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答居士问见思二惑
 
{返回 道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979

答居士问见思二惑

道坚法师

什么是见思惑呢?众生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之一,略称见思。即迷于宇宙事、理的见惑与修惑。见修二惑为三界分段生死之因。其中,迷于界内之理者,称为见惑;迷于界内之事者,称为思惑。

关于见惑的品数,小乘俱舍立八十八,大乘唯识立百十二。八十八者于一切烦恼中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禁戒取见之十惑,名为本惑,余悉名随惑。此中小乘贪嗔痴慢之四,通于见修二断,疑与五见者,唯见断也。此见断之十惑,就所迷之谛理而差别为八十八使也。又大乘贪、嗔、痴、慢,与身见、边见之六,通于见修二断,余四者唯见所断也。即苦集灭道之四谛为所迷之真理,迷其真理而起,于欲界为三十二,于色界为二十八,于无色界为二十八,通三界而为八十八也。欲界之三十二者,先迷于苦谛之理而起十惑:一身见,以五蕴假和合之苦果迷执为常一之我见也。二边见,以为此我体死后常住,或以为死后断绝,各执一边也。三邪见,此现在之身对于过去业因之果报拨无道理也。四见取见,迷执前三见为正见也。五戒禁取见,迷执现在苦身作种种邪戒苦行,为此身生于人天乐处之因也。六贪,爱以前五见为可者。七嗔,嗔以前五见为非者。八痴,不知五见之理非也。九慢,以五见为是而生慢心也。十疑,疑苦谛之理也。以上十惑中五见与疑,直以谛理为所迷,故谓为亲迷之惑。他之贪嗔痴慢四者,以其五见为所迷,故谓为疏迷之惑。此亲疏之十惑为迷于欲界苦谛真理而起之烦恼,故入于见道,观欲界苦谛时,一时断之。次,迷于集谛之理而起七惑。前十惑中除身边戒之三见。集谛者业因也,无以业因而迷执我体者,故无身见,无身见故无边见。戒禁取见,为非人天之业因而谬为人天之业因者,虽有迷于集谛之理而起之道理,然实际外道修种种戒禁时,迷执其现于吾身上,自以其苦行之身为人天之生因,故摄之于苦谛,而不入于集谛。其七惑中第一邪见,拨无惑为生死之因之道理也。第二见取见,迷执其邪见为正见也。第三疑,疑集谛之理也。其他贪嗔痴慢四者以前三惑为所迷而起,如前之苦谛下,次迷于灭谛之理而起有七惑,如集谛下。灭谛者,涅槃也。拨无无涅槃者,邪见也。以此邪见为正见者见取见也。疑涅槃而无决定之信者,疑也。以此三见为缘而起者,贪嗔痴慢之四也。次迷于道谛之理而起,有八惑。于前之七惑加戒禁取之一。有一类外道,修无想定误为入涅槃之正道,是由迷于道谛之理而起之非道计道之戒禁取见也。余七惑如集谛例。已上总为欲界之三十二惑。然色界与无色界各有二十八者,于四谛下之惑各除嗔之一故也。上二界为定地非如欲界之为散地,故不起如嗔恚之粗动烦恼。于已上三界通计四谛下之惑而为八十八也。于见道十五心之间断之,故云八十八使之见惑。见俱舍论十九,止观五下,大乘义章六,同十六,四教仪集注中,七十五法。大乘之百十二者,欲界之四谛下各有贪、嗔、痴、慢、疑、身、边、邪、取、戒之十惑,合为四十。于色界无色界之各四谛下各除嗔(上界总无嗔毒)为九惑,故合为八九七十二。即合欲界之四十而为百十二。唯识述记九末曰:‘见所断欲界四十。上界各三十六。’

思惑品数,小乘有十,大乘有十六。小乘之十者,于欲界有贪嗔痴慢之四,于上二界各有贪痴慢之三,合而为十。大乘之十六者,于欲界有贪、嗔、痴、慢、身见、边见之六惑,于上二界各除嗔,而余五惑,故合为十惑。又合欲界之六惑而为十六惑。唯识论九曰:‘烦恼障者,谓执遍计所执实我,萨迦耶见而为上首,百二十八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此皆扰恼有情身心,能障涅槃,名烦恼障。’故合见思,则小乘为九十八,是谓之九十八随眠。大乘为百二十八,是谓之百二十八根本烦恼。

佛法修学,总以断惑证真为要,即断此见思二惑,成阿罗汉果。


 


{返回 道坚法师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止观略说(讲稿)
下一篇:答居士问觉之南北传差别及何为觉
 答居士问觉之南北传差别及何为觉
 信仰分类
 道坚法师答居士问——莫作平常论,亦不神秘观
 雾里看花更美丽——为某患忧郁症朋友说
 破山海明的出家修学生涯
 永明延寿的万善同归论
 明代华岩洞住持无权大师
 什么是藏传佛教的“法王”?
 佛教首先是宗教,应当服务于众生
 从汶川大地震看抢险救灾快速反应部队的建设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一四 嫁妇天宫[栏目:天宫事经 一 椅子品]
 内心解读 三、本来分:洞悉内心世界[栏目:清净法师]
 大鹏金翅鸟熏香该如何使用?可以直接熏患处吗?[栏目:丹真绒布仁波切]
 共修力量大[栏目:慧光法师]
 佛遗教经解[栏目:蕅益大师]
 不能向魔学习[栏目:净空法师·开示集十]
 佛的本愿是什么[栏目:仁焕法师]
 智慧与解脱《维摩诘经》释论 第三章 佛国品[栏目:妙华法师]
 直心深心回向心(智谕)[栏目:佛教期刊文章选摘]
 《六祖坛经》的人生哲学意义(妙华法师)[栏目:禅宗文集]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