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总说 闻法及观修要义 第一讲 闻法方式
阿松·桑昂丹增上师
{返回 龙钦前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6553

第一讲 闻法方式


  闻法方式分二:发心与行为。

一、发心

  首当认识,轮回与涅槃之根源为何?身语意三门何者为主?

   所谓身者,藏语音为“履”,除表示身体之外,尚有留下或剩下之意,意为剩余之残躯。如是之身无论行持善恶,皆受心之主宰。临终之际,身体留于世间,而心随业风流转六道,故身非首要。

   所谓语者,如堪布昂琼仁波切于《胜乘狮吼妙音》中曰:“依身而具脉,脉乃文字之自性,故气行脉中,而生欲言之念,即言种种者为声。”然身心离散之时,声音断绝,语则不存。

   所谓意者,思虑纷飞,漂泊不定,如堪布昂琼仁波切于《胜乘狮吼妙音》中曰:“其明了觉知者乃心识之性相。”细致观待,我们哪怕吃一顿饭,都是妄念不断。故心乃善恶之源,主宰苦乐之果。诚如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心为诸法源,调心佛善说。”轮回非外有,乃在心念中。若起贪嗔痴,漂泊轮回苦;刹那善念行,亦趋解脱道。无始以来,正因无明蒙蔽自性,凡夫未解心性实相而执虚幻为实有,以我执而起现贪嗔痴烦恼,如是苦因必造饿鬼、地狱、旁生等恶趣果。因此,若欲脱离轮回之羁绊、获证解脱之恒久安乐,必须依靠调心。由此可见,发心很重要!

   何谓发心?就是我们修法的动机和目的。发心为心态,行为乃身、语。发心在藏语中为“根当”,其中“根”就是去做,意为以发心为基础,朝着目标行持。因此,首先要懂得以何种心态修法。修法之前,我们要好好地反观自心:我修法的目的是什么?修法过程中难免遇到困难、痛苦、喜悦等等,我的心会不会随之变化?会不会退失精进修法的心?如未细致观待发心,或者毫无目的追随他人修法,即使念诵数亿遍心咒、磕一万个大头、修行大圆满无上窍诀法等等,亦难以圆满修法之功德。因此,发心是非常重要的!

   发心分二: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一)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

  龙树菩萨云:“地土抟成枣核丸,其量不及为母数。”虚空周遍之处遍布有情,有情周遍之处充满业感痛苦,而此等充满业感痛苦之有情无始时来曾无数次做过自己的父母。仅仅现量观察亚青寺的野狗,它们由于业力,常感饥饿,所以不停地想法设法觅食,即便找到一点点食物,自己也忍饥挨饿舍不得吃,将它留给狗宝宝。如是母亲宁肯自己担当所有的亏损、屈辱、创痛、病苦、甚至恶业,哪怕自己很卑贱地活着,亦无私赐予我一切利益与安乐。

   如今于我等恩重如山之父母,由于无明遮障,沉溺轮回感受无量诸苦,我等何忍袖手旁观?今生有幸值遇大乘教法,承蒙具德上师摄受,懂得究竟安乐之道,故我等当义不容辞,关切如母有情之疾苦,以正法回报母亲之深厚恩德,誓愿置如母有情于暂时乃至究竟安乐之地,此乃广大意乐菩提心之发心。诚如无垢光尊者于《究竟胜义之教言——精要明镜》中曰:“三界六趣之有情无一未曾做过自己父母,若未以相续大悲菩提心而发清净誓愿,则不能开启利他宝藏之门。”

   (二) 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如颂云:“诸法即缘故,住于意乐上。”果密咒乘之殊胜方便归根到底在于转变意乐。故密宗当依不同次第净观五种圆满,此乃广大方便秘密真言之发心。

   净观五种圆满支分为二:一为次第根机者依靠意念造作之净观五种圆满,二为已证悟缘起性空者自然呈现五种圆满。
就闻法而言:

   导师圆满:具德上师总摄佛法僧三宝、上师本尊护法三根本、化报法三身,乃九宝之尊,为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故应视传法导师即为普贤王如来或者是金刚持。

   眷属圆满:同堂闻法之信众乃如来密意传、持明表示传的勇士勇母及男女本尊之自性。

   法圆满:所闻之法乃九乘之顶的究竟法要。

   地处圆满:闻法之处乃铜色吉祥山之密严刹土。

   时圆满: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时,住于第四时大平等。

   汝等需知,密宗之一切行为与誓言皆应于信心中护持,唯依信心方可获得加持。成就者内心清净,一切显现皆为净相,并非在远离此地之外,安立另一个密严刹土。若于自心之外安立五种圆满,远非究竟。由此可见,净观五种圆满并非通过意念造作,刻意将不清净观想为清净,而是本来清净。但众生因业力沉重,未识心之本面,将种种显现执以为实,妄分贤劣,故辗转于轮回痛苦之中,无力出离。然诸佛菩萨巧设方便,依五种净观方式强力改变众生不净之显现,最终圆满诸佛之果位。如华智仁波切于《屠夫真言》中曰:“此器情界清净刹,无有不净之显相,万物本为坛城轮,认识即为密乘戒。”

   诚如《功德藏》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我们不论闻法、修法还是禅定,发心当为首要。如是以方便摄持,不论善法大小,必当成就解脱善果,称为加行发心殊胜。而善根不为他缘毁坏,称为正行无缘殊胜;行持善行之后,如法回向,令善根日日增上,乃结行回向殊胜。如是三殊胜法乃行持善法之关要,汝等当切记。

二、行为

  身语所做为行为。

   行为分二:所断之行为和所取之行为。

   (一)所断之行为

  所断之行为乃闻法时应该断除的恶行,此中分三:三过、六垢、五不持。

   1.三过

  (1)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闻法时,虽身居听法行列,然心猿意马,耳识未专注于法音,全然不知所云为何,如同覆盖瓶口之容器,难以注入甘露般,此乃耳不注如覆器之过。

   (2)意不持如漏器之过

   闻法时心不在焉,满足于一知半解或敷衍了事,未深入探究法义之真实意趣并纳入心相续。如是行为如同有漏之容器,即便注入少许甘露,少顷即倾漏无余。

   (3)杂烦恼如毒器之过

   以贪图名闻利养等世间八法为动机,掺杂贪嗔痴等五毒烦恼而闻法,无论所闻法义多么殊胜,于己亦难有利益,如同将甘露注入有毒之容器。

  以上三过当于闻法中断除,闻法时切勿东张西望、胡言乱语、妄念纷飞。应如古德云:“闻法如野兽闻声;思维如北方人剪羊毛;观修如愚人品味;行持如饥牛食草;得果如云开日出。”野兽酷爱听琵琶声,即使猎人射箭亦未发觉。吾等闻法亦应双手合十、全神贯注以谛听,甚至情不自禁汗毛竖立、泪流满面,如是深心恭敬。

   2.六垢

  (1)傲慢

   古德云:“我慢高山,不留德水。”无论世、出世间,若自居功高、心怀慢心,则成修道之障,无有功德可言。如上师不会汉语,自认为汉语讲得比上师好;行持善法时觉得自己的功德比上师还大;自以为智慧、财富、相貌超胜于人等等。傲慢心有时极其细微,难以察觉,甚至觉得事实如此,故当时时反观自心,祈祷上师忏悔并断除慢心。

   (2)无正信

   意指于上师、正法无有信心。有人不远千里,辗转飞机、火车、汽车来到这里,貌似有信心,但是却于上师、法不生信心。喇嘛仁波切作为大成就者,本身就是见闻解脱,信众即使听不懂,也应用心体会上师三宝的加持。很多动物都在听喇嘛仁波切讲法,何况我们生而为人呢?你们不一定要到我这里听法,喇嘛仁波切以及亚青寺很多堪布活佛讲法,如果对应自己的根机,都应该去闻法。

   (3)不求法

   意指于法不起希求心。上师讲不讲法无所谓,自己听不听法无所谓,即使上师传讲了诸多殊胜法宝亦不起欢喜及意乐。
往昔释尊于因地,为求一偈,宁舍身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以髓为水,析骨为笔,书写佛经。”历代传承祖师及我等大恩根本上师亦跋山涉水、披肝沥胆、历尽险阻、行持无量苦行方获证如是捷径解脱之殊胜法宝,如今不惜荷担众业,为我等倾囊相授,吾等当以欢喜心深心惜之。

   (4)外散

   意指心念外散,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妄念纷繁、抚今追昔、思前想后,外境稍有变化(如人语、车声、犬吠等等),心即随之而转。如是心识散乱于外境乃轮回一切迷现之根本、痛苦之来源,故当收摄身心,恒时护持正念、正知,目光专注于上师,聚精会神地闻法。

   (5)内收

   意指心思过于内收,而致昏沉欲睡。

   心识外散与内收均为过失。如玛吉拉准空行母也说:“不紧亦不松,彼具正见要。”故心应如弦之于琴上,过缓则难有佳音,过紧则有摧折之虑,诸根应不松不紧,悠然而住。

   (6)疲厌

   指于闻法心生厌倦、厌烦的情绪。如闻法时间稍长,感到饥寒交迫或酷暑难当,心里暗暗盼着讲法早点结束。

   如是过失当断然摒除,当思我等历经百千万劫积资净障,方获如是暇满人身,值遇具德上师,听闻殊胜稀有之甚深妙法,故当誓愿甘受一切严寒酷暑、困苦病痛,以欢喜的希求心恭敬谛听,百不厌倦。

   3.五不持

  (1)持文不持义

  指仅执著于闻思之词句之见,而未将法纳入心相续,成为调心之力量。如同仅知水能解渴,却未饮用,无有实义。

   (2)持义不持文

  有者一味排斥闻思,未解实修之理趣,茫然安住于无念状态,乃持义不持文。

   难道无念状态即是佛之境界吗?佛在藏语中为“桑吉”,“桑”意为从无明中苏醒——无始以来,众生因无明遮障,愚痴昏昧,如今依靠正法之力于无明中唤醒沉睡的众生,为“桑”,非茫然无念。“吉”意为从无明醒来,证得俱生智慧,相续中增长证量与功德。因此,若一味无念,如何从无明中清净、从执著中解脱呢?若仅安住于无念状态,释迦牟尼佛焉需讲解八万四千个法门以应众生根机?此乃持义不持文之过失。

   (3)未领会而持

  密法针对不同根机有共、不共之见解。若未观察根机、且未解真实密意,仅凭表面词句而行持,是为过患。如有些人不懂得用酒、身体供养三宝的密意,内心仍存有分别、执著,就不能盲目地模仿表面行为。

   (4)上下颠倒而持

  次第根机者未依次第而行持,盲目高攀甚深法要,若未如理修持前行即急于修持正行——成熟口诀法,未具良好的直断基础而盲目修学顿超等等,均为上下颠倒而持。

   (5)错谬而持

  有者声称密宗超越因果,故不必取舍因果,恣意行持密法中所谓之不共行为;有者未辨行道见解与果位功德,声称“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而为自己啖食生灵寻找借口,此乃错谬而持。尚需了知,超越因果绝非拨无因果,任运而行绝非胡作非为。行道中人自应谨慎取舍因果,真正证悟者因通达缘起性空之理趣,取舍因果自然更加细致任运。如莲花生大师曰:“证悟见解广如虚空,取舍因果细于粉末。”堪布昂琼教言亦云:“若瑜伽士贪执妙力幻化而行不善业者,则受业报,故于行为中作信解、取舍微细之因果乃为主要。”因此,修行人应根据自己修行之见量,谨慎地取舍因果,护持三乘律仪。

  以上三过、六垢、五不持之过患当断然舍弃。

   (二)所取之行为

  1.依止四想

   如《华严经》中说:“善男子,汝应于自己作病人想,于法作妙药想,于善知识作名医想,于精进修持作医病想。”
无始以来,吾等因无明而耽著尘世,流转轮回而饱受诸苦,故当作病人想。而具德上师乃妙手回春之良医,赐予吾等妙法甘露,故吾等当谨遵师教、依教奉行,方可离苦得乐,永获安乐。

   同时应当远离颠倒四想:如《功德藏》中云:“人性恶劣诳如绳,依止上师如捕獐,已得正法麝香物,实喜狩猎舍誓言。”即将上师看作獐子;将正法看作麝香;将自己当作猎人;将精进修行作为箭、陷阱等捕杀獐子的方便。如是依靠正法积累恶业,终将堕入恶趣。

   2.具足六度

   六度即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以闻法为例,为上师铺设法座、供养哈达、鲜花乃布施度;如理如法闻法乃持戒度;不畏酷暑、饥寒、劳顿,以欢喜心闻法为忍辱度;收摄身心、专注闻法为精进度;全神贯注、聚精会神闻法为禅定度;将法义纳入心相续,了知取舍为智慧度。
我等当时刻观待自心,如理行持所取之行为。

   3.其他威仪

   如恭敬导师、僧众;不迟到、早退;入室脱帽,不抢占闻法座位;入座按照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男女分坐;进入道场后不讲闲杂语、关闭手机、不随意走动等等。

   总的来说,真正修法者身口意如法行持,自然具足威仪。最近汉族弟子不管修法和行为都有很大进步。如闻法时男众、女众分列而排,比丘、沙弥、居士依不同学处亦次第而坐。入座后,无有到处走动、口说闲散语者,大家都专注一心念诵百字明等心咒静候上师到来。对此,我非常高兴!如是依教行持,相续中自然会生起修法功德,我随喜你们!希望你们日后也能这样如理如法地闻法、修法。


{返回 龙钦前行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总说 闻法及观修要义 第二讲 观修要义
下一篇:《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遍智妙道》讲记 序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四讲 积累资粮..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讲 依止上师 ..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六讲 依止上师 ..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三讲 业之因果..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五讲 上师瑜伽..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一讲 暇满难得..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总说 闻法及观修要义 第二讲 观修要..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上篇 共同外前行 第五讲 解脱利益..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二讲 发菩提心..
 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仪轨 讲记 下篇 不共同内前行 第一讲 皈依..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集要 第三品 受持菩提心[栏目:入菩萨行·如石法师]
 大日经疏讲解 第3集[栏目:大日经疏讲解·成观法师]
 安居第五十日(三):得念失念皆是佛恩[栏目:慈法法师安居日授课·听课笔记]
 请问已受戒之三宝弟子参加法会时,是否都要搭缦衣,若不搭缦衣是否算犯戒?[栏目:明证法师·开示问答]
 五不共加行 上师瑜珈[栏目:四龙吞珠仁波切]
 三言两语表深情(余基瑞)[栏目:妙湛老和尚纪念文集]
 八关斋戒[栏目:传喜法师]
 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第三章 “观照”是消溶六道轮回天罗地网的如意宝珠 菩提之四[栏目:庄圆法师讲金刚经]
 试析太虚人间佛教改革对传统的批评与革新品格(陈芷烨、焦自军)[栏目:人间佛教]
 Liberation from All Bondages[栏目:S.N. Goenka]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