这个王老师在一样的。意思就是,因为南泉禅师俗姓王,常常称自己,常常自称:王老师。犹是王老师孙在,还是跟我在一样的,我也是绝对的东西嘛,是不是?你威音王已前就无始嘛,跟我一样,自性清净,现在就是了。【师便下去。】哦!师就下去了。
【师一日出次,】出次,【南泉云:】你要去哪里啊?【‘如许大身材,戴个些子大笠’】戴这么一点点的斗笠,意思就是说,怎么不戴大一点的,戴那么一点点?你这么魁梧的身材,戴着那么一个小小的那么大的斗笠。【些子】就是一点点,稍微。戴一个稍微大一点的斗笠嘛!意思就是斗笠太小了。戴个些子大,【些子大】就是这么大一点点的斗笠,怎么不戴大一点的啊?你这么魁梧的大身材,为什么戴那么一点点这个斗笠呢?这黄檗禅师就说了:【师云:‘三千大千世界总在里许。’】因为法身是没有大小的啦,这一顶帽子,法身就具足,整个尽虚空间、遍法界的法身,跟这一顶斗笠的法身都是一样的啦,三千大千世界都在里面啦!【南泉云:‘王老师呢?’】是我吗?意思就是自性的意思,我的自性,就是足足了,我的自性就统统具足了。【师戴笠便行。】就是这样,没什么好说的,就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