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量香光 · 显密文库 · 手机站]
fowap.goodweb.net.cn
{返回首页}


佛教的慈悲精神与世界的和平发展(身振)
 
{返回 佛教与慈善 文集}
{返回网页版}
点击:2624

佛教的慈悲精神与世界的和平发展
身振 
《法音》 
 
    佛教倡导和平,更以慈悲救世的行动为世界和平做出贡献。慈悲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理念,如《大智度论》卷二十七:“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慈爱众生并给与快乐,为慈;感众生之苦,生怜悯众生的心,并拔除其苦,为悲;二者合称为慈悲。这种慈悲不是狭义的,佛陀的悲是以众生苦为己苦的同心同感状态,是同体大悲。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他的慈悲本怀即包含着为世界的和平而努力,历来的佛教徒都穷毕生精力致力于建立人间的净土。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无时无刻不承受着怨嫉众苦,当今的这个世界,人类物质享受的欲望膨胀,善良的本性被外在的追求蒙蔽,心性不断受到染污。人类为了得到自身的要求,以其它动物为自己的食物,而加以残杀;以别人的财宝为自己所需,而加以侵占;向自己生存的环境不断的索取和掠夺。佛教所讲的因果是毫不虚妄的,正因为这些不和谐的原因,人类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民族之间、区域之间依然存在很多争端和硝烟,这影响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佛陀告诉人们,自己要获取,首先要付出,应怀着慈悲的心而布施,指出怀慈悲心戒杀即如同行布施。“持不杀行而名大施?谓不杀故,能与无量有情施其无畏;以无畏故,无怨、无憎、无害;由彼无量有情得无畏,已无怨憎害,已乃于天上、人间得安隐乐,是故不杀名为大施。”因不杀而得到宁静和谐的环境。因此,要驱除罪恶的念头,唤醒人们善良的本质,就应该高举佛教和平主义的旗帜,针对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和不同文明的多样性与差异性,主张相互兼容而不歧视、交流而不排斥、对话而不对抗、共处而不冲突,使和平深入人心,促进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进步。

    佛教的和平首先表现在作为一种宗教自身的发展上。佛教创立于两千多年前,佛陀在降生之初就发起大愿“三界皆苦,吾当安之”,并于得道后实践着“此生利益一切人天”的初衷。佛陀的这一誓愿,体现了佛教关怀众生、利乐有情的慈悲精神,从佛教的建立就为世间的和平而发挥伟大光芒。自从佛陀初转*轮之后,佛教在很长的时间里保持着“和合一味”的状态,僧团之间紧密团结,在学修上奉行着四圣谛、八正道等根本教义。同其他宗教一样,随着历史的发展,佛教也出现了诸多的流派。然而,这也并非根本的对立。在第一次结集上出现了最初的分歧,这仅仅是关于“小小戒”微细戒律的不同意见。即使后来部派佛教的产生,都表现在佛教内部对戒律的不同观点。戒律是为了防非止恶,是为了约束佛教徒自身,也是为了佛教更好的与世间相结合而发展下去。在后来派系不断繁衍的时期里,全世界的佛教徒之间都以慈悲的心怀,相互包容,共同进步。

    佛教是和平的宗教,佛教徒是和平的使者。佛教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为此,佛典中阐明了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而佛教历史上的阿育王成为实现佛教和平理想的实践者。阿育王承袭自祖父以来的强大帝国,并扩张其势力,当他征服了东印度迦林迦国时,死伤者不计其数。阿育王对此产生了忏悔之情,加强了皈依佛教的信念,立下了把作为和平宗教的佛教弘扬到全世界的伟大志愿。历史证明,在他治理国家的时期里,其统辖范围包括北印度全部、大夏的一半,南至案达罗,东达海边,纵横数千里。因他施政得宜,爱好真理,博爱慈悲的精神,成为当时印度治绩空前的统治者。也就是在阿育王时期,佛教第三次结集之后,大德摩诃勒弃多至臾那世界,臾那世界就是今天的中国中原地区。东汉以后,天竺沙门昙柯迦罗、安息的昙谛、康居的康僧铠等先后来到魏都洛阳,从事译经;中国的佛教因这些远道而来的传播者而逐步完善。到了南北朝时期,更有大批著名的外国僧人如:求那跋摩、求那跋陀罗、真谛、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等来到中国。同时,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如著名的法显、智猛、宋云、惠生等曾去北印度巡礼,携回大批佛经。佛教传入中国,使中国佛教徒和当时各个佛教国家的佛教徒之间来往密切,不仅佛法得以迅速的传播,而且不同文化、不同民族得以相互融合。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的时期。大批外国僧侣、学者来中国从事传教和译经事业,中国的玄奘、义净等一代高僧也不辞艰辛到印度游学。佛教义学蓬勃发展,各大乘宗派相继建立,并传入朝鲜、日本、越南和诃陵(今印度尼西亚)。鉴真大师东渡扶桑,更是将唐朝的文化、艺术、医药、科技等带到了日本。直至今日,仍然可以看到中国佛教对这些国度的深远影响。今天,中国同这些亚洲国家仍保持着传统的友好关系,中韩日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世界佛教大会、世界佛教论坛等等诸多的活动都见证着当今佛教在团结共进的氛围中不断发展。

    透过佛教进入中国和中国佛教向海外传播的历史,我们清晰的看到,佛教在中国两千年的时间里,一直发挥着他和平的使命。民间的佛教来往,受到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自古以来各国就以佛教为和平的连接纽带,促进了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更多方面的进步。今天,我们依旧保持着这样的传统。因为佛教慈悲救世的本怀,要求佛教徒着手于现实的人生中构建和平的世界,在和谐的环境中建设人间净土。和平与发展依然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它不仅要求各国人民、政府之间的平等相待、互相尊重,更需要人们都有一颗博大的慈爱之心。“一切声闻、缘觉、菩萨、诸佛如来,所有善根,慈为根本。”“此慈悲诸善中王,一切众生所归依处,如日照昼,如月照夜,为人眼目,为人导师,为人父母,为人兄弟,同归道场,为真知识,慈悲之亲,重于血肉,世世相随,虽死不离。”慈悲心是我们的根本心,慈悲法是我们的度己救世的方法。当知,大乘佛教的慈悲精神,不单是对人类社会,更广义的遍及于一切有情之生命,乃至山川草木。佛教的慈悲,不但希望人类之间的停止杀戮、平息纷争,也希望人类善待所处的世界、珍惜生存的环境,共同维护世界的和平,从而建设一个和谐的净土世界。

    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发表了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胡锦涛主席指出,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新的世纪为人类社会发展展现了光明前景,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今天的中国是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家,中国政府的《宪法》和其它法律、法规保护着佛教徒的信仰自由。已故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居士这样写道:“地邻四国皆崇佛,三系并行汉藏南。难得因缘好时节,如来家业要人担。”国家强盛,人民安居乐业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难得因缘,也需要佛教徒将人间佛教的建立落实到实践中去,众生在佛法中才能得到受益。中国佛教是世界佛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佛教也担负着重要的责任。早在半个世纪前,太虚大师就提出现代僧伽的责任是要“承担各种济人利世的事业,改良人群的风格,促进人类的道德,救度人类的灾难,消弭人世的祸害”,两千年来我们也为“国界安宁兵革销,风调雨顺民安乐”、“佛日增辉,*轮常转,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和平理想而祈祷。随着世界的发展,在新时期里,我们面临着更高的要求。继承佛教的传统,发扬佛教慈悲救世的精神,从而发挥佛法伟大精神,为世界的和谐、为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贡献。   


 


{返回 佛教与慈善 文集}
{返回网页版}
{返回首页}

上一篇: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周秋光、徐美辉)
下一篇:慈善的佛教内涵及现实意义
 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
 佛教慈善思想的内涵(郑碧强)
 佛教与慈善事业
 如何推动佛教慈善事业
 佛教慈善最重要的是净化人心(行愿法师)
 慈善不是钱,是心(索达吉堪布)
 道家、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周秋光、徐美辉)
 佛教慈善与公益事业(衍慈)
 中国佛教劝善书初探(王月清)
 慈悲济世服务社会是佛教修行的目标(法隆法师)
全文 标题
 
【佛教文章随机阅读】
 大智度论卷第九十五[栏目:龙树菩萨]
 求财富祈愿文[栏目:勉励·期许篇]
 修行的定位[栏目:仁焕法师]
 放手后的微笑[栏目:延参法师文集]
 第一章 总论 (梵呗赞诵用的法器)[栏目:佛教的法器]
 公案禅机 参、识性起修 二、公案 — 除妄想心 3.听而不闻[栏目:善祥法师]
 根据大小乘的区别来观察自己的发心[栏目:达真堪布]
 一心柔软,一念清净[栏目:贤崇·贤宗法师]


{返回首页}

△TOP

- 手机版 -
[无量香光·显密文库·佛教文集]
教育、非赢利、公益性的佛教文化传播
白玛若拙佛教文化传播工作室制作
www.goodweb.net.cn Copyrights reserved
(2003-2015)
站长信箱:yjp990@163.com