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四)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10
  (二)明唯求解脱亦需悟空
   1、起诤
   40.1见谛则解脱 何需见空性
   2、答辩 (1)空慧乃解脱三有之道
   A.以大乘经证成 (A)引般若经
   40.2般若经中说 无慧无菩提

   【小乘】只要修「四谛十六行相」之道就足以解脱了,何必现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呢?
   【中观宗】因为佛在《般若经》中说:「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
   * 没有「空性的智慧」就无法解脱欲界、色界、无色界三有的痛苦。
   * 声闻、独觉及菩萨乘等三乘的菩提正果,也是因为了解般若空慧而得到的。
   * 所以小乘行者也要具有空性的智慧。

   (B)成立大乘是佛说
   41.大乘若不成 汝教云何成 二皆许此故 汝初亦不许
   42.依何信彼典 大乘亦复然 二许若成真 吠陀亦成真
   43.小争大乘故 外道于阿含 自他于他教 互争悉应舍


   【小乘】《大乘经》非佛说,所以《般若经》不足以为证。
   【中观宗】如果你认为「大乘经典非佛说,所以不能成立!」那么你们小乘佛典又怎么成立呢?
   【小乘】因为你、我两宗都承认《阿含经》是佛说的。
   【中观宗】不然,因为在你尚未接受「小乘」教法以前,你同样也不承认「小乘」经藏是佛说的呀!你凭什么理由相信「小乘」经典,我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成立「大乘」经典;如果不同的两个人认同了就算是真的,那么许多外道所承认的《吠陀》岂不也成了真理?
   【小乘】因为我们「小乘」对「大乘」经典有争议的原故。
   【中观宗】不然,因为外道对《阿含经》同样有争议。「小乘」自他各派对于他派的《阿含》也互有争议。难道就因此舍弃所有的《阿含经》吗?
   以前「小乘的教徒」是不承认「大乘佛法」的,他们认为「佛陀没有讲过大乘佛法!」就好像:现在很多人不承认「密宗的金刚乘」一样,他们称密宗为「喇嘛教」。不认为他们是佛教,人的心态就是这样,害怕比他所认知的还要高明的东西。

   * 「小乘佛教」不认同「大乘佛教」
   * 「大乘佛教」不认同「金刚乘佛教」
   * 可是「藏传佛教」认同「汉传佛教」及「南传佛教」
   * 「汉传佛教」也认同「南传佛教」
   * 大的可以包容小的,小的很难体会大的。

   44.若语入经藏 即许为佛说 三藏大乘教 云何汝不许
   45.若因不解一 一切皆有过 则当以一同 一切成佛说
   46.诸圣大迦叶 佛语未尽测 谁因汝不解 废持大乘教

   【中观宗】如果圣教一旦被编入「三藏」,就可以承认它们是「佛说」的;那么多数「大乘教典」也编入「三藏」,为何你们不承认它们是「佛说」的呢?若因你们不了解一部宣说空性的《般若经》,就认为一切「大乘」经有过失、非佛所说;那么何不因为一部「内容等同小乘」的大乘经,而承认一切大乘经是佛说的呢?
   大迦叶等大阿罗汉,尚且不能透彻了解所有的佛语,谁会因为你们不理解大乘经典,就认为大乘经不应该信受奉行呢?
   这三颂在藏文中是编在51颂后面的位置,不过现在放在这里讲也没什么不可以。有人认为这三颂不是寂天菩萨所说,而是后人加进去的。但这不重要,只是有这个疑问,我告诉你们。

   * 「三藏」是经、律、论。以藏传而言:
   o 讲解戒律的是「律」
   o 讲解禅定、修行次第部份的是「经」
   o 而讲解空性、五蕴、十八界...较细的部份则是「论」
   o 和汉传三藏的分类不一样。
   * 汉传以「说者」为分类的标准。
   * 而藏传则以书的「内容」为准。

   B.以理成立
   (A)无空慧不能证涅槃
   47.若僧为教本 僧亦难安住 心有所缘者 亦难住涅槃
   (B)若以四谛十六行相之道能得解脱,则暂断烦恼现行亦得解脱
   48.断惑若即脱 彼无间应尔 彼等虽无惑 犹见业功能
   49.若谓无爱取 故定无后有 此非染污爱 如痴云何无


   【中观宗】佛灭以后,住持圣教的根本就是阿罗汉了。然而,没有般若空慧就很难有阿罗汉住世,因为心执诸法为实有所缘的比丘,甚至连涅槃都不可能证得。
   比丘有五种:
   1乞食比丘--> 没有什么功德,为了生存而做比丘的比丘
   2名相比丘
   3自称比丘
   4净缘比丘--> 守清净戒律的比丘
   5破惑比丘--> 已经证悟空性的比丘
   前面「三种比丘」不能算是真正的比丘。「后面两种」才是真实的比丘。

   【小乘】断惑解脱不需要了解般若空慧,单修四谛就够了。
   小乘行者认为「四谛」包含了「十六行」的修行次第,而这之中就有空性的智慧了!但「空性」有很多种,小乘了解人「无我的空性」,可是没有完全了解「法无我的空性」,所以无法究竟涅槃。
   【中观宗】如果单修「四谛十六行相」之道便能得到究竟解脱的话,那么「断除烦恼现行」的人应该也能立即解脱。事实上,他们虽断烦恼现行,但种子犹存,所以业缘还有结合惑种而引生后有的功能。
   「目健连尊者」是佛陀座下神通第一的弟子,他已经去除了现行的烦恼而达到阿罗汉的境界;有一次他和舍利弗到地狱去饶益有情,遇到了外道的领袖「饮光能圆」在地狱受苦。「饮光能圆」拜托尊者回到人间时,向他的弟子们传达「我以前的论说是不正确的,不要再信奉了!不要再供养我的遗塔了,否则我在地狱所受的苦会更多!跟随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去吧!」两位尊者回到人间之后,舍利弗先去外道的地方向「饮光能圆」的弟子传达他们上师的话,可是因为没有因缘的关系,所以那些外道都不理他。
   于是目健连又去跟他们说:「你们的上师要我带囗信给你们,不要再信他的教了...」
   外道听到之后非常地愤怒:「这个人不但责难我们,而且还诽谤我们的上师!」因此就把他痛殴一顿。
   目健连的神通非常广大,这区区几个外教徒原本是不足以威胁他的,可是由于先前的业缘成熟,尊者根本连想要使用神通的念头都没有。更不必说示现神通了。
   所以:只要「因」还存在,即使「烦恼没有了」,也无法立即解脱。
   【小乘】阿罗汉已经断除了取着后有的欲爱,所以一定不会因为业力而引生来世。
   小乘的观念是「涅槃就是完全消失了」,他们认为:今生的身体是前世业缘所生的,今生断除了这些烦恼就不会有再出世的痛苦。所以不了解般若空慧也不会有痛苦!
   【中观宗】就像已断染污无明者仍然留有「非染污无明」。同样,虽然阿罗汉已断除了「染污爱」,但怎可能因此就没有「非染污爱」呢?

   * 「非染污无明」是所知障。
   * 「非染污爱」指的是习气。

   阿罗汉的烦恼障虽然已经断除了,但「所知障」还存在,那么这个习气存在时,他要不要再转世呢?要!但不需要在轮回里面受苦,这点大家要知道!阿罗汉脱离轮回进入禅定,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佛陀的光会射向他、将他唤醒并告诉他说:「你还没有得到真正涅槃,你还要累积福德资粮、修行广阔的菩萨道,去除所知障之后才能成就究竟的菩提!」
   所以阿罗汉再回到人间之后,必需从基础的「资粮道」开始修集「福德资粮」。「智慧资粮」他已经修到很高的层次了,但「福德资粮」必需从头来,这时的阿罗汉已经了解「人无我的智慧」,所以不会感到痛苦,可是他还是必需再出生!

   50.因受缘生爱 彼等仍有受 心识有所缘 受仍住其中
   (C)结成唯求解脱亦需修空
   51.若无空性心 暂灭惑复生 犹如无想定 故应修空性

   如果执「受」实有并以此为缘,就会引生贪爱。由于「暂断烦恼现行者」的心中仍有「受」的种子,因此他们「执实的心识」仍将有受缘可执取,所以未来还会执着有真实存在的「受」而生「爱」。
   上段话的意思是:阿罗汉并不是究竟涅槃。
   --> 而不是说阿罗汉无法脱离轮回的意思。
   --> 因为产生「受」的因是缘于「对外在万法的执着」。
   --> 由于「对外在万物的执着」,所以会引生「爱」。
   --> 有「爱」之后就会产生「烦恼」。
   --> 有了「烦恼」就会有「轮回的觉受」。

   而阿罗汉们不但了解自身的「人无我」,
   * 而且也了解了部份的「法无我」(对于身体的部份)。
   * 因此他们不会因为「受」而生「爱」,进而进入轮回受苦。
   * 这是我们宁玛巴的说法。

   而有些人则认为「阿罗汉完全了解人无我及法无我的智慧,所以他们不会进入轮回受苦」。观点有些不同。
   假如:只修习「四谛」而「无彻悟空性的智慧」,那么「烦恼心所」的活动虽能暂时被伏灭,但还会再生烦恼。就像:入出「无想定」一样,所以应该努力修习能根除烦恼的空性。
   「无想定」是色界第四层的境界。
   * 功夫很深的禅修者往生之后就进入这个境界。
   * 他们在那里可以入定很多劫的时间。
   * 入定的时间完全没有思想,但进入禅定之前及出定之后一样有思想。
   * 一样会有烦恼。所以禅修者如果不具备空性的智慧,就会像这样子,不能断除轮回的根。
   因此禅修打坐并不是究竟。
   * 在定中没有烦恼。
   * 出定以后一样有。
   * 即使如无想定的修行者可以入定多劫,但以行者来说,入定的时间也不过一刹那而已。
   * 犹如我们睡眠,「入睡前」及「醒来后」有思想,其他睡觉的时间就是一片空白。
   * 即使它经历七、八个小时,对睡者来说也只不过一刹那而已。
   * 所以不管入定的时间有多长也是没有用的!
   * 只有了解空性才能断除烦恼的根。
   在藏传佛教中,学生还未了解佛法之前是不轻易教授禅修的!古时候的人比较单纯,他们并不需要依赖禅定而得到快乐。所以比较注重理论的教学,学生明白理论之后才会教导打坐:「悲智合一」的禅修方式。
   * 没有智慧的打坐方式,虽然很舒服。
   * 但这种习气会让行者将来转生到「无想定」的境界。
   * 虽然定中很舒服,但「因」用尽而出定时,他会因为自己的神通而预知自己转生的去处。
   * 因此而产生强烈的邪见--> 原来所谓解脱是假的,这反而促使他们下堕到饿鬼或地狱之中。
   * 这是我们不注重禅修的理由。
   * 而外道的瑜珈师因为太注重禅修却缺乏空智就会转生到这里。

   在藏传中,具足禅修的要件:
   1对佛法理论要彻底的了解
   2如果不能具足第一点的要求,就必需具备强烈的虔诚心。不论在任何状况下,上师说的话要百分之百的信从。如果不能具足其中之一是不可能教禅修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阿罗汉有没有断除烦恼的根呢?」
   阿罗汉已经断除烦恼的根!

   --> 因为他了解「人无我」及部份「法无我」的空性。如果我们主观的认为阿罗汉们只是了解「人无我」,他们并不了解「法无我」!这是不能成立的,龙树菩萨在《般若宝链论》中说:「对实有执受就会缘生爱,有爱就会产生烦恼,烦恼就成造业的因,造业之后就有轮回的果」。
   从47颂以后争议就多起来了,「格鲁巴」和「宁玛巴」对阿罗汉「需不需要了解空性?他们了解哪些空性?」看法不太一样。

   * 「人无我」在中观里的解释是「没有一个独立实存的我」。
   * 这些细的部份,我用中文表达比较困难。在藏文里也都是使用专有名词的,白话很难说得明白。
   * 我们认为阿罗汉已经破除了「我是永恒存在」「我是独立存在」这两个障碍了,但对于「万法无实有」则尚未破除。这部份很细,现在我们先把《入行论》的文字了解再说。
   * 你们要好好思维,中文的资料就只有这么一点点。
   * 在藏文里光是「智慧品」的教材就有厚厚的一大本。里面有很多的
   辩论,这里只是对根本颂做简单的解释而已。
   * 你们先把根本颂熟悉一些些,想要当老师的话,就要对根本颂及各教派的论说都要很清楚。
   * 智慧品就是这样复杂!
   * 但我们想要故意忽略它也不行,想要了解佛法的概念,研读智慧品是无可避免的。
   * 不然我们如何了解佛法的精华呢?
   * 心经中说:「无眼、耳、鼻、舌、身」,听到这样的语句,你是否会想:「怎么会没有呢?它们确确实实地存在!」不能这样意会,如果我们把它改成「无实有眼、耳、鼻、舌、身」,相信大家就比较容易明白,很深奥的!
   * 我们常常这样探讨,就比较容易明白它的含义!

   问答篇
   【请问堪布】堪布,阿罗汉是不是还在三界里面?
   【答】不是的!他们已经远离三界轮回的痛苦,因为他们远离了三界的烦恼!
   【请问堪布】能够进出「无想定」还没有办法「断除烦恼」吗?
   【答】没有办法断除烦恼的根!因为最究竟的并不是「定」哪!而是动的,所谓「动」是什么意思呢?行为,不为外在的诱惑而使他的身体躁动不安,「无想定」表示没有智慧!就好像睡着了一样。
   「一夜无梦到天明」这也是无想定,究竟的境界是光明的!这是佛陀的悲慧。
   【请问堪布】第50偈颂说阿罗汉还是有「受」的种子,那么他们怎么解脱轮回呢?
   【答】阿罗汉不但了解「人无我」,而且也了解「法无我」的一部份,所以「外在的法」不会成为他轮回的种子!
   「法」分为两部份 1内在的法 2 外在的法。
   影响内在的是「受」,当他远离「身内的法」时,「受」就不会存在;这里有些争议:
   * 其他教派的人说:「了解一个东西的空性之后,其他东西的空性就都会了解!假如:一个人只了解「属于身体部份的法是空」的,却不了解「外在万法也是空」的;那么了解「录像机的法是空」的,也不会了解「房子的法是空」的;了解「房子的法是空」的,也不会了解「桌子的法是空的」,这样下去无穷无尽,永远了解不完!」
   * 那么有些教派就回答说:「假如了解一个东西的空性之后,其他东西的空性就都全部了解的话,那么初地菩萨了解空性之后,也应该了解佛陀所了解的空性!」很复杂!

   好像都对的样子,其实这是不可能的,真理只有一个。
   【请问堪布】「初地菩萨」和「十地菩萨」所了解的空性不同?
   【答】对!了解空性的层次不同。
   【请问堪布】再说一次「断四边」好吗?
   【答】 「有」「没有」;

   * 我们找不到一个现象有真实的自性存在,所以没有「有」。
   * 而「没有」是因为「有」的存在而存在的。
   * 所以没有「没有」。那么有没有「有、没有」两者皆是呢?
   * 这不能成立!
   * 因为两者互相矛盾,那么有没有「有、没有」两者皆不是呢?
   * 这一样也不可能!所以四边就断了。
   各位居士、各位法友,阿弥陀佛!现在我们继续闻思入行论的课程;整部《入行论》的主题都是在讲解菩提心。
   如何让「菩提心」在我们的内心中产生、「菩提心」产生之后,如何让它不退转和
   如何让它日日增上。
   这是大乘佛法的精华,重点中的重点。「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为「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
   我们现在所进行的「智慧品」是属于「胜义菩提心」的部分,真正的「胜义菩提心」是语言无法表达的。现在我们用一般的语言来探讨和学习,这是智慧品的内容。
   我们非常地幸运,在这五浊恶世的时代里还能探讨这样殊胜的法门,现在佛法已经逐渐走向没落了。虽然外在的寺庙越来越多、越来越庄严、讲经说法的人举眼便是;但大多数人只说些佛法的皮毛而已,大乘佛法是非常广阔的,依我们现在的能力,如果要一部经、一部经慢慢地学习的话,是永远学不完的!所以历代高僧们将广阔的佛法归纳集中起来,以「论」的形式来方便我们学习。
   这部论是一千多年前 寂天菩萨为「那兰陀佛学院」的学者们宣说的,他将大乘佛法浓缩成「一千偈颂」来方便后来的人学习和探讨。藏传佛教比较注重「论」的学习。而汉传佛教则比较注重「经」,有些人认为:「论」是后人编写的,它会渗杂个人的主观意识!

   不错!预防不正确的观念进入佛法之中确实有他的道理。
   * 但西藏是全民信仰佛法的地方,所有西藏文化都来自于佛法。
   * 所以有文化的人都是精通佛法的人。
   * 不大理解佛法的人都没有文化。
   * 所以不用担心有不太理解佛法的人会写「论」而加入一些不正确的概念。
   * 因此我们可以很放心地专注在「用什么方式可以更方便后来的学者学习」「怎样能在短短的今世了解佛法」「如何实修」等等学佛的方向上;
   * 随着藏传佛教的日益昌盛,这种教学方式已经遍及世界各地的角落。

   大圆满前行--> 《普贤上师言教》的重点是「修行次第」。
   而《入行论》则是讨论「心的层次」「心的观念」和想法。
   * 佛法不同于世间法。
   * 「如何将佛法的见地,以简单明了的方法解释出来」是这部论的重点。

   --> 尤其是「智慧品」更是精华中的精华。
   * 它从「见地」的分类开始说起。
   * 见地分为「胜义谛」和「世俗谛」。
   * 其中包括「各宗各派的争论」。
   * 其次,是阐明「大乘佛法是佛陀所说的!」
   --> 因为许多「小乘的教徒」都认为「大乘佛法非佛说」,所以不接受。
   --> 这里以「小乘佛法是以何成立的,大乘佛法也可以同样的理由成立,因此大、小乘佛法都是佛陀说的」;
   --> 我们知道:「小乘法也是要了解空性才可以证悟」,了解空性就能脱离轮回,而脱离轮回之后就没有痛苦,那么:
   * 我们为何还要成佛呢?
   * 为何还要去度众生?
   * 为什么还要累积福德资粮呢?
   * 我们只要安住在快乐的境界上不就好了?
   --> 其实这种情况不会发生!「空慧」不会安住在「涅槃之上」。
   --> 我们应该不落入「轮、涅」两边的境界!

   今天晚上继续讲解:「空性」可以对治我们修道的障碍。

   (2)空慧乃无住涅槃之道
   52.为度愚苦众 菩萨离贪惧 悲智住轮回 此即悟空果

   (3)结劝修空莫疑惧
   53.不应妄破除 如上空性理 切莫心生疑 如理修空性
   54.空性能对治 烦恼所知障 欲速成佛者 何不修空性
   55.执实能生苦 于彼应生惧 悟空能息苦 云何畏空性


   「为了救度因愚痴烦恼而受苦的有情,已经解脱贪生怕死情结的菩萨,以大悲和大智留在轮回中救度众生,不堕「有寂」二边,这是悟证空性的效果!」
   * 上面所说的空性教理,因为「不了解就随便加以破斥」是不对的。
   * 应该不要心生怀疑,按部就班地去修习空性。
   * 成佛的障碍有「烦恼障」「所知障」。
   * 而对治这二障迷暗的利器就是空性。
   * 想要迅速成就一切种智的人,为什么不努力修习空性呢?
   * 执着「诸法实有」会产生轮回的痛苦。
   * 所以我们应该打从心底「畏惧实执」才对。

   「证悟空性」能帮助我们「止息轮回的痛苦」,那么为什么要害怕修习空性呢?
   已经了解空性的菩萨们,因为拥有大悲心使他们「不入涅槃而在轮回中度众生」,更因为拥有大智慧力的原故,因此他们即使身处轮回之中也不会受到烦恼的污染。
   「智不入有、悲不住寂」菩萨们远离「轮涅」两边的境界,这就是证悟空性的效果。这里所说的「菩萨在轮回中度众生」是指环境而言,菩萨虽身处轮回的环境,但心态上已经远离轮回的状况了。随顺众生而度众生。
   我们常听到人家说:「我下辈子再也不要回到轮回来了」「我要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那儿!」其实,你不想来也不一定走得开!你想去就去得了吗?所谓的「来」或「不来」不是指环境上的来来去去,它指的是心境!当你理解空性的时候,对万事万物都不会执着,到时候,你不会有「来」或「不来」的念头!

   * 现在说「我不...我要...」都不是究竟。
   * 这表示「说者」还未达到「轮涅无二」的境界,所以才会贪恋极乐世界的快乐、害怕轮回的痛苦。这不是了解空性的人!
   * 真正了解空性的人是没有分别的。当然,这很不容易做到。
   * 所谓「没有分别心」并不是像白痴一样呆呆的。
   * 白痴的「无分别心」和「了解空性的无分别心「犹如天地般地差别。
   * 白痴的「无分别心」是由于「无明」的原故。
   * 而「了解空性的无分别心」是因为他们看透世情的假相,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而产生的,天差地别!
   当我们轮涅无别的时候,我们就不会觉得轮回是充满污秽烦恼的。而涅槃是寂静安祥充满快乐的。
   我常说:
   「当你还未认识心的本质时,
   你跑到天界、极乐净土也是轮回。
   而当你已经认识心的本质时,
   那么你到地狱去也是极乐世界」。

   *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 它是指「心境」而言,我们一般人总是将「地狱」和「极乐世界」视为一种环境。
   * 当然对初学者而言,这样的概念是可以的。
   * 但大家如果一直停留在这上面就无法进步。
   * 圣者们已经达到轮涅无二的境界,所以不管身处何地都像住在极乐世界一般地快乐,不会有任何痛苦!
   * 和我们想法不一样!

   我们都认为了解空性之后,就不会度众生。
   * 其实「了解空性和产生真正的慈悲是同时俱生的!」
   * 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常常因为自己的不了解而驳斥别人。
   * 这是不对的!一般人都认为「自己的观念是好的!」「自己的见解最优!」「我最正直!」
   * 所以「我」就以自己的观点看事情,我们喜欢的人不管他怎么做都是对的,而我们不喜欢的人则明明他在做善事,我们还是会责难他、怀疑他的动机...

   真是偏见!宗教界也一样,我是专弘净土的,我就说:「净土法门有很多难以言说的好,千人修千人去(极乐世界)。而其他的法门则没有保障」,相反的,修禅宗的人就说:「禅宗的法门最殊胜!」
   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我个人是「什么宗都不是、也什么派都不是」,我唯一对佛法的精华-「空性」深信不移。当你了解空性之后,你自自然然就能够慈悲,「空」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意思,就好像灯熄了、水乾了、没了、消失了,不是这样!

   「空」是充满活力的。
   * 因为它同时具有「悲」的本质。
   * 「慈悲」「空性」本来就是一体的!就好像「冰块」和「水」一般。「冰」是如此地坚硬,而「水」是这样地柔软。但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
   * 「水」遇寒成冰,「冰」遇热化水。
   * 它们是一体的两面,慈悲和空性也一样,它们是一体的,无二无别!
   * 了解空性所产生的动能,和我们工商社会所产生的动能是不一样的!
   * 都市里、马路上二十四小时车水马龙不曾停竭,这是自私的欲望!
   * 所产生的动能,而证悟者的动能则是缘于大悲心的原故,不一样!一个奔波辛苦,一个任运自在。了解空性之后才能度众生!
   为什么呢?「度」是什么意思?「度」是永恒的利益对方,它不是暂时性地利益对方。所以菩萨度众自己必须先达到轮涅无别的境界,如果他本身无法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他就还残存着对世俗的盼望和恐惧,他尚未了脱生死,也没有证悟!
   那么他就无法永恒地利益对方。
   「我们都是佛法的初学者!」
   也许你们听到这句话会回答说:「不!我已经学了二十几年了,怎么会是初学者呢?」没错啦!以前我们学习的只是-佛教的文化、了解佛法的皮毛而已,所以对空性不了解是很正常的。但,我们心的本质是充满智慧的,因此我们要用力地磨擦它,让它越来越光亮,我们要按步就班的学习。
   因为众生都好高骛远,所以每个法门都说「我的法最殊胜!」

   * 我们讲菩提心利益时说:「这是最殊胜的!」
   * 我们讲安忍时也说:「这是最殊胜的!」
   * 不论任何法门我们都说:「这是最殊胜的!」

   这是为了要满足我们的虚荣心及竞争的心态,以便慢慢地引导我们走向最究竟的法门--> 空性。现在,我毫无疑问地告诉大家:「空性是最殊胜的!」空性虽然是最殊胜的,但它对我们而言却是「最麻烦的!」

   「空,怎么修?」
   * 现在我们无法究竟地理解它,可是千万别排斥它。
   * 也不要「自抬身价」地认为自己是「修空高手」而贬弃其他的法门。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对的!
   当我们不了解「空性」的时候,
   * 我们就要承认--> 我们的福报不具足。
   * 所以我们要常常忏悔业力、累积福德资粮、按照修行的次序学习。
   * 业力清净之后,自然就会了解空性。

   同理,学员们也切莫「不务实际」地以为:「既然「修行空性」是最殊胜的,那么我只要修空性就好了!」或者说:「大圆满是最殊胜的,我只要专心修大圆满法就好了!」
   其他的法都不修或者鄙视它,这是不了解佛法。对真正了解佛法的人而言:「一切法都是平等的!」他对任何法都看得很淡,假如你注重在「法」的名相上,那就表示-->你执着力很旺盛啦!你的目的并不是在「修空性」或「大圆满法」,而是那个「法的名字」!
   在莲花生大师的年代,并未广阔地讲解佛法、也没有特别的仪轨要念诵、没有规定要修「四加行」(四加行是后代高僧为了使未来的众生有一个比较清楚的修行次序才施设的),这些都没有。因为没必要,那个时代的众生只需要一些秘诀或一些提点而已,他们只需要一个简单方式的教导就可以证悟。
   所以莲花生大师将一些法伏藏起来,等到时代需要的时候才由他的化身来取藏,所以现在我们有很多的咒语、仪轨、论、加行来帮助我们理解佛法。

   要了解空性有两种方式
   1透过修行的方式,我们必须修满四加行中的每一个加行各十万遍。然后闭关、接受空性的理论,透过这些修行的次序慢慢地累积我们的福报。长期不间断地修行,有些人因此得到佛法的智慧。
   2其二是,透过经论探讨,终其一生努力地研究经论,不断地闻思、探讨使自己对佛法的见地产生出坚固的信心。经由这个信心,我们内心中的本--> 慈悲和智慧才能有机会破茧而出。
   所以大家不用烦恼「我不了解!怎么办?」现在我们只是学习「智慧品」的偈颂而已,当然无法明白空性的智慧,这是很正常的!
   我们上回讲过:「佛」的含义是什么呢?遍一切知、充满智慧,其他就没有别的含义了。阻碍我们证悟的是烦恼障,阻碍我们成就一切知的是所知障,而对治这二障的利器是空性,所以想要成佛的人,就要努力学习空性的智慧。」
   我来台湾很多年了,但从来没有一个人向我提出:「我要修空性!请您教我修空性。」
   大部份的人都问我:「修那一个本尊比较殊胜?」「修那一个仪轨比较殊胜?」「是修观世音菩萨比较好呢?还是修金刚萨垛比较好?」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其实,如果你真的想要修最殊胜的法门的话,现在我在这里慎重地告诉大家:修「空性」最殊胜!
   没有一个法能超越「空性」!
   大家要记住,这是重点!千真万确的!无误的!真正佛法的精华!「修」是什么意思呢?改变心态,持咒、念经、做大礼拜、布施行善、修建塔庙等等,是不是可以改变你的心态呢?很难说,所以严格说起来,修行空性才能真正地算是修!
   假如你修法是为了世间的目的,那么你可以不用修空性,可是,如果你是真心诚意地想要了解佛法的话,的的确确「空性」是最殊胜的法门!在西藏,我们称之为「修行者」的人,并不是指一般的喇嘛或者每天都在探讨佛法、念经、持咒、唱诵仪轨的人,而是指「修行空性的人」。
   空,我们看不见、摸不着,那么我们要如何知道这个人是修空性的人呢?一个人常常什么都不做,在树下、在陋室、空谷中、或山巅、或水涯静处独处,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没有间断,一直什么事都不做,不但身不做,心也不起任何造作,对过去、现在或未来都不起任何念头,这就是修空的行者。
   以前我说过「什么都做的修行」和「什么都不做的修行」,而什么都不做的修行是非常困难的。现在这种修行者越来越少,我们误解他们是小根器、自私的人,所以大家都往什么都做的方向努力,甚且往硬体建设的方向努力者更是摩肩接踵,大家认为「这才是修行六度四摄的典范」;我是一个两方面都做不到的人,什么都不做的修行很困难现在还办不到。而要我什么都做则没这个能力,所以我在这里可以很客观地对大家说:「其实,什么都不做的修行者才是最棒的!」
   假如没有什么意外的话,我希望自己年纪较大时能够从事这样的修行,在一静处不诵经、不持咒或念诵仪轨,只要专心安住在空性的见地上,这是我所向往的!
   我们的老上师就是这样的修行方式,年轻的时候他努力地学习各个善知识所教导的佛法,到了中年有所领悟了。他就把所得到的全部教导有缘众生,整天都在讲解佛法,不用薪水、不谈供养、不嫌厌烦、不喊疲倦,数十年如一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打坐的时间就越来越多,最近几年,除了偶尔囗传之外,他几乎将所有的时间安住在打坐上,这是最棒的修行!
   因此以后要是有人问你:「什么法最殊胜?」你就告诉他:「空性最殊胜!」也许有人会说:「我可以一边做推广佛法的事业一边修空」,其实,这个可能性不大!除非你与释迦牟尼佛已经无二无别了,否则这样的能力连菩萨都办不到!为什么呢?初地菩萨到十地菩萨都还有出定、入定的差别!
   菩萨无法一边做事一边安住在定中,他必须什么都不做时,才能安住在空性上面。只有「佛」才能做什么事都无二无别的不离开智慧法身,这是很困难的!
   如果我们每天都为世间杂务而忙碌,却说自己在修空性,这是一个大妄语!不可能的!
   所以我认为:「像我们老上师那样的修行方法是比较适合我们的。」你们不要认为什么都不做的修行很简单。一天、二天也许很舒服,但,要你长期间什么都不做你就会感觉「很无聊!」
   现在我们不断地学习、也什么都做,将来才会了解「什么都不做的修行是怎样的」,一般的法师都教导大家要怎样、怎样做,现在我慎重地告诉大家:「念仪轨、诵经、持咒、探讨佛法都只是过程而已,这是不了义的法。了义的法是--> 什么都不做的法」。
   你们仔细想想:「我们一生忙忙碌碌的,其实只是刹那般而已!」这是我个人的想法,也许你们不这么认为,当然,「什么都做的修行」比不修行要好太多了,我非常地佩服和赞叹他们。可是,「什么都不做的修行者」才是我最佩服、最赞叹的!我所向往的!
   有些人认为「空,好可怕喔!修行空性有什么意义呢?」我们现在什么都不懂,所以什么也不怕,就好像不解人事的孩童,强盗来了他一点也不怕一样,我们现在一点儿也不认为修行空性有什么可怕,但,以前小乘的行者很恐惧「空」的教法,当他们听到心经上说:「无眼、耳、鼻、舌、身」,就吓得把耳朵盖起来,怕极了!

   * 其实,唯一能够让我们对治轮回痛苦的教法就只有「空性」而已。
   * 我们为何要对它害怕呢?
   * 世间人就是这样地无明,应该要害怕的我们一点都不怕。
   * 而不需要害怕的反而怕得要命。
   * 我们都喜欢世间的快乐、害怕别人的闲言闲语、在乎梦兆,
   * 我们执着诸法实有而对它们紧捏着不放。
   * 因此落入轮回的痛苦。
   * 可是,当我们见到能带领大家离开轮回幻境、解脱痛苦的教法却反而逃之夭夭,这是为什么呢?

   大家要谨慎地思惟啊!
   其实,「什么都不做的修行者」并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行者还未清楚地了解究竟的见地前,他必须先专心于见地的修行。当他满、熟、净圆满时,自然就可以任运自在地度众生。
   所谓「满、熟、净」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指「发愿圆满」「众生自续成熟」「业力清净」三个层面!
   也许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菩萨不是要有度尽天下众生的勇气吗?修空者为什么会没有这样的勇气呢?」不用怀疑!当他们自认能力不足时,就不会躁进!不像我们一些政治人物总是虚张声势却没有把握,很辛苦!假如你们想要快乐地修行就要学习佛法的精华。
   我们所说「什么都不做的修行」,也就是大圆满的修行方式,这个教法目前还没有人教你们怎么做,虽然我曾经学过,但现在也还无法成办。我们还处在学习的阶段,所以我们必须什么都要做、什么都要学习,这样将来才能了解「什么都不做的修行」。
   不然安住在荒野寂静处的高僧们难道不知道外头的花花世界是怎样子的吗?为什么他们不会对它产生欲望呢?为什么他们不会嫉妒亲友们拥有钱财和名利的快乐呢?这是什么原故呢?这里面一定存在着我们所不知的境界!这就是「看破」的结果,我们现在还没有看破,所以什么都想要做。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五)
下一篇:《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三)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一)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一)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二)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五)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14梦幻中有02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续二)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四)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19临终中阴01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七品 精进(续一)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五百罗汉 474、劫宾那尊者[栏目:五百罗汉]
 营长遭报 忽生奇症[栏目:金山活佛]
 一年春尽一年春,野草山花几度新;天晓不因钟鼓动,月明非为夜行人。[栏目:千江映月·星云说偈]
 1735 六十华严经疏卷 41-45[栏目:06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
 感悟人生 第八讲 如何扫除自心的尘垢 三、珍惜生命[栏目:学诚法师]
 药师佛十二大愿开示 十三、十二药叉大将令你世间事业成就[栏目:慈法法师]
 华雨集第四册 四、淫欲为道[栏目:印顺法师]
 第一 根本法门经[栏目:第一篇 根本五十经篇]
 普贤行愿品讲记(十八)[栏目:益西彭措堪布]
 何谓四不共加行[栏目:泰·锡度仁波切]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