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八)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3206


   b.破极微因生
   126.1微尘万法因 于前已破讫
   (C)破他-主体因生
   126.2常主众生因 数论师所许
   a.叙数论见
   127.喜乐忧与闻 三德平衡状 说彼为主体 失衡变众生
   【胜论师】常恒的微尘是万法之因!
   【中观宗】这些说法前面都已经破斥过了,在此不再赘述。
   这个说法在「无方分微尘」时已经讲解过了,你们想想:无方分的微尘如果是恒常的话,那么它就无法推叠扩大创造万物。它一开始创造就变成无常了,例如青稞的种子是青稞的苗芽的因。但,种子一转变成苗芽时,它就已经产生变化了。原来的种子已不复存在!所以它是无常。
   【数论师】永恒的「主体」是众生之因,喜、忧和闻三种原质处于均衡状态的时候,就是所谓的主体,而当它们彼此不谐调的时候,就会变化出众生与万物。数论派的主张在前面已经讲过了,为什么一再重覆地提到呢?数论派主张「我」和「主体」都是永恒的,前面讲的主题是针对「我」而讲的,而现在所讲的重点在「法」,所以没有重复!

   b.破数论见 a)辩破
   128.一体有三性 非理故彼无 如是德非有 彼复各三故
   129.若无此三德 杳然不闻声 衣等无心故 亦无苦乐受
   130.谓法具因性 岂非已究讫 汝因具三德 从彼不生布
   131.若布生乐等 无布则无乐 故乐等常性 毕竟不可得

   【中观宗】独一的主体具有三种不同的性质,这是不合理的,所以你所主张的「主体」不存在!同样地,「三原质」也非实存,因为一一原质也都同样具有三种原质。
   【数论师】没有父母就不可能有小孩,同理,如果没有真实的三种原质作为因的话,那么它们所形成的声音和现象也杳不可得。
   【中观师】在无情识的衣服等物质上,不可能具有忧喜或苦乐等感受,如果说,诸法都具有真实的喜、忧和闻等因性,然而前面不是已经厘清诸法无实了吗?
   你主张外在的「因」具有乐等三德,但是,从三德中并不能生出布衣等诸法,如果我们从布匹可以生出喜、忧和闻等三德,那么没有布匹就没有喜、忧和闻等三德了。所以喜、忧和闻等三德的常恒性完全不存在!
   「一一原质也都同样具有三种原质」这怎么说呢?数论师所认为的喜、忧和闻三种原质,实际上并不是事物的最根本因子。它同样必须具备它的组成因子,所以「喜」同样具有喜、忧和闻三种原质,同理,忧和闻也同样必须具备喜、忧和闻三种原质。
   以此类推无边无尽,找不到真实存在的原质存在,再说,他们认为喜、忧和闻三德是万物的因,可是这三德无法生出赏心悦目的衣服或建筑等物。而且衣服、建筑等无情识的物质自己也不会感到乐苦等觉受,所以它们并不具有这所谓的原质。假如喜、忧和闻三德是万物之因,那么一般人怎会认为:「好看的衣服让我们快乐,不好看的衣服让我们烦恼」呢?由此可见,快乐和痛苦是果而非因,衣服是因而非果,那么一件恒常的事物怎么可能有时是因、有时又是果呢?
   因此「喜、忧和闻三德是万物之因」不能成立!

   132.乐等若恒存 苦时怎无乐 若谓乐衰减 彼岂有强弱
   133.舍粗而变细 彼乐应非常 如是何不许 一切法非常
   134.粗既不异乐 显然乐非常 因位须许有 无终不生故
   135.显果虽不许 隐果仍许存 因时若有果 食成瞰不净
   136.复应以布值 购穿棉花种 谓愚不见此 然智所立言
   137.世间亦应知 何故不见果 世见若非量 所见应失真

   【数论师】喜、忧和闻三德明显地恒常存在!
   【中观宗】那么我们痛苦的时候,为何感受不到快乐呢?
   【数论师】受苦时,乐受就减弱了!
   【中观师】然而,真实恒存的事物怎会有强弱的变化呢?既然脱离了粗乐而变成细乐。那么有粗细之分的乐受显然是无常的,以同样的道理追寻,你为何不承认:「一切因缘所生的有为法都是无常呢?」既然乐与粗细有关并且随之变化,那么乐受显然是无常的。
   【数论师】凡是生,必须在「因位」时就隐含「果性」存在,例如莲子本来就具备将来生出莲花的因子,现在我们看到莲子未见花,那只是花的果性尚未显现而已!假如在因位时,不具备果性的话,那就完全不能生;生,只不过是显现因位隐含的果性而已!
   【中观师】你虽然不承认「先无新生的显果」,但你还是主张「因中存有不明显的果」。然而,如果在因位的阶段就有果的存在,那么吃食物岂不成了吃粪便了吗?再说,你也应该用买布的钱去买棉花的种子来穿才对,如果说,世人愚痴看不出种子里有布,但从你们了知真理的祖师所立下的言论,世人难道听不懂吗?
   为什么他们看不出因中有果呢?如果世间人的见识不能作为准量,那么世人明见的现象岂不全部失去真实性?事实上,「名言量」还是能相对地正确认知它的对象。
   什么是「先无新生的显果」?
   原本「因上」不存在,后来却生出来的「果」!我们一般人见到事物就直接认定为事物的本身,所以见到棉花种子就是棉花种子,不会把它看成布。也不会将食物看成粪便。这是任谁都无法改变的现实。
   除非像密勒日巴尊者这样超越常人的大师,尊者和一位格西辩论时,格西说「有」时,他就把虚空打得像鼓一样地咚咚作响,格西说「无」时,他就穿墙过壁给他看。但,像尊者这样的人非常稀少,所以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无法做为看待事物的准则!
   现象上,水就水、风就风,如果有人对你吹嘘的话,你们大大可以反驳他啦!我们学会有位居士学佛有一些心得,但爱说一些不着边际的大话,譬如「你还有分别心吗?你还执着这些?」
   有一次,他将一本密勒日巴大师的传记遗忘在厕所里,后来我进去看到了,我直觉就是他忘的,我就直接对他说:「你怎么可以在厕所里看这本书呢?」他回答说:「还有这个分别啊?」我回他说:「假如现在你喝下马桶里的水的话,那我相信你没有分别啦!」
   我们未证悟之前,现实的名言量还是要接受!
   虽然我们今天讲的都是一些生涩的理论,但,这样的学习是很好的,透过这样的学习你们才可能透彻了解真正的法。我常说:「我们的信仰要建立在理性上!」
   那么「究竟」是不是理性呢?「究竟」不是理性!它无法言喻、无法标明,可是学习的过程一定要理性!没有理性的话,要了解佛法是很有限的。如果是几百年前的纯朴修行者的话,他们的心本来就是那么地虔诚和单纯,也许他们不需要「理性」。就像「犬牙生舍利」故事中的阿嬷一样,阿嬷坚固的虔诚心使狗牙长出舍利子出来,加持的力量是来自阿嬷的虔诚心而非狗牙。所以这部份是无法用理论来描述的。现在,我们并没有这样的虔诚心,因此还是注重理论比较保险。虔诚的祈祷是很重要的,然而,如果我们缺乏理论做依靠的话,就很容易受骗。
   藏传僧众都依靠理论,所以少有上当的事情发生。在汉地,很多佛教徒未对理论深入了解。因此,受骗的事情时有所闻,为什么一些知识分子会照样受骗呢?因为他们主观地认为「法,不需要理论的教授!」这是很不保险的!理论并不会伤害或阻碍我们,有些大格西们一生穷究佛理,他们可以用理论倒黑为白、说是成非。
   为什么呢?世俗谛本来就没有恒常独立实有的事物存在,当他们对法尔有深切的领悟之后,对不可言喻的境界就能生出不可动摇的坚固信心。因此而证悟的人很多,假如我们只想对佛法作概略性地了解,当然,这样也可能有证悟的机会。但机率有多大呢?不清楚!「究竟」是超越理性、不可说、不可想的。
   在古印度,那洛巴大师是那兰陀佛学院非常有名的班智达。可是,他要证悟还是要依止乞者帝洛巴大师,由此可知,除了通达经论义理之外,要证悟还是要依止上师的指导和加持。理论并不是证悟完全的依靠,但有理论作基础是比较稳妥的!
   所以各位不要认为这些理论不管用,理论有它一定的效果!但,各位也不要气馁,认为自己天资不好、无法了解,不需要这样!假如你有强烈的虔诚心的话,那么你一定也可以和「犬牙生舍利」中的阿嬷一样地吉祥。不过,假如你的信心是摇摆的,那就要再多多努力了!


   问答篇
   【请问堪布】我们现在所说的「我是某某人」只是个假名而已。
   「我」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我」,是由于前世因所造成的。将来我变成怎样子,也是我现世造的因所形成的。这是所谓的「遍计我执」吗?我们要破除这个概念吗?
   【答】对!前世因、今世果、今世因、来世果。也只是某某众生的假相而已,这种假相的概念不用破除!因为没有实有,胜义上,万法皆非实有,没有独立实有的因、亦无独立实有的果。所有因果的理论都是属于世俗谛。
   【请问堪布】那么我们执着它的话会成为「遍计我执」吗?
   【答】当然,不但是「我」,对任何事物的执着都是「遍计」!
   【请问堪布】那么我们是不是要学习「不要那么在意我」呢?
   【答】对,我们学习佛法是学习如何不受万物的影响。
   【请问堪布】师父,我们常常说「续流就像河水一样,前一刹那的河水和后一刹那的河水是不一样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将「河流」当作「高速公路的车流」想呢?
   【答】如果把高速公路的收费站比作我们现在的心,那么,嗯,也不是很恰当!为什么呢?因为前一台车子和后一台车子是不是相关呢?不知道!可能完全不相关,而我们心续的变化是很微细的。它以同一模式在变化,而不是像「车流」刹那变化完全不同。
   我觉得用「河流」来比喻比较好,我们不会认为「早上的我」和「现在的我」不是「同一个我」。「早上的我」和「现在的我」我们无法分辨它有什么不同,跟河水比较类似。
   我们也无法分辨「早上的河水」和「现在的河水」有何不同,但「车流」的比喻落差就很大,所以我觉得比较不恰当!你认为「车流」的比喻有什么好处呢?
   【请问堪布】看得很清楚啊!「前一台车子」和「后一台车子」不同,我们一眼就看穿了,很容易明白。
   【答】喔!河水的比喻,让你分不清楚「心续」的变化是不是?
   【请问堪布】对啊!所以很难想像「前一刹那的我」不是「现在的我」。
   【答】那就对了,但假如「前一刹那」的你是现在的「你」的话,那么「昨天的你」也是现在的你啦?假如是这样的话,那么去年的你也是现在的你啦!那么你以前所学到的东西应该不漏地记得才对啊!为什么呢?因为你一直没有改变!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前一刹那」的你不是「现在的你」是可以确定的。现在,你不清楚「自心续流」的变化,所以用看不清楚「变化的河水」来做比喻不是很好吗?如果你用「颗粒很清楚」的车流来做比喻的话,那么比喻和心的续流不是不吻合了吗?
   【请问堪布】师父说:「无明是一时生起的!」那么我们如何解释「无明」呢?我们就不知所以的接受这个概念吗?我们要去除无明才能解脱,但,在无明中的我们,怎会知道自己无明呢?我们既然不知道自己身处无明当中,我们怎么可能要去除无明呢?无明是看不见的啊!
   【答】我们不知道,可是释迦牟尼佛知道啦!佛陀知道众生身处无明无得自救。所以他才为我们传了佛法,教我们如何知道自己在无明的状况里面。因为众生无明不知身处轮回困境,所以他一开始并没有传授心性的法门。他从因果轮回、四圣谛等等教法开始引导我们,最后才作心性的教导。我们现在虽然不是很清楚地知道心性,但是你如果慢慢地进入探讨的话,你就会随着修行的进度越来越清楚。因为很多众生,连自己身处无明都不知道,因此所有的佛法都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心性的方法。为什么我们会身处轮回不得解脱呢?
   因为我们对事相判断错误!我们常常会有:我努力工作追求人生的幸福,为什么总是不得要领呢?我为了别人努力的付出,为什么他们感受不到我的善意呢?诸如此类的烦恼,我们一般人遇到逆境、遇到灾难才会寻求佛法或善知识。所以我们说「逆缘是一件好事!」
   为什么我们会有那么多逆境呢?因为我们判断错误,你视伤害你的人为亲密战友,与他祸福同当。当然你就会受到他的伤害,当你身心憔悴了解自己的处境时,你自然就会寻求援助,祈求佛菩萨保护,找寻善知识教导。善知识告诉你:「你对事相判断错误了!」这时虽然你积习已深,很难体会这句话的含意。但,经过善知识慢慢地引导,你就会渐渐地了解事相。当你完全了解真相时,你就再也不会视敌为友而毁乐如灭仇了。这时你就解脱了,你再也不会受到任何伤害了!
   简单说:「无明就是你还有不明白的东西存在!」难道你都没有不知道的事了吗?
   【请问堪布】134颂「因位须许有,无终不生故」是什么意思?
   【答】这是「数论派」的观念:万法在因位时,就隐含果性,如果在因位时没有果性存在,就完全不能生!
   【请问堪布】他们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因为他们要保有「恒常实存的有」的论点,所以不得不这样说啦!因位时,如果没有隐含果性的话,那么「果」如何被创造出来呢?假如「因位」不具备隐含的果性,而果却产生出来,那么一切不就变成无常了吗?这不是破了数论派自己的立论了?
   【请问堪布】我们所谓的因果,都是针对世俗谛讲的吗?那么胜义谛如何讲法?
   【答】「因果论」是属于世俗谛的部份没错,胜义谛的看法是「无实有的因,亦无实有的果!」--> 超越因果的法。
   【请问堪布】堪布,我常常在消灾祈福法会中,听到祈文上写着祈求现世福报的语句,请问师父,什么是真正的福报呢?如果它是指衣食财禄之快意的话,那么最有能力消耗地球资财的人就是最有福报的人?那么如果祈求灵验的话,这样有福报的人是不是就会一直多起来呢?如果有福报的人一直增加的话,那不是在加速地球的崩灭和增加其他众生的痛苦吗?身为一个佛教徒可以做这样的祈求吗?
   慈悲的佛菩萨会加被这样的愿吗?怎样的祈祷才是真正的善祷呢?
   【答】所谓福报有两种(1)智慧资粮(2)福德资粮;
   这两种圆满的人就是有福报的人,所谓智慧圆满的人是指「能看透外在万法的本质的人」,而福德资粮呢?我们一般人以为财钱富足、华屋、美眷...是有福报的人。其实,所谓「具足福德资粮」的人是知足的人,不论在任何环境、穿着怎样、吃什么,他都很容易满足。这才是真正有福德资粮的人,因为他永远不虞匮乏。一直祈求世间财利的人是属于饿鬼道的众生,并不是有福报的人。我们一直做这样的祈求,那么永不满足的饿鬼众生当然就越来越多。他们是受饥渴所苦的众生,永远没有饱足的时候。
   我们应该这样祈祷:「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一切众生远离苦及苦因」这里所说的「乐」并不是外在色、声、香、味、触等五妙欲之快意,而是心里满足所得的快乐。
   【请问堪布】有人很热衷参加法会,可是在法会中却躁动不安、吱吱喳喳、神识向外飞驰,师父,这样心不在焉地叁与法会有功德吗?
   【答】有没有功德端看「参加者」参加法会的动机而定!
   【请问堪布】参加法会时,法师念颂经文速度太快使我们跟不上,或者根本听不懂他在念什么,师父,参加这样的法会有意义吗?它的功德在哪里?
   【答】跟不上就念自己的就好了,听不懂你也可以随喜,以一个善良的心态做任何事都有意义,法会有没有功德要看你自己的心!
   【请问堪布】如果我们不打算或不能理解空性的话,那么我们信仰任何宗教是否都无差别?是不是我们只要找劝人为善和给我们带来快乐安心的宗教就可以了?
   【答】如果你不想了解空性的话,那么你信仰任何劝人为善的宗教都是可以的。但这样永远没有远离痛苦的机会。然而,如果你的困扰是因为不能理解空性的话,那么信仰佛教会成为你理解空性的助缘,因为佛法的精华--> 空性和慈悲是一体的!
   【请问堪布】如果有一只青蛙生活在一个小水井里,很快乐,你会觉得这样不好而把它抓出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吗?
   【答】不会,就好像有些人无法了解深奥的佛法,那么就不要强迫他接受空性的理论一样。
   各位居士们:阿弥陀佛!我们上堂课讲到 寂天菩萨如何破除数论派所认为「永恒的主体是众生之因」的说法,数论派认为:「喜、忧和闻三种原质处于均衡状态时,就是所谓的主体,而当它们彼此不谐调的时候,就会变化出众生与万物!」
   寂天菩萨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如果事物在因位上就隐含果性的话,那么我们吃饭不就等于吃大便了吗?那么世人为何不拿买布的钱去买棉花的种子呢?所以数论派的观点有很多矛盾,今天晚上我们要讲解中观宗不犯同样的过患:

   (b)中观宗不犯同过 -->争
   138.若量皆非量 量果岂非假 故汝修空性 亦应成错谬
   ㄆ.答
   139.未辨假立实 不识彼无实 所破实既假 无实定亦假
   140.如人梦子死 梦中知无子 能遮有子想 彼遮亦是假

   【实有宗】如果正确认知的量非实有、不能作为准量,那么它所量得的知识岂不都是虚假的吗?因此,你们依量所认知、所修习的空性,应该也是错误、无意义的。
   换句话说:如果观察事物的「观察者」是假相存在的话,那么他所观察的事物怎会有意义呢?那么你所讲的「空」也一样毫无意义!就如梦中认梦一样,我是虚假的、梦也是虚假的,梦中的我当然也是虚假的,一切都是虚假的,所以毫无意义!
   【中观宗】没错!修习空性时,如果不能辨识「无明所虚构的实有法」,就不能确认「彼法实有被排除后的空性」。再说,既然被排除的实有法是虚构的,那么实有被去除后,所现的空性当然也是假的。不过,空性与空观虽然都是假的。但它仍具有破除执着万法实有的作用。例如,有人梦见梦中所生的儿子死了,这时,梦中知道儿子不存在的理智,虽能消除梦中执着实有儿子的妄想。但是,这具有对治作用的梦中理智毕竟还是梦。

   「空」是依「有」而建立的
   * 就如:瓶子的「空」是依靠瓶子而建立的。
   * 除了「瓶子」之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建立瓶子的空。
   瓶子的空是哪里来的呢?首先必需要有:
   * 瓶子的「有」,然后才能有瓶子破碎之后的无。
   * 如果先前没有瓶子的「有」,那么后来怎会有瓶子的「无」呢?
   有人说:「瓶子的空是实有空」,其实不是!
   * 「空」就是「空」,没有什么「实有空」!
   * 我们为何要学习空性呢?「空」是依靠虚假的「有」建立的。
   * 依靠虚假的「有」建立的「空」当然也是虚假的。
   那么学习空性的意义在哪里呢?
   因为我们无始以来,对实有法坚固的习气无法一下子就破除,所以必须用空性的教法来对治实有法的执着。当然,到最后空性的观念也不存在,就如梦中儿子的「有」和儿子的「无」都同样是梦一样。

   (D)结破四边生
   141.如是究诸法 则知非无因 亦非住各别 合集诸因缘
   142.1亦非由他生 非住非趋行

   从以上我们可以知道:
   * 诸法既不从「他因」生,也不是「无因」而生。
   * 也没有一法真实存在于各别的缘上。
   * 或存在于有自性的各种合集缘上。
   * 更不是由因缘以外的其他事物所创生。
   * 「形成后」既不住留。
   * 「坏灭时」也不消散他去。

   万物不从他因生、无因生这部份都已经讲过了,那么「没有一法真实存在于各别的缘上」怎么解释呢?
   例如:「青稞的苗芽」并不是只要「青稞的种子」或「水」或「土」就可以长出来的。它必须依靠水、土、温度、阳光种种条件的配合才能生长出来,单因独缘无法长出青稞。
   那么「各种因缘聚合时会不会生呢?」
   我们一般认为「当然会!各种因缘聚合时当然会生!」不对,这个我要仔细地讲、你们要仔细想才会清楚。我们刚刚说「只有土不能长出青稞的苗芽」,同样地,青稞的种子、水、阳光各种因子当中都不存在青稞的苗芽,那么将这些集合起来,怎会有青稞的苗芽呢?
   所以将各个因缘中不存在的事物集合起来,也不能产生果!就如我没有钱、你没有钱、他也没有钱,那么我们三个人集中起来怎么可能就变成有钱呢?不可能!
   那么万物是不是由因缘以外的其他事物所创生的呢?不是。

   那么万物有没有一个独立实有的生呢?
   * 从「因」上观察,我们无法成立万物实有独立的生!
   * 《心经》中说:「不生不灭!」念起来很简单,但,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 生,不是无因生、他因生,也不是因缘聚合而生,更不是因缘以外的其他事物所创生的。
   * 所以「生」之四边就破了。
   * 既然找不到真实的「生」,那么怎会有真实的「灭」呢?

   现在我们的「有」是假相存在,所以我们也会死亡,而实有的存在,并没有「从哪里来」「从哪里生」。当没有「从哪里而生」时,那么怎会有「住留存在」呢?既然「没有住留」,那么怎会还有「坏灭」呢?
   所以它也不会消散他去,它根本就不存在!藏传佛教「中观见地」有三个解脱门--> 因无相、果无愿、本体空。

   以上就是说明「因无相」的部份,接下来讲解「本体空」


   B.缘生正因
   142.2愚痴所执谛 何异幻化物
   143.幻物及众因 所变诸事物 应详审观彼 何来何所之
   144.缘合见诸物 无因则不见 虚伪如影像 彼中岂有真

   由于「无明愚痴」而被「执为真实」的这些事物,和魔术师所变化出来的幻化物,究竟有何实质上的差别呢?魔术师用幻术变现出具有「真实感」的幻像,和「因缘和合」所成而具有实际作用的世俗的事物。大家应该仔细地观察它们,到底真实地从何而来?
   向何处去?由于因缘聚合,就可以见到现象的生起,如果没有因缘就看不见有现象生起,因此所有现象都是虚伪的。就如同影像一般,那么这里面怎会有真实存在的自性呢?
   一般人囗头上都会说:「无来也无去」。但到底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呢?你们有没有仔细地观察过?一般人会说:「我从父母亲那里来!」或者「我是从前世因缘而来!」那么你存在吗?我们前面说过:「找不到真实独立存在的我!」既然没有「我」,那么你还从哪里来呢?
   不可能有一个「来」的地方,不存在的事物怎会有「来」的地方呢?就好像「兔角」,它根本不存在,那么你如何说它从何而生呢?在胜义上,一切法无生!
   所有现象都是因缘聚合而显现,犹如电视的萤幕一般,找不到真实的自性存在,为什么了解空性的修行者们不注重外境呢?因为他们透彻事物的本然面目!为什么我们放不下对现象的执着呢?不认识、不了解事物的真相!如果你已经了解现象的事物,就如电视屏幕上的戏曲的话,那么你还会对它紧抓不放吗?
   同样的晨昏,由于我们的执着,使我们和高僧们过着迥然不同的生活。我们为世俗名利、衣暖食饱而奔波劳碌,然而,如果你能静下心来仔细地观察的话,你就会赫然发现。其实这不过是一场幻觉而已!
   所以我们说「本体空」!龙树菩萨说:「外在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除此因缘所生之法外,别无实法」,因此除了「空性」之外没有一法存在。我们一般人和修行者的观念,最主要的差别在那里呢?
   修行者们认为:「事物之所以显现是因为事物的本体空性的原故」,而我们一般人则认为:「空,就是没有,哪里会有什么东西可以存在呢?这是很矛盾的!」其实,只有本质空性的东西才可以随时随地的改变,就好像梦境一样,在梦里你可以飞天钻地万行无碍、你可以和天神或妖魔交会、你可以回到昨世也可以探究未来,为什么呢?因为梦是虚假的,所以它才可以显现各种不同的样貌;那么为什么在现实的生活里我们就没有这样的能力呢?为什么我们不可以举重若轻、自在飞行或者变化形体呢?因为我们太执着了!
   我们视万物为实有存在,所以才会被圈住在这个小框框里。如果你已经看破万物的虚假,那么你就自由了,就好像密勒日巴大师一样,他可以水变成火、火变成水神通自在,任何事物都无法限制他。
   所以龙树菩萨说:「除了缘起法之外,别无实法!」
   我们为什么会有烦恼呢?《心经》中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我们背得很熟,但,你有没有去了解它的内容呢?你了解它的内容之后有没有真正地去探究和修行呢?即使很深入地探讨了,可是用不上,那么我们一样有生的执着、一样有死的执着!在西藏也是一样,有些喇嘛们在经论的辩论上很厉害,可是实际生活却无法融入。
   那么我们如何看出这个人有没有将佛法融入生活呢?情绪起伏、喜欢名利,从这里就知道他有没有用得上空性!我们仔细想想,所有世俗的事物它到底从哪里来、从哪里去?找不到!犹如魔术师的幻物;那么我们眼前的幻象为什么这样清楚呢?
   这是无明所结构出来的,一种对虚假的执着!你以为佛陀看不到我们的现实世界吗?有些人认为:「定力够的人对外界的吵杂声能够充耳不闻,对美味的食物、美丽的风景都能视而不见」,是不是这样子呢?
   不是!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么佛陀到底有何高明之处?佛陀的境界我们无法体会,而我们的世界佛陀也看不到,那佛陀不是也和我们一样了吗?不是这样子,正确地说:「佛陀对于现象不会产生执着!」我们视现实为真,而佛陀看世界如幻,而不是说他否定现实的世界!
   现实的世界让我们产生焦虑,更甚者连做梦也会让他坐立难安,我告诉他们:梦是假中之假,不要去注重梦境、不要执着!
   有些人梦见上师在教他什么、什么法,很高兴,我告诉他说:「你为什么不在白天向他请教呢?这样不是可以教得更清楚明白吗?」然而,我们一般人还是喜欢在梦里被上师教。在西藏,高僧们常常会说一些梦境,可是我们不能和他们比,他们看梦境和现实的生活是如一的,而我们执现实为实存。现在如果我们再执着梦境的话,那就只会增加痛苦而已!如果你也能视现实生活如梦如幻,那么你去探讨梦境也就无所谓了。

   C.破有无生正因 (A)破生有自性
   145.若法已成有 其因何所需 若法本来无 云何需彼因
   146.纵以亿万因 无不变成有 无时怎成有 成有者为何
   147.无时若无有 何时方成有 于有未生时 是犹未离无
   148.倘若未离无 则无生有时 有亦不成无 应成二性故


   这部份是讲解「果无愿」:
   * 如果诸法已经真实存在了,那么何必还要它的因呢?
   * 如果诸法本来就不存在,那么纵使有因又有什么用呢?
   * 纵然借用亿万个因缘,也不能把「无」变成「有」。
   * 如果「无」保持原状,怎能成为「有」呢?
   * 如果「无」已失去原状,那么有什么可转成「有」呢?
   * 如果在「无」的状态下没有「有」,那么何时才能成为「有」呢?
   * 况且在「有」尚未生成的时候,就没有脱离「无」的状态。
   * 如果「无」没有脱离「无」的状态,那么就不会有「有」出现的时机。
   * 同理,「有」也不会变成「无」。
   * 否则,「有」就变成有两种性质了。
   * 因此,生无自性。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有」和「无」都是以「真实存在」的立场而言;诸法实存的果已经存在时,就不需要再有任何「因」来生「果」了,就好像我们「已经吃饱了,就不用一直再吃」一样。
   同理,如果万物本来就不存在,那么即使有「因」那又有什么用呢?
   就好像:石女儿、兔角、空花一样,用科学技术也无法无中生有,「无」和「有」是相违的,它们无法同时存在。所以假若「无」真实存在,那么它怎能变成「有」呢?假如「无」消失了,那么有什么东西可以变成「有」呢?
   总而言之,「有」不会变成「无」,「无」也无法变成「有」!在这里,我们会有这样的疑问:假设以前这里是一大片空地,现在却聚集很多人、盖了很多房子,那么这不是从「无」转成「有」吗?从前人马杂居的城邑,现在变成荒城沙漠,这不是从「有」转成「无」吗?
   其实,真实性上「有」和「无」是无法共存的,人们所认为的「无」或「有」并不是恒常不变的存在。只有虚假的「无」才可以转变成虚假的「有」。反之亦然,我们一般所认为「有」会转成「无」、「无」会变成「有」,其实这些都只是过程而已。如果事物实存的话,那么它就无法改变!

   * 「有」和「无」是相违的,所以「有」和「无」不会同时出现。
   * 如果「有」可以变成「无」,或「无」可以变成「有」的话,那么这个「有」或「无」就会变成都同时具有「有」和「无」两种性质存在。
   * 然而,一件事物同时具有两种不变的性质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生无自性」!

   (B)结破灭有自性
   149.自性不成灭 有法性亦无 是故诸众生 毕竟不生灭

   (C)结成轮涅不二
   150.众生如梦幻 究时同芭蕉 涅槃不涅槃 其性悉无别

   这部份是在说明「灭无自性」:
   * 既无有自性的生,就无以自性成就的灭。
   * 况且「有法」也不是以自性成就的「有」。
   * 所以法界的一切众生,永远不以自性而生。
   * 也不以自性而灭,众生就像是梦境一般虚幻地存在着。
   * 一旦加以分析,又像芭蕉树一样地空洞不实。
   * 因此,解脱的涅槃和忧苦的轮回,在本性上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我们既然已知「万物的存在皆无自性」,那么,我们就更应该知道没有所谓的涅槃状态存在,理由很简单。既然一切法皆无自性,当然就没有所谓的轮回!既然没有轮回,当然就没有所谓的涅槃,涅槃是相对于轮回而施设的法,因此我们常说「不生不灭」就是--> 万物无以自性生、自性灭的意思。
   为什么说「众生如梦幻,究时同芭蕉」呢?
   如果你实际去观察芭蕉树的话就会明白:
   * 坚挺的芭蕉树干其实里面是中空的!
   * 它由一层层蕉叶包裹而成树型。
   * 当你拨开层层的蕉叶时,其实里面是空洞洞的,没有实体存在。
   * 所以我们常用芭蕉树来形容「万物的存在如梦似幻」。

   这就是佛法中所讲的「万法无实有」;再次提醒各位:「佛法所说的「空」并不是没有!」佛法所说的「空」是:『我们看见万物存在的现象,然而实际去观察它的本质时,却赫然发现「一切法皆无自性」!』
   所谓「见空合一」即是如此。「涅槃不涅槃,其性悉无别」这句话是在说明「轮涅不二」的境界。我们一般人认为「轮回」和「涅槃」的环境是有差别的,然而高僧们却认为此岸即是极乐世界,为什么呢?经中常说「烦恼即菩提」。这和「轮回即涅槃」的意思是一样的,一般人听到这些话都会感到很矛盾,然而这句话在哲学研究者耳中却显得很有味道。但是尽管他们认为有味道,可是他们还是无法深切地体认个中滋味。
   其实,在法尔上一切法都了无分别、都是虚假的!好、坏、美、丑的显现都是虚假存在而已,所以你无需特别地嗔恨某些人或喜欢某些人,这就是「果无愿」。
   什么是高僧呢?他们的见地和我们一般人相反!有些人认为「高僧应该就是坐在高高法座上的法师」或者是具有广大神通的人,他可以一眼就看透别人的心里,或是他有很多眷属。但,在了解佛法者眼中,高僧并不是这样子,现在西藏还有一些修为很高的高僧住世,他们的反应很慢、凡事不是很在乎、对事不是很敏感。任何的人、事、物在他看来「都是一样的!」所以他对乞丐和达官贵人都一样平等、没有分别。
   所有的分别都是我们世间人自己分的,我们分类事物的品类、大小、等级,科目条理细致而分明。因此我们的生活就变得更为复杂,失去原本纯朴的面貌。以这样的分别心如何认识一位真正的高僧呢?
   我在多竹千的时候,有两位兄弟喇嘛,他们在青海大堪布慕些仁波切那儿学到大圆满的诀窍。他们的反应很慢、对仪轨、经论也不熟悉,但他们非常地温和、谦虚,而且他们禁语的时间非常多、很少讲话。很少和人接触、没有眷属,长久如此。多竹千寺的住持吉美窝沙活佛他曾经好几次很诚恳地对我说:「这两位兄弟不像我们一般人,真是有福报!」
   有没有福报在了解佛法者眼中和我们的看法完全不同。我常说:「了解空性是给自己最大的礼物!」因为这种境界语言无法表达只能自己体验!我们何须执着世间虚假的事物呢?我们放不下世俗的事物,如何会快乐?当我们了解世间法如芭蕉树一样地空洞无义时,自然就会放下。轮回和涅槃在究竟上了无差别,我们无需到极乐世界才能得到快乐!
   佛法就是这么奥妙,不管你如何用理论推究它,也是没完没了。但假若你有坚固的虔诚心的话,一样会有所得,佛法超越我们二元对立的思维,因而无法寻思获得。所以佛陀说:「我没有给你们智慧!」他只能教我们解脱的方法,而如何解脱则完全要靠我们自已。
   古来大成就者如马尔巴、密勒日巴等大师都是依靠上师的教导的,但,证悟完全依靠他们自己的努力,因为那个境界语言无法表达、思惟无法想像。

 


{返回 久美多杰堪布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九)
下一篇:《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七)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八品 静虑(续四)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14梦幻中有02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五品 护正知(续二)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七)
 《入菩萨行》讲解 第二品 忏悔罪业
 《入菩萨行》讲解 第六品 安忍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07处生中阴01
 《入菩萨行》讲解 第七品 精进(续二)
 西藏生死学《六中有自解脱导引》25受生中有02
 《入菩萨行》讲解 第九品 智慧(续二)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佛教与山 前言[栏目:佛教与山]
 聚宝盆[栏目:佛教故事选萃]
 解读《楞伽经》第十六讲[栏目:佛光法师]
 一饱忘百饥[栏目:佛教词汇小百科]
 禅门骊珠集 第一篇 禅宗以外的禅师 圭峯宗密[栏目:禅门骊珠集]
 七菩提分作生命定位[栏目:海云继梦法师文集·福慧滋长]
 一个人进步最多的是什么时候?[栏目:蔡礼旭老师]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八(一二七○)[栏目:杂阿含经]
 第三十一课[栏目:量理宝藏论 第六品 观相属]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笔记·开妙道门 改正动机与观察所修之法[栏目:贺继墉居士]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